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一轮复习:现代诗歌鉴赏
- 格式:pptx
- 大小:221.89 KB
- 文档页数:62
专题十二现代文阅读Ⅱ·现代诗歌【3年模拟】每篇建议用时:15分钟一、(改编题)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4题。
(16分)一个小农家的暮[注]刘半农她在灶下煮饭,新砍的山柴,必必剥剥的响。
灶门里嫣红的火光,闪着她嫣红的脸,闪红了她青布的衣裳。
他衔着个十年的烟斗,慢慢地从田里回来;屋角里挂去了锄头,便坐在稻床上,调弄着只亲人的狗。
他还踱到栏里去,看一看他的牛,回头向她说:“怎样了——我们新酿的酒?”门对面青山的顶上,松树的尖头,已露出了半轮的月亮。
孩子们在场上看着月,还数着天上的星:“一,二,三,四……”“五,八,六,两……”他们数,他们唱:“地上人多心不平,天上星多月不亮。
”一九二一,二,七,伦敦。
[注] 刘半农离开风雨飘摇的祖国前往英国学习,该诗就写于他在外留学期间。
1.下列对诗歌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诗歌选取一户普通农家作为写作对象,描写了农家傍晚时分的日常生活场景。
B.男主人带着锄头从田里回来,一会儿到栏里看牛,一会儿问新酿的酒,表现了他的勤劳。
C.诗歌第四节写景,通过青山、松树、半轮的月亮写出了夜的宁静美好,也表示天色已经晚了。
D.诗歌最后两句暗示现实社会中并不都是诗中所写的那种祥和、安宁的农家生活。
2.下列对诗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全诗主要采用了白描手法,勾画出农妇夜炊图、农夫收工图、孩子观月图三个画面。
B.本诗没有直接抒情的句子,而着重写人物活动、生活场景,将情感蕴藏其中。
C.诗中含有空间的变化,诗人以农家生活为中心进行空间排列,从厨房到庭院,再到场上。
D.结尾借助儿歌暗示社会现实,且以“星”和“月”为本体,与诗境巧妙融合,浑然天成。
3.细节描写在本诗中有很好的表达效果,请举两例并作分析。
(4分)4.诗歌蕴含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简要概括。
(6分)一、1.答案 B2.答案 D3.答案(示例)①“新砍的山柴,必必剥剥的响”,女主人正在做饭,灶中柴火的响声这一细节具有生活的真实性,同时营造了温馨的氛围。
2023新高考一卷诗歌鉴赏2023新高考一卷诗歌鉴赏前言:2023年高考将有一场大变革,一卷诗歌鉴赏将在其中。
对于这一段时间来说,大家要多花时间去了解和学习各个时期的诗歌,深入思考诗歌的内涵和情感。
一、唐诗鉴赏1. 李白《将进酒》这是一首豪迈之词,描写的是诗人英雄思想的高峰,纵情于杯中之美酒,歌咏自由的理念。
这首诗以一曲豪饮之歌,来抒发诗人想追求最高理想的浪漫情怀。
2. 杜甫《登高》这首诗揭示了人生的含义,通过诗人的视角,表达了对美好世界的追求和对苦难生活的不屈不挠。
同时,这首诗写出了人生的到达点,即每个人都有爬上各自山巅的追求。
二、宋词鉴赏1. 苏轼《水调歌头》这首词是一曲悲壮激烈的离别之歌,是苏轼戍边当兵之时所作。
表达了词人不屈的精神和英雄的气概,同时也表达了对故乡和家人的思恋之情。
2. 李清照《如梦令》这首词叙述了琴瑟和酒的交织之美,让读者感受到一种极为温馨的独处感受。
同时,这首词还表达了对爱情美好的追求,使人感受到了爱情的甜蜜和轻盈。
三、近代现代诗歌鉴赏1. 徐志摩《再别康桥》这首诗并不是表达对康桥的舍弃,而是对曾经留下在康桥记忆的人物的留恋之情。
将离别打造成一种化解,将离别的残酷和无奈化为一种惋惜和温暖。
2. 聂鲁达《黄昏》这首诗画面感强烈,抒发出聂鲁达关于人生、自然、人性的思考。
这首诗通过极简的表述,表达了大自然的无私之美,使读者神游在黄昏的自然美景之中,感受到阳光、风、雨的奇妙。
