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收锣鼓
- 格式:doc
- 大小:21.50 KB
- 文档页数:3
丰收锣鼓简介丰收锣鼓是彭修文、蔡惠泉于1972年创作的一首具有鲜明山东音乐特点的民族管弦乐曲,乐曲借鉴我国民间吹打音乐的鼓点和旋法加以变化发展,推陈出新,充分发挥我国丰富多彩的打击乐器的表现能力,既有民族风格,又具时“丰收锣鼓”是独有的民族打击乐曲种。
发源于明光市潘村镇紫阳南刘庄一带,是流行于皖苏两省,明光、五河、盱眙、泗洪四县的一种民间民族打击乐的艺术形式。
“丰收锣鼓”在民间孕育而生并繁衍发展。
明未清初,“丰收锣鼓”的第一代传承人程开学的父亲在民间小戏班做鼓乐手,由于战乱回家务农,又逢荒灾。
他就带上家人,手持锣鼓沿途乞讨渡日。
战乱荒灾过后,回到故里,开始整理鼓谱,并行成了起初的“丰收锣鼓”。
“丰收锣鼓”的乐手不限,少则八至十几人,多则几十人。
鼓乐器件有:鼓、锣、铙、钹,其鼓谱独特,表演的形式不拘一格,灵活多变。
代特点。
“丰收锣鼓”的基本特点是:第一,鼓声激扬。
看“丰收锣鼓”未见其形,早闻其声,而且声振如雷。
传统的配置比例是鼓2锣4铙4钹2。
现在的人数扩大,多到几十人,鼓和锣、铙、钹的比例加大,声响效果更加突出。
演奏的方法是鼓指挥,锣主奏,铙和钹辅配,交替击打。
第二,曲式欢快。
“丰收锣鼓”的曲牌,既独立成章,又联结成套,由过去的小五番演进到现在的大十番,番曲分为“番头”“主体”“番尾”三个部分。
第三,场面欢快。
“丰收锣鼓”演奏多达几十人,配上喜庆的服饰,“V”字形展开,时而迎面打奏,时而交叉击打,站立与蹲坐,跳跃与翻转,场面欢快喜庆。
1、在雄壮嘹亮的引子后,展现了一幅热情欢欣、你追我赶的劳动场面,旋律跳荡,节奏明快,情绪热烈;尤其是最后的锣鼓段,以浙江吹打中音色丰富的十面锣为主奏乐器,情绪更为欢腾、高涨。
2、以吹管乐器富有号召性的音调开始,转入弦乐组和笛子先后奏出的歌唱性旋律,表现了人们内心的喜悦,然后笛子与弹拨乐器以软快节奏和跳跃旋律,抒发了人们在劳动时的欢快心情。
3、再现了第一部分的旋律后,笛子以明亮的音乐和散板旋律,展现出优美如画的田园景色,云锣则以柔和的音色和琶音旋律,犹如阳光下的水库粼波。
丰收锣鼓说课稿一、说教材《丰收锣鼓》是一篇选自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的精读课文。
该课文在我国小学语文教学中具有重要地位,它以生动活泼的语言,描绘了我国农村秋收时节的热闹场景,展现了农民们丰收的喜悦心情。
本文在课文中起到了丰富学生课外知识,拓展学生视野,培养学生热爱农村、热爱劳动的作用。
本文主要内容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1-3自然段)描述了秋收时节的景象;第二部分(4-6自然段)描绘了丰收锣鼓的热闹场面;第三部分(7-9自然段)表达了农民们对丰收的喜悦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本文在课文中的作用有以下几点:1. 丰富学生的课外知识,使学生了解农村秋收时节的景象和丰收锣鼓的习俗。
2. 培养学生热爱农村、热爱劳动的思想感情。
3.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通过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4. 通过学习本文,引导学生关注我国农村的发展变化,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
二、说教学目标学习本课需要达到以下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丰收锣鼓的热闹场面。
(2)学会生字词,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3)了解课文的基本结构和写作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运用观察、想象、表达等方法,感受课文中描绘的场景和氛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农村、热爱劳动的思想感情。
(2)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
三、说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丰收锣鼓的热闹场面。
(2)学习生字词,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3)了解课文的基本结构和写作特点。
2. 教学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如何运用观察、想象、表达等方法,使学生深入体会课文中的情感。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提高阅读能力,培养良好的情感态度。
四、说教法在教学《丰收锣鼓》这篇课文时,我将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参与度和思考能力。
