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级社会群体与次级社会群体的区别
- 格式:doc
- 大小:28.50 KB
- 文档页数:2
社会学概论模拟卷 1一、填空题1、西方社会学创立于19世纪_30~40年代__年代。
2、孔德把社会学的研究范围划分为社会静力学和_社会动力学_两大部分。
3、文化的特征表现为地域性、共同性、历史性和继承性。
4、社会学的研究特点表现为整体性、综合性和实证性。
5、韦伯认为社会分层的标准有_财富、权力与_声望。
6、社会学的主要功能有_描述功能、_解释功能、预测功能、实践功能和教育功能。
7、人类社会的基本构成要素有_自然环境、人口和文化8、以农业为活动聚集起来的人们的生活共同体称为_农村社区。
二、名词解释1、再社会化:用补偿教育或强制方式对个人实行与其原有的社会化过程不同的再教化过程。
2、社会学从社会整体出发,通过社会关系和社会行为来研究社会的结构、功能、发生、发展规律的综合性学科3、社会控制社会组织利用社会规范对其成员的社会行为实施约束的过程三、简答题1、简述影响社会流动的因素有哪些?自然环境的变迁,人口或生育率的变化技术和经济的发展,社会变迁四、论述题1、联系当代中国社会的发展,试论社会变迁的社会动因。
包括自然环境,政治,经济,文化,人口等多个方面,联系教材307页适当补充。
2、联系实际论述同龄群体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
同龄群体可称为同辈群体,是指那些年龄,北京,爱好相同、相近、相似的人们自发结成的社会群体,是人的社会化一个很重要的社会环境因素。
首先,在同龄群体中,社会化不是按照预先设计好的方案进行,群体成员可以独立自由选择自己的朋友或伙伴并以平等的地位与他人交往,这可以使儿童提高自身的独立意识,增强人际交往的能力其次,同龄群体是个人了解社会的窗口,是个体与个体之间交流的理想场所,自由的信息沟通不但使得群体成员事业开阔,而且还可以使各种信息在同龄全体中融合,成为一种为成员所认同的特有形式,起到一种文化融合的作用第三,同龄群体可以为成员提供新的规范和价值,对成员的社会行为和个性施加强大的影响,起到社会化的作用。
1、初级社会群体有哪些特点?主要功能有哪些?(1)初级群体的特征主要是:(1)面对面的互动。
这是初级群体产生、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条件。
如果离开直接的交往与合作,就不可能形成个人之间的亲密关系,也就无初级群体可言。
(2)有限定的群体规模。
初级群体通常是小型群体。
人员相对少是彼此能够有足够机会接触和交往的重要保证。
(3)不能完全替代的人与人之间的特殊关系。
这是初级群体与次级群体即社会组织的明显区别之一。
个人在初级群体里扮演多种角色,参加各种活动,表现其全部个性。
这样人与人之间便形成一种不可替代的特殊关系,如有意外的缺员或置换便会引起群体的震荡和不安。
(4)靠习俗伦理维持的群体控制。
初级群体不存在正式的社会控制手段,而依赖于风俗、习惯、伦理、道德等非强制性的因素。
初级群体如果企图诉诸于法律的强制手段,便标志该初级群体的衰落或发生由初级关系向次级关系的转变。
(2)初级社会群体的主要功能:①正功能:个人社会化的基本场所;个人走向社会的桥梁;满足人的多方面的需要;有助于维护社会秩序。
②负功能:一是初级社会群体的过分发展可能会抑制个人的发展;二是当初级社会群体的某些价值与社会发展的要求不一致时,成员对群体的忠诚可能会损害社会利益。
2、社会群体有哪些主要类型?依照不同的标准,社会群体划分为不同的类型:①按照群体内的人际关系,可分为初级群体和次级群体即社会组织。
②按照群体的规模可分为大型群体和小型群体。
前者通常指社会组织,后者指小群体。
③按照群体成员个人的归属感可划分为内群体与外群体。
④按照其他特征,将社会群体分为参照群体和相遇群体。
3、简述家庭的主要类型及其特征?家庭的主要类型有核心家庭、主干家庭、联合家庭和特殊家庭。
核心家庭是指由一对夫妻及其未成年子女或未婚子女组成的家庭。
主干家庭是指由一对夫妻与其父母及未婚子女组成的家庭。
联合家庭是指由父母和几个已婚子女以及孙子女组成的家庭。
特殊的家庭主要包括残缺家庭、断代家庭、单身家庭等家庭形式。
1.初级社会群体与次级社会群体的区别初级群体和次级群体是以成员的互动关系特征为标准,而进行的一种群体分类,这是社会学群体研究中最经典的分类之一。
