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算子(苏轼)
- 格式:ppt
- 大小:2.55 MB
- 文档页数:13
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译文及鉴赏《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是由苏轼所创作的,这首词中,借月夜孤鸿这一形象托物寓怀,表达了孤高自许、蔑视流俗的心境。
下面就是我给大家带来的《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希望能关怀到大家!《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宋代:苏轼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谁见一作:时见)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愿栖,孤独沙洲冷。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译文弯弯的勾月悬挂在疏落的梧桐树上;夜阑人静,漏壶的水早已滴光了。
有谁见到幽人单独往来,仿佛天边孤雁般飘渺的身影。
突然惊起又回过头来,心有怨恨却无人知情。
挑遍了寒枝也不愿栖息,甘愿在沙洲忍受孤独凄冷。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解释漏断:即指深夜。
漏,指古人计时用的漏壶;即指深夜。
原题“黄州定惠寺寓居作”。
漏:指更漏而言。
这里“漏断”不过说夜深罢了。
幽:《易履卦》:“幽人贞吉”,其义为幽囚。
引申为幽静、优雅。
孤鸿:张九龄《感遇》十二之四:“孤鸿海上来。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三十九:“此词本咏夜景,至换头但只说鸿,正如《贺新郎》词“乳燕飞华屋”,至换头但只说榴花。
.“按两词均系泛咏,本未尝有”夜景“等题,多说鸿,多说石榴,既无所妨,亦未必因之而奇异。
胡评似未谛。
省:理解。
“无人省“,犹言”无人识“。
或以为“拣尽寒枝“有语病,亦见注⑷所引同书同条。
《稗海》本《野客丛书》:”观隋李元操《鸿雁行》曰:“夕宿寒枝上,朝飞空井旁。
“坡语岂无自邪?“此言固是。
寒枝意广泛,又说”不愿栖“,本属无碍。
此句亦有良禽择木而栖的意思。
《左传》哀公十一年:”鸟则择木,木岂能择鸟。
“杜甫《遣愁》:”择木知幽鸟。
“ 末句一本作“枫落吴江冷“,全用唐人崔信明断句,且上下不接,恐非。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赏析这是苏轼的一首名词《卜算子》。
如今通行的各个版本的词选中都有一个小序:“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据史料记载,此词为公元1083年(神宗元丰六年)初作于黄州,定慧院在今日的湖北黄冈县东南,苏轼另有《游定惠院记》一文。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原文、翻译及赏析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原文、翻译及赏析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宋朝苏轼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谁见一作:时见)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译文弯弯的勾月悬挂在疏落的梧桐树上;夜阑人静,漏壶的水早已滴光了。
有谁见到幽居的人独自往来,仿佛天边孤雁般缥缈的身影。
突然惊起又回过头来,心有怨恨却无人知情。
挑遍了寒枝也不肯栖息,甘愿在沙洲忍受寂寞凄冷。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注释漏断:即指深夜。
漏,指古人计时用的漏壶;即指深夜。
原题“黄州定惠寺寓居作”。
漏:指更漏而言。
这里“漏断”不过说夜深罢了。
幽人:幽居的人,形容孤雁。
幽,《易·履卦》:“幽人贞吉”,其义为幽囚。
引申为幽静、优雅。
孤鸿:张九龄《感遇》十二之四:“孤鸿海上来。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三十九:“此词本咏夜景,至换头但只说鸿,正如《贺新郎》词“乳燕飞华屋”,至换头但只说榴花。
