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收锣鼓简介
- 格式:doc
- 大小:23.50 KB
- 文档页数:1
《丰收锣鼓》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丰收锣鼓》是一首民族管弦乐曲,表现了我国农民的劳动生活和喜获丰收的欢乐情绪。
乐曲吸收了我国民间吹打音乐的素材,充分发挥了民族打击乐器丰富多彩的表现功能,既有民族风格,又具时代特点。
乐曲由多段旋律和锣鼓部分组成,在调性和情绪上形成并置对比,又因主部旋律频频穿插其间而显得前后呼应和统一。
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聆听、感受和体验乐曲《丰收锣鼓》中欢庆丰收的喜悦之情,逐步增强学生热爱民族音乐的感情。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以教师引导学生的音乐实践教学方式为主,用不同的形式来培养学生的聆听习惯,提高学生分析音乐的能力。
在学生赏、唱、舞的音乐实践过程中,逐步体验音乐所表现的情感。
三、知识与技能目标:
1、知识目标:
初步了解民乐合奏《丰收锣鼓》的曲作者和螺蛳结顶旋法。
2、能力目标:
①、聆听作品,能从乐曲的情绪、速度、力度和音乐形象上进行简单的分析。
②、聆听作品,能判断其主奏乐器的音色,了解打击乐器的表现功能。
③、在聆听分析的基础上,能哼唱主题旋律,能用螺蛳结顶的旋法进行锣鼓演奏,能随着主题旋律舞动,进一步感受音乐作品,表现农村丰收的情景。
丰收锣鼓中考知识点总结一、丰收锣鼓的起源和历史丰收锣鼓,是中国传统节庆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代表着喜庆和丰收的象征。
其起源可追溯至古代农耕社会,最早是作为农民在庆祝丰收的时候所击鼓作乐的工具,后来逐渐演变成为一种专门的乐器。
丰收锣鼓在中国各地都有着不同的形式和演奏方式,例如北方的大锣、小锣和鼓,南方的大鼓和小鼓等。
在不同的地区和民族中,丰收锣鼓都有着独特的表现形式和风格,反映了各地区的地域文化和民俗风情。
二、丰收锣鼓的结构和演奏技巧丰收锣鼓的结构主要包括锣、鼓和击槌。
锣是由两块相对打击的铜圆盘组成,可以发出清脆的声音;鼓则是由鼓皮和鼓身组成,使用击槌击打鼓身可以发出节奏明快的声音。
在丰收锣鼓的演奏中,演奏者通常需要掌握基本的击打技巧和节奏感,以保证演奏的准确和生动。
此外,丰收锣鼓的演奏还需要注意协调合作,因为通常情况下会有多个人一起演奏,需要相互配合和默契。
三、丰收锣鼓的文化意义丰收锣鼓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具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
它不仅是丰收喜庆的象征,还与民俗风情、宗教信仰等方面紧密相连。
在中国的民间节庆活动中,丰收锣鼓常常被用来表达对丰收的祈福和庆祝,将农业文化和生活习俗融入到音乐和舞蹈中。
它也是一种人们交流和沟通的方式,可以将人们的情感和思想通过音乐的方式传达出来。
此外,丰收锣鼓还在一些宗教仪式和庆典活动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如庙会、祭祀和祈福等活动中,丰收锣鼓都会被广泛运用,成为了重要的文化符号和传统仪式。
四、丰收锣鼓的演变和发展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丰收锣鼓也在不断地演变和发展。
在现代社会中,丰收锣鼓已经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农耕文化和宗教仪式,也被运用到了现代音乐、舞蹈、戏剧等多个领域。
一些乐队和音乐团体也开始将丰收锣鼓引入到自己的演出中,发扬了丰收锣鼓的文化传统和艺术魅力。
而一些现代音乐人也在创作中加入了丰收锣鼓的音效和元素,使其得到了更多的青睐和关注。
同时,一些文化机构和教育机构也开始重视丰收锣鼓的传承和教育,开设了相关的培训课程和活动,其中包括学校、社区和艺术团体等。
