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收锣鼓》
- 格式:doc
- 大小:29.50 KB
- 文档页数:3
《丰收锣鼓》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理解乐曲《丰收锣鼓》的旋律及节奏特点,能够用轻快、活泼的声音进行演唱。
2. 通过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和表演,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力和合作认识。
3. 感受乐曲欢快热烈的音乐情绪,体会农民丰收时的喜悦心情。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通过小组合作,准确表演歌曲《丰收锣鼓》,包括音准、节奏、速度等方面。
2. 教学难点:理解歌曲中“丰收”的主题思想,体会农民的喜悦心情,并将这种情感融入到表演中。
三、教学准备:1. 多媒体课件:展示乐曲《丰收锣鼓》的背景音乐和相关图片。
2. 乐器:小鼓、镲等打击乐器。
3. 学生分组: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每组分配乐器和表演任务。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播放《丰收锣鼓》的音乐片段,让学生猜猜是什么乐曲,并简单介绍该乐曲背景。
2. 引出课题,并强调本课学习的重点是学习和了解《丰收锣鼓》这一民族器乐合奏曲。
(二)初听全曲,要求感受乐曲的情绪,并辨析乐器。
1. 再次播放音乐,要求学生在感受乐曲情绪的基础上辨析出乐曲是由唢呐、大锣、小钹等打击乐吹奏的。
2. 提问:乐曲由几段构成?(三)分段欣赏,分析乐曲的结构。
1. 引子(1-6小节):提问:这段音乐让你联料到什么?它有什么作用?分析引子的音乐特点。
2. 主体部分(7-27小节):(1)这段音乐主要由哪些乐器演奏?这些乐器有什么特点?(2)这段音乐的主题旋律是什么?主题旋律出现几次?各在什么时候出现?并请同砚分别演奏主题旋律。
(3)欣赏第一乐章后,引出“鱼咬尾”这种创作手法。
讲解乐曲结构图式。
3. 尾声(28小节至结束):讲解尾声部分的特点。
(四)欣赏第二部分《丰收歌》中的《打麦场》。
1. 播放《打麦场》片段。
2. 简单介绍《打麦场》的背景。
3. 提问:这部分音乐与《丰收锣鼓》有什么干系?这部分有哪些乐器演奏?这些乐器有什么特点?这部分的主题旋律是什么?(五)教室小结:强调本课学习的重点是通过欣赏民族器乐合奏曲,了解和感受民族音乐的魅力,并学会分析乐曲的结构。
湘艺版音乐六年级上册第4课(听赏)《丰收锣鼓》教案一. 教材分析《丰收锣鼓》是湘艺版音乐六年级上册第4课的一首歌曲。
这首歌曲以锣鼓为伴奏,旋律欢快,节奏鲜明,表现了农民丰收的喜悦。
歌曲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以快速的锣鼓节奏和活泼的旋律展现丰收的喜悦,第二部分以慢速的锣鼓节奏和抒情的旋律表现人们对丰收的感慨和喜悦。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音乐基础,对音乐的表现手法和情感表达有一定的理解。
但是,对于这首以锣鼓为伴奏的乐曲,学生可能对锣鼓的节奏和音色有一定的陌生感,需要通过教师的引导和示范,使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能够理解《丰收锣鼓》歌曲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2.使学生能够掌握歌曲的节奏和旋律,能够独立演唱。
3.培养学生对我国传统音乐的欣赏能力和热爱家乡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丰收锣鼓》歌曲的节奏和旋律。
2.教学难点:让学生能够用正确的音色和节奏演唱歌曲,特别是锣鼓的节奏和音色。
五. 教学方法采用欣赏、讲解、示范、练习、合作等教学方法,以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和合作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丰收锣鼓》歌曲的乐谱和录音。
2.学生准备:带好音乐课本和学习用具。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讲解和播放《丰收锣鼓》歌曲的录音,引导学生感受歌曲的欢快和喜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丰收锣鼓》的歌曲乐谱,讲解歌曲的结构和特点,让学生对歌曲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3.操练(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跟唱歌曲,注意讲解和示范歌曲中的锣鼓节奏和音色,让学生通过实践掌握正确的演唱方法。
4.巩固(5分钟)教师学生进行集体演唱,检查学生对歌曲的掌握情况,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指导和纠正。
