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的泼水节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1.74 MB
- 文档页数:14
17 难忘的泼水节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难忘的泼水节》一、教学目标1、认识“泼、族"等15个生字,会写“忘、泼”等8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泼水节的欢乐氛围和周总理与人民心连心的深厚情谊。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泼水节的传统习俗和意义。
4、培养学生的民族团结意识和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掌握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体会周总理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的欢乐场景,感受他们之间的深厚情谊。
2、难点-帮助学生理解周总理对少数民族的关怀和尊重,以及泼水节在民族团结中的重要意义;引导学生体会课文中描写的欢乐氛围和情感,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三、教学方法1、情境创设法: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手段,创设泼水节的热闹场景,让学生仿佛置身其中。
2、故事讲述法:讲述周总理的故事和泼水节的由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问题引导法:提出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课文内容。
4、情感体验法:让学生通过朗读、表演等方式,体会泼水节的欢乐和周总理与人民的情谊。
四、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1、播放一段泼水节的视频,展示人们互相泼水、载歌载舞的欢乐场景。
-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看了这个视频,有什么感受呢?你们知道这是什么节日吗?"引导学生说出泼水节的名字,感受泼水节的欢乐氛围。
-引出课题:“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关于泼水节的课文——《难忘的泼水节》。
让我们一起走进那个特别的泼水节,看看为什么它让人难忘。
”(二)初读课文,识字学词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圈出生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2、教师出示生字卡片,指名认读,正音。
-重点强调“泼、族、度"等字的读音。
-对于字形复杂的字,如“敲”,可以通过拆分的方法帮助学生记忆,如“左边是高字,右边是攴字,就像一个人高举着棍子敲打东西。
"3、理解词语意思。
-通过图片、实物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凤凰花、象脚鼓、一年一度”等词语。
难忘的泼水节小学二年语文下册:《难忘的泼水节》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12个生字和由这些生字促成的词。
2、看图学文了解周总理是怎样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的,体会周总理和傣族人民的深厚感情。
3、学习用“先人物后背景”的方法观察图画。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4个自然段。
教学时间3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自读识字(一)、介绍相关知识,导入新课。
泼水节是云南省西双版纳地区傣族人民的盛大节日,在每年的清明节前后,这一天,傣族人民互相泼水,互相祝福。
1961年,周总理和傣族人民在西双版纳的黎旺城,与傣族人民共度泼水节。
此教学过程用课件《难忘的泼水节》中系列图片“泼水节”及视频“傣族的泼水节”辅助完成。
(二)、指导看图。
出示大课文插图或叫学生看课本插图。
(1)、图上画的是谁和谁?他们在干什么?(用谁和谁干什么的句式说一句话)2)、除人物之外,图上还画了什么?(除了人物之外,图上还有撒了满地的花瓣和盛开的鲜花。
)(三)、初读课文。
(1)、读准字音。
(2)学生借助汉语拼音自由小声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不能直呼音节的,先拼读后直呼。
(3)指名中差生读课文,学生听后评议,纠正读错的字音。
(4)指名认读生字,师生共同纠正错误。
二、合作交流1、认读生字词语2、读好长句。
(1)学生标出自然段的序号,尝试读好长句。
(2)检查自然段标序号情况。
(3)指导读长句,让学生在课文中标出停顿符号。
3、读好感叹句。
(1)找出感叹句。
(2)指导读好感叹句,让学生在课文中标出重音符号。
4、读重点段。
(1)哪个自然段写周总理来到傣族人民中间?读一读。
(2)哪个自然段写周总理和傣族人民互相泼水祝福?读一读。
5、看课件的课文范读视频,进一步整体感知课文。
(四)、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阅读《自读课本》中27课《绿色的竹楼》,28课《关怀》。
第二课时放花炮。
第4句写人们热情欢呼。
这一段写傣族人民热情欢迎周总理)(2)四面八方、赶来是什么意思?(四面八方——各处,范围很大。
2024年秋部编版二年级上册17《难忘的泼水节》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反思17 难忘的泼水节[教学目标]1.认识15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读准多音字“铺"盛”。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1961年的泼水节为什么是“难忘的泼水节"。
