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输液性静脉炎
- 格式:pdf
- 大小:1.35 MB
- 文档页数:10
符合《中医常见病证诊疗常规》[1] 。
1.3 治疗方法治疗组与对照组均肌内注射卡介菌多糖核酸注射液(产品名:卡介菌多糖、核酸注射液浙江万马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S3*******)1mL ,隔日1次。
治疗组自拟中药祛疣汤处方: 板蓝根30g 、生薏苡仁30g 、大青叶15g 、紫草 12 g ,红花12g ,杭菊6g ,每天1剂 ,水煎服。
药渣煎水外洗患处 ,每天2次,7d 为1个疗程 ,连续治疗2~4个疗程。
对照组0. 1 %迪维霜适量外搽患处,每天2次,7 d 为 1 个疗程 ,连续治疗2~4个疗程观察疗效。
两组治疗期间均不使用其他相关药物 ,局部应避免挠抓 ,饮食宜清淡 ,忌煎炸、香燥、海鲜、酒类、辛辣等刺激性饮食,并禁用化妆品。
1.4 疗效标准痊愈:皮疹全部消失,随访期间无复发,有少数色素沉着斑。
显效:皮疹消退70%以上,但未达到痊愈标准。
有效:皮疹消退30%~69%。
无效:皮疹消退不足30% ,或治疗后皮疹无变化。
凡治愈后3月内再次出现皮损者计为复发。
2 结 果两组痊愈率比较有显著差异性 (χ2=5.34 P <0.05 ) 。
两组有效率比较亦有著性差异 (χ2=8.08 P <0.05) 。
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随诊半年治疗组复发 3例 (6.82%) ,对照组复发 5例(14.71%),见表1。
3 讨 论疣(verruca ,wart )是由人类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 virus ,HPV )感染皮肤黏膜所引起的良性赘生物,临床上常见有寻常疣、扁平疣、跖疣和尖锐湿疣等,疣状表皮发育不良也被认为与HPV 感染密切相关。
HPV 属乳头瘤病毒科,呈球形,无包膜,直径45~55nm ,具有72个病毒壳微粒组成的对称性20面立体衣壳。
基因组为7200~8000bp 的双链环状DNA ,分为早期区、晚期区和非编码区,早期区编码的蛋白与病毒持续感染和致癌作用有关。
HPV 有100余种,其中近80种与人类疾病相关。
护理不良事件案例分析一静脉输液意外“静脉炎”案例分析I发生输液性静脉炎不良事件怎么办输液性静脉炎是指静脉血管发炎,患者血管内膜增生,管腔变窄,血流缓慢,周围皮肤可呈现充血性红斑,有时伴有水肿,以后逐渐消退,充血被色素沉着代替,红斑转变为褐色。
输液性静脉炎是临床输液治疗中常见的并发症,有文献报道,在接受静脉输液的患者中近80%可发生程度不等的静脉炎。
临床静脉输液既是护士基础护理操作的重要内容,也是疾病治疗的主要手段,在临床疾病的抢救治疗和康复中起重要作用。
由于输入药物种类多,有些药物浓度高、刺激性强,且静脉输液是一种最频繁的无菌操作,是有创治疗,具有潜在的感染和并发症的危险。
不同原因引起静脉壁的化学性或感染性炎症,给患者带来痛苦,也造成静脉穿刺困难,甚至影响药液的顺利输入,影响疾病的治疗效果。
所以我们在临床上应重视由输液引起的静脉炎,并针对发生的原因给予积极预防。
【事件案例】1患者一般情况:患者,男性,76岁。
诊断:脑梗死,因呼吸困难、血氧饱和度低由普通病区转入脑科监护病房口患者病情危重,持续甲级心电监护,气管切开,呼吸机辅助呼吸,留置胃管,四肢水肿明显,右手背带有静脉留置针。