5.拓展(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对《丰收锣鼓》进行欣赏和分析,让学生谈谈自己对歌曲的理解和感受,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
6.小结(3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歌曲的节奏和音色,鼓励学生继续努力,不断提高自己的音乐水平。
《丰收锣鼓》教案(共5篇)第一篇:《丰收锣鼓》教案《丰收锣鼓》教学目的:1、初步认识民族乐器中的几种打击乐器,并感知其音色。
2、正确理解《丰收锣鼓》的音乐形象,感受其情绪。
3、通过乐曲欣赏来表现农村丰收的情景,展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教学重点:感受民族管弦乐器《丰收锣鼓》的音乐情绪及音乐形象。
教学难点:正确理解《丰收锣鼓》的音乐形象。
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1、师生问好。
2、聆听鼓的声音。
(引子部分)讨论:鼓声音的规律?二、新授内容:(一)聆听全曲:师:这是一首民族管弦乐器,(暂不出示曲名)其中有打击乐器参加演奏。
边听边想(用课件展示下面问题)。
1、乐曲表现了怎样的情绪和气氛?(表现了欢乐、喜悦的情绪)2、欣赏后谈谈你在欣赏时仿佛看到或想到了怎样的画面。
(感受音乐形象)3、你能给这首曲子取个名字吗?(二)复听音乐:思考下面问题。
1、师:这首曲子由几个部分组成?试用线条或者颜色表示出这首乐曲四个部分的情绪。
教师简析作品:这是一首民族管弦乐曲,曲名叫《丰收锣鼓》,表现了我国农民的劳动生活和喜获丰收的欢乐情绪。
乐曲吸取了我国民间吹打音乐的素材,充分发挥了民族打击乐器丰富多彩的表现功能,既有民族风格,又具时代特点。
2、民族管弦乐队组成:吹管乐、弹拨乐、打击乐、拉弦乐。
(三)分段欣赏:1、引子部分。
(1)初步聆听。
问:①是谁把我们迎进这欢庆的场面?(锣鼓)②它们的声音有什么规律?(2)再次聆听。
跟音乐模仿乐器演奏演奏动作。
2、第一乐段。
(1)初步聆听。
问:①眼前出现怎样的场面?情绪如何?(热烈欢腾场面,情绪高涨)②旋律有何规律?(2)跟琴唱谱。
(3)再次聆听(舞蹈接龙)。
3、第二乐段。
(1)初步聆听。
问:①这一部分和第一部分对比,情绪上有什么变化?(优美抒情)②什么乐器演奏?给人什么感觉?(吹管乐有号召性)(2)跟琴用“啦”唱谱。
(3)再次聆听。
(模仿乐器演奏)4、第三乐段。
(1)初步聆听。
问:①什么乐器演奏?给人什么感觉?(云锣、竹笛;柔和)②这部分旋律让我们走进了怎样的仙境?(田园景色)(2)再次聆听。
2023年《丰收锣鼓》教案作业内容《丰收锣鼓》教案教学内容分析;《丰收锣鼓》是一首民族管弦乐曲,表现了我国农夫的劳动生活和喜获丰收的欢快心情。
乐曲汲取了我国民间吹打音乐的素材,充分发挥了民族打击乐器丰富多彩的表现功能,既有民族风格,又具时代特点。
乐曲由多段旋律和锣鼓部分组成,在调性和心情上形成并置对比,又因主部旋律频频穿插其间而显得前后呼应和统一。
教学目的:一、通过民族乐器的介绍,使同学初步了解民族乐器的表现功能。
二、通过乐曲观赏了解民族管弦乐队的组成常识。
三、通过乐曲观赏来表现农村丰收的场景,呈现一派生气勃勃的景象。
教学重点:感受农村丰收的景象。
教学难点:了解打击乐器的表现功能。
教学过程:一、观看视频片段视频中有你熟悉的乐器吗?2.通常在什么场合会听到这样的演奏?逢年过节和喜庆的日子都会有锣鼓演奏,这是具有我们中国特色的民族乐器。
3.除了锣鼓之外,你还知道哪些民族乐器?4.介绍民族乐器种类。
吹管乐器、拉弦乐器、弹拨乐器、打击乐器。
现在我们就来观赏一首由民族管弦乐演奏的乐曲《丰收锣鼓》。
倾听二、第一部分1.这是什么样的场面?(喧闹欢腾,你追我赶的劳动场面)(忙丰收)2.你听到了什么乐器的声音?在庆祝丰收的日子里,人们除了用歌舞表达情感,还常常运用锣、鼓、镲等打击乐器来表现欢快喜庆的场面。
3.仿照打击乐表演鼓2/4锣2/4X|X|X|X||镲2/4X|X|X|X||先分组练习,再合,最终协作音乐进行演奏。
其次部分1.这一乐段是什么乐器演奏的?2.与第一部分相比,心情上有什么变化?(美丽、抒情)(唱丰收)3.用"lu'哼唱旋律。
第三部分1.这一乐段是什么乐器演奏的?2.介绍云锣:云锣是有音高的打击乐器,有很多面小锣构成,声音悦耳严厉。
清亮明朗的竹笛声以散板的节奏描绘出明媚秀丽的田园景色,云锣则以优美晶莹的音色使人联想起阳光下碧波粼粼的情景。
(赏丰收)第四部分1.这一部分音乐的心情发生了什么变化?(感动、昂扬)2.你联想到了怎样的场面?(庆祝丰收的雄伟场面)(庆丰收)3.学习秧歌舞简洁动作,先练习再和音乐完整倾听三、小结忙丰收喧闹欢腾,你追我赶得劳动场面唱丰收人们劳动时的喜悦心情赏丰收美丽如画的田园景色庆丰收庆祝丰收的宏大场面四、拓展观赏《仓山大乐》片段《丰收锣鼓》教案这篇文章共2953字。
湘艺版音乐六年级上册第4课《丰收锣鼓(民族管弦乐曲)》教案一. 教材分析《丰收锣鼓》是一首民族管弦乐曲,选自湘艺版音乐六年级上册第四课。
这首乐曲以我国民间的锣鼓为素材,展现了丰收时节农民喜悦的心情和热闹的劳动场景。
