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课:卜算子(苏轼)
- 格式:ppt
- 大小:641.50 KB
- 文档页数:20
卜算子苏轼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苏轼卜算子卜算子苏轼教学ppt 水龙吟苏轼教学设计蝶恋花苏轼篇一:卜算子教案 1 卜算子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苏轼生平简介。
2、掌握宋词概况。
3、赏析《卜算子》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
4、掌握《卜算子》写作格律。
教学重点:1、体会苏轼超凡的人格魅力。
2、掌握《卜算子》的写作技巧。
技能目标:1、有情感地诵读《卜算子》。
2、能够独立写作《卜算子》这个词牌的词。
导入:以一首《明月几时有》的歌曲,导入苏轼的不识人间烟火的月下词。
《卜算子》。
一、苏轼简介: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人称其为“苏东坡”。
汉族,眉州(今四川眉山,北宋时为眉山城)人,祖籍栾城。
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词人、诗人,美食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派词人代表。
其诗,词,赋,散文,均成就极高,且善书法和绘画,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罕见的全才,也是中国数千年历史上被公认文学艺术造诣最杰出的大家之一。
其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名列“苏、黄、米、蔡”北宋四大书法家之一;其画则开创了湖州画派。
史书记载苏轼身长八尺三寸有余。
苏轼为人宽大如海。
二、词简介。
诗歌的一种。
因是合乐的歌词,故又称曲子词、乐府、乐章、长短句、诗余、琴趣等。
始于唐,定型于五代,盛于宋。
与唐诗争奇,与元曲斗艳,历来与唐诗并称双绝,都代表一代文学之盛。
宋词基本分为:婉约派、豪放派两大类。
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李清照、柳永、秦观等豪放派的代表人物:辛弃疾、苏轼、岳飞等三、卜算子写作背景。
这首词是元丰五年(1082)十二月苏轼初贬黄州寓居定慧院时所作。
四、卜算子赏析。
这是北宋杰出词人苏轼左迁黄州(今湖北黄冈县),充黄州团练副使时创作的一首词,原题是“黄州定惠院寓居作”,是借物喻人、写法独特的好作品。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起笔两句用白描手法勾勒出一幅深秋寒夜图。
月亮弯弯,挂在疏落的梧桐上;夜深人静,漏壶的水已滴光。
《卜算子》原文赏析《卜算子》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词作,借月夜孤鸿这一形象托物寓怀,展现了不肯攀高结贵的品格。
下面是小编分享的苏轼的《卜算子》原文赏析,欢迎阅读!《卜算子》原文赏析篇1《卜算子》苏轼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翻译:弯弯月亮挂在梧桐树梢,漏尽夜深人声已静。
有时见到幽居人独自往来,仿佛那缥缈的孤雁身影。
突然惊起又回过头来,心有怨恨却无人知情。
挑遍了寒枝也不肯栖息,甘愿在沙洲忍受寂寞凄冷。
《卜算子》原文赏析篇一:苏轼被贬黄州后,虽然自己的生活都有问题,但他是乐观旷达的,能率领全家通过自身的努力来渡过生活难关。
但内心深处的幽独与寂寞是他人无法理解的。
在这首词中,作者借月夜孤鸿这一形象托物寓怀,表达了孤高自许、蔑视流俗的心境。
上阕写的正是深夜院中所见的景色。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营造了一个夜深人静、月挂疏桐的孤寂氛围,为''幽人''、''孤鸿''的出场作铺垫。
“漏”指古人计时用的漏壶:“漏断”即指深夜。
在漏壶水尽,更深人静的时候,苏轼步出庭院,抬头望月,这是一个非常孤寂的夜晚。
月儿似乎也知趣,从稀疏的桐树间透出清晖,像是挂在枝桠间。
这两句出笔不凡,渲染出一种孤高出生的境界。
接下来的两句,“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周围是那么宁静幽寂,在万物入梦的此刻,没有谁像自己这样在月光下孤寂地徘徊,就像是一只孤单飞过天穹的凄清的大雁。
