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曹操与杨修
- 格式:doc
- 大小:424.00 KB
- 文档页数:4
语文课文杨修之死赏析(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计划、工作报告、合同协议、条据文书、规章制度、策划方案、心得体会、演讲致辞、教学资料、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texts, such as work plans, work reports, contract agreements, legal documents, rules and regulations, planning plans, insights, speeches, teaching materials, other sample text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语文课文杨修之死赏析语文课文杨修之死赏析赏析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
曹操与杨修的故事魏国有位谋士,名叫杨修,在曹操手下任主簿。
一天,塞北来的人给曹操送来一盒酥糖,曹操吃了几块之后收了起来,并在盒盖上写了“一合酥”三个字,递给大家传看。
大家不明白曹操的意思,有的夸曹操的字写得好,有的夸糖盒精美……曹操却一句话也不说,笑了笑就出去了。
过了一会儿,杨修进来了,看大家围在一起议论纷纷,便凑上前去一看,原来是一盒酥糖,再仔细一看,盒盖上还有曹操的题字:“一合酥。
”足智多谋的杨修琢磨了一下便笑了起来,连说:“今天有口福。
”伸手拿过盒子,打开盖子取出一块酥糖吃起来。
大家惊讶地看着他,他也不解释,还取出一些酥糖,一人一块分了起来。
这些人拿着酥糖,谁也不敢吃。
杨修笑着说:“吃吧!这是丞相的命令,一人一口酥嘛!”经他这样一解释,大家才明白过来,于是放心地享受起又甜又香的酥糖来了。
原来这是个字谜,“合”字可分解为“人、一、口”,加上前面的“一”,后面的“酥”,就成了“一人一口酥”了。
大家刚吃完,曹操回来了,看着空空的盒子,又看杨修在场,便明白了,却故意问:“谁叫你们吃的?”杨修走上前笑嘻嘻地说:“是丞相您让我们吃的,我们怎敢违命呢!这不是写着一人一口酥吗?”曹操听后,哈哈大笑,并说:“我就知道是你解开的这个字谜。
”当然,曹操虽然满面笑容,可是内心里却更加嫉妒杨修的才智,暗下决心一定要找机会除掉杨修。
------------杨修过于高傲自大,虽然有学识,但是过于喜欢卖弄自己的聪明。
这让他逐渐成为曹操的眼中钉,直接影响到曹操的利益,曹操心胸较为狭窄,所以杀了杨修。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往往那些喜好表现、锋芒太露的人,不是受到别人的排挤和打压,就是遭到别人的陷害和污蔑,结果事事不顺,万事不成。
所以做人不要太锋芒毕露哟。
三国才子杨修的故事(5篇)第一篇:三国才子杨修的故事三国时的才子杨修是曹操的主簿,是一位很有名的思维敏捷的官员和有名的敢于冒犯曹操的才子。
无论从命理或者他的聪慧来看,他都应飞黄腾达,但是实际上他最终还是被曹操斩了头:1、曹操差人为自己建造了一座花园,建成他去观看时,不置褒贬,只取笔在门上写一个“活”字。
许多人看了都不知其意。
杨修却看破了其中的隐意,说:“门内添活字,乃阔字也。
丞相嫌门阔耳。
”曹操嫌门太阔了。
于是,人们再筑围墙,改造妥当,曹操再来看,很高兴,问这是谁知道了我的用意的?左右告诉他,是杨修。
曹操嘴上赞扬杨修,内心里已是很忌讳他了。
2、一天,塞北给曹操送来酥饼一盒。
曹操随手在盒上写了“一合酥”三个字,就放到了案头上。
杨修进来看见了,就让人拿来勺子和大家吃了。
曹操回来问为何这样?杨和答说:“丞相您盒上明明写着‘一人一口酥’嘛,我们岂敢违背您的命令呢?”曹操和大家嬉笑一场,心里却很讨厌杨修。