丰收锣鼓丰收锣鼓丰收锣鼓是彭修文、蔡惠泉于1972年创作的一首具有鲜明山东音乐特点的民族管弦乐曲,乐曲借鉴我国民间吹打音乐的鼓点和旋法加以变化发展,推陈出新,充分发挥我国丰富多彩的打击乐器的表现能力,既有民族风格,又具时代特点。
概述“丰收锣鼓”是独有的民族打击乐曲种。
发源于明光市潘村镇紫阳南刘庄一带,是流行于皖苏两省,明光、五河、盱眙、泗洪四县的一种民间民族打击乐的艺术形式。
“丰收锣鼓”在民间孕育而生并繁衍发展。
明未清初,“丰收锣鼓”(小五番)的第一代传承人程开学的父亲在民间小戏班做鼓乐手,由于战乱回家务农,又逢荒灾。
他就带上家人,手持锣鼓沿途乞讨渡日。
战乱荒灾过后,回到故里,开始整理鼓谱,并行成了起初的“丰收锣鼓”(小五番)。
“丰收锣鼓”的乐手不限,少则八至十几人,多则几十人。
鼓乐器件有:鼓、锣、铙、钹,其鼓谱独特,表演的形式不拘一格,灵活多变特点曲谱“丰收锣鼓”的基本特点是:第一,鼓声激扬。
看“丰收锣鼓”未见其形,早闻其声,而且声振如雷。
传统的配置比例是鼓2锣4铙4钹2。
现在的人数扩大,多到几十人,鼓和锣、铙、钹的比例加大,声响效果更加突出。
演奏的方法是鼓指挥,锣主奏,铙和钹辅配,交替击打。
第二,曲式欢快。
“丰收锣鼓”的曲牌,既独立成章,又联结成套,由过去的小五番演进到现在的大十番,番曲分为“番头”“主体”“番尾”三个部分。
第三,场面欢快。
“丰收锣鼓”演奏多达几十人,配上喜庆的服饰,“V”字形展开,时而迎面打奏,时而交叉击打,站立与蹲坐,跳跃与翻转,场面欢快喜庆。
乐曲组成丰收锣鼓1、在雄壮嘹亮的引子后,展现了一幅热情欢欣、你追我赶的劳动场面,旋律跳荡,节奏明快,情绪热烈;尤其是最后的锣鼓段,以浙江吹打中音色丰富的十面锣为主奏乐器,情绪更为欢腾、高涨。
2、以吹管乐器富有号召性的音调开始,转入弦乐组和笛子先后奏出的歌唱性旋律,表现了人们内心的喜悦,然后笛子与弹拨乐器以软快节奏和跳跃旋律,抒发了人们在劳动时的欢快心情。
丰收锣鼓教案标题:丰收锣鼓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丰收锣鼓的历史渊源,了解锣鼓表演的基本技能和演出形式。
2. 熟悉丰收锣鼓乐曲的基本演奏技巧,能够简单演奏丰收锣鼓乐曲。
3.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表演能力,激发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和浓厚兴趣。
二、教学内容1. 丰收锣鼓的历史渊源和表演形式介绍。
2. 丰收锣鼓基本演奏技巧教学。
3. 丰收锣鼓乐曲的演奏和表演。
三、教学过程1. 了解丰收锣鼓的历史渊源和表演形式丰收锣鼓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民间音乐形式,起源于古代祭祀和庆祝活动。
它结合了音乐、舞蹈、杂技和戏剧等各种艺术形式,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丰收锣鼓的演出形式包括乐队演奏和表演等。
乐队演奏主要由锣、鼓和打击乐器组成,演奏时需要讲究节奏感和韵律感。
表演则是单独或者群体化的舞蹈、杂技和戏剧等形式,需要讲究身体协调和技巧。
2. 丰收锣鼓基本演奏技巧教学锣和鼓是丰收锣鼓乐队的主要乐器,首先是讲解锤法的技巧,然后是教授锣、鼓的基本节奏,这需要学生反复练习,掌握基本的打击技巧。
最后教授打击乐器的使用和配合练习。
3. 丰收锣鼓乐曲的演奏和表演将孩子们分成团队,并告诉他们要表演精彩的《丰收锣鼓》,在锣鼓的基础上掌握某些简单旋律,以及跳一些基础舞步甚至一些传统的节日舞蹈,让学生们在音乐的氛围中尽情展示自己的才艺,展现团队凝聚力和个人风采。
四、教学重点1. 掌握丰收锣鼓乐曲的基本演奏技巧和跟拍技巧。
2. 掌握丰收锣鼓乐曲的基本表演形式和舞蹈基本动作。
3. 培养合作意识和表演能力,激发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和浓厚兴趣。