先是点出一位独来独往、心事浩茫的“幽人”形象,随即轻灵飞动地由“幽人”而孤鸿,使这两个意象产生对应和契合,让人联想到:“幽人”那孤高的心境,正像缥缈若仙的孤鸿之影。
这两句,既是实写,又通过人、鸟形象的对应、嫁接,极富象征意味和诗意之美地强化了“幽人”的超凡脱俗。
物我同一,互为补充,使孤独的形象更具体感人。
下阕,更是把鸿与人同写,“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2023年《卜算子》原文及赏析2023年《卜算子》原文及赏析1原文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宋:苏轼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注释黄州定惠院寓居作疏桐:枝叶稀疏的桐树。
漏断:谓夜已深。
幽人:幽居之人。
此是形容孤雁。
缥缈:隐隐约约,若有若无。
省:了解。
赏析这首词是苏轼因“乌台诗案”入狱,释放后被贬谪黄州时所作。
词作动、传神地描绘了孤雁的形象,它孤傲、自甘寂寞,正反映了作者幽愤寂苦的心情。
黄庭坚称其“语意高妙”、“笔下无一点尘俗气”。
2023年《卜算子》原文及赏析2卜算子·席上送王彦猷江北上归舟,再见江南岸。
江北江南几度秋,梦里朱颜换。
人是岭头云,聚散天谁管。
君似孤云何处归,我似离群雁。
翻译在江北送你乘船归去,再若相见该是在对岸的江南,江南江北几度秋风吹过,如梦的岁月会使我们都苍老了容颜。
人就像是山头的云彩,谁也难料是聚是散,你好似一片孤云要飘向何方,我仿佛是一只离了群的大雁。
注释卜算子:词牌名,双调四十四字,前后段各四句、两仄韵。
王彦猷:王之道,字彦猷,号相山居士。
江北、江南:指长江北岸、南岸地区。
朱颜换:衰老之谓。
时王之道已六十七、八岁,周氏亦当半百以上。
赏析上片直陈其事,直说别情。
“江北上归舟,再见江南岸”将江北与江南对举,由别离联根到聚会。
二句所说,并非实写,而将这次别离推而广之,即将这次别离看作一般的聚散离合,而不仅仅是尔汝之间的别离。
意即:聚久必散,散了还聚,送往迎来乃人生之常事。
二句所说,似甚通达,并未将这次别离看得太重,而“江北江南几度秋,梦里朱颜换”则流露出借别之情。
谓:江北江南,几度春秋,人们对于不断的迎送似已司空见惯,但人的一生经不起几次迎送。
“朱颜”在梦里更换谓岁月不饶人,只能在不断的迎送中老去。
这里所谓“朱颜”更换,不是在镜中,而是在梦里,含有“人生如梦”之意。
这是上片,既说别情,又抒发感慨。
苏轼卜算子原文及赏析苏轼《卜算子》原文及赏析卜算子,常州出,约卜算子篇第一首。
《卜算子》原文: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
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赏析】苏轼是北宋时期的文学巨擘,其作品情感丰富、意境深远,深受后世文人的喜爱。
《卜算子》是他的一首抒发思念之情的词作,通过简练明快的文字表达,使读者产生共鸣。
以下是对《卜算子》的赏析。
首句“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
”直接点明了词人与唐婉之间的相隔之远,长江作为景点,延伸出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第二句“日日思君不见君”表达了词人对唐婉的思念之情,日复一日地思念,但始终没有相见的机会。
这句话用了反复强调的手法,表现出词人的忧伤之情。
第三句“共饮长江水”是对唐婉的寄托,词人期望能够与唐婉共同品味长江的美景,此处可看出词人对唐婉的挚爱之意。
接下来的两句“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表达了词人对这种思念之情的不舍,他渴望能够停止思念,恨不得这份思念早日结束。
最后两句“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是词人对唐婉的期望,词人希望唐婉能够与他心心相印,不辜负彼此的相思之情。
整首词以短小的篇幅表达了词人对唐婉的深深思念之情,情感真挚且动人。
通过词人对长江的描写,间接凸显了人与人之间的生离死别,以及思念之苦。
整体上,这首词表达了人们对于亲情、友情或爱情的执着追求。
【结语】苏轼的词作以其深沉的情感和卓越的艺术成就在文学史上熠熠生辉。
《卜算子》以短小精悍的形式揭示了作者对唐婉的思念之情,同时也展示了他作为文学家对于人性和人情的独到洞察。
这首词不仅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共鸣,至今仍然被后人传诵,成为经典之作。
