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课《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
- 格式:doc
- 大小:127.50 KB
- 文档页数:3
臧克家《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原文
有的人活着
他已经死了;
有的人死了
他还活着。
有的人
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伟大!”
有的人
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有的人
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
有的人
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
有的人
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
有的人
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
骑在人民头上的,
人民把他摔垮;
给人民作牛马的,
人民永远记住他!
把名字刻入石头的,
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
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
到处是青青的野草。
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的人,
他的下场可以看到;
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活的人,
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
——1949年11月1日于北京
教材分析
《有的人》是诗人藏克家为纪念鲁迅先生逝世十三周年而作,诗人参观了北京的鲁迅故居。
看了鲁迅先生生前工作过的地方,联想到鲁迅一生不懈的奋斗,诗人感慨地说:“人民的爱憎是分明的,对于为革命作出杰出贡献的人,人民是永远不会忘记的。
”由此他写下了这一首哲理诗。
这首诗用对比的方法说明哲理。
诗的开头将构成诗意高潮的警句呈现给读者,可谓奇峰突起。
接下来发挥诗歌的形象化的特点,用比喻阐明哲理,诗中提炼了几个具有高度概括性的形象,在对比中深化主题,从而抒发纪念鲁迅先生的感受,颂扬鲁迅先生“俯手甘为孺子牛”的革命精神。
嘲讽和鞭挞了反动统治者的丑恶行径,同时向我们提出了人生价值的重大课题。
在学习时,要通过反复的诵读、揣摩、品味,把握诗人感情的脉搏,加深对诗歌主旨的理解。
《有的人》读后感(通用11篇)《有的人》读后感篇1“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这是我们今天学习的《有的人》这首臧克家写的纪念鲁迅先生死去的一道诗,读了这首诗我,感慨万千。
是啊,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但他却活在人们心中,这不是鲁迅的写照吗?他虽然死了,但是他却永远的被人们铭记在我们的心中。
鲁迅这一生都在为人民着想,连他的遗言都是“赶快收殓,埋掉拉倒,忘记我,管自己的生活。
”连他死了都不让人们沉浸在对他的悲伤之中,可见鲁迅有多么伟大。
有的人,身体苟活而灵魂已死,而有的人,身体已灭但是精神不灭。
鲁迅,不就是属于后者吗?他全心全意为人民而战斗,为革命献身,捍卫他人利益,虽死犹生,永垂不朽!鲁迅,他是人民的公仆,为解放人民而战斗的战士!他死的是肉体,而他热爱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无私奉献的精神,已在所有的中国人心中永驻!他是一位英雄,一位改变了中国历史的英雄,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记住他的名字!《有的人》读后感篇2《有的人》这篇__写了两种截然不一样的人,也写了他们对待人民的态度,最后写了人民对他们的看法,态度和他们的下场。
《有的人》是诗人臧克家为纪念鲁迅逝世十三周年写的一首诗。
全文用了比较的手法,先反后正,让__更加鲜明生动。
而且写出鲁迅和那些为人民而奉献一生的革命者,他们宁愿做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的品质。
让我们佩服不已。
读了这篇__,我领悟到:做人,要真诚懂得为他人奉献,这样你会流芳百世。
如果做自私,欺软怕硬的人,那你会遗臭万年只要你对他人尊敬,礼让,那他也会尊重对你的。
如果你觉得这样做很吃亏,很难,那你就永远体会不到奉献的快乐,永远得不到别人看你那坚定的目光,要相信送人玫瑰,手有余香。
你想让别人在你死后还惦记你吗?你想让有的人提起你的名字的时候感到自豪吗?你想不把名字刻入石头也不朽吗?那就用你自我最大的力量去帮忙他人。
我想这首诗就应让社会上的每个人都看一下,让那些为了势力,名誉,地位而失去本质的人改过自新。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十七课《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课文原文、知识点及练习题【#六年级# 导语】鲁迅走了,但他给后人留下了很多很多,有怀念,更有深深的思考。
《有的人》是诗人臧克家为纪念鲁迅逝世十三周年写的一首诗。
以下是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
【篇一】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十七课《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课文原文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有的人骑在人民头上:“啊,我多伟大!”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有的人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有的人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
有的人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有的人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
骑在人民头上的人民把他摔垮;给人民作牛马的人民永远记住他!把名字刻入石头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到处是青青的野草。
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的人,他的下场可以看到;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的人,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
