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面观测技术问题汇编(一)
- 格式:doc
- 大小:174.00 KB
- 文档页数:12
地面气象观测工作中的问题及对策探究随着气象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地面气象观测工作在天气预报、农业、航空、水利、交通等领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但是,地面气象观测工作中也存在着很多问题,如设备精度不高、观测操作不规范、人员技能不足等,这些问题直接影响着气象数据质量和预报准确度。
因此,本文将探究地面气象观测工作中的问题及对策。
问题一:设备精度不高地面气象观测的设备主要包括气象站、雷达和卫星等,这些设备的精度是决定数据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
但是,目前在一些地方,由于设备更新缓慢,导致一些设备的精度较低,数据质量也相应下降。
对策:加强设备更新,及时更换老旧设备。
以确保设备的精度和可靠性,提高数据质量。
问题二:观测操作不规范地面气象观测工作需要具备一定的操作规范和流程,如观测数据要按时提交,观测设备要安装在规范的场地等。
但实际中仍有一些观测操作不规范的情况发生。
对策:加强观测人员的培训和管理,建立严格的操作流程和规范,确保每个观测环节规范可靠。
问题三:人员技能不足地面气象观测工作需要专业知识和一定的技能,如精确测量、数据分析、故障处理等。
但是,观测人员的综合素质参差不齐,有些人员技能不足,难以正确、准确地完成观测任务。
对策:加强对观测人员的培训和管理,定期组织培训班,提高观测人员的综合素质。
问题四:数据质量不高地面气象观测的数据质量直接影响着天气预报的准确度,一些地方观测数据质量不高,测量误差较大,数据处理不规范等问题也较为突出。
对策:加强质量控制,确保每个观测环节的数据质量可靠性,加强数据初步处理和质量评价,确保数据质量达到一定水平。
结论地面气象观测工作是天气预报和气象科学研究的基础,必须保证其数据质量和准确性。
然而,不规范的操作、低精度的设备和技能不足的人员等问题制约了观测工作的发展。
加强设备的更新、培训和管理观测人员等对策是提高数据质量和观测准确性的关键。
地面气象观测业务常见问题及分析地面气象观测是指通过设立气象观测站点,利用仪器和设备对大气环境参数进行定量观测和记录的一种手段。
地面气象观测包括气温、气压、湿度、风速、风向、降水等气象要素的观测。
在进行地面气象观测业务时,常会遇到一些常见问题,下面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
1. 仪器故障地面气象观测使用的仪器和设备可能会出现故障,影响观测数据的准确性和连续性。
常见的仪器故障问题包括传感器损坏、数据记录仪故障等。
为解决这些问题,可以定期进行设备维护和检修,检查传感器是否工作正常,更新数据记录仪等。
2. 数据质量问题地面气象观测数据质量可能存在问题,如数据缺失、不准确等。
导致数据质量问题的原因可以是设备故障、观测操作失误等。
对于数据缺失问题,可以通过设立备份观测站点来弥补;对于数据不准确问题,可以通过校正和调整观测设备来解决。
3. 环境干扰地面气象观测容易受到环境因素的干扰,如建筑物、树木、地形等。
这些因素可能导致观测站点的气象要素数据异常,如风向数据受到建筑物阻挡而不准确。
为解决环境干扰问题,可以选择适当的观测站点,避免干扰因素的影响。
4. 数据传输问题地面气象观测数据需要进行及时传输与共享,但在传输过程中可能会出现问题。
常见的问题包括数据传输中断、数据传输延迟等。
为解决数据传输问题,可以采用多种传输方式,如有线传输、无线传输等,并保持设备与传输网络的稳定。
5. 数据处理与分析问题地面气象观测数据需要进行处理和分析,生成气象预报、气象资料等产品。
在数据处理与分析过程中可能会遇到问题,如算法错误、模型不准确等。
为解决数据处理与分析问题,可以不断完善数据处理和分析算法,提高模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地面气象观测业务常见的问题包括仪器故障、数据质量问题、环境干扰、数据传输问题和数据处理与分析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可通过设备维护、数据校正、选择观测站点、选择合适的数据传输方式和完善数据处理与分析算法等方式进行解决。
