从《曹操与杨修》看京剧的传承与发展
- 格式:doc
- 大小:32.00 KB
- 文档页数:6
《曹操与杨修》观后感
学校宣传部、校工会为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增强文化自信,传承中华戏曲精髓,推进“京昆进校园”,面向全校师生精心组织了京剧电影《曹操与杨修》免费观影活动。
参与这次活动,既得到了艺术享受,也引发了对历史发展的思索,总之,收获不小。
虽然京剧电影《曹操与杨修》的内容选自《三国演义》,但为了故事的完整性、乐见性,编著者对《三国演义》的相关章回内容做了较大的改编。
如增加了曹操杀妻嫁女的内容,又如增加了杨修在猜中“鸡肋”之意后为退兵而运筹帷幄的内容,再如将曹操疑杀近侍改为疑杀筹粮草之功臣。
我猜测编著者改编的目的是强化曹操杀杨修的错误性,以告示人们特别是管理者不要唯我独尊,知错不改,一意孤行。
观后也感叹、庆幸祖国推翻封建王朝,特别是今天的中国正朝着法制社会迈进,结束了当权者可随意杀人的野蛮时代。
理念人之死——评上海京剧院京剧《曹操与杨修》
高子文;陈建国(图)
【期刊名称】《剧影月报》
【年(卷),期】2008(000)005
【摘要】在新近出版的《中国当代戏剧史稿》(董健、胡星亮主编)中,上海京
剧院的《曹操与杨修》被认为是一个现代戏曲的集大成作品。
吕效平先生称,这种现代性并非体现在戏剧技巧的革新上,也不仅仅体现在文体的“情节整一性”上,而最重要的是,体现在主题上——“人在自然领域、社会领域和精神领域摆脱奴役,获取自由。
”也就是说,一种“精神的解放,人的解放。
”龚和德老先生认为,这则剧评堪称《营操与杨修》剧评的峰顶之作。
【总页数】3页(P16-18)
【作者】高子文;陈建国(图)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文学院戏剧影艺术系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821.2
【相关文献】
1.从京剧《曹操与杨修》谈新编历史剧的人物塑造 [J], 巩彦翡
2.戏剧人物角色与历史中人物形象的差异——观京剧《曹操与杨修》 [J], 胡洋
3.贯通历史的人格心理悲剧——京剧《曹操与杨修》赏析 [J], 江正楚
4.杨修为何被杀?──我读京剧《曹操与杨修》 [J], 宋光祖
5.京剧大作出现——评《曹操与杨修》 [J], 刘厚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新编历史京剧《曹操与杨修》
2001年04月04日20:27:51
赤壁之战后,汉
相曹操败而不馁,力
图东山再起,一统三国割据的局面。
他求贤若渴,甚至发布《求贤勿拘品行令》广罗人才,名士杨修为曹操赏识重用,并且政绩斐然。
然而,却酿成了一出悲剧。
曹操和杨修,都是出类拔萃的风云人物。
但他们既高大又卑微的双重品性,使他们终于无法携手共事,于是,便有了一系列盘根错节、叫人怦然心动的戏剧纠葛。
杨修终于被杀了。
曹操多么不想杀他,又不得不杀他;杨修多么不想得罪曹操,却又屡屡得罪了曹操。
两个卓绝的英才,两个高傲的灵魂,在无情的撞击中,一个过早地陨落了,一个也陷入痛苦和绝望……是耶?非耶?创作人员无意强加于人。
《曹操与杨修》深遂的意境、隽永的美感,以及编导着力开掘的世界性主题感染和震慑着当代观众。
剧中所传递的两种人格、两个灵魂的撞击所发出的悲天动地的震撼,每场演出都牵动着观众的心弦。
它获得了中国戏曲艺术最高荣誉“中国戏曲学会奖”,又获得了首届中国京剧艺术节唯一大奖─“程长庚金奖”。
其卓越的艺术成就被称为“中国现代戏曲的标志”。
(上海热线)
相关新闻
- 昆剧《三打白骨精》04月04日19:47
- 昆剧《玉簪记》04月04日19:44
- 昆剧《血手记》04月04日19:39
- 昆剧《司马相如》04月04日19:37
很好好一般差很差。
故事,对于越剧演员来说情感不同。
而且在这出戏中,演员的表演都突破了行当的限制。
徐派小生钱惠丽老师在剧中是以女性—邢月红的形象出现在观众面前的,唱腔也和我们所熟悉的旦角流派唱腔有很大不同。