丰收锣鼓丰收锣鼓丰收锣鼓是彭修文、蔡惠泉于1972年创作的一首具有鲜明山东音乐特点的民族管弦乐曲,乐曲借鉴我国民间吹打音乐的鼓点和旋法加以变化发展,推陈出新,充分发挥我国丰富多彩的打击乐器的表现能力,既有民族风格,又具时代特点。
概述“丰收锣鼓”是独有的民族打击乐曲种。
发源于明光市潘村镇紫阳南刘庄一带,是流行于皖苏两省,明光、五河、盱眙、泗洪四县的一种民间民族打击乐的艺术形式。
“丰收锣鼓”在民间孕育而生并繁衍发展。
明未清初,“丰收锣鼓”(小五番)的第一代传承人程开学的父亲在民间小戏班做鼓乐手,由于战乱回家务农,又逢荒灾。
他就带上家人,手持锣鼓沿途乞讨渡日。
战乱荒灾过后,回到故里,开始整理鼓谱,并行成了起初的“丰收锣鼓”(小五番)。
“丰收锣鼓”的乐手不限,少则八至十几人,多则几十人。
鼓乐器件有:鼓、锣、铙、钹,其鼓谱独特,表演的形式不拘一格,灵活多变特点曲谱“丰收锣鼓”的基本特点是:第一,鼓声激扬。
看“丰收锣鼓”未见其形,早闻其声,而且声振如雷。
传统的配置比例是鼓2锣4铙4钹2。
现在的人数扩大,多到几十人,鼓和锣、铙、钹的比例加大,声响效果更加突出。
演奏的方法是鼓指挥,锣主奏,铙和钹辅配,交替击打。
第二,曲式欢快。
“丰收锣鼓”的曲牌,既独立成章,又联结成套,由过去的小五番演进到现在的大十番,番曲分为“番头”“主体”“番尾”三个部分。
第三,场面欢快。
“丰收锣鼓”演奏多达几十人,配上喜庆的服饰,“V”字形展开,时而迎面打奏,时而交叉击打,站立与蹲坐,跳跃与翻转,场面欢快喜庆。
乐曲组成丰收锣鼓1、在雄壮嘹亮的引子后,展现了一幅热情欢欣、你追我赶的劳动场面,旋律跳荡,节奏明快,情绪热烈;尤其是最后的锣鼓段,以浙江吹打中音色丰富的十面锣为主奏乐器,情绪更为欢腾、高涨。
2、以吹管乐器富有号召性的音调开始,转入弦乐组和笛子先后奏出的歌唱性旋律,表现了人们内心的喜悦,然后笛子与弹拨乐器以软快节奏和跳跃旋律,抒发了人们在劳动时的欢快心情。
湘艺版音乐六年级上册第4课《丰收锣鼓(民族管弦乐曲)》教案一. 教材分析《丰收锣鼓》是一首民族管弦乐曲,选自湘艺版音乐六年级上册第四课。
这首乐曲以我国民间的锣鼓为素材,展现了丰收时节农民喜悦的心情和热闹的劳动场景。
全曲节奏明快,旋律激昂,富有浓厚的民族特色,能够激发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兴趣和热爱。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音乐基础,对民族音乐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在欣赏和演奏民族管弦乐曲方面还需进一步提高。
针对这一学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引导学生感受乐曲的特点,培养他们的音乐欣赏能力和演奏技巧。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民族管弦乐曲《丰收锣鼓》的背景、结构及特点。
2.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3.提高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和演奏技巧。
4.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掌握乐曲的结构和节奏特点。
2.学会用民族乐器演奏《丰收锣鼓》。
3.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情感体验。
五. 教学方法1.欣赏法:让学生通过多次聆听,感受乐曲的魅力。
2.讲解法:教师详细讲解乐曲的背景、结构及演奏技巧。
3.示范法:教师或学生代表示范演奏,提高学生的演奏水平。
4.小组合作法:引导学生分组练习,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包括乐曲介绍、结构分析、演奏技巧等。
2.民族乐器:如锣鼓、笛子、二胡等。
3.音响设备:用于播放乐曲和录音。
4.练习册:为学生提供课后练习曲目。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介绍《丰收锣鼓》的背景、结构及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5分钟)播放《丰收锣鼓》录音,让学生初步感受乐曲的氛围。
3.操练(10分钟)教师示范演奏,讲解乐曲的演奏技巧。
学生跟随教师一起练习,熟悉乐曲的节奏和旋律。
4.巩固(5分钟)学生分组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鼓励学生相互交流、合作,提高演奏水平。
5.拓展(5分钟)学生代表上台演示,其他学生点评。
教师总结演奏中的优点和不足,给出改进意见。
丰收锣鼓教学反思丰收锣鼓是一种富有民族特色的音乐形式,它通常在庆祝丰收、节日庆典等场合中演奏,以锣鼓为主要乐器,通过节奏的变化和力度的控制,传达出人们对丰收的喜悦和对生活的热爱。
在进行丰收锣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生反馈等方面进行深入的反思,以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首先,教学内容的选择是教学成功的关键。