全曲节奏明快,旋律激昂,富有浓厚的民族特色,能够激发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兴趣和热爱。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音乐基础,对民族音乐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在欣赏和演奏民族管弦乐曲方面还需进一步提高。
针对这一学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引导学生感受乐曲的特点,培养他们的音乐欣赏能力和演奏技巧。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民族管弦乐曲《丰收锣鼓》的背景、结构及特点。
2.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3.提高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和演奏技巧。
4.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掌握乐曲的结构和节奏特点。
2.学会用民族乐器演奏《丰收锣鼓》。
3.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情感体验。
五. 教学方法1.欣赏法:让学生通过多次聆听,感受乐曲的魅力。
2.讲解法:教师详细讲解乐曲的背景、结构及演奏技巧。
3.示范法:教师或学生代表示范演奏,提高学生的演奏水平。
4.小组合作法:引导学生分组练习,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包括乐曲介绍、结构分析、演奏技巧等。
2.民族乐器:如锣鼓、笛子、二胡等。
3.音响设备:用于播放乐曲和录音。
4.练习册:为学生提供课后练习曲目。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介绍《丰收锣鼓》的背景、结构及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5分钟)播放《丰收锣鼓》录音,让学生初步感受乐曲的氛围。
3.操练(10分钟)教师示范演奏,讲解乐曲的演奏技巧。
学生跟随教师一起练习,熟悉乐曲的节奏和旋律。
4.巩固(5分钟)学生分组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鼓励学生相互交流、合作,提高演奏水平。
5.拓展(5分钟)学生代表上台演示,其他学生点评。
教师总结演奏中的优点和不足,给出改进意见。
湘艺版音乐六年级上册第4课《丰收锣鼓(民族管弦乐曲)主题1》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丰收锣鼓》是一首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大型民族管弦乐曲,选自湘艺版音乐六年级上册第四课。
乐曲以我国民间的锣鼓点为基础,融入了北方民歌《杨柳青》的旋律,表现了农民在丰收季节的喜悦心情。
全曲共分为三个部分,主题鲜明,结构紧凑,旋律欢快,富有较强的感染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音乐基础,对民间音乐和民族乐器有一定的了解。
但此曲篇幅较长,音乐形象丰富,需要学生在感受、体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了解乐曲的结构和旋律特点。
同时,学生对锣鼓点的认识和演奏较少,需要在教学中加强实践操作。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感受《丰收锣鼓》欢快的情绪,体会农民丰收的喜悦。
2.熟悉乐曲的结构,了解民族管弦乐的特点。
3.学会简单的锣鼓点,提高学生的音乐表现力。
4.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情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熟悉乐曲的结构,感受民族管弦乐的魅力。
2.难点:理解锣鼓点在乐曲中的作用,学会简单的锣鼓演奏。
五. 教学方法1.聆听法:让学生在多次聆听中感受乐曲的情绪和结构。
2.分析法:通过讲解,使学生了解乐曲的旋律特点和民族管弦乐的组成。
3.实践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敲击锣鼓,体验音乐的表现力。
4.合作法:分组进行锣鼓演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包括乐曲结构图、民族管弦乐器图片等。
2.锣鼓乐器:堂鼓、钹、锣等。
3.音乐教材:湘艺版音乐六年级上册。
4.录音机、音响等音响设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以谈话方式引导学生回忆之前学过的民间音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然后简要介绍《丰收锣鼓》的背景和特点,引入新课。
2.呈现(10分钟)教师播放《丰收锣鼓》录音,让学生初步感受乐曲的情绪和风格。
听完后,教师提问学生对乐曲的感想,引导学生关注乐曲的旋律和节奏。