五、教学方法多元化教学法,包括说、唱、演、练等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和动手能力,提高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
六、教学评估评估反馈是教学的重要环节,可以通过随堂测试、学生自我评估和小组评估等方式进行,了解学生对于丰收锣鼓表演和演奏技巧的掌握情况和实际表现,及时提出批评和建议,以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
湘艺版音乐六年级上册第4课《丰收锣鼓(民族管弦乐曲)主题1》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丰收锣鼓》是一首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大型民族管弦乐曲,选自湘艺版音乐六年级上册第四课。
乐曲以我国民间的锣鼓点为基础,融入了北方民歌《杨柳青》的旋律,表现了农民在丰收季节的喜悦心情。
全曲共分为三个部分,主题鲜明,结构紧凑,旋律欢快,富有较强的感染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音乐基础,对民间音乐和民族乐器有一定的了解。
但此曲篇幅较长,音乐形象丰富,需要学生在感受、体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了解乐曲的结构和旋律特点。
同时,学生对锣鼓点的认识和演奏较少,需要在教学中加强实践操作。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感受《丰收锣鼓》欢快的情绪,体会农民丰收的喜悦。
2.熟悉乐曲的结构,了解民族管弦乐的特点。
3.学会简单的锣鼓点,提高学生的音乐表现力。
4.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情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熟悉乐曲的结构,感受民族管弦乐的魅力。
2.难点:理解锣鼓点在乐曲中的作用,学会简单的锣鼓演奏。
五. 教学方法1.聆听法:让学生在多次聆听中感受乐曲的情绪和结构。
2.分析法:通过讲解,使学生了解乐曲的旋律特点和民族管弦乐的组成。
3.实践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敲击锣鼓,体验音乐的表现力。
4.合作法:分组进行锣鼓演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包括乐曲结构图、民族管弦乐器图片等。
2.锣鼓乐器:堂鼓、钹、锣等。
3.音乐教材:湘艺版音乐六年级上册。
4.录音机、音响等音响设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以谈话方式引导学生回忆之前学过的民间音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然后简要介绍《丰收锣鼓》的背景和特点,引入新课。
2.呈现(10分钟)教师播放《丰收锣鼓》录音,让学生初步感受乐曲的情绪和风格。
听完后,教师提问学生对乐曲的感想,引导学生关注乐曲的旋律和节奏。
3.操练(10分钟)教师讲解乐曲的结构,分析民族管弦乐的组成,让学生了解各种乐器的特点。
湘艺版音乐六年级上册《丰收锣鼓》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丰收锣鼓》是湘艺版音乐六年级上册的一首歌曲。
这首歌曲以锣鼓为主题,生动地描绘了丰收季节的喜悦气氛。
歌曲采用了2/4拍子,节奏明快,旋律简洁,易于学生学习和演唱。
通过对这首歌曲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我国的民间音乐特色,提高音乐素养。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音乐基础,对旋律、节奏等方面的感知和理解能力较强。
