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与杨修同见曹娥碑背后字谜
- 格式:ppt
- 大小:696.50 KB
- 文档页数:23
杨修猜字迷的故事曹魏时代曹娥碑阴隐语开灯谜先河曹操杨修同猜中曹魏时代曹娥碑阴隐语开灯谜先河曹操杨修同猜中谜语的前世奴隶社会里用来暗示的语言百姓用“时日渴丧?予以汝偕亡”隐喻夏代帝王夏桀暴虐南京市职工灯谜协会隶属于南京市总工会工人文化宫管理,该协会秘书长蔡鸣告诉江南时报记者,最初古人在彼此交流时因为某些特殊原因把话不方便直截了当地说出来,便生出了一种暗示性语言。
“这便是‘语'的前身隐语最早的形成过程。
”据史料记载,早在奴隶社会,先民们就已经开始用隐晦折的歌谣来表达思想感情了。
夏代帝王夏桀暴虐无道,民怨冲天。
桀曾说过:“我有天下,同天之有日,日亡我就亡。
”那时的老百姓不敢明言,私下里就用隐语发泄怨怒之情:“时日丧予以汝偕亡。
”意思是说:“太阳啊,你什么时候才丧亡呢?让我和你一同去死吧!”这首谣,在《书经》“汤誓篇”中就有记载,它也可以说是我国谜语的最早萌芽。
而有文字记载的所谓“曲折隐喻”的语言现象,最早则出现在黄帝时代《弹歌》诗里的“断竹,续竹,飞土,逐肉”,即隐示人们制作弹弓、猎杀野兽的情形。
据该谜友介绍,在春秋战国时期,这种迷语的雏形已十分流行,并有了名称,叫“瘦曹魏时代曹娥碑阴隐语开灯谜先河曹操杨修同猜中曹魏时代曹娥碑阴隐语开灯谜先河曹操杨修同猜中谜语的前世奴隶社会里用来暗示的语言百姓用“时日渴丧?予以汝偕亡”隐喻夏代帝王夏桀暴虐南京市职工灯谜协会隶属于南京市总工会工人文化宫管理,该协会秘书长蔡鸣告诉江南时报记者,最初古人在彼此交流时因为某些特殊原因把话不方便直截了当地说出来,便生出了一种暗示性语言。
“这便是‘语'的前身隐语最早的形成过程。
”据史料记载,早在奴隶社会,先民们就已经开始用隐晦折的歌谣来表达思想感情了。
夏代帝王夏桀暴虐无道,民怨冲天。
桀曾说过:“我有天下,同天之有日,日亡我就亡。
”那时的老百姓不敢明言,私下里就用隐语发泄怨怒之情:“时日丧予以汝偕亡。
”意思是说:“太阳啊,你什么时候才丧亡呢?让我和你一同去死吧!”这首谣,在《书经》“汤誓篇”中就有记载,它也可以说是我国谜语的最早萌芽。
王羲之书三绝碑《孝女曹娥碑》
碑之既立,加以碑文妙绝,自引得凭吊者如云似潮。
其时著名的学者蔡邕,便是其中一人。
他“值暮夜,手摸其文而读,题八字于碑阴:‘黄绢幼妇,外孙齑臼’。
”然而,这八个字到底是什么意思,观者不得而知,蔡邕辞世之后,这就成了谜。
曹操杨修探望蔡雯姬,见家中孝女曹娥图。
蔡雯姬简述这套故事。
此文邯郸淳十三岁撰写,蔡邕闻得赶到天色以黑用手摸着读完。
题文赞美:黄绢幼妇,外孙齑臼。
听完曹操不得其解,曹操看了看杨修,杨修微微点头。
曹操一路思索,离开三里地后曹操问杨修:那八个字我想出来了,指的是四个字。
你可知否?杨修开口便答:这八个字是个谜语:绝妙好辞。
曹操开口大笑。
杨修啊杨修你的学问比我高出三里地啊哈哈哈哈!后世称三绝碑。
谜语追溯我国的谜语源远流长,已经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了.早在生产力还十分低下的西周以前,就出现了谜语的语言现象,即富有隐喻和暗示性质的歌谣,如流行于商代的一首牧歌“女承筐,无实。
士(圭刂)羊,无血。
"它运用了民间谜语的诡词法,牧场上的一对男女青年,女的拿筐,男的一刀一刀剪着羊毛.无实和无血恰到好处,整首牧歌给人的印象是深刻的,既饱含情景交融,热情隽永和诗意,又不失矛盾诡辩,妙趣横生的谜味。
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和科学文化的发展,到了春秋战国时期,语言日益丰富,具有隐示性的歌谣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出现了我国谜语的最早形式--廋辞和隐,这是谜语的最初萌芽。
