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的博弈问题研究——“两税合并”久议不决引发的思考
- 格式:ppt
- 大小:295.00 KB
- 文档页数:23
公共政策制定中的利益博弈(共5篇)第一篇:公共政策制定中的利益博弈利益博弈的不确定性使得公共政策制定的结果表现出不确定性和偶然性。
这种不确定性和偶然性直接影响了公共政策解决公共问题的绩效。
因此,应通过协调好各博弈主体的利益关系,实现利益博弈的制度化,推行政务信息公开,促进利益博弈主体发育均衡等措施,力争在合理的利益博弈中形成绩效最大化的公共政策。
公共政策不确定性的出现在现代社会,公共政策已经成为实现公共利益、从事公共管理的重要手段,公共政策对于当今经济社会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按照戴维·伊斯顿的定义,所谓公共政策就是对社会价值的权威性分配。
一个或者一些利益主体如何通过公共政策制定得到自己预期的结果,取决于自身在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的博弈状况。
一项公共政策的提出、制定、实施是相关利益主体互相博弈的结果。
公共政策的目标实际上就是对各种利益矛盾进行协调处理和重新界定。
通常来说,任何一项公共政策都具有稳定性的特点,这一特点直接影响到公共政策解决公共问题的绩效。
然而,在当今社会利益结构日益分化的背景下,公共政策制定过程变得日益复杂,这使得公共政策制定的结果表现出不确定性和偶然性。
这种不确定性和偶然性直接影响了公共政策解决公共问题的绩效。
因此,如何控制甚至消除由利益博弈带来的公共政策的偶然性或者不确定性,提升公共政策的稳定性和解决公共问题的绩效,是公共政策制定者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近来,一些地方发生的与公共政策制定相关的几起事件,直接印证了这种利益博弈的不确定性对公共政策制定的影响。
如宁波px项目事件、四川什邡钼铜项目事件以及江苏启东排污项目事件,乃至2007年的厦门px项目事件、2009年的广州番禺垃圾焚烧事件。
这些事件的起因、过程、结果都大同小异:要建某一大型重化工项目,由于民众顾及环境污染带来的危害,项目遭到民意反对,博弈数日,事件升级,地方政府做出妥协,项目下马或暂时终止。
社会舆论对此普遍认为,这些地方性公共政策制定的结果与地方政府的初衷截然相反,不是“双赢”,而是“双输”。
税收征纳中的博弈分析[摘要]本文旨在运用博弈论的有关知识,通过建立税收征纳模型来分析现实生活中征税方与纳税方的关系及其存在的问题,并从双方的博弈关系中得出几点建议与思考。
[关键词]税收征纳;混合策略;纳什均衡税收收入是我国财政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来说,税收收入都会占到财政收入的90%以上,可见,保证税收收入的及时缴纳,防止偷税逃税等对一个国家是极其重要的。
但是,对于纳税人来讲,税收是他们的一项费用支出,国家征收税款,虽然说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但很多纳税人并不愿意主动缴纳税款,总希望能够逃避这项义务,正是由于国家和纳税人之间在征纳关系方面存在矛盾,因此,国家一方面大力宣传依法纳税知识,另一方面又不断完善税收征管法,期望使纳税人主动纳税,同时使税务机关减轻征管负担。
那么在实际生活中,征纳方之间的矛盾能否有效地解决呢?本文就此问题,通过建立博弈模型来分析税收征纳关系,以期构建一个完善的税收征纳体系。
一、税收征纳关系中的行为主体分析经济学对人的行为的考察是建立在“理性人”的理论假设基础上的,研究税收征纳关系中的各类主体同样也要以这个假设为基础。
在现实生活中,征纳双方都是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因而他们在作出一定行为之前总要对各种可选行为方式的成本和收益大小进行分析比较,从中选择能给自己带来最大利益的行为。
从理论上讲,征税主体是国家,而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国家却将征税的权力委托给了税收征管人员,因此,博弈行为会出现在征税人与国家、征税人与纳税人、征税人与征税人以及纳税人与纳税人等各类行为人之间。
这些错综复杂的博弈行为给税收征管带来了相当大的困难,在各方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前提下,征税人有可能因为私利而损害国家利益,而纳税人之间也可能存在逃避税款与告发之间的博弈。
当然,在这诸多博弈中,最重要的还是征税人与纳税人之间的博弈。
一方面,纳税人总存在偷税的意图,另一方面,征税人又会通过稽查等手段防止偷税事件的发生。