….“按两词均系泛咏,本未尝有”夜景“等题,多说鸿,多说石榴,既无所妨,亦未必因之而奇妙。
胡评似未谛。
省:理解。
“无人省“,犹言”无人识“。
或以为“拣尽寒枝“有语病,亦见注⑷所引同书同条。
《稗海》本《野客丛书》:”观隋李元操《鸿雁行》曰:“夕宿寒枝上,朝飞空井旁。
“坡语岂无自邪?“此言固是。
寒枝意广泛,又说”不肯栖“,本属无碍。
此句亦有良禽择木而栖的意思。
《左传》哀公十一年:”鸟则择木,木岂能择鸟。
“杜甫《遣愁》:”择木知幽鸟。
“末句一本作“枫落吴江冷“,全用唐人崔信明断句,且上下不接,恐非。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赏析这是苏轼的一首名词《卜算子》。
现在通行的各个版本的词选中都有一个小序:“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据史料记载,此词为公元1083年(神宗元丰六年)初作于黄州,定慧院在今天的湖北黄冈县东南,苏轼另有《游定惠院记》一文。
《卜算子》原文赏析《卜算子》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词作,借月夜孤鸿这一形象托物寓怀,展现了不肯攀高结贵的品格。
下面是小编分享的苏轼的《卜算子》原文赏析,欢迎阅读!《卜算子》原文赏析篇1《卜算子》苏轼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翻译:弯弯月亮挂在梧桐树梢,漏尽夜深人声已静。
有时见到幽居人独自往来,仿佛那缥缈的孤雁身影。
突然惊起又回过头来,心有怨恨却无人知情。
挑遍了寒枝也不肯栖息,甘愿在沙洲忍受寂寞凄冷。
《卜算子》原文赏析篇一:苏轼被贬黄州后,虽然自己的生活都有问题,但他是乐观旷达的,能率领全家通过自身的努力来渡过生活难关。
但内心深处的幽独与寂寞是他人无法理解的。
在这首词中,作者借月夜孤鸿这一形象托物寓怀,表达了孤高自许、蔑视流俗的心境。
上阕写的正是深夜院中所见的景色。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营造了一个夜深人静、月挂疏桐的孤寂氛围,为''幽人''、''孤鸿''的出场作铺垫。
“漏”指古人计时用的漏壶:“漏断”即指深夜。
在漏壶水尽,更深人静的时候,苏轼步出庭院,抬头望月,这是一个非常孤寂的夜晚。
月儿似乎也知趣,从稀疏的桐树间透出清晖,像是挂在枝桠间。
这两句出笔不凡,渲染出一种孤高出生的境界。
接下来的两句,“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周围是那么宁静幽寂,在万物入梦的此刻,没有谁像自己这样在月光下孤寂地徘徊,就像是一只孤单飞过天穹的凄清的大雁。
先是点出一位独来独往、心事浩茫的“幽人”形象,随即轻灵飞动地由“幽人”而孤鸿,使这两个意象产生对应和契合,让人联想到:“幽人”那孤高的心境,正像缥缈若仙的孤鸿之影。
这两句,既是实写,又通过人、鸟形象的对应、嫁接,极富象征意味和诗意之美地强化了“幽人”的超凡脱俗。
物我同一,互为补充,使孤独的形象更具体感人。
下阕,更是把鸿与人同写,“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苏轼《卜算子·缺月挂疏桐》阅读答案及全词翻译赏析【阅读理解题目】: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苏轼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1)上片开头两句写夜深人静。
其中的“缺”“疏”“断”几个字极写了作者怎样的心境?第三句中的“幽人”是指谁?(3分)答:幽独凄清的心境;作者自己。
(2)下片“拣尽寒枝不肯栖”采用的是什么修辞方法?表面上写的是什么?写出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5分)【参考答案】:拟人;虚实结合(或类比);孤鸿不愿选择高枝栖息,宁愿忍受寂寞和寒冷;用孤鸿自比,表现了自己遭到贬官后内心的孤苦和清高。
⑴上片开头两句写夜深人静。
其中的“缺”“疏”“断”几个字极写了作者____的心境。
第三句中的“幽人”是指_____。
⑵下片“拣尽寒枝不肯栖”采用的是___的修辞方法和____的表现手法,表面上写的是__,但实际上却写出了作者______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①幽独凄清的心境;作者自己。
②拟人;虚实结合(或类比);孤鸿不愿选择高枝栖息,宁愿忍受寂寞和寒冷;用孤鸿自比,表现了自己遭到贬官后内心的孤苦和清高。
3昔人张惠言在《词选序》中说,这首词表达了作者“幽约怨悱不能自言之情”。
请分别简析“缺月”与“孤鸿”在表达这种感情方面的作用。