“廋辞”两字最早见于左丘明《国语·晋语》“有秦客廋辞于朝,大夫莫之能对也”,这里讲的是发生于公元前542年的事,虽然没有记录下秦客廋辞的具体内容,但由此可见,春秋时期,廋辞已作为外交斗争的一种形式而登上大雅之堂,在统治集团高级官员中运用了。
隐比廋辞较晚出现,如同廋辞一样,也是以形象生动的评议来隐示事物,因而十分流行,上到诸侯将相,下至平民百姓,几乎人人都喜欢隐语。
有些统治者喜隐而不好逆耳之言,臣民若要讽谏朝政,就必须投其所好,利用隐语转弯抹角地劝谏。
在国家之间的政治斗争中,为了达到不可告人的目的,也往往用隐语掩人耳目,暗中通情.韩非子《韩非子·喻老》和左丘明《左传·宣公十二年》,分别记载了楚庄王和申无畏以及还无社和申叔展用谜语作答的故事。
如同历史的其它阶段一样,先秦的文学也有其光辉灿烂的一页,战国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产生了许许多多的文学作品,而这其中的一些赋和诗,则是极其精妙的隐语。
如荀子的《蚕赋》便是这样,它完全采用隐语的手法,把蚕的形状体态、性能功用和生活习性等几种特征淋漓尽致地描绘出来,通篇到底才道出个“蚕”字.荀子《蚕赋》对后世的咏物诗和民间谜语影响很大,历代不少谜家认为它是我国物谜的开端,谓“荀卿《蚕赋》已兆其体”。
汉语谜语研究综述作者:张雪梅段丽平张佳明来源:《科学大众·教师版》2021年第11期摘要:汉语谜语是中华文化智慧的集中体现,它具有重要的文学艺术价值,其娱乐性、文化性、知识性和民族性使其超越其地域与时代的局限,历来深受民众喜爱,也受到了历代众多学者的关注。
本文为汉语谜语研究的相关文献综述,主要梳理和评析国内不同历史时期下针对汉语谜语这一语言艺术现象的不同研究发现和成果,希望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发现谜语研究的问题以及可进一步展开研究的方向,从而推动谜语传统研究的深化以及谜语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关键词:汉语; 谜语; 传统研究中图分类号:I277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21)11-199-002国内学者自古以来对汉语谜语研究都保持了较高的学术热情,古代学者不仅注重对谜语历史和演化的考据,也注重对谜语的整理和分类,当代学者们在前人的基础上继续深入研究,从民俗学、文艺学角度,从民族文化的发扬和保护角度出发,对谜语进一步进行整理和分析。
一、先秦至南北朝时期古代对谜语的学术研究主要关注谜语的搜集、分类、界定和历史演变过程的考查以及对一些谜人谜事的记载。
如先秦时代《韩非子·喻老》和《左传·宣公十二年》分别记载了楚庄王与申舟、申叔展与还无社之间以谜对话。
汉朝至魏晋南北朝时期,刘勰在《文心雕龙·谐隐篇》首次明确了“谜语”的称呼,他在书中写道,“自魏代以来,颇非俳优,而君子嘲隐,化为谜语”,并对谜语给出了定义——“谜也者,回互其辞,使昏迷也”,同时通过对比谜语和笑话较为完整和系统地阐述了二者的发展、区别、典型代表作品以及意义和作用。
就谜语而言,刘勰认为它不可废弃,但是比起供人玩乐的功能,其讽刺谲谏功能更为重要,它可发挥对统治阶层的箴戒作用。
这一时期的谜语作品除了鲍照的字谜诗集外,大多东鳞西爪的散见于各种史书、笔记、文学作品中,如西汉司马迁的《史记》、西汉学刘向的《新序》和《说苑》、东汉班固的《汉书》、南朝宋代刘敬叔的《异苑》与范晔的《后汉书》、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东魏杨炫之的《洛阳伽蓝记》和西晋陈寿的《三国志》等中都有谜事和谜作记载。
[孝女(xiào nǚ)曹娥碑]孝女曹娥孝女曹娥篇一:孝女曹娥碑原文(yuánwén)和译文曹娥碑,是东汉年间人们为颂扬曹娥的美德,纪念她的孝行而立的石碑,是中国著名碑刻,且有一段字谜的传说。
