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科常用诊疗技术
- 格式:pdf
- 大小:852.93 KB
- 文档页数:55
骨科常用治疗技术第一节骨折的手法复位大多数骨折都可以采用手法复位,取得满意的效果。
手法复位的要求是及时、稳妥、准确、轻巧而不增加损伤,争取一次复位成功。
一、复位前准备根据临床表现和X线片明确骨折诊断及骨折类型,了解外力的大小、方向,局部软组织损伤程度,以及肌肉对骨折段的牵拉作用,仔细检查患者有无其他并发症;清洁皮肤,给予良好的麻醉。
二、复位方法骨折复位必须掌握以远端对近端的复位原则。
现将复位的基本手法介绍如下。
1手摸心会在复位前先用手触摸骨折部位,触摸时先轻后重、由浅及深、由远及近,确实了解骨折端在体内的方位,将患者骨折的移位实际情况与X线片对照分析。
2拔伸牵引主要是克服肌肉拉力,矫正重叠移位,恢复肢体长度。
牵引时,肢体先保持在原来的位置,沿着肢体纵轴,向远侧端牵引,把刺入骨折部周围软组织的骨折断端慢慢拔伸出来,为下一步整复创造条件(图601)。
图601拔伸牵引3旋转回绕主要纠正骨折断端间的旋转及背向移位。
肢体有旋转畸形时,可由术者握其远端图602旋转回绕拔伸,围绕肢体纵轴向内或向外旋转以恢复肢体的正常生理轴线。
当有背向移位(即两骨折面因旋转移位而反叠)的斜形骨折,单用拔伸手法难以复位,应根据受伤机制和参照原始X线片判断发生背向移位的旋转途径,然后施行回旋手法。
术者可一手固定近端,另一手握住远端,按移位途径的相反方向回旋复位。
如操作中感到有软组织阻挡,即可能对移位途径判断有误,应改变回旋方向,使骨折端从背对背变成面对面。
选用此手法时,应适当减少牵引力,使肌肉稍松弛,否则不易成功(图602)。
4屈伸收展主要矫正骨折断端的成角畸形。
靠近关节附近的骨折容易发生成角畸形,这是因为短小的近关节侧的骨折段受单一方向的肌肉牵拉过紧所致。
此类骨折单靠牵引不但不能矫正畸形,而且牵引力量越大,成角越大。
对单轴性关节(肘、膝)附近的骨折,只有将远侧骨折端连同与之形成一个整体的关节远端肢体共同牵向近侧骨折端所指的方向,成角才能矫正。
骨伤科中医诊疗方案骨伤科是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负责诊断和治疗与骨骼有关的疾病和损伤。
传统中医在骨伤科诊疗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和独特的理论体系,其治疗方法注重整体调理,提倡“以平治疗”的原则,强调“针灸配合药物治疗”的方法,逐渐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骨伤科中医诊疗方案。
1. 针灸疗法针灸是中医治疗骨伤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选择不同的穴位和针刺技巧,可以有效缓解疼痛、恢复功能、促进血液循环和局部代谢。
针灸疗法在治疗骨折、关节损伤和肌肉拉伤等方面具有独特的疗效。
例如,在骨折的初期,针灸可以帮助减轻疼痛、促进骨折面愈合;在康复阶段,针灸可以恢复局部肌肉和关节的活动功能。
2. 草药疗法中草药是中医治疗骨伤疾病的重要辅助手段。
通过选择具有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等功效的草药制剂,可以帮助加速骨折愈合和软组织修复。
常用的一些中草药包括川芎、红花、雷公藤等,这些草药具有疏通经络、舒筋活络的作用,有助于缓解疼痛和促进康复。
3. 推拿按摩推拿按摩是一种通过手法刺激身体特定部位来影响身体结构和功能的疗法。
中医推拿按摩在骨伤科中具有重要的治疗作用。
通过推拿按摩可以调整局部肌肉的松紧度,促进血液循环和淋巴排毒,缓解疼痛和恢复功能。
