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液性静脉炎的护理
- 格式:doc
- 大小:16.00 KB
- 文档页数:4
静脉炎的预防及护理措施静脉炎是一种常见的并发症,主要发生在静脉内插管的患者中,如静脉输液、静脉注射等。
为了预防静脉炎的发生,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预防措施,并且在护理过程中注意相关的护理措施。
预防措施:1. 选择合适的静脉插管部位: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合的静脉插管部位,如肘部、手背等。
避免选择肿胀、瘀斑、伤口等部位。
2.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在插管过程中,护士应严格遵守无菌操作的原则,使用无菌手套、口罩和帽子,保证操作环境的洁净。
3. 皮肤消毒:在插管前,应对插管部位进行充分的皮肤消毒,常用的消毒剂有碘酒、酒精等。
要注意消毒时间和方法,确保消毒达到预期效果。
4. 使用适当的插管器材:选择合适的插管器材对预防静脉炎非常重要。
护士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插管器材,如钢针、蝶针等。
5. 观察插管部位:在插管后,护士应随时观察插管部位的情况,如有红肿、渗液、疼痛等症状应及时报告医生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护理措施:1. 定期更换输液袋:输液袋中的液体应定期更换,避免液体滞留过久导致细菌滋生。
2. 维持插管部位的清洁干燥:护士应定期清洁插管部位,保持其干燥清洁,避免细菌滋生。
3. 观察输液情况:护士应随时观察输液情况,确保输液速度适当,避免过快或过慢导致静脉炎的发生。
4. 定期更换输液管路:输液管路应定期更换,避免管路内细菌滋生。
5. 注意患者的疼痛感受:在输液过程中,护士应随时关注患者的疼痛感受,如有异常应及时处理。
6. 维持患者的营养状态:良好的营养状态有助于提高患者的免疫力,减少静脉炎的发生。
7. 患者教育:护士应对患者进行相关的教育,告知他们静脉炎的预防方法和注意事项,提高患者的自我保护意识。
总结:静脉炎的预防及护理措施包括选择合适的静脉插管部位,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进行皮肤消毒,使用适当的插管器材等。
在护理过程中,护士应定期更换输液袋,维持插管部位的清洁干燥,观察输液情况,定期更换输液管路,注意患者的疼痛感受,维持患者的营养状态,并对患者进行相关的教育。
静脉炎的预防及护理措施静脉炎是指静脉内壁发生炎症反应的疾病,常见于长期插管、输液、手术等情况下。
预防静脉炎的发生,采取适当的护理措施是非常重要的,下面将详细介绍静脉炎的预防及护理措施。
一、预防静脉炎的措施1. 选择合适的插管部位:选择插管部位时,应避免静脉曲张、肿瘤、血栓等异常情况,并尽量选择表浅静脉,以便插管后观察和处理。
2.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在插管前,护士应进行充分的手卫生,佩戴洁净的手套,同时对插管部位进行消毒处理,确保无菌操作。
3. 规范插管技术:插管时,应遵循标准的操作步骤,避免多次穿刺和移动插管,以减少对静脉内壁的损伤。
4. 注意插管固定:插管后,应使用透明敷料或固定带进行固定,确保插管的稳定性,避免插管的滑动和脱落。
5. 定期更换插管:长期留置的插管应定期更换,一般每3-7天更换一次,以减少感染的风险。
6. 避免过度活动:插管后,患者应避免过度活动,尤其是插管部位的肢体,以免插管被拉扯或摩擦,导致静脉炎的发生。
7. 注意皮肤护理:插管部位的皮肤应保持干燥清洁,定期更换敷料,避免皮肤潮湿和细菌滋生。