这样可以提高地面气象观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为气象预报和气象研究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
农业气象地面观测工作中的常见问题与解决措施农业气象地面观测工作是农业生产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通过对大气和土壤的观测,可以为农民和农业部门提供准确的气象信息,从而指导农业生产工作。
在实际的观测工作中,常常会遇到一些问题,影响观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本文将针对农业气象地面观测工作中常见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一、设备故障问题1. 大气温湿度观测仪器故障:大气温湿度是农业气象观测中最基本的指标之一,设备故障会直接影响气象数据的准确性。
常见的故障包括传感器损坏、电路故障等。
解决措施:定期对大气温湿度观测仪器进行检修和维护,确保传感器的正常工作。
在设备故障时及时更换维修,保证观测数据的准确性。
2. 土壤温湿度观测仪器故障:土壤温湿度是农业生产中关键的观测指标,设备故障会影响对土壤湿度和温度的准确监测。
解决措施:定期检查土壤温湿度观测仪器的传感器和电路,发现故障及时更换修理。
在安装和使用过程中,注意避免与水接触、避免电路短路等问题。
二、观测环境问题1. 观测点周围环境变化大:农业气象观测点通常设在农田或乡村周围,周围环境的变化会对观测数据产生影响,如建筑物、树木等。
解决措施:选择观测点时,应优先选择无障碍的地点,避免建筑物、树木等对观测数据的干扰。
需要时可以对周围环境进行调整,确保观测数据的准确性。
2. 观测点周围影响气流畅通:气流的畅通对气象观测数据的准确性非常重要,如遇到周围环境导致气流不畅通的情况,会影响观测数据。
解决措施:在选择观测点时,应当保证周围环境的气流畅通,避免建筑物、树木等对气流的影响。
观测点周围应该保持开阔,确保气流的畅通。
三、观测人员技术问题1. 观测人员操作技术不熟练:观测人员对气象观测设备的操作不熟练会造成观测数据的不准确。
解决措施:对观测人员进行专业的培训和指导,确保他们熟练掌握气象观测设备的操作技术。
定期组织技术培训和考核,提高观测人员的技术水平。
2. 观测人员缺乏责任心:观测工作需要持续不断地进行,如果观测人员缺乏责任心,可能会影响观测工作的连续性和准确性。
地面气象观测工作中的问题及对策探究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天气的准确预测和气象信息的即时获取需求日益增加。
而地面气象观测工作作为气象预测的基础,其重要性不言而明。
由于各种原因,地面气象观测工作中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气象预测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有必要对地面气象观测工作中的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解决对策,以确保气象预测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一、地面气象观测中存在的问题1. 观测设备老化问题地面气象观测站通常配备有各种类型的气象观测设备,包括温度计、湿度计、降水计、风速风向仪等。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设备往往会出现老化现象,导致观测数据的准确性受到影响。
温度计的故障会导致观测温度的准确性下降,降水计的堵塞会导致雨量的误差等。
2. 观测环境受到人为干扰地面气象观测站一般设立在郊区或偏远地区,然而随着城市的扩张和人口的增加,观测站周边的环境往往会受到人为干扰。
建筑工地的扬尘、道路上的汽车尾气等都会对观测数据产生干扰,影响观测的准确性。
3. 人力不足问题由于地面气象观测需要进行日常维护和数据记录等工作,因此人力资源是观测工作的关键。
然而很多地方存在人力不足的问题,导致观测站的运行和维护工作无法及时进行。