从形象塑造角度看,当年钱惠丽、单仰萍,还有许杰、刘觉、张国华等老师的创造都带有标杆意义。
今天,当年原创的老师们有的已经退休,有的即将退休。
今天青年一代要赓续和发展上海越剧院现代戏创作的传统,《舞台姐妹》必然是绕不开的剧目。
海博:今年是上海淮剧团建团70周年,《金龙与蜉蝣》首演30周年。
《金龙与蜉蝣》也是都市新淮剧的第一部,对于上海淮剧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
这次复排和重新上演,也是今年一整年团庆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代表了上海上海淮剧人的艺术追求和态度。
复排的态度—以敬畏之心传承以现代审美创新“改”或“不改”,怎么改?似乎是每位参与经典复排者都必须面临的问题,也是一个很难寻求标准答案的问题。
讨论中,无论是院团管理者还是主创人员都一致认为:每一次复排都是一次全新的创作。
但面对经典须有敬畏之心,重排经典需秉持守正创新、坚持本体的态度。
海博:首先,我真的非常感谢院团领导和老师让我这样一个青年导演担任复排重任。
接到任务后,我首先做的是对《金龙与蜉蝣》既往资料进行深入研究。
我把自己关在资料室整整两个多月,把所有我能找到的相关资料—从编剧罗怀臻老师第一版《寻亲记》的剧本,到当时第一代“牛牯”做的排练场记,以及参加全国地方戏汇演时的录像、之后拍摄的同名淮剧电视连续剧都看了一遍。
建组会上,我的导演阐述也是在郭小男老师(《金龙与蜉蝣》首演版导演)的阐述基础上,融入自己的思考完成的。
排演的过程中,当年参演该剧的老师都到现场,给青年演员各方面的指点、传授心得。
整体上这次复排还是以敬畏的态度传承原版。
但是也会有一些创新和改动,比如舞台处理上会有一些细节变化,在配器方面,现代技术条件比30年前更好,我们也会充分利用,但整体不会失去那种远古时代的粗砺感。
从京剧《曹操与杨修》看剧作、舞台与创作《曹操与杨修》是80年代推出的新编京剧,在剧作和舞台呈现上与传统京剧剧目有明显区别。
传统戏曲剧本是集诗词歌赋为一体的综合文学,讲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期间用诗歌抒情写意,一个可以反复品味的唱段优先于剧情推进。
若是以当下青年人的眼光看,传统戏曲的剧情就有些拖沓。
而《曹操与杨修》则明显不同,剧情起承转合步步推进,从两人初见如知己到产生隔阂,然后隔阂加深,最后走向毁灭,结构非常饱满,条理清晰。
其中矛盾冲突一环扣一环,确如西方戏剧理论所言,将曹操与杨修这两个人物摆在那,并不是作者要让悲剧发生,而是两人自己相互碰撞的结果。
剧中穿插了招贤者的戏份,可能因为人微言轻,仿佛是一个局外人的视角,这在之前的传统戏曲中还没有见过。
老师道明这样一个角色其实是作者用来表达自己的态度。
最后杨修临死与曹操作最后一次交流,招贤者也作了最后一次评论:“他们两边都不明白,可这不是明明白白的吗!”作者通过这样一个小角色发声,反衬了面对悲剧的无力感。
同为一代才人,一个身为领袖,生性多疑,一个身为部下,恃才放旷。
曹操生疑错杀孔闻岱是悲剧的引子。
面对这件事,曹操认为传出去会令贤才生畏,不敢前来,杨修则崇尚光明磊落,认为犯错是正常的,身为德高望重之人理应承担错误。
杨修坚持己见偏要逼曹操承认,间接杀害了曹操的夫人。
曹操打赌服输要为杨修牵马,杨修竟欣然接受,还觉得这是在维护领袖的言而有信。
从对话中也可得知杨修确聪明盖世,却总要正面争辩,不懂得给上级面子。
曹操因杨修才能而不忍杀他,杨修自以为曹操为图大业而不敢杀他,这样不稳定的联系终究不能维持。
杨修临死前与曹操对话,互指忘了本心,不解对方。
可见两人互相倾慕才华,身份地位和价值观却大为不同。
各自坚持各自的道理,悲剧就不可避免,京剧中如此深刻的剧本是非常难得的。
在舞台呈现上,比较直观的是保留虚拟性的主要特征,改变一桌二椅的简陋摆设,加强了舞台道具和灯光烟雾效果的运用。
从《曹操与杨修》的舞美风格看历史的吊诡作者:姬令野来源:《戏剧之家》2019年第09期【摘要】《曹操与杨修》展现了一个恃才傲物的知识分子与一个生性多疑的领导者之间从合作到疏离,最终二人万事皆空的悲剧故事。
