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运动-日照图判读
- 格式:ppt
- 大小:1.67 MB
- 文档页数:29
专题一常见光照图的类型1.侧视图一般北极在上,南极在下,赤道为一直线居中,晨昏线与太阳光线垂直,并平分赤道。
二分日时,晨昏线起止于南、北两极点;二至日时,晨昏线起止于与南、北极圈相切的两切点。
以上三图在纵切面上昼夜半球平分,下面的图在纵切面上昼夜半球不平分。
2.极地俯视图中心为极点,外圆为赤道,虚线为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
3.斜侧(俯)视图观测点既不在赤道上空,也不在极点上空,观测到的光照情况即为斜侧(俯)视图。
4.矩形投影图矩形投影图是将南北极点、南北极圈、南北回归线放大到与赤道一样长,它与实际图相比有很大的变形,离赤道越远,变形越大。
判读此类图的关键是晨昏线、极昼极夜和赤道上的日出(6时)日落(18时)时间等。
5.局部图解题时把图像补充完整,可降低解题难度。
6.地球公转轨道图在地球公转轨道图中,完整展现二分二至日的光照图,一般结合地轴方向、近日点、远日点进行判读。
7.公转轨道局部图结合公转方向和昼夜分布判读。
图中阴影为夜半球,太阳直射在赤道上,之后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动,可确定为9月23日前后的光照图。
【典例剖析】(2010·上海地理改编)下图为某日部分地区昼夜示意图,阴影部分表示黑夜,其余部分表示白昼。
此时晨昏线与经线夹角为23°26′。
读图回答问题。
(1)计算此时甲地地方时及北京时间。
(2)写出该日太阳直射点坐标,并说明该日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分布规律。
(3)计算该日乙地的白昼时间,并说明该日全球昼夜分布特点。
【审答流程】 (一)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二)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解题答案(1)6 16(2)(23°26′N,60°E);从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3)11小时;该日北半球各地昼达到一年中最长夜最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北极圈及其以内为极昼。
南半球相反。
[学以致用]如图中阴影区域为夜半球,A、C两点的地方时相同且所在弧线两侧的日期不同;B、C两点永远昼夜等长,且两点的经度差为90°;D为BC的中点。
日照图判读的技巧分析安徽马鞍山卢大亮日照图主要的构成要素包括:一是点:太阳直射点、晨昏线与纬线相切的某点、晨昏线与赤道的交点等;二是线:经纬线、晨昏线、太阳光线、零点线、国际日期变更线等;三是面:夜半球和昼半球。
日照图有两种主要状态:一是静态图:反映地球某一特定时间世界各地的时间状况;二是动态图:包括由于地球自转而导致的地方时和日期的更替以及由于地球公转而导致的季节更替。
一、日照图上的信息1. 日照图上的时间信息:①地方时和区时:昼半球的中央经线为12时,夜半球的中央经线为24时(或0时);晨线与赤道的交点为6时,昏线与赤道的交点为18时。
②日期:包括根据国际日期变更线(定线)、0点线或24点线(动线)判断“新的一天”与“旧的一天”,以及夏至、冬至、春分、秋分等特殊日期的判定。
③季节:可以根据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太阳高度角、昼夜长短情况、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等判断该半球的季节。
2. 日照图上的空间信息:某些地理现象既有明显的时间性,又有明显的空间性,所以地理现象是地理时空问题的结合点。
地理时间计算与地理现象的联系,鲜明地体现了地理学科的综合性特征,因此也成为高考时空题中经常涉及的问题。
在高考地理复习中,应该从“时间”和“空间”两个方面把握各种地理现象,才能熟练地进行“时空转换”,真正提高复习效率。
如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正午太阳高度角的空间分布与季节变化、昼夜长短的空间分布与季节变化等。
例1. 下图所示范围为昼半球,其中A点(78°N,12°E)位于我国新建的北极科考站黄河站附近,B 点与A点处于同一经线圈上,此时正值北极科考的好季节,读图回答(1)~(2)题:(1)图示时刻北京时间为()A. 7时12分B. 7时C. 19时12分D. 19时(2)下列关于此时现象的叙述,正确的是()A. 太阳直射点将向北移B. 为长江流域早稻播种季节C. 地球公转速度变快D. 直布罗陀表层海水向西流解析:(1)本题的情境很简单,是通过日照图来考查具体的地理知识的,但本题没有空间立体图,给出的是平面图,所以我们首先要将立体的图分析出来(如下图)。
地球日照图的判读方法与技巧总结(内部资料注意保存)编写:丁新海高一地理组2012/10/17 编号:016—017 段长签字:一、日照图涉及到的问题日照图也叫光照图,即太阳光线照射在地球表面所形成的白昼和黑夜的分布图形。
由于观察的角度不同,日照图的形式变化较多,该类试题能很好地考察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在历年高考试题中出现的频率很大,对日照图的判读属于高考复习中不能回避和必须熟练掌握的主干知识,归纳和总结这类试题的题型和解题技巧显得尤其重要。
在日照图上通常涉及下列问题:1.判断半球及地球自转的方向:(1)东西半球:明确20°W和160°E两条经线把地球分为东西两半球。
(2)南北半球:北极上空看地球逆时针方向自转,南极上空看地球顺时针方向自转。
2.画晨昏线或太阳光线:晨昏线与太阳光线相互垂直。
3.确定太阳直射点的位置:要确定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就要判断出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和经度。
(1)纬度位置:一般有三种情况,即太阳直射在北回归线、南回归线和赤道上,判断的依据是观察极圈内的昼夜状况。
(2)经度位置:太阳直射点位于地方时12点所在的经线上。
4.日期、节气(季节):由日照图确定日期和节气(季节),日期主要有四种: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时,日期为6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赤道时,日期为9月23日或3月21日前后;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时,日期为12月22日前后。