二、静脉炎的护理措施1. 观察病情变化:护士应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包括插管部位的红肿、疼痛、渗液等情况,及时报告医生并采取相应措施。
2. 插管部位护理:护士应每天对插管部位进行护理,包括清洁插管周围的皮肤,更换敷料,观察插管部位的情况。
3. 输液监测:对于静脉炎患者,护士应密切监测输液情况,包括输液速度、输液量、输液温度等,确保输液过程的安全。
4. 疼痛管理:对于有疼痛感的患者,护士应及时给予合适的止痛药物,缓解患者的不适感。
5. 定期更换敷料:护士应每天定期更换插管部位的敷料,保持插管部位的清洁干燥,减少感染的风险。
6. 维持患者心理舒适:护士在护理过程中要与患者进行有效的沟通,关心患者的情绪变化,提供必要的心理支持,增强患者的信心和合作意愿。
7. 教育患者及家属:护士应向患者及家属详细介绍静脉炎的相关知识,包括预防措施、护理要点以及注意事项,提高患者和家属的自我管理能力。
符合《中医常见病证诊疗常规》[1] 。
1.3 治疗方法治疗组与对照组均肌内注射卡介菌多糖核酸注射液(产品名:卡介菌多糖、核酸注射液浙江万马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S3*******)1mL ,隔日1次。
治疗组自拟中药祛疣汤处方: 板蓝根30g 、生薏苡仁30g 、大青叶15g 、紫草 12 g ,红花12g ,杭菊6g ,每天1剂 ,水煎服。
药渣煎水外洗患处 ,每天2次,7d 为1个疗程 ,连续治疗2~4个疗程。
对照组0. 1 %迪维霜适量外搽患处,每天2次,7 d 为 1 个疗程 ,连续治疗2~4个疗程观察疗效。
两组治疗期间均不使用其他相关药物 ,局部应避免挠抓 ,饮食宜清淡 ,忌煎炸、香燥、海鲜、酒类、辛辣等刺激性饮食,并禁用化妆品。
1.4 疗效标准痊愈:皮疹全部消失,随访期间无复发,有少数色素沉着斑。
显效:皮疹消退70%以上,但未达到痊愈标准。
有效:皮疹消退30%~69%。
无效:皮疹消退不足30% ,或治疗后皮疹无变化。
凡治愈后3月内再次出现皮损者计为复发。
2 结 果两组痊愈率比较有显著差异性 (χ2=5.34 P <0.05 ) 。
两组有效率比较亦有著性差异 (χ2=8.08 P <0.05) 。
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随诊半年治疗组复发 3例 (6.82%) ,对照组复发 5例(14.71%),见表1。
3 讨 论疣(verruca ,wart )是由人类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 virus ,HPV )感染皮肤黏膜所引起的良性赘生物,临床上常见有寻常疣、扁平疣、跖疣和尖锐湿疣等,疣状表皮发育不良也被认为与HPV 感染密切相关。
HPV 属乳头瘤病毒科,呈球形,无包膜,直径45~55nm ,具有72个病毒壳微粒组成的对称性20面立体衣壳。
基因组为7200~8000bp 的双链环状DNA ,分为早期区、晚期区和非编码区,早期区编码的蛋白与病毒持续感染和致癌作用有关。
HPV 有100余种,其中近80种与人类疾病相关。
静脉炎的处理方法
静脉炎是指静脉内壁发生炎症引起的疾病,常见于静脉插管、输液等操作后。
下面是处理静脉炎的几种方法:
1. 疼痛管理:可以使用非处方的止痛药物,如布洛芬、扑热息痛等缓解疼痛。
2. 热敷:可以用温水浸湿的热水袋,或热毛巾敷在局部,有助于减轻炎症和舒缓疼痛。
3. 静脉通路更换:及时更换导致静脉炎的静脉通路,选择其他合适的部位重新插管,避免进一步感染。
4. 使用局部药物:医生可能会开具抗生素药膏或消炎药膏,涂抹在受感染区域,起到抑制细菌繁殖的作用。
5. 抗生素治疗:如果静脉炎症状较严重或细菌感染明显,医生可能会开具口服或静脉注射的抗生素治疗,以消除感染。
6. 视情况使用抗炎药物:如果炎症明显,医生可能会开具口服或静脉注射的抗炎药物,以减轻炎症反应。
