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与杨修》的观后感--
- 格式:docx
- 大小:16.27 KB
- 文档页数:2
杨修之死读后感200字
杨修之死读后感。
《三国演义》是一部家喻户晓的中国古典小说,其中有许多英
雄豪杰的故事,其中之一就是杨修的故事。
杨修是一个聪明能干的人,但他却因为一时的疏忽而丧命于曹操之手。
这个故事让我深有
感触,也让我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杨修是一个聪明能干的人,他在曹操手下做官时表现出色,深
得曹操的信任。
但是,他却因为一时的疏忽而让曹操有机可乘,最
终被曹操所杀。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再聪明再能干,也不能
因为一时的得意忘形而疏忽大意,否则会让自己付出惨重的代价。
这个故事还让我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人生就像一场战斗,我们要时刻保持警惕,不能因为一时的得意而忘记自己的使命。
只
有时刻保持警惕,才能避免意外的发生,才能走得更远。
杨修之死,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了人生的脆弱和宝贵。
我们要珍
惜眼前所拥有的一切,时刻保持警惕,不让自己因为一时的得意而
疏忽大意。
只有这样,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远,走得更稳健。
《曹操与杨修》观后感
学校宣传部、校工会为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增强文化自信,传承中华戏曲精髓,推进“京昆进校园”,面向全校师生精心组织了京剧电影《曹操与杨修》免费观影活动。
参与这次活动,既得到了艺术享受,也引发了对历史发展的思索,总之,收获不小。
虽然京剧电影《曹操与杨修》的内容选自《三国演义》,但为了故事的完整性、乐见性,编著者对《三国演义》的相关章回内容做了较大的改编。
如增加了曹操杀妻嫁女的内容,又如增加了杨修在猜中“鸡肋”之意后为退兵而运筹帷幄的内容,再如将曹操疑杀近侍改为疑杀筹粮草之功臣。
我猜测编著者改编的目的是强化曹操杀杨修的错误性,以告示人们特别是管理者不要唯我独尊,知错不改,一意孤行。
观后也感叹、庆幸祖国推翻封建王朝,特别是今天的中国正朝着法制社会迈进,结束了当权者可随意杀人的野蛮时代。
《杨修之死》是小说《三国演义》的第七十二回,讲述了杨修被曹操杀死的前因后果。
在这篇文章中,杨修与曹操的个性被淋漓尽致的表现了出来,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可杨修为什么会死呢?让我们来剖析一下吧。
文中道:“杨修为人恃才放旷。
”揭示了杨修性格——狂。
杨修是一个极聪明的人,也正因为如此,他才被曹操赏识,当上了主簿。
他必然是知道曹操气量小的,可他却毫不顾及主公曹操的感受,屡犯曹操之忌,足见他的恃才放旷。
在曹操建花园的`事件中,杨修道出曹操在门上写“活”字的用意,曹操心忌之;之后又指出“一合酥”的含义,曹操心恶之;再后来他又识破曹操梦中杀人的骗局,曹操闻愈恶之。
除此之外,杨修又几次使曹操不悦,直至后来的鸡肋事件,他被曹操以乱军心的罪名给杀了。
杨修因才而被曹操赏识,却又因才被曹操所杀,都是狂妄惹的祸。
杨修之死也非都是杨修的过,杀人者曹操的责任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三国演义》中曹操可谓是奸诈至极,同时又气量不大。
他在花园门上写一“活”字,意是想扩大花园门,同时也可以表现一下自己的智慧,不料却被杨修轻易看出,这对曹操是一种羞辱。
后来“一合酥”事件又一次让曹操不高兴,再后来杨修识破了他梦中杀人的骗局,更是让曹操对杨修极为厌恶。
直到后来“鸡肋事件”,曹操忍无可忍,便把杨修杀了。
事实上,杨修除了激怒曹操,还让曹操产生了危机感。
杨修是曹操第三子曹植的拥护者和老师,在曹植与哥哥曹丕“世子之争”的过程中,杨修极力帮助曹植,甚至为曹植拟好了答案,使曹植面对曹操的问题对答如流。
本出于好意的杨修后来被人陷害,背上了诬陷曹丕的黑锅,使得曹操觉得杨修对自己的接班人不利,甚至觉得自己的江山快要改姓“杨”了,看来杨修是不杀不行了。