2.事件发生经过:患者住院后遵医嘱输入0.9%氯化钠250m1+注射用美洛西林钠舒巴坦钠3.75g,输注完毕后为患者更换0.9%氯化钠25OmI+注射用七叶皂苜钠20mg,20分钟后护士观察输液部位皮肤情况,发现沿静脉走行出现发红并伴有条索状硬结,立即停止输液,报告医生,遵医嘱给予50%硫酸镁溶液局部湿敷,多磺酸粘多糖乳膏外涂保护。
3.本案例原因分析(1)主观因素:患者年老、体弱、营养状况差、免疫力低下,存在意识障碍,并且长期卧床,肌肉萎缩,四肢水肿,血管不良,末梢血液循环不良。
(2)客观因素:长期采用外周静脉进行输液,血管受损严重。
(3)注射部位局部疼痛、肿胀是七叶皂苜钠注射液药物不良反应之一。
(4)护理因素:护士对静脉炎的观察及防范措施相关知识培训不够,静脉输液意外处理欠佳。
输液引起的静脉炎护理与预防摘要:静脉输液引起的静脉炎,主要从静脉穿刺技术的基础、引起静脉炎的危险因素、静脉炎的分类等几个方面进行综述,并根据国内外的相关文献,以及近年来在静脉输液中的应用。
关键词:输液、静脉炎、护理与预防静脉输液是临床上最主要的药物吸收方式,静脉输液可以快速地使药物在最短的时间内达到有效的浓度,尤其是对于一些危重病人来说,可以起到立竿见影的作用。
静脉输液并发静脉炎是最常见的并发症。
根据文献报告,约80%的静脉输液病人会出现不同程度的静脉炎。
静脉输液并发静脉炎主要是因为注射药物的刺激性、浓度过高、输液时间过长而导致的。
其临床表现为疼痛、红肿或局部血管形成条索状、硬化等炎症反应,给病人带来极大的痛苦和影响。
在此基础上,加强护理人员对静脉炎的了解,提出预防静脉炎的措施,加强对刺激性药物和无生理性 pH的输注,可以将静脉炎的发病率从33.5%降低到20.9%。
所以采取切实可行的护理措施,明确引起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了解病因,减少病人的痛苦,改善病人的生存质量。
1静脉炎与输液有关的因素1.1药物组成药物输液性静脉炎是一种常见的药源性疾病,其发病率高,危害大,给病人带来身体和精神上的痛苦,同时也会降低药品的使用效果。
引起输液性静脉炎的因素主要有抗肿瘤药物和抗生素。
药物浓度、酸碱度、渗透压、药物本体的毒性等都是导致药物中毒的主要原因。
其原因有:内皮细胞脱水、缺氧、充血、水肿等,导致血管收缩、痉挛,导致血管收缩、硬化,甚至药物溢出,导致组织坏死。
贾树艳对 pH值和输注时间的研究显示, pH4.5的溶液100%可导致周围静脉炎;当 pH值为6.5时,静脉感染没有发生,甚至可以延长输液时间。
有文献报道,在病人中,57.65%存在静脉感染。
1.2物理要素不同的机械因素都会导致血管内膜受损,如针刺后不能牢固,针头会来回摆动、滑脱、静脉周围反复穿刺、静脉导管放置时间过长、针刺过厚、穿刺位置不当等。
1.3环境因子常见的有输液器的污染、针的污染、输液中的颗粒、灰尘、导管放置的时间太长、细菌污染所致的内膜炎。
输液性静脉炎的相关因素与防治【摘要】通过分析导致静脉炎发生的相关因素,综述相关防治护理措施,为降低静脉炎发生率,提高临床护理工作质量提供借鉴。
【关键词】静脉炎;输液;相关因素;防护【中图分类号】r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6-0535-01静脉输液是一种最频繁的无菌操作,是有创治疗,具有潜在的感染和并发症的危险。
目前,静脉注射的患者中近80%发生了不同程度的静脉炎[1]。
静脉炎是由于静脉血管内膜受刺激,造成血管壁发炎。
这与药物的酸碱度、渗透压、药物浓度、药物本身的毒性作用及ⅰ型变态反应有关[2]、留置针留置时间长短等多因素有关。
静脉炎的发生不但会加重患者的心理负担,同时也影响了护理质量。
临床上做好预防静脉炎的发生十分重要。
本文对我院2011年4月至2013年4月发生的因输液致静脉炎的13例患者做一分析。