3、曹操总是担心别人暗杀他,常常吩咐侍卫说:“我在梦里好杀人,我睡觉时,你们都不要靠近我。
”一日他睡午觉把被蹬落在地,近侍慌忙拾起给他盖上。
曹操跳起来拨剑杀了这个违抗命令的侍从,然后又上床装作继续睡觉。
半晌而起,作出一副吃惊的样子,假惺惺地追问:“谁杀了我的侍卫?”别人把实情告诉他,他还痛哭了一声,命人厚葬之。
事后,众人都以为曹操梦中杀人。
只有杨修说:“不是丞相在梦中,而是我们在梦中。
”一语道破。
曹操听了更加憎恨杨修。
4、曹操的三子曹植很欣赏杨修的才能,常常邀杨修谈天论地。
有一次曹操想试试自己两个儿子的才干,杨修却暗中为曹植作答案,结果曹植总是对曹操的提问对答如流,曹操便有些怀疑,这时曹丕买通弟弟身边的人,把杨修作的答案偷给了曹操,曹操大怒,说:“这个匹夫竟敢欺骗我。
”从此有了杀掉杨修之心。
很快,机会来了。
刘备亲率大军打汉中,惊动了许昌,曹操也率40万大军迎战。
曹刘两军在汉水一带对峙。
曹操屯兵日久,进退两难。
插入杨修胜过曹操三十里的故事,激发起学生的兴趣。
一天,魏王曹操带着他的主薄杨修骑马出外游玩,看到了曹娥碑。
那曹娥碑分正背两面。
正面刻着碑文,背面刻着这样八个大字:“黄绢幼妇外孙齑臼”。
看后,曹操问杨修曰:“尔能解此八字之意否?”杨修答道:“已解。
”曹操曰:“尔先勿言,容吾思之。
”杨修答应了,他们便一起上马往回走。
走了三十里,曹操说:“吾已解此八个字之意,尔可说来听听,是否与吾解得一样。
”杨修答曰:“此乃四谜:黄者,色也,绢者,丝也,色丝乃一‘绝’字;幼者,少也,妇者女也,少女者,‘妙’字也;‘外孙’,女之子也,即为‘好’字;‘齑臼’,受辛者也,乃一‘辞’(辭)字。
此八个字隐四字谜:赞碑文乃‘绝妙好辞’。
”曹操惊叹道:"尔之才思,敏吾三十里也。
谈谈杨修之死作文_初三优秀作文
杨修是东汉末年一位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他曾在曹操的麾下担任过重要职务,被
誉为“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然而,他的一生却饱经风波,最终不幸死于非命。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杨修之死呢?
一、杨修的政治观点与曹操分歧
曹操是当时的权臣,他的统治受到了很多人的质疑和反对。
杨修曾经批评曹操的一些
政策,提出了自己的意见,这使得他和曹操之间的矛盾逐渐激化。
另外,杨修曾经公开表
示对曹操的心怀疑虑,这更加激怒了曹操。
由于杨修不肯妥协,曹操也不愿放过他,最终
变成了不可调和的矛盾。
二、杨修的作品遭到禁止
杨修是一位文学家,有很多的文学作品广受欢迎。
但由于他在政治上的反对态度,曹
操开始限制他的言论自由,他的一些作品也被禁止出版。
这让杨修倍感失落和苦闷,加深
了他与曹操之间的矛盾。
三、杨修的性格缺陷
杨修虽然才华出众,但他也有一些性格缺陷。
他的自大和傲慢,让他在处理人际关系
时显得有些冷漠和孤傲。
另外,他的思想和行为也有一些不够妥当的地方,比如在任职中
都官时,他侮辱了一些御史,对他们进行了人身攻击。
这些都引起了其他官员的反感,使
得他在政治上陷入了困境。
综上所述,杨修之死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既有他与曹操分歧的政治立场,也有他
自身的性格缺陷。
但无论如何,他的一生都是充满了激情和精彩的,他留下的文学作品和
政治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意志和信念,让我们更加珍视自由和民主,更加
崇尚真理和智慧。
华师大版高中语文高三语文下册《曹操与杨修》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背景语文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扮演者重要的角色。