卜算子苏轼ppt课件下载(苏教版高二选修教学课件)上传者:shaozibaixue 邮箱:********************课件简介:ppt制作,原创课件,声情并举,活动思维教学,创造最嘉学习效果. )相关课件:课件简介:ppt制作,原创课件,古往今来,我国许多文人墨客用梅花比喻自己或他人。
梅花就是高傲,纯洁,洁身自好,淡泊名利,的品格的化身。
但又不尽相同。
我们可从本课中加以辨析。
. 上传者:laoliyuwenjiaox 「下载次数:25」课件简介:ppt制作,原创课件,通过对长江两岸秀丽景色的描绘,反映了诗人开阔情怀和奋发进取的精神,同时表现了诗人对故乡山水的无限思念之情。
. 上传者:YZY620 「下载次数:151」课件简介:ppt制作,改编课件,此系改编课件,汲取他人之长,结合本人教学实际、学生实际,特别适合课堂教学,在教学中效果显著。
. 上传者:lhxysh 「下载次数:322」毛泽东诗词二首:沁园春.雪卜算子咏梅课件简介:ppt制作,原创课件,思路清晰、详略得当,很有实用性,既注重了诗词的理解,又不破坏诗词的整体美感。
. 上传者:daiyuexian 「下载次数:1115」课件简介:ppt制作,改编课件,本课件通过精心制作,通过大量的梅花图案及原文朗诵来使学生更快的进入状态,运用三疑三探的模式激发学生勇于探索,勇于质疑。
. 上传者:hangma 「下载次数:318」课件简介:ppt制作,原创课件,此词写于1961年12月,当时正值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国际上的反华势力也十分猖獗,新中国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即使如此,作者仍然保持了革命繁荣乐观主义精神和战胜一切困难的决心和信心。
. 上传者:liuzhanying 「下载次数:1148」课件简介:ppt制作,改编课件,毛主席的许多作品被谱成京剧歌曲,在大江南北广为传唱。
让我们来欣赏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李维康老师唱的《卜算子咏梅》吧。
. 上传者:yzy620 「下载次数:323」课件简介:ppt制作,改编课件,对诗词进行了详细的解释,图片优美,文字清晰,对教学有比较大的帮助。
苏轼《卜算子·缺月挂疏桐》宋词赏析详解《卜算子·缺月挂疏桐》,也题作《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由苏轼创作,被选入《宋词三百首》。
此词咏孤雁,寄托自己的情思。
特点是人和鸿两个形象融为一体。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吧。
《卜算子·缺月挂疏桐①》作者:苏轼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②,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③。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卜算子·缺月挂疏桐》【注释】①卜算子:词牌名。
②漏断:即指深夜。
漏,指古人计时用的漏壶;即指深夜。
幽人:幽囚之人。
作者自指。
③省(xǐng):了解。
《卜算子·缺月挂疏桐》【翻译】残月高挂在稀疏的梧桐,滴漏声断了, 人群开始安静。
时常能见幽居人独自往来徘徊,还有那缥渺高飞的孤雁的身影。
它突然惊起又回首匆匆,心里有恨却无人能懂。
它拣遍了寒冷的树枝不肯栖息,却躲到寂寞的沙洲甘愿受苦。
《卜算子·缺月挂疏桐》【赏析】这是苏轼的一首名词《卜算子》。
现在通行的各个版本的词选中都有一个小序:“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据史料记载,此词为公元1083年(神宗元丰六年)初作于黄州,定慧院在今天的湖北黄岗县东南,苏轼另有《游定惠院记》一文。
由上可知这首词是苏轼初贬黄州寓居定慧院时所作。
被贬黄州后,虽然自己的生活都有问题,但苏轼是乐观旷达的,能率领全家通过自身的努力来渡过生活难关。
但内心深处的幽独与寂寞是他人无法理解的。
在这首词中,作者借月夜孤鸿这一形象托物寓怀,表达了孤高自许、蔑视流俗的心境。
上阕写的正是深夜院中所见的景色。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营造了一个夜深人静、月挂疏桐的孤寂氛围,为幽人、孤鸿的出场作铺垫。
“漏”指古人计时用的漏壶:“漏断”即指深夜。