杨修是有才,但也终究斗不过曹操。
他本恃才放旷,又遇上了妒贤阴险的曹操,还数范曹操之忌,多种原因共同促成了杨修之死,这实在是值得我们深思啊!。
杨修之死优秀读后感心得作文杨修之死优秀读后感心得作文课文《杨修之死》节选自《三国演义》,主要记叙了曹操杀害杨修的过程和缘由。
下面是店铺为你整理的几篇杨修之死的读后感范文,希望能帮到你哟。
杨修之死的读后感范文篇一读罢《杨修之死》,掩卷沉思,心中不禁升起疑团:修之过?操之过?思之良久,才恍然大悟:修之过也。
杨修之过,一曰卖弄才华,锋芒太露。
杨修确实学识渊博,才华过人。
但是综观杨修一生,并没有在军事上、政治上给曹操出过什么奇谋良策,像郭嘉、程昱那样,却一味在“门内添活字”“一人一口酥”之类的小事上卖弄小聪明,以致一再遭到曹操的忌恨,埋下被杀的祸根。
二曰恃才放旷,不知点检。
曹操“梦中杀人”本来是玩弄权术以掩人耳目的勾当,杨修偏偏要给他戳破,岂不是自找倒霉?至于擅自命令军校收拾行装,更是惑乱军心,事关军法,岂能乱来?三曰小事聪明,大事糊涂。
表面看来杨修是最知曹操心意的,夏侯惇也夸他“真知魏玉之肺脏”。
但是对曹操的早就“忌之”“恶之”“有杀修之心”,他却一无所知,恐怕到死也没有明白。
参与曹氏家族立世子的斗争,本来就是做人臣的大忌,即使曹操不杀也,将来曹丕也不会把他放过,而他都毫无自知之明。
曹操就立世子一事,问过谋士贾诩,贾诩就不敢表态,在大事上他显然比杨修要聪敏多了。
总之,杨修之死完全是咎由自取,正所谓“聪明反被聪明误”,是怨不得别人的。
看起来,一个人聪明有才华是好事,但是如果不能用到点子上,又不能谦虚谨慎,好事也会变成坏事。
杨修之死的读后感范文篇二凡看过《杨修之死》这篇文章的人,都会为才子杨修“恃才放旷”而死在“奸雄”曹操手中而感到惋惜。
对曹操那种“嫉才妒能,不能容人”的行为感到憎恶。
但是我认为曹操那么做是无可奈何的。
曹操的无奈,其实是对杨修这种性格的无奈。
在《三国演义》中,杨修恃才放旷且锋芒毕露而不懂得收敛,稍有机会,不管什么场合什么对象,便开始卖弄才华,以显示自己才高八斗,学富五车。
其中诸如“一盒酥”和“猜字谜”等事件,便是极好的佐证。
《曹操与杨修》的观后感小时候,我的爷爷奶奶就十分喜欢听戏,偶尔还会赶场子去听几场。
我也曾坐在台下身临其境的听过几场,不过印象不深。
后来,爷爷奶奶在家也天天听,我就跟着一起听。
从一开始的不喜欢到现在能安安静静地听一整场,也算说明了戏曲的巨大魅力吧。
到了大学,听同学说学校开了一门介绍戏曲的人文课,而且讲的很好,于是我就选修了这门课程。
以前在家就听一些京剧和河北梆子,其他的因为方言等原因,根本看不懂。
对于昆曲,越剧,黄梅戏等也仅仅是知道个名字而已。
我们在课堂上欣赏了几出戏,其中最精彩的要数《曹操与杨修》了。
我学过《杨修之死》这篇课文,也看过小说《三国演义》,自然就把这出戏当成了《杨修之死》的舞台版。
但是,这出戏却有自己的独特之处。
小说是有贬低曹操倾向的,所以杨修之死就被写成了曹操因为嫉妒和猜疑刻意为之的了,丝毫没有表现出曹操奸雄的形象,而戏剧则很好的突出了曹操奸雄的形象。
在此之前,我认为,杨修之死,完全是他平时所作所为导致的。
他根据曹操在花园的门上写了一个“活”字就私自立刻下令加大门框;而且他还一错再错地因为曹操在酥盒上的一个“合”字,就和众将士一人一口将酥分吃;这两件事还可以勉强将之归为聪明人的劣根性作怪——有小聪明的人总是免不了想要显露下。
然而,他实在不应该更夸张地去揭穿曹操的“梦中杀”,这绝对不是耍小聪明的时候,相反地,杨修这种做法完全是有点蔑视曹操身份,质疑曹操的领导权的味道了。
如果仅仅是到这个地步,杨修最多也只是不被中用,不至于真的被曹操处死,但他还不满足给曹操拆台阶,竟然插手曹丕和曹植争夺接班的斗争!殊不知权力的交接是历代统治者的软肋!告密曹丕反被其诬陷;私自指导曹植;为曹植作答这三件事毫无疑问地将杨修推至悬崖边上,至此,唯有杨修一死方可安曹操之心。
杨修这般恃才傲物,狂放不羁,正好遇上了虽然渴求人才但疑心更重的曹操,所作所为无不招致对方的嫉恨。
他揣度曹操心意,每每必中,却又不懂得谦虚内敛,终惹上杀身之祸。
杨修之死读后感优秀范文五篇杨修之死读后感(一)的确,杨修的才华可遇不可求,如若不是他为人居傲自负,以曹操的野心绝不会屈就他仅是当一个小小的汉主簿,这一点我们不可否认。
但是他却不懂掩盖自身的光芒,甚至置曹操的威严于不顾。
如此,在我们看来是坦率到可爱。
但在曹操眼中,杨修俨然已成为一颗毒瘤,欲除之而后快。
因为杨修的存在让曹操产生了危机感。
身为臣下,能为主子排忧解难固然是好事。