本次教案是针对高三学生学习《曹操与杨修》这篇古文课文而设计的,采用了导读式授课、交互式授课和思维导图的教学模式,旨在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掌握古文阅读技巧。
二、教学目标1.学生能通过学习这篇古文,理解古代领袖的心理。
2.学生能在阅读过程中,较为顺畅地理解原文,并初步掌握古汉语基本语法及词汇。
3.学生能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阅读速度和效率。
三、教学内容与方法1. 教学内容1.接受信息:讲授《曹操与杨修》基本背景、阅读方式、词汇及语法等。
2.加工信息: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原文,并辅以思维导图提炼文章主旨。
3.运用信息:让学生通过应用文的形式运用所学知识,提高文写作能力。
2. 教学方法1.导读式授课:在讲授时,有针对性地指明文章的重难点,使学生更容易接受文本信息。
2.交互式授课:通过学生彼此之间的互动交流,让学生在阅读中积极思考、尝试解决问题。
3.思维导图:通过思维导图方式,在学生掌握文章内容的同时,让他们能够形成整体性的思维模式,更好地掌握文章结构和层次。
四、教学步骤1. 热身阶段1.以“谁是中国四大才子”为题,听取学生的观点。
2.给学生上一篇英文短文,并要求学生在5分钟内默读和理解文意,强化学生阅读速度与效率。
2. 认知阶段1.分析《曹操与杨修》古文的文章背景及书写方式。
2.介绍常见的古文语汇及语法,并重点讲解关键词汇和句型。
3. 反思阶段1.引导学生思考史上名人的罪与罚,以及曹操克制和表现出的略施小惠。
2.讨论古代领袖的心理特点,引导学生思考,并结合自己的实际体验,拓宽视野,增强人文素质。
4. 总结阶段1.对今天学习的内容进行总结,根据学生掌握程度,帮助学生形成自己的阅读方法。
2.鼓励学生通过写作实践和专项训练,提高阅读技巧和写作水平。
五、教学评估与效果通过该教学方案,学生能够较快地掌握文章的主旨、阅读速度和语言表达能力等,反映了该教学方案的良好效果。
《曹操与杨修》教学目标:1、认识杨修之死的原因及意义。
2、领会剧本通过富有个性特征的唱词刻画人物内心世界的艺术手法。
难点重点把握:重点难点——剖析人物性格,认识杨修之死的原因及意义。
课时安排:1节教学过程与步骤:一、1、熟悉剧本,了解剧情。
1、学生表演。
2、教师介绍全剧。
赤壁之战后,汉相曹操败而不馁,力图东山再起,一统三国割据的局面。
他求贤若渴,甚至发布《求贤勿拘品行令》广罗人才,名士杨修为曹操赏识重用,并且政绩斐然。
然而,却酿成了一出悲剧。
曹操和杨修,都是出类拔萃的风云人物。
但他们既高大又卑微的双重品性,使他们终于无法携手共事,于是,便有了一系列盘根错节、叫人怦然心动的戏剧纠葛。
杨修终于被杀了。
曹操多么不想杀他,又不得不杀他;杨修多么不想得罪曹操,却又屡屡得罪了曹操。
两个卓绝的英才,两个高傲的灵魂,在无情的撞击中,一个过早地陨落了,一个也陷入痛苦和绝望……《曹操与杨修》极力渲染的时两个历史人物深刻的性格冲突和杨修的命运悲剧。
而在具体的情节安排上是通过曹操三次欲杀杨修而终未杀成来表现的,这在第六场的对话中被点明。
而文中所选的部分主要是杨修在三次大难不死之后最终被杀掉的内容,即在与蜀国交战中,杨修为挽救败局,力谏不果,乃自作主张,决意退兵,曹操甚为妒贤,怒而将其处斩的过程。
二、讨论剧情,把握矛盾冲突。
☆戏剧的生命在于“冲突”。
《曹操与杨修》节选部分中,作者设计了哪几个冲突?明确:第七场中,作者首先设计了曹操内心激烈的冲突。
冲突以曹操得知杨修擅自调动许楮、张辽的兵马,是因为其预见到诸葛亮将出兵断己粮草而有意布下埋伏始。
通过曹操唱词“杨修智谋实少有,料事如神更无俦。
欲留下这运筹帷幄的擎天手,妙笔为我写春秋。
难将这赦免二字说出口”,刻画了曹操不愿杀杨修又不得不杀杨修的痛苦矛盾的心理,表现出曹操既求贤若渴有多疑妒才的双重性格。
其次,作者通过公孙涵的挑拨和蒋干等众臣力保杨修的场面作为衔接,自然地过渡到本场的第二大冲突,既曹操与杨修性格的冲突。