3.操练(10分钟)教师讲解乐曲的结构,分析民族管弦乐的组成,让学生了解各种乐器的特点。
人音版音乐五年级上册民族管弦乐《丰收锣鼓》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丰收锣鼓》是一首民族管弦乐作品,选自人音版音乐五年级上册。
乐曲以我国民间的锣鼓为素材,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浓郁的生活气息。
通过学习这首乐曲,学生可以了解我国民族音乐的魅力,感受锣鼓文化的独特韵味,提高音乐审美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具有一定的音乐基础,对民间音乐有一定的认识。
但在民族管弦乐方面,学生可能还存在一定的陌生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引导学生感受民族音乐的特点,激发学生对民族管弦乐的兴趣。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丰收锣鼓》的民族特色,感受锣鼓文化的独特韵味。
2.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欣赏能力,提高音乐审美水平。
3.通过学习《丰收锣鼓》,培养学生合作演奏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音乐表现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掌握乐曲的节奏变化和强弱对比。
2.学会用民族管弦乐演奏《丰收锣鼓》。
3.理解乐曲所表现丰收场景,体会音乐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五. 教学方法1.欣赏法:通过聆听、分析、对比等方法,使学生感受乐曲的民族特色。
2.实践法:分组进行民族管弦乐演奏,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乐曲的演奏技巧。
3.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乐曲所表现的场景,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民族管弦乐器,如锣、鼓、笛子等。
2.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如音响、投影仪等。
3.准备相关的教学课件和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丰收场景的图片,引导学生谈论丰收的场景。
然后引入《丰收锣鼓》这首乐曲,让学生初步感受乐曲的氛围。
2.呈现(10分钟)播放《丰收锣鼓》片段,让学生整体聆听。
引导学生关注乐曲的节奏变化和强弱对比,分析乐曲所表现的场景。
3.操练(10分钟)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配备相应的民族管弦乐器。
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分组练习演奏《丰收锣鼓》。
教师巡回指导,纠正学生的演奏错误。
4.巩固(10分钟)选取部分学生进行演奏展示,其他学生观看并给予评价。
《丰收锣鼓》说课稿《丰收锣鼓》说课稿1一、说教材(一)教材分析今天我说课的内容选自人音版第九册第二课《丰收锣鼓》,此曲是彭修文、蔡惠泉借鉴我国民间吹打音乐的鼓点和旋法,充分发挥打击乐器表现功能的一首既有民族风格,又具时代特点的民族管弦乐曲。
乐曲由四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在雄壮嘹亮的引子后,展现了一幅热情欢快、你追我赶的劳动场面。
旋律跳荡、情绪热烈,尤其是最后以浙江吹打乐中的十面锣为主奏的锣鼓段,情绪更为欢腾。
第二部分旋律舒展,具有歌唱性,表现了人们内心的喜悦。
第三部分再现了第一部分旋律后,笛子和云锣分别展现了优美如画的田园景色和阳光下水库的鳞波。
第四部分是全曲的高潮,表现了欢庆丰收的场面。
本课的欣赏是学生在学习民族乐器:吹管乐器、拉弦乐器、弹拨乐器后介绍的最后一类民族乐器—打击乐器时结合欣赏的民族管弦乐曲。
由于本曲中出现了三段极具地方特色的民间吹打音乐:浙江的锣鼓经、潮洲锣鼓和戏曲鼓乐,使整首乐曲风格更为鲜亮,也是较为吸引学生聆听注意的地方。
但由于整首乐曲的结构较为复杂,主题的出现并没有按常规的乐曲结构展现,欣赏时,学生的接受有一定的难度,可能影响到学生对作品的理解。
为此,如何确定目标,如何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解决这一问题成为设计的关键。
(二)教学目标下面我根据课标中提出的态度与情感价值观、过程与方法、音乐知识与技能三个目标维度有机结合,制定以下三个目标:1、听辩、模仿演奏锣、鼓、钹、木鱼、碰钟、云锣等几种常见的中国民族打击乐器,了解乐通过器的音色特点,并在欣赏《丰收锣鼓》的过程中感受打击乐器对乐曲情绪的渲染作用。
2、欣赏民族管弦乐曲《丰收锣鼓》,感受乐曲欢快、热烈、喜庆的情绪,了解乐曲的结构,初步分辨每一乐段的演奏乐器、情绪变化以及乐曲的主题旋律,并在教学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鉴赏能力。