开始由蔡文姬的父亲蔡邕书写此碑,千百年来风雨沧桑之后,又由宋朝王安石的女婿(nǚ xu)蔡卞重新临摹,一直保存至今。
接下来为大家分享孝女曹娥碑原文和译文,欢送(huān sònɡ)阅读(yuèdú)!孝女曹娥者,上虞曹盱之女也。
其先与周①同祖,末胄②景沉③,爰④来适居。
盱⑤能抚节安歌,婆娑乐神。
汉安二年五月,迎伍员⑥。
逆涛而上,为水所淹,不得其尸。
时娥年十四岁,号慕⑦思盱,哀吟泽畔,旬有七日,遂自投江死,经五日抱父尸出。
以汉安迄于元嘉元年青龙在辛卯⑧,莫⑨之有表。
度尚⑩设祭诔之,辞曰:① 周,周朝王室。
② 末胄,子孙后代,一般指帝王贵族的后代。
③ 景沉,也有版本写作“景沈〞“景流〞“荒流〞的。
在这里大意是指没落的意思。
沈,沉。
④ 爰,于是。
⑤ 盱,曹娥的父亲曹盱是一名负责祭祀的巫祝。
⑥ 伍员,伍子胥。
五月端午,曹盱在江上祭祀伍子胥,这条江也就是现在的曹娥江,由上虞流入杭州湾。
⑦ 号慕,哀悼父母、长辈。
⑧ 元嘉元年青龙在辛卯,古代的时间。
⑨ 莫,墓。
⑩ 度尚,当时的上虞县令。
伊惟①孝女,晔晔②之姿。
偏其反而③,令色孔仪④。
窈窕淑女,巧笑倩兮⑤。
宜其室家,在洽之阳⑥。
待礼未施,嗟伤慈父⑦。
彼苍伊何?无父孰怙⑧!诉神告哀,赴江永号,视死如归。
是以眇然轻绝⑨,投入沙泥。
翩翩孝女,载沉载浮。
或泊洲渚,或在中流。
或趋湍濑⑩,或逐波涛。
千夫失声,悼痛万余。
观者填道,云集路衢。
泣泪掩涕,惊动国都。
是以哀姜哭,杞崩城隅11。
或有孝女曹娥篇二:端午名人之孝女曹娥的故事曹娥的传说很久以前,上虞古舜江西岸的凤凰山下,有个不知名的小渔村。
村里有个姓曹的渔夫,他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天天都在舜江上捕鱼。
传统拆字释梦术卜风道人中国古代释梦占卜家运用汉字的形、音、义三位一体的特点,以拆字解字的方式进行释梦和占卜的方法——拆字占梦,堪称中国释梦占卜术的中心方法,也是最具有汉文化特色的一种释梦占卜方法。
黄绢幼妇,外孙齐臼三国时杨修善拆字。
一日曹操与杨修过曹娥碑,见碑阴上题有八字:黄娟幼妇,外孙齐臼。
曹操问:“你可解得此八字?”“可以”“试解解我听!”杨修道:“这八个字....”杨修正欲言,曹操挥手阻止了他:“你先不必说,让我想一想。
”曹操最喜欢聪明人,因为他自己就是个聪明人,但他又最不喜欢别人比他聪明,因为他认为自己是天下聪明绝顶的人。
两人走了三十里地,曹操道:“我已解开了,你可将你的答案写在一张纸上,我也写在一张纸上,让我们看看彼此答案是否相符。
”杨修在纸上写道:黄绢,色丝也,色丝于字为“绝”;幼妇,女之子也,妇子于字为“好”;齐臼,受辛(捣辣椒)之器也,于字受辛(辞)。
这八个字即:“绝妙好辞”。
曹操将自己的答案与杨修一比,均同。
“陛下真乃聪明人啊!”杨修赞叹道。
杨修聪明反被聪明误,正是这句话种下了杀身祸根。
曹操微笑着对杨修道:“其实我的才华仍然赶不上你啊!我走了三十里地才想出来,你一见便知”杨修从曹操的笑眼中,突然看到一道寒冷的光芒。
二、拆字占梦录未王敦举兵,梦见一禾破天。
王敦对许逊说了此梦,逊曰:“不可能不是好兆头。
”时吴猛亦在坐,猛曰:“禾上破天为朱字,公未可妄动。
”王敦不听,兵果大败。
冯昌晋代符融,尝作司隶校尉官。
京州人董丰游学三年而返,过宿妻家,是夜其妻被人所杀害。
妻兄怀疑是董丰杀的,便把董丰送到官司去,官司衙门痛加鞭打,丰不堪苦痛,遂自首,是时符融在职,觉得其中有诈,他到血流满面的董丰面前问道:“你一路上可曾遇见什么怪事没有?”董丰哭声道:“我将上路时,夜梦乘马南渡水,返而北渡,又自北向南,然后马停水中,虽鞭打不去。
我俯而视之,见两日于水上,马左之日丽而湿,马右之日干而燥。
醒后我心犹有悸,窃以为不祥之非。
仿照杨修与曹操的字谜的谜语故事
魏武帝曹操曾经从曹娥碑前路过,当时有杨修跟从。
当曹操看到碑的背面写着“黄绢幼妇,外孙齑[jī]臼”八个字时,曹操对杨修说:“你明白它的意思吗?”