4.感受傣族人民和周总理一起过泼水节的幸福和快乐场面,体会周总理和傣族人民心连心的深厚情谊,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1.学习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周总理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的情景,体会周总理和傣族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
[教学课时]2课时第1课时[课时目标]1.认识15个生字,读准多音字“铺、盛”。
(重点)2.准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出示课文插图)图上的人们在干什么?(和周总理在一起过泼水节)(板书:泼水节,然后师在前面加上“难忘的"三个字)为什么说是难忘的泼水节呢?学习了课文我们就会知道答案。
(齐读课题)二、初读感知,学习生字1.学生自由读课文,标注自然段序号。
2.再次读课文,圈出生字,遇到难读的生字和句子多读几遍。
3.检查自学情况:(1)出示认读词语。
(自由读,指名读,齐读)(2)归类认读生字。
(翘舌音:驶、盛、祝、寿后鼻音:龙、容、康)(3)重点强调多音字“铺、盛”的读音。
(4)交流识字方法。
4.指名分段朗读课文,思考:为什么1961年的泼水节是一次难忘的泼水节?5.学生讨论交流。
三、学习课文第1自然段1.文中介绍的是哪个民族的泼水节?(傣族)2.换词比较:“火红火红的"可以换成“红色的”吗?3.指导读——练习读——齐读。
四、学习课文第2~3自然段1.默读课文,想一想“难忘的泼水节"发生在哪一年。
(1961年)2.思考:1961年的泼水节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引导学生用“……因为……”练习说话。
3.傣族人民是怎样欢迎周总理的?重点抓住描写人们动作的词语进行体会。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习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泼水节的来历和习俗,了解我国各民族的风俗习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课文的朗读和讨论,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
(3)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创新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了解和尊重各民族文化的情感。
(2)培养学生珍惜友谊,乐于助人的品质。
(3)培养学生积极向上,乐观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习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
(3)了解泼水节的来历和习俗。
2. 教学难点:(1)生字词的学习与运用。
(2)对课文深层含义的理解。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泼水节的相关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学习课文。
2. 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 小组合作法:分组进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
四、教学准备1. 课文课件或黑板。
2. 生字词卡片。
3. 相关视频或图片资料。
4. 泼水节活动道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泼水节的相关视频或图片,引导学生关注。
(2)引导学生谈论对泼水节的了解和印象。
2. 朗读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
(2)教师辅导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气和情感的把握。
3. 学习生字词:(1)学生自学生字词,组内交流。
(2)教师选取重点生字词进行讲解和示范。
4. 理解课文:(1)学生讲述泼水节的来历和习俗。
(2)教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中表达的情感和价值观。
5. 实践活动:(1)分组进行泼水节相关活动,如制作泼水节贺卡、编排泼水节舞蹈等。
(2)每组展示活动成果,分享活动心得。
6. 总结:(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收获。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感受和体验。
六、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学习兴趣、参与度、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教学方法的选择等。
《难忘的泼水节》教学教案七篇《难忘的泼水节》教学教案篇1教学目标:1、会认12个生字,会写12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傣族人民和周总理一起过泼水节的幸福和快乐。
3、对周总理和人民心连心有一定的认识,对傣族人民的泼水节有初步感受。
教学重点、难点:1、了解周总理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的情景。