推拿按摩可以应用于骨折后的康复期和关节损伤的治疗中,有助于重建受损组织的功能。
4. 饮食调理中医治疗骨伤疾病强调“饮食滋补”,通过调理合理的饮食来辅助治疗。
在骨折的康复期,一些富含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可以帮助促进骨折面的愈合;在关节损伤的康复期,一些具有抗炎作用的食物可以帮助减轻疼痛和消肿。
此外,中医还注重调理饮食习惯,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以免对康复产生不利影响。
以上介绍的是一些常见的骨伤科中医诊疗方案,这些方案在中医临床中经过长期的实践和总结,并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在日常生活中,如果出现骨伤疾病或损伤,可以考虑中医诊疗方案作为一种选择,并咨询专业的中医医生进行指导和治疗。
骨一科常用诊疗技术操作常规腹膜腔穿刺术【适应证】1.诊断性穿刺,以明确腹腔内有无积脓、积血,或抽液作化验和病理检查。
2.大量腹水引起严重胸闷、气短者,适量放液以缓解症状。
3.行人工气腹作为诊断和治疗手段。
4.腹腔内注射药物。
【禁忌证】1.严重肠胀气。
2.妊娠。
3.因既往手术或炎症腹腔内有广泛粘连者。
4.躁动、不能合作或肝昏迷先兆。
【操作】1.嘱患者排尿,以免刺伤膀胱。
2.取平卧位或斜卧位;如放腹水,背部先垫好腹带。
3.穿刺点的选择:(1)脐和髂前上棘间连线外1/3和中1/3的交点为穿刺点;放腹水时通常选用左侧穿刺点。
(2)脐和耻骨联合连线的中点上方1cm,偏左和右1~1.5cm处。
(3)若行诊断性腹腔灌洗术,在腹中线上取穿刺点。
4.常规消毒皮肤,术者带无菌手套,铺无菌孔巾,并用1%~2%普鲁卡因2ml作局麻,须深达腹膜。
5.作诊断性抽液时,可用17~18号长针头连接注射器,穿刺针垂直刺入皮下在皮下潜行后再垂直刺入腹腔;抽液后拔出穿刺针,揉压针孔,局部涂以碘酒,盖上无菌纱布,用胶布固定。
6.腹腔内积液不多,腹腔穿刺不成功,为明确诊断,可行诊断性腹腔灌洗,采用与诊断性腹腔穿刺相同的穿刺方法,把有侧孔的塑料管尾端连接一盛有500~1000ml无菌生理盐水的输液瓶,使生理盐水缓缓流入腹腔,当液体流完或病人感觉腹胀时,把瓶放正,转至床下,使腹内灌洗液借虹吸作用流回输液瓶中;灌洗后取瓶中液体作检验;拔出穿刺针,局部碘酒消毒后,盖无菌纱布,用胶布固定。
7.腹腔放液减压时,用胸腔穿刺的长针外连一长的消毒橡皮管,用血管钳夹住橡皮管,从穿刺点自下向上斜行徐徐刺入,进入腹腔后腹水自然流出,再接乳胶管放液于容器内;放液不宜过多、过快,一般每次不超过3000ml;放液完毕拔出穿刺针,用力按压局部,碘酒消毒后盖上无菌纱布,用胶布固定,缚紧腹带。
胃插管术【适应证】1.胃扩张,幽门狭窄及食物中毒等。
2.钡剂检查或手术治疗前的准备。
骨科诊疗常规与技术操作规程一、概述本文档旨在规范骨科诊疗的常规和技术操作,以提高医疗质量和病患安全。
以下是骨科诊疗常规和技术操作规程的要点。
二、常规诊疗流程1. 病史采集:详细了解患者的病史,包括疼痛部位、症状、伴随疾病等。
2. 体格检查:全面检查患者的病情,包括观察疼痛部位、活动受限情况等。
3. 影像检查:根据病情选择适当的影像学检查,如X光、CT、MRI等。
4. 诊断及制定治疗方案:根据病史、体格检查和影像结果,进行诊断,并综合考虑患者的特殊情况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三、技术操作规程1. 手术准备:对手术室、手术器械进行严格消毒和检查。
2. 麻醉管理:选择适当的麻醉方法,并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确保麻醉安全。