杨修回答:“我明白。
”曹操说:“你先别说,让我想想。
”
走出去三十多里,曹操才说:“我也知道答案了。
”
他让杨修单独写下答案,杨修写道:“黄绢,是有颜色的丝,合在一起是‘绝’字;幼妇,是少女,合在一起是‘妙’字;外孙,是女儿的孩子,合在一起是‘好’字;齑臼,是承受辛辣的器物,合在一起是‘辤’(‘辞’的异体字),连在一起就是‘绝妙好辞’啊。
”
曹操也写了下来,和杨修的一样,曹操感叹道:“我的才华不如你呀,和你差了三十里啊。
”
曹娥碑,是东汉年间人们为颂扬曹娥的美德,纪念她的孝行而立的石碑,是中国著名碑刻。
曹娥,是上虞皂湖乡曹家堡人,现在属于浙江绍兴地区。
她的父亲是曹盱,他的祖先和姬姓周王朝有着共同的血统。
传说曹盱不幸在江水中淹死,好几天不见尸体,孝女曹娥当时只有十四岁,昼夜沿着江边哭着寻找父亲的尸体。
过了十七天她也投了江,五天后抱出了父亲的尸体。
到了汉元嘉元年,当时的会稽上虞县令叫度尚,他想为曹娥立碑,就先让属下魏朗来写碑文,但是魏朗很久没写出来。
于是度尚又让他的弟子邯郸淳写碑文。
邯郸淳当时只有十九岁,只见他从容捉笔,稍微经过构思,就写出碑文,洋洋洒洒,众人看了之后纷纷赞叹:碑以载孝,孝以文扬。
蔡邕听到这个消息也来看,一边摸着碑文一过诵读,看完之后就在碑的背面写下了八个字“黄绢幼妇,外孙齑臼”,其中隐藏着“绝妙好辞”四个字。
杨修之死汉中的褒谷口,很容易让人想起杨修这个名字来。
建安二十四(219)年,因“鸡肋”事件,杨修被曹操以惑乱军心为由砍了脑袋,结束了44岁的生命。
杨修很有才气,聪慧过人。
陈寿的《三国志》里说他博学能言,才思敏捷。
也正是凭着他的才学,在曹操的麾下做了“主簿”这份职业。
然而,就这么一个博学多才之士,却被曾经三次颁布求贤令,不拘一格,唯才是举的曹操给断了性命,恐怕连他气绝之时都不一定明白究竟是何因何故吧?读过《三国演义》的,大都耳熟能详了。
杨修之死,是因他屡犯曹操之忌。
其一,曹操视察新建的花园时,在门上写一“活”字。
众人不解其意,杨修看后娓娓而道:门内添“活”,乃丞相嫌门太宽也,让工匠将门改窄。
曹操得知后,虽表面赞许,却心生芥蒂。
其二,塞北送酥至曹操处,曹操写“一盒酥”三字置于案头。
杨修看后与众人分吃了。
曹操问其原因,杨修答道:“一盒酥”即一人一口酥也。
曹操虽面露微笑,而心里却有几分忌妒。
其三,曹操每当睡觉时吩咐左右,任何人切莫近前,说己有梦中杀人的毛病。
后来果然演了一幕“梦中杀人”的真实剧。
众人都蒙在鼓里,杨修却又一次点破,指着死者说:“丞相非在梦中,君乃在梦中耳!”曹操知后心中更加厌恶。
其四,曹操与杨修路过蔡文姬的庄园,看到曹娥碑拓片有一行“黄绢幼妇外孙齑臼”的谜语。
杨修一见便知谜底,曹操命其别急于泄露,两人骑马并行三里地后,曹操方悟出谜底为“绝妙好辞”四字,于是暗自思忖,我与杨修的学问竟相差三里之遥矣。
与其说聪明是对杨修的夸奖,倒不如说是对他的讽刺。
杨修虽然聪明却无大略。
比起他同时代的司马懿来,恐怕不在一个层面上了。
少有奇节、聪明有大略的司马懿在曹操手下当差前后,是怎样一种处境呢?面对曹操的探子夜半钢刀架在脖子上而镇定自若;面对曹操“三马同槽”一梦后怀疑他将危及曹魏政权而设防布控欲除之等凶险之境,他谨小慎微,勤于治事,躲过一次次劫难。
而在曹魏政权上,他以敏锐的政治眼光,将宝押在曹丕身上,为自己铺开一条宽广的道路。
曹娥碑是什么字体行楷体娥碑,是东汉年间人们为颂扬曹娥的美德,纪念她的孝行而立的石碑,开始由蔡文姬的父亲蔡邕书写此碑,千百年来风雨沧桑之后,又由宋朝王安石的女婿蔡卞重新临摹,一直保存至今。
所以我们今天在这里看到的其实是宋朝的石碑,曹娥碑高2.1米,宽1米,上面的字体为行楷体。
围绕这块石碑,有一个非常有趣的传说。
话说三国时,曹操和杨修一起来曹娥庙祭拜。
看到碑上八个字感到很奇怪,不解其义,最后还是杨修破译了这个谜语,说答案便是“绝妙好词”。