在丰收锣鼓的教学中,教师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和接受能力,选择适合学生水平的曲目进行教学。
例如,对于初学者,可以选择节奏简单、旋律明快的曲目,让学生能够快速掌握基本的演奏技巧;对于有一定基础的学生,则可以选择更复杂、更具挑战性的曲目,以提高学生的演奏水平和音乐素养。
其次,教学方法的创新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
在丰收锣鼓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示范教学、小组合作、角色扮演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
同时,教师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鼓励学生在掌握基本技巧的基础上,尝试自己创作节奏、编排曲目,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再次,学生反馈的及时收集和处理是教学改进的重要依据。
在丰收锣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及时收集学生的反馈信息,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并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
例如,如果学生普遍反映某个节奏难以掌握,教师可以采用更直观、更易于理解的方式来教授这个节奏,帮助学生克服困难。
此外,教学环境的营造也是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
在丰收锣鼓的教学中,教师应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享受音乐的同时,也能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教师可以通过布置教室、播放音乐、组织活动等方式,营造一个充满音乐气息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最后,教师自身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也是影响教学效果的关键。
在丰收锣鼓的教学中,教师应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学习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教育需求。
同时,教师还应注重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了解学生的需求和期望,以提供更加个性化、有针对性的教学服务。
湘艺版音乐六年级上册《丰收锣鼓》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丰收锣鼓》是湘艺版音乐六年级上册的一首歌曲。
这首歌曲以锣鼓为主题,生动地描绘了丰收季节的喜悦气氛。
歌曲采用了2/4拍子,节奏明快,旋律简洁,易于学生学习和演唱。
通过对这首歌曲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我国的民间音乐特色,提高音乐素养。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音乐基础,对旋律、节奏等方面的感知和理解能力较强。
然而,在音乐表现力和团队协作方面,学生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音乐表现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熟练地演唱《丰收锣鼓》,了解歌曲的创作背景和民间音乐特色。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组演唱、节奏练习等方法,提高学生的音乐表现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我国民间音乐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歌曲的演唱技巧和音乐表现力。
2.难点:歌曲中节奏的变化和团队协作。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分组演唱、节奏练习、音乐游戏等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音乐素养。
2.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乐器、教学挂图等。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以丰收场景图片或视频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感受丰收的喜悦。