在漏壶水尽,更深人静的时候,苏轼步出庭院,抬头望月,又是一个多么孤寂的夜晚呀!月儿似乎也知趣,从稀疏的桐树间透出清晖,像是挂在枝桠间。
这两句出笔不凡,渲染出一种孤高出生的境界。
卜算子苏轼教案卜算子是一首由苏轼所写的诗歌,融合了对生活的观察和思考。
通过描绘卜算子的形象和描述他的技艺,诗人通过这个形象去表达人们对命运和未来的迷信和追求。
【教学目标】1. 了解苏轼及其作品的背景2. 掌握诗歌的阅读技巧3. 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和文学鉴赏力【教学重点】1. 学习诗歌的结构和修辞手法2. 理解诗歌意境和表达方式【教学准备】1. 课文《卜算子》2. PowerPoint 展示3. 板书【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新课 (5分钟)通过呈现一些与卜算子诗歌相关的图片,激发学生对主题的兴趣。
Step 2 介绍苏轼及其作品 (10分钟)简要介绍苏轼,包括他的生平、学问等方面,并列举一些他的作品,并提到《卜算子》是他的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歌作品。
Step 3 诗歌朗读 (5分钟)让学生集中注意力,全神贯注地聆听这首诗歌的朗读,感受其中的情感和韵律。
Step 4 分组合作阅读 (1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要求他们共同阅读《卜算子》。
每个小组选择一个代表,朗读诗歌,并提出他们对于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Step 5 共同讨论 (10分钟)引导学生讨论他们的观点和感受,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讨论以下问题:1. 卜算子是个怎样的人物?有哪些特点?2. 诗歌表达了哪些情感和意象?3. 诗歌的结构和修辞手法有哪些?有何作用?Step 6 诗歌分析 (10分钟)通过PPT展示,教师解读诗歌的结构和修辞手法,如押韵、音乐和节奏,同时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
1. 诗歌的韵律由什么构成?2. 诗歌中的反复运用和修辞手法有何作用?Step 7 学生练习 (1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要求他们选择一个喜欢的句子,描述这个句子给他们带来的感受,并尝试给这个句子设计一个形象。
Step 8 展示与分享 (10分钟)让每个小组选出一名代表,分享他们的创作和感想。
Step 9 课堂小结 (5分钟)教师对今天的教学进行总结,回答学生的问题,并鼓励学生继续研究和欣赏诗歌。
【宋词精选】卜算子?缺月挂疏桐_苏轼_翻译注释_赏析讲解【作品简介】《卜算子·缺月挂疏桐》,也题作《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由苏轼创作,被选入《宋词三百首》。
此词咏孤雁,寄托自己的情思。
特点是人和鸿两个形象融为一体。
上阕写静夜鸿影、人影两个意象融合在同一时空,暗示作者以雁咏人的匠心。
下阕写孤鸿飘零失所,惊魂未定,却仍择地而栖,不肯同流合污。
主要写孤雁心有余悸的凄惨景况和坚持操守的崇高气节。
透过“孤鸿”的形象,容易看到词人诚惶诚恐的心境以及他充满自信、刚直不阿的个性。
定慧院:一作定惠院,在今湖北省黄岗县东南。
苏轼初贬黄州,寓居于此。
【原文】《卜算子·缺月挂疏桐①》作者:苏轼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②,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③。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注释】①卜算子:词牌名。
②漏断:即指深夜。
漏,指古人计时用的漏壶;即指深夜。
幽人:幽囚之人。
作者自指。
③省(xǐng):了解。
【翻译】残月高挂在稀疏的梧桐,滴漏声断了, 人群开始安静。
时常能见幽居人独自往来徘徊,还有那缥渺高飞的孤雁的身影。
它突然惊起又回首匆匆,心里有恨却无人能懂。
它拣遍了寒冷的树枝不肯栖息,却躲到寂寞的沙洲甘愿受苦。
【赏析】这是苏轼的一首名词《卜算子》。
现在通行的各个版本的词选中都有一个小序:“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据史料记载,此词为公元1083年(神宗元丰六年)初作于黄州,定慧院在今天的湖北黄岗县东南,苏轼另有《游定惠院记》一文。