他给曹操解释说:黄绢是有颜色的丝绸,那便是“绝”字;“幼妇”是少女,即“妙”字;外孙是女之子,那是“好”字;“齑”是捣碎的姜蒜,而“齑臼”就是捣烂姜蒜的容器,用当时的话说就是“受辛之器”,“受”旁加“辛”就是“辞”的异体字。
所以““黄绢幼妇,外孙齑(ji)臼”,谜底便是“绝妙好词”。
因为有了这个故事,便成就了“曹娥碑”作为“中国最早的字谜”的美誉。
也正因为曹娥碑隐含着中国第一个字谜,是中国文字隐语的图腾,字迹的鼻祖,历代的文人墨客都喜欢到这里参读研究这块石碑。
罗贯中、曹雪芹更是把曹娥碑地故事写入了自己的作品中。
1基本简介曹娥碑是东汉年间人们为颂扬曹娥的美德,纪念她的孝行而立的石碑。
汉元嘉元年(公元151年),会稽上虞令度尚欲为曹娥立碑,先使属吏魏朗为之操笔,久而未出,遂命其弟子邯郸淳作碑文。
邯郸淳时甫弱冠,只见他从容捉笔,少许构思,一挥而就,众人嗟叹不暇。
碑以载孝,孝以文扬。
蔡邕闻讯来观,手摸碑文而读,阅后书“黄绢幼妇,外孙齑臼”八字于碑阴,隐“绝妙好辞”四字。
此碑早年散失。
东晋升平二年(公元358年),王羲之到庙书曹娥碑,文字由新安吴茂先镌刻。
此碑绢本手迹现存辽宁博物馆,上有梁代徐僧权、满骞、怀充等人题名,还有韩愈、宋高宗等人题款。
现存的曹娥碑系宋代元祐八年(公元1093年)由王安石的女婿蔡卞重书。
此碑高2.3米,宽1米,为行楷体,笔力遒劲,流畅爽利,在中国书法史上有着较高的地位。
有关杨修杨修汉末文学家杨修墓在河湾村附近,今仅存墓碑一通,立于村西南魏长城遗址上。
杨修,字德祖,弘农华阴人,汉太尉杨震五世孙。
东汉建安年间举为孝廉,任郎中,后为汉相曹操主薄。
因材华过人,又是袁术外甥,曹操虑为后患,遂遭杀害。
历史及民间传说有关杨修的轶闻趣事较多,大部分都和他的聪明才智有关。
杨修九岁时,有一个叫孔君平的人来拜见杨彪,杨修因父亲不在家中,忙砌茶让座,并端出水果招待子孔君平。
孔君平拿起一颗杨梅玩笑地说:杨梅,杨梅,名副其实的杨家果。
杨修立即问孔君平:孔雀是先生的家禽吗?孔君平为杨修敏捷的才思目瞪口呆。
曹操建造花园时,动工前工匠们请曹操审阅花园工程的设计图纸,曹操看了什么也没说只在园门上写了一个活字。
工匠们不解其意,忙惊动去问杨修。
杨修说:丞相嫌园门设计的太大了,工匠们按杨修的提示修改了方案。
曹操见改造后的园门,心里非常高兴,问工匠们如何知道自己的心意的,工匠们说多亏了杨主簿的指点。
曹操口中称赞杨修,心里却嫉恨杨修的才华。
曹操与杨修骑马同行,当路过曹娥碑时,他们见碑阴镌刻了黄绢、幼妇、外孙?八个字,曹操问杨修理解这八个字的意思吗?杨修正要回答,曹操说你先别讲出来,容我想想。
直到走过三十里路以后,曹操说:我已明白那八个字的含意了,你说说你的理解,看我们是否所见略同。
杨修说:黄绢,色丝也,并而为绝;幼妇,少女也,并而为妙;外孙为女儿的儿子合而为好;是受的意思,为辞。
这八个字是‘绝妙好辞‘四字,是对曹娥碑碑文的赞美。
曹操惊叹道:尔之才思,敏吾三十里也。
曹操平汉中时,连吃败仗。
欲进兵,怕马超拒守。
欲收兵,又恐蜀兵耻笑,心中犹豫不决。
适逢庖官进鸡汤,操见碗中鸡肋,沉思不语。
这时有人入账,禀请夜间口令,操随口答鸡肋!杨修见令传鸡肋,便让随行军士收拾行装,准备归程。
将士们问何以得知魏王要回师,杨修说:从今夜口令,便知魏王退兵之心已决。
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今进不能胜,退恐人笑,在此无益,不如早归。
世说新语选(一)咏絮之才(二)雪夜访戴(三)绝妙好辞◎刘义庆题解本课三则选自世说新语,题目为编者所加。
第一则咏絮之才选自言语篇,以“撒盐空中”与“柳絮因风起”喻雪的对照,凸显谢道韫文才之高妙。
第二则雪夜访戴选自任诞篇,写王徽之在雪夜品酒吟诗后,乘兴寻访老友戴逵,至其门却不入访,这种“乘兴而行,兴尽而返”的率性随意之行事风格,正是魏、晋时代名士“任诞”的典型。