4. 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不足在一些地方,由于观测站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不足,导致观测数据的质量难以得到保障。
观测数据的记录、存储、传输等环节可能存在问题,进而影响到气象预测的准确性。
二、解决对策探讨1. 加强设备更新和维护针对设备老化问题,应加强对气象观测设备的更新和维护工作。
及时更换老化的设备,并定期对观测设备进行维护和检修,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
还可以对观测设备进行定期的标定和校准,提高观测数据的准确性。
2. 观测环境保护和管理针对观测环境受到人为干扰的问题,应加强对观测站周边环境的保护和管理。
建立观测站周边的保护区,并加强对周边环境的管理,减少人为干扰对观测数据的影响。
3. 加强人力资源管理针对人力不足的问题,应加强对气象观测人员的培训和管理。
浅谈地面气象观测工作中存在问题及应对措施地面气象观测是气象工作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它直接关系到气象预报的准确性和实时性。
在地面气象观测工作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可能会影响气象观测的质量和效果。
本文将从地面气象观测工作存在的问题以及应对措施进行探讨。
一、存在的问题1. 观测设备老化地面气象观测设备的老化是一个常见的问题。
许多地面气象观测站点使用的观测设备都是老旧的,因为长期使用和环境影响,设备的精度和准确性可能会受到影响。
特别是在恶劣的气象条件下,如台风、暴雨等天气情况下,设备的老化可能会导致数据的不准确和失实。
2. 人为误操作地面气象观测需要由专业的观测人员来进行操作,但在实际工作中,由于观测人员的素质和技术水平不一,可能会由于误操作而导致数据的失真和不准确。
3. 环境影响地面气象观测站点的环境因素对观测数据有着直接的影响,比如周围建筑物、植被等因素会影响风速、温度等数据的准确性。
4. 数据传输不畅地面气象观测数据的传输也是一个问题。
有些地面观测站点因为地理位置偏僻,数据传输的网络条件可能不够理想,导致数据的实时性和准确性无法得到保障。
二、应对措施针对设备老化的问题,我们需要定期更新地面气象观测设备,确保设备的精度和准确性。
这需要对现有设备进行定期维护和检修,并及时更换老化的部件和设备,以确保观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实时性。
2. 提高观测人员的素质和技术水平对于观测人员的素质和技术水平,我们需要加强培训和管理。
培训课程需要涵盖观测操作技术、数据记录和分析等方面,提高观测人员的专业水平和技术能力,确保他们能够熟练地操作观测设备,并准确地记录和报送观测数据。
为了减少环境对观测数据的影响,我们需要对地面气象观测站点的周围环境进行合理规划和设计。
建立在合适的位置,避免高楼大厦、树木等遮挡物的影响,确保观测数据的准确性。
针对数据传输不畅的问题,我们需要继续改进和完善数据传输网络和技术,确保地面气象观测数据能够实时、准确地传输到气象部门,以支持气象预报和预警工作。
地面气象观测业务常见问题及分析
地面气象观测是气象学中重要的一环,它是气象预报和服务的基础。
随着气象观测技
术的不断提高以及气象服务需求的增大,地面气象观测业务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但是在实
际的工作中,常常会遇到一些问题。
一、观测设备故障问题
观测设备故障是地面气象观测中常见的问题。
例如,气压计失灵、湿度计不准确等。
这种情况下,需要及时更换或维修设备,以确保气象观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二、观测环境不稳定问题
由于自然环境因素的影响,气象观测站点的观测环境往往不稳定。
为了保证气象观测
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需要不断调整观测设备的位置和安装方式,并加强维护。
三、数据采集和处理问题
在气象观测过程中,数据采集和处理是至关重要的环节。
有时候,由于传输过程中的
磁干扰,设备出现故障,导致观测数据无法正常采集。
此时,需要及时更换设备或修复故障。
四、观测操作技能不足问题
观测操作技能不足也是地面气象观测中常见的问题。