2.新歌教学:介绍歌曲的背景、特点,教唱歌曲,重点讲解节奏和旋律。
3.分组演唱: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进行分组演唱,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节奏练习:通过节奏练习,提高学生的节奏感,为歌曲演唱打下基础。
5.音乐游戏:设计音乐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感受音乐的魅力,增强音乐素养。
6.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应简洁明了,突出歌曲的主题和特点。
可以采用以下板书:歌曲名称:《丰收锣鼓》节奏:2/4旋律:简洁、明快八. 说教学评价1.学生演唱:评价学生的演唱技巧、音乐表现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丰收锣鼓的曲式结构1.引言1.1 概述丰收锣鼓是一种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国传统艺术形式,它在中国乡村丰收庆典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这种形式的锣鼓乐器最早起源于古代农耕社会,随着时代的变迁,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富有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格的艺术形式。
丰收锣鼓的曲式结构是指其音乐构成和表现形式的规律和特点。
在丰收锣鼓的曲式结构中,通常包括前奏、主题、副题、过渡以及结尾等几个部分。
前奏部分常常用来烘托气氛,让观众进入到艺术的境界中。
主题部分是整个演出的核心,展现出锣鼓乐器的魅力和独特之处。
副题部分则作为主题的补充和延伸,丰富了整个演出的层次和多样性。
过渡部分则用来将前后不同的音乐段落衔接起来,给观众带来更加平稳的听觉感受。
结尾部分则是整个演出的高潮和收尾,以强烈的节奏感和音乐效果留给观众深刻的印象。
丰收锣鼓的曲式结构既有一定的规律性,又有一定的随意性。
在表现丰收喜庆的过程中,演奏者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做出相应的变化和调整,让音乐更加生动有趣。
丰收锣鼓所表达的音乐形式丰富多样,即使在同一种曲式中,也有很大的差异。
这种多样性不仅体现了丰收锣鼓艺术的创造力和表现力,也充分展示了中国丰收文化的多元性和包容性。
通过深入探究丰收锣鼓的曲式结构,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一独特的音乐形式。
同时,也可以从中窥探出丰收锣鼓所传达的文化内涵和民俗风情,进一步加深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丰收锣鼓的曲式结构不仅仅是一种音乐形式,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表达方式,它将继续在中国乡村丰收庆典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传递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福。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为以下内容:文章结构是指整篇文章在逻辑上所呈现的组织框架和布局方式。
良好的文章结构可以使读者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从而更容易得到正确的信息。
在本文中,我们将按照以下结构组织我们的文章:1. 引言:在引言部分,我们将简要概述丰收锣鼓的曲式结构的主要内容,并说明本文的目的和意义。
《丰收锣鼓》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理解并感受《丰收锣鼓》的欢快气氛和鲜明的节奏感。
2. 掌握打击乐器的基本演奏技巧,能够配合音乐进行简单的演奏。
3. 通过演奏,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认识。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学会演奏《丰收锣鼓》的旋律,能够配合打击乐器进行简单的演奏。
2. 难点:演奏过程中,如何把握节奏,展现出音乐的韵律和情感。
三、教学准备:1. 课前准备教学所需的打击乐器(如锣、鼓、钹等),并调试好音准。
2. 准备音乐课件,以便在教室上播放音乐时应用。
3. 提前了解学生的音乐基础和学习需求,以便制定合适的教学计划。
4. 在教室上,通过生动有趣的互动教学,引导学生熟悉打击乐器的演奏方法,并逐渐掌握正确的音准和节奏。
5. 组织学生进行分组练习,互相学习、互相评判,以提高学习效果。