7. 如有需要,进行局部引流:在感染明显、脓肿形成等情况下,医生可能会通过手术或其他操作方式进行局部引流,以清除脓液。
8. 保持部位清洁:保持静脉通路周围的皮肤清洁卫生,定期更
换敷料,避免细菌感染加重。
请注意,这仅为一般性建议,具体处理方法需根据医生的指导和个体病情而定。
如果出现严重的静脉炎症状,建议及时就诊并接受专业的治疗。
静脉炎的预防及护理措施静脉炎是指静脉内壁发生炎症反应的疾病,常见于静脉导管插管、输液、输血等操作后。
它是医院中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严重时可导致败血症等严重后果。
为了预防静脉炎的发生,提高患者的护理质量和安全性,以下是静脉炎的预防及护理措施:一、预防措施1.选择适当的静脉插管部位:避免插管部位过于挨近关节、肌腱、皮肤皱褶等易受压迫或者磨擦的区域。
通常选择静脉较粗、表浅、血管通畅的部位。
2.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在插管前,护士应洗手、戴好手套,并采用无菌巾包扎插管部位,避免细菌感染。
3.注意插管技术:护士在插管时应轻柔、稳定,避免插管过深或者过浅,以免损伤血管壁。
4.定期更换导管:根据医嘱或者相关规定,定期更换导管,避免导管内血栓形成。
5.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根据患者情况,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减少感染风险。
6.加强患者教育:向患者及家属详细介绍静脉炎的预防知识,教授正确的静脉插管护理方法,提高患者的自我保护意识。
二、护理措施1.保持导管通畅:定期检查导管是否通畅,如发现有阻塞或者血栓形成,及时采取措施解决。
2.定期更换导管固定贴:避免导管脱落或者移位,定期更换导管固定贴,保持导管的稳定。
3.注意皮肤护理:保持插管部位的皮肤清洁、干燥,避免皮肤湿疹、红肿等感染症状。
4.定期更换输液瓶和输液管:遵循医嘱,定期更换输液瓶和输液管,避免细菌滋生。
5.观察患者症状:护士应密切观察患者的症状变化,如发现疼痛、红肿、渗液等异常情况,及时采取相应措施。
6.加强患者心理护理:静脉炎常伴有疼痛和不适感,护士应及时安抚患者情绪,减轻其痛苦。
7.饮食调理:根据患者情况,合理调整饮食,增加营养摄入,提高机体反抗力。
8.定期观察血液检查结果:根据医嘱,定期进行血液检查,了解患者的血常规、炎症指标等情况,及时发现异常。
9.加强团队合作:医护人员应加强沟通,形成合力,共同预防和治疗静脉炎。
总结:静脉炎的预防及护理措施是保证患者安全的重要环节。
静脉炎的预防及护理措施静脉炎是一种常见的并发症,主要指静脉内发生的炎症反应。
它可以导致疼痛、红肿、发热等症状,严重时甚至可能引发血栓形成和感染。
因此,预防和及时护理静脉炎非常重要。
本文将介绍静脉炎的预防措施和护理方法。
一、静脉炎的预防措施1. 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在进行任何与静脉穿刺和输液相关的操作时,医务人员必须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范。
这包括洗手、佩戴手套、穿戴无菌衣物和使用无菌物品等。
2. 选择合适的静脉通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需要,选择适当的静脉通路。
常见的静脉通路包括外周静脉、中心静脉和动脉导管。
正确选择合适的通路可以减少静脉炎的发生率。
3. 定期更换输液装置:输液装置是静脉炎的一个重要风险因素。
为了减少感染的风险,输液装置应定期更换。
通常情况下,外周静脉输液装置应每72小时更换一次,中心静脉输液装置应每48小时更换一次。
4. 注意静脉穿刺点的护理:静脉穿刺点是静脉炎的一个潜在入口。
在穿刺后,应保持穿刺点的清洁和干燥,定期更换敷料,并观察有无红肿、疼痛等异常症状。
