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下载】中国人口国情教育教案
- 格式:pdf
- 大小:215.60 KB
- 文档页数:8
人口及国情教育教案教案主题:人口及国情教育教案目标:1.了解并掌握人口与国情的基本概念和内容;2.了解人口与国情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3.培养学生关注国家人口与国情的意识。
教学重点:1.人口与国情的基本概念和内容;2.人口与国情的关系。
教学难点:1.掌握如何关注和分析国家的人口与国情;2.了解人口与国情对国家发展的影响。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2.展示素材:统计数据、报纸杂志、地图等;3.具体案例。
教学过程:一、引入(5分钟)教师可以通过引入与人口及国情相关的话题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世界人口大国,老龄化问题,人口迁徙等。
并组织学生讨论,了解学生对人口和国情的认识和理解。
二、知识讲解与探究(15分钟)1.讲解人口与国情的基本概念和内容,例如:人口数量与结构、经济发展水平、社会资源状况、文化传统和价值观等。
2.通过展示素材和具体案例的介绍,加深学生对人口与国情的理解。
三、活动设计(20分钟)1.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根据所分配的主题,比如人口问题、经济发展、社会资源等,自行查找相关数据和资料,并展示给其他小组。
2.小组展示:学生展示各自组的调研结果,并进行讨论和辩论。
四、案例分析(20分钟)教师选取几个国家或地区的具体案例,如中国、印度、美国、日本等,进行人口与国情的分析和对比,让学生理解人口与国情对国家发展的影响。
五、总结与拓展(10分钟)1.教师进行知识总结,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回顾;2.提出一些拓展问题,让学生自己思考和回答,进一步拓宽他们对人口与国情的理解。
六、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相关作业,如:查找一些国家的人口数据和国情资料,并撰写一篇关于该国家人口与国情的小论文。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将抽象的概念和理论与具体的案例相结合,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和掌握人口与国情的知识。
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分析和思考能力,也提高了学生对国家发展及相关问题的关注意识。
初中中国人口地理教案全册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人口的基本情况,包括人口数量、增长速度和分布特点。
2. 掌握中国民族的分类和分布特点,了解各民族的风俗习惯。
3. 树立科学的人口观和民族观。
教学内容:1. 中国人口数量和增长速度2. 中国人口分布特点3. 中国民族分类和分布特点4. 各民族的风俗习惯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多媒体展示中国人口分布图,引导学生观察中国人口的分布特点。
2. 提问:你们对中国人口有什么了解?中国人口有多少?二、中国人口数量和增长速度(15分钟)1. 利用多媒体展示中国人口增长曲线图,引导学生了解中国人口的增长速度。
2. 讲解中国人口增长的原因,如新中国成立、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医疗卫生条件改善等。
3. 提问:为什么中国人口增长速度这么快?三、中国人口分布特点(15分钟)1. 利用多媒体展示中国人口分布图,引导学生观察中国人口的分布特点。
2. 讲解中国人口分布的不均匀性,如东多西少的原因。
3. 提问:中国人口分布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特点?四、中国民族分类和分布特点(10分钟)1. 利用多媒体展示中国民族分布图,引导学生了解中国民族的分类和分布特点。
2. 讲解各民族的的风俗习惯,如汉族、壮族、藏族、回族等。
3. 提问:中国有多少个民族?各民族有什么特点?五、各民族的风俗习惯(10分钟)1. 利用多媒体展示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如汉族的春节、壮族的壮族三月三、藏族的藏历新年等。
2. 引导学生了解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增进对各民族的了解和尊重。
3. 提问:你们知道哪些民族的风俗习惯?对这些风俗习惯有什么感想?六、总结(5分钟)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引导学生总结中国人口和民族的特点。
2. 强调树立科学的人口观和民族观的重要性。
3. 提问:你们对中国人口和民族有什么看法?如何树立科学的人口观和民族观?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学生是否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提问。
2. 知识掌握程度:学生是否能够正确回答有关中国人口和民族的问题。
人口国情教育教案教案名称:了解人口国情的教育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人口国情的概念、意义和影响;2.掌握人口国情的基本统计指标和数据分析方法;3.能够运用人口国情知识分析社会问题,并提出合理解决方案。
二、教学内容:1.人口国情的概念和意义:a.人口国情的定义;b.人口国情的意义:了解国家人口基本特征和变化规律,为完善人口政策、资源配置、社会经济发展等提供科学依据。
2.人口国情的基本统计指标和数据分析方法:a.人口总量与人口增长率;b.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c.劳动力人口和就业率;d.原因分析和预测方法。
3.人口国情与社会问题分析:a.人口老龄化和养老问题;b.人口流动与城乡发展不平衡;c.人口结构与教育发展;d.人口性别比例失衡与社会稳定;e.人口增长与环境保护。
三、教学过程:1.概念导入(15分钟):a.列举一些常见的人口问题,引起学生思考;b.介绍人口国情的概念,并解释其意义。
2.基本统计指标和数据分析方法(30分钟):a.分组讨论,学生查找一个国家的人口统计数据,并进行数据分析;b.学生汇报分析结果,并进行讨论。
3.社会问题分析(45分钟):a.分组讨论,每组学生选择一个与人口国情相关的社会问题,并进行相关调查分析;b.学生汇报分析结果,并进行讨论。
4.解决方案提出(20分钟):a.学生根据对社会问题的分析,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b.分组讨论,学生分享并评价各组提出的解决方案。