VAT、BT两税合并改革问题研究第一篇:VAT、BT两税合并改革问题研究关键词:增值税,营业税,合并改革摘要:本文主要对不同的营业税征收项目在纳入增值税征收范围后的征税方式和税率设计进行了初步思考,并对增值税、营业税两税合并后如何与征管水平相适应,如何协调对国、地税系统管理职能和中央与地方的收入分配的影响两个相关问题提出看法。
我国增值税、营业税两税并存的弊端,社会已有共识。
本文认为,随着我国经济市场化、国际化程度的日益提高,社会分工进一步细化,货物和劳务的界限日益模糊,货物和劳务贸易的国际竞争也更加激烈。
在这种背景下,增值税、营业税两税并存的弊端更加突出,无论从国内市场的税制公平角度,还是从国际市场的税收竞争角度,研究改革营业税,将之纳入增值税征收范围,已是当务之急。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经济的市场化和国际化程度日益提高,新的经济形态不断出现,货物和劳务的界限日趋模糊.增值税和营业税并存所暴露出来的问题日益突出。
因此,面对新的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研究改革营业税,将之纳入增值税征收范围,已是当务之急。
另外,随着信息技术在税收领域的发展和应用,我国税收征管水平不断提高,为合并增值税和营业税,对货物和劳务全面征收增值税创造了条件。
一、增值税和营业税并存的弊端关于增值税与营业税并存的弊端,社会上已多有共识,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两税并存,而且营业税主要按营业额全额征税,货物生产需要消耗劳务和其他货物,劳务提供也需要消耗货物和其他劳务,因此,货物销售和劳务提供实际都存在重复征税。
在市场化程度日益加深,社会分工不断深化的今天,重复征税无疑不利于社会分工,也不利于市场公平。
特别是在目前增值税归国家税务局管理,营业税主要归地方税务局管理的情况下,两税并存还造成了许多征管方面的矛盾。
第二,对服务业原则上按营业额全额征收,使服务业税负过重,而且重复征税的弊端容易阻碍新兴服务业如现代物流业等的发展。
目前在中国,一方面是服务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度偏低,另一方面是服务业税负过重。
论我国“两税”合并钢实储运材料XX公司舒勇我国在1994年税制改革时,出于稳定和吸引外资的考虑,只对外资企业的流转税制进行了合并,但在企业所得税法领域,我国实行的是外有别的双轨制。
这种外资企业两套所得税制并存的状况,就如同价格体制改革中存在着市场价和国家指导价一样,导致税制结构复杂且不公平。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面对加入WTO后的新形势,外资企业所得税法长期并行,使资企业受到极不公正的待遇,损伤了资企业投资和扩大再生产的积极性,损害了党的执政基础。
这种税制“外有别”、税负“外轻重”的“双轨制”运行模式,不仅使得二者在立法级次、税收负担、收入增长速度等方面差异较大,还使经济特区和沿海开放城市等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持续加速拉大,不利于统筹发展。
随着企业投资主体的进一步多元化、广泛化,企业可以在境上市吸收外资股,也可以在境外上市吸收外资入股,这使得越来越多的企业适用法律对象难以认定,实行外有别的企业所得税制已很不适应形势的发展和现实的需要。
由1994年税制改革而伴生的国税、地税两套垂直管理的税务机构在企业所得税征管等方面职能混淆,重叠交叉,机构膨胀,造成税收征管效率低下,税收成本居高不下。
因此,改革我国现行的外资企业所得税法并行的局面,建立外资企业统一的、且与国际税收惯例接轨的企业所得税法已势在必行。
其原因在于:现代国家是税收国家。
在税收国家中,最基本的主体是国家和纳税人,最基本的关系是纳税人向国家缴纳税收、国家向纳税人提供公共服务的关系,也就是财税法律关系。
因此,加强财税法治建设,形成和谐的国家和纳税人之间的财税法律关系是保持国家久安以及增强执政党执政基础的重要举措。
统一外资企业所得税法的基本要求与我们党增强党的执政基础、提高执政能力建设的基本指导思想是一致的。
统一外资企业所得税法必由全国人大立法通过而不是由国务院立法通过,这一立法过程遵循了税收法定原则,表明了我们党加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加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基本方向,表明我们党坚持科学执政、执政、依法执政,正在不断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