5. 提高患者自我保护意识:对于需要长期静脉通路的患者,应加强他们的自我保护意识。
教育患者如何正确清洁和护理穿刺点,以及注意观察有无异常症状,并及时就医。
二、静脉炎的护理措施1. 观察患者症状:护理人员应定期观察患者的症状,包括疼痛、红肿、发热等。
如果发现异常情况,应及时报告医生,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2. 保持静脉通路通畅:保持静脉通路的通畅非常重要。
护理人员应定期检查输液装置和静脉通路,确保其正常运行。
如果发现有堵塞或者漏液等情况,应及时处理。
3. 定期更换输液装置和敷料:输液装置和敷料应定期更换,以减少感染的风险。
更换时应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范,确保操作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4. 加强皮肤护理:静脉炎常常与皮肤感染有关,因此,加强皮肤护理非常重要。
护理人员应定期清洁和护理患者的皮肤,保持其清洁、干燥和健康。
5. 给予适当的药物治疗: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医生可能会给予适当的药物治疗,如抗生素、消炎药等。
静脉输液引起静脉炎的预防及护理在当前的临床治疗中,静脉输液是最基本、最重要的给药方法,也是现代护理工作中最为关键的部分。
通过静脉输液给药,能够提升药物药效的发挥速度,在多种疾病的治疗和抢救中均发挥重要的价值。
但是静脉炎的治疗过程中易出现较多的并发症,其中最严重的并发症是静脉炎。
静脉炎的出现不仅会影响药物的疗效,还会增加患者的治疗痛苦。
临床调查研究发现,约有70%的静脉输液治疗患者出现严重程度不一的静脉炎症状,这些并发症增加了静脉输液风险。
因此需要重视静脉炎的预防和护理。
全面、认真的分析引发静脉炎发生的原因,并制定有效的措施进行预防,或是发生静脉炎后正确的处置,均是提升静脉输液安全的重要途径。
本文将分析一些静脉输液引起静脉炎的常见原因,提出有效的预防和处置措施,让你不再害怕静脉炎。
1.引发静脉炎的常见因素1.1输液药物因素静脉输液的药物进入血液后会导致药物的PH值和渗透压发生明显变化,无论是酸性药物还是碱性药物,都可能对血管内膜正常的代谢与功能造成一定影响。
输入特殊的药物时,如高渗药物能够增加血浆的渗透法,增加血管内膜细胞发生萎缩、脱水、坏死等风险。
在输入抗癌症的药物时,药物的毒性作用和刺激性均高于普通药物,对血管内膜细胞的影响更加明显,如果反复输入势必对血管内膜造成极大的影响,严重会导致静脉萎缩会变细。
此时,静脉炎的发生风险非常高。
1.2机械性的损伤和刺激重症患者和住院患者需要长时间的进行静脉输液,鉴于一些治疗和药物的特殊性,有事需要对同一条血管进行反复的穿刺或留置针在静脉留置的时间过长,这时对血管内膜也会造成一定的损伤。
这种机械性的损伤会导致血管壁不断的变薄,弹性下降,加速血管的萎缩和变细,脆性增加,进而导致静脉炎的出现。
1.3技术因素技术因素指的是由于护理人员护理不当所引发的静脉炎。
主要分为以下几点因素:(1)护理人员在进行静脉穿刺时未严格的执行无菌穿刺技术,增加静脉感染的风险。
(2)长期静脉输液的患者没有合理的选择静脉血管,导致患者血管条件变差,埋下隐患。
静脉炎的预防及护理措施静脉炎是指血管内静脉壁发炎的疾病,常见于长期留置导管、输液、化疗等医疗操作中。
为了预防静脉炎的发生,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预防措施,并且在护理过程中给予适当的护理。
一、预防措施:1. 导管选择:选择合适的导管材料,如聚乙烯、聚氨酯等,以减少对静脉壁的刺激和损伤。
2. 导管插入:在插入导管前,进行充分的消毒和无菌操作,避免感染。
插入导管时,要选择合适的静脉,并确保插管无阻力,减少对静脉壁的损伤。
3. 导管固定:将导管固定在患者体表,避免导管的移位和摩擦,减少对静脉壁的刺激。