5.总结和归纳(10分钟):a.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并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评价;b.学生进行回顾和总结。
四、教学方法:1.情景教学法:通过引入常见的社会问题场景,激发学生的兴趣并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和汇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3.示范教学法:教师提供数据分析方法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并结合实例进行讲解和演示。
五、教学评价方法:1.讨论环节中的参与度和贡献度;2.学生对社会问题分析和解决方案的提出能力;3.平时作业和课堂练习成绩。
人口国策知识教育班会教案班级:二(1)班教师:李芳艳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我国人口的数量、分布与增长,理解我国人口问题产生的原因及为此制定的基本国策。
2.让学生养成正确的对待人口问题的态度和价值观,树立科学的人口观。
教学重难点我国人口在世界上的地位及其分布,人口问题及对策,了解我国人口情况,进一步了解我国人口国策。
教学方法谈话法,小组合作学习方法、讲授法、情景教学法。
教学媒体关于我国人口情况教育视频、挂图“中国人口分布图”、“中国人口增长曲线”投影片、课本插图、有关图表等。
教学过程:导入:“我们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了华夏文明的古老历史,经过半个多世纪的风雨洗礼,三十载改革开放带来的荣光,屹立在地球的东方。
同学们对可爱的祖国了解有多少呢?下面,让我们来进一步了解‘我们的社会主义祖国’。
”学生关注我国现实国情1.播放关于我国社会主义国情视频,让学生了解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知道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了解当今世界发展趋势,知道我国在世界格局中的地位、作用和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2、给学生展示我国人口增长曲线图让学生观察我国的人口增长有什么特点?通过观察,由学生分析自己得出结论:(1)我国人口基数过大。
(2)增长速度过快。
由绘图可知,我国人口呈直线上升的趋势,仅用了47年时间,人口就增长了1.3倍,达到12.2亿。
【板书】人口增长过快及其带来的问题【教师设问】(1)新中国成立以前为什么人口增长缓慢?(2)新中国成立以后为什么人口呈直线上升的趋势?【学生活动】学生分组讨论人口增长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系,懂得了由于旧中国经济落后,战争、灾荒频繁,疫病多、死亡率高,人口增长缓慢。
而新中国成立以来,医疗卫生条件有所改善。
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使人口出生率提高,死亡率下降。
【板书】我国的人口问题教师提出以下问题,让学生在视频中找答案:(1)我国人口发展过程中存在哪些问题?(2)什么是人口老龄化?(3)为什么以前实行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的政策而现在是开放二胎政策?(播放相关的视频)【学生活动】学生分组讨论,充分发表个人意见,经过不同观点的辩论,使学生的思想达到一致。
《中国的人口》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我国人口的基本特点及其影响因素;(2)掌握我国人口分布的特点及人口增长的趋势;(3)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我国人口问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地图、图表等资料,观察我国人口的分布特点;(2)运用统计数据,分析我国人口增长的原因及其影响;(3)采用案例分析,探讨我国人口政策及其实践效果。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人口问题的关注和责任感;(2)提高学生的人口与环境、资源协调发展的观念。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我国人口的基本特点及其影响因素;(2)我国人口分布的特点及人口增长的趋势;(3)我国人口政策及其实践效果。
2. 教学难点:(1)我国人口分布的特点及成因;(2)人口增长对经济、社会、环境的影响;(3)人口政策的具体实施及效果评价。
三、教学准备1. 教学材料:(1)教科书《中国的人口》;(2)相关地图、图表、统计数据等资料;(3)案例分析材料。
2. 教学设备:(1)投影仪;(2)计算机;(3)白板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通过展示我国人口分布图,引导学生关注我国人口分布的特点;(2)提问:“你认为我国人口增长的原因是什么?”激发学生思考。
2. 自主学习:(1)学生根据教科书内容,了解我国人口的基本特点及其影响因素;(2)学生通过观察地图、图表,分析我国人口分布的特点及成因。
3. 课堂讨论:(1)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探讨我国人口增长对经济、社会、环境的影响;(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交流分享。
4. 案例分析:(1)教师展示我国人口政策的案例,如“计划生育政策”;(2)学生分析案例中人口政策的具体实施及效果,并结合实际情况进行评价。
5. 总结与反思:(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梳理知识点;(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提出对我国人口问题的看法和建议。
五、课后作业1. 结合教科书内容,总结我国人口增长的原因及其影响;2. 分析我国人口政策的作用及其实践效果;六、教学评价1. 学生自评:学生在课后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评价自己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学习效果以及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2013至2014学年度洋内小学人口与国情教育教案二0一三年九月人口与国情教育教案一一、我国人口现状的基本特点(板书)提问:上述材料中反映了我国人口现状的什么特点?上述材料中反映出我国人口基数大,新增人口多,是我国人口现状的第一个基本特点,也是最基本的特点。