【参考答案】:(1)缺月:有望月无眠的意象,有月而缺,也有孤独伤感之义,借此侧面烘托了思想感情。
(2)孤鸿:是托物言志,借孤鸿写自己。
“惊起”写其惊恐不安,“有恨无人省”写幽怨无法说出的愁闷,不栖寒枝写无处安身的慌乱。
总之诗人借孤鸿把自己当时不便也不好直言的心境形象贴切地表达出来。
实际上是反映在政治上失意的孤独和寂寞。
1)词的上片通过对哪些事物的描写来营造氛围的,营造了怎样的氛围?(2)请说说本词反映了苏轼怎样的心绪和人生态度。
解析:(1)抓住描写月、桐、人声、鸿等事物时使用的缺、疏、断、孤等词语,就能较容易把握作者营造的氛围。
苏轼卜算子缺月挂疏桐赏析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这是北宋杰出词人苏轼左迁黄州(今湖北黄冈县),充黄州团练副使时创作的一首词,原题是“黄州定惠院寓居作”,是借物喻人、写法独特的好作品。
苏轼自幼才华横溢,嘉佑二年(1057)中进士,有过一个春风得意、踌躇满志的时期,但在激烈的新旧党争中,却遭到了悲剧式的厄运,他因为不满王安石新法在执行过程中的某些过头做法,被排挤出京城,供杭州、湖州刺使等职;元丰三年,(1079)又因为一语“愚不识时,难以追陪新进;老不生事,或可牧养小民”的话,酿成千古著名的文字狱“乌台诗案”,被指斥为“谤讪朝廷”,在经历了一番残酷折磨后,贬作黄州团练副使的闲职。
在不断经历了宦海浮沉,直到徽宗即位后,才得以蒙赦北归,结束漫长的游宦生涯。
苏轼这个时期尽管已把释、道作为自己险恶政治逆境中自我排遣的精神支柱,企图用一种豁达的气度来实现对自我的超越,然而,在远离朝廷的异地,政治的失意,思想的苦闷,在他的诗文中不可避免的有较明显的流露。
他于“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前赤壁赋)的超然物外的背后,常常隐含着凄婉的淡淡的哀愁;他去黄州时,也有过“幸有清溪三百曲,不辞相送到黄州”(梅花其二)的话,但这不过是无可奈何的强颜欢笑而已,而“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何殊病少年,病起头已白”(在黄州寒食二首),才正是他深感仕途险恶,进退维艰,壮志难酬的拊膺长叹。
《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就是他此时落寞、孤寂、悲凉心境的真实写照。
词中所写的孤鸿,正是他自己的写照。
这首咏物词句句写雁,但同时又象征着某种高洁的人格。
上片第一句写环境,残月高挂在稀疏的梧桐树顶,滴漏声断了,显得一片寂静。
谁能见幽居人独自往来徘徊,唯有那缥缈高飞的孤雁的身影。
下片接着写鸿雁。
在江边沙洲,鸿雁刚刚睡去,却又惊醒,回头看看,并没有别的大雁来伴,它满怀幽怨,但无人能理解。
苏轼卜算子古诗词赏析苏轼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和政治家,他的诗词作品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
其中,他的《卜算子》是一首以卜算为背景的感慨人生的诗词,堪称是苏轼创作的代表之一。
本文将对苏轼的《卜算子》进行赏析。
《卜算子》是苏轼晚年创作的一首哀怨之作,全诗情感深沉细腻,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转、人生短暂的感慨。
全诗共分十四句,通过描绘一个古代女子从青春美貌到苍老衰败的过程,暗喻着人生的无常和无常的社会环境。
整首诗以古典文学的艺术手法展示了苏轼深厚的情感和独特的思维。
首节描写了女子的青春美貌,以古代的卜算为引子,“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揭示了女子才情出众,被誉为世间的佳人美少年。
接着,苏轼以“藕丝秋色笼轻霜,纤手斜飞抹残妆”描写了女子细腻而娴熟的化妆动作,展现了她的美丽和细腻的性格。
第二节开始揭示岁月流转的无情,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描绘了女子已经年过而立,虽然仍有美貌,但不再是年轻时的模样。
苏轼通过描写女子的“浮萍脸上谁堪摘”以及“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暗示了女子渐渐被社会所遗弃,感慨人生的无常和不可掌控。
第三节描写了女子的老去和衰败,“楼高不见章台路,空翠湖烟杨柳堤”。
苏轼通过抒发女子尽管心有所愿,却因境遇和时间而受制于人的命运,突显了人生的无奈和无法预测的未来。
最后两句:“茫茫芳草连天无,唯有青青葱葱时。
”意味着人生无常,明暗交替便是生命的轮回。
《卜算子》以其精湛的艺术表达和深沉的情感赢得了读者的广泛赞赏。