3、通过简单模拟演奏,初步了解民族管弦乐队演出时的空间排列位置。
(三)教学重点音乐教学最基本的属性就是情感性,大凡忽视情感性的音乐教育是很难获得成功的。
湘艺版音乐六年级上册第4课《丰收锣鼓(民族管弦乐曲)主题2》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丰收锣鼓》是湘艺版音乐六年级上册第4课的一首民族管弦乐曲。
这首乐曲以锣鼓为主要乐器,生动地描绘了农民丰收的喜悦场景。
通过学习这首乐曲,学生可以了解我国民族音乐的特点,感受锣鼓乐的节奏魅力,培养对民族音乐的热爱。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音乐基础,对各种乐器的演奏和音乐节奏有一定的了解。
但民族管弦乐的认知程度参差不齐,部分学生可能对锣鼓乐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对学生音乐基础的巩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对民族音乐的认同感。
三. 说教学目标1.了解《丰收锣鼓》的民族背景,感受民族音乐的魅力。
2.掌握乐曲的节奏,能够合奏、独奏乐曲。
3.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提高他们对民族音乐的热爱。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掌握《丰收锣鼓》的节奏和旋律,能够进行合奏、独奏。
2.难点:对民族管弦乐的认知和理解,以及对乐曲情感的把握。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采用聆听、模仿、合奏等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乐曲。
2.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乐曲片段,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音乐。
3.进行分组练习,让学生在合作中提高演奏水平。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简要介绍《丰收锣鼓》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聆听:播放乐曲,让学生感受锣鼓乐的节奏特点。
3.模仿:教师示范演奏,学生跟随模仿,掌握乐曲的基本节奏。
4.练习:分组进行练习,提高学生的演奏技巧。
5.合奏:全班同学共同演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6.总结:讲解乐曲中的民族特色,引导学生热爱民族音乐。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主要包括乐曲的节奏、旋律和民族特点,以及重点难点部分。
通过板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乐曲。
八. 说教学评价教学评价主要从学生的演奏水平、音乐素养和团队协作能力等方面进行。
教师应及时给予反馈,鼓励学生不断提高。
九. 说教学反思教学反思是教师对教学过程的总结和思考。
湘艺版音乐六年级上册《丰收锣鼓》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丰收锣鼓》是湘艺版音乐六年级上册的一首歌曲。
这首歌曲以锣鼓为主题,生动地描绘了丰收季节的喜悦气氛。
歌曲采用了2/4拍子,节奏明快,旋律简洁,易于学生学习和演唱。
通过对这首歌曲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我国的民间音乐特色,提高音乐素养。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音乐基础,对旋律、节奏等方面的感知和理解能力较强。
然而,在音乐表现力和团队协作方面,学生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音乐表现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熟练地演唱《丰收锣鼓》,了解歌曲的创作背景和民间音乐特色。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组演唱、节奏练习等方法,提高学生的音乐表现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我国民间音乐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歌曲的演唱技巧和音乐表现力。
2.难点:歌曲中节奏的变化和团队协作。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分组演唱、节奏练习、音乐游戏等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音乐素养。
