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诗歌鉴赏(一)如何读懂古诗词
- 格式:ppt
- 大小:1.79 MB
- 文档页数:53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诗歌鉴赏整体指导:读懂诗歌诗句语言“变形”是诗歌语言的独特现象。
律、绝、词、曲具有较为固定的格式,为了符合格律的要求,作者在创作诗歌时有时需要语言“变形”。
这种“变形”在语法上主要表现为:省略成分、语序倒装、词类活用、意象组合等;在修辞上表现为互文见义等。
这些“变形”的地方,往往是读懂诗歌的难点。
诗歌丰富的思想感情借助精练的语言来表现,抓住这些关键字句,就能把握诗歌的情感基调。
古诗中的一两个字或诗眼句往往能揭示古诗的情感,这样的字句叫“情感语言”。
抓住了这些字句,就能又快又准地把握诗歌的情感。
(一)看“变”点1.省略成分古代诗歌句子成分的省略,一般情况下,不仅不会使人产生误解,反而会使人产生简洁明快之感。
有些诗句放到散文中可能被视为文理不通,但在诗歌中,不仅可以使读者心领神会,而且有时简直令人拍案叫绝,这就是古代诗歌省略成分技巧运用所带来的艺术效果。
古代诗歌句子中的主、谓、宾皆可省略。
【例3】找出下列诗句中的省略成分。
①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
(李弥逊《春日即事》)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题思路诗句①的上句很好理解,即雨丝如网一般想要把春留住;下句如果也这样理解,就显得不合逻辑。
所以我们在理解的时候应把诗的下句里省略掉的主语“天色”补进去,即落花一片狼藉,天色接近黄昏。
诗句②的上句中的“争”为状语,其后省略掉谓语“送”,如果将“争”误解为谓语“争夺”,势必贻笑大方。
参考答案:①省略主语。
下句应为“落花狼藉(天色)近黄昏”。
②省略谓语。
上句应为“五陵年少争(送)缠头”。
2.语序倒装古代诗歌中,诗人为了对偶、押韵、表情达意等需要,往往对正常语序进行调整。
如“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正常语序应为“千古江山,无处觅英雄孙仲谋”;“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正常语序应为“神游故国,应笑我多情,华发早生”。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诗歌鉴赏一如何读懂古诗词精品诗歌鉴赏三步走能读懂会鉴赏精表达读懂是知识的综合运用。
读懂是鉴赏和表达的基础高考专题复习诗歌鉴赏(一)❀如何读懂古诗词三、复习目标:、学会找到读懂古诗词的路径、角度。
、调动相关知识关联分析读懂古诗词。
四、重点、难点:掌握快速读懂古诗词的基本方法。
*古诗词特点诗歌的短小凝练常会省略很多信息。
凝练含蓄言简意丰诗歌由于声律要求和出于修辞上的特殊需要常会打乱语序。
*把古诗当作文言文来读(重要字词、语序、省略)诗歌的短小凝练常会省略很多信息。
诗歌由于声律要求和出于修辞上的特殊需要常会打乱语序。
补充省略!还原语序!重要词语!特点:(写诗)*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不知人面去何处桃花依旧(在)春风(中)笑”。
崔护《题都城南庄》?*钱起:《谷口书斋寄杨补阙》泉壑带茅茨云霞生薜帷。
竹怜新雨后山爱夕阳时。
闲鹭栖常早秋花落更迟。
家童扫萝径昨与故人期。
泉壑带(围绕着)茅茨云霞生(于)薜(像)帷。
怜新雨后(之)竹爱夕阳时(之)山。
闲鹭常早栖秋花(相比其它地方)更迟落。
家童(正在)扫萝径(因为我)昨与故人期。
茅茨:茅草屋带:环绕生:升起怜:喜欢期:约定文言文(词语、语序、省略)*我们不仅要努力把握它以少量字词包孕着的丰富的含义而且要努力去寻求他的诗句之外包含的不尽的韵味。
谢冕含义韵味读诗任务例一、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问题。
送杜十四之江南孟浩然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
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问:从思想内容分这是什么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方法归纳答:“送”字提示了我们这是一首送别诗。
诗中用“春江渺茫”“日暮”“何处泊”“断人肠”等词表达了作者惜别哀伤之情。
征人怨柳中庸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邯郸冬至夜思家白居易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春夜喜雨杜甫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前备知识——古诗语言特点与章法结构一、古诗的语言特点读懂一首古诗,最关键的是读懂古诗语言,即读懂“诗家语”。
“诗家语”是诗人创作使用的艺术语言,这种语言有别于日常使用语言,也有别于其他文体语言。
从词法、句法维度看,它具有反常性,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①惯于改变词性,言语具有意象性;②惯于改变词序,言语具有跳跃性;③惯于省略成分,言语具有凝炼性。
1.语言“变性”诗人为了炼字、炼意的需要,常常改变诗词中某些词语的词性,以此来增强诗歌的表现力。
常见的有名词活用、形容词活用和动词活用现象。
示例:①名词活用。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锦帽貂裘”等于说“戴锦帽”“穿貂裘”。
②形容词活用。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绿”,使动用法,意为“使……变绿”。
③动词活用。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饮”,使动用法,意为“使……饮酒”。
2.语言“变序”诗人写诗,有时为了强调某些意蕴,达到某种特殊效果,或出于格律等表达的需要,故意改变某些词的顺序。
主要体现在主语后置、主宾换位等方面。
示例: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崔颢《黄鹤楼》)“汉阳树”和“鹦鹉洲”为陈述对象,为主语后置。
②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
(白居易《长恨歌》)“光彩生门户”应为“门户生光彩”,为主宾换位。
3.语言“省略”诗歌语句之间往往具有跳跃性,于是产生了省略现象,出现了空白,从而为读者留下了想象空间。
古诗省略主要有以下两个特点:①答话蕴含问话;②意象组合。
示例:①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贾岛《寻隐者不遇》)作者采用答话蕴含问话的方法,把诗歌精简压缩为二十字。
②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作者把多个意象直接拼合,表达了羁旅之苦和悲秋之恨。
二、古诗的章法结构(一)近体诗的章法结构1.常见章法结构律诗常见结构①四分法:起承转合②二分法:前两联为第一层,后两联为第二层③三分法:首联为第一层,中间两联为第二层,尾联为第三层绝句结构①一般结构:起承转合②两句铺陈,两句议论或抒情③前三句铺陈,第四句揭示中心2.近体诗(主要是律诗)的起承转合结构(1)“起”定基调起,即起笔,或引事起,或就题起,或对景兴起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