苏轼通过对女子命运的描绘,既射中了人们的内心,也表达了对社会不公和命运无常的思考。
整首诗以细腻的描写手法、铿锵的音韵和深入人心的意境,使读者对生命的短暂和无常有了更加深入的思考。
总结起来,苏轼的《卜算子》是一首感人肺腑的诗词作品。
通过描绘女子从美貌到衰老的过程,诗人表达了对人生无常和社会环境不公的思考。
整首诗结构完整,意境深远,音韵优美,语言精炼。
这首诗体现了苏轼深沉的情感和对人生的思考,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苏轼卜算子原文及赏析苏轼《卜算子》原文及赏析卜算子,常州出,约卜算子篇第一首。
《卜算子》原文: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
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赏析】苏轼是北宋时期的文学巨擘,其作品情感丰富、意境深远,深受后世文人的喜爱。
《卜算子》是他的一首抒发思念之情的词作,通过简练明快的文字表达,使读者产生共鸣。
以下是对《卜算子》的赏析。
首句“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
”直接点明了词人与唐婉之间的相隔之远,长江作为景点,延伸出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第二句“日日思君不见君”表达了词人对唐婉的思念之情,日复一日地思念,但始终没有相见的机会。
这句话用了反复强调的手法,表现出词人的忧伤之情。
第三句“共饮长江水”是对唐婉的寄托,词人期望能够与唐婉共同品味长江的美景,此处可看出词人对唐婉的挚爱之意。
接下来的两句“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表达了词人对这种思念之情的不舍,他渴望能够停止思念,恨不得这份思念早日结束。
最后两句“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是词人对唐婉的期望,词人希望唐婉能够与他心心相印,不辜负彼此的相思之情。
整首词以短小的篇幅表达了词人对唐婉的深深思念之情,情感真挚且动人。
通过词人对长江的描写,间接凸显了人与人之间的生离死别,以及思念之苦。
整体上,这首词表达了人们对于亲情、友情或爱情的执着追求。
【结语】苏轼的词作以其深沉的情感和卓越的艺术成就在文学史上熠熠生辉。
《卜算子》以短小精悍的形式揭示了作者对唐婉的思念之情,同时也展示了他作为文学家对于人性和人情的独到洞察。
这首词不仅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共鸣,至今仍然被后人传诵,成为经典之作。
宋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赏析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注释:漏断:即指深夜。
漏,指古人计时用的漏壶;即指深夜。
原题“黄州定惠寺寓居作”。
时见,一作:谁见。
漏:指更漏而言。
这里“漏断”不过说夜深罢了。
幽:《易-履卦》:“幽人贞吉”,其义为幽囚。
引申为幽静、优雅。
孤鸿:张九龄《感遇》十二之四:“孤鸿海上来。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三十九:“此词本咏夜景,至换头但只说鸿,正如《贺新郎》词“乳燕飞华屋”,至换头但只说榴花。
…“按两词均系泛咏,本未尝有”夜景“等题,多说鸿,多说石榴,既无所妨,亦未必因之而奇妙。
胡评似未谛。
省:理解。
“无人省”,犹言“无人识”。
或以为“拣尽寒枝”有语病,亦见注⑷所引同书同条。
《稗海》本《野客丛书》:观隋李元操《鸿雁行》曰:“夕宿寒枝上,朝飞空井旁”。
“坡语岂无自邪?”此言固是。
寒枝意广泛,又说“不肯栖”,本属无碍。
此句亦有良禽择木而栖的意思。
《左传》哀公十一年:“鸟则择木,木岂能择鸟”。
杜甫《遣愁》:择木知幽鸟。
末句一本作“枫落吴江冷”,全用唐人崔信明断句,且上下不接,恐非。
翻译:弯弯的勾月悬挂在疏落的梧桐树上;夜阑人静,漏壶的水早已滴光了。
有谁见到幽人独自往来,仿佛天边孤雁般飘渺的身影。
黑夜中的它突然受到惊吓,骤然飞起,并频频回头,却总是无人理解它内心的无限幽恨。
它不断于寒冷的树枝间逡巡,然而不肯栖息于任何一棵树上,最后只能寂寞地降落在清冷的沙洲上。
赏析:这是苏轼的一首名词《卜算子》。
现在通行的各个版本的词选中都有一个小序:“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据史料记载,此词为公元1083年(神宗元丰六年)初作于黄州,定慧院在今天的湖北黄冈县东南,苏轼另有《游定惠院记》一文。