结语:诗歌鉴赏不仅需要我们关注诗歌的语言美感,同时要关注诗歌所传达的情感、思想、内涵。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学会品读诗歌,因为诗歌是文学中最纯粹的艺术品,它能够让我们感受到人类情感的最细腻和最温柔的部分。
第43练语言表达+名句默写+现代诗歌阅读建议用时50分钟1.[2023·山东泰安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眼下,这万亩水稻田正值一年中最丰饶的季节,无边的稻浪翻滚起伏,充满自然的律动。
一位白发老人站在田头,在田埂边走来走去,轻轻抚弄着稻穗,细细端详,他告诉我们,早年收稻,都要举行隆重的开镰仪式,那是最激动人心的时刻。
开镰前夜,月华如水,在秋虫的鸣叫中,家家传来磨刀声。
“唰唰唰”的磨刀声,正与秋声合辙,为每家每户的小院平添了几分喜庆。
开镰第一日,碧空如洗,秋阳高照,在金色的稻田里,村子里几十个精壮汉子,手持镰刀依次排开。
一声锣响,“开镰了”!汉子们挥舞银镰,镰刀起处,成片成片的水稻应声倒地,而后农人们又开始了另外的作业,将收割的水稻一一捆扎,井然有序地搬运到晒场,均匀摊开晾晒,风干后等待脱粒。
开镰是一年中最忙碌的时刻,也是一年里最醉人的时刻。
正是夕阳映照的下午,流连在田头,原本金黄的稻田被余晖染得愈加耀眼,熠熠生辉,这该是今秋最切题也最醉人的“魔幻一刻”。
看到有人从市区驾车远道而来,携相机手机奔向金色的田野:有人以金色的稻海为背景,举着剪刀手,迫不及待地留下自己的风采;有人亲吻着稻穗拍照;有人高举相机指向稻田中行驶的收割机……(1)下列各句中的省略号,和文中省略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可是……太太……我不知道……你一定是认错了。
B.人们不会忘记,山东大葱、辽宁白菜、陕西苹果、内蒙古土豆……“搬家式”支援,武汉需要什么就给什么。
C.“我,我早就吃过了,看到碗里还没吃干净,扔了怪可惜的……”“不,我全知道了。
”D.连续战斗数十天,每天都忙到深夜的河北省柏乡县城阳村村干部李增运,突发疾病,不幸离世……(2)比喻具有相似性,请据此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所用比喻进行简要分析。
答:(3)文中画波浪线句子可以改写成:“原本金黄的稻田如金子一般,在夕阳的照射下闪闪发亮。
”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答:2.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
考教衔接现代诗歌专题讲义目录考:高三联考典型试题分析 (1)教:现代诗歌发展线索梳理 (3)衔:试题对课标的多样呈现 (3)接:问题解决背景中读与写 (4)专题:典型试题优选精练 (5)高三联考典型试题分析针对现代诗的题目,尤其是涉及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艺术特色的鉴赏、表达效果的分析以及修辞手法的应用等方面,我们可以从中总结出一些共性的逻辑链条和突出特点。
以下是对这些特点的详细分析,结合部分例题进行阐述。
一、内容理解与艺术特色诗歌的试题常常要求考生准确理解诗歌的内容,并鉴赏其艺术特色。
突出特点:1.内容理解:题目设计时会特别关注诗歌中的关键细节,例如象征物、重要事件、人物心理活动等,要求考生能够透过表面文字,把握诗歌深层含义。
2.艺术特色:题目还经常考查考生对诗歌表现手法的鉴赏能力,比如象征、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及其效果。
结合例题分析:《沉默的芭蕉》一题中,选项C描述了诗人内心的急切,这与诗歌中“要谈心请拿我当朋友,要争论请拿我当对手”的内容相吻合,揭示了诗人身处异乡的孤独感,因此是正确的。
而其他选项要么对诗歌内容理解有误,要么夸大了诗歌的艺术特色,从而被排除。
二、表达效果与修辞手法此类题目往往要求考生分析诗歌中特定表达方式的效果,以及作者使用特定修辞手法的目的。