2.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乐器、教学挂图等。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以丰收场景图片或视频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感受丰收的喜悦。
2.新歌教学:介绍歌曲的背景、特点,教唱歌曲,重点讲解节奏和旋律。
3.分组演唱: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进行分组演唱,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节奏练习:通过节奏练习,提高学生的节奏感,为歌曲演唱打下基础。
5.音乐游戏:设计音乐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感受音乐的魅力,增强音乐素养。
6.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应简洁明了,突出歌曲的主题和特点。
可以采用以下板书:歌曲名称:《丰收锣鼓》节奏:2/4旋律:简洁、明快八. 说教学评价1.学生演唱:评价学生的演唱技巧、音乐表现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湘艺版音乐六年级上册第4课《丰收锣鼓(民族管弦乐曲)》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丰收锣鼓》是一首民族管弦乐曲,选自湘艺版音乐六年级上册第4课。
乐曲以我国民间的锣鼓为素材,展现了丰收时节的喜庆氛围。
全曲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以激昂的鼓点表现丰收的喜悦;第二部分以柔美的旋律展示农民的辛勤劳作;第三部分再次回到激昂的鼓点,表达了对丰收的欢愉。
通过学习这首乐曲,学生可以了解民族管弦乐的特点,感受音乐中的情感,提高音乐鉴赏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音乐基础,对民族音乐有一定的了解。
但民族管弦乐的欣赏和分析对部分学生来说可能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从熟悉的锣鼓入手,逐步深入理解民族管弦乐曲。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民族管弦乐的特点,提高音乐鉴赏能力。
2.学会用欣赏的眼光看待音乐,感受音乐中的情感。
3.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掌握民族管弦乐的演奏特点。
2.分析乐曲的结构,理解乐曲表达的情感。
3.学会用锣鼓乐器进行简单的演奏。
五. 教学方法1.欣赏法:让学生在聆听中感受音乐的美妙,培养音乐鉴赏能力。
2.讲授法:讲解乐曲的背景、结构、演奏技巧等,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乐曲。
3.实践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演奏锣鼓乐器,提高实践能力。
4.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乐曲的理解和感悟。
六. 教学准备1.准备民族管弦乐队的乐器,如锣鼓、笛子、二胡等。
2.准备相关的音响设备,播放乐曲《丰收锣鼓》。
3.准备教学课件,展示乐曲的结构、演奏技巧等。
4.准备练习用的锣鼓乐器,分发给学生。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民族管弦乐的特点,引导学生关注锣鼓乐器。
2.呈现(10分钟)播放乐曲《丰收锣鼓》,让学生初步感受乐曲的喜庆氛围。
3.操练(10分钟)教师示范演奏锣鼓乐器,讲解演奏技巧。
学生跟随教师一起练习,熟悉乐器的基本演奏方法。
4.巩固(10分钟)学生分组练习,互相交流心得。
《丰收锣鼓》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掌握《丰收锣鼓》的背景、作者及演奏风格等基础知识。
2. 学会演奏《丰收锣鼓》的基本技巧和方法。
3. 理解乐曲所表达的欢庆、热烈的氛围,能够准确演奏。
4. 通过演奏,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学会演奏《丰收锣鼓》的基本技巧和方法。
2. 难点:准确把握乐曲的节奏、旋律和情感表达,以及与同伴的默契配合。
三、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的教学课件和乐器。
2. 安排学生进行分组,每组人数根据实际情况而定,以便于学生之间的协作和交流。
3. 提前进行乐曲示范演奏,让学生对乐曲有初步了解。
4. 提前向学生介绍乐曲背景和演奏风格,以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乐曲内涵。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播放《丰收锣鼓》的音乐片段,请学生欣赏。