1 静脉炎发生的相关因素1.1 药物浓度药物浓度越高,刺激性也就越大,高浓度的药物短时间内大量快速进入血管内,也是诱发静脉炎发作的主要原因。
1.2 输液速度静脉用药滴速过快,或用药时间间隔不足,致使局部血管内药物浓度高,超过了其缓冲应激的能力,或在血管受损处堆积,均可使内膜受刺激[3],从而导致静脉炎的发生。
1.3 化疗药物的直接毒性作用化疗药物在杀伤肿瘤细胞的同时,对正常的细胞、组织具有一定的损伤。
因其高浓度药物输注对局部组织有较强的刺激,超过了血管缓冲应激的能力,或在血管受损处堆积,使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导致局部ph值、代谢及渗透压改变、细胞溶解、化学介质释放。
同时化学药物影响dna和蛋白质的合成,影响血管内膜的正常代谢和功能,从而易发静脉炎。
如阿霉素对心肌细胞的dna有亲和性,且毒性是长期累加的;氨甲蝶呤可干扰叶酸代谢等。
抗癌药物多系化学及生物碱类制剂,它的直接毒性作用可导致局部组织酸碱平衡失调,加上其对血管有强烈的刺激性,所致的静脉炎多为坏死型[4]。
输液性静脉炎的防治【摘要】静脉输液是一种最频繁的有创性无菌操作,在临床基本的抢救、治疗和康复中占重要地位,但其具有潜在感染和并发症的危险,因而预防和治疗静脉炎相当重要,就产生输液性静脉炎危险的相关因素,预防和护理措施进行综述。
【关键词】静脉炎;预防;护理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2.08.257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8-2619-021 诱发静脉炎的因素1.1 化学因素化学性静脉炎是其重要的危险因素,因输液的药物性质、稀释程度、酸碱不平衡、药物溶质浓度高等因素,均会造成不同程度的静脉炎症。
1.2 物理因素穿刺时机械伤及患者静脉壁物等理因素也会诱发输液性静脉炎。
物理因素包括:导管针的材质、长度与管径过大或者过小、操作技术不良、导管针留置的时间太长使导致血管壁受到刺激、穿刺点固定方法不当造成针管滑动、不良的穿刺部位造成针管与血管不断摩擦,或同一根静脉反复多次穿刺造成的静脉感染。
1.3 液体输入量的速度若药液输入量的速度超过血流速度,血管壁受压,则会造成机械性静脉炎,例如对下肢静脉内输液时,远端血回流慢且下肢静脉瓣复杂,若输液输入量大,则会造成血液流动受阻,在血管中形成血栓,导致发生静脉炎。
1.4 污染因素指穿刺部位消毒不严,消毒液浓度不足或变质,输液用品污染,配药注射器污染,加药后未及时输入,暴露时间过长污染,容易引起输液微粒污染。
1.5 机体因素患者机体免疫机能下降,抵抗力低下也会造成输液性静脉炎。
2 预防性护理2.1 提高专业技术首先护士应具备较高的专业素质,全方面掌握不同药物的特性,同时更需要护理人员坚持“以人为本”的高度责任心,提高对患者的服务质量。
护理人员在对患者输液前,一定要根据用药说明书给药操作,注意穿刺手法,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机械损伤。
2.2 加强输注液体质量控制①药物现用现配,稀释时使药物充分溶解。
②护理人员在打开安剖瓶时,要严格按照无菌操作,预防微粒进入药液。
输液性静脉炎的治疗方法
一、概述
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可是人们也受到很多疾病的困扰,哪怕是日常的小感冒发烧也会导致人们工作生活受到影响,很多人为了让疾病快点好,就采取输液的方法治疗,一有病就去输液,其实这样是不好的,虽然能快速的治好病,但是也会有隐患的,比如说长期输液会导致输液静脉炎,输液后造成的静脉炎炎症局部会有红肿疼痛,然后发炎,输液后静脉炎的治疗方法是什么??