由上可知这首词是苏轼初贬黄州寓居定慧院时所作。
被贬黄州后,虽然自己的生活都有问题,但苏轼是乐观旷达的,能率领全家通过自身的努力来渡过生活难关。
但内心深处的幽独与寂寞是他人无法理解的。
在这首词中,作者借月夜孤鸿这一形象托物寓怀,表达了孤高自许、蔑视流俗的心境。
上阕写的正是深夜院中所见的景色。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营造了一个夜深人静、月挂疏桐的孤寂氛围,为幽人、孤鸿的出场作铺垫。
苏轼《卜算子·缺月挂疏桐》原文翻译注释与鉴赏苏轼《卜算子·缺月挂疏桐》原文翻译解释与鉴赏黄州定慧院寓居作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这首词是元丰五年(1082)十二月苏轼在黄州所作(王文诰《苏诗总案》)。
先是熙宁中,苏轼与王安石政见不合,出补外官,他看到当时地方官吏执行新法多扰民者,心中不满,发抒于诗中,因此激怒新党,说苏轼诽谤朝政,遂逮捕下狱,百端罗织,必欲置之死地,即所谓"乌台诗案'。
幸而神宗还算明白,终于释放苏轼出狱,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苏轼自元丰三年(1080)二月至黄州,至元丰七年六月乃量移汝州,在黄州贬所居住四年多。
定慧院在黄州东南。
此词是苏轼在贬所抒怀之作。
上半阕叙写寓居定惠院时的寂静情况。
"漏'指漏壶,是古人计时的器具,从壶中滴水计算时间,夜深时,壶中滴水减少,仿佛断了,故"漏断'即指夜深。
这段词意是说,在院中夜深人静,月挂疏桐之时,仿佛有个幽人独自往来,如同孤鸿之影。
这个"幽人',可能是想象的,也可能是苏轼自指。
下半阕承接上文而专写孤鸿,说这个孤鸿惊恐不安,心怀幽恨,拣尽寒枝,都不肯栖息,只得归宿于荒冷的沙洲。
这正是苏轼贬居黄州时心情与处境的写照,用比兴之法,借孤鸿衬托,正足以表达其"幽约怨悱不能自言之情'(张惠言《词选序》语)。
"拣尽寒枝不肯栖'句,南宋时曾有人认为:"鸿雁未尝栖宿树枝,惟在田野苇丛间,此亦语病也。
'(《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三十九)这种看法未免拘泥。
金王若虚《滹南诗话》说:"东坡雁词云拣尽寒枝不肯栖,以其不栖木,故云尔。
盖激诡之致,词人正贵其如此。
而或者以为语病,是尚可与言哉!'这是通达之见。
这首词虽是苏轼经历乌台诗案之后,贬居黄州,发抒其个人幽愤寂苦之情的作品,但是也曲折地反映了封建社会文字冤狱对人才的摧残,还是有一定的社会意义的。
卜算子·感旧苏轼[宋代]蜀客到江南,长忆吴山好。
吴蜀风流自古同,归去应须早。
还与去年人,共藉西湖草。
莫惜尊前仔细看,应是容颜老。
标签怀念、岁月译文四川的人来到江南,会把江南的风光牢牢记在心里。
四川和江南的风景有很多相似处,要游览就要及早去。
现在我和去年一起游玩的朋友,又来到了西湖边上。
要尽情的饮酒,应好好看看彼此,发现只有我们变老了。
注释蜀客:词人自称,蜀,四川的简称。
苏轼是四川眉山人,客居江南。
吴山:在杭州。
吴,在此泛指今江浙一带。
风流:此指风光景致美妙。
同:此指同样被人称道。
藉:坐卧其上。
莫惜尊前:指尽情饮酒行乐。
尊前:在酒樽之前。
指酒筵上。
赏析词的上片写对杭州的怀念。
开端从自身宦游的行踪说起,并倾注了对杭州的怀念之情:“蜀客到江南,长忆吴山好。
”“蜀客”,表明了客籍的身份。
“江南”、“吴山”,借指杭州,前者从地理位置说,后者则从山水美景说。
“长忆”,是就行役在外而言,一个“好”字则概括了对杭州的总体印象。
事实上,词人从熙宁四年(1071年)十一月到杭州通判任开始,就与杭州结下了不解之缘。
他赞美“余杭自是山水窟”(《将之湖州戏赠莘老》),甚至说“故乡无此好湖山”(《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五首》之五),他拿起多彩多姿的诗笔,尽情地歌颂和描绘美丽的西湖风光,留下了《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之二、《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五首》之一、《有美堂暴雨》等精美的诗篇。
因此,词人说他“长忆吴山好”,完全是出于真诚,虽然年近不惑,而不失其赤子之心。
他又把吴、蜀作了比较,表达了早归的愿望:“吴蜀风流自古同,归去应须早。
”所说的“归去”是指归杭州或是归故乡(蜀地),叙“自京口还钱塘道中”一语说得很清楚,当然是指眼前要去的目的地。
既然“吴蜀风流自古同”,那么归吴(杭州)也就形同归蜀,与上文怀念杭州之意相承。
下片想象归后同游共饮的情景。
过片承上“归去”句,展开了与陈襄同游西湖的想象:“还与去年人,共藉西湖草。