3. 手术操作:按照手术方案进行手术操作,操作时注意细节,并随时与团队成员做好沟通配合。
4. 术后护理:手术结束后,给予患者必要的术后护理,包括伤口处理、引流管理、镇痛等。
5. 康复计划:制定个体化的康复计划,并定期跟踪患者的康复情况。
四、安全措施1. 遵循严格的无菌操作规范,确保手术操作的无菌环境。
2. 事前确认患者身份,并进行必要的标识,避免手术患者混淆。
3. 确保手术器械的正确选择和使用,以减少手术操作风险。
4. 注重团队协作和沟通,确保手术过程的顺利进行。
5. 预防术后感染,包括严格控制伤口的护理、使用适当的抗生素等。
以上是骨科诊疗常规与技术操作规程的要点,具体操作应根据实际情况和专业标准进行调整。
在执行过程中,请始终关注医疗质量和患者安全,遵循相关法律法规和伦理要求。
骨科诊疗常规及技术操作规程1. 介绍本文档旨在规范骨科诊疗的常规流程和技术操作,以提高骨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效果,确保患者安全和医疗质量。
2. 诊疗常规- 2.1 病史采集:详细询问患者病史,包括疾病发作时间、症状表现、既往治疗情况等。
- 2.2 体格检查:仔细观察和检查患者的相关部位,包括肿胀、疼痛、畸形等情况。
- 2.3 辅助检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辅助检查方法,如X射线、CT、MRI等,以获取更全面的信息。
- 2.4 诊断判断:通过综合分析患者的病史、体格检查和辅助检查结果,确立准确的诊断。
3. 技术操作规程- 3.1 骨折复位:采用手法或手术的方式将骨折的骨片重新复位,恢复骨骼正常形态。
- 3.2 骨折固定:选用合适的固定方法,如石膏固定、内固定或外固定等,稳定骨折断端,促进骨折愈合。
- 3.3 关节镜检查:通过关节镜检查术,观察和诊断关节疾病,如滑膜炎、半月板损伤等。
- 3.4 手术操作:对于一些严重的骨科疾病,需要进行手术治疗,操作时需遵循操作规程和消毒防护措施,确保手术安全。
- 3.5 康复护理:对于手术或创伤后的患者,要进行康复护理,包括恢复锻炼、功能训练等,帮助患者尽快康复。
4. 注意事项- 4.1 患者安全第一,操作时需谨慎,避免操作失误和意外发生。
- 4.2 严格按照卫生要求进行消毒和隔离,以预防感染的发生。
- 4.3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和药物,避免不当使用。
- 4.4 定期进行学术交流和培训,更新骨科诊疗技术和知识。
以上是骨科诊疗常规及技术操作规程的简要介绍,希望能对骨科医生们在日常工作中有所帮助。
实际操作中,应结合具体疾病和患者情况,以医生的专业判断为准。
中医骨科疾病治疗方式五种常见治疗方法骨科疾病是一种在日常生活当中相对常见的疾病,如常见的关节炎、骨折、骨质增生等多种疾病都属于骨科疾病的治疗范畴。
在我国数千年的中医发展史中,对于骨类疾病的治疗有着非常详实的记载,而在中医理论的基础之上,也逐渐衍生出了五种常见的骨科疾病治疗方式,能够非常有效的治疗骨科疾病。
方法一:穴位注射疗法穴位注射疗法是基于我国传统医学当中的“针灸”的基础之上发展而来的一种疾病治疗方法使用注射器代替针灸当中的“金针”,并将提纯后的药物直接注射进入患者的穴位当中。
因此在中医领域,穴位注射这一疗法与传统针灸的“金针”相对的被称为“水针”。
使用穴位注射的疗法为患者注入小剂量的药物,可以在一定时间内起到大剂量经脉注射所难以达成的疗效,尤其是在骨科疾病的治疗过程当中,使用穴位注射的疗法能够有效的促进患者骨病处的血液循环,改善血液流通效果,修复受到损伤的生物膜,从而恢复患者组织的稳定,进而在消炎镇痛的同时使患者的骨科疾病得到治疗。