除此之外,我国人口现状还有如下特点:1)农村人口多据1992年我国人口统计,全国农村人口9亿,占全国总人口的78%,占世界农村人口的1/4强。
1980年、世界平均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41%,发达国家占30%,发展中国家为70%。
我国农村人口比例不仅大大高于发达国家,也高于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国。
据全国计划生育抽样调查统计,1998年出生的婴儿中,城市街道一孩比率为89.3%,而乡镇一孩比率为48.4%9,农村的多孩率明显高于城市。
因此,人口增长过快在农村更为突出。
2)年龄结构老龄化的速度快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1990年就超过了人亿,估计2000年达到1.28 1.2亿,占同年总人口的10.4%左右。
2040年中国60岁以上人口将突破3亿,相当于2025年所有发达国家同龄人口的总和。
3)人口分布不平衡4)人口素质偏低材料一:1980年全国人口平均接受教育的年限只有4.6年,不足小学毕业程度。
1990年7月,这一指标提高到6.6年,这说明全国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也只有实践一年级文化程度。
我国人口的文化结构仍然属于以低层为主的发展中国家的类型。
材料二: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中,正式公布的文盲半文盲达1.8亿之多。
而这个数字是以自己申报为准,这并不表明其的人都已脱盲。
国务院1998年颁的关于扫除文盲的工作条例,规定个人的脱盲标准是,农民需识1500个汉字(企事业单位的职工、城镇居民只需2000个汉字,)能够看懂得浅显、通俗的报刊,能够记简单财目,能写简单应用文。
按照这样的脱盲标准,有关部门在一些地区的农村进行了抽样调查,结果表明,男性成年中只有20.8%,女性成年中只有13.3%达到了脱盲标准。
初中人口国情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我国人口的基本国情,包括人口数量、增长速度、分布特点等。
2. 使学生理解人口问题对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以及国家采取的相关政策。
3. 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学会运用图表和数据资料分析人口问题。
二、教学内容1. 我国人口数量和增长速度2. 我国人口分布特点3. 人口问题对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4. 国家采取的人口政策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我国人口的基本国情,人口问题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2. 难点:数据分析能力的培养,理解国家人口政策的重要性。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导入、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意识。
2. 使用多媒体课件和地图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人口分布特点。
3. 通过数据分析,培养学生运用图表和数据资料分析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我国人口增长图表,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我国人口增长如此迅速?这背后有什么国情?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我国人口数量、增长速度和分布特点。
3. 课堂讲解讲解我国人口的基本国情,包括人口数量、增长速度、分布特点等。
重点分析人口问题对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4.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了解国家采取的人口政策,如计划生育、户籍制度改革等。
5.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我国人口问题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以及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6. 总结与反思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反思人口问题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以及个人在人口问题上的责任和担当。
六、课后作业1. 绘制我国人口增长折线图,分析我国人口增长速度的变化趋势。
2. 收集有关我国人口分布的资料,绘制人口密度分布图,分析我国人口分布特点。
3. 撰写一篇短文,论述人口问题对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七、教学评价1. 学生对我国人口数量、增长速度、分布特点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对人口问题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的理解程度。
《中国的人口》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我国人口的数量、分布与增长,学会绘制和阅读“人口增长曲线图”和“人口分布图”,通过读图学会分析我国人口数量的变化、人口增长的特点以及人口的分布特点;理解我国人口增长较快所产生的问题及为此制定的基本国策。
2.过程与方法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每幅地图,学生能从地图中获得有用的地理信息,探究其形成原因。
在涉及人口增长的环节时,要求学生绘制我国人口增长曲线图,在人口分布的环节,要求学生计算人口密度,以此不单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还培养学生的绘图和计算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生了解我国人口的基本国情,理解我国实行计划生育这一基本国策的必要性,从而树立正确对待人口问题的态度和价值观,树立科学的人口观。