2、体会周总理和傣族人民的深厚感情。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准备:生字卡片、师生搜集有关泼水节的知识和周总理的简单资料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谈话:你知道一年中有哪些节日吗?(学生回答),在我们的国家有一个少数民族叫傣族,这个民族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节日叫“泼水节”(板书)2、交流:通过查资料,你知道了泼水节的哪些知识,给大家介绍一下。
(生介绍泼水节,教师补充。
)3、今天就让我们随课文一起去和傣族人民过一个“难忘的泼水节”吧。
(师板书,加上“难忘的”三个字。
)二、范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认读生字。
过渡语:为什么说“难忘的”呢?请同学们边听老师读边思考,并且勾出自然段和生字。
1、师范读2、提问:你知道为什么叫“难忘的泼水节”了吧,谁能说一说?(学生回答)3、从学生的回答中引出“周总理”并交流介绍周总理的一些简单资料。
4、学生学(1)出示本课生字:敲襟褂咖啡踩端蘸寿鲜柏恩龙敬凤凰脚泼特度(2)请同学说说自己认识的字(请你当小老师,把你认识的字带大家读3遍)(3)介绍你的识字方法(4)齐读(5)在词中学:出示生词卡(指名读生字卡片)(6)识字小游戏“收信”:请几名同学当邮递员,按顺序读老师所指生字,读对了其他同学说:对对对,快收信。
读错了说:错错错,没人收。
(7)指导书写本节课涉及的1—3自然段中的6个生字生观察最后一排的6个生字,觉得哪些字不好写,哪个笔画不好写,同桌讨论。
讨论后交流,师范写,生与师书空,课后在书上每个写两遍并组词。
三、学习课文第1——3自然段。
1、学生自由读,同时出示“读书小提示”:(1)把还不太熟的生字结合叶子上的拼音多读几遍。
《难忘的泼水节》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会认“泼、族、民” 等 15 个生字,会写“忘、泼、度” 等8 个字。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过程与方法目标利用多种识字方法,如形声字识字、结合图片识字等,提高学生识字效率。
通过朗读、想象、观看视频等方式,体会课文内容,感受泼水节的欢乐氛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周总理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的幸福和快乐,感受总理和人民心连心的深情。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识字写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泼水节的欢乐氛围。
教学难点感受周总理和傣族人民心连心的深厚情谊,理解“难忘” 的含义。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情境教学法、朗读感悟法、讨论法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傣族泼水节的图片和视频资料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3 分钟)播放傣族泼水节热闹场面的视频片段,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哪个民族的节日吗?” 引导学生回答“傣族”,并引出课题“难忘的泼水节”,板书课题。
提问:“看到这个课题,你们想知道为什么这个泼水节是难忘的吗?”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12 分钟)初读课文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生字多读几遍。
教师范读课文,注意“泼、凤、凰” 等字的读音,同时示范句子的停顿和语调,如“1961 年的泼水节,傣族人民特别高兴,因为敬爱的周恩来总理和他们一起过泼水节。
”学习生字出示生字卡片,逐一认读生字,如“泼、族、民、度、敲、龙、驶、容、踩、铺、盛、碗、祝、福、健、康”。
通过指名读、小组读、开火车读等方式,检查学生的认读情况。
讲解生字的字形和字义。
比如“泼” 字,可以结合泼水节的动作,让学生理解其含义;“族” 字,可以介绍傣族是我国的一个少数民族。
学习生字的书写。
重点指导“忘、泼、度” 等字。
以“忘” 字为例,先让学生观察字的结构(上下结构),教师在黑板上的田字格中示范书写,强调上面“亡” 字的笔顺和下面“心” 字的卧钩写法,学生在练习本上练习书写,教师巡视指导,及时纠正书写姿势和笔画错误。
《难忘的泼水节》说课讲稿6篇课文《难忘的泼水节》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认识“泼、族”等15个生字,读准多音字“铺、盛”,会写“忘、泼”等8个字,会写“难忘、泼水节”l2个词语。
2、朗读课文。
练习用“象脚鼓”等词语,描述周总理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的情景,体会周总理和傣族人民心连心的深厚情意。
3、图文对照,积累描写周总理样子的句子,感受总理的平易近人。
教学重点:朗读课文;用“象脚鼓”等词语描述周总理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的情景。
教学难点:体会周总理和傣族人民的深厚感情。
课前准备:1、教师准备:挂图(课文插图);泼水节的视频材料;生字卡、生词卡。
2、学生准备:了解周总理的生平及相关故事,了解傣族及泼水节的资料。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流程:第一课时一、情境导课,激发兴趣。
⒈、播放泼水节视频资料(或挂图)。
师:大家看到了什么?这是什么节日的场面?(生答“泼水节”)师:泼水节是我国傣族人民的重大节日,也是傣族人民向往的热闹的节日。
小朋友们,1961年的泼水节可不一般,为什么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7课。