二、步骤/方法:
1、如果的了输液静脉炎,就说明静脉血管的部位发生炎症,血管导致紊乱,这个时候可以用热毛巾热敷一下,这要是起到疏通血管的作用,能够消炎,另外还可以吃一些消炎清热的药来解决,
2、得了输液静脉炎的患者还需要多多补充维生素,因为身体有炎症,这个时候补充维生素是比较好的一种解决办法,维生素C能促进新陈代谢,这个时候最好的选择就是多吃一些西红柿了、
3、如果的了输液静脉炎也可以在外面用云南白药涂抹,大家都知道,云满白药是纯中药做的,清热去火消炎的效果很好,所以这个时候用云南白药效果是很好的,并且需要每天涂抹两次。
三、注意事项:
其实在治疗疾病的期间,那么输液导致静脉炎病人病人其实可以吃一些番茄汤哦。
大家知道的,新鲜的番茄其实是可以补充能量的。
不可以喝酒。
输液性静脉炎的常见原因及护理对策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的医疗水平的发展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静脉输液是一种常用、有效的治疗疾病的手段和方法,住院治疗的病人,由于经常输液,血管内壁受到不同因素的刺激,使血管壁发炎,出现静脉局部疼痛、红肿、水肿,静脉呈条索状,甚至出现硬结等炎性改变,这不仅给病者带来了痛苦,也增加了护理工作的强度和治疗工作的难度,因此在输液治疗中均应注意观察并及时预防和处理静脉炎。
关键词:输液性静脉炎;常见原因;护理对策[中图分类号]R4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439-3768-(2019)-1-wt 引言输液性静脉炎主要发生在长期输液的患者。
患者因为长期的输液治疗,静脉血管内壁持续受到药物和针头的刺激,导致血管内壁发炎。
在静脉注射的局部出现疼痛、红肿和水肿。
甚至在局部出现条索、脓性渗出等炎性改变。
输液性静脉炎的血管内壁受到刺激,在初期往往只是表现为局部的触痛,如果出现皮肤颜色的改变,就说明炎症刺激已经达到了血管的中、外膜、皮肤及真皮。
输液性静脉炎持续得不到缓解,到了后期就会出现静脉硬结或者条索状。
静脉输液既是护士基础护理操作的重要内容,也是疾病治疗的重要手段,在临床疾病的抢救、治疗和康复中占有重要地位。
1输液性静脉炎的预防措施1.1血管选择措施在输液血管选择时要尽量选择弹性好、回流通畅外横径粗和便于穿刺观察的部位,特别是对于长期输液的患者应针对性的保护和护理静脉,避免在硬化受伤感染静脉上穿刺。
1.2高浓度药物输入措施以20%的甘露醇来说明高浓度药物的输入原则,首先是采用多条血管轮流使用,给与每个血管休息机会,避免只使用一条血管。
静脉留置甘露醇输入原则上不能超过2次/d,如果需要1次/6 h,则需在套针上静注 2 次,重新穿剌其他静脉上静注 2 次,最大程度减少静脉的刺激。
1.3化疗药物输入措施化疗药物具有较高的药物刺激性,在输液前需要进行诱导穿刺,保证化疗药物可以有效输入到血管内。
输液引起静脉炎的处理方法
输液引起静脉炎的处理方法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 注意观察:输液后应密切观察患者的症状和体征,如局部红肿、疼痛、温度升高等。
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可以尽早采取措施处理。
2. 更换输液部位:如果出现静脉炎的症状,可尝试将输液部位更换到另一侧健康的静脉,避免进一步恶化。
3. 洗净局部:若静脉炎症状较轻,可以用生理盐水或者适量的清洁溶液洗净局部,保持皮肤的清洁。
4. 热敷处理:对于炎症轻微的患者,可以进行热敷处理。
用温湿毛巾敷于局部,促进血液循环,缓解炎症症状。
5. 抗生素治疗:如果静脉炎症状较严重,可考虑使用抗生素治疗,以预防感染进一步扩散。
6. 外科处理:如果炎症非常严重,可由外科医生考虑行手术处理,如祛除受感染的静脉。
7. 处理原因:在治疗静脉炎的同时,也要找到输液引起静脉炎的原因。
可能原因包括输液速度过快、输液管道不合理、皮肤清洁不当等,必须针对问题进行改善。
8. 适时更换输液器材:聚乙烯材质的输液管比较容易刺激静脉
壁,容易引发静脉炎症状。
在治疗过程中,适时更换不同材质的输液管,可以减少静脉炎的发生。
9. 加强护理:护理人员在输液过程中需要注意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范,保持良好的手卫生;同时要检查和清洁输液部位,及时更换输液器。