但是,穴位注射这一疗法并非适用于所有患者与所有的骨科疾病,需要医生根据患者骨科疾病的具体情况选择是否使用穴位注射疗法。
方法二:小夹板固定疗法小夹板固定疗法是中医治疗骨科疾病的一种常用疗法,早在晋代就已经有我国医师使用类似小夹板固定的方法对患者的骨科疾病进行治疗的记录。
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小夹板固定这一骨科疾病治疗方法也逐渐在现代医学的影响下进行改进,现在已经成为了一种具有中医特点的成熟的骨科疾病诊疗技术。
相比于其他的固定疗法,小夹板固定疗法有着无创固定的独特优点,不仅可以使患者进行早期的功能锻炼,更为医生检查与调整病处提供了相应的便利。
一般来说,小夹板固定这一治疗方法适用于人体四肢长管骨的闭合性骨折的治疗,例如人体肱骨骨折、胫腓骨骨折、尺桡骨骨折等多种部位的骨折固定都可以采用小夹板固定疗法进行治疗,但对于有着明显错位的骨折、造成患者软组织开放性损伤或感染的骨折与躯干部位难以固定的骨折则无法使用小夹板固定法进行治疗。
医生在骨科工作中的专业技术与治疗方案骨科是医学中涉及骨骼和其相关疾病治疗的学科,骨科医生是负责诊断、治疗和管理骨骼系统疾病和损伤的专业人员。
他们在临床实践中使用各种专业技术和治疗方案来帮助患者恢复健康。
本文将介绍医生在骨科工作中所用的专业技术和常见治疗方案。
一、专业技术1. 临床评估技术在骨科工作中,骨科医生首先要进行详细的临床评估,以确定患者骨骼系统问题的性质和严重程度。
他们会仔细询问患者的病史、了解症状和行动障碍,并进行身体检查。
此外,常规的影像学检查如X光片、CT扫描和MRI等也是骨科医生日常工作中常用的技术手段。
2. 手术技术在一些重大的损伤或疾病情况下,骨科医生可能需要采取手术治疗。
他们拥有丰富的手术经验和高超的技术,可以进行各种骨科手术,如骨折固定、关节置换、脊柱手术等。
他们需要准确地诊断问题、做出合适的手术计划,并在手术过程中精准地操作。
3. 牵引和康复技术牵引是骨科医生常用的一种非手术治疗技术,通过施加外力来拉长或保持骨骼正确的位置。
这可以用于骨折和关节脱位等患者的治疗。
同时,骨科医生也会推荐患者进行康复治疗,帮助患者在手术后恢复活动能力,并预防后续问题。
二、常见治疗方案1. 骨折治疗骨折是骨科医生经常遇到的一种情况。
对于单纯的骨折,骨科医生通常会使用传统的保守治疗方法,如骨折固定和石膏固定。
对于复杂的骨折,手术治疗可能是必需的,包括使用金属板、螺钉或钢针等材料固定骨折部位。
2. 关节置换关节疾病如关节炎或创伤可以导致关节功能丧失,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
对于无法通过保守治疗缓解症状的患者,骨科医生可能会考虑关节置换手术。
这种手术通过替换损坏的关节表面,恢复正常的关节功能。
3. 脊柱手术脊柱疾病如脊柱畸形、椎间盘突出或脊椎骨折等可以导致严重的疼痛和功能丧失。
骨科医生可以通过脊柱手术来纠正这些问题,如椎弓根螺钉、椎管扩大术或人工椎间盘置换等。
4. 牵引和康复对于骨折和关节问题,牵引和康复技术常常是非手术治疗的首选。
骨科诊疗指南技术操作规范1.引言本文档旨在为骨科医生提供一份骨科诊疗指南技术操作规范,以确保在临床实践中进行准确和标准的操作。
本指南涵盖了骨科常见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案,重点关注骨折、滑膜炎、韧带损伤和关节疾病等。
2.诊断步骤收集病史:仔细询问患者症状、病程和相关的医疗历史。
进行体格检查:包括观察患者外伤部位的肿胀、红肿、疼痛程度等情况,进行相关特殊检查,如MRI、X光片等。
应用临床评分系统:根据患者的症状和体征,采用评分系统来判断疾病的严重程度。
