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级社会群体
- 格式:ppt
- 大小:108.50 KB
- 文档页数:1
当代我国社会初级群体的变化
当代我国社会正处于社会转型之中,初级群体的性质和地位也将发生相应的转变,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从群体成员的资格获取看,社会流动使人们选择、组合初级群体的自由度越来越增强。
从初级群体的发展趋势看,初级群体日渐衰落。
一是由于社会分化,初级群体的功能转移;二是初级关系日趋松懈,使以感情为特点的初级群体数量、质量以及作用都有所下降。
三是一些初级群体已经名存实亡。
从初级群体日趋衰落对社会生活的影响来看,也同样具有积极的和消极的两个方面。
一是初级群体的衰落,为个人提供了更多的自由,扩大了个人空间,促进了个性发展。
二是有利于社会的整合。
三是标志着人们更多地依靠正式的分工及规章制度等次级关系来处理问题,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实现组织的目标,使社会走向合理化。
四是初级群体的衰落,也造成了人际关系的情感因素淡化,产生相应的社会问题。
1.初级社会群体与次级社会群体的区别初级群体和次级群体是以成员的互动关系特征为标准,而进行的一种群体分类,这是社会学群体研究中最经典的分类之一。
初级群体又称作首属群体,是社会群体中最古老、最基本的形式,是个人参加社会生活的基础群体。
如家庭、邻里、游戏伙伴等,都属于初级群体。
初级群体概念是20世纪初由美国社会学家C·库利提出来的。
他认为,个人总是从一些直接的、人数不多的、亲密的交往过程中形成最初的社会关系,由这些初级的社会关系联结起来的群体就是初级群体。
初级群体具有规模较小、面对面交往、认同感强烈等特性。
次级群体又称作次属群体,是用来表示与初级群体相对应的各种群体,如学校、职业群体、社团等。
次级群体是人们为了达到一定的社会目的而建立起来的。
一般说来,次级群体规模比初级群体要大,成员较多,有些成员之间不一定有直接的个人接触,群体内人们的联系往往通过一些中间环节来建立。
次级群体既是个人步人社会所必须加人的群体,也是个人社会活动领域拓展和活动能力增强的标志。
2.韦伯”三位一体”分层标准韦伯主张从财富、声望、权力三个角度综合考察一个社会的经济、文化和政治三大领域中的不平等。
即三位一体分层模式。
他认为,分层研究把经济作为分层标准是必要的,但是社会的分层结构是个多层面的统一体,除了经济地位之外,至少还有两种同样重要的分层属性,在造成社会不平等方面具有突出的影响力。
那就是声誉和权力。
因此,韦伯提出了以经济、声誉和权力三个角度综合考察一个社会的经济、文化和政治三大领域中的不平等。
韦伯认为社会阶层的划分有三重标准,即:财富——经济标准,权力——政治标准,声望——社会标准。
3.功能论对社会分层原因的解释一.功能论视角法国社会学年鉴派的领军人物杜尔克姆是最早对社会分层原因作出解释的功能论学者,他认为“原始社会到文明社会进化的特征是:群体中专门化分工的不断发展,导致了相互依赖的合作关系,而这种合作关系是由社会规范所创造的。
简述初级社会群体的内涵
初级社会群体是指那些人们通过直接的社会联系和心理沟通所结成的、人际关系比较亲密的社会共同体。
它包括家庭、邻里、朋友群体等。
第一,初级社会群体的规模小。
初级社会群体的规模虽然没有严格的限制,但一般都是两人以上至几十人的小群体。
第二,初级社会群体一般靠非正式控制来维持。
在初级社会群体中,一般不采用严格的规章、法律、制度等正式社会控制的手段来维持关系,成员间的互动虽然也要遵循一定的行为规范,但是,这种规范并不是很严格的。
第三,初级社会群体有直接的面对面的交往,成员关系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
在初级社会群体中,由于人数少,人们之间可以直接交往而不需要什么中间环节。
第四,初级社会群体成员之间有多重角色,表现了全部人格。
在长时期的交往中,初级社会群体成员之间不可能仅仅保持一种角色关系,而必须会形成多种关系。
在这种多种角色中,其成员并没有严格的分工。
第五,初级社会群体把满足其成员的需求放在首位。
初级社会群体不仅能熟知每个成员的愿望与要求,而且能把满足成员的愿望与要求放在首位。
本章序号及名称第七章社会群体本章学习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社会群体的基本概念;了解各种社会群体的类型以及社会群体的结构与功能;同时对初级群体的概念做详尽的介绍,加深有关初级群体在现代社会中的演变及作用的探讨,使学生对这一概念的现实意义有充分的理解与认识。