它所运用的出色的舞台美术设计为这一过程的呈现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通过对该剧舞台美术设计的分析,说明出色的舞台美术设计不但可以完成舞台布景功能,还能增加一出戏剧的深度,起到深化戏剧内涵的作用。
【关键词】京剧;舞美;心理时空;历史吊诡中图分类号:J8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09-0024-01一、为全剧定下基调的舞美风格剧情开始时,整个舞台被冷光铺满,求贤官从舞台左侧走出,喊出曹操求贤纳才的计划。
求贤官首次出场是壮年,结尾时已是白发苍苍,他从壮年到老年的妆容变化既反映了时代变迁,使舞台有了时间的流逝感,又为曹操招贤计划的荒废、重图大业的失败徒增了一层悲凉。
大幕拉开,曹操背对观众站在舞台中间,将士和侍从站其左右。
舞台风格非常具有写实感:郭嘉之墓并未以某个象征物代替,而是有墓碑、香炉、围墙、墓冢。
环绕在墓冢周围的,还有几棵凋零的松树,舞台后面的大幕布上,剧场用灯光营造了参天大树的阴影以及一轮巨大的圆月。
有皎洁的圆月和树枝的阴影作为背景,一开始就为本剧渲染了苍凉、沉重的色彩。
二、服饰对人生处境的体现杨修首次出场时的一身白衣表现了他的平民身份。
随着剧情的开展,杨修的衣着越来越偏深色,这表明杨修在走向更高权威的路上距离曾经的平民身份越来越遠。
在曹操为杨修牵马坠蹬一节,杨修除了衣服上深色的汉画装饰和黑色腰带以外,还多了一件黑色披风。
其衣着的复杂可与曹操比肩。
杨修虽身为主簿,却处处与曹操为难,直至令曹操为其牵马坠蹬,他这个狂傲的知识分子并不把曹操放在眼里,因此,几乎同等华丽的衣着就向观众暗示了杨修恃才傲物的性格,也为接下来的悲剧埋下伏笔。
此外,黑色披风既昭示了天气的严寒,也在间接表明人生中一种“高处不胜寒”的处境:杨修距权力核心太近,招致的风险也就越大。
标题:京剧艺术在现代生活中的传承与创新
京剧,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民族精神。
它以独特的唱腔、身段、脸谱等艺术形式,展现了中华民族的生活哲学和审美追求。
然而,在瞬息万变的现代社会中,如何使这一古老的艺术形式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实现其在现代生活中的传承与创新,是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
首先,京剧艺术的传承,离不开对传统的尊重与坚守。
我们要在学校教育中增设京剧课程,让更多青少年接触、了解并热爱这门艺术,使其得以薪火相传。
同时,借助现代科技手段,通过数字化的方式记录、保存和传播京剧经典剧目,让传统在京剧舞台之外也能得到广泛而持久的流传。
其次,京剧艺术在现代生活中的创新是其持续发展的关键。
我们应鼓励艺术家们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大胆尝试和探索,将现代元素融入京剧创作之中,如结合现代生活题材、使用现代舞台技术等,使之更贴近现代观众的审美需求和情感共鸣。
例如,新编京剧《曹操与杨修》就是成功融合了传统与现代的成功案例,不仅保留了京剧的韵味,还通过现代视角解读历史人物,引发了广大观众的深度思考。
总结来说,京剧艺术在现代生活中的传承与创新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需要我们在坚守传统的同时,积极寻找与时代接轨的创新路径。
唯有如此,京剧这一国粹才能在时代的大潮中破浪前行,永葆生命力,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沟通传统与现代的文化桥梁。
从《曹操与杨修》看京剧的传承与发展看罢新编历史剧《曹操与杨修》,发觉自己也渐渐地对京剧产生了兴趣。
虽然作为一个门外汉,有些专业性的内容还是无法看懂,但是从心底里油然产生了一种“京剧也蛮好看”的念头,这是以前在看其他比较传统的京剧时不曾有过的。
为什么这部京剧对我这个年轻人都有那么大的吸引力呢?是因为其蕴含的传统韵味还是它所引入的新元素呢?