6. 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多加练习,以提高演奏水平。
7. 在课程结束时,进行考核和评判,以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进步情况。
8. 定期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不息改进教学方法和内容,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通过以上课前准备和教室教学步骤,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打击乐器的兴趣和效果,还可以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和综合素质。
同时,教师也应该不息学习和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以更好地指导学生的音乐学习。
四、教学过程:本节课是《丰收锣鼓》教学的第一课时,教学过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环节:1.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丰收锣鼓》的音乐,让学生感受乐曲的欢快气氛,引出课题。
设计思路:通过听觉感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音乐世界。
2. 基础知识讲解:介绍本节课所涉及的音乐知识,如节奏、节拍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乐曲。
设计思路:让学生了解音乐基础知识,有助于更好地欣赏乐曲。
3. 欣赏乐曲:分段欣赏《丰收锣鼓》,让学生感受乐曲的旋律和情感变化。
设计思路:通过分段欣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乐曲的结构和情感表达。
4. 演奏练习:通过教师示范和指导,让学生掌握演奏《丰收锣鼓》的技巧和方法。
湘艺版音乐六年级上册第4课《丰收锣鼓(民族管弦乐曲)》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丰收锣鼓》是一首民族管弦乐曲,选自湘艺版音乐六年级上册第4课。
乐曲以我国民间的锣鼓为素材,展现了丰收时节的喜庆氛围。
全曲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以激昂的鼓点表现丰收的喜悦;第二部分以柔美的旋律展示农民的辛勤劳作;第三部分再次回到激昂的鼓点,表达了对丰收的欢愉。
通过学习这首乐曲,学生可以了解民族管弦乐的特点,感受音乐中的情感,提高音乐鉴赏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音乐基础,对民族音乐有一定的了解。
但民族管弦乐的欣赏和分析对部分学生来说可能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从熟悉的锣鼓入手,逐步深入理解民族管弦乐曲。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民族管弦乐的特点,提高音乐鉴赏能力。
2.学会用欣赏的眼光看待音乐,感受音乐中的情感。
3.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掌握民族管弦乐的演奏特点。
2.分析乐曲的结构,理解乐曲表达的情感。
3.学会用锣鼓乐器进行简单的演奏。
五. 教学方法1.欣赏法:让学生在聆听中感受音乐的美妙,培养音乐鉴赏能力。
2.讲授法:讲解乐曲的背景、结构、演奏技巧等,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乐曲。
3.实践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演奏锣鼓乐器,提高实践能力。
4.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乐曲的理解和感悟。
六. 教学准备1.准备民族管弦乐队的乐器,如锣鼓、笛子、二胡等。
2.准备相关的音响设备,播放乐曲《丰收锣鼓》。
3.准备教学课件,展示乐曲的结构、演奏技巧等。
4.准备练习用的锣鼓乐器,分发给学生。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民族管弦乐的特点,引导学生关注锣鼓乐器。
2.呈现(10分钟)播放乐曲《丰收锣鼓》,让学生初步感受乐曲的喜庆氛围。
3.操练(10分钟)教师示范演奏锣鼓乐器,讲解演奏技巧。
学生跟随教师一起练习,熟悉乐器的基本演奏方法。
4.巩固(10分钟)学生分组练习,互相交流心得。
人教版七年级音乐上册《丰收锣鼓》教案(五篇范例)第一篇:人教版七年级音乐上册《丰收锣鼓》教案欣赏《丰收锣鼓》教学目的:一、知识与技能1.欣赏《丰收锣鼓》,感受乐曲表达丰收的喜悦之情。
2.认识与乐曲相关的民族乐器,并能够分辨部分乐器音色。