由上可知这首词是苏轼初贬黄州寓居定慧院时所作。
被贬黄州后,虽然自己的生活都有问题,但苏轼是乐观旷达的,能率领全家通过自身的努力来渡过生活难关。
苏轼卜算子译文及赏析苏轼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位伟大文学家,他的作品涵盖了诗歌、散文、文论等多个领域,并且在每个领域都有独特的成就。
其中,他的诗歌作品是他最为人所熟知和喜爱的作品之一。
今天我们将来欣赏苏轼的一首著名诗篇《卜算子》。
《卜算子》是苏轼创作于北宋时期的一首诗歌,全诗采用了长短句相间的句式,形式上非常规整。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卜算子》的译文。
卜算子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
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苏轼通过简洁而深刻的文字,表达了自身对远方恋人的思念之情。
接下来,我们将对这首诗进行进一步的赏析。
首先,苏轼通过“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
”一句,将自己与恋人的距离形象地描绘出来。
这里的长江被用作距离的象征,将两人之间的隔膜拉得格外明显。
随后的“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一句,更加强调了两人之间的相思之情。
通过日复一日的思念,苏轼与恋人共同分享着同一条长江的美妙。
接下来,苏轼以问句的形式提出了两个问题:“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
这里的水和恨分别象征着长江的流动和相思之情的凄苦。
苏轼借问这两个问题,表达了对于相思之苦的无尽痛惜和无奈之情。
最后,苏轼以“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一句,表达了对恋人的期望与希望。
他希望恋人能够与自己一样,用同样的真心对待这份相思之情,并且不辜负这份真挚而深切的爱意。
通过对《卜算子》的译文及赏析,我们可以感受到苏轼体贴细腻的情感表达和对真挚爱情的执着追求。
这首诗以简练的文字,写尽了相思之苦与期盼,将读者带入到了诗人的心境之中。
苏轼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的巨擘,其作品始终都深受读者的喜爱和追捧。
《卜算子》作为他的一首代表作,以其简洁而深刻的表达方式,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无论是当时的读者,还是现代的读者,都能从中感受到苏轼的才情和情感的魅力。
总之,苏轼的《卜算子》是一首表达相思之情的诗歌佳作。
通过对这首诗的译文及赏析,我们能够更深入地理解苏轼的诗歌魅力,感受到他对于爱情的真挚追求。
励志古诗词《卜算子》原文及赏析
《卜算子》是宋代著名诗人苏轼的一首古诗,被誉为“古代励志经典”。
这首诗以算命为背景,Narrates了一位哲士在算命时对生活的一番坚定信念和暗示,象征着一切都本着定数而行,人生有平淡也有曲折,但苦乐均来自自己的心态,只要有勇气、决心和信念就能实现梦想。
诗全文如下:
卜算子·苏轼
咄咄怪事,一郎能顾。
十五从军,出师未没,竟夕大雪。
算子归去,咐言问情,对对答答。
匹马拉雪,簇花拂堂,算子不语。
湘妃惊怒,起舞萧萧,白虹隐没,度梁天地。
赏析:
《卜算子》以算命为背景,讲述了一位哲士对生活的一番坚定信念和暗示。
作品以四句情节描述开头,让我们看到算子归来之后与湘妃的对话,湘妃宣泄着自己对现实的愤慨和不甘心,勇气、决心和信念是湘妃此刻的心态,正所谓“不惑在心,不负人间”。
经过这段对话,湘妃把自己满怀豪情、充满希望的心态抒发出来,最终表现在她起舞萧萧,象征着她朝气蓬勃、无畏无惧,勇敢从容地迎接未来的年轻女子的形象。
算子的出现也让当时的人们对未来充满信心,它表明了一切都本着定数而行,之所以可以实现梦想,是因为有了勇气、决心和信念。
《卜算子》被誉为“古代励志经典”,其中涵盖的道理仍然适用于今天,它告诉我们:生活中的苦乐均来自自己的心态,只要你有勇气、决心和信念,就能够实现自己的梦想,赢得人生的辉煌,做出实践改变自己的人生,充实自己的人生。
苏轼《卜算子·缺月挂疏桐》审美赏析苏轼《卜算子·缺月挂疏桐》是元丰五年(1082)十二月苏轼初贬黄州寓居定慧院时所作。
词中借月夜孤鸿这一意象,表达了词人孤高自许、蔑视流俗的思想情感,同时,真实地写照了苏轼贬居黄州时的心情与处境。
