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因工程学第5章 工作地设计
- 格式:ppt
- 大小:11.02 MB
- 文档页数:80
第5章 人因系统中的环境因素(二)第5章 人因系统中的环境因素(二)• 识记:名词术语;照度、亮度等的计算公 式;色彩的基本特性; • 理解:环境照明设计方法;照明方式及光 源类型的选择;色彩的表示方法;色彩对 人体的影响;空气污染的评价计算及处理 方法; • 能力:照度的计算;照明方案设计;根据 场合进行色彩的选择光谱相对视见函数 讨论:警示牌应采用什么颜色?• 5.1 环境照明与色彩调节 • 5.1.1 环境照明 • 5.1.2 色彩调节 • 5.2 空气污染 • 5.2.1 空气中的污染物来源及危害 • 5.2.2 空气调节 • 5.3 特殊作业环境 • 5.3.1 高、低温作业 • 5.3.2 异常气压 • 5.3.3 非电离辐射与电离辐射• 眼 睛 敏 感 性• 507nm 555nm暗明• 波长1、光的度量• 1)光通量:单位时间内通过某一面积的光辐射 能,单位流明(lm),用符号∮表示,考虑视觉特性 (幅射通量与视见函数的乘积) • 2)发光强度:单位立体角内的光通量,单位为坎 [德拉](cd),用I表示 • 3)照度:单位表面面积上的光通量,单位为勒[克 斯](lx),用E表示。
E=I *cosа/r2 • 4)亮度:对于非点光源,单位面积上的发光强 度,单位为坎[德拉]/米(cd/m2),用L表示1各种环境条件下的照度• 环境条件 照度(Lx) 黑夜 0.01-0.1 月夜 0.02-0.2 阴天室内 5-50 阴天室外 50-500 晴天室内 100-1000 晴天室外 2000-100000 夜晚室内照明 50-500 读书所需照明 50-300讨论:照度的计算• 1、距离点光源2米处的照度为500lx,请问 距离4米处的照度值是多少? • 2、总结点光源中照度与距离的关系2、环境照明对工作的影响• 1)照明与疲劳• 1,适应范围:10-3至105 lx • 2,照明条件差时,易产生视觉疲劳 • 讨论:什么情况算是照明条件差?• 2)照明与工作效率• 1、照度值过高或过低,不均匀,显色性差使工作 效率降低 • 2、照度与视力的关系(约1800-2000最好)• 3)照明与事故• 适当照明,自然光照明降低事故率照度与桌面颜色对阅读疲劳程度的 影响实验• 1、研究对象 • 大学二、三年级在校学生18名,男、女生各9 名,年龄为21~24岁,身体健康,经光学校正后 视力不低于5.0。
人因工程学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理解人因工程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应用领域;2. 掌握人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以及这些特点对工程设计和产品设计的影响;3. 了解人因工程学在提高工作效率、保障安全、提升舒适度等方面的实际应用。
技能目标:1. 能够运用人因工程学原理,分析和评估现有产品的易用性、舒适性和安全性;2. 培养学生运用人因工程学知识进行创新设计的能力,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 学会运用人因工程学方法,针对特定用户群体进行产品优化和改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人因工程学的兴趣,激发学习热情,形成积极探索、主动学习的态度;2. 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培养学生与他人协作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 提高学生对人因工程学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的认识,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人因工程学的基础课程,旨在帮助学生建立人因工程学的基本观念,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生特点:本课程面向初中生,学生具有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但对人因工程学的了解较少,需要通过课程学习来拓展知识面。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课程内容应注重实用性、趣味性和启发性,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际操作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达到课程目标,为后续相关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二、教学内容1. 人因工程学基本概念与原理- 介绍人因工程学的定义、发展历程和核心原理;- 分析人因工程学在各个领域的应用。
2. 人的生理和心理特点- 生理特点:讲解人的生理结构、功能及其在工程设计和产品设计中的应用;- 心理特点:分析人的感知、认知、情绪等心理因素对产品设计和使用的影响。
3. 人因工程学在实际应用中的案例分析- 工作效率:介绍人因工程学在提高工作效率方面的具体应用,如办公家具、工具设计;- 安全保障:分析人因工程学在保障安全方面的作用,如交通工具、警示标志设计;- 舒适度:探讨人因工程学在提升产品舒适度方面的应用,如家居、电子产品设计。