3.了解乐曲的情绪发展结构。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听辨乐曲主题情绪的方式,对乐曲的发展结构有所把握。
2.学生参与打击乐模仿练习,体验锣鼓乐的欢快情绪。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本课的学习,激发学生热爱民族音乐的情感。
2.学生参与音乐实践,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在群体中的协调能力。
教学重点:在欣赏与音乐实践活动中体验、感受乐曲欢庆丰收的喜悦之情。
教学难点:音乐的实践活动教学方法:音乐欣赏法、律动教学法、讲授法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数码钢琴教学过程:一、课前导入1.伴随学生进入教室,滚动播放与秋天丰收有关的图片。
背景音乐《茉莉花》2.导入语师问:刚才同学们看到的图片是什么内容?生答:秋天、丰收师言: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一首与丰收有关的音乐。
(ppt2,展示标题)二、初步聆听 1.与丰收有关的情景(ppt3)师问:说起丰收,你们能想到什么场景呢?生答:劳动、辛苦、喜悦的人们等 2.听音乐,选主题内容(ppt4)师言:我们来听一听《丰收锣鼓》中的4个片段,为其选择一个相符的表现内容生答:一是热火朝天的劳动场景……师言:大家的音乐感受非常准确。
庆丰收,少了锣鼓怎么能行呢?下面,我们来看看这首乐曲中用到的打击乐器。
(ppt5)3.认识打击乐器,同时,聆听精选片段① 认识云锣:介绍云锣在乐器中表现的的形象(看水波图片,听音乐,感受水波粼粼的景象)② 提问回答其他打击乐器,并观看一段锣鼓演奏片段三、音乐实践活动师言:锣鼓演奏非常精彩,但是,光看热闹不够,我们也得参与进来(ppt6),接下来,我们来进行一段打击乐模仿演奏。
我们没有乐器,那么我们就用人声来模仿打击乐器发出的声音。
丰收锣鼓
歌词千寻
好一片艳阳天- 阎维文
词:清风
曲:孟庆
好一片绿草地
好一片艳阳天
好一片欢腾锣鼓响在天地间
好一片绿草地
好一片艳阳天
好一片欢腾锣鼓响在天地间
好一片绿草地
好一片艳阳天
好一片欢腾锣鼓响在天地间
好一片绿草地
好一片艳阳天
好一片欢腾锣鼓响在天呀么天地间你看那江南柳丝长
花开正鲜艳正鲜艳
你看那塞北大雁飞
春雨飘田边飘田边
哎手捧美酒的小伙子追着那春光跑心头发热的大姑娘围着春光转
围着春光转
好一片桃花林
好一片艳阳天
好一片欢腾锣鼓响在人心间
好一片桃花林
好一片艳阳天
好一片欢腾锣鼓响在人呀么人心间你看那黄河波涛涌
亲吻丰收年丰收年
你看那长江水滔滔
日夜流得欢流得欢
哎万紫千红的新生活
一年好一年
意气风发的中国人走在艳阳天
走在艳阳天
嘿
好一片绿草地
好一片艳阳天
好一片欢腾锣鼓响在天地间
响在天地间
好一片绿草地
好一片绿草地
好一片艳阳天
好一片艳阳天
好一片欢腾锣鼓响在
天呀么天地间
天地间
好一片艳阳天
好一片艳阳天
哎
lrc by:珍妮
以上就是关于丰收锣鼓的歌词,感谢您的阅读!。
《丰收锣鼓》说课稿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选自浙教版第十册第七课《丰收锣鼓》,此曲是彭修文、蔡惠泉借鉴我国民间吹打音乐的鼓点和旋法,充分发挥打击乐器表现功能的一首既有民族风格,又具时代特点的民族管弦乐曲。
乐曲由四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在雄壮嘹亮的引子后,展现了一幅热情欢快、你追我赶的劳动场面。
旋律跳荡、情绪热烈,尤其是最后以浙江吹打乐中的十面锣为主奏的锣鼓段,情绪更为欢腾。
第二部分旋律舒展,具有歌唱性,表现了人们内心的喜悦。
第三部分再现了第一部分旋律后,笛子和云锣分别展现了优美如画的田园景色和阳光下水库的鳞波。
第四部分是全曲的高潮,表现了欢庆丰收的场面。
本课的欣赏是学生在学习民族乐器:吹管乐器、拉弦乐器、弹拨乐器后介绍的最后一类民族乐器—打击乐器时结合欣赏的民族管弦乐曲。
由于本曲中出现了三段极具地方特色的民间吹打音乐:浙江的锣鼓经、潮洲锣鼓和戏曲鼓乐,使整首乐曲风格更为鲜亮,也是较为吸引学生聆听注意的地方。
但由于整首乐曲的结构较为复杂,主题的出现并没有按常规的乐曲结构展现,欣赏时,学生的接受有一定的难度,可能影响到学生对作品的理解。
为此,如何确定目标,如何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解决这一问题成为设计的关键。
(二)教学目标
下面我根据课标中提出的态度与情感价值观、过程与方法、音乐知识与技能三个目标维度有机结合,制定以下三个目标:
1、听辩、模仿演奏锣、鼓、钹、木鱼、碰钟、云锣等几种常见的中国民族打击乐器,了解乐通过器的音色特点,并在欣赏《丰收锣鼓》的过程中感受打击乐器对乐曲情绪的渲染作用。
2、欣赏民族管弦乐曲《丰收锣鼓》,感受乐曲欢快、热烈、喜庆的情绪,了解乐曲的结构,初步分辨每一乐段的演奏乐器、情绪变化以及乐曲的主题旋律,并在教学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鉴赏能力。
3、通过简单模拟演奏,初步了解民族管弦乐队演出时的空间排列位置。
(三)教学重点
音乐教学最基本的属性就是情感性,大凡忽视情感性的音乐教育是很难获得成功的。