2、板书课题“难忘的泼水节”,齐读。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到底泼水节多么令人难忘呢?让我们打开书开始读课文吧。
1、学生自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不认识的字可以看拼音,或者请教老师和同学。
2、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新词指名读,开火车读、小老师领读,齐读。
(2)出示生字。
各自拼读。
注意:前鼻音“穿”,后鼻音“忘、龙、向、令”,多音字“铺、盛”。
指名认读,相机正音,并用生字口头组词。
(3)识记生字。
加一加:“泼”、“炮”。
换一换:“席—度”、“空—穿”。
减一减:“响—向”猜谜语:“死了心”是“忘”,“今多一点”就是“令”。
(4)认读长句。
周总理身穿对襟白褂,咖啡色长裤,头上包着一条水红色头巾,笑容满面地来到人群中。
周总理一手端着盛满清水的银碗,一手拿着柏树枝蘸了水,向人们泼洒,为人们祝福。
(5)让我们把这些字词带到课文中,一起来读好课文,初步感受泼水节的难忘。
语文课文难忘的泼水节教案语文课文《难忘的泼水节》教案篇1【设计理念】遵循儿童识记规律,鼓励自主,分类处理,分化难点,突出重点,突破识字难关。
这篇课文有一个占了一整页的插图,我们不应该忽视它。
该课程的教学可以图文结合,善用插图,引导阅读;然后阅读,加深对插图的理解。
【教学目标】⒈会认“凤、凰”等12个生字,会写“龙、恩”等10个生字及“凤凰”一词。
⒉观察图画,培养观察能力,借助插图理解文章内容。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傣族人民和周总理一起过泼水节的幸福和快乐,初步体会周总理和人民心连心的感情。
【课前准备】⒈教师准备:挂图(课文插图);泼水节的视频材料;生字卡、生词卡。
⒉学生准备:了解周总理的生平及相关故事,了解傣族及泼水节的资料。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流程与设计意图】第一课时一、引入课题,初知文意⒈播放泼水节视频资料(或挂图)。
师:大家看到了什么?师:这是什么节日的场面?(生答“泼水节”)师:泼水节是我国傣族人民的重大节日,也是傣族人民向往的热闹的节日。
小朋友们,1961年的泼水节可不一般呀!为什么呢?(生用“因为……所以……”的句式回答。
师板书课题“难忘的泼水节”)2.初读课文。
师:到底多么令人难忘呢?让我们打开书开始读课文吧。
遇到不认识的字先看“枫叶”上的注音,用铅笔把拼音标注在课文的生字头上。
然后多读几遍,会认了,就擦掉铅笔写的注音。
[设计意图]通过视频(或挂图)激发阅读兴趣,通过初读课文,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并找到不认识的字。
二、自主分类认读,尝试认字⒈大家的生字都会认了吗?师用生字卡(或课件)出示生字,让学生自主尝试识字。
学生不会认的带上拼音再读。
凤凰恩敲襟褂咖啡踩端蘸寿(1)哪些字你见过?在哪里见过呢?抽生读,全班读。
(2)你认为哪些单词最容易识别?向学生学习,全班朗读。
(3)你认为哪些单词最难记?难的单词多读几遍,想想怎么记。
然后和全组交流识字方法。
(4)哪些生字所代表的动作你会做?生做一做,再读。
小学二年级语文《难忘的泼水节》原文及教案(优秀10篇)在日常学习、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作文吧,作文一定要做到主题集中,围绕同一主题作深入阐述,切忌东拉西扯,主题涣散甚至无主题。
你写作文时总是无从下笔?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下内容是壶知道为您带来的10篇《小学二年级语文《难忘的泼水节》原文及教案》,希望能够对困扰您的问题有一定的启迪作用。
难忘的泼水节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认识“泼、族”15个生字,会写“忘、泼”8个字,读准多音字“铺、盛”。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练习用“象脚鼓、凤凰花、银碗”等讲述总理和傣族人民一起泼水的情景,体会周总理和傣族人民心连心的深厚情意。
3、积累描写总理样子的句子,感受总理的平易近人。
【教学重点】体会周总理和傣族人民心连心的深厚情意以及各民族之间的和谐共处。
【教学难点】了解课文内容,会用给定词语描绘描述情景。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导入类型:出示图片:介绍泼水节。
泼水节是傣族最隆重的节日。
节日清晨,傣族男女老少就穿上节日盛装,挑着清水,先到佛寺浴佛,然后就开始互相泼水,互祝吉祥、幸福、健康。
人们一边翩翩起舞,一边呼喊“水!水!水!”,鼓锣之声响乇云霄,祝福的水花到处飞溅,场面十分壮观。
教师口述:西双版纳的山美,水美,人更美,傣族人民最有特色的节日就是泼水节,这么开心的活动,让我们一起跟随作者去体验一下吧!(板书:17难忘的泼水节)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出示泼水节图文,再引导课文的学习中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初读感知1、听范读。
听范读,边听边画出文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2、学生初读。
要求: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3、检查初读情况(1)认读生字练读生字,识记。
①注意读准:平舌音“族踩”,翘舌音“驶容盛祝寿”前鼻音“民碗健”,后鼻音“康”。
②识记生字联系生活实际做动作识记:“泼、踩、敲、驶”。
小学二年级语文《难忘的泼水节》教案难忘的泼水节教案篇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学会生字,感受课文用词的精当。
2、培养学生边读边思,边读边想,体检感悟的能力。