《人因工程学》课程设计报告书指导教师:xxx班级:120108学生姓名:xxx学号:********二零一五年一月六日目录前言 (2)一、课程设计教学目的与意义 (3)二、课程设计内容、任务描述与要求 (3)1、设计题目 (3)2、设计任务 (3)3、选题的意义 (4)4、设计程序 (4)第一部分评析准备 (4)实地调研考察 (4)1.1、洗漱室实际情况 (4)1。
2、问题总结 (5)第二部分人机评价及改进准备 (6)2.1、洗漱室的整体布局评价 (6)2.1。
1、门的宽度 (7)2.1。
2.人均使用面积 (7)2。
2、水龙头评价及分析 (8)2。
2。
1 水龙头的清洁及损坏 (8)2.2.2 水龙头的使用空间 (8)2.3、水龙头的水流的评价 (8)2.4、洗漱室水槽的评价 (9)2.4。
1、水槽深度合适 (9)2。
4。
2、水槽的高度 (9)2.4.3、水槽的四个角 (9)2。
5、对洗衣机的评价 (10)2。
5。
1、对洗衣机的进水管道和排水管道 (10)2.5.2、洗衣机工作时声音太大 (10)2.6、在脸盆里洗不干净衣服 (11)2.7、墙壁和安装水管处的改善 (11)2。
8、洗漱池的的灯光评价 (11)2。
9、洗漱间的颜色搭配 (11)2。
10、地面常有积水 (11)第三部分改进设计 (12)3。
1、洗漱室的空间布局的设计改进 (12)3。
2、洗漱室台的设计改进 (13)3。
2。
1、调整水槽的高度 (13)3。
2。
2、为了调节同学们用水的高峰期 (14)3.2。
3、为了解决在脸盆里洗衣服洗不干净 (14)3.2.4、有些人吃泡面,防止其污染洗衣台 (14)3。
2。
5、节水改进 (14)3.2.6、没有镜子 (15)3。
2。
7、洗漱台四个角 (15)3.3、洗衣机的设计改进 (15)3。
3.1、洗衣机的进水管与排水管 (15)3。
3.2、洗衣机的噪音 (15)3.4、垃圾桶的改善 (15)3。
人因工程学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理解人因工程学的基本概念,掌握人-机-环境系统的相互作用关系;2. 掌握人因工程学在设计中的应用原则,了解人体生理和心理特点;3. 了解人因工程学在改善工作、生活环境和提高工作效率中的作用。
技能目标:1. 能够运用人因工程学原理分析实际案例,提出改进方案;2.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创新设计思维,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 学会使用人因工程学相关工具和软件,进行简单的设计和分析。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人因工程学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索人与环境和谐发展的热情;2. 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认识到人因工程学在保障人类健康和安全中的重要性;3.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其关注弱势群体,提高对人类福祉的关爱。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人因工程学的基础课程,旨在帮助学生了解人因工程学的基本知识,提高学生在实际设计中的应用能力。
学生特点:高中生具有一定的物理、生理和心理知识基础,具备一定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但可能对人因工程学概念较为陌生。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能够解决实际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使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1. 引言部分:介绍人因工程学的定义、发展历程和应用领域,使学生对人因工程学有初步的认识。
教材章节:第一章 引言2. 人体生理和心理特点:分析人体的生理结构和功能,探讨心理特点及其在设计中的应用。
教材章节:第二章 人体生理和心理特点3. 人-机-环境系统:讲解人、机器和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阐述人因工程学在设计中的重要性。
教材章节:第三章 人-机-环境系统4. 人因工程学原理与应用:介绍人因工程学的基本原理及其在各个领域的应用案例。
教材章节:第四章 人因工程学原理与应用5. 设计原则与实践:讲解人因工程学在设计中的原则,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分析。
第一章人因工程学概述人因工程学,起源于欧洲,形成于美国。