通常,正确答案会清晰指出某段落或句子在整体诗歌中的功能,或是某修辞手法对情感表达的影响。
突出特点:1.表达效果:题目会检验考生能否识别出某个表达方式是如何增强诗歌的表现力的,例如通过对话形式来深化主题。
2.修辞手法:题目还会考察考生能否准确识别并评价诗歌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比如反复、拟人等,及其对情感表达的作用。
结合例题分析:《沉默的芭蕉》中,诗歌采用与芭蕉对话的方式抒情,选项D正确地指出了这种方式使得诗歌情感更为浓烈,主题表达更加鲜明,而选项C则误解了诗人与芭蕉之间关系变化的明显表达,因此不正确。
三、综合应用与个性化解读这类题目要求考生不仅能够理解诗歌本身,还能将其置于更广泛的文学背景或文化语境中进行考量,甚至鼓励考生提出个性化的解读。
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总结高三语文是学生备战高考的重点科目之一,通过第一轮复习,可以帮助学生系统地复习课程,掌握重要知识点,提供复习方向,为高考备考打下扎实的基础。
以下是1500字的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总结:一、诗歌鉴赏在第一轮复习中,重点复习了中国古代诗歌和现代诗歌的鉴赏方法。
通过学习古代诗歌的格律特点、意象表达和修辞手法,提升对古诗文的理解和欣赏能力;对现代诗歌的语言特点、意义解读和情感表达进行深入分析,培养对现代诗歌的敏感度和感悟能力。
二、文言文阅读文言文是高考语文阅读的难点,通过第一轮复习,对文言文的阅读方法和要点进行系统梳理。
重点掌握古代文学作品的背景、作者意图和修辞手法,培养对文言文的理解和解读能力,提高阅读水平和速度。
三、现代文阅读现代文学作品是高考语文的一大考查重点,通过第一轮复习,学习了现代文学作品的文体特点、主题内涵和艺术表现手法。
重点掌握现代文学作品的时代背景、文学思潮和风格特点,培养对现代文学作品的独特理解和分析能力。
四、修辞手法修辞手法是语文作文和阅读的关键,通过第一轮复习,学习了各种修辞手法的定义、特点和运用方式。
重点掌握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的具体应用,提高对修辞手法的运用能力,丰富文章表达和阅读理解。
五、作文写作作文写作是高考语文考试的重要环节,通过第一轮复习,进行了作文写作技巧和方法的系统梳理。
重点培养写作思路的拓展和论述逻辑的清晰性,提高写作表达的准确性和逻辑性,丰富文章结构和内容。
六、名著解读名著是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第一轮复习,对名著的背景、内容和主题进行系统解读。
重点学习《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等名著的文学价值和人物形象,培养对名著的深层次理解和批评能力。
七、古代文学古代文学是语文学科的重点内容之一,通过第一轮复习,对古代文学的时代特点和文学影响进行深入了解。
重点学习唐诗宋词、元曲明剧等文学形式的发展历程和审美特点,培养对古代文学的鉴赏能力和独特见解。
语言表达1.杜甫的《登高》被誉为“古今七言律诗第一”,体现了其“沉郁顿挫”的风格。
请同学们选择一个点为该诗写一个文学短评,200字左右。
2.阅读下面的诗歌,写一篇文学短评,500字左右。
等你,在雨中余光中等你,在雨中,在造虹的雨中蝉声沉落,蛙声升起一池的红莲如红焰,在雨中你来不来都一样,竟感觉每朵莲都像你尤其隔着黄昏,隔着这样的细雨永恒,刹那,刹那,永恒等你,在时间之外在时间之内,等你,在刹那,在永恒如果你的手在我的手里,此刻如果你的清芬在我的鼻孔,我会说,小情人诺,这只手应该采莲,在吴宫这只手应该摇一柄桂桨,在木兰舟中一颗星悬在科学馆的飞檐耳坠子一般地悬着瑞士表说都七点了。