第三则绝妙好辞选自捷悟篇,记曹操与杨修共读曹娥碑背面的文句,领悟有迟速之别,以见二人才气的高下。
作者刘义庆,彭城(今江苏省徐州市)人。
生于东晋安帝元兴二年(公元四○三年),卒于南朝宋文帝元嘉二十一年(公元四四四年),年四十二。
刘义庆为南朝宋武帝刘裕之侄,长沙景王刘道怜次子,过继给叔父临川烈武王刘道规。
刘裕称帝后,袭封临川王。
历任荆州(今湖北省荆州市)、江州(今江西省九江市)刺史等职。
刘义庆生性简素,爱好文学,不热衷政治,喜招聚文士编撰书籍,如世说新语、徐州先贤传、幽明录等书。
世说新语,原名世说,是刘义庆担任江州刺史时,召集门下客所共撰。
东汉以来,士人喜好品评人物,至魏、晋时代崇尚清谈,于是助谈之书大兴,世说新语乃其中最著者。
全书分三十六门,按类编排,起自德行,终于仇隙,内容大多记载东汉到东晋间名士的轶闻琐事及言行风貌。
世说新语各篇篇幅虽短,然妙语纷陈,意味隽永,全书文字清俊简丽,故事机趣横生,极富文学价值,为六朝笔记小说之杰作。
课文‧注释(一)咏絮之才谢太傅○1寒雪日内集○2,与儿女○3讲论文义○4。
俄而○5雪骤○6,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7曰:“撒盐空中差可拟○8。
”兄女○9曰:“未若柳絮因○10风起。
”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11女,左将军王凝之○12妻也。
(言语第二)(二)雪夜访戴王子猷○13居山阴,夜大雪,眠觉○14,开室,命酌酒○15,四望皎然○16。
因起仿偟○17,咏左思○18招隐诗○19,忽忆戴安道○20。
时戴在剡○21,即便○22夜乘小船就○23之。
智差三十里的故事导读:曹娥碑上八字暗语,杨修字德祖见之立即能解,曹操行了三十里才悟出。
后遂用"愚智三十里"谓才智相差很大。
三国时,曹操手下有位才能出众的主簿名叫杨修,他为曹操起草各种法令、文告,才思敏捷,聪敏机智,曹操对他十分器重。
曹操率为军走进上虞,在江边看见一块曹娥碑。
这曹娥碑据说就是东汉时,曹娥的父亲溺死在上虞江中,曹娥为了找寻父亲的尸体,坚强地跳进江中。
五天后,曹娥终于在江中找出了她父亲的遗体,飘浮至江边,但她也筋疲力尽而死去。
人们为了纪念曹娥,在江边立碑纪读,并由东汉知名的文学家为她并作了碑文;后来,东汉另外一个小文学家蔡邕路经,念了碑文,又在碑后题了“黄绢幼妇,外孙齑臼”八个大字,并使石匠镌刻在碑石上。
曹操见了蔡邕所题的那八个字,一时不明白这八个字是什么意思,便问杨修说:“你知道这几个字的意思吗?”曹操与杨修“知道。
”杨修毫不迟疑地回答。
曹操见到杨修一副胸有成竹的样子,摇摇头说道:“你先别说,使我想一想。
等我想要出了,再看一看我们的答案与否一样。
”杨修答应了。
两人一起并马前进。
曹操骑在马上,苦苦思索,直到已走出三十里路,曹操才想出了答案,对杨修说:“我想出来了,我们一起写出来吧!”于是,他俩同时写下了答案:“绝妙好辞。
”原来,蔡邕题的词是一个字谜:黄绢是有色的丝绢,合起来是一个“绝”字;幼妇是少女,合起来是个“妙”字;外孙是女儿的儿子,“女、子”合起来是个“好”字;齑臼是古代受辛的器具,“受、辛”合起来是“辞”即“辞”字,连在一起就是“绝妙好辞”。
曹操看见自己的才智比杨修高了三十里,心中很不是滋味。
不久,在一次伐蜀战争中,曹操随口将“鸡胁”作军中的口令,杨修猜透曹操有退兵之意,先行整理行装。
曹操便以扰乱军心的罪名,将杨修杀了。
后来,“智差三十里”这一典故,用以形容两人的才智差距很离。
中国谜语问答题1、什么叫做通假?通假的形式有哪几种?试各举出一个完整的通假字灯谜的例子。
通假也叫通借和古通法,是用同音或音近字来代替本字。
包括同音通假、双声通假、叠韵通假三种。