由于观测人员缺乏相关知识和技能,无法正确操作设备或解读数据,导致气象预报的准确性大打折扣。
因此,需要加强观
测人员的培训和技能提升。
总之,地面气象观测业务常见的问题主要包括设备故障、观测环境不稳定、数据采集
和处理问题以及观测操作技能不足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需要制定一系列合理的解决方案,以确保地面气象观测工作的顺利完成。
地面气象观测业务常见问题及分析地面气象观测是气象预报和预警的重要基础,是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手段。
在地面气象观测业务中常常会遇到各种问题,严重影响观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本文将针对地面气象观测业务中常见的问题进行分析,希望能够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并提出解决方案,以确保观测数据的质量和可靠性。
一、设备故障问题地面气象观测设备是保障气象观测数据准确性的重要保障,然而在实际观测过程中,设备故障问题经常出现。
设备故障可能会导致气象观测数据的中断、缺失或失真,从而影响气象预报和预警工作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针对设备故障问题,应该加强设备的日常检查和维护工作,定期进行设备的保养和维修,确保设备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应建立健全的设备故障处理机制,及时发现并解决设备故障问题,保障气象观测数据的可靠性。
二、观测环境问题观测环境的变化可能会影响气象观测数据的准确性。
建筑物、树木、高压线等遮挡物可能影响气象观测设备的观测效果,空气污染、工业排放等因素可能影响观测数据的真实性。
针对观测环境问题,应该选择观测点位的位置和环境,尽量避开遮挡物和污染源,确保观测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定期对观测环境进行检查和评估,及时发现并解决可能影响观测数据准确性的问题。
三、人员素质问题地面气象观测业务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要求观测人员具有较高的专业素质和技能水平。
然而在实际工作中,部分观测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技能水平可能存在差异,可能会影响气象观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针对人员素质问题,应该加强观测人员的培训和管理工作,提高观测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技能水平,确保他们具备独立观测和处理气象数据的能力。
应建立健全的评估机制,保证观测人员的素质和技能达到要求,确保观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四、信息传输问题针对信息传输问题,应加强信息传输设备的维护和管理工作,确保信息传输的稳定和可靠。
应建立健全的信息传输机制,确保信息能够及时传输和共享,保证气象预报和预警工作的及时性和准确性。
地面观测常见的问题及对策探讨摘要近年来,地面观测常见问题成为气象地面观测台站工作能否顺利开展的影响因素,本文主要从三大问题入手,即设备维护及更新、气象数据的记录及查询及缺测数据的处理,并分别为三大问题探讨切实有效的处理方法,为我国气象地面观测台站提高气象预测准确性奠定保障,促进工作顺利进行。
关键词气象地面观测;常见问题;解决0引言气象地面观测项目随科学技术发展逐渐面向于多元化,以往可观测的项目以基本气象元素为主,如气压、气温、空气湿度、风向、风速以及雨量,如今还可观测大气蒸发、太阳辐射、能见度以及土壤湿度等,可见气象地面观测的发展正逐步拓宽应用空间,能为各国民生基础设施的建设及各行业的日常运作提供气象信息,利于掌控运作计划。
然而,因气象地面观测台站工作需涉及诸多因素,致使实际工作中出现一些常见问题,为促进气象地面观测台站工作的顺利进行,及早解决这些问题尤为重要。
1常见问题及解决方略1.1设备维护、更新我们谈及的设备维护与更换通常以电器配件的更换与计算机、计算机系统的更换为主,其中:1)气象地面观测中涉及的设备在进行电器配件更换时,操作人员应熟悉电缆、传感器、采集器及线路板等配件的安装方法。