对于《曹操与杨修》我觉得吸引我的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曹操与杨修》在开场时就运用了一个新手法,通过一个招贤者夸张的念白来展开故事:“汉相曹操,兵败赤壁,招贤纳士,宏图大业,招贤呐……”。
而且在整部戏中每一幕都由招贤者的招贤来开头,还从招贤者的变化——从黑发健壮到白发苍苍、步履蹒跚预示时间的流逝,也预示着曹操与杨修之间矛盾的升级。
在戏中招贤者不仅是一个介绍背景,穿插各幕间的“引子”,他还扮演着一个旁观者似的人物,通过他的口来表达出大家心中的所思所想,引起大家的共鸣。
比如曹操对杨修说出夜梦杀人误杀孔闻岱后,两人第一次出现矛盾,这时招贤者喝道:“山不厌高,海不厌深,招贤纳士,一片诚心,招贤啰!招贤啰!”由此来讽刺曹操心中对招贤之士所谓的“诚”。
其次,是演员在表演时所表现出来的真情打动了我。
曹操在郭嘉墓前悼念郭嘉时的伤感与惜才之情;杨修在闻知好友孔闻岱劳苦功高却被曹操斩杀时的心寒之情;曹操在灵堂前与夫人诀别时诉说着自己想一统霸业的雄心壮志以及不得不牺牲夫人的自责与愧疚之情;倩
娘为了曹操的大业甘愿牺牲自己性命的深切之情;最后曹操和杨修在刑场促膝谈心时曹操的不舍却又不得不杀的无奈之情以及杨修抱负得不到施展自觉遇主不明的悲叹之情……戏中人物表现出来的真情让我心底产生了触动,不自觉地沉浸其中,心情也随着他们的感情变化而变化。
以往的传统京剧多注重于叙事,在表现人物感情方面比较不足,主要靠的是精湛的功底来吸引观众,而《曹操与杨修》在表现人物感情的方面比较能引起观众的共鸣,这也是它比较吸引我的一个方面。
最后,《曹操与杨修》这部戏不仅讲述了一个故事,更主要的是它塑造了一个个鲜活丰满的人物。
作为剧中的主要人物,曹操不再是以往戏台上出现的那个奸佞小人,他对手下有求贤若渴的爱才之心,也有担忧手下背叛的疑虑之心;他有为成大业不顾牺牲一切的霸者之气,也有疼爱妻女的柔情之意。
杨修也不再是一个恃才放旷的意气书生,他有对曹操知遇不惜肝脑涂地的忠心,也有对曹操不听劝告而让曹操为其牵马坠镫的傲气;他既有对妻子鹿鸣女的深切爱意,也有为了替好友孔闻岱找寻公道而设计曹操的耿直。
这出戏给我们呈现了两个饱满的复杂的矛盾集合体。
我无法说出曹操与杨修走向最后的悲剧是谁的过错,我只看到了两个真性情的人。
诚然这些比较新颖的方面吸引了我,但是同时也不能抹杀京剧的基本功底的作用。
如果没有扎实的基本功,如果不能很好地运用各种行当,如果在唱腔上没有下过苦功夫,那么是没有办法演好这出戏的。
比如杨修在讲诉孔闻岱栉风沐雨奔波劳累时的表演,曹操和倩娘
在诉别时的表演,以及曹操为杨修牵马坠镫时的表演,还有演员那饱含韵味的念白、唱腔,如果演员的功底不行,是无法将剧情表现地如此生动、如此吸引人的。
那么到底是传承下来的基本功底重要还是引入的新颖元素重要?由此不禁想起老师上课提到的问题:怎么看待京剧艺术的传承与创新?京剧现在缺乏市场和观众是因为它传承地不好还是它创新地不够呢?在当今这个社会的大环境下京剧是该坚守老祖宗留下来的东西还是该迎合潮流做出一番改变呢?