3、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二、过程与方法创设情境,情感体验,学生全面热情参入。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师生与课文产生情感共鸣,领悟傣族人民过节的欢乐心情。
教学重难点:1.感悟用词的精当。
2.融情于文,与文产生情感共鸣。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月光下的凤尾竹》乐曲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这是哪里想去吗?走,打好背包,让我们出发吧!(图片)孩子们,现在我们已经来到了迷人的西双版纳,这里是傣族人民世代居住的地方,傣族人民用自己的智慧和勤劳创造了神奇的民族文化。
这里不仅是植物王国,还是动物王国,浓郁的民族风情更令人神往,看,火红的凤凰花开了,傣族人民迎来了一年一度的泼水节!二、学习课文1、整体感知这里是老师刚接到的一个邀请,傣家人要我们去过批、泼水节呢?想参加吗?那就用你喜欢的方法快速浏览课文,并且思考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泼水节。
巡视(姿势好)好,告诉老师你觉得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泼水节?(指导读高兴一点)2、学习第二自然段让我们来进一步体验一下欢乐泼水节,请读,标出共几句话,量出指数。
第① ②句泼水节就要开始了,我们该准备些什么呢?请自由朗读§2前两句话。
你准备了什么?(边说边做理解几个动词提、端、滴、撒,随机闻一闻,看一看)让我们提好捅、端好盆赶紧去大街上,我们会看到些什么?出示:这一天……请一个方阵来读其他方阵看能听懂了什么?看来大家都想表达自己最美好的祝愿!我们都在焦急地等待着欢乐时刻的到来,就我们一起表达出此刻的心情吧!齐读这一天……第③④句大街上的人越来越多,最激动人心的时刻到来了,问:你们刚才看到了什么?我们都看见了:开始……齐读你们书上有泼水节的场面呢!同位的两个小朋友说说图上内容吧!同位汇报。
这是一个泼水节的广场,来,我们泼水吧!你拿瓢往我衣领里灌,我端盆向你身上泼,动起来,跑起来。
《难忘的泼水节》教案《难忘的泼水节》教案一、谈话导入1、同学们,我们的祖国有56个民族,看,这幅图画的是哪个民族?(傣族)从哪里看出来?(泼水节)那你们瞧!这么美的花是什么啊?(“凤凰花”)评:是啊,每年清明节前后,凤凰花开时,傣族人民就迎来了一次盛大的节日──泼水节。
泼水节就是他们的新年,过节的时候,人们换上最漂亮的衣裳,敲着锣,打着鼓,唱着歌,跳着舞,不分男女老少互相泼水,互相祝福。
2、出示凤凰花的图片。
瞧,这就是凤凰花,看看这两个字有什么相同的?(对,它们是同偏旁的字,用心记一记)“火红火红的凤凰花开了,傣族人民一年一度的泼水节又到了。
”:⑴你读懂了什么?⑵“一年一度”(泼水节每年都过),“火红火红”(读出什么,凤凰花的美,把两个表示颜色的词放在一起,这花好像更红更美了)。
⑶我们一齐来读读这个句子吧。
4、泼水节每年都过,可是1961年的泼水节却令傣族人民世代难忘,板书(难忘)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难忘的泼水节,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要求: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把课文读通读顺,不认识的字找小海锣帮忙。
1、检查。
2、读了这篇课文,你能不能用上这句话说说自己的感受。
1961年,()和傣族人民一起度过了一个()的泼水节。
三、教学第三段1、那一年,周总理已是六十多岁的老人了,可是他还是来到了那么遥远那么炎热的云南地区和少数民族一起过泼水节,怎能不让人开心,怎能不让人兴奋了,让我们也加入这行列,看看人们是怎么样欢迎周总理的。
要求:读第三段,你读着读着,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2、交流:谁在当时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⑴那天早晨,人们敲起象脚鼓,从四面八方赶来了:①你看到了什么?②你从哪个词中感受到了人多?从四面八方赶来,那是怎么样的?③谁来读读这句话,读出这人山人海的热闹,读出这锣鼓喧天的热闹。
④多么壮观的场景啊,老师也想来读。
(把“赶”读成走)我读得怎么样?那这样改好吗?为什么?⑵为了欢迎周总理,人们在地上洒满了凤凰花的花瓣,好像铺上了鲜红的地毯:①你看到了什么?。
小学二年级语文教案难忘的泼水节说课讲稿9篇难忘的泼水节说课讲稿 1总教学目的:1、学会“历、度、敬、赶、驶、串、祝、贵、闭”9个字,会认“凤、凰、族、瓣、毯、载、康、寿、盛、碗”10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周总理和傣族人民是怎么过泼水节的,感悟傣族人民和周总理一起过泼水节的幸福和快乐,体会周总理和傣族人民的深厚情谊。
教学重难点:1、学会课后田字格中的9个生字,书写正确、规范。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引导学生入情入境,读中感悟,了解周总理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的情景,体会周总理和傣族人民的深厚感情。
第一课时:1、学习生字,会读、会写。
2、学习课文第一和第二自然段第二课时:1、复习生字2、学习课文3至8自然段。
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了解周总理和傣族人民是怎么过泼水节的,感悟傣族人民和周总理一起过泼水节的幸福和快乐,体会周总理和傣族人民的深厚情谊。
教学过程:一、导入课文复习生字1、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这篇课文《难忘的泼水节》深情的齐读课题2、指名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3、复习生字出示①泼水节、傣族、周恩来、凤凰花、咖啡、衣襟、柏树(指名读、开火车读)②出示:敲、踩、端、蘸、泼、洒(齐读)你发现了什么?③敲()踩()端()蘸()泼()洒()4、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每到傣历6、7月份,火红火红的凤凰花盛开的时候,傣族的男女老少都穿着节日的盛装,端着清水,庆祝自己一年一度最喜欢的节日——泼水节。