4. 导管护理:定期检查导管插入部位,观察有无红肿、渗液等异常情况。
保持导管通畅,避免导管阻塞,定期冲洗导管,避免导管内血栓形成。
5. 皮肤护理:保持导管插入部位的皮肤清洁干燥,定期更换敷料,避免细菌感染。
6. 输液操作:在输液前,检查液体是否清澈,无悬浮物。
输液时,要注意滴速,避免快速输液导致静脉壁受压。
7. 患者教育:对患者进行静脉炎的相关知识宣教,教育患者注意个人卫生,避免刺激性食物的摄入,保持充足的水分摄入,增加尿量,促进血液循环。
二、护理措施:1. 观察:定期观察患者的体温、血压、脉搏、呼吸等生命体征的变化,及时发现异常情况。
2. 导管护理:定期检查导管插入部位,观察有无红肿、渗液等异常情况。
保持导管通畅,避免导管阻塞,定期冲洗导管,避免导管内血栓形成。
3. 皮肤护理:保持导管插入部位的皮肤清洁干燥,定期更换敷料,避免细菌感染。
4. 输液操作:在输液前,检查液体是否清澈,无悬浮物。
输液时,要注意滴速,避免快速输液导致静脉壁受压。
5. 疼痛管理:对于有疼痛感的患者,可采用非药物疼痛管理措施,如冷敷、按摩等。
如疼痛严重,可考虑给予适当的镇痛药物。
6. 患者教育:对患者进行静脉炎的相关知识宣教,教育患者注意个人卫生,避免刺激性食物的摄入,保持充足的水分摄入,增加尿量,促进血液循环。
7. 心理护理:对于长期留置导管的患者,要给予心理支持和关爱,减轻其焦虑和恐惧感。
静脉炎的预防及护理静脉炎是指静脉内壁发生炎症反应的一种疾病,常见于静脉穿刺、静脉输液等操作后。
如果不及时预防和护理,静脉炎可能会引起严重的并发症,如感染、血栓形成等。
因此,对于需要进行静脉操作的患者,预防和护理静脉炎非常重要。
预防静脉炎的措施:1. 选择合适的静脉通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静脉通路,如外周静脉、中心静脉等。
外周静脉通路适用于输液、输血等常规操作,而中心静脉通路适用于需要长期静脉营养支持、化疗等情况。
2.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在进行任何静脉操作之前,护士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包括洗手、戴手套、使用无菌巾等。
确保操作环境的清洁和无菌,减少感染的风险。
3. 规范穿刺技术:穿刺静脉时,护士应掌握正确的穿刺技术,避免多次穿刺或穿刺不准确。
正确的穿刺技术可以减少损伤静脉壁的机会,降低静脉炎的发生率。
4. 定期更换输液器具:输液器具应根据临床需要定期更换,避免长时间使用同一组输液器具。
长时间使用同一组输液器具可能导致细菌滋生和感染,增加静脉炎的风险。
5. 注意静脉通路的观察:护士应定期观察患者静脉通路的情况,包括观察通路周围是否有红肿、渗液、疼痛等症状。
如发现异常情况,应及时采取措施,如更换静脉通路、给予局部抗菌药物等。
静脉炎的护理措施:1. 加强皮肤护理:定期清洁患者的皮肤,保持皮肤的清洁和干燥,避免细菌感染。
如患者有皮肤破损或红肿等情况,应及时处理,并避免使用该部位进行静脉操作。
2. 规范输液操作:在进行输液操作时,护士应注意输液速度的控制,避免过快或过慢。
过快的输液速度可能导致血管扩张和静脉炎的发生,而过慢的输液速度可能导致静脉血栓形成。
3. 留意患者的症状变化:护士应密切观察患者的症状变化,包括体温、心率、血压等指标的变化。
如发现患者有发热、寒战、局部红肿等症状,应及时报告医生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
4. 给予适当的药物治疗:对于已经发生静脉炎的患者,护士应根据医嘱给予适当的药物治疗,如抗生素、消炎药等。
静脉炎的预防及护理措施静脉炎是指静脉内壁发生炎症反应的疾病,常见于静脉留置针或输液导管的使用过程中。
为了预防静脉炎的发生,我们可以采取一系列的预防措施,并进行相应的护理。