阔门事件:曹操曾经叫人建造花园,他看了后不给评语,只在花园的门上写一「活」字,杨修看了,即明其意,竟不问曹操,擅自命人把门修窄。
一合酥事件:曹操收到一合酥,在盒上写了「一合酥」,杨修见了,便叫人把整盒酥吃了,曹操问他为何这样做,他答:「盒上写明『一人一口酥』,丞相之命怎敢违反?」梦中杀人事件:曹操恐怕有人暗杀他,便假装说自己在梦中好杀人,更杀了一个近侍和假装痛哭,并厚葬那人,好以杀一儆百。
杨修知道曹操心中所想,便恃著聪明去揭发曹操。
吴质事件:曹丕密请吴质入内府,相议曹操欲立世子一事,但怕有人知道,就用大簏藏了吴质。
杨修知道,就告诉曹操,结果曹丕下次真是用大簏载绢,曹操怀疑杨修想陷害曹操。
邺门事件:曹操为了测试两个儿子的才干,便叫他们出城门,却叫门吏不要放人出外,杨修教曹植,如有人敢阻挡,便斩杀他。
曹植虽然成功出外,但曹操知是杨修所教,非常愤怒。
答教事件:杨修曾经为曹植作了十几条「答教」,当曹操每次以军国的事问曹植,曹植都对答如流,曹操因而怀疑。
其后,曹丕收买曹植的左右,偷那些「答教」来通知曹操。
曹操见了,已有杀鸡肋事件:曹操只说夜间的口号是「鸡肋」,杨修却「运用」他的智慧,想出「鸡肋」的真正意义,还叫士兵们收拾行李,准备班师,最后当然招致杀身之祸。
身为魏王的曹操,得悉大将夏侯渊被黄忠所杀,便亲率大军20万为夏报仇,不想迭遭挫败。
这天,曹操看到厨房送来的鸡汤,觉得目前的战局很像啃鸡肋骨,丢掉舍不得,要吃没什么肉。
此时,大将夏侯敦来请示夜间口令,曹操随口而答:“鸡肋!鸡肋!”行军主簿杨修听到这一口令,随即吩咐随行军士收拾行装,准备归程。
夏侯敦惊问何故,杨修说:“从今夜口令便知魏王将要退兵。
鸡肋,是要吃无肉,丢掉可惜。
现在的战局也正是这样。
进不能胜,退恐人笑,不如早归。
我料定魏王来日必要班师,所以先收拾行装,免得临行时慌乱。
”夏侯敦听了觉得有道理,于是也收拾起来。
曹操知道后大怒,以“乱我军心”论罪,将杨修处斩了。
杨修之休曹操与杨修,曹操因杨修而成了“嫉贤妒能”的典型,杨修因曹操而成就了“聪明反被聪明误”的代表。
文章说:曹尝造花园一所,造成,操往观之,不置褒贬,只取笔于门上书一“活”字而去。
人皆不晓其意。
修曰:“门内添活字,乃阔字也。
丞相嫌园门阔耳。
”于是再筑墙围,改造停当,又请操观之。
操大喜,问曰:“谁知吾意?”左右曰:“杨修也。
”操虽称美,心甚忌之。
又一日,塞北送酥一盒至。
操自写“一合酥”三字于盒上,置之案头。
修入见之,竟取匙与众分食讫。
操问其故,修答曰:“盒上明书一人一口酥,岂敢违丞相之命乎?”操虽喜笑,而心恶之。
当杨修再一次从一根“鸡胁”中看出曹操退兵意图,并毫不顾忌的将之告诉夏侯敦时,他自身也就成了曹操食之无味的“鸡肋”,最终将自己送上了断头台。
可怜杨修看穿了曹操这么多次,却始终没有看出曹操早已经对自己起了杀心。
事实上又是怎样的呢?曹操虽一代枭雄,但仍不愧为一代才子大家,他创建的“建安风骨”《观沧海》中“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龟虽寿》中“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这样一个豪情奔放的大师,为何单单容不下一个小小的杨修?说起才华的话,曹之手下,有才华的人真是不可胜数。
像郭嘉、程昱、荀彧、贾诩之流哪一个不是才华横溢。
为什么他们就没有因为才华招来曹操的忌妒?那么是因为杨修的才华犯了曹操的忌讳吗?就拿张绣来说,当年发动兵变杀了曹操的儿子和爱将典韦,后来又投降曹操,还是受到了曹操的礼遇。
大度的曹操连杀子之仇都可以谅解,为什么就不可以原谅杨修对自己的冒犯呢?这场生死之较量,从另一个侧面看仅只是中国汉字之间的较量。
曹操出题,杨修来考,出题者的用意与心思全被考生猜中,黔驴技穷,难不倒你就整死你,不然我这统帅在你面前还不一览无余,又怎能显现我的“高深莫测”。
汉字之战,古来有之,而今已消失殆尽。
当《汉字大赛》、《成语英雄》等相关节目在全国热播时,我们幡然明白,多少汉字已成为我们“熟悉的陌生人”。