全词如下: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上阕首先写道:“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疏桐”指树叶落得已经很稀疏了。
此暗指时间已过深秋。
“漏”指古代计时器。
铜制有孔,可以滴水或漏沙,有刻度标志以计时间。
如“铜壶滴漏”、“漏尽更深”。
词中的“漏断”即“漏尽”,“漏尽”即“更深”,指深夜。
这是环境描写。
词人把“月”“桐”“漏”“人”几个意象结合起来,营造了一个夜深人静、月挂疏桐的孤寂环境。
其中“缺”照应“漏断”,暗示时间。
“疏”字暗示了深秋时节。
词人营造这样的环境,为后面描写“幽人”和“孤鸿”作了铺垫,也为词作奠定了情感基础。
接下来的两句写道:“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幽人”即幽隐之人、隐士。
《易·履》记载:“履道坦坦,幽人贞吉。
”孔颖达疏:“幽人贞吉者,既无险难,故在幽隐之人守正得吉。
”“缥缈”即隐隐约约,若有若无的样子。
这里有轻灵飞动之意。
“孤鸿”即孤单的鸿雁。
如,三国魏阮籍《咏怀诗》中写道:“孤鸿号外野,朔鸟鸣北林。
”唐代张九龄的《感遇》中有:“孤鸿海上来,池潢不敢顾。
侧见双翠鸟,巢在三珠树。
”前一句写了一位独来独往的“幽人”,后一句就描写了“幽人”如“孤鸿影”一样“缥缈”。
这里,词人通过“缥缈孤鸿影”来表现“幽人”那来无踪,去无影的漂泊生活,以及孤高的心境。
其中,“孤鸿影”中的“影”字用得很妙,不但表现出飘渺无踪的人生困境,但也表现了“幽人”超凡脱俗、孤高自许的情怀。
下片紧承“缥缈孤鸿影”之意而来,词人写道:“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意思是说,孤鸿被惊扰,转过头来,像是有多少怨恨都没有人了解。
《卜算子-州定慧院寓居作》原文、译文及赏析—中考必修原文: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苏轼〔宋代〕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谁见一作:时见)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译文:弯弯的勾月悬挂在疏落的梧桐树上;夜阑人静,漏壶的水早已滴光了。
有谁见到幽居的人独自往来,仿佛天边孤雁般缥缈的身影。
突然惊起又回过头来,心有遗憾却无人知情。
挑遍了寒枝也不肯栖息,甘愿在沙洲忍受寂寞凄冷。
注释:漏断:即指深夜。
漏,指古人计时用的漏壶;即指深夜。
原题“黄州定惠寺寓居作”。
漏:指更漏而言。
这里“漏断”不过说夜深罢了。
幽人:幽居的人,形容孤雁。
幽,《易·履卦》:“幽人贞吉”,其义为幽囚。
引申为幽静、优雅。
孤鸿:张九龄《感遇》十二之四:“孤鸿海上来。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三十九:“此词本咏夜景,至换头但只说鸿,正如《贺新郎》词“乳燕飞华屋”,至换头但只说榴花。
….“按两词均系泛咏,本未尝有”夜景“等题,多说鸿,多说石榴,既无所妨,亦未必因之而奇妙。
胡评似未谛。
省:理解。
“无人省“,犹言”无人识“。
或以为“拣尽寒枝“有语病,亦见注⑷所引同书同条。
《稗海》本《野客丛书》:”观隋李元操《鸿雁行》曰:“夕宿寒枝上,朝飞空井旁。
“坡语岂无自邪?“此言固是。
寒枝意广泛,又说”不肯栖“,本属无碍。
此句亦有良禽择木而栖的意思。
《左传》哀公十一年:”鸟则择木,木岂能择鸟。
“杜甫《遣愁》:”择木知幽鸟。
“末句一本作“枫落吴江冷“,全用唐人崔信明断句,且上下不接,恐非。
赏析:这是苏轼的一首名词《卜算子》。
现在通行的各个版本的词选中都有一个小序:“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据史料记载,此词为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十二月或元丰六年(1083年)初作于黄州,定慧院在今天的湖北黄冈县东南,苏轼另有《游定惠院记》一文。
由上可知这首词是苏轼初贬黄州寓居定慧院时所作。
被贬黄州后,虽然自己的生活都有问题,但苏轼是乐观旷达的,能率领全家通过自身的努力来渡过生活难关。