一、预防措施1. 选择合适的静脉通道:在进行静脉通道置入前,需要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包括静脉情况、病情、预计使用时间等。
根据评估结果,选择合适的静脉通道,避免选择狭窄、扭曲或血栓形成的静脉。
2.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在进行静脉通道置入前,护士需要进行充分的洗手,并佩戴无菌手套和口罩。
同时,需要对患者的皮肤进行彻底的消毒处理,避免引入细菌。
3. 规范插管操作:在插管过程中,需要遵循规范的操作流程。
包括使用适当大小的导管、正确定位导管、固定导管等。
避免插管过程中的不必要的操作,减少对静脉壁的创伤。
4. 定期更换导管:静脉通道的留置时间过长会增加感染的风险。
因此,需要定期检查导管是否需要更换。
一般情况下,成人每72小时更换一次,儿童每48小时更换一次。
5. 注意导管的保养:在导管留置期间,需要注意导管的保养。
保持导管通畅,定期冲洗导管,避免导管内血液凝结。
同时,定期更换导管周围的敷料,保持导管周围的清洁干燥。
二、护理措施1. 观察导管周围情况:护理人员需要定期观察导管周围的情况。
包括导管周围是否有红肿、渗液、疼痛等症状。
如果发现异常情况,需要及时报告医生,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2. 保持导管通畅:护理人员需要定期冲洗导管,保持导管通畅。
冲洗时需要注意使用无菌的冲洗液,并按照规范的操作流程进行冲洗。
同时,注意观察冲洗后是否有血液凝块排出。
3. 定期更换敷料:定期更换导管周围的敷料,保持导管周围的清洁干燥。
更换敷料时需要注意使用无菌敷料,并遵循规范的操作流程。
4. 注意患者的症状变化:护理人员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症状变化。
包括体温、心率、血压等指标的变化。
如果发现患者出现发热、寒战、头痛等症状,需要及时报告医生,并进行相应的处理。
5. 提供舒适的环境:在护理过程中,需要提供舒适的环境给患者。
输液性静脉炎的常见原因及护理对策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的医疗水平的发展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静脉输液是一种常用、有效的治疗疾病的手段和方法,住院治疗的病人,由于经常输液,血管内壁受到不同因素的刺激,使血管壁发炎,出现静脉局部疼痛、红肿、水肿,静脉呈条索状,甚至出现硬结等炎性改变,这不仅给病者带来了痛苦,也增加了护理工作的强度和治疗工作的难度,因此在输液治疗中均应注意观察并及时预防和处理静脉炎。
关键词:输液性静脉炎;常见原因;护理对策[中图分类号]R4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439-3768-(2019)-1-wt 引言输液性静脉炎主要发生在长期输液的患者。
患者因为长期的输液治疗,静脉血管内壁持续受到药物和针头的刺激,导致血管内壁发炎。
在静脉注射的局部出现疼痛、红肿和水肿。
甚至在局部出现条索、脓性渗出等炎性改变。
输液性静脉炎的血管内壁受到刺激,在初期往往只是表现为局部的触痛,如果出现皮肤颜色的改变,就说明炎症刺激已经达到了血管的中、外膜、皮肤及真皮。
输液性静脉炎持续得不到缓解,到了后期就会出现静脉硬结或者条索状。
静脉输液既是护士基础护理操作的重要内容,也是疾病治疗的重要手段,在临床疾病的抢救、治疗和康复中占有重要地位。
1输液性静脉炎的预防措施1.1血管选择措施在输液血管选择时要尽量选择弹性好、回流通畅外横径粗和便于穿刺观察的部位,特别是对于长期输液的患者应针对性的保护和护理静脉,避免在硬化受伤感染静脉上穿刺。
1.2高浓度药物输入措施以20%的甘露醇来说明高浓度药物的输入原则,首先是采用多条血管轮流使用,给与每个血管休息机会,避免只使用一条血管。