《杨修之死》原文及翻译《杨修之死》原文及翻译在平平淡淡的学习中,相信大家一定都记得文言文吧,其实,文言文是相对现今新文化运动之后白话文而讲的,古代并无文言文这一说法。
要一起来学习文言文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杨修之死》原文及翻译,欢迎大家分享。
杨修之死原文操屯兵日久,欲要进兵,又被马超拒守;欲收兵回,又恐被蜀兵耻笑,心中犹豫不决。
适庖官进鸡汤。
操见碗中有鸡肋,因而有感于怀。
正沉吟间,夏侯惇入帐,禀请夜间口号。
操随口曰:“鸡肋!鸡肋!”惇传令众官,都称“鸡肋”。
行军主簿杨修,见传“鸡肋”二字,便教随行军士,各收拾行装,准备归程。
有人报知夏侯惇。
惇大惊,遂请杨修至帐中问曰:“公何收拾行装?”修曰:“以今夜号令,便知魏王不日将退兵归也:鸡肋者,食之无肉,弃之有味。
今进不能胜,退恐人笑,在此无益,不如早归,来日魏王必班师矣。
故先收拾行装,免得临行慌乱。
”夏侯惇曰:“公真知魏王肺腑也!”遂亦收拾行装。
于是寨中诸将,无不准备归计。
当夜曹操心乱,不能稳睡,遂手提钢斧,绕寨私行。
只见夏侯惇寨内军士,各准备行装。
操大惊,急回帐召惇问其故。
惇曰:“主簿杨德祖先知大王欲归之意。
”操唤杨修问之,修以鸡肋之意对。
操大怒曰:“汝怎敢造言乱我军心!”喝刀斧手推出斩之,将首级号令于辕门外。
原来杨修为人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操尝造花园一所;造成,操往观之,不置褒贬,只取笔于门上书一“活”字而去。
人皆不晓其意。
修曰:“门内添活字,乃阔字也。
丞相嫌园门阔耳。
”于是再筑墙围,改造停当,又请操观之。
操大喜,问曰:“谁知吾意?”左右曰:“杨修也。
”操虽称美,心甚忌之。
又一日,塞北送酥一盒至。
操自写“一合酥”三字于盒上,置之案头。
修入见之,竟取匙与众分食讫。
操问其故,修答曰:“盒上明书一人一口酥,岂敢违丞相之命乎?”操虽喜笑,而心恶之。
操恐人暗中谋害己身,常分付左右:“吾梦中好杀人;凡吾睡着,汝等切勿近前。
”一日,昼寝帐中,落被于地,一近侍慌取覆盖。
华师大版高中语文高三语文下册《曹操与杨修》说课稿一、课程背景《曹操与杨修》是高中语文下册的一篇课文,是一篇章回体小说,通过讲述曹操与杨修之间的关系和互动,以及曹操的人格魅力和智谋才能,引发学生对于英雄人物形象和智慧之道的探讨。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1.了解章回体小说的特点和表现手法;2.分析曹操的人物形象,并理解其背后的智慧和战略思维;3.分析曹杨互动的含义和作用,探讨人际关系的重要性;4.深入思考曹操与杨修的智慧之道对于现实生活的启示。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进一步认识曹操这一历史人物,并从中汲取对人生、对学习和对待人际关系的启示。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为《曹操与杨修》这一篇章回体小说。
通过课文的阅读和分析,学生将能够认识到曹操的人物形象和智慧,同时思考曹操与杨修之间的互动所蕴含的意义。
2.1 理解章回体小说在学习《曹操与杨修》之前,首先引导学生了解章回体小说的特点和表现手法。
通过简单的介绍和示例,让学生对章回体小说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2.2 分析曹操的人物形象和智慧接下来,通过阅读课文,深入分析曹操的人物形象。
从他的言行举止、心计谋略和对待敌手的态度等方面入手,引导学生理解曹操的智慧和人格魅力。
2.3 探讨曹杨互动的含义和作用课文中,曹操与杨修有多次的互动和交流。
通过对这些片段的解读,引导学生思考曹杨互动的含义和作用。
学生可以从中深入探讨人际关系的重要性,并思考智慧与人际交往之间的关系。