根据傣家的习惯俗,这一天,人们要互相泼水以表示对他人真诚美好的祝福。
(水泼在身上越多表示对他人的祝福越真诚!)5、现在让我们一起去感受一下;(录像)2、学生畅所欲言:“泼水节给你留下什么印象?”6、1961年4月,周恩来总理来到西双版纳,正遇傣族一年一度的新年。
那一年的泼水节,那是傣族儿女难以忘怀的日子,让我们跟着时光老人一起回到1961年的泼水节,来听听傣族儿女的心声吧!请同学们一起读!”7、出示;“多么幸福哇,1961年的泼水节!多么令人难忘啊,1961年的泼水节!指导朗读今天让我们走进这难忘的一天,去感受一回那幸福的时刻。
【导语】《难忘的泼⽔节》是以爱祖国、爱家乡为主题的⼀篇充满温情的课⽂。
⽆忧考⼩编整理了⼩学⼆年级上册语⽂《难忘的泼⽔节》教案三篇,希望对你有帮助!难忘的泼⽔节教案⼀ ⼀、教材简析 《难忘的泼⽔节》是⼀篇充满温情的课⽂。
教材配有⼀幅充满热情洋溢的插图,全⽂共有8个⾃然段。
课⽂记叙了1961年新中国总理周恩来参加傣族⼈民⼀年⼀度泼⽔节的欢乐场⾯,表达了⼈们的激动、幸福和难忘的⼼情。
由于年代久远,⼆年级的学⽣对周总理知之甚少,因此,课前可以布置学⽣搜集有关周总理的资料,也可以让学⽣询问⾝边的长辈,了解周总理的感⼈事迹,为学习课⽂做好铺垫。
《义务教育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第⼀学段⽬标与内容中指出,结合上下⽂和⽣活实际了解课⽂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
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
基于此,教学时应抓住课⽂中的关键词语让学⽣品词、析句、朗读课⽂,⼀⽅⾯感受泼⽔节欢乐的场⾯,⼀⽅⾯体悟字⾥⾏间所表达的激动、幸福和难忘。
⼆、教学过程 (⼀)谈话导⼊,揭⽰课题 1.师:同学们,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拥有56个民族,⽽在我们云南省西双版纳⽣活着⼀种少数民族──傣族。
你们知道傣族⼈民每年都要过⼀个隆重的节⽇,这个节⽇叫什么? 指名回答,师板书:泼⽔节,指导学⽣认读并书写“泼”。
师:泼⽔节是傣族⼈民最隆重的节⽇,也是云南少数民族中影响⾯,参加⼈数最多的节⽇。
泼⽔节是傣族的新年,⼀般是在公历的4⽉中旬过泼⽔节,时间持续3⾄7天。
2.师:1961年,我们新中国的总理周恩来就来到了西双版纳参加了傣族⼈民的泼⽔节,你们对周总理有哪些了解? 指名交流,师相机出⽰周总理简介。
周恩(1898—1976)⽆产阶级⾰命家、军事家、政治家,中华⼈民共和国开国总理。
字翔宇,祖籍浙江绍兴,⽣于淮安,并在淮安度过童年时代。
1949年后,任中华⼈民共和国政务院(后改称国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中央军委副主席、中国⼈民政治协商会议主席、中共中央副主席。
《难忘的泼水节》优秀教案精选7篇《难忘的泼水节》优秀教案(精选篇1)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12个生字和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及由熟字组成的新词。
2.通过看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了解傣族人民的风俗习惯。
3.通过看图学文,了解周总理当年是怎样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的,体会周总理关心少数民族,和傣族人民心连心的深厚情谊。
4.理解“四面八方”、“笑容满面”的意思并能用这两个词语造句。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会背诵课文最后四段。
教学重点、难点1.理解1961年的泼水节为什么是“难忘的泼水节”。
2.培养观察能力,抓住人物的穿着、表情及动作,体会人物的心情。
3.练习概括每句话的意思和自然段的意思。
教学时间三课时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一)学会本课12个生字和由生字组成的词。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三)通过看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能够抓住人物的穿着,表情及动作体会人物的心情,了解课文的内容。
二、教学重点、难点(一)掌握本课生字的音形义,特别是笔画多的字。
(二)通过看图,了解图意,培养观察能力。
三、教学过程(一)认真观图,了解图意。
老师出示挂图,请同学们看看图上的人们在干什么?(人们和周总理在一起过泼水节。
)板书:泼水节。
(1)泼水节是哪个民族的节日?板书:(傣族)(2)谁知道泼水节是怎么回事?(学生如果讲不清,老师可补充说明:每年的清明时节,也就是当凤凰花开的时候,到了那天,人们穿上漂亮的服装,背起象脚鼓,互相泼水祝福,这是傣族人民一年中最盛大的节日。
)(3)谁知道傣族人民主要居住在什么地方?(学生说不上来,老师告诉学生:傣族人民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南部西双版纳地区。
)(4)仔细观察图画,图上人们的表情什么样?穿着什么?(喜气洋洋,兴高采烈,喜笑颜开。
再看人们穿的衣服,色彩鲜艳、漂亮,包着头巾,多数的衣服都没有领子,绣着花边,赤着脚。
周总理穿着对襟白褂,咖啡色长裤,头上包着一条粉红色头巾。
)(5)人们的手里拿着什么?请你们用“有的……有的……还有的……”句式说一完整话。
语文课文《难忘的泼水节》教案优秀8篇难忘的泼水节教案篇一教学内容:《快乐的泼水节》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能准确、有表情的演唱歌曲《快乐的泼水节》,并能结合不同的艺术表现手法来演绎歌曲如舞蹈,器乐伴奏等。