当拆线时,需尤其注意线标与线路板上的标记相对应,且规范连接。
常规下,需视信号的传输顺序依次更换监控器、采集器、传感器电缆、转接电路线路以及信号电缆等,从而避免因人为操作不当而致设备配件更换出现差错,为气象地面观测台站工作带来故障[1];2)计算机、计算机系统的更换需事前将原运行系统中的相关资料予以备份,后视计算机、计算机系统是否为硬盘损坏进行处理。
若属于硬盘损坏,需将备份资料恢复数据,尽可能不要重复卸载数据存储单元、应用软件、系统,以采取修改备份系统中运行的时间文件作为应用方式,同时将备用机与采集器的串口连接,并逐一卸载数据存储单元、计算机、计算机系统。
若并非属于硬盘损坏,可将本计算机或原运行系统的硬盘与备用机进行连接,读取资料与数据导入。
地面气象观测业务常见问题及分析地面气象观测是指在地面上对大气的各种要素进行实时观测和监测的业务。
这些观测数据对于天气预报、气候研究、环境监测等领域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进行地面气象观测业务时,常常会遇到一些常见问题,下面将对一些常见问题进行分析。
1. 仪器故障:地面气象观测常用的仪器包括气象站、风速仪、温度计等。
这些仪器在长期使用中可能会出现故障,比如传感器失灵、数据采集系统异常等。
这时需要及时维修或更换故障的仪器,以保证观测数据的准确性。
2. 数据传输问题:地面气象观测数据通常通过无线电、互联网等方式传输到数据中心进行处理和分析。
然而在实际操作中,由于网络故障、设备故障等原因,可能会导致数据传输中断或丢失。
这时需要尽快修复并补齐数据,以免影响分析和预报的准确性。
3. 数据质量问题:地面气象观测数据的质量对于后续的分析和应用具有重要的影响。
在观测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误差和异常值,比如传感器校准不准确、数据录入错误等。
在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时需要对数据进行质量控制,剔除异常值和错误数据。
4. 环境干扰:地面气象观测通常需要在户外环境中进行,而户外环境可能存在一些干扰因素,比如风影响、降雨、灰尘等。
这些干扰因素可能会对观测数据产生一定的影响。
在进行观测时需要选择合适的观测点位,并进行环境干扰的校正和补偿。
5. 数据处理和分析方法:地面气象观测数据通常需要进行一系列的处理和分析才能得到有用的结果。
在数据处理和分析过程中可能会存在一些技术难题,比如数据插值方法、趋势分析方法等。
需要在前期对数据处理和分析方法进行充分的研究和试验,以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地面气象观测业务中常见的问题包括仪器故障、数据传输问题、数据质量问题、环境干扰以及数据处理和分析方法等。
解决这些问题需要综合运用仪器维修技术、网络和传输技术、数据处理和分析技术等多个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只有解决了这些问题,才能够得到准确的观测数据,并为后续的天气预报、气候研究等提供有效支持。
第一编自动观测项目部分一、正点数据缺测或异常时处理总原则1.先后顺序:正点60分钟数据代替→正点前、后10分钟数据代替→人工观测数据代替→内插计算求得2.具体说明:1)对于自动观测要素某时正点数据缺测,如果备份分钟数据RTD文件的60分钟数据正常,那么60分钟数据作为该时正点观测数据。
2)对于自动观测要素某时正点数据缺测,若能获取非正点的分钟数据,优先考虑用正点前后10分钟接近正点的记录来代替。
若正点前10分钟内有数据,则用正点前10分钟接近正点的记录代替;若正点前10分钟内的分钟数据也缺测,则用正点后10分钟内接近正点的记录(除极值项和时累积值外)代替。
3)正点前后10分钟数据缺测,在定时观测时次,需人工补测各项要素值。
4)正点前后10分钟数据缺测,在非定时观测时次,则各项要素值(风和降水除外)需内插求得。
3.内插原则:1)水汽压和露点温度,必须用内插后的气温、相对湿度进行反查。
2)风(2分钟、10分钟)、降水量不能进行内插计算。
3)人工补测的记录也可参加内插计算。
4)内插可跨日界计算。
4. 时极值异常时的处理原则1)当正点数据缺测或异常影响时极值需重新挑取时,从01-60分钟内选取第一次出现的最高值为时最高值,选取最小值为时最小值,并记录相应的时间。