同音通假:莫贪不义之财谜底:得通德一唱雄鸡天下白谜底:鸣通明双声通假:莫里哀(五言唐诗一句)谜底:向晚意不适(李商隐《乐游原》)叠韵通假:为问门前客,今日几个来(聊目二)谜底:小官人,张老相公2、补明法原来是属于别裁体,本书则归为哪一种谜体?请简要说明补明法的扣合方法,并举出一个例子。
面注体,也可称为谜面注明体。
补明法是根据谜面的提示,在谜底中加入所提示的字、词,使之与谜面暗示的意思相互吻合;有时谜面中没有明确的提示,那么,扣合时就需要根据暗示来判断谜面中应该加入某些字、词后才能与谜底的意思吻合。
例子:安居其中则东山再起(宋人一)谜底:谢石。
补明法也可以在谜底中予以说明和体现,例子:八十五(电影名一)谜底:月到中秋3、灯谜与民间谜语有何不同?在我们学习的过程中,分别提到了王安石所制作的灯谜和民间谜语是什么?请完整地将它的内容写出来。
这两则灯谜又称为什么,为什么会有这个称法?灯谜是以‚文义‛即文字的含义来扣合的,又被称为‚文义谜‛、‚文虎‛等。
它主要着眼于文字的含义或字句、字型的组合和结构方面的不同,巧妙地运用汉子的一词多义、一字多音、笔画组合、偏旁结构、摹状形象等特点,通过会意、假借、用典、拆字等方法,使谜面与谜底在词义上或在字形上达到相扣吻合。
民间谜语,除了少量以字、词为谜底外,通常都是采用事物的特征来影射的。
一般说来都是以事物或现象作为谜底的,如动物、植物、器物、器官、自然现象等。
它主要着眼于事物的形体、性能、动作、等特征,运用拟人、比喻、夸张等手法来描述谜底,从而达到隐射谜底的目的。
灯谜:目字加两点,不作贝字猜。
贝字欠两点,不作目字猜。
谜底:贺、资。
又称荆公谜。
民间谜语:常随措官大人,满腹文章儒雅。
有时一面红装,爱向风前月下。
苏人旧时谜事《姑苏晚报》2021年02月08日 B06版项苏农一《清嘉录》是一本专记清时苏人风俗的书,以月编排,一月一卷,共二百四十余则。
所谓风俗,就是社会上普遍形成的节令习俗等。
由此可见,平均一天半就有一个新花样,虽说礼多人不怪,但风俗之多还是令人略感有些繁琐。
该书作者是清朝的苏州府吴县人顾禄。
按照顾禄在序文中的说法,书名是取自西晋陆机的“土风清且嘉”一语,出自他的长诗《吴趋行》,意思是吴中这地方社会风气清明、生活习惯美好。
由于这句赞美家乡风情的诗写得实在太好了,以至被后世不少人竞相模仿,如宋人李曾伯的“土风清且饶”,明人王宠的“土风颇清嘉”,清人严永华的“土风清且敦”,就连号称“十全老人”的乾隆皇帝,也充满敬意地写道“荡漾东风清且嘉”,至于吴中四才子之一的祝允明祝枝山先生,那就更是完全不顾吃相,直接开始生吞活剥起来了:“吴中土风清且嘉”(《乐孺歌》)。
《清嘉录》卷一记载的是正月风俗,有“行春”“打春”“拜春”等合计三十九则之多,其中有许多风俗,随着时代的变迁,现在已经消失得无影无踪了,但其中有一项至今犹存,那就是“打灯谜”。
顾禄就此解释说:“好事者,巧作隐语,拈诸灯,灯一面覆壁,三面贴题,任人商揣,谓之打灯谜。
”有喜欢热闹的人,费尽心思编出了本义要猜测才能得知的短语,然后将短语贴在灯笼上面。
这灯笼沿街摆放,一面挨着墙壁,另外三面朝着路人,经过的人都可以随意商量揣摩竞猜。
这种猜字游戏就叫“打灯谜”。
更重要的是,“中者,以隃麋陟厘、不律端溪、巾扇香囊、果品食物为赠,谓之谜赠。
”如果猜中了还给赠品予以奖励,有笔墨纸砚文房用品,或是手帕扇子香囊日常用品以及瓜果炒货等零食。
清人赵翼《陔余丛考·谜》云:“谜即古人之隐语。
”南朝宋的刘义庆,在《世说新语》中记载了一个被后世所熟知的古人隐语。
说的是在三国时候,有一次曹操杨修途经上虞(今绍兴市上虞区)时,看到此地“曹娥碑”的背面题写着“黄绢、幼妇、外孙、齑臼”八个字。
从杨修之死谈职业经理人的素养谈起职业经理人的素养就让我想起了三国时代的不少英雄人物,他们在做职业经理人的时候,从他们的一些事迹中可以看出其职业素养来,杨修之死一直为人们所可惜,成了曹操嫉妒贤能的罪证,其实我觉得这个杨修确实该杀,如果放到今天,老板也会把这样的职业经理人扫地出门。