2. 提出问题:大家听完音乐后,知道这是什么乐器演奏的吗?你们还知道这种乐器有哪些特点吗?3. 揭示课题,并介绍作者。
(二)初听全曲,整体感知请学生说说听完乐曲后,对乐曲的初步印象。
包括乐曲的情绪、乐曲的节奏、乐曲的体裁等。
(三)分段学奏,边听边奏1. 认识打击乐器。
(1)出示板鼓、大锣、钹等打击乐器,学生观察其外观并进行演奏。
(2)教师介绍打击乐器的演奏姿势及基本击奏方法。
2. 认识乐曲的节奏。
(1)教师出示节奏卡片,请学生认读并模仿。
(2)请学生根据音乐节奏进行朗读。
3. 结合打击乐器,学奏乐曲的节奏。
4. 听辩乐曲的乐段,识别不同的乐器演奏声部。
(四)教室小结请学生谈谈本节课的收获,以及对打击乐器的认识等。
同时,教师对本次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总结,并强调打击乐器的演奏姿势及基本击奏方法的重要性。
教学设计方案(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1. 学生在聆听和演奏过程中,能够理解乐曲的情绪和风格,并准确把握节奏。
2. 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力和合作认识,通过演奏表现出丰收的喜悦。
3. 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和音乐素养。
《丰收锣鼓》
教学内容:欣赏《丰收锣鼓》
教学目标:
1、以“雷雨”为题材,利用自制打击乐器编创音响。
教学目的:1、初步认识民族乐器中的几种打击乐器,并感知其音色。
2、正确理解《丰收锣鼓》的音乐形象,感受其情绪。
3、让学生通过用自制的打击乐器来进行创编音响,使其加深对打击乐器的认识。
教学重点:感受民族管弦乐器《丰收锣鼓》的音乐情绪及音乐形象,使用自制打出乐器创编音响。
教学难点:正确理解《丰收锣鼓》的音乐形象。
教具准备:1、打击乐器:堂鼓、大锣、小锣、钹、碰铃、木鱼。
2、组合音响。
3、多媒体:介绍云锣的形状、音色及演奏方式。
学具准备:每个学生准备两个大的塑料口袋,两个矿泉水塑料瓶(各装少量大米)。
教学设想:
1、采用现场演奏学校具备的六种打击乐器引入教学,以激发学
生的学习兴趣。
2、运用多媒体电化手段教学弥补实物教具的不足,以优化课堂教学结构。
3、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4、打破在欣赏课中老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模式,让学生直接参与创作与演奏,使其成为音乐形象的直接塑造者。
5、课堂结构以打击乐器的认识、感受、使用为主线,把各部分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教学内容和形式丰富多彩。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听《假如幸福的话拍拍手吧》音乐,做点踏步进教室。
2、师生随钢琴声互相问好。
二、介绍六种民族打击乐器:(4分钟)
1、导入新课:教师按下列顺序分别演奏六种打击乐器。
师:这些乐器是怎样发音的?
生:敲打发音的。
师:打击乐器是敲打发音的乐器。
2、多媒体:介绍云锣的形状、音色及演奏方式。
(教师补充:云锣,也名“九音锣”。
以铜制小锣若干面大小配套。
旧时常用十面,现有用到三十几面的。
)
3、抢答:
①这六种打击乐器那些是皮革制成的?
②哪些是用金属制成的?
③哪个是用木头制成的?
4、讨论:打击乐器在音乐中有什么作用?
①强化节奏。
②增强力度。
③丰富音色。
三、欣赏《丰收锣鼓》(16分钟)
1、师:这是一首民族管弦乐器,(暂不出示曲名)其中有打击乐器参加演奏。
边听边想(用课件展示下面问题)。
①乐曲表现了怎样的情绪和气氛?
②欣赏后谈谈你在欣赏时仿佛看到、或想到了怎样的画面。
(感受音乐形象)
③你能给这首曲子取个名字吗?
欣赏后老师启发学生发言的要点:
A、表现了欢乐、喜悦的情绪。
B、在启发学生谈欣赏音乐的感受时:当学生谈到了欢乐、喜悦的情绪时,要启发学生联想与之情绪有关的音乐形象,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当学生谈出了具体的音乐形象时,要启发学生谈出音乐的情绪,培养学生对音乐情绪的感受力,使音乐的情绪与形象有机地结合起来。
注重联系学生实际,从多角度、多层次去启发学生联想,积极地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丰富学生的情感。
(课后记:在老师的启发下,学生的想象十分丰富。
有的想到了金色的秋天里,满怀喜悦的农民敲锣打鼓欢庆丰收的情景;有的想到了运动健儿载誉而归时,祖国人民热烈欢迎他们的情景;有的想到了大森林里可爱的动物们欢度动物狂欢节的情景------学生们思维活跃,想象丰富,都能围绕欢乐、喜悦这一情绪来发言。
他们对音乐中频频出现的锣和鼓的声音特别感兴趣,一些学生还能根据自己的理解谈出他们对塑造音乐形象所起的作用。
)
C、启发学生围绕“欢乐、喜悦”来取名。
2、教师简析作品:这是一首民族管弦乐曲,曲名叫《丰收锣鼓》,表现了我国农民的劳动生活和喜获丰收的欢乐情绪。
乐曲吸取了我国民间吹打音乐的素材,充分发挥了民族打击乐器丰富多彩的表现功能,既有民族风格,又具时代特点。
3、复听音乐:思考下面问题。
①这首曲子由几个部分组成?