最后,对于输液引起的静脉炎,及早发现和处理是关键,患者应及时就医,遵循医生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输液发生的静脉炎该怎么办输液性静脉炎患者会出现血管内膜增生、血流缓慢,周围的皮肤会呈现出充血性的红斑,有时还会伴有水肿,随着时间的推移会逐渐消退,充血的部位会被色素取代,红斑转变成为褐色,还会伴有瘙痒的症状。
因此,在输液过程中,若方法不正确,会很容易导致危险的情况发生。
若在输液时发现有静脉炎的问题出现时,应该及时进行解决,才不至于给身体造成任何的危险情况,并且如何进行处理也是一门很大的学问。
输液造成静脉炎的原因:在患者输液时,输入了各种各样的抗生素、高渗葡萄糖溶液,或是由于机械直接损导致的直接静脉壁损伤,以及长期的下肢静脉曲张导致的血瘀滞等原因,造成的静脉导管内膜的损害,并形成了血栓,快速使得整条浅静脉壁发生炎症,甚至牵涉到下肢静脉周围的组织,还可能伴有渗出液。
患者局部会表现出疼痛感并有肿胀和压痛性的索条柱出现,常常还会伴有全身的反应,但大多都不太严重。
以下便是输液性静脉炎发生的九点原因:1.导管针的长度、材质和管径的大小;2、护士在为患者进行输液时操作不当,未进行严格的无菌技术以及执行严格的消毒方法。
细菌提供针尖进入血管,在刺激了损伤的血管后,形成了炎症;若是护士的打针穿刺技术不合格,使得患者的血管壁受到了机械性的刺激,也会让血管产生炎症。
3、护士在为患者进行输液时的穿刺部位不恰当;4、由于输液时间长,输液量多,患者的导管针在静脉的停留时间过长,会使得局部的皮肤发生炎症反应;5、护士在为患者进行导管针的固定时没有使用正确的方法,没有根据导管针的长短以及管径的大小来为患者进行相适应的穿刺;6、患者所需要滴注的药品浓度有着太强的酸性或是碱性的特点,或是药物的不兼容性导致药物发生了沉淀,使得药物在流入血管后,刺激了局部的血小板,引起了血液凝聚,在凝聚后形成了大大小小的血栓,释放了组胺,使得患者的静脉管腔变得狭窄,发生炎症反应。
7、患者本身的生理状况的差异,例如由于年龄或是疾病使得血管壁太脆弱。
这是由于人体在患病后的机体抵抗力会有所下降,输液性静脉炎发生的一个主要原因是皮肤与黏膜的防御能力下降,患者的营养状况、皮肤的松紧度、室内的空气流通情况也会对输液性静脉炎的发生情况有一定的影响。
输液性静脉炎的危险因素与预防性护理张香娟天津市宁河县医院(301500) 静脉炎是静脉输液治疗中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是由于输入浓度较高、刺激性较强的药物,或静脉内放置刺激性大的塑料管时间太长,而引起局部静脉壁的化学炎性反应,也可以是同一根静脉反复多次穿刺造成的静脉感染。
静脉炎的出现不仅增加了病人的痛苦,还增加了护理人员的工作量,甚至延长住院时间,增加了病人的经济负担。
国外文献[1]报道,通过培训护士对静脉炎的发生率及危险因素进行文献研究,并由此对防止静脉炎提出有针对性建议,使静脉炎发生率从33.5%降到了20.9%。
可见,为了更全面有效地预防输液性静脉炎,明确引发输液性静脉炎的危险性因素,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静脉炎评估静脉炎诊断标准[2]:①红肿型:静脉周围有红肿,沿静脉走行发红、触痛;②硬结型:静脉节段疼痛、触痛、静脉变硬、触之有条索状。
2 危险因素2.1 化学因素:化学因素有输入各种具有刺激性溶液、药物及非生理性pH液体输入。
特别是20%甘露醇为高渗透性的组织脱水剂,要求滴速快,使用间隔时间短,而且表浅静脉反复使用,使静脉壁受损,血管通透性增加,增加药液渗透机会,不仅威胁血管周围组织,同时加重血管的炎性刺激,造成静脉炎发生。
输入化疗药物静脉炎的发生率为57.65%[3],如榄香烯乳剂中的姜烯成分对血管有较大刺激,静脉输液病例几乎100%发生静脉炎[4]。
K uw ahara等[5]对溶液的pH值和输液时间发生静脉炎研究表明:pH值为4.5的溶液,100%诱发严重的外周静脉炎;而pH值为6.5时即使增加输液时间,也没有静脉炎发生。
2.2 物理因素:各种机械原因均可损伤静脉壁而出现炎症反应。
机械原因是指穿刺部位不恰当的固定,造成针头的滑动,选用的针头太粗,护士穿刺技术不佳,导致血管壁受到刺激,不良的穿刺部位,造成针头与血管不断摩擦,以及护士在输液时手法过于粗暴,都可以使血管内膜受到损害,发生血栓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