然而,在音乐表现力和团队协作方面,学生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音乐表现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熟练地演唱《丰收锣鼓》,了解歌曲的创作背景和民间音乐特色。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组演唱、节奏练习等方法,提高学生的音乐表现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我国民间音乐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歌曲的演唱技巧和音乐表现力。
2.难点:歌曲中节奏的变化和团队协作。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分组演唱、节奏练习、音乐游戏等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音乐素养。
2.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乐器、教学挂图等。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以丰收场景图片或视频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感受丰收的喜悦。
2.新歌教学:介绍歌曲的背景、特点,教唱歌曲,重点讲解节奏和旋律。
3.分组演唱: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进行分组演唱,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节奏练习:通过节奏练习,提高学生的节奏感,为歌曲演唱打下基础。
5.音乐游戏:设计音乐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感受音乐的魅力,增强音乐素养。
6.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应简洁明了,突出歌曲的主题和特点。
可以采用以下板书:歌曲名称:《丰收锣鼓》节奏:2/4旋律:简洁、明快八. 说教学评价1.学生演唱:评价学生的演唱技巧、音乐表现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丰收锣鼓的曲式结构1.引言1.1 概述丰收锣鼓是一种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国传统艺术形式,它在中国乡村丰收庆典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这种形式的锣鼓乐器最早起源于古代农耕社会,随着时代的变迁,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富有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格的艺术形式。
丰收锣鼓的曲式结构是指其音乐构成和表现形式的规律和特点。
在丰收锣鼓的曲式结构中,通常包括前奏、主题、副题、过渡以及结尾等几个部分。
前奏部分常常用来烘托气氛,让观众进入到艺术的境界中。
主题部分是整个演出的核心,展现出锣鼓乐器的魅力和独特之处。
副题部分则作为主题的补充和延伸,丰富了整个演出的层次和多样性。
过渡部分则用来将前后不同的音乐段落衔接起来,给观众带来更加平稳的听觉感受。
结尾部分则是整个演出的高潮和收尾,以强烈的节奏感和音乐效果留给观众深刻的印象。
丰收锣鼓的曲式结构既有一定的规律性,又有一定的随意性。
在表现丰收喜庆的过程中,演奏者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做出相应的变化和调整,让音乐更加生动有趣。