3.治疗方案3.1 骨折保持骨折部位的稳定:对干净的骨折可采用保守治疗,如石膏固定;对复杂骨折或骨折不稳定的情况,需要进行手术治疗,如内固定、外固定等。
疼痛控制:可以根据患者的疼痛程度,给予口服或注射镇痛剂,如NSAIDs和阿片类药物。
术后康复治疗:通过物理治疗和康复训练来促进骨折恢复。
3.2 滑膜炎给予非手术治疗:如休息、应用冰袋、局部按摩等;药物治疗:如NSAIDs、糖皮质激素等;关节注射:可考虑给予适当剂量的关节注射糖皮质激素。
3.3 韧带损伤保护性治疗:如限制活动、使用轻度固定等;康复治疗:通过物理治疗锻炼肌肉、增强韧带的稳定性;手术治疗:对严重韧带损伤可考虑手术修复。
3.4 关节疾病保守治疗:如药物治疗、物理治疗等;手术治疗:对无效的保守治疗可考虑手术,如关节镜手术、关节置换等。
4.操作注意事项保持良好的手卫生习惯;确保患者的同意和知情;严格按照手术操作程序进行操作;操作过程中注意细节和安全性;对手术设备进行定期检查和维护。
5.结论本文档提供了骨科诊疗指南技术操作规范,希望能为骨科医生提供准确和规范的操作指引。
在临床实践中,骨科医生应严格按照本指南的要求进行操作,以提高病人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
以上仅为指南,骨科医生在实践中还需根据具体情况结合个人经验进行医疗决策和操作。
骨伤科诊疗规范及技术操作规程一、热敷(中药烫熨)疗法【适应证】1 .慢性炎症,如慢性腰颈痛。
2 .痛症,肌肉疲劳或痉挛。
3 .风湿引起的关节冷痛、酸胀、麻木。
【禁忌证】1 .急性炎症、皮肤炎、血栓性静脉炎、外周血管疾病。
2 .糖尿病人。
3 .患有严重老人痴呆症,精神异常等不配合热敷者。
【器械及药物】治疗盘、布袋、毛巾、微波炉、凡士林、中药调配(海桐皮、透骨草、乳香、没药各20g、当归、川椒、鸡血藤、川芎、红花、威灵仙、白芷、防风、甘草各15g打粉后泡入50度米酒密封一个星期)等。
【操作方法及步骤】1 .将适量中药调配装入布袋,加入少量药酒,放入微波炉加热至60-70度,用大毛巾保温,即可使用。
2 .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取得患者配合。
3 ..取合适体位,暴露热敷部位,注意保暖,必要时屏风遮挡。
4 .先于患处涂少量凡士林,将药袋放到患处或相应穴位用力来回推烫,力量要均匀,开始时用力要轻,速度可稍快,随着药袋温度的降低,力量可增大,同时速度减慢。
药袋温度过低,可更换药袋,操作过程约15-30分钟,每日1-2次。
中药可连续使用1周。
5 .药熨后擦净局部皮肤,整理用物。
【注意事项】1 .应注意防止烫伤,尤其是小孩、昏迷病人、老年人,及有瘫疾、糖尿病、肾炎等血液循环不好或感觉不灵敏的病人,使用热敷时,应随时检查局部皮肤的变化,如发红起泡时,应立即停止。
2 .当急腹症未确诊时,如急性阑尾炎,面部、口腔的感染化脓,各种内脏出血,关节扭伤初期的有水肿时,都禁用热敷。
3 .热敷疗法在应用中首先应注意温度的掌握,以免烫伤。
其次热敷所用中药,一般用量大,药物毒性大,千万叮嘱病人不得误服,以免药物中毒。
4 ..还应注意热敷疗法虽然使用广泛,疗效卓著,但也有不宜热敷的疾病,如皮肤破损、开放性损伤等疾病不适宜采用热敷疗法。
二、中药熏蒸疗法【适应证】1 .风湿和类风湿疾病.2 .腰肌劳损、腰背软组织挫伤。
3 .肩周炎、颈椎病、落枕等.4 .骨关节炎、肌腱炎、筋膜炎、腱鞘炎、脉管炎等.5 .慢性劳损、骨伤科急症期.【禁忌证】1 .孕妇及月经期妇女。
诊疗常规——骨科专业锁骨骨折【病史采集】1. 及时完成病史的采集,24小时内完成病历。
2. 内容应包括受伤的时间、机制、部位及伤后处理的经过。
【检查】1. 接诊后必须及时完成体格检查。
2. 尤其注意是否合并血气胸;锐利伤还应注意臂丛神经损伤及锁骨下血管的损伤。