初级群体又称作首属群体,是社会群体中最古老、最基本的形式,是个人参加社会生活的基础群体。
如家庭、邻里、游戏伙伴等,都属于初级群体。
初级群体概念是20世纪初由美国社会学家C·库利提出来的。
他认为,个人总是从一些直接的、人数不多的、亲密的交往过程中形成最初的社会关系,由这些初级的社会关系联结起来的群体就是初级群体。
初级群体具有规模较小、面对面交往、认同感强烈等特性。
次级群体又称作次属群体,是用来表示与初级群体相对应的各种群体,如学校、职业群体、社团等。
次级群体是人们为了达到一定的社会目的而建立起来的。
一般说来,次级群体规模比初级群体要大,成员较多,有些成员之间不一定有直接的个人接触,群体内人们的联系往往通过一些中间环节来建立。
次级群体既是个人步人社会所必须加人的群体,也是个人社会活动领域拓展和活动能力增强的标志。
2.韦伯”三位一体”分层标准韦伯主张从财富、声望、权力三个角度综合考察一个社会的经济、文化和政治三大领域中的不平等。
即三位一体分层模式。
他认为,分层研究把经济作为分层标准是必要的,但是社会的分层结构是个多层面的统一体,除了经济地位之外,至少还有两种同样重要的分层属性,在造成社会不平等方面具有突出的影响力。
那就是声誉和权力。
因此,韦伯提出了以经济、声誉和权力三个角度综合考察一个社会的经济、文化和政治三大领域中的不平等。
韦伯认为社会阶层的划分有三重标准,即:财富——经济标准,权力——政治标准,声望——社会标准。
3.功能论对社会分层原因的解释一.功能论视角法国社会学年鉴派的领军人物杜尔克姆是最早对社会分层原因作出解释的功能论学者,他认为“原始社会到文明社会进化的特征是:群体中专门化分工的不断发展,导致了相互依赖的合作关系,而这种合作关系是由社会规范所创造的。
国信中心人群分类
1、初级群体与次级群体:初级群体又称直接群体、基本群体或首属群体,指它的成员相互熟悉、了解,是以感情为基础结成亲密关系的社会群体。
典型的初级群体有家庭、邻里、朋友和亲属等等。
次级群体,又称间接群体或次属群体,指的是其成员为了某种特定的目标集合在一起,通过明确的规章制度结成正规关系的社会群体。
典型的社会组织,学校、企业和政府部门等等。
2、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正式群体是指具有正规制度,其成员间的互动采取制度化、规范化的方式,成员的权利、义务以及彼此间关系有明确的、成文的规定。
非正式群体则恰恰相反。
3、内群体与外群体:所谓内群体,指成员对其有团结、忠心、亲密及合作感觉的群体,成员在心理上自觉认同并归属于这个群体。
人们日常生活大多是在内群体中进行。
4、所属群体与参照群体:所属群体是成员身份所属的群体。
它规定着成员的身份及其日常活动。
参照群体是指某些人或群体被当成自己的参照对象,作为自己模仿、学习的榜样,参照群体一般是与所属群体同类的群体。
有时,根据成员的不同需要,参照群体也会形成不同的参照群体,同一参照群体在不同时期的意义也会有所不同。
5、血缘群体、地缘群体和业缘群体:群体中的成员是以血缘或生理联系而形成的群体叫做血缘群体,包括家庭、家族、氏族、部落、部族等等具体的形式。
群体中的成员基于空间或地理位置关系而形成的群体叫做地缘群体,包括邻里、老乡、民族社区等等具体形式。
这
种群体的出现晚于血缘群体。
群体中的成员是以劳动与职业间的联系而形成的群体叫做业缘群体。
1.初级社会群体与次级社会群体的区别
初级群体和次级群体是以成员的互动关系特征为标准,而进行的一种群体分类,这是社会学群体研究中最经典的分类之一。
初级群体又称作首属群体,是社会群体中最古老、最基本的形式,是个人参加社会生活的基础群体。
如家庭、邻里、游戏伙伴等,都属于初级群体。
初级群体概念是20世纪初由美国社会学家C·库利提出来的。
他认为,个人总是从一些直接的、人数不多的、亲密的交往过程中形成最初的社会关系,由这些初级的社会关系联结起来的群体就是初级群体。
初级群体具有规模较小、面对面交往、认同感强烈等特性。
次级群体又称作次属群体,是用来表示与初级群体相对应的各种群体,如学校、职业群体、社团等。
次级群体是人们为了达到一定的社会目的而建立起来的。
一般说来,次级群体规模比初级群体要大,成员较多,有些成员之间不一定有直接的个人接触,群体内人们的联系往往通过一些中间环节来建立。