静脉留置甘露醇输入原则上不能超过2次/d,如果需要1次/6 h,则需在套针上静注 2 次,重新穿剌其他静脉上静注 2 次,最大程度减少静脉的刺激。
1.3化疗药物输入措施化疗药物具有较高的药物刺激性,在输液前需要进行诱导穿刺,保证化疗药物可以有效输入到血管内。
静脉炎的预防和护理静脉炎是一种让人不太舒服的疾病,尤其是在输液治疗或者长期静脉置管的情况下容易出现。
那咱们今儿就好好聊聊静脉炎的预防和护理,这可都是实实在在的干货哦!先来说说我之前遇到的一位患者老张。
老张因为生病需要长期输液,结果没几天就出现了静脉炎。
他的手臂沿着静脉走向红肿、疼痛,整个人都不好了。
这让我深刻意识到预防静脉炎的重要性。
要预防静脉炎,首先得从输液操作规范说起。
护士在进行穿刺的时候,那可得小心谨慎,选好血管,尽量一次成功。
就像给植物浇水,得找对“管道”,不能这儿戳一下那儿戳一下,把血管壁给弄伤了。
而且,输液的速度也得控制好,不能像开了闸的洪水一样一股脑儿地冲,得根据药物和患者的情况调节得稳稳当当的。
在选择输液工具方面也有讲究。
能不用钢针就不用钢针,现在有很多高级的留置针、PICC 导管等,它们对血管的刺激相对较小。
好比我们出行,能坐舒适的高铁就不坐颠簸的三轮车,道理是一样的。
药物也是个关键因素。
有些药物刺激性比较强,就像辣椒一样,对血管可不友好。
这时候,医生就得想办法稀释或者采取一些措施来减轻刺激。
比如说,提前用点生理盐水冲洗一下血管,给血管先“洗个澡”,做好准备。
对于长期卧床的患者,要经常帮他们翻身、活动肢体,促进血液循环。
这就好比一台机器,老是不动就容易生锈,血管也是这个道理。
那万一不小心得了静脉炎,该怎么护理呢?如果症状比较轻,像只是有点发红、疼痛,那可以先热敷一下。
用温热的毛巾轻轻敷在患处,就像给受伤的部位做个温暖的“抱抱”,能缓解不少疼痛。
但要注意温度别太高,别把皮肤给烫伤了。
要是症状比较严重,那可能就得用药了。
医生会根据情况开一些外用的药膏或者口服的药物。
这时候患者就得乖乖听话,按时用药,别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
再来说说饮食方面。
得了静脉炎,可不能随便乱吃。
要多吃一些新鲜的蔬菜水果,补充维生素,让血管更有弹性。
少吃那些油腻、辛辣的食物,它们就像“捣乱分子”,会让病情加重。
我还记得老张后来经过精心的护理,静脉炎慢慢好了,他脸上又有了笑容。
输液性静脉炎的护理
【摘要】静脉炎是静脉输液治疗中最常见的并发症,它不仅增加了患者的痛苦,同时也给医护工作者的处置治疗带来难度。
我们通过对产生静脉炎因素的研究,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早护理,大大减少了静脉炎的发生。
【关键词】静脉炎护理
静脉炎是由于输入刺激性溶液,溶液浓度较高或静脉内放置刺激性较强的静脉导管时间过长,引起的局部静脉壁化学性或机械性伤害反应。
它的出现不仅给患者带来很大的痛苦,也增加了护理人员静脉穿刺的难度,甚至影响药液的输入而延误治疗。
几年来,我们注意对静脉炎的预防和护理,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2008年6月至2010年6月,我科住院患者出现静脉炎35例,按美国静脉输液护理学会所规定的静脉炎分级指标共分Ⅲ度,其中I度19例,Ⅱ度11例,Ⅲ度5例,男18例,女17例,年龄21~88岁。
35例患者经过精心的护理,33例治愈,2例死于原发病。
2静脉炎产生的相关因素
2.1化学因素静脉内输入各种刺激性溶液及非生理性pH液体的输入均可能导致静脉炎的发生。
2.2物理因素各种机械原因均可损伤静脉壁,而出现炎症反应。
2.3液体输入量及速度静脉输液量日大于1500ml时或输液速度大于血流速度,则静脉炎发生率会明显增高。
2.4污染因素污染主要是指局部消毒不严、消毒液浓度不足、输液器污染、针头污染、加药针管污染、配药后时间过长污染,而输液微粒污染最不容忽视。