先看看杨修干的几个事情。
事件一:阔门事件曹操修建花园时,动工前工匠们恳请曹操校对花园工程的设计图纸,曹操看看了什么也没说道只在园门上写下了一个活字。
工匠们疑惑其意,忙碌触怒回去反问杨修。
杨修说道:“丞相嫌园门设计的太小了,”工匠们按杨修的提示信息修正了方案。
曹操见到改建后的园门,心里非常高兴,问工匠们如何晓得自己的心意的,工匠们说道多亏了杨主簿的指点。
曹操口中赞扬杨修,心里却妒忌杨修的才华。
事件二:绝妙好辞曹操与杨修骑马同行,当路经曹娥碑时,他们见到碑阴刻了黄绢、幼妇、外孙、齑臼八个字,曹操反问杨修认知这八个字的意思吗?杨修正必须提问,曹操说道“你先别谈出,孟我想一想。
”直至走到三十里路以后,曹操说道:“我已明白那八个字的涵义了,你说道说道你的认知,看看我们与否所见略同。
”杨修说道:“黄绢,色丝也,并而为绝;幼妇,少女也,并而为精;外孙为女儿的儿子再分而为不好;齑臼就是受到的意思,为言。
这八个字就是‘绝妙好辞‘四字,就是对曹娥碑碑文的赞美。
”曹操赞叹道:"尔之才思,敏吾三十里也。
"事件三:一合酥事件存有一次,有人送来曹操一盒糕点,曹操享用过后,便在糕点盒子上贴了一个“再分”字。
杨修就把盒子关上,喝了一口小食,众人见状小怒,忙问杨修怎么回事。
杨修提问说道:魏王必须大家一人一口,你们还迟疑什么啊。
大家恍然大悟,原来“再分”这个字就是人一口的意思啊。
事件四:梦中杀人事件曹操惧怕别人枪杀他,假装说道自己好梦中杀人,不容许任何人紧邻他,一天夜里,曹操被子掉下来了,侍从过去砌被子,曹操当场将其杀掉,一会儿稳步睡,第二天下班,看到房间里一死去人,悲愤地说道,我梦中滞涨好人,杨修晓得曹操故意杀死的,于是将其当场拆穿。
中兴之主与他的书画成就赵构其人宋高宗赵构是南宋第一位皇帝,北宋徽宗赵佶第九子,北宋钦宗赵桓的弟弟,生于徽宗大观元年(1107)五月乙巳,14岁时被封为康王。
年少时的赵构已经是文武兼修,据《宋史高宗本纪》记载,赵构“资性朗悟,博学强记,读书日诵千余言,挽弓至一石五斗。
”相比中国历代皇子养尊处优而不学无术的生活境遇,赵构可以“日诵千余言”,本已不简单了。
而在习文之外,他还可以挽弓一石五斗,这简直就是不可想象的事情。
宋时一石,大约110宋斤,一石五斗也就是165宋斤。
这个分量与一个成年男子体重相仿,而赵构可将如此强弓拉开,这真的非常不简单。
这个数值虽然不是北宋武士挽弓的巅峰值,如韩世忠和岳飞,都可以拉开三石的强弓。
但能够达到挽弓一石五斗水平,在北宋禁军中也能算高手了。
身为皇子的赵构如此出类拔萃,为何作为宋高宗的赵构,在国人口中的评价不高?究其原因,应该是抗金战争他不够卖力的缘故。
从1127年春在南京应天府登基之后,他便一路南逃,1128年冬至1129年初春,他甚至一度逃至福建外海。
此后虽然南宋朝廷立足江南,但他重用投降派大臣秦桧为相,杀害抗金将领岳飞……这些历史都让赵构留给国人一个软弱可欺、屈膝投降的形象。
当然,对于赵构的是非功过,今日的宋史研究,各家说法也并不相同。
有的学者认为赵构是投降派,对北方金国苟且偷生,岳飞墓前也应当立上赵构的一具铜像,让他跪在民族大义面前。
而越来越多的学者则提出新的观点:赵构之所以对金人媾和,其实有他的全局考虑。
赵构一生使用过两个年号。
第一个年号为建炎,从1127年开始使用,至1129年结束,大有国家建立在烈火之上、重建颇为不易的意味。
第二个年号为绍兴,从1130年开始,一直使用到1162年,前后32年时间。
据史书载,这个年号是“绍祚中兴”的意思,这表明赵构已经有中兴宋朝的想法。
而另一种解释则更直接:“绍”有继承之意,“兴”则是繁盛的含义,“绍兴”便是继承前朝的繁盛,实际有宋高宗意欲恢复徼宗时代宋人鼎盛期的政治意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