2、能力目标:通过歌曲演唱,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能力、想象能力,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团结协作的精神。
3、情感目标:了解少数民族的节日活动,激发学生探索傣家人民生活习性的兴趣,以及对音乐的亲近感。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对泼水节的了解以及歌曲中附点节奏的掌握。
难点:对最后一乐句中的节奏掌握。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思维敏捷、好奇心、接受能力较强、对于新事物有很强的兴趣,在音乐的歌曲演唱教学中能够积极主动地运用音乐歌唱方式来演唱,做到声情并茂,但对于音乐的信息量还不够,在分析歌曲与歌曲的表现设计的能力还略显不足。
因此,教师要去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让他们在音乐实践中体验、分析歌曲,完整地学唱歌曲,让孩子们不仅学到音乐知识、技能,同时也感受到美得熏陶。
教学准备:电子琴、录音机、磁带、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欢迎走进解老师的音乐课堂,你们喜欢音乐吗?你认识哪些乐器呢?老师今天带来了一个乐器,想请一名同学为我们演奏一曲。
(你知道刚才吹奏的是什么曲子吗?介绍曲子以及演奏乐器)引入傣族的泼水节。
每年的清明节前后傣族有一个非常特别的节日,同学们知道是什么节日吗?关于泼水节还有一个传说呢?(放泼水节传说ppt)同学们你们想不想参加泼水节?让我们随着歌声走进一年一度的泼水节吧!。
泼水节是不是很有意思,今天我们就学一首新歌《快乐的泼水节》(放泼水节课件,师板书课题)二、出示课题,感受《快乐的泼水节》观看视频《快乐的泼水节》。
看完视频之后,你能说说你的感受吗?三、学唱歌曲1、完整聆听歌曲(教师范唱)师:听完了这首歌曲,同学们觉得这首歌曲的情绪是怎样的?速度是怎样的?2、打节拍再次聆听歌曲。
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这首歌曲的重点节奏。
难忘的泼水节教案【优秀8篇】在平平淡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或多或少都会接触过作文吧,作文根据写作时限的不同可以分为限时作文和非限时作文。
还是对作文一筹莫展吗?壶知道为您精心收集了8篇《难忘的泼水节教案》,希望能够对困扰您的问题有一定的启迪作用。
难忘的泼水节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和背诵课文。
2、知道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初步了解傣族人民欢度泼水节的独有的风俗习惯,体会傣族人民过节的欢乐心情。
教学重难点:1、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通过朗读体会傣族人民过节时的欢乐心情。
教学准备:1、发动学生搜集有关泼水节的知识以及其他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的信息。
2、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谈话揭题,质疑猜想1、小朋友,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由56个民族组成,你能说出其中的一两个吗?许多民族都有他们特别的、充满民族气息的风俗与节日。
(板书:泼水节)就是其中的一个。
2、今天,让我们一起去感受一下泼水节的欢乐场景吧(补全课题)齐读课题。
3、看了这个课题,你认为这篇课文会向我们介绍什么?4、你们猜的是否正确,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课文!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由朗读课文,喜欢的段落可以多读几遍,看看所写的内容与你的猜测一致吗?2、检查自读:(1)读词语:提着桶相互促进湿淋淋不肯离去幸福象脚鼓赛龙舟准备象征性吉祥如意(2)指名读自己喜欢的自然段。
3、请学生说说自己的猜测与文中所写的是否一致。
(理清课文脉络与重点。
)4、你又读懂了什么?(在学生充分回答后,引读第一自然段。
)三、读悟“泼水”,感受欢乐。
(一)学习第二自然段。
1、傣族人民又是怎样过泼水节的呢?(小组合作,读文讨论。
)2、交流,朗读。
(以下环节随机进行。
)(1)泼水前的准备:泼水节那天,人们在大街两旁准备好清水。
你喜欢这样的清水吗?为什么?怎样读出你喜欢的心情?指导读句:大街的两旁早已准备好了清水,清水里有的滴上香水,有的洒上花瓣。
第三届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学案例评选
参赛人员信息
注:案例见第二页
第二届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学案例评选
教案设计
⒈教师准备:挂图(课文插图);泼水节的视频材料;生字卡、生词卡。
⒉学生准备:了解周总理的生平及相关故事,了解傣族及泼水节的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重难点】
1.理解1961年的泼水节为什么是“难忘的泼水节”。
2.培养观察能力,抓住人物的穿着、表情及动作,体会人物的心情。
3.练习概括每句话的意思和自然段的意思。
一、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入课题,初知文意
⒈播放泼水节视频资料(或挂图)。
【百度搜索】
/i?ct=201326592&cl=2&lm=-1&st=-1&tn=baiduimage&istype=2&fm=ind ex&pv=&z=0&word=%C6%C3%CB%AE%BD%DA&s=0
师:大家看到了什么?