2)当正点数据用人工实测值代替时,从分钟选取的最高或最低值比正点值小或高时,时极值应按缺测处理或用人工记录代替,用人工记录代替时,时间按缺测处理;当气温、地温用人工实测值代替的时极值被挑为日极值时,还应与气温、地温最高温度表的记录比较后重新挑取,以免漏掉真正的极值。
5.日极值的挑取时极值异常,但未作处理的情况下,如果能够判断该日极值不会出现在该时内,则将该时时极值作缺测处理,则该日日极值从其他正常时次记录中挑取;若日极值不能判断是否出现在该时内,则从已有的自动站时极值(包括时极值缺测时段内的正常分钟数据)和人工定时补测数据中挑取。
若此时日极值为人工定时补测的数据时,出现时间作缺测处理;若无人工观测记录,则从实有的自动站时极值中挑取日极值。
6.所有不正常记录处理均需在A文件备注栏中注明。
二、各气象要素缺测或异常时的具体处理方法1.气压1)定时观测时次人工补测值的录入将光标移至本站气压单元格,点击鼠标右键,则会在窗口中部的左侧弹出如图2表,在“气压表附温”和“气压表气压”单元格内输入人工读取的附温值和气压表读数(不必再加H)。
关闭此表格后,本站气压、海平面气压自动查算为自动气象站高度的观测值。
图2 人工器测值代替自动气象站观测值2)前12小时气温数据更改后的海平面气压查算若前12小时气温缺测或异常,对其值处理后需对本时次海平面气压重新订正保存。
2.气温定时观测时次人工补测值的录入:将光标移至气温单元格,点击鼠标右键,则会在窗口中部的左侧弹出如图3表,在“干球温度”单元格内输入人工读取的干球温度值,并将此表格关闭,就可自动实现与相对湿度反查水汽压、露点温度。
图3 人工器测值代替自动气象站观测值3.相对湿度定时观测时次人工补测值的录入:1)若台站在使用毛发湿度表期间,应用订正后的毛发湿度值与自动站温度反查水汽压、露点温度。
在毛发读数输入时要注意“湿球温度”的“类别”的选择,当选择为“毛发值”时关闭表格软件会自动利用已有的毛发订正系数来订正该读数,并反查水汽压和露点温度;当选择为“相对湿度”时应手工查取毛发订正图,将订正后的相对湿度值输入“值”一栏内,关闭表格软件不再对该毛发表读数进行系数订正而直接反查水汽压和露点温度,详见图4、图5;图4毛发表读数反查时的输入界面图5订正后毛发表读数反查时的输入界面2)若无毛发湿度表,则用人工站干湿球读数查算得到的水汽压、相对湿度和露点温度作为该时次的湿度数据。
如图6所示。
图6相对湿度使用干、湿球查算的界面在进行输入时需注意,关闭表格后,软件会将人工观测的气温、湿度值一并替换到“自动气象站观测数据”的表格中,按规定气温仍应保留自动站观测值,此时需再由人工将“自动气象站观测数据”气温单元格中被人工替代的气温值改回自动站观测值,因此而出现相对湿度与自动站气温反算水汽压、露点温度不一致的情况,按规定是允许的。
4. 气温、相对湿度正点数据均缺测时当自动站气温、相对湿度正点数据均缺测时,直接用人工观测干、湿球温度值代替,并求得水汽压、相对湿度、露点温度。
数据保存后应在20时观测后做B文件“逐日数据维护”时将“湿球温度”单元格中的数据修改为“*”,存盘退出。
5.风向风速1)24时最大风、极大风时间缺测如果24时风的时极值被选为日极值时,最大风、极大风的时间要从前一日的RTD文件中人工挑取,只有当23:59或00:01的数据均小于24时的数据时,日极值时间才能记为24:00或00:00。
2)日最大风出现在正点,但与该时次相应值不一致若最大风大于正点值,则用最大值代替正点值;若最大风小于正点值,则用正点值代替最大风。
例如:6时最大风速为65,最大风速对应的风向为238,出现时间为0600,若此时10分钟平均风速为64,对应风向为240,则将10分钟平均风速改为65,对应风向改为238;若此时10分钟平均风速为66,对应风向为240,则将该时最大风速改为66,对应风向改为240,若只是风向不一致,则以正点的风向为准修改极值的风向。
上述情况可不备注。
时极值处理正常后,则不会出现日极值不正常的情况。
3)A文件中风的正点数据缺测用正点前、后10分钟数据代替时,拟代替的分钟之前应具备2分钟、10分钟的有效分钟数据,否则一律按缺测处理。
例如:7时56分开始分钟数据正常,则8时正点10分钟风因未满足10分钟有效分钟数据,不能正常代替,需用8时05分数据代替。
4)FJ文件与Z文件大风数据不一致自动气象站“FJ.txt”文件中记录的大风数据与Z文件记录的极大风速及其时间不一致,应以Z文件的极大风速时间为准。