__________本诗作者臧克家。
【篇二】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十七课《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知识点多音字:给:gěi给力jǐ给予场:chǎng场地cháng一场雪词语解释:伟大:①品格崇高;才识卓越。
②气势雄伟;规模宏大;超出寻常,令人景仰钦佩的。
不朽:永不磨灭(多用于抽象事物)。
造句:人民英雄的精神永垂不朽。
情愿:心里愿意。
尸首:人的尸体。
下场:人的结局(多指不好的)。
抬举:看重某人而加以称赞或提拔。
反义词:伟大——渺小情愿——被迫永远——暂时抬举——贬低近义词:伟大——崇高情愿——甘愿永远——永久抬举——器重课文主题:本文通过写鲁迅和与他截然相反的“有的人”的对比,批判了那些骑在人民头上的反动统治者和压迫者,热情歌颂了鲁迅先生为人民无私奉献的可贵精神,号召人们做真正有价值的人。
课内问题:诗歌的前四小节每节都有两个“有的人”,它们的意思相同吗?答:不同。
每节的前两旬是写反动统治者,他们虽然活着却如行尸走肉,他们欺压百姓,下场可耻;后两句是写鲁迅以及像鲁迅这样的人,他们虽死犹生,永远活在人民心中,赢得人民的尊敬和歌颂。
课题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课型略读课文授课时间1课时教学目标1.能有感情地朗诵诗歌,初步感受诗的魅力,并感悟本诗包含的深刻哲理,培养鲜明的爱憎感情,懂得为人民的人将获得永生,与人民为敌的人必然灭亡的道理。
2.了解本文运用的对比手法,体会这种手法运用的好处。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诵诗歌,感悟本诗包含的深刻哲理,懂得“生”与“死”在本诗中的特殊含义。
教学难点了解本文运用的对比手法,体会这种手法运用的好处。
教具准备课件教学设计设计意图导入()分钟一、介绍鲁迅,导入新课1.出示【课件1】鲁迅画像,引入:大家认识他吗?他是谁?谁能用两句话来描述一下这个老人?2.你对鲁迅了解多少?谈一谈。
(在学生述说的基础上老师进行补充,并出示相关简介)3.导入:同学们,鲁迅先生自1936年10月19日离开我们已经很多年了,这么多年的时间,岁月的风尘并没有把这个名字掩埋在历史深处,相反,他的名字就像沙里的珍珠,随着时间风沙的流逝而更加光彩夺目。
这节课,我们再走进著名诗人臧克家先生在1949年参加完鲁迅先生逝世十三周年纪念活动以后,挥笔写下的经典诗篇《有的人》(板书)【课件2:课题】以介绍鲁迅来导入新课,为课文接下来的学习做了铺垫。
新课教学()分钟二、引导朗读,初悟诗情过渡:现在先让我们把这首诗读一读吧。
1.生自由读文,要求读准每一个字的读音,把每一个句子读顺畅。
2.指名读,提示学生诗中“呵”的读法。
3.出示画好节奏的诗句【课件3】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教师范读,进行引导:诗歌本身有一定的节奏,像音乐一样。
读诗和读普通的文章是不一样的,它更讲究朗读时的轻重缓急、抑扬顿挫。
如何把诗读出节奏呢?我们可以把要突出来的字标上着重号,把要停顿的地方画上斜竖线,然后再进行朗读。
4.引导读出感情:读诗除了要读出节奏,还要读出感情。
本诗写了两类人,是哪两类?(板书:“虽死犹生”和“虽生犹死”)对这两类人,作者表达的感情都是怎样的呢?(前者是歌颂,后者是批判)(板书:歌颂批判)那么,读的时候,我们也要把这两种感情读出来。
有的人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诵诗歌,培养鲜明的爱憎感情。
2.了解本文运用的对比手法,体会这种手法运用的好处。
3.引导学生采取多种对比朗读形式感悟课文内容。
教学重难点
1.感悟诗歌深刻的内涵。
2.体会对比手法运用的好处。
教学方法
教法:引导、点拨法
学法:诵读、感悟法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不幸病逝于上海。
“赶快收殓,埋掉,拉倒”“忘记我,管自己的生活”是他最后的遗言。
然而,人们真的会忘记他吗?事隔13年,诗人臧克家写下了《有的人》一诗来怀念他。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
板书课题:有的人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指名读,纠正、评价。
2听听别人是怎么读的。
听录音朗诵。
3自己再读,边读边思考:这首诗分几部分?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这首诗分三部分:第1节是第一部分,作者开门见山,提出了生与死的辩证观点;第2、3、4节是第二部分,从两种人对待人民的不同态度的对比中,热情赞颂鲁迅为人民鞠躬尽瘁的伟大精神;第5、6、7节是第三部分,从人民对两种人的不同态度的对比中,抒发了作者及人民永远怀念鲁迅的深厚感情。
)
4思考:从以上分析中,我们能够看出这三部分之间是什么结构关系?
(第一部分是全诗的总纲,第二、三部分就第一部分提出的感触最深的两点分别进行解说和深入挖掘。
)
三、读悟结合,深刻领会
1学习第1小节。
(1)出示第一小节: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2)出示填空问题:两个“活”与“死”有什么不一样的含义呢?
(第一个“活”字指人活着,充满了作者的鄙夷和轻蔑,第一个“死”字指精神死了,充满了作者的痛恨和咒骂,第二个“死”字表达了作者的惋惜和怀念之情,第二个“活”字是作者对鲁迅伟大一生的充分肯定和赞美。
)
(3)该怎么读这两句?
第一句:轻蔑地、鄙夷地读……厌恶地、痛恨地读……
第二句:庄重地、惋惜地读……肯定地、赞颂地读……
2学习第2、3、4小节。
(1)这首诗是为纪念鲁迅而写,却一次也没有提到鲁迅的名字。
请把诗中隐含鲁迅的诗句找出来。
出示:①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②有的人/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
学生交流感悟。
(2)诗人在赞扬鲁迅先生的同时还批判了哪些人?找出来读一读。
出示:①“有的人/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伟大!’”
②“有的人/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
③“有的人/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
”
这些人指的是谁?
(指国民党反对派,他们虽然“活着”,却如行尸走肉,他们欺压百姓,下场可耻。
)板书:遗臭万年。
3学习5、6、7小节。
这样对待人民的态度截然不同的两类人,他们的命运如何呢?请大家自由读读第5~7
小节。
(1)思考:“给人民作牛马的,人民永远记住他!”人民是怎么记住他的?
(2)诗人的语言通俗易懂,却又形象生动,你觉得这首诗用得最生动形象的一个字是什么?
(3)“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的人,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
”群众是怎样抬举他的呀?
四、拓展练习,课堂小结
1说:同学们,读了这首诗,你想到了谁?
2写:模仿这首诗对比的写法,写两句诗。
3交流,点评。
六、作业设计
1把感受特别深的诗句抄写下来。
2学习对比、排比的方法,自己创作一首小诗。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