卜算子苏轼注音版这是卜算子苏轼注音版,是优秀的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卜算子苏轼注音版第1篇卜算子作者:宋朝苏轼似s非fēi吃chī烟yān火huǒ食sh人rn语yǔ.非fēi胸xiōng中zhōng有yǒu万wn卷jun 书shū,笔bǐ下xi无w一yī点diǎn尘chn俗s气q,孰sh能nng至zh是sh缺quē月yu挂gu疏shū桐tng,漏lu断dun人rn初chū静jng.时sh见jin幽yōu人rn独d往wǎng来li,缥piāo缈miǎo孤gū鸿hng影yǐng.惊jīng起qǐ却qu回hu头tu,有yǒu恨hn无w人rn省shěng.拣jiǎn尽jn寒hn枝zhī不b 肯kěn栖qī,枫fēng落lu吴w江jiāng冷lěng.卜算子苏轼注音版第2篇卜算子〔缺月挂疏桐〕苏轼朝代:宋朝卜算子〔缺月挂疏桐〕原文:【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卜算子〔缺月挂疏桐〕拼音解读:【bo sun zǐ 】hung zhōu dng hu yun y jū zu quē yu gu shū tng ,lu dun rn chū jng . shu jin yōu rn d wǎng li ,piāo miǎo gū hng yǐng . jīng qǐ qu hu tu ,yǒu hn w rn shěng . jiǎn jn hn zhī b kěn qī ,j m shā zhōu lěng .卜算子苏轼注音版第3篇一、简介本词写作背景:乌台诗案:北宋著名的文字狱.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与时任宰相的王安石政见不合,出补外官.他看到当时地方官吏执行新法扰民,心中不满,任杭州通判后写了二十多首托事以讽的诗,因而激怒新dang.被构陷成罪,囚捕至京,系狱一百三十天.而且牵连甚广,苏轼的友朋故旧被连累处分的达二十二人.苏轼在狱时自度必死,曾作诗与苏辙诀别.苏轼于乌台诗案后谪居黄州,初寓定惠院,后迁临皋亭.这首『卜算子』就是初至黄州在定惠院月夜感兴之作.到黄州之初,亦因罪废之余,灰心杜口,谢绝交往.由于牵连甚广,这时,平生亲友,无一字见及,彼此音问,一时尽绝,苏轼不能不深怀幽居离索的内心隐衷.此词以幽人自称,就反映了他在这种特定环境下的处境与心情.『山谷题跋』有云:语意高妙,似非吃人间烟火语.,而非胸中有数万卷书,笔下无一点俗气.则不能到.二、反复品读,根据注释疏通词意,体会词的意境.三、品读鉴赏:1.上片首两句营造怎样的气氛?缺月疏桐营造出幽冷、寂寞〔凄冷、孤寂亦可〕的气氛.2.谁见幽人独往来?反问句子表达怎样的意思?缥缈孤鸿影,缥缈,高远隐约的样子.孤鸿与幽人有何关系?第一问:意思是说我这个幽居之人在这样凄冷孤寂的深夜单独徘徊,无人相伴,无人看见.突写一个独字.第二问:孤鸿是作者的自喻,本体是孤独的词人,喻体是高远隐约的孤鸿影,一独一孤,同病相怜.3.结合下片词句,说说幽人与孤鸿有哪些共同的处境、心理、志趣?A.处境:飘零失所,孤独凄冷.词人寓居定慧禅院,孤鸿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鸿无良木之可栖,只好栖于寂寞冷清的沙洲.B.心理:惊恨,心怀幽恨,惊恐不已.乌台诗案,九死一生,牵连众多,如惊弓之鸟.此处孤鸿纯是作者写照,取其神似.C.志趣:孤高、洁身自好、坚持操守,不肯同流合污.飘零失所,惊魂未定,却仍择地而栖,不肯同流合污、坚持操守.寂寞、孤高、孤芳自赏、洁身自好4.前人认为恨字是全词关键.词中恨的内容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恨的内容:小人当道,才美不得重用,无人理解的忧愤.封建社会文字狱对人才的摧残.同意:上片描写缺月、疏桐、漏断、人静、幽人、孤鸿等特定景物,正是由恨而生,由于含恨,所以必然产生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的徘徊心境.5.你认为本词最大的写作特色是什么?这首词运用了比兴、象征等艺术手法,以孤鸿为喻,托物言志.把孤鸿失群与幽人失志联系起来,巧妙地表达了作者幽约怨悱不能自言之情,这正是苏轼贬居黄州时无所依托而又无可哀告的寂寞与伤感的心情与处境的真实写照.四、苏轼词总结:比拟苏轼词与晏欧词、柳永词、张先词,说一说苏轼词新天下耳目的特色.A.拓宽了婉约词的视野.苏轼词以清新明快、沉挚深永的婉约词为主.他的婉约词不再是花间式的绣幌绮宴席,不是宴殊式的小园芳径,也不是柳永式的依红偎翠,他把人们的视野从传统的酒宴、歌妓、翠帐、香径等狭小的圈子引开,把读者从花间带向人间,从樽前带向世前.举凡咏史咏物、登临怀古、悼亡送别、游仙谈禅、农村生活、田园风光,无不摄入笔端.B.开豪放词派的先河.入宋以后,词学大兴,范仲淹的边塞之作,宴殊的人生几何之叹,欧阳修的婉转言情,柳永的长篇铺叙,都能到达高度成就,词坛的正宗婉约词,在一百多年的开展演进中,群芳竞放,可说是蔚为大观.然而,苏轼以其淋漓巨笔,翻万丈波澜,开豪放一派先河,树词坛异帜.四.补充理解:据『宋十名家词.东坡词』载,此词还有一序如下:惠州有温都监女,颇有色.年十六,不肯嫁人.闻坡至,甚喜.每夜闻坡讽咏,则徘徊窗下,坡觉而推窗,则其女逾墙而去.坡从而物色之曰:当呼王郎,与之子为姻.未几,而坡过海,女遂卒,葬于沙滩侧.坡回惠,为赋此词.。