忽然你走来步雨后的红莲,翩翩,你走来像一首小令从一则爱情的典故里你走来从姜白石的词里,有韵地,你走来3.阅读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一)》,然后就其诗的“善用白描”这一特点,写一段文学短评,300字左右。
4.请阅读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从炼字的角度写一段文学短评,300字左右。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
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
路转溪桥忽见。
5.学习《玩偶之家》之后,对于“娜拉走后怎样?”,易卜生本人说:“发问是我的事,答案我却没有。
”鲁迅说:“免不了堕落或回来”。
对于女性自觉、个性解放的主题,易卜生也说:“我写那篇却并不是这意思,我不过是作诗。
”对这两个问题,你有怎样的看法和认识?结合文本及你对当代社会的体察,来写一段不少于80字的文学短评。
提示:法国作家、思想家和文学评论家罗兰·巴特提出阅读文学作品应保持作者已死的阅读态度,这是指读者要通过阅读获得新的文本意义,实现自我价值。
6.在学校举办的诗歌朗诵会上,某同学朗诵了下面一首现代诗歌。
这首诗歌颇受同学们喜爱,请从艺术手法和语言的角度进行简要赏析。
三片叶子梅绍静三片嫩叶像三只绿色的小鸟,骄傲地站在树桩上。
现代诗歌阅读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4题。
(16分)田野傅天琳一片光明温柔之心向世界敞开当天空和燕子的呢喃贴着水渠流动小草举起笔伸展不懈的努力于是,由电杆和杏树搭起的拱门再也关不住无边无际的田野抒情诗我沿着潮湿的田埂把脚印小心翼翼地种在田野的手臂上;让它长出豆子正午时分,它将带着我欣悦、惊恐、不可言状的心一同爆响这时,像醉汉一样摇摇晃晃地炊烟,踮着脚高过竹林高过远山的剪影调皮的蜂蝶扑打着瓜梨下粗壮的鼾声无数勤劳的枝丫总是伸向秋天;好像要抓住成熟的太阳打谷场上,空虚随风飘走只留下充实的思想交给田野每一座院落是一座岛屿屹立在夜之海灯火,蛙叫和干草的气息展开一个朦胧又清晰的传说安乐和梦使岛屿沉迷不必问此时我在哪里我和田野正举行盛大的晚会芬芳和纱裙转动微风邀约起果林、稻田和草丛池塘举起酒杯助兴杯沿溢出泡沫我终于醉倒在不朽的田野的怀抱悄然睡去萤火虫守护着我棉桃为我燃起遍地白色火焰1.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当天空和燕子的呢喃/贴着水渠流动”,写出燕子高飞俯冲、呢喃低语的景象,突出了春日田野的特点。
B.“正午时分,它将带着/我欣悦、惊恐、不可言状的心/一同爆响”,写“我”想象豆子成熟的景象和复杂心态。
C.“我终于醉倒”“悄然睡去”,是因为喝多了庆功的美酒,更是因为收获而陶醉,表现了丰收的喜悦。
D.“田野抒情诗”“不朽的田野”等词语,不仅照应了诗歌的题目,也表达了诗人对田野的崇敬和喜爱。
答案 C解析“喝多了庆功的美酒”的说法错,原诗中并没有真正喝酒,只是看到丰收后内心喜悦的一种表达。
2.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一片光明温柔之心向世界敞开”一句领起下文,暗示春天到来生机勃发,美丽的田野明亮温柔。
B.“这时,像醉汉一样摇摇晃晃地/炊烟,踮着脚”,语序倒置,这是现代诗歌的语言特点之一。
C.这首诗描写细腻,富有情趣,比如“调皮的蜂蝶扑打着/瓜梨下粗壮的鼾声”“芬芳和纱裙转动微风”。
现代诗歌鉴赏选择题(时间:30分钟分值:32分)一、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4题。
(16分)风景辛笛列车轧在中国的肋骨上一节接着一节社会问题比邻而居的是茅屋和田野间的坟生活距离终点这样近夏天的土地绿得丰饶自然兵士的新装黄得旧褪凄惨惯爱想一路来行过的地方说不出生疏却是一般的黯淡瘦的耕牛和更瘦的人都是病,不是风景!一九四八年夏在沪杭道中1.(内容理解题)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诗一、二句交代了看“风景”的地点,指出看到的都是“社会问题”,与最后一句中“不是风景”相呼应。