(英国是人因工程研究最早的国家)美国:人类工程学;西欧:人类工效学;日本:人间工学人因工程学的起源与发展人因工程学的萌芽时期: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人因工程学的兴起时期:第一次世界初期至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人因工程学的成长时期: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至20世纪60年代;人因工程学的成长时期: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至20世纪60年代;人因工程学的发展阶段:20世纪60年代以后20世纪30年代,清华大学开设了工业心理学课程人因工程学的研究内容:(1)研究人的心理和生理的特征(2)研究人机系统总体设计(3)研究人机界面设计(4)研究工作场所设计和改善(5)研究工作环境及其改善(6)研究作业方法及其改善(7)研究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8)研究组织与管理的效率主要研究方法:(1)调查法(2)观测法(3)实验法(4)心理测量法(5)心理测验法(6)图示模型法人因工程学的相关学科:人体生理学、心理学、人体测量学、解剖学、生物力学、医学等人因工程学与工程学科的关系:人因工程学的研究目的体现了本学科是人体科学和环境科学不断向工程科学渗透和交叉的产物;工程科学包括工程设计、安全工程、系统工以及管理工程等学科第三章微气候环境空气温度:我国法定采用摄氏温度(°C),而美国则常采用华氏温度(°F)t(°F)=9/5 t(°C)+32空气湿度分为绝对湿度和相对湿度两种人体对微气候环境的主观感受1.舒适温度及其影响因素舒适温度一般是(21±3°C),影响舒适温度的因素有:(1)季节(2)劳动条件(3)衣服(4)地域(5)性别、年龄等2.舒适湿度3.舒适的风速微气候环境综合评价方法不舒适指数、有效温度、三球温度指数(WBGT)、卡他度三球温度指数也称为湿球黑球温度,是综合考虑了干球温度、相对湿度、平均辐射温度和风速四个环境因素的综合温标高温作业环境对人的影响高温作业环境有三种基本类型:(1)高温、强热辐射作业(2)高温、高湿作业(3)夏季露天作业长期接触高温的工人,其血压比一般高温作业及非高温作业的工人高高温作业环境对人体的生理影响对消化系统具有抑制作用、对中枢神经系统具有抑制作用、人的水分和盐分大量丧失、高温及噪声联合作用损伤人的听力高温作业环境下不仅引起人体不适,影响身体健康,而且还使生产率降低低温作业环境对人的影响低温作业环境对人体的生理影响低温时皮肤血管收缩,体表温度降低;低温会导致神经兴奋性与传导能力减弱,出现痛觉迟钝和嗜睡状态低温作业环境对人体的影响影响人体四肢的灵活性,最常见的是肢体麻木。
基于人因工程的工作场所设计研究一、引言在现代社会中,工作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们在工作场所度过大部分时间,因此,一个舒适、高效的工作环境对于员工的健康、安全和生产力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基于人因工程的工作场所设计研究,旨在提供一些有益的理论和实践指导,以改善工作场所的条件。
二、人因工程概述人因工程,又称为人机工程学,是研究人机关系的学科。
它关注人类因素与设计、开发和使用人机系统之间的交互关系。
在工作场所设计方面,人因工程可以帮助设计师和管理人员更好地理解员工的需求和能力,并根据这些因素来设计符合他们的工作环境。
三、视觉因素与工作场所设计人的视觉系统是感知环境的重要渠道之一。
适当的照明和色彩选择在工作场所设计中起着重要作用。
研究表明,自然光线可以增加员工的士气和幸福感,并提升工作效率。
因此,设计师应该尽可能利用自然光来照亮工作场所,同时避免过度的反光和阴影。
此外,合适的颜色选择也对员工的情绪和注意力产生影响。
冷色调有助于提高专注力,而温暖色调则增加舒适感。
因此,设计师应考虑员工的任务要求和个人偏好,在工作场所中选择适当的颜色。
四、工作空间布局与工作场所设计工作空间布局是工作场所设计的重要方面。
合理布局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减少员工的疲劳和错误率。
首先,设计师应该根据员工的工作任务和工作流程来确定工作区域的位置和大小。
工作区域之间应有足够的空间,以便员工进行活动和交流。
其次,工作桌和椅子的选择也非常重要。
合适的工作桌高度和椅子调节方式可以减少员工的腰背疼痛和姿势问题。
另外,工作桌上的设备和工具应放置在员工易于获取的位置,以减少不必要的身体活动和视觉转移。
五、声音与噪音控制声音是工作场所中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噪音不仅会干扰员工的工作效率,还会影响他们的耳听健康和心理状态。
因此,工作场所设计应关注噪音控制。
首先,选择适当的隔音材料可以减少噪音的传播。
其次,适当地安置设备和工作区域,可以降低噪音产生的风险。
《人因工程学》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理解人因工程学的基本概念,掌握人-机系统的交互原理;2. 培养学生运用人因工程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如工作场所、产品设计和人机界面等;3. 介绍人因工程学在提高工作效率、安全性及舒适性的应用。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人因工程学原理进行简单设计和评估的能力;2. 提高学生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能就人因工程学问题进行有效讨论;3. 培养学生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如计算机软件等,对人因工程学问题进行模拟和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人因工程学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索人-机交互领域的好奇心;2. 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认识到人因工程学在保障人类健康和安全方面的重要性;3. 培养学生关注人类福祉和可持续发展,将人因工程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提高生活质量。