苏轼——《卜算子》篇一:卜算子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一弯新月正挂在稀疏的梧桐,这时正是夜深人静,什么人见到我独自一人徘徊往来?像缥缈无依的孤鸿之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它受惊吓飞起却又顾盼回头,有多少怨恨可无人能够领省。
拣完了所有的树枝都不肯停栖,宁愿栖宿在寂寞的沙洲熬受寒冷。
)【注释】:疏桐:枝叶稀疏的桐树。
漏断:谓夜已深。
幽人:幽居之人。
此是形容孤雁。
缥缈:隐隐约约,若有若无。
省:了解。
一.作者简介? 二:写作背景?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被调到湖州做地方官,他照例给朝廷写封感谢信《湖州谢上表》,表中苏轼流露了对当政朝臣的轻蔑,与保守党对立的新党,便把握这个大好机会,把这些话曲解,还以苏轼所写的百余首诗词作为罪证。
他们指苏轼借古讽今,谤讪朝廷,影射皇帝。
指苏轼并非直接攻击他们,而是间接指斥重用他们的宋神宗。
他们以此作为把柄,弹劾苏轼欺君妄上。
结果苏轼被冠以“文字毁谤君相”的罪名而被捕,解往汴京下狱。
后神宗拒绝了处死他的上奏,改判为贬谪到黄州,世称“乌台诗案”。
乌台即御史台。
汉代时御史台外柏树很多山有很多乌鸦,所以人称御史台为乌台。
由于这案的发起者都是御史台的言官,因此称为“乌台诗案”。
开头一句,在“缺月”和“疏桐”之间着一“挂”字,自然而巧妙地把天与地的景色连接起来,显示出无限幽渺的夜空,营造出幽冷、寂寞的氛围。
写出了幽人与孤鸿的什么相似之处?? 寂寞、孤高、孤芳自赏、洁身自好上阕首先营造了一个幽独孤凄的环境,残缺之月,疏落孤桐,滴漏断尽,一系列寒冷凄清的意象,构成了一副萧疏,凄冷的寒秋夜景,为幽人、孤鸿的出场作铺垫。
恨的内容:封建社会文字狱对人才的摧残。
无人理解的忧愤。
(2分)同意:上片描写缺月、疏桐、漏断、人静、幽人、孤鸿等特定景物,(2分)正是由“恨”而生,由于含恨,(1分)所以必然产生“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的徘徊心境(1分)本词比喻,象征,托物言志(或托物寓人、以物写人),借写缥缈孤鸿的具体形象来表现“幽人”(作者自己),把自己的主观感情物象化。
卜算子·感旧苏轼[宋代]蜀客到江南,长忆吴山好。
吴蜀风流自古同,归去应须早。
还与去年人,共藉西湖草。
莫惜尊前仔细看,应是容颜老。
标签怀念、岁月译文四川的人来到江南,会把江南的风光牢牢记在心里。
四川和江南的风景有很多相似处,要游览就要及早去。
现在我和去年一起游玩的朋友,又来到了西湖边上。
要尽情的饮酒,应好好看看彼此,发现只有我们变老了。
注释蜀客:词人自称,蜀,四川的简称。
苏轼是四川眉山人,客居江南。
吴山:在杭州。
吴,在此泛指今江浙一带。
风流:此指风光景致美妙。
同:此指同样被人称道。
藉:坐卧其上。
莫惜尊前:指尽情饮酒行乐。
尊前:在酒樽之前。
指酒筵上。
赏析词的上片写对杭州的怀念。
开端从自身宦游的行踪说起,并倾注了对杭州的怀念之情:“蜀客到江南,长忆吴山好。
”“蜀客”,表明了客籍的身份。
“江南”、“吴山”,借指杭州,前者从地理位置说,后者则从山水美景说。
“长忆”,是就行役在外而言,一个“好”字则概括了对杭州的总体印象。
事实上,词人从熙宁四年(1071年)十一月到杭州通判任开始,就与杭州结下了不解之缘。
他赞美“余杭自是山水窟”(《将之湖州戏赠莘老》),甚至说“故乡无此好湖山”(《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五首》之五),他拿起多彩多姿的诗笔,尽情地歌颂和描绘美丽的西湖风光,留下了《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之二、《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五首》之一、《有美堂暴雨》等精美的诗篇。
因此,词人说他“长忆吴山好”,完全是出于真诚,虽然年近不惑,而不失其赤子之心。
他又把吴、蜀作了比较,表达了早归的愿望:“吴蜀风流自古同,归去应须早。
”所说的“归去”是指归杭州或是归故乡(蜀地),叙“自京口还钱塘道中”一语说得很清楚,当然是指眼前要去的目的地。
既然“吴蜀风流自古同”,那么归吴(杭州)也就形同归蜀,与上文怀念杭州之意相承。
下片想象归后同游共饮的情景。
过片承上“归去”句,展开了与陈襄同游西湖的想象:“还与去年人,共藉西湖草。
”两人坐在西湖边碧绿的草地上,共赏大自然美景,这是富有诗意的赏心乐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