京剧是我们文化中的瑰宝,是我们的国粹,自四大徽班进京以来已有两百余年的历史了。
京剧韵味醇厚。
它的舞台艺术在文学、表演、音乐、唱腔、锣鼓、化妆、脸谱等各个方面,经过无数艺人的实践与积累,构成了一套相互制约、相得益彰的格律化和规范化的程式。
这些饱含传统韵味的内容与京剧的精髓所在通过一代代艺人的传承使京剧老而不衰,至今仍活跃在舞台之上。
但是这些东西专业性比较强,普通观众不一定能够理解,而且京剧里的有些内容不一定符合现代的观众的审美观和价值观,所以京剧渐渐地失去了它的市场。
所以对于京剧来说,的确需要进行一些创新和改变,为其注入一些新鲜的血液,使其能保持活力。
如果一味地死守着老祖宗留下来的底子,那么京剧势必会像那么老祖宗一样随时间的流逝而消逝,最终只能出现在博物馆里。
但是对京剧的创新也并不是盲目地改变,不能完全否定京剧的程式化表演以及它所要表述的一些传统道德思想。
现在有些人嚷着京
剧要改革,但是他们却不清楚哪里要改,该怎么改,只是一味的批判传统的京剧。
这样的做法同样会使得京剧失去其精髓,失去活力和魅力,最终京剧也将消逝。
那么该如何处理好京剧的传承与创新呢?
对此,京剧表演艺术大师梅兰芳先生曾提出的“移步不换形”理论很好地诠释了传承与创新的关系。
“移步”就是要改革发展,要有所创新;“不换形”不是指表层的形态而是指京剧的本质形态不能变。
“移步”是手段,不“移步”,京剧表演就会僵化凝固失去活力,通过“移步”,京剧的程式化能够更加地灵活多变,更具有可塑性。
但是,京剧表演的程式化是在长期的舞台实践和丰富纷繁的社会生活中经过高度提炼的表演艺术,所以在“移步”的同时,还必须“不换形”,才能保留京剧艺术的精髓及其独特的艺术特征。
就像京剧《曹操与杨修》,它引入了一些新的元素,如戏剧冲突,同时它还刻画了复杂的人物性格,使人物更具特色和饱满性,但是这些东西都是通过京剧中最根本的程式化表演来表现的。
演员在戏中灵活地运用了京剧的程式化表演在刻画鲜活的人物的同时又展现了精湛的技艺和深厚功底,表现出了京剧的精髓所在。
在我看来,在当下京剧的传承与创新之间缺少一座桥梁,缺少一个对京剧有深入研究得其精髓同时又对观众品味有所了解和体会的人来衔接好京剧的传承与创新。
一些老艺术家和老戏迷们坚决维护老祖宗的东西不能更改,认为改了京剧就不再是京剧了;而一些年轻观众则认为那么老祖宗留下来的东西太过于陈旧了,要全部改掉,才
能迎合大众的市场。
其实这些都是片面的。
对于京剧本身来说,它当初本来就是糅合多种戏曲元素,博采众家之长而形成的。
在其几百年的传承中也是不断地创新和改变才保持活力与魅力的呀。
同时来说,如果那些去改革创新京剧的人对京剧一窍不通,根本不明白其精髓所在,那么他们创新出来的不过是冠着京剧之名的其他东西罢了。
所以说在京剧的传承与创新之间缺少一座桥梁。
想当初对京剧的创新与发展有着莫大贡献的京剧大师谭鑫培和王瑶卿,不都是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开拓创新的么?谭鑫培的独特唱腔集众家之长,广泛地吸取了青衣、老旦、花脸各行的唱法以及昆曲、梆子和大鼓的音调,巧妙地融于老生唱腔中不露痕迹,又统一于自己的独特风格之中,自成一家。
而且他在演唱时也善于突破,变化多端,于平淡中见灵巧。
谭鑫培在演戏时时注意着对戏中唱词还有表演艺术上的加工和改革,为后人留下了一个榜样。
王瑶卿更是颇具创造精神,他在继承前人表演艺术的基础上,将青衣、花旦、武旦融合一体,创造了“花衫”行当,而且在唱腔、表演、服装、化妆等方面都做了大胆的改革。
他的京白,清晰柔和,独具特色,把口语化的台词念得有感情、有韵味,抑扬顿挫,悦耳动听。
而且他还为京剧事业育才授业,四大名旦均在他的指导和培养下形成了自己的流派,成为一代佳话。
对于京剧的传承,需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所以必须对其有深入的研究,才能发现其精髓所在。
在此基础上对京剧进行创新才能更好地保持京剧的“本质”,才能在“移步不换形”之下把京剧更好地发扬光大。
京剧丰富的表演程式在表现剧情和刻
画人物形象时是取之不尽的,运用程式的方法也是灵活多变的,只要遵循艺术发展的基本规律,不必一成不变,也不需全盘推翻,要在传承中有所创新,要在老树上开出新花,结出新果!
《曹操与杨修》是一个很好的榜样,相信以后在京剧的传承与创新中会有更多的“桥梁”出现,京剧也将会走得更远,发展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