但是事事比主子占尽先机,那就未必是明智之举了。
所以,有人说杨秀最后的惨淡收场,纯属自找,那也不假。
但细细又想,曹操就没有一丝过错吗?还记得那个说出“宁我负尽天下人,也不叫天下人负我”的曹操,身为上位者,这近乎偏执的思想真的好吗?我们从文中也可以看到,他是一个多疑的人,所以他最后秉着“宁可错杀一百,也不放过一个”的原则,处死了杨修。
这看似已了结的事情,长此以往,比酿成大祸。
他的多疑究竟会让他失去多少良才大将?既然为人君,就应宽容大度,这样与之背道而驰,终会吃苦果。
这样的悲剧,它既不是第一次,也不会是最后一次。
但如果,宽容与谦逊相握手,该多好?杨修之死读后感(二)之所以说是演义中的杨修,并非在说史,请史者勿对照。
小时候,总听老师及尊长告诫:可别成了贾宝玉,聪明反比聪明误;再长大一些,又说听说了:收敛一些,不要成了杨修的下场!那时虽不知杨修是谁,却大约猜得出:人很历害,只是爱表现吧;最后很惨的吧。
上初二吧,学了《杨修之死》那篇课文,才终于弄明白杨修的问题了!因大人训诫,我读三国是很晚的,其它倒较早。
以后,从一些史料中得知,杨修竟与我等是“同乡”,应该是死于曹丕和曹植的争储斗争中;是曹操担心杨修所主谋的曹植集团会给既定的曹丕集团带来麻烦以引起、生灵涂炭,而下决心除了这一能臣的吧?此论点不在此文讨论之列。
从演义《杨修之死》中观照,用一句现代话说,杨修的个性太过张扬、太能理解、并提前泄露了领导意图,最终获得了彻底被炒。
这一论点应该说与目前做事立世有违。
杨修之死读后感200字
杨修之死读后感。
《三国演义》中的杨修是一个极具政治智慧的人物,他在曹操
手下做了很多年的谋士,对于曹操的政治决策起了很大的作用。
然而,在小说中,杨修最终还是被曹操所害,这一情节给人留下了深
刻的印象。
杨修之死,给人的感觉是悲壮而又无奈。
他是一个有着高尚情
操和政治智慧的人,但最终却因为曹操的嫉妒而被害。
这种悲剧性
的结局让人感到非常心痛和无奈。
在这个故事中,曹操的权谋和杨
修的忠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曹操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择手段,而杨
修却是以忠诚和正直为准则。
杨修之死也让人深思,一个正直忠诚的人在权谋之中很难生存,更何况是在乱世之中。
在那个动荡的时代,政治斗争是非常激烈的,而杨修的死也让人看到了这种残酷的一面。
对于这样的结局,人们
难免感到悲愤和无奈。
然而,杨修之死也给人以启示。
在乱世之中,一个人要想生存
下去,就必须要有一定的政治智慧,同时也要有自己的原则和底线。
杨修虽然最终被害,但他的忠诚和正直却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也成为了后人学习的榜样。
总的来说,杨修之死是《三国演义》中的一个悲剧情节,但也
给人以深刻的启示。
在乱世之中,一个人要想生存下去,就必须要
有政治智慧,同时也要有自己的原则和底线。
这样才能在政治斗争
中生存下去,也才能成为后人学习的榜样。
从《曹操与杨修》看人生悲剧与知识分子悲剧作者:姬令野来源:《戏剧之家》2019年第10期【摘要】京剧《曹操与杨修》表现了曹操与杨修二人丰富的人格特点和矛盾心理,他们的互相需要和互相伤害既体现着掌权者与知识分子间不可调和的矛盾所带来的悲剧,也体现了黑格尔对宏观层面的人生悲剧性的思考。
【关键词】京剧;悲剧性;知识分子中图分类号:J8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10-0032-01在陈亚先先生编剧、马科导演的京剧《曹操與杨修》中,曹操作为大魏集团的统治者,四处求贤以期完成统一中国的宏图大业,作为知识分子的杨修一来到曹操帐下,就与好友孔闻岱为曹操立下汗马功劳。
然而曹操生性多疑,诛杀了功臣孔闻岱。
而杨修恃才傲物,得知真相后终其一生对曹操抱有极大成见。
该剧展现的就是一个恃才傲物的知识分子与一个生性多疑手段残酷的领导者之间如何互相需要同时又互相远离,继而导致一方死亡而另一方招贤纳士的计划落空,一统天下的志向无法实现的过程。
这部剧表现了曹操与杨修二人丰富的人格特点和矛盾心理,他们的互相需要和互相伤害也体现了掌权者与知识分子间不可调和的矛盾所带来的悲剧,也体现了黑格尔对宏观层面的人生悲剧性的思考。
舞台上,尚长荣先生细腻地演绎了曹操的复杂性格。