2.4 思考智慧之道对现实生活的启示最后,课堂结束前,引导学生思考曹操与杨修的智慧之道对于现实生活的启示。
可以以小组讨论或个人思考的方式展开,让学生通过思考和交流,得出自己的观点和结论。
三、教学方法与策略为了有效实施本节课的教学,我们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与策略:1.导入法:通过引入章回体小说的概念和特点,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思考欲望,为后续的学习做好铺垫。
2.阅读理解法:通过学生的独立阅读和理解,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学感悟,同时激发对于课文的深入思考。
“曹操杀杨修之后阅读下文,完成第22-25题。
(12分)曹操杀杨修之后,见其父彪,问曰:“公何瘦之甚?”对曰:“愧无日磾①先见之明,犹怀老牛舐犊之爱。
”操为之改容。
《古文苑》载操与彪书,数修之罪,以为恃豪父之势,每不与吾同怀,将延足下尊门大累,便令刑之。
且赠彪锦裘二领,八节角桃杖一枝,青牸牛二头,八百里骅骝马一匹,四望通巾宪七香车一乘,驱使二人。
又遗其妻裘、革华、有心青衣二人,钱绢甚厚。
卞夫人②亦与袁夫人③书云:“贤郎有盖世文才,阖门钦敬,明公性急,辄行军法。
”以衣服、文绢、房子官锦、香车送之。
彪及袁夫人皆答书引愆致谢。
是时汉室将亡,政在曹氏,袁公四世宰相,为汉宗臣,固操之所忌,彪之不死其手,幸矣。
呜呼危哉!(选自北宋洪迈《容斋随笔》)①日磾:人名,姓金,两汉人。
②卞夫人:曹操之妻。
③袁夫人:是杨彪的妻子,“袁公”的妹妹。
22.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3分)(1)数修之罪()(2)以为恃豪父之势()(3)又遗其妻裘()23.文中划线句“犹怀老牛舐犊之爱”表达了杨彪怎样的情感?1/ 3。
(3分)24.你认为曹操不杀杨彪的原因是。
(3分)25.从曹操杀杨修却不杀其父杨彪的做法中,可以看出曹操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3分)参考答案:四、阅读下文,完成第22-25 题。
(12分)22.(3分)(1)列举(罪状)(2)倚仗(3)赠送23.(3分)对儿子杨修的爱怜之情24.(3分)杨彪的妻兄袁术(家族)四代为汉宰相,是汉朝的宗臣,本来就是曹操的大忌,所以曹操不敢贸然杀死杨彪。
25.(3分)气量狭小,心狠手辣,老奸巨猾等(意思对即可)参考译文:曹操杀了杨修之后,一天碰见杨修的父亲杨彪。
曹操问杨彪说:“你为什么这样瘦?”杨彪回答说:“惭愧啊,我惭愧没有金日磾那样的远见,(金日磾的儿子,为汉武帝所喜欢,称为弄儿;后来渐渐长大了,有一天,金日磾遇见弄儿在殿里同宫女戏耍,他怕将来连累自己,便把弄儿杀死了。
)但是我像老牛爱牛犊那样仍然想着他。
阅读理解:魏武①尝过曹娥②碑下,杨修从。
碑背上见题作“黄绢、幼妇、外孙、齑臼③”八字。
魏武谓修曰:“卿解不?”答日:“解。
”魏武曰:“卿未可言,待我思之。
”行三十里,魏武乃曰:“吾已得。
”令修别记所知。
修曰:“黄绢,色丝也,于字为‘绝’;幼妇,少女也,于字为妙’;外孙,好也,于字为‘好’;齑臼,受辛也,于字为'辤④' 。
所谓‘绝妙好辤’也。
”魏武亦记之,与修同,乃叹曰:“我才不及卿,乃觉⑤三十里。
”[注]①魏武:即魏武帝曹操。
②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
后也投江而死。
当地县令度尚为之立碑,让他的弟子邯郸淳写碑文,这就是曹娥碑。
汉末蔡邕又在碑背上写了“黄绢、幼妇、外孙、齑臼”八字。
③齑臼:捣制细末状腌菜的器具。
④辤:“辛”是“辞”的异体字。
⑤觉:通“较”,相差,相距。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