2.5机体因素机体抵抗力低下是输液性静脉炎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
3 静脉炎的预防
3.1加强输注液体质量控制(1)药物现配现用,稀释时应使其充分溶解。
(2)在安瓿开封时微粒极易混入药液,因此在锯安瓿前后均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3)减少针头穿刺胶塞次数,尽量一次性使用针头。
(5)必要时,可选用精密过滤输液器及可来福接头。
3.2静脉的选择血管应选择弹性好、回流通畅、外横径较粗、便于穿刺和观察的部位,尽量选用上肢静脉输液,如特殊情况或病情需要在下肢静脉穿刺,输液时可抬高下肢20~30°,减轻药物对下肢静脉的刺激。
3.3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严格掌握消毒液的有效期和使用浓度以及正确的使用方法,一次性输液消毒以穿刺点为中心向外,范围直径在5cm以上。
留置针使用前皮肤消毒范围一般大于8cm,并以透明贴膜固定,便于观察穿刺点的皮肤以及早发现静脉炎。
3.4输入高浓度及刺激性较强药物的护理可在穿刺时先将输液器与生理盐水相连,待穿刺成功后再接入高浓度或刺激性较强的药物;静脉快速滴注20%甘露醇时,尽量减少同一静脉连续性注射的次数;在穿刺前5min用湿毛巾热敷或用硝酸甘油注射液外擦穿刺部位及穿刺
部位近心端,也可将甘露醇加热至28℃左右;输入高渗液或刺激性药物再静脉滴注生理盐水20ml左右后,再行拔针或肝素盐水2~5ml封管。
3.5控制液体输入量对长期计划执行静脉输液的患者,尽量限制液体入量在每天1000ml以内。
持续性大剂量静脉快速输液患者,尽量选择深静脉置管或PICC留置管,尽量避免在下肢静脉输液。
3.6合理膳食,补充营养,以增强患者自身的抵抗力,促进疾病早日康复。
保持皮肤清洁卫生,保持室内空气清新,做好陪护人员的指导咨询,经常更换衣被床单,保持床铺平整干燥,限制留陪人员,减少感染的机会。
4静脉炎的护理
4.1冷敷法常用于20%甘露醇、4%碳酸氢钠、化疗药物等静脉滴注渗漏的早期。
4.2药物外敷法
,持续外敷治疗静脉炎疗效好,治愈时间较单用硫酸美明显缩短。
(2)将50%葡萄糖20ml+25%硫酸镁10ml+维生素B12.5mg混合液外敷治疗各种化疗药物皮肤渗漏总有效率可达96%,且明显缩短疼痛、肿胀的时间。
(3)冯佩君将立其丁10mg加入50%硫酸镁溶液100ml(温度25~28℃)中,倒入放有无菌纱布的治疗碗内,浸湿的纱布冷敷于患处,并用保鲜膜覆盖加以固定,3-4h更换1次,观察1~2d,有效率达97%。
,皮下出血、皮肤青紫情况大大减少。
,涂于患处,每日7~8次,直至痊愈。
,加冰片细末10~15g搅拌成泥状,用纱布包裹置于患处,l~2
次/d,有效率达100%。
,再切成约0.3cm厚的薄片,放入清洁容器中,然后将静脉穿刺针眼处用0.5%的络合碘消毒,用无菌输液贴保护。
再将土豆片沿静脉炎的走向贴敷,上面用保鲜膜覆盖。
贴敷后患者有清凉舒适感,可起到止痛消炎的作用。
,每天3~4次,每次1h,外敷时每30min更换芦荟片1次。
经46例临床观察有效率达97.83%。
4.3超短波理疗法在局部敷药的同时配合红外线照射疗法,每日2次,每次20~30min。
4.4药物封闭法常用1%普鲁卡因加地塞米松5mg或酚妥拉明10mg 在外肿皮肤的边缘呈点状封闭,隔日1次,同时用山莨菪碱针剂外敷,一般3~5天即可痊愈。
综上所述,静脉炎是临床工作中的常见问题,控制和减少静脉炎的发生关键在于早期预防和治疗。
采取切实可行的治疗护理措施,消除和减少静脉炎发生的危险因素,减轻患者痛苦,提高其生存质量是我们工作的重点。
参考文献
[1]黎旌红.静脉留置针导致静脉炎原因分析与对策.南方护理学报,2004,11(1):31-32.
[2]路兰花,李宇新.静脉留置针致静脉炎的原因及护理对策.临床医药实践杂志,2004,13(12):9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