在曹操得知自己错杀孔闻岱的那一刻,尚长荣先生身体一歪,稍微一踉跄,观众看到这个驰骋战场、杀人如麻的奸雄曹操也有惊慌失措的时候;当倩娘在孔闻岱灵前安慰曹操,尚长荣先生一言不发,不断踱步,从舞台左边踱到中间,又从中间踱到舞台右边,继而沉默不语。
这一表演既不在于体现曹操杀妻前的凶悍,也不在于表演曹操的狡诈,观众感受到的是曹操内心的矛盾和不安,因此在倩娘刎颈自杀后,观众看到声嘶力竭去夺剑的曹操,心中除了对其狠辣性格的批判外,也会对这一人物给予一定同情。
由此可见,尚长荣先生在《曹操与杨修》一剧中演出了曹操性格的复杂,还原了历史人物的人性。
东汉末年的中国分崩离析,每个诸侯集团都想在乱世争得一席之地,在乱世,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传统士大夫理想早被弃之不理,生存下来只有靠谋略和诡诈,于是,“多疑”就成了曹操生存的一个必备要素。
杨修之死读后感杨修之死读后感一凡看过《杨修之死》这篇文章的人,都会为才子杨修“恃才放旷”而死在“奸雄”曹操手中而感到惋惜。
对曹操那种“嫉才妒能,不能容人”的行为感到憎恶。
但是我认为曹操那么做是无可奈何的。
曹操的无奈,其实是对杨修这种性格的无奈。
在《三国演义》中,杨修恃才放旷且锋芒毕露而不懂得收敛,稍有机会,不管什么场合什么对象,便开始卖弄才华,以显示自己才高八斗,学富五车。
其中诸如“一盒酥”和“猜字谜”等事件,便是极好的佐证。
然而对于这些,老谋深算的曹操并不欣赏,每次都“虽喜笑,然而心恶之”。
写到这里,也许有人会认为这是曹操嫉妒杨修才华,其实这只是一种十分肤浅的表面现象。
因为对于大政治家曹操来说,他在臣僚们面前的每一个举动,都有其潜在的政治目的。
就拿“一盒酥”“猜字谜”事件来说吧,在我看来,表面上是曹操和臣僚们的游戏之作,但事实并非如此,因为这些游戏都具有很强的政治试探性。
老谋深算的曹操,想从中看看出臣僚们对自己的心思了解多少,明白多少,这对于曹操来说非常重要,如果一个人的所思所想全部被别人看破,那么这个人就失去了其价值,而杨修想靠才华领取政治资本,却犯了曹操的大忌,所以他为自己的惨局,埋下了祸根。
但我认为杨修最后身首异处的主要原因并非上面这些小事,而是杨修参与了曹氏集团的权力之争。
试问哪一朝最高统治者喜欢别人来管自己的“家事”呢?从这个角度说,杨修的死是必然的。
处死杨修,是曹操无奈的选择,而曹操因处死杨修而落了个“嫉贤妒能”的千古骂名。
杨修到死都不知道,自己才是真正的凶手。
杨修之死读后感二之所以说是演义中的杨修,并非在说史,请史者勿对照。
小时候,总听老师及尊长告诫:可别成了贾宝玉,聪明反比聪明误;再长大一些,又说听说了:收敛一些,不要成了杨修的下场!那时虽不知杨修是谁,却大约猜得出:人很历害,只是爱表现吧;最后很惨的吧。
上初二吧,学了《杨修之死》那篇课文,才终于弄明白杨修的问题了!因大人训诫,我读三国是很晚的,其它倒较早。
《杨修之死》观课有感5篇《杨修之死》观课有感1这个世上本就没有绝对的对错。
当你一味地嘲笑杨修的恃才放旷时,又何曾想过,假若不是在那样混乱的历史中,假若曹操没有掌握生杀大权,假若当这样的事发生在如今的社会,我们也不过是一笑了之罢了。
的确,杨修的才华可遇不可求,如若不是他为人居傲自负,以曹操的野心绝不会屈就他仅是当一个小小的汉主簿,这一点我们不可否认。
但是他却不懂掩盖自身的光芒,甚至置曹操的威严于不顾。
如此,在我们看来是坦率到可爱。
但在曹操眼中,杨修俨然已成为一颗毒瘤,欲除之而后快。
因为杨修的存在让曹操产生了危机感。
身为臣下,能为主子排忧解难固然是好事。
但是事事比主子占尽先机,那就未必是明智之举了。
所以,有人说杨秀最后的惨淡收场,纯属自找,那也不假。
但细细又想,曹操就没有一丝过错吗?还记得那个说出“宁我负尽天下人,也不叫天下人负我”的曹操,身为上位者,这近乎偏执的思想真的好吗?我们从文中也可以看到,他是一个多疑的人,所以他最后秉着“宁可错杀一百,也不放过一个”的原则,处死了杨修。
这看似已了结的事情,长此以往,比酿成大祸。
他的多疑究竟会让他失去多少良才大将?既然为人君,就应宽容大度,这样与之背道而驰,终会吃苦果。
这样的悲剧,它既不是第一次,也不会是最后一次。
但如果,宽容与谦逊相握手,该多好《杨修之死》观课有感2读完整篇*,我的脑海中不禁浮出一个疑问:杨修之死是谁之过?细想,这是杨修咎由自取,正所谓聪明反被聪明误。
首先,纵观杨修一生,他并没有像谋士程昱那样,在军事上或政治上给曹操出过什么对策,只是一味地在“门内添活乃阔”和“一人一口酥”等小事上卖弄小聪明,他还自解“鸡肋”,惑乱军心,这是何等大事,曹操岂会放过他?他还参与了曹氏立世子的争斗中,这本就是为人臣子的大忌。