试用线条或者颜色表示出这首乐曲四个部分的情绪:学生把答案写在本子上。
颜色:
线条:
师:你为什么要用这些颜色(线条)来表示各部分的情绪?(教师要引导学生进一步感受理解各部分音乐的情绪。
)
四、利用自制打击乐器进行创编音响:全班分成四个大组进行(20分钟)。
1、师:打击乐器是敲打发音的乐器。
摇一摇同学们带来的装有米粒的塑料瓶,它能不能像打击乐器一样敲打发音;我们拍拍手,跺跺脚能不能发音?请你用沙瓶、塑料袋、拍手、跺脚发出的声音以及人声等,创编一个表现夏天雷雨时的音响。
2、步骤及要求:(课件展示,鼠标逐一点出。
)
①以“雷雨”为题材,自命题目。
②创设情景,由副组长用图示简单记录。
③选择恰当的音响来表现。
④边练边改,不断完善。
⑤齐心协力,搞好排练。
3、学生创编,排练。
4、分组表演:由组长上讲台指挥——可以用语言描述来指挥,也可用手势来指挥。
(由副组长记录的简单记录图示放在多媒体展示台上展示出来)。
(课后记:在创编、排练时,各组同学参与意识极强,积极性很高。
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及动手能力得到了充分锻炼与展示。
他们用舞动塑料口袋或用人声模仿风声;用摇动米瓶发出
的声音来模仿雨声;用两个米瓶互击或人声来代表闪电;用跺脚或人声来模仿雷声等,让人感到时而狂风大作,时而象铜钱般大小的雨点正在稀稀疏疏地落下来;时而狂风暴雨天而来,还不时响起阵阵闪电雷鸣声-------。
学生们演奏得那么投入,表情是那么专一,演奏的速度和力度也控制得很好。
不仅如此,各组的创编也各具特色。
比如,第二组创作的题目叫《雷阵雨》,他们把下雷阵雨的过程分成三个部分来描述,各部分还不是单一的重复,而是各有侧重点,既符合客观实际,又极具想象力,把整个下雷阵雨的过程表现得惟妙惟肖。
又如,第三组在描绘了夜晚下雷阵雨后,是用优美的口哨声来表现雨后清晨时几种婉转动听的鸟鸣声来结束的。
真有让人身临雷雨后清新世界的感受,赢得了全班同学和听课老师的阵阵掌声。
)
5教师对创编进行评价:(根据课堂实际,抓住团结协作、创新思维、演奏能力及整体效果等内容加以评价和鼓励。
)
附:板书设计
打击乐器在音乐中的作用:
1、强化节奏
2、增强力度
3、丰富音色
教学反思:此课上后受到了听课领导和老师的高度评价,课后我也进行了认真总结。
成功之处有:1、以演奏六种民族打击乐器来引入教学,形象直观,一下就吸引住了学生的注意力,较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以打击乐器的认识、感受、使用为主线,把教学各环节有机地联系起来,使教学步步深入。
一气呵成。
这是本节课最有特色之处。
3、在欣赏《丰收锣鼓》教学时,教师的引导简洁而具有启发性,学生能充分畅谈自己的感受,思维特别活跃;用自制打击乐器创编音响时,学生参与积极,想象丰富,创编的成果丰富多彩-------这些环节都较好地体现了学习过程中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教学时,这些地方都不时地响起了阵阵掌声。
这些是本节课最精彩之处。
处理不当、需要改进的地方有:1、演奏打击乐器引入时,不应只由老师来演奏,还可以让学生来演奏,这样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欣赏《丰收锣鼓》后的发言,应在小组讨论或邻座同学讨论的基础上进行,这样不仅能提高发言的质量,更重要的是能使每位学生都能把自己的感受说出来,只有每位学生都感受到了自己存在的价值,在以后的学习中他才会去积极参与、积极思考,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使教学得以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