丰收锣鼓所表达的音乐形式丰富多样,即使在同一种曲式中,也有很大的差异。
这种多样性不仅体现了丰收锣鼓艺术的创造力和表现力,也充分展示了中国丰收文化的多元性和包容性。
通过深入探究丰收锣鼓的曲式结构,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一独特的音乐形式。
同时,也可以从中窥探出丰收锣鼓所传达的文化内涵和民俗风情,进一步加深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丰收锣鼓的曲式结构不仅仅是一种音乐形式,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表达方式,它将继续在中国乡村丰收庆典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传递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福。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为以下内容:文章结构是指整篇文章在逻辑上所呈现的组织框架和布局方式。
良好的文章结构可以使读者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从而更容易得到正确的信息。
在本文中,我们将按照以下结构组织我们的文章:1. 引言:在引言部分,我们将简要概述丰收锣鼓的曲式结构的主要内容,并说明本文的目的和意义。
人教版初中音乐七上《丰收锣鼓》[代雪桃]市一等奖优质课标题:赞颂《丰收锣鼓》——一等奖优质课的感想引言:初中音乐教育是培养学生的音乐素质和审美情趣的重要环节之一,而《丰收锣鼓》这首曲目则是人教版初中音乐七上的一等奖优质课。
通过学习、演奏和欣赏这首曲目,我们不仅在音乐技能上得到提高,还体验到了音乐对内心情感的唤起以及与人共同创造美的力量。
本文将分享我对《丰收锣鼓》这首曲目的观感和体会。
篇章一:曲目赏析《丰收锣鼓》这首曲目融合了中国传统的锣鼓表演和节庆音乐元素,展示了喜庆的节日氛围和丰收的喜悦场景。
整首曲目由开幕、主题、过渡、高潮、尾声等部分构成,通过锣鼓的齐奏、鼓点的起伏和变化以及交错的旋律构成,将我们带入了一个热闹而欢乐的氛围之中。
篇章二:学习收获学习《丰收锣鼓》过程中,我从中获得了丰富的音乐知识和技巧。
通过演奏乐曲,我学会了正确使用鼓槌、控制力度和速度,锻炼了协调性和节奏感。
同时,在学习过程中,老师还教给我们如何合理运用鼓点的响度和演奏的韵律来表达音乐的情感,并向我们展示了乐曲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篇章三:演奏体验在演奏《丰收锣鼓》的过程中,我感受到无与伦比的快乐和满足感。
锣鼓表演不仅需要我们掌握技巧,还需要大家有良好的团队协作和默契。
在排练中,我们逐渐熟悉了各自的角色和节奏,在共同的努力下,我们的演奏越来越加精妙,并充满生命力。
当乐曲最后一个音符响起时,观众们爆发出热烈的掌声,那种荣耀的感觉,让我陶醉其中。
篇章四:音乐情感的触动在音乐中,我感受到了一种非常独特的情感触动。
这首曲目中丰富的音符和动听的旋律,让我感受到了丰收的欢乐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当锣鼓声震撼着心灵时,我仿佛置身于一片热气腾腾、灯火辉煌的乡村景象中,感受到了人们欢庆丰收时的动人场景。
结语:通过学习、演奏和欣赏《丰收锣鼓》,我们无疑收获了丰富的音乐知识和技能,同时也感受到了音乐所带来的愉悦和情感共鸣。
感谢人教版初中音乐七上的优质课《丰收锣鼓》,让我们在课堂中找到了音乐的魅力,并与同学共同创造美妙的音乐。
学习文案歌曲收锣鼓作为学生
《丰收锣鼓》是七十年代李祖基先生创作的一首古筝独奏曲。
乐曲采用山东柳琴戏音调创作而成,因此具有浓郁的山东风格。
柳琴戏是流行于江苏北部和山东南部的戏曲剧种,主要伴奏乐器为柳琴,所以称为柳琴戏。
《丰收锣鼓》这首乐曲旋律流畅、动听,演奏效果非常好。
不仅可以做为筝独奏曲演奏,还可以以合奏、重奏等形式演出,并可加入打击乐演奏,充分表现出劳动人民欢庆丰收的热烈场面和喜悦心情。