即使曹操现在不杀他,日后,曹丕也一定不会放过他。
当曹操问谋士贾明的时候,贾明没有表态。
单从这一点上看,贾明比杨修聪明多了。
再有曹操“梦中杀人”,本来就是玩弄权术,以掩人耳目,而杨修偏偏要说破,叫曹操如何容他?杨修有确学识渊博,才华过人,能够读懂曹操的心思,但他察觉到曹操的杀修之心了吗?我想应该是没有,他真是小事聪明,大事糊涂啊!我认为,杨修之死怪不了别人,只怪他卖弄才华,锋芒太露,又恃才放旷,不知检点。
杨修之死读后感《三国演义》中杨修之死让我深思。
杨修之死,表面上看是曹操之过,实际上却是杨修狂妄自大,不知收敛的后果。
杨修为人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
居高临下,数次点破曹操的心思,让曹操十分难堪。
而曹操是一个心胸狭窄的人,忌才、多疑。
当他发现杨修总是能猜透他的心思,让他下不了台时,便生杀戮之心。
曹操之所以杀杨修,最主要的原因是怕人暗杀他。
曹操生性多疑,为了自己的安全,他需要一个听话的人来保护他。
而杨修恰恰就是那个最听话的人。
读完《杨修之死》后,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做人不能总是随意揣摩别人的心思,更不能居高临下,在别人面前炫耀自己的才能。
否则,只会自取其辱,惹来杀身之祸。
杨修的死因告诉我们:做人要低调,不要看不起别人,不要随意猜测别人的心思。
只有这样才能避免不必要的麻烦和灾难。
在现实生活中,也有很多人因为自以为是、高傲自大而招来祸端。
比如:有的人因为自己有一点小成绩就沾沾自喜,到处炫耀;有的人因为自己能力强,就目中无人、高高在上;还有的人因为自己学识渊博,就自以为是、狂妄自大……这些行为都会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和灾难。
因此,我们要时刻提醒自己:做人要低调、谦虚、戒骄戒躁。
只有这样,才能避免招来祸端,走好人生的每一步。
总之,《杨修之死》这篇文章告诉我们:做人要低调、谦虚、戒骄戒躁;不要随意揣摩别人的心思;不要居高临下、炫耀自己的才能;更不要因为自己有一点小成绩就沾沾自喜。
只有这样,才能避免不必要的麻烦和灾难,走好人生的每一步。
同时,我们也要学会感恩和珍惜。
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有很多人曾经给予了我们帮助和支持。
我们应该时刻铭记他们的恩情,感恩他们的付出。
同时,我们也要珍惜身边的人和事,不要等到失去了才后悔莫及。
总之,《杨修之死》这篇文章是一篇值得一读的好文章。
它不仅让我们明白了做人的道理,还让我们学会了感恩和珍惜。
让我们一起做一个低调、谦虚、有担当的人吧!。
曹操与杨修观后感精选01鲁迅曾说:一部好剧能引出一个话题,这话我非常赞同。
(我TM什么是时候说过?——鲁迅)这部《曹操与杨修》就是如此精彩,不同于传统戏曲角色的扁平化处理,戏中的曹操与杨修都是多重复合体,而由此而生的恩怨爱恨就更加复杂。
所以《曹》不但剧情精彩,还蕴涵深意,寓意广博。
好剧能吸引人,能引发深思,能让许多人对剧中展现的情感与矛盾产生共鸣,当然也能因为这些共鸣而推人及己,联系到自己身边的人与事,脑中发散出更更多的看法。
而几十年后的今天再次上映,我想给这对老少赋予一个更新的身份。
让我们来聊聊曹操和杨修的人物特点。
此剧中塑造的曹操,是一个有血有肉的奸雄,他拥有权势型人格却偏偏才华横溢,电影中的他兼具感性的文艺人与作为理性的领导者的双重资质。
而曹操种双重性完全决定了曹操作为领导者的命运:一方面造就了他懂才惜才善于用才,不仅能看到下属的优点,也可以最大化的发挥下属的才能;但他作为的领导也会出现专横与多疑,不仅由此引发了许多下属的悲剧,也因其没有在自己的领域没能最后登顶。
就像是千百个理想创业者的奋斗史,在感性与理性的两端来回踱步,最终倒在自己的性格弱点之处。
可爱可恨,可惜可叹。
而以杨修为代表的士阶层和现今的白领就更为相似。
智能型人格的他年少有才而不够老辣,信奉理想主义,有远大的抱负,对其同样才学甚佳的领导拥有知己般的期望,却对领导的另一面毫无知觉。
不是所有事件都有黑白曲直,你可能为求业绩而不惮顶撞上司,你可能也为同事兄弟的冤屈怒发冲冠,可能你的世界相对单纯而美好,却料想不到现实层面的乌云密布,也小看了领导的打雷闪电。
有一才而藐天下的你,可能因为那些不在意的小事早已把那个曾是知己的领导逼成你最危险的仇敌。