北半球对应的节气依次是夏至、秋分或春分、冬至;季节是夏季、秋季或春季、冬季,此处应注意节气和季节的区别。
判断推理的过程是:由极圈内的昼夜状况到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再到日期节气(季节)。
5.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1)太阳直射点上的太阳高度为90°,晨昏线上的太阳高度等于0,昼半球的太阳高度大于0,夜半球的太阳高度小于0。
(2)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
一是纬度分布规律: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如夏至日太阳直射在北回归线上,正午太阳高度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二是季节分布规律:夏至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各纬度,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南半球各纬度,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冬至日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各纬度,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半球各纬度,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
专题内容:《日照图的判读》【考纲聚焦】1.用事实分别说明地球自转、公转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
2.日照图考查热点①判断地理坐标;②确定方位;③划分时区、确定日界线、计算地方时、区时;④判断东西半球及南北半球;⑤确定太阳直射点地理坐标,计算某地正午太阳高度角;⑥确定晨线与昏线、昼半球与夜半球、极昼与极夜;⑦计算昼长或夜长;⑧确定日期、节气、季节、五带;⑨确定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向;⑩推断公转速度的快慢状况。
【知识网络】1.日照图类型与要求(1)地球公转轨道图:在地球公转轨道图中,完整展现二分二至日的光照图,一般结合地轴方向、近日点、远日点进行判读。
(2)公转轨道局部图:结合公转方向和昼夜分布判读。
图中阴影为夜半球,太阳直射在赤道上,之后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动,可确定为9月23日左右的光照图。
(3)地球侧视图:一般北极在上,南极在下,赤道为一直线,居中,晨昏线与太阳光线垂直,并平分赤道。
二分日时,晨昏线起止于南北两极点,二至日时,晨昏线起止于与南北极圈相切的两切点,除二分日以外的时间,晨昏线与极地的某两纬线圈(纬度度数相同)相切。
上三图在纵切面上昼夜半球平分,下面的图在纵切面上昼夜半球不等分。
(4)极地俯视图:中心为极点,外圆为赤道,虚线为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
(5)斜侧(俯)视图:观测点既不在赤道上空,也不在极点上空,观测到的光照情况即为斜侧(俯)视图。
(6)矩形投影图:矩形投影图是将南北极点、南北极圈、南北回归线放大到与赤道一样长,它与实际图相比有很大的变形,离赤道越远,变形越大。
判读此类图的关键是晨昏线、极昼极夜和赤道上的日出(6点)、日落(18点)时间等。
(7)局部图:解题时把图像补充完整,可降低解题难度。
(8)组合图:下图甲将同一时刻,不同位置观测到的侧视图整合在一幅图上,图乙是将同一时刻,不同位置观测到的极地俯视图整合在一幅图上。
(9)日照图面面观3.常见图形及说明。
(1)正侧视日照图说明:①②是夏至日(6月22日);③④冬至日(12月22日);⑤⑥春秋分日(3月21日或9月23日)。
⽇照图判读的技巧分析⽇照图判读的技巧分析安徽马鞍⼭卢⼤亮⽇照图主要的构成要素包括:⼀是点:太阳直射点、晨昏线与纬线相切的某点、晨昏线与⾚道的交点等;⼆是线:经纬线、晨昏线、太阳光线、零点线、国际⽇期变更线等;三是⾯:夜半球和昼半球。
⽇照图有两种主要状态:⼀是静态图:反映地球某⼀特定时间世界各地的时间状况;⼆是动态图:包括由于地球⾃转⽽导致的地⽅时和⽇期的更替以及由于地球公转⽽导致的季节更替。
⼀、⽇照图上的信息1. ⽇照图上的时间信息:①地⽅时和区时:昼半球的中央经线为12时,夜半球的中央经线为24时(或0时);晨线与⾚道的交点为6时,昏线与⾚道的交点为18时。
②⽇期:包括根据国际⽇期变更线(定线)、0点线或24点线(动线)判断“新的⼀天”与“旧的⼀天”,以及夏⾄、冬⾄、春分、秋分等特殊⽇期的判定。
③季节:可以根据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太阳⾼度⾓、昼夜长短情况、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等判断该半球的季节。
2. ⽇照图上的空间信息:某些地理现象既有明显的时间性,⼜有明显的空间性,所以地理现象是地理时空问题的结合点。
地理时间计算与地理现象的联系,鲜明地体现了地理学科的综合性特征,因此也成为⾼考时空题中经常涉及的问题。
在⾼考地理复习中,应该从“时间”和“空间”两个⽅⾯把握各种地理现象,才能熟练地进⾏“时空转换”,真正提⾼复习效率。
如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正午太阳⾼度⾓的空间分布与季节变化、昼夜长短的空间分布与季节变化等。
例1. 下图所⽰范围为昼半球,其中A点(78°N,12°E)位于我国新建的北极科考站黄河站附近,B 点与A点处于同⼀经线圈上,此时正值北极科考的好季节,读图回答(1)~(2)题:(1)图⽰时刻北京时间为()A. 7时12分B. 7时C. 19时12分D. 19时(2)下列关于此时现象的叙述,正确的是()A. 太阳直射点将向北移B. 为长江流域早稻播种季节C. 地球公转速度变快D. 直布罗陀表层海⽔向西流解析:(1)本题的情境很简单,是通过⽇照图来考查具体的地理知识的,但本题没有空间⽴体图,给出的是平⾯图,所以我们⾸先要将⽴体的图分析出来(如下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