乐曲第一部分是快板,快板又可分为两段,第一段是第一小节至四十小节。
第二段是四十一至六十八小节的第一拍。
乐曲一开始表现了热闹欢快,敲锣打鼓的场景。
作者采用了双手和音的弹奏方法,来模仿“锣鼓声”, 使乐曲一开始就直入主题,表现出一派喜气洋洋的热烈场面。
弹奏时-定要干脆有力,尽量避免杂音。
3至6小节弹奏时要注意左手的节奏要准确,还要注意重音符号。
(示范)第7小节的后十六分音符托劈的节奏是一个难点 ,这里大撮弹奏后与后十六分音符之间动作要断开,让肌肉得到瞬间的松弛,才能够弹准确,弹清晰,切不可含糊不清。
在弹奏第9、10小节时右手的花指切分音与左手和弦配合要把握好节奏,对位一定要准确。
作为初学者,我对这首曲子的感悟是古筝与打击乐合奏是一种很好地音乐表现形式,在学生乐团中值得进一步发展和提高。
在平时的训练中,我们应该对这种形式进行常规化训练,使合作更有默契。
同时要注重提高自身的音乐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并对技能、
技巧提出更高的要求,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
丰收锣鼓丰收锣鼓丰收锣鼓,此乃中国传统文化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每当秋季的金黄稻谷和丰硕果实成熟的时候,锣鼓声大作,铿锵有力,宛如天籁之音在农田间荡漾。
丰收锣鼓不仅仅是农民收获的喜悦,更是乡村文化的展示与传承。
丰收锣鼓起源于古代农耕社会,最初是农民庆祝丰收的一种方式。
当农民们辛勤劳作,付出辛苦的汗水,终于迎来了一年一度的丰收季节,他们用锣鼓声和喜庆的歌舞来表达内心的喜悦和对大自然的感激之情。
随着时间的推移,丰收锣鼓逐渐成为民俗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融入了许多祈福和庆祝的仪式中。
丰收锣鼓的演奏形式多种多样,常见的有锣、鼓、板、钹等乐器的演奏。
锣鼓声互相呼应,鼓声洪亮有力,锣声铿锵有韵,整个乐曲生动活泼,节奏紧凑。
农民们戴着红红的帽子,穿着鲜艳的衣服,手拿着锣、鼓,踩着节拍载歌载舞。
充满激情的锣鼓声在秋日的田间地头回荡,彷如大地的心跳,传递着收获的喜悦和祝福的力量。
丰收锣鼓不仅仅是一种农耕的仪式活动,更是中国乡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种音乐形式凝聚着农民的辛勤劳作和对大自然的感恩之情,同时也展示着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丰收锣鼓不仅给农田增添了一抹亮色,也给人们带来了欢乐和快乐。
丰收锣鼓既是对农民的一种鼓励和嘉奖,也是对农民智慧和劳动的肯定。
农田里的劳作并不简单,需要农民们付出大量心血和汗水。
而农民们自古以来就有丰收锣鼓的习俗,这是因为他们深知,只有经过勤劳的努力,才能等来丰收的果实。
所以,丰收锣鼓也成了农民在田间地头奋斗一年的最好见证。
随着现代农田管理技术的发展,丰收的场景也在不断变迁。
如今,农民们使用先进的设备和工具进行农耕,收割机器代替了手工收割,农民们不再像古代那样齐聚一堂敲锣打鼓。
然而,丰收锣鼓仍然保留了下来,成为中国农耕文化的传承。
丰收锣鼓是乡村文化的瑰宝,它不仅记录着农民的勤劳与智慧,同时也让更多人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蕴。
有时候,我们常常忽略了我们身边的美好事物,没有意识到这些传统文化背后的价值和意义。
五年级音乐丰收锣鼓知识点音乐丰收锣鼓是中国民族音乐中的一种传统打击乐形式,它以其独特的节奏和韵律,展现了中国农村丰收时的喜悦和欢乐。
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了解和学习丰收锣鼓不仅能丰富他们的音乐知识,还能让他们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
开头:音乐是跨越语言和文化的桥梁,它能够传递情感和故事。