不要以为这些事情只是个例。
人的性格可不像科技一样进化,像曹操与杨修这样的典型人格千千万,千年后这些矛盾仍在数不清的地方不断的上演。
在一个个商海战场的漩涡中,谋事与谋人的矛盾的上司与下属就是这样通力合作又明争暗斗着,表面相似的两人可能根本不是一路人,可能即使斗到结束,也未必彻底知晓对方真正的心思。
京剧曹操与杨修观后感这戏一开场,曹操和杨修就跟两块磁石似的,相互吸引可又互相排斥。
曹操呢,那是一方霸主,威严得很,一亮相就带着股子霸气。
可杨修也不是省油的灯,那聪明劲儿就像脑袋上顶着个小太阳,晃得人眼晕。
先说这曹操,演员把他那种复杂的性格演得透透的。
他爱才,就像猫看到了鲜鱼,对杨修的才华那是垂涎三尺。
可是呢,他又小心眼儿,容不得杨修老是比他聪明,就像那种自个儿家的孩子老被邻居家孩子比下去的家长,心里窝着火。
每次看到曹操那眼神,一会儿欣赏,一会儿又透着算计,我就觉得这角色太立体了。
他在台上的一举一动,从捋胡子的小动作到大声呵斥的大动静,都像是在我心里挠痒痒,让我忍不住去琢磨他到底在想啥。
再说说杨修,这人可太有意思了。
聪明得都有点过头了,什么事儿都能看透,还老忍不住显摆。
就像那种考试总考第一的学霸,还老是拿着满分卷子在你面前晃悠。
他一次次地猜中曹操的心思,我都能感觉到曹操背后的小火苗蹭蹭往上冒。
而且杨修那身段,特别有韵味,举手投足间都是那种读书人的清高和傲气,就好像他不是曹操手底下的谋士,而是个随时准备给曹操上课的老师。
戏里的情节也特别抓人。
像“鸡肋”那一段,杨修从曹操说出的“鸡肋”两个字就猜出曹操想退兵,还自作主张地让士兵们收拾东西准备走。
这一下可捅了马蜂窝了,曹操那脸变得比翻书还快。
看着曹操生气的样子,我又觉得他可怜,好不容易当回老大,还老是被杨修看穿心思,这心里得多憋屈啊。
可杨修呢,他觉得自己没错啊,还振振有词,我就想,这人咋就这么轴呢?就不能给领导个台阶下?这戏里的服装和道具也特别讲究。
曹操那一身行头,一看就是大老板的打扮,长袍大袖的,威风凛凛。
杨修的衣服虽然没有曹操那么华丽,但是透着一股书卷气,简单却很有格调。
那些兵器、桌椅什么的,也都很精致,就像真把那个三国时期的场景给搬到舞台上了一样。
整个戏看下来,我就感觉这曹操和杨修就像两个刺猬,想互相取暖,可身上的刺老是扎到对方。
他们俩的矛盾不仅仅是个人之间的恩怨,更像是两种思想的碰撞。
评剧曹操与杨修观后感评剧是中国传统戏曲剧种之一,以唱为主要表演形式,通过演唱、念白、舞蹈等方式来展现故事情节。
在众多的评剧作品中,《曹操与杨修》无疑是一部备受瞩目的剧目。
本次观后感将从剧情、角色塑造和舞台表现等方面对《曹操与杨修》进行评述。
首先,剧中的剧情设计紧凑、扣人心弦。
整个剧情架构清晰,情节鲜明,抓住了历史上曹操与杨修之间的复杂关系,并以此为基础展开故事。
剧中不仅展示了曹操智勇过人、威震天下的一面,还深刻展现了曹操内心的复杂和人性的脆弱。
而杨修则是曹操最得力的谋士,其机智过人、聪明睿智的特点通过剧中的精彩表演展现得淋漓尽致。
剧中的冲突和对抗场面十分紧凑,使观众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剧中人物的情感纠葛和矛盾。
其次,剧中的角色塑造极具特色。
曹操是剧中的主要人物之一,剧中通过曹操的形象和气质展现了他的统治欲望、智谋和领导才能。
杨修则是剧中的反派角色,他聪明绝顶、机智过人,在剧中的表现既展现了他的聪明才智,也揭示了他的内心世界和矛盾心理。
剧中的其他配角也都塑造得十分饱满,每一个角色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性格特点和表演风格。
观众通过角色的对白和行动,更加深刻地认识了曹操与杨修之间的关系以及他们各自的性格特点。
最后,剧中的舞台表现技巧独特,让人印象深刻。
评剧的表演形式独具一格,既有唱腔的表演,又有舞蹈和肢体语言的展示。
在《曹操与杨修》中,演员们凭借高超的唱功和娴熟的动作表演,将剧中角色的情感状态和内心世界完美呈现出来。
舞台背景的设计也极具特色,通过灯光和道具的运用,将曹操与杨修所处的时代和环境展现得淋漓尽致。
配乐的选用也非常恰到好处,为剧中的气氛烘托的恰到好处。
综上所述,《曹操与杨修》是一部令人难以忘怀的评剧作品。
剧中紧凑扣人的剧情、精彩的角色塑造和独特的舞台表现技巧让观众对评剧这一古老艺术形式有了更深的认识和体验。
通过观看《曹操与杨修》,不仅可以领略到中国传统戏曲的魅力,也能够更好地理解历史人物的情感世界和复杂性格。