本课程针对高中年级学生,结合学科特性和学生认知水平,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期望学生能够达到以上课程目标,为未来的学习和职业发展奠定基础。
二、教学内容1. 引言:人因工程学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及研究领域;2. 人-机系统的交互原理:感官系统、运动系统与认知系统的基本原理;- 教材第二章:人体结构与功能、第三章:感知与运动;3. 人因工程在设计中的应用:工作场所设计、产品设计与人机界面设计;- 教材第四章:人因工程在设计中的应用;4. 人因工程学案例分析:分析实际案例,了解人因工程学在提高工作效率、安全性和舒适性的具体应用;- 教材第五章:案例分析;5. 人因工程学评估方法:介绍常用的人因工程学评估方法及工具;- 教材第六章:评估方法与工具;6. 实践活动:分组进行简单设计实践,运用人因工程学原理评估和优化设计方案;- 结合教材内容,开展实践活动。
本章节教学内容依据课程目标进行科学性和系统性的组织,以教材为基础,按照教学大纲安排和进度进行。
人因工程学智慧树知到课后章节答案2023年下东北林业大学东北林业大学第一章测试1.人因工程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
A:人-机-物三者之间的最佳匹配研究 B:人的研究 C:机器的研究 D:环境的研究答案:人-机-物三者之间的最佳匹配研究2.人因工程学的研究目的是()。
A:作业者获得良好的作业条件 B:作业者如何达到安全、健康、舒适和工作效率的最优化 C:人和机器及环境达到合理的结合 D:设计的机器和环境系统适合人的生理、心理等特点答案:作业者如何达到安全、健康、舒适和工作效率的最优化3.在人因工程的发展史上,著名的“砌砖实验”是由()完成的。
A:甘特 B:莫索 C:吉尔布雷斯 D:泰勒答案:吉尔布雷斯4.目前许多国家采用希腊文()的翻译作为本学科的命名。
A:Human Factors B:Human Engineering C:ErgonomicsD:Human Factors Engineering答案:Ergonomics5.1989年在上海()召开了全国性学科成立大会,定名为中国人类工效学学会。
A:上海交大 B:同济大学 C:上海大学 D:上海邮电大学答案:同济大学6.采用图形对系统进行描述,直观地反映各要素之间关系的方法为()。
A:图示模型法 B:观测法 C:调查法 D:心理测量法答案:图示模型法7.人因工程学的诞生在()。
A:20世纪初至一战前 B:二战至60年代 C:60年至今 D:20世纪初至二战前答案:二战至60年代8.在图示模型法中应用较多的是六要素图示模型。
()A:错 B:对答案:错9.实验法的优点可以使研究的现象重复产生,使人们反复观测、验证。
()A:错 B:对答案:对10.中国最早开展工作效率研究的是生理学家。
()A:对 B:错答案:错第二章测试1.某族群身高第5百分位为158公分,该族群有()人的身高矮于158公分。
A:50% B:5% C:1% D:95%答案:5%2.凡净空高度类设计,一般取高百分位数据,常取第()百分位的人体数据。
工作场所环境布局与使用安全管理医疗设备工作环境必须根据医院的实际情况,充分考虑人流、物流、水流、气流、车流、信息流等医疗功能布局和医院的长远发展需要,以满足医疗设备的使用要求,达到为患者安全诊疗的目的。
医院对于有医疗设备使用场所的布局必须考虑医疗设备的使用特点。
一、空间与人体限制条件按照人因工程学(Human Factors Engineering)原则,考虑到人、设备、环境的相互作用,结合人的生理及心理等特点,医疗设备工作场所提供的患者护理的空间必须足够大,以容纳人和需要使用的医疗设备,还应保证从事操作的医护人员有足够的医疗活动空间。
从人因工程学理论来说,如果空间环境太过于狭小压抑,不仅患者和医护人员会感到不适,护理工作受到影响,而且也容易导致更高的出错率,从而对患者和护理人员造成伤害。
医疗设备不能在工作场地内得到合适、方便、有效的使用,就很有可能影响医疗安全和质量。
医疗设备使用场所设计时就应考虑工作空间面积、设备尺寸大小、工作间隙大小以及视觉尺寸等因素,使医护人员能在高效、安全、舒适的环境下工作,以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护理服务。
二、设备使用环境布局往往是各种设备同时或集成化使用的,品种很多,设备活动性强,人机互动,使用时应协调医疗、护理、医学工程、信息、医技、感染、后勤等多个部门的要求。
如ICU、复合手术室在使用空间布局时要考虑使用过程中的设备运动轨迹、患者的转移,避免相互碰撞,将每一台医疗设备都安放在最优的位置。
还有考虑照明光源布置和亮度、层流净化、信息集成等因素,以提供安全的、高质量的、高效率的医疗护理服务。
因此,医疗设备使用工作场所空间布局和设备安放定位是提高人与医疗设备配合度和改善患者护理环境的主要内容之一。
医疗设备安装时,在空间环境布局方面要遵循的几项具体原则。
■重要性原则。
这一原则表明重要的设备应该被优先放置在合适的位置。
重要性是指这一设备对于达到临床使用最终目标的重要程度。
■使用频率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