在中国,音乐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文化传承。
今天,我们将一起探索中国音乐中的一个特别部分——丰收锣鼓。
正文:1. 丰收锣鼓的起源:丰收锣鼓起源于中国古代的农村,是农民在丰收季节用来庆祝的一种音乐形式。
它反映了人们对自然的敬畏和对丰收的感激。
2. 乐器组成:丰收锣鼓通常由锣、鼓、钹等打击乐器组成。
这些乐器的音色丰富,能够创造出强烈的节奏感和动感。
3. 节奏特点:丰收锣鼓的节奏通常明快而有力,能够激发人们的活力和热情。
它的节奏变化多样,既有规律性,又有即兴性。
4. 音乐结构:丰收锣鼓的音乐结构通常比较简单,但富有变化。
它可能由几个基本的节奏型组成,通过不同的组合和变化,形成丰富的音乐效果。
5. 文化意义:丰收锣鼓不仅仅是一种音乐形式,它还承载着深厚的文化意义。
它体现了中国农民对土地的热爱,对丰收的期待,以及对生活的乐观态度。
6. 学习价值: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学习丰收锣鼓不仅能提高他们的音乐素养,还能让他们更好地了解和尊重中国传统文化。
结尾: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不仅了解了丰收锣鼓的基本知识,还感受到了它独特的魅力。
希望同学们能够将这种音乐形式的精神内涵融入到自己的生活和学习中,用音乐来表达情感,传递文化。
让我们一起期待下一个丰收的季节,用锣鼓声来庆祝我们自己的丰收吧!。
丰收锣鼓简介
丰收锣鼓是彭修文、蔡惠泉于1972年创作的一首具有鲜明山东音乐特点的民族管弦乐曲,乐曲借鉴我国民间吹打音乐的鼓点和旋法加以变化发展,推陈出新,充分发挥我国丰富多彩的打击乐器的表现能力,既有民族风格,又具时“丰收锣鼓”是独有的民族打击乐曲种。
发源于明光市潘村镇紫阳南刘庄一带,是流行于皖苏两省,明光、五河、盱眙、泗洪四县的一种民间民族打击乐的艺术形式。
“丰收锣鼓”在民间孕育而生并繁衍发展。
明未清初,“丰收锣鼓”的第一代传承人程开学的父亲在民间小戏班做鼓乐手,由于战乱回家务农,又逢荒灾。
他就带上家人,手持锣鼓沿途乞讨渡日。
战乱荒灾过后,回到故里,开始整理鼓谱,并行成了起初的“丰收锣鼓”。
“丰收锣鼓”的乐手不限,少则八至十几人,多则几十人。
鼓乐器件有:鼓、锣、铙、钹,其鼓谱独特,表演的形式不拘一格,灵活多变。
代特点。
“丰收锣鼓”的基本特点是:第一,鼓声激扬。
看“丰收锣鼓”未见其形,早闻其声,而且声振如雷。
传统的配置比例是鼓2锣4铙4钹2。
现在的人数扩大,多到几十人,鼓和锣、铙、钹的比例加大,声响效果更加突出。
演奏的方法是鼓指挥,锣主奏,铙和钹辅配,交替击打。
第二,曲式欢快。
“丰收锣鼓”的曲牌,既独立成章,又联结成套,由过去的小五番演进到现在的大十番,番曲分为“番头”“主体”“番尾”三个部分。
第三,场面欢快。
“丰收锣鼓”演奏多达几十人,配上喜庆的服饰,“V”字形展开,时而迎面打奏,时而交叉击打,站立与蹲坐,跳跃与翻转,场面欢快喜庆。
1、在雄壮嘹亮的引子后,展现了一幅热情欢欣、你追我赶的劳动场面,旋律跳荡,节奏明快,情绪热烈;尤其是最后的锣鼓段,以浙江吹打中音色丰富的十面锣为主奏乐器,情绪更为欢腾、高涨。
2、以吹管乐器富有号召性的音调开始,转入弦乐组和笛子先后奏出的歌唱性旋律,表现了人们内心的喜悦,然后笛子与弹拨乐器以软快节奏和跳跃旋律,抒发了人们在劳动时的欢快心情。
3、再现了第一部分的旋律后,笛子以明亮的音乐和散板旋律,展现出优美如画的田园景色,云锣则以柔和的音色和琶音旋律,犹如阳光下的水库粼波。
4、全曲的高潮部分,表现欢庆丰收的宏伟场面,一开始用潮州大锣鼓的打击乐器,并借鉴其“火炮”点子加以发挥,气势磅礴,在变化再现了第一部分旋律后,打击乐队又运用京剧锣鼓中擅长表现紧张、急促、激烈场面的“急急风”、“马腿”和苏南吹打中的“螺蛳结顶”点子加以发展,构成了第三段的锣鼓,乐曲在快速强烈的全奏中结束。
乐曲中段慢板部分,运用左手滑、按、吟、揉等技法,结合在传统筝曲的韵律上,更具可听性,为大众所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