师:这是什么节日的场面?(生答“泼水节”)
师:泼水节是我国傣族人民的重大节日,也是傣族人民向往的热闹的节日。
小朋友们,1961年的泼水节可不一般呀!为什么呢?(生用“因为……所以……”的句式回答。
师板书课题“难忘的泼水节”)
咖啡踩伤端正顶端蘸墨水蘸水笔长寿
2.在句子中认读。
师:这几句话,看谁读得更流利。
周恩来总理身穿对襟白褂,咖啡色长裤,头上包着一条水红色头巾,笑容满面地来到人群中。
他接过一只象脚鼓,敲着欢乐鼓点,踩着凤凰花铺成的“地毯”,同傣族人民一起跳舞。
(生字加粗或变红)出示周总理的照片!
【百度搜索】/i?tn=baiduimage&ct=201326592&lm=-1&cl=2&word=周恩来
【百度搜索】/s?cl=3&wd=周恩来简介
3.自由读书,检验课文的字都会认了吗?
4.边读书边想,发现问题,通过自己的思考在文中找到答案;还不明白的,可以向同桌提问。
5.哪一段你喜欢读,读给同桌听。
6.哪一段你觉得难读,请教班上的同学读一读,再自己多读几遍。
[设计意图]字不离词,词不离句。
只有将汉字及时纳入词中、句中,并在语言环境里会认会读,才算真正“会认”,这样的识字也才有真正意义。
四、自主观察,写字练习
1.师呈现要求会写的生字,学生认读复习。
2.生观察第一、二排的6个生字,觉得哪些字不好写,哪个笔画不好写,同桌讨论。
师:我发现这6个字都有“点”,它们的写法和位置都不一样。
大家观察观察,再讨论讨论,看能发现些什么?(“恩”的下部分“心”,三个点笔势都不一样;“寿”“特”两字都有“寸”,可是“寸”的点的位置不同。
)
3.观察讨论后,师范写,生试着练写2个生字。
(看“脚”字的书写视频)
【百度搜索】/show/NeVWdj_XzMu8Qvzb.html
[设计意图]学生书写质量高低往往与动笔前的观察水平相关联。
因此,写字指导中要注意对学生进行观察指导,留足时间让学生自主观察,耐心观察。
第二课时
师:大家认真看图,注意图上画的内容,再对照哪些内容是书上有的句子或段落。
(1)用“──”画出反映图上景物的句子。
(2)用“∽∽”画出反映图上人物活动的句子。
(3)用“====”画出图上人物表情或心情的句子。
(4)把自己画出的部分读给同桌听,看自己勾画的句子正确吗?
3.生读书交流:课文除了写图上可以看得见的内容外,还有不能直接看到的内容,用下面的句式说说自己联想到的内容:
(1)看到周总理对傣族人民泼水,我仿佛听到周总理_____________,我想_____________。
(2)看到傣族人民向周总理泼水,我仿佛听到傣族人民_____________,我想_____________。
[设计意图]在学生充分自读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插图的作用,目的是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
因为只有读懂了课文内容,才能正确勾画,才能对插图进行恰当联想。
三、重点段朗读
1.呈现课文第三自然段“人们敲起象脚鼓,从四面八方赶来了。
”
(1)师:人们怎么赶的?
师引:东村的说:“嗨,今天周总理要来咱们傣族寨子参加泼水节哟!”大家会怎么说?“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