本章重点难点1.社会群体的特征;2.群体内部关系;3.初级群体及其发展;第一节社会群体概述一、人类的群体生活结群是人类生活的基本特征。
社会中的任何个体都离不开群体,都从属于一定的群体。
亚里士多德曾经断言:“不在社会生存的人,不是禽兽就是神明。
”那么,人类为什么选择结群的方式进行生活呢?其主要原因还是基于人类自身的需要首先,是劳动的需要。
劳动需要合作,这就决定了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从一开始就具有社会性。
而且随着社会分工的发展,人们进行生产的合作性就愈来愈成为必然。
有分工就必然有合作,否则就无法完成生产活动。
其次,是安全的需要。
人类结群不仅仅在于生产,同时也是为了自身的安全。
只有联合起来结成一定的群体,才会有大于个人的强大力量。
社会心理学研究表明,孤立的个体在逍到危险时有恐惧的感觉,感到自身不安全,当个体和他人在一起结合成群体时,就减少或避免恐惧感,产生安全的感觉。
第三,精神上的需要。
离开了群体生活,人思想、感情非但不能产生,也没有了表达和交流的对象。
由此可见,满足精神生活的需要,也就成为人类选择结群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社会群体的含义和要素社会学所讲群体概念的最主要视角是将群体作为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作为组成社会结构的一部分而理解。
1、定义:社会群体是人们通过一定的社会关系结合起来进行共同活动和感情交流的集体,是人们社会生活的具体单位。
群体是由一定数量的人结合而成的,但并不是任何一群人都可以称之为群体。
一般来讲,只有具备下列几个要素的人才能构成为群体:2、群体的特征或要素(1)有一定数量的成员和把他们联系在一起的纽带。
(2)有明确的成员关系。
社会群体的关系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个体对群体的隶属关系;另一方面是群体内的成员关系。
第三章农村初级群体人们都是在社会中生活的,具体来说,每一个社会成员,都会属于不同的群体,并且在这些群体中从事社会活动与生活。
不同的群体体现着他们与社会以及他们相互之间的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与联系。
要认识农村社会,了解农村居民的生活,就必须从他们所参与的各种社会群体和社会组织开始。
农村社会的最小和最初的生活共同体一一初级社会群体在农村居民的社会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研究农村社会各式各样的社会群体,包括家庭,对于认识农村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节枝会辟体一、社会群体的含义与类型(一)社会群体的含义人是高级动物,也是社会动物。
人的社会性表现为人们之间的交往与合作,他必须在一定的群体中生活。
依靠群体力量,人们去抵御和克服大自然带来的压力而谋求自身生存;依靠群体人类才得以延续和发展。
我国春秋战国时代的思想家荀况在分析人类社会时指出: “人力不若牛,走不若马,而牛马为用,何也?曰:人能群,彼不能群也。
”他还指出:“人之生也,不能无群。
”由此道出了群体对于人类的意义。
群体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形式,社会学要研究社会就必须研究人类的群体。
群体(group)是人的社会性的表现形式,但并不是所有人群都可以称为群体。
比如,农村的集市聚集了大批买东西和卖东西的人,但他们并不是社会学中所称的群体。
同样当突发事件发生时,围观者们也不是我们所说的群体。
相反,人们长期生活于其中的家庭、朋友圈子、工作组织以及节日期间聚在一起有组织从事某种活动的人群则是我们所指的群体。
那么,一群人与群体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呢?研究发现,在群体中参与者之间形成了较为稳定的关系,它们可以作为某种社会活动的单位而存在,并发挥其功能。
家庭是按一定的规则组织起来的生活单位,朋友们在一起内部也有某种规则,这实际上是群体的社会性。
所以,社会学中所说的群体也叫社会群体(social group)。
片人类的社会群体是多种多样的,如果看它们的共性或本质,那么可以说,社会群体是指人们通过相互交往形成的、由特定的相互关系连接在一起的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