”两人坐在西湖边碧绿的草地上,共赏大自然美景,这是富有诗意的赏心乐事。
苏轼《卜算子-缺月挂疏桐》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原文】《卜算子-缺月挂疏桐》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译文】一轮缺月清冷地挂在稀疏的梧桐枝桠间,更漏声一声声地渐次消残。
喧嚣的闹市开始安静,谁曾见有孤独者独往独来?缥缈的空中留下——一只飞鸿的孤影。
猛然间惊起回首顾影,此中有恨又有何人能省?千万树寒枝呀!不肯栖身,却要在寂寞的沙洲,伴着凄清伴着凄冷。
【赏析】苏轼于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二月贬至黄州,初寓居定慧院,五月时迁居临皋亭。
故此词当作于该年二月至五月期间。
王文诰《苏诗总案》将此词编于元丰五年十二月,误。
定慧院,一作定惠院,在黄冈县东南。
苏轼于元丰二年(1079)七月在湖州任所被捕入京,八月入御史台狱。
这一因写诗作文而致获罪之案,史称“乌台诗案”。
当时,苏轼已然作好了身后的安排:“是处青山可埋骨,他时夜雨独伤神”(《予以事系御史台狱,……》);诗案之后,苏轼发配黄州,初到黄州,诗人仍惊魂未安:“醉里狂言醒可怕”(《定慧院寓居月夜偶出》);“忧患已空犹梦怕”(《次韵前篇》)。
这首小词,正是在这种心境下写出的。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词一起首,就是一种幽邃静谧的氛围,使人直觉有冷气袭人之感;月偏偏为“缺”,桐偏偏为“疏”,漏已“断”,“人初静”。
这几个包蕴了诗人情感的意象组合,极写了幽冷凄清、孤独痛苦的心境。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诗人又进一步揭示这种心境。
苏轼初到黄州时,多次自称“幽人”,如“幽人无事不出门,偶爱东风转良夜”(同前引文一)。
“幽人”,自然有幽闭之色彩,如同其自称“罪人”,同时,也含有孤独清高的味道。
词人发问:在此万籁俱寂之境,谁看见了“幽人”在缺月下独自徘徊?似乎是还另外有人,然而,却又无人,只有孤鸿缥缈的身影。
也许,此时在夜空里,真有一只孤鸿;也许,这只孤鸿纯属词人臆想,在痛苦孤独的心境里,词人的身躯与灵魂幻化为了一只孤鸿。
苏轼《卜算子》原文、注释、译文及评析原文:卜算子宋苏轼黄州定惠院寓居作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36] 。
时见幽人独往来 [37] ,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38] 。
注释:[36]漏断:滴漏声停止了。
指夜深。
漏,古代以铜壶贮水,滴漏以计时。
[37]幽人:幽隐之人,隐士。
[38]“缥缈”句:别本又作:枫落吴江冷。
按“枫落吴江冷”为唐崔信明诗。
译文:弯弯的勾月悬挂在疏落的梧桐树上;夜阑人静,漏壶的水早已滴光了。
有谁见到幽居的人独自往来,仿佛天边孤雁般缥缈的身影。
突然惊起又回过头来,心有遗憾却无人知情。
挑遍了寒枝也不肯栖息,甘愿在沙洲忍受寂寞凄冷。
评析:此用《诗经》“考槃在涧,硕人之宽。
独寐寤言,永矢弗谖”及唐人张九龄诗“孤鸿海上来,池潢不敢顾”之意,坚贞中更见孤往不群之思。
缺月疏桐,见秋意之萧瑟;漏断人静,见寒宵之静阒。
“时见”二句,盖以孤鸿缥缈,以拟幽人之低徊。
过片二句,似言鸿而实为己心之写照。
唯其终不肯降志屈心,故不愿聊栖寒枝,而宁作冷洲夜宿,独守贞正耳。
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
嘉祐二年(1057),与弟辙同中进士。
父洵亦能文,世称三苏。
苏轼虽早享盛名,仕途却十分坎坷。
他反对王安石变法,却也不赞成司马光尽废新法,“不复较量厉害,参用所长”的态度,导致他迭遭贬逐。
晚年更远谪儋州(今属海南)。
徽宗立,遇赦归,卒于常州(今属江苏)。
苏轼是北宋文坛的主将,诗词散文,无不精妙。
其《东坡乐府》更是宋词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他所开创的豪放词派,清旷雄奇,气象万千,丰富了表现手法,扩大了词的领域,有着截断众流、别开风气的作用。
正像胡寅在《酒边词序》中所说:“及眉山苏氏,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歌,而逸怀浩气,超乎尘垢之外。
”高度肯定了他的历史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