杨修之死的读后感《三国演义》中的杨修,是一个备受争议的人物。
他聪明机智,但却不拘小节,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不择手段。
他在曹操手下任职,为曹操出谋划策,却也因此而招致曹操的猜忌和怀疑。
在小说中,杨修的死是一个悲剧,也是一个必然的结局。
通过对杨修的死亡事件的阅读,我深刻地体会到了人性的复杂和生命的脆弱,同时也思考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杨修的死亡,是因为他在曹操的怀疑下被杀害的。
在小说中,曹操认为杨修与司马懿勾结,于是将他软禁在家中。
杨修在家中遭受着曹操的怀疑和监视,最终在一次夜晚企图逃跑时被曹操的手下所杀。
杨修的死亡,是一个悲剧,也是他自己一生所做选择的必然结果。
他为了谋求权力和地位,不惜牺牲自己的原则和底线,最终导致了自己的悲惨结局。
通过对杨修的死亡事件的思考,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人性的复杂和生命的脆弱。
杨修是一个聪明机智的人,但他却在权力面前失去了自己的原则和底线。
他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不择手段,最终导致了自己的悲剧结局。
这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人性的复杂和生命的脆弱是不可忽视的。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常常会面临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挑战,但我们必须保持自己的原则和底线,不可为了一己私利而不择手段,否则最终的结果只会是悲剧的收场。
同时,杨修的死亡也让我思考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在小说中,杨修为了谋求权力和地位,不惜一切代价,最终导致了自己的悲剧结局。
这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并不在于权力和地位,而在于我们如何对待自己的生活和他人。
我们应该珍惜自己的生命,坚守自己的原则和底线,不为了一己私利而不择手段。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活出真正有意义和价值的人生。
通过对杨修的死亡事件的思考,我深刻地认识到了人性的复杂和生命的脆弱,同时也思考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我们应该珍惜自己的生命,坚守自己的原则和底线,不为了一己私利而不择手段。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活出真正有意义和价值的人生。
杨修之死的读后感杨修之死的读后感「篇一」杨修,一个素服才名的文人,恃才放旷目中无人,甚至无视他的“上司”曹操。
但有很多人把杨修的死因归结于曹操身上,认为是曹操嫉妒杨修的聪明,从而得出了职场的潜规则,就是下属绝不能比上级优秀,说白了就是你必须比领导傻,尤其是必须要让领导认为他自己比你聪明,仅有这样,你才能混下去。
但在我看来,杨修死的关键原因在于他自身,在于自身的狂妄不羁。
不仅仅这样,他还多管闲事,诋毁领导,曹魏集团每一天需要处理的事务不少,应当说是够杨修忙的了,可他却非要忙里偷闲对于自己无关的事情瞎掺和,卖弄自己的小聪明,才会走上不归路。
据《三国演义》里杨修得罪曹操的事很多,但我认为,这些并不足以致命,而插手曹植、曹丕兄弟的储君之争和揭露曹操梦中好杀人的真相,才是真正给自己掘坟的原因。
作为曹操的“秘书”,插手别人的家事,明显就是不务正业,揭领导的短,损害领导的形象,更是不把领导放在眼里。
应对一个多管闲事,不维护领导尊严的下属,无论谁心胸多么的开阔,估计心里的怨恨都少不了。
威信,是一个成功领导的`必要条件,也往往是一个团队能正常运行的的保障,团队的成员都应当明白,每一个人应当把自己份内的是做好,业余时间多学习,以提高自己的本事,不要把关心领导的家事和领导的私生活当作自己的工作重点,不当场合的大放厥词更可能成为他日射向自己的箭,做一个本分的下属,或许一身的亮点没有几个,但永远受人尊敬,做一个飞扬跋扈的下属,或许时常有人夸你有胆量,但一旦栽了个跟头,你就更容易受伤,甚至不得翻身。