①魏武尝过曹娥碑下:②题作:③魏武谓修曰:④待我思之: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我才不及卿,乃觉三十里。
3.读此短文后,你觉得曹操和杨修两人,谁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请你结合短文写出你对其中一人的评价?参考答案:1.①曾经②写③告诉④它,代碑背所题的八个字的意思2.我的才华比不上你,竟然相差三十里。
3.示例:杨修能立刻明白碑背八个字的意思,并干脆有力地回答曹操:“解。
”可见杨修才思敏捷,但锋芒毕露;曹操不明白字义,便问杨修,但让杨修暂不说明,后又感叹自己才不如他,可见曹操能够赏识人才,承认差距,但也带有嫉妒之意。
曹操与杨修
上海市第二中学包亮
教学目标
1、通过梳理戏剧情节和品读人物语言,理解曹操与杨修复杂而矛盾的人物性格;
2、领会剧本通过富有个性特征的戏剧语言刻画人物内心世界的艺术手法;
3、在理解剧本内容的基础上,探讨杨修之死的悲剧因素,体会编剧的用心。
说明:
《曹操与杨修》从体裁上看,属于剧本;从题材上看,属于历史故事新编;它所在的第三单元主题是“历史”。
历史故事中表现的人物矛盾冲突是学生学习这篇文章的兴趣点所在;现代改编中体现的反思是学生学习这篇文章的难点所在。
根据剧本的特点,拟设计从故事情节、人物性格和矛盾冲突这三个层面由浅入深地展开解读,最终挖掘出悲剧因素。
设计理念是,参与和对话。
参与——剧本的阅读诀窍在于假设自己是其中的演员;历史故事的解读诀窍在于假设自己是其中的人物。
参与意味着设身处地地把自己投入进去。
对话——与剧本中的演员对话意味着演出;与历史中的人物对话意味着思辨;
与教学活动的参与者对话意味着学习。
教学指导思想是,把课堂变成舞台。
在这个舞台上展现剧中人物,同时也展现师生自己。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品评主要人物的矛盾性格;
2、难点:领会杨修之死的社会因素。
说明:
1、历史故事中表现的人物矛盾冲突是学生学习这篇文章的兴趣点所在。
在解读过程中应注意紧扣文本开展分析。
《三国演义》里相关故事是学生所熟知的,这些信息可能干扰课文的解读,从而使学生忽视课文的新编特点。
所以,应强调从文章中为发言找依据,牢牢把握住解读的对象。
2、现代改编中体现的反思是学生学习这篇文章的难点所在。
在反思“有没有可能避免悲剧”的过程中,学生容易陷入“没有依据地假设”
误区,脱离文本虚构解决途径。
应注意及时指出错误,把讨论引导到对性格因素和制度因素的大方向上。
教学过程
他才高艺大,稍具主见,便马上会招来杀身之祸。
这恐怕是那个时代的知识分子最
大的悲剧所在吧。
在当今社会,该如何避
免此类悲剧的再度发生?这难道不值得
我们当代人深思么?
课后作业
学习反馈
《三国演义》中记载了许多“杨修之死”
这样的耐人寻味而众说纷纭的故事。
在它
之前,还有《三国志》《后汉书》;在它之
后,又有各种戏说、改编、品评文章。
课
后,请大家从《三国演义》中选择一个人
物或一个故事,摘抄相关资料;并以“我
品三国”为题写作一篇练笔。
搜集资料,阅读
并圈划摘抄,在
此基础上完成练
笔。
消化课堂学习
中积累的大量
“认识副产
品”(品评人物
的方法、角度、
思路和实践渴
望等)。
开拓学
生的阅读面与
思考面。
思路点拨
本文是新编历史京剧《曹操与杨修》的节选,在课前可以组织学生观摩京剧演出,带给他们剧本相关概念的感性认识。
也可以围绕“杨修之死”的故事引导学生开展专题阅读,然后抓住“杨修究竟该不该死”这个问题组织课堂辩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个人与时代如何才能良性互动”。
练习举隅
1、在熟悉剧本的基础上观摩实际演出,你会发现,实际演出对剧本内容作了些许的调整。
你觉得调整得好么?为什么?
2、剧本的生命在于演出。
请以本文为参考,改写或自编课本剧《曹操与杨修》,排练并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