3. 应摄锁骨X线片,如果体检怀疑胸腔损伤,应摄胸部X线片以利确诊。
必要时行CT、MRI检查。
4.入院行三大常规、血型RH血型、凝血五项、感染四项、肝功、肾功、血糖、电解质、心电图、B超等,拟手术的病人有必要时行风湿四项、输血前三项检查,有高血压、心脏病史者行心脏彩超和血脂六项、心肌酶谱检查等。
【诊断】1. 有明确的外伤史。
2. 伤处出现疼痛、肿胀、皮下瘀斑,有时局部隆起,伤侧肩及上臂拒动;局部压痛,有的可能触及到骨折端,可能触及骨擦感。
由伤侧肩向锁骨方向纵向叩击痛阳性。
3. 锁骨X线片可显示锁骨骨折及其移位情况。
【治疗原则】1. 手法复位:锁骨固定带或横“8”字石膏固定4周。
无移位或青枝骨折可直接用上法固定3周后拍摄X线片,骨折愈合可去除外固定。
2. 手术治疗:对锁骨骨折移位严重,骨折片刺破锁骨下血管或臂丛神经或胸膜顶,则在手术检查的同时行锁骨骨折切开复位、牢固内固定。
也可根据患者的要求施行手术,常规使用锁骨重建钢板。
3.围手术期:麻醉前1小时用一次青霉素类、头孢一代、头孢二代抗生素其中一种(如头孢拉啶或头孢唑啉;头孢呋辛;头孢曲松等)。
4.术后预防性应用青霉素类、头孢一代、头孢二代抗生素其中一种3至5天(如头孢拉啶或头孢唑啉;头孢呋辛;头孢曲松等)。
术后定期换药观察伤口情况。
术后3天内常规复查手术部位x片,住院期间每周复查1次。
术后3天复查血常规,各项检查如有异常随时复查。
5. 一旦手术部位出现感染迹象,如术后持续发热,伤口疼痛、肿胀,白细胞增高,可考虑应用抗生素,作为治疗感染,应选用广谱,高效及敏感的抗生素(如头孢呋辛,头孢曲松),而且要有足够的剂量,在应用抗生素的同时,应给与全身支持疗法,当发现切口有脓性液时,应根据手术具体情况采用切开引流或闭合冲洗的方法,将脓性液排除。
骨折概述由于外力的作用破坏了骨的完整性或连续性者,称为骨折。
常通过直接暴力、间接暴力、筋肉牵拉、持续性劳损致伤作用于人体而发生骨折。
骨折可能有各种全身或局部的并发症,特别是一些危机生命的并发症,必须作周密的全身检查,确定有无并发症,积极防治。
复位的方法分为闭合复位和切开复位。
闭合复位又可分为手法复位和持续牵引。
手法复位:根据不同部位的骨折及骨折移位特点,适当选用拔伸、旋转、折顶、回旋、端提、捺正、分骨、屈伸、纵压这九种整复骨折的手法,复位后X线透视或摄片检查。
并妥善固定,固定方法分外固定和内固定两类。
外固定有夹板、石膏绷带和持续牵引等。
(一)夹板固定(1)夹板固定的适应证四肢闭合性骨折。
股骨骨折因大腿肌肉有较大的收缩力,常需结合持续皮牵引或骨牵引。
四肢开放性骨折,创面小或经处理后创口已愈合者。
(2)选用带有衬垫的夹板,应有一定的弹性、韧性和可塑性,夹板固定的范围可分为超关节固定和不超关节固定两种。
(3)一般选用毛头纸、棉花或棉毡等材料制作固定垫,固定垫的大小、厚度及硬度等均要适中,常用的固定垫如平垫、塔形垫、梯形垫、高低垫、葫芦垫、抱骨垫、分骨垫等。
根据骨折的类型、移位的情况,在适当部位安置固定垫。
常用的有两垫、三垫固定法。
(4)夹缚固定的包扎方法骨折复位后,放置固定垫,四肢管状骨(除胫腓骨骨折为五块夹板外)通常在被固定的肢体这位放置四块夹板,先安放对骨折起主要固定作用的两块夹板,以绷带包扎两圈后,再放置其他夹板。
在夹板外再用绷带包扎覆盖,使能维持各块夹板的位置。
然后从近侧到远侧缚扎带3~4根,每根扎带绕肢体两周后结扎。
此法之优良是夹板不易移动,较为牢靠。
夹板固定时遇有腋窝、腘窝等血管、神经丰富之处,经受不住过紧的扎缚,应加用棉垫包护。
夹缚松紧度要得宜,既要起到有效的固定作用,也要防止引起皮肤压迫性坏死、缺血性肌挛缩等并发症。
(5)夹板固定后的注意事项适当抬高患肢,以利肢体肿胀消退,可用软枕垫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