让我们从杨修身上吸取教训,在社会上有一个立足之地,切勿耍小聪明。
杨修之死的读后感「篇二」小时候,总听教师及尊长告诫:可别成了贾宝玉,聪明反比聪明误;再长大一些,又说听说了:收敛一些,不要成了杨修的下场!那时虽不知杨修是谁,却大约猜得出:人很历害,只是爱表现吧;最终很惨的吧。
上初二吧,学了《杨修之死》那篇课文,才最终弄明白杨修的问题了!因大人训诫,我读三国是很晚的,其它倒较早。
《曹操与杨修》的观后感
小时候,我的爷爷奶奶就十分喜欢听戏,偶尔还会赶场子去听几场。
我也曾坐在台下身临其境的听过几场,不过印象不深。
后来,爷爷奶奶在家也天天听,我就跟着一起听。
从一开始的不喜欢到现在能安安静静地听一整场,也算说明了戏曲的巨大魅力吧。
到了大学,听同学说学校开了一门介绍戏曲的人文课,而且讲的很好,于是我就选修了这门课程。
以前在家就听一些京剧和河北梆子,其他的因为方言等原因,根本看不懂。
对于昆曲,越剧,黄梅戏等也仅仅是知道个名字而已。
我们在课堂上欣赏了几出戏,其中最精彩的要数《曹操与杨修》了。
我学过《杨修之死》这篇课文,也看过小说《三国演义》,自然就把这出戏当成了《杨修之死》的舞台版。
但是,这出戏却有自己的独特之处。
小说是有贬低曹操倾向的,所以杨修之死就被写成了曹操因为嫉妒和猜疑刻意为之的了,丝毫没有表现出曹操奸雄的形象,而戏剧则很好的突出了曹操奸雄的形象。
在此之前,我认为,杨修之死,完全是他平时所作所为导致的。
他根据曹操在花园的门上写了一个“活”字就私自立刻下令加大门框;而且他还一错再错地因为曹操在酥盒上的一个“合”字,就和众将士一人一口将酥分吃;这两件事还可以勉强将之归为聪明人的劣根性作怪——有小聪明的人总是免不了想要显露下。
然而,他实在不应该更夸张地去揭穿曹操的“梦中杀”,这绝对不是耍小聪明的时候,相反地,杨修这种做法完全是有点蔑视曹操身份,质疑曹操的领导权的味道了。
如果仅仅是到这个地步,杨修最多也只是不被中用,不至于真的被曹操处死,但他还不满足给曹操拆台阶,竟然插手曹丕和曹植争夺接班的斗争!殊不知权力的交接是历代统治者的软肋!告密曹丕反被其诬陷;私自指导曹植;为曹植作答这三件事毫无疑问地将杨修推至悬崖边上,至此,唯有杨修一死方可安曹操之心。
杨修这般恃才傲物,狂放不羁,正好遇上了虽然渴求人才但疑心更重的曹操,所作所为无不招致对方的
嫉恨。
他揣度曹操心意,每每必中,却又不懂得谦虚内敛,终惹上杀身之祸。
而我们来看曹操,尽管他有多么不想杀杨修,但是面对这样一个锋芒毕露,处处不给自己留下情面的下属,曹操是不得不杀他啊!这样的结局,多半是因为杨修本身的虽聪明绝顶但是骄狂之至。
毕竟,在杨修败于赤壁一战之后,他是很想招揽人才,东山再起的。
当初伴随一句“半壶酒一囊书飘零四方”而飘逸出场的翩翩才俊,如今落得英年早逝的下场,是个人的悲剧,也是时代的悲剧。
虽然故事是个悲剧,但是绝对不妨碍这出戏在戏曲史上成为一朵奇葩。
在这出戏的精彩的段子里,我最喜欢,最欣赏的还是最后一场。
这出戏中固然不缺乏悲情伤感的画面,我却觉得只有这最后一场,才算得上是极悲极苦。
因为这一场中,杨修断然没有像通常临死之人一样苦苦反抗,而是心平气和地和曹操摊牌。
正是“人之将死兮,促膝谈心”,他们的话句句出自肺腑。
谈话最后,两人从大笑转为大哭,这哭声与笑声背后掩映着怎样的悲凉,不甘与无奈啊!他们两个都是聪明绝顶的人物,大家心里都心知肚明的,而正是这种明白却不道破,不甘却无奈,不想却不得不的情愫使这段戏当之无愧地成为整出戏的亮点。
我在课上第一次听这出戏后的感受,总的来说还是以震撼为主。
原来杨修之死还有如此的悲情,彻底颠覆了小说给我留下的印象。
这出戏的唱词也十分精彩。
尤其值得一说的是杨修在辞别妻儿、将赴断头台时所唱的大段唱段——“休流泪,莫悲哀,百年好,也终有一朝分开,杨修一死无挂碍,后事拜托你安排,我死不必把孝带,我死不必摆灵台,我死不必棺木载,我定要马革裹尸返京街。
”这几个“我死不必”的叠句,以情带句,以字带腔,杨修此时想要传达的已经不是苦苦挣扎的心态了,相反地,这几句词勾勒出了杨修临死之际的祥和安静,与世无争地相托后事。
或许字字句句里还是可以窥见杨修的不甘,但这样的不甘又有什么用呢?遇到这样的时代,杨修无能为力,只能继续唱着“休将我的死讯传出外,也免得世人笑哇,他们笑我呆,亲朋问我的人何在,你就说我远游未归来。
”杨修苦心想要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