为此在欣赏乐曲的过程中带领学生感受乐曲的欢快、热烈、喜庆的情绪就显得尤为重要。
但同时音乐又是一门2技术性很强的学科,让学生在体验乐曲欢快情绪的同时了解乐曲的结构,分辨每一乐段的演奏乐器、主题的变化成为本课的重点。
(四)教学重点
本曲的结构复杂,内涵丰富而学生又缺乏聆听的经验,故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采用直接形象、可操作的聆听体验方式,让学生拿着欣赏音乐的钥匙,引领学生产生丰富的想象与联想成为教学的难点。
二、说教学方法
基于以上的教材分析、目标分析和教学重难点的确定,我确定以激“趣”为突破口,以激“情“为中心,贯穿整个音乐教学全过程。
做到:
1、视听结合,贯彻直观性原则。
2、动静结合、律动与聆听结合,贯彻参与性原则,加强音乐的实践操作性。
3、融音乐知识与具体的情景教学中,作到音乐性与技能性的有机统一。
三、说教学过程
结合具体的课堂教学我设计了本课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一)动静结合认识打击乐器
(二)聆听体验欣赏《丰收锣鼓》
(三)小结布置作业
其中第二个环节又安排为:1、整体感知揭示曲名2、分段聆听深入体验3、完整复听拓展延伸三个部分。
下面我来具体谈一谈
(一)动静结合认识打击乐器
1、播放“浙江鼓乐”片段,引入中国民族打击乐器介绍。
引入:同学们,刚才我们一起在热烈喜气的音乐声中走入音乐教室,能听出是用哪一类乐器演奏的吗?(生回答后)今天我们将在学习中国民族吹管乐器、拉弦乐器和弹拨乐器的基础上,再次了解中国民族乐器的另一大类乐器¡ª¡ª中国民族打击乐器。
使学生在热烈在打击乐器合奏中走入音乐教室,开门见山切入正题。
不仅使学生更易集中注意力而且让学生对将要学习的内容有了心理上的准备,为进一步学习做了有效的暗示。
回归到聆听音乐的良好状态。
2、我请学生边观看多媒体出示的鼓、锣、云锣、钹、碰钟和木鱼,边聆听相应的音响链接。
熟悉六类打击乐器的形状和音色特点。
音响与画面相结合增强记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3、为进一步巩固,我采用了猜谜式的游戏方法,逐一按照ⅹⅹⅹⅹⅹⅹⅠ的节奏敲击,请学生来猜一猜,学生猜对后模仿敲击,并请其他同学边口念乐器的声音(咚、锵、才)边徒手敲击。
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了解了《丰收锣鼓》中第一主题的典型节奏,一箭双雕。
4、听辩两个音乐主题,(选自《丰收锣鼓》的第一主题旋律和第二主题旋律)分辨哪个主题片段采用了ⅹⅹⅹⅹⅹⅹⅠ这一节奏型。
并要求学生随音乐节奏敲一敲。
使教学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不仅进一步熟悉了三种乐器,而且熟悉了乐曲《丰收锣鼓》的旋律,为欣赏乐曲埋下伏笔。
(二)聆听体验欣赏《丰收锣鼓》
1、整体感知揭示曲名
(1)请学生在不出示曲名下完整聆听,并带着三个问题聆听:(1)乐曲展现了一幅怎样的情景?(2)乐曲中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3)当你听到第一主题音乐时请你随音乐节奏拍拍手。
使聆听更有针对性,同时要求边听边拍手的肢体律动更能帮助孩子熟记主题。
(2)在学生回答听后的第一个问题后揭示曲名,因为我们知道音乐的理解是因人而异的,我们在请学生聆听音乐请不要过早把学生的想象空间框在题目的框里,更益于学生想象力的发展。
(3)播放乐曲中三段鼓乐:浙江鼓乐,潮州鼓乐,戏曲锣鼓乐。
教师依次介绍鼓乐名称。
三段鼓乐别具特色,而且对整首乐曲起到了渲染烘托情绪的重要作用,单独聆听非常有必要。
2、分段聆听深入体验
(1)第一部分的聆听,要求学生在出示的四幅画中寻找合适的与音乐相匹配,借助画面帮助学生把握夤夜形象
和情感。
(2)聆听第二部分时,我主要从聆听分辨演奏乐器入手,并让学生随着音乐徒手模仿演奏。
一方面进一步深入挖掘了夤夜要素提高音乐听辩能力,另一方面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3)播放第三部分。
重点引导学生从笛子和云锣的演奏中展开丰富想象. 帮助学生养成从“音乐”的角度分析作品的习惯。
(4)第四部分的聆听由于与第一部分较为相似,我主要通过音乐速度的变化启发学生感受音乐的变化。
3、完整复听拓展延伸
为了使学生对乐曲对民族管弦乐队有更深入的印象,我借助录象,请学生边听边看,并牵引出民族管弦乐队的演出空间布局。
随后要求学生即兴对照画面,把全班分为四组按照四种民族乐器分类模仿管弦乐队演出样式,随《丰收锣鼓》音乐徒手演奏。
不仅能有效激发孩子对民族音乐的兴趣,同时也进一步复习巩固了民族乐器的四个分类。
把音乐课堂推向了高潮。
最后一个环节就是小结部分,请学生回去后搜集相关的民乐资料,使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更加关注民族音乐。
总结:纵观整个教学思路,本课紧紧围绕课标要求,在教学中把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和音乐素养的培养有机融为一体,为顺利步入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