次级群体既是个人步人社会所必须加人的群体,也是个人社会活动领域拓展和活动能力增强的标志。
2.韦伯”三位一体”分层标准
韦伯主张从财富、声望、权力三个角度综合考察一个社会的经济、文化和政治三大领域中的不平等。
即三位一体分层模式。
他认为,分层研究把经济作为分层标准是必要的,但是社会的分层结构是个多层面的统一体,除了经济地位之外,至少还有两种同样重要的分层属性,在造成社会不平等方面具有突出的影响力。
那就是声誉和权力。
因此,韦伯提出了以经济、声誉和权力三个角度综合考察一个社会的经济、文化和政治三大领域中的不平等。
韦伯认为社会阶层的划分有三重标准,即:财富——经济标准,权力——政治标准,声望——社会标准。
3.功能论对社会分层原因的解释
一.功能论视角
法国社会学年鉴派的领军人物杜尔克姆是最早对社会分层原因作出解释的功能论学者,他认为“原始社会到文明社会进化的特征是:群体中专门化分工的不断发展,导致了相互依赖的合作关系,而这种合作关系是由社会规范所创造的。
人们的分工是以‘分工’为基础的有机结合关系,社会分工造成异质性和相互依赖两种后果,这种有机的结合主张维护人的个性,个体部分的个性越鲜明,社会的团结或合作越牢固,因为相互依赖的程度越高。
”[1]社会中之所以出现分层现象基于两个条件:(1)任何社会中各种工作的重要性是不同的;(2)人们的才智、知识、技能水平也是各不相同的。
因此扩大不同职业的收入差距,吸引最有才能的人到最重要的岗位上去是合理的。
[2]也就是说在杜尔克姆看来,社会分层的产生是因为它对社会成员和社会中各种工作的配置将有利于整个社会的发展,即它将发挥有利于社会的功能。
[3]
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美国学者沃纳对美国一个小社区的社会分层进行了实证研究。
对于社会分层的原因,沃纳认为, 社会分层对于复杂社会有着必不可少的功能, 它将社会中的人们安置在高低不同的各种位置上, 使得他们相互协调地形成了一个社会有机体。
[4]杜尔克姆和沃纳两人虽然都强调将功能作为社会分层的原因,但他们所认识到的社会分层功能的客体却是不同的。
杜尔克姆强调的客体主要是社会,而沃纳则除注意到社会这一客体以外,也注意到了社会个体这一客体。
帕森斯从自己的结构功能理论的角度也对社会分层产生的原因作了说明。
他并没有像杜尔克姆、沃纳等那样直接地去强调社会分层的功能,而主要是关注社会分层是什么。
在他看来,社会分层的出现是由社会的历史、文化、环境等因素决定的各种制度在社会中的重要性不同,而这些制度的重要性程度排序则塑造了这个社会的共同价值体系, 这种价值体系是决定人们社会地位的依据。
尽管帕森斯的这一论断没有直接将社会分层与它对社会所能发挥的功能联系起来,但他分析中的功能主义基础仍然是很明显的,他只是在社会分层与功能之间加入
了制度与价值体系这两个中介变量而已。
由此可见,功能论把社会分层产生的原因主要归结为它对社会、社会成员所发挥的功能, 尤其是正面的功能。
这种论述明显地含有目的论错误, 它将事物产生的原因归结为事物存在以后才有可能发挥的功能。
但这种论述也有其合理的地方,因为现实中确实有不少事物的出现是基于其可能给社会带来的益处。
产生这种矛盾最重要的原因是我们在以往的分析中没能将事物在现实中真实发挥的功能, 与在事物没有出现以前人们依据与该事物相关、相类的其他事物的功能发挥所形成的该事物出现以后可能发挥的功能预期区分开来。
我们知道,在社会领域中,许多事物出现的人为特征是较明显的。
在许多情况下, 事物的出现是源于社会行动主体对事物出现后可能发挥功能的主观预期。
值得说明的是, 这不是说事物的出现是由于行动主体的主观臆想, 因为功能预期并非来自虚无,而是基于行动主体对与该事物相关、相类事物功能的客观认识。
因此, 功能论将分层的原因实质上是归结为社会行动主体对分层的正面功能预期。
而因为这种功能预期又只能产生于与社会分层相关、相类的现象的功能发挥状况, 所以功能论者的解释针对一些次生社会分层现象的解释力要相对强一些。
功能论的解释多给人留下目的论、混淆因果分析与功能分析的印象, 其实与其表达上未将功能与功能预期这两个概念加以明确区分是有关的。
而在其思想中, 强调针对社会、个人两个层次的功能预期、关注宏观社会结构和历史文化背景对社会分层出现的影响作用,这些都是值得肯定的。
[5]
决策方案的制定,以某企业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