【教学重点】我国人口在世界上的地位,增长速度以及分布特点。
【教学难点】我国人口的基本国情、人口问题及基本国策。
【教学方法】读图、析图、合作探究、多媒体辅助【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播放视频导入新课:前面我们学习了我国国土面积有960万平方千米,有34个省级行政区域单位,在如此广阔的土地上孕育了多少中华儿女呢?下面进入我们今天的学习——中国的人口。
二、探究学习(一)人口数量世界第一学生活动:对比分析俄罗斯、加拿大、中国、美国的面积、人口总数、人口密度:师总结:俄罗斯国土面积约是我国的1.8倍,而我国人口约是俄罗斯的9.6倍;与面积相差不多的加拿大、美国相比,我国人口约是加拿大的39倍,约是美国的4.3倍,可见我国是世界上名幅其实的人口大国。
多媒体出示“2000年世界人口构成图”,提出问题:人口居世界前六位的国家的人口占世界的百分比各是多少?学生读图回答:中国占世界人口的21.2%,印度占16.7%,美国占4.6%,印度尼西亚占3.5%,巴西占2.8%,俄罗斯占2.5,其他国家和地区占48.7%。
师总结:根据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中国总人口为13.7亿,约占世界总人口的五分之一,得出我国人口的第一个特点: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中国的人口教学设计本节教材主要介绍了我国人口的分布特点和变化情况。
作为中国地理的基础知识,我国的人口是非常重要的人文地理知识基础。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人口基数大、人口增长快、青少年比重高是我国人口的突出特点。
因此,为了控制人口数量并提高人口素质,我国实行了计划生育政策。
同时,我国城乡人口比例不平衡,农村人口数量多且生育率高,因此农村的人口问题比城市更严重。
在研究本节教材的过程中,学生需要掌握我国人口的数量、分布和增长,理解人口问题产生的原因以及我国制定的基本国策。
此外,学生还需要培养使用人口分布图和人口增长曲线图等地理图表的能力,以及计算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绘制曲线图的能力等。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我国人口的数量、分布和增长。
2、理解人口问题产生的原因以及为此制定的基本国策。
3、了解有关华侨及华人的知识。
4、培养学生使用地理图表的能力,以及计算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绘制曲线图的能力等。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教材和观察地理图表,让学生了解我国的人口状况。
2、通过使用人口增长曲线图等工具,培养学生的计算和分析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正确的对待人口问题的态度和价值观,树立科学的人口观。
教学重点:人口增长、人口分布和人口政策。
教学难点:树立科学的人口观。
教学方法:分析比较、小组合作、探究归纳。
教学设计:学生预任务:任务一)阅读教材《数量世界第一》并结合图1-9完成以下问题:1、2010年,我国总人口约占世界人口总数的几分之一?我国是否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2、我国人口最多的省份是哪些?人口最少的省份是哪些?哪些省份的人口超过了5000万?哪些省份的人口超过了8000万?任务二)阅读教材《增长速度快》并结合图活动题完成以下问题:1、课本12页绘制人口增长曲线图,思考新中国成立后,人口增长呈指数线上升的趋势。
原因是:新中国成立后,由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产条件的改善,人口死亡率下降,人口出生率不断上升,使我国人口迅速增长。
1.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我国的基本国情,增强国家意识。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为民族复兴努力奋斗的精神风貌。
2. 教学内容:(1)我国的基本国情:人口、面积、地理环境、资源状况等。
(2)我国的发展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等。
3. 教学活动:(1)课堂讲解:教师通过PPT等形式,介绍我国的基本国情和发展阶段。
(2)学生讨论:分组讨论我国国情的特点和对国家发展的影响。
(3)心得分享:学生分享对本章节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二、教案名称:国情教育主题班会教案第二章——经济发展1.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我国经济发展取得的成就和面临的挑战。
(2)培养学生对经济发展的认识,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2. 教学内容:(1)我国经济发展取得的成就:GDP、产业升级、科技创新等。
(2)我国经济发展的挑战:区域发展不平衡、环境污染等。
3. 教学活动:(1)课堂讲解:教师通过案例、数据等,展示我国经济发展的成就和挑战。
(2)小组研究:分组研究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3)成果分享:各小组汇报研究成果,师生共同讨论。
1.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我国社会事业发展的现状和取得的成果。
(2)培养学生关注社会事业发展的意识,提高社会责任感。
2. 教学内容:(1)我国社会事业发展的现状: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
(2)我国社会事业取得的成果: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医疗制度改革等。
3. 教学活动:(1)课堂讲解:教师介绍我国社会事业发展的情况和成果。
(3)报告分享:各小组汇报调查结果,师生共同讨论。
四、教案名称:国情教育主题班会教案第四章——科技创新1.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我国科技创新的现状和取得的成果。
(2)培养学生科技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
2. 教学内容:(1)我国科技创新的现状:科研投入、成果转化等。
(2)我国科技创新取得的成果:高铁、5G、等。
3. 教学活动:(1)课堂讲解:教师介绍我国科技创新的现状和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