B.三、四两句阐明了社会问题的具体内涵,即人民生活困苦。
“终点” 即“田野间的坟” 。
形象地写出了当时社会黑暗、人民生死难料。
C.五、六两句把“绿得丰饶”的土地与“兵士的新装”放在一起,揭示出了造成这种社会问题的根源:虽然土地丰饶,但战争使人民难以过上安定的生活。
D.七、八两句“一路来行过的地方”“说不出生疏”,表明这种社会问题普遍存在,而“却是一般的黯淡”,语意陡转,说明当时劳苦大众已经麻木,对造成自己苦难命运的原因漠不关心。
D[D项,无中生有,“当时劳苦大众已经麻木,对造成自己苦难命运的原因漠不关心”诗中没有依据。
“却是一般的黯淡”说的是社会问题同样存在,揭示出社会问题的普遍性,并不能反映出“当时劳苦大众已经麻木,对造成自己苦难命运的原因漠不关心”。
] 2.(艺术特色鉴赏题)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列车轧在中国的肋骨上/一节接着一节社会问题”将风景的描绘机智地加以变形,引入社会问题的关注,形成特殊的反讽效果。
B.作者以“风景” 为标题,透过车窗看到了茅屋、坟、瘦的耕牛和更瘦的人,表明“风景” 其实是病态的社会、是连接不断的“社会问题” 。
C.全诗围绕“社会问题” 展开,并以此为线索,反映了旧中国在反动统治下阶级压迫日益深重的社会现实。
D.全诗情景交融、感情真挚,运用了比喻、排比、对比等手法,使全诗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
第五章文学类文本阅读(三)现代诗歌第1节现代诗歌知识梳理一、基础知识积累1.现代诗歌的概念诗歌是与小说、戏剧、散文并列的文学样式。
诗歌饱含情感和想像,是以富于节奏和韵律的语言,集中精炼地反映社会生活,抒发情感的文学体裁。
现代诗歌又称新诗,一般指“五四”以后在继承发扬民歌和中国古典诗歌的优秀传统的基础上,借鉴吸收西方诗歌的表现形式、表现手法而逐渐发展形成的诗歌。
具有形式自由、韵律灵活、自然清新的特点。
新诗采用了自己独特的语言表达方式(“诗家语”),它高度凝练,大幅跳跃,富有暗示性。
“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
”(刘勰《文心雕龙·知音》)刘勰的这段话告诉我们,作家诗人创作时,是先有了情思抒发的冲动,再发而为文辞形成作品,读者必先通过文辞才能了解作品传达的情思。
这样,由文辞入手,去解读作品,发幽探微,即使是隐微的内容,也会使它显露出来。
因此,在阅读鉴赏现代诗歌时,就必须把握其语言特点,从解读诗歌语言入手,进而探究诗歌的意蕴和思想内涵。
现代诗歌冲破了旧体诗的格律束缚,语言趋于口语化、散文化,其语言与散文的距离缩短,但仍具有自己的特点。
2.诗歌的主要分类(1)按作品内容的表达方式分:叙事诗和抒情诗①叙事诗:诗中有比较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通常以诗人满怀激情的歌唱方式来表现。
史诗、故事诗、诗体小说等都属于这一类。
②抒情诗:主要通过直接抒发诗人的思想感情来反映社会生活,不要求描述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如情歌、颂歌、哀歌、挽歌、牧歌等。
(2)按作品语言的音韵格律和结构形式分:格律诗、自由诗和散文诗①格律诗:按照一定格式和规则写成的诗歌。
它对诗的行数、诗句的字数(或音节)、声调音韵、词语对仗、句式排列等有严格规定。
如我国古代诗歌中的“律诗”“绝句”和“词”“曲”,欧洲的“十四行诗”。
③自由诗:是近代欧美新发展起来的一种诗体。
它不受格律限制,无固定格式,注重自然的、内在的节奏,押大致相近的韵或不押韵,字数、行数、句式和音调都比较自由,语言比较通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