例如:3日FJ.txt记录为“200501031557 113 174”,而该月Z文件中,16时的极大风速为174,其出现时间为1556,则此时大风天气现象的开始时间由15时57分改为15时56分。
5)自动气象站“FJ.txt”文件大风的数据文件中,终止时间不能确定时,应按缺测处理。
例如:X站2009年1月22日13时17分,由于仪器故障造成风的分钟数据缺测,导致大风的结束时间缺测(如图7)。
图76)如何判断风杯或风向标被冻住当冷暖季节转换时,出现雨、雨夹雪、雪天气现象时,气温在零摄氏度以下,当风向长时间维持一个度数不变、风速长时间为0.0m/s时,则可判断风杯或风向标被冻住。
6.降水1)无降水现象,因其它原因(蚂蚁、风、人工调试等)或自动站故障而多记录时,应删除该时段内的全部分钟和小时降水量。
该情况在值班日记中说明。
2)降水现象停止后,仍有降水量,若能判断为传感器翻斗滞后(其量一般为0.1-0.3mm,且滞后时间不超过2小时),可将该量累加到降水停止的那分钟和小时时段内,否则将该量删除。
夜间不守班期间,夜间(20-8时)混有滞后降水量时,因无法判断,按正常处理。
该情况在备注栏中说明。
3)夜间不守班期间,若滞后量超出8时,由观测员根据判断,灵活掌握将滞后量移至相应的分钟和小时时段内,并将该情况在备注栏中说明。
4)出现漏斗堵塞或固态降水随降随化,若自动站记录的过程总量与人工雨量筒观测的量的差值百分率与其它正常时相当,则按正常处理;若自动站记录的降水量明显偏小或滞后严重,则该时段的分钟和小时降水量按缺测处理。
该情况在备注栏中说明。
5)在定时观测发报时次,有关降水量组和天气现象组必须配合一致。
若无降水现象,而从自动站Z文件读取有降水量时,应人工将该量删除。
该情况在值班日记中说明。
6)如果雨量传感器堵塞,及时进行了疏通,在不影响总量的情况下,该时段降水量用累计量代替,相应时段分钟降水量按缺测处理,并将该情况在备注栏中说明。
7)称重式雨量传感器使用期间,因降雪量较大造成桶沿上有积雪附着,后因温度升高融化导致的滞后降水量不能删除。
若<0.3mm,按液态降水的具体规定处理;若≥0.3mm,该降水量加到自动采集的降水量停止后的小时至降水现象终止的时段内,记累计量,该时段的分钟降水量按缺测处理。
并将该情况在备注栏中说明。
例如:某站22:23-5:30降雪,称重式固态降水显示22:23-1:48时有降水量3.0毫米,由于降雪过大,称重式降雪传感器的桶沿上有积雪附着,8时后,温度升高,雪慢慢融化后,出现了降雪量数据,滞后降水出现在8:58-9:18,降水量0.8毫米。
0.8毫米的降水量应加至2-6时内,02:01-05:30的分钟降水量按缺测处理。
7.地温、草温1)深层地温各时次之间有跳变时如何确定数据是否错误深层地温相邻两个正点温度变化<0.5℃时,按正常记录处理,若变化≥0.5℃则按异常记录处理。
2)更换地温传感器时记录的处理方法更换地温传感器时,为了防止正点异常数据的上传,将台站基本参数中的地温、草温改为无观测任务。
当地温、草温传感器更换完毕并开始工作时,要注意RTD文件正点前后10分钟内的数据是否可用,若有使用价值时,应将观测数据导入到正点时次。
3)地温记录错位时的处理方法地温变送器故障,导致地温错位记录时,应用复位后的记录代替。
例如:X站2012年1月18日17时由于地温变送器出现故障,造成40-320cm错位记录,40cm用16时59分代替,80-320cm用错位后的40-160cm 记录代替。
这种情况出现时草温、地温时极值读取错误。
若是挑为日极值时,日极值时间和数值均是错误的,应人工重新挑取。
(见图8)图84)对于降水影响造成草温、地温连续下降,日极值出现在20:01时,应通过RTD文件检查地温、草温的日极值记录是否正确。
例如:XX站2011年6月24日由于降水原因造成该日最高气温、地温、草温均出现在20:01,但Z文件中地温、草温日极值均有误。
5)草温审核提示异常时如何处理查看草温记录与Z文件是否一致,再结合地温和风速进行综合判断。
草温的变化主要受降水和日照影响,其次受风速影响,风速增大时草温升高,风速减小时,草温降低,如果草温变化与地温一致且有风速等变化配合时,可视为正常。
6)草温、地面温度日极值与正点记录相差大时如何处理查看RTD文件分钟数据,判断极值挑取是否正确。
7)自动站草温传感器被积雪覆盖时的处理方法当积雪掩没草温传感器或降雪淹没草层时,应将传感器臵于原来位臵的雪面上,这时测量雪面温度,并在备注栏内注明起止时间。
当草温观测场积雪融化后,继续观测草温。
8.自动观测的蒸发量缺测或异常时如何处理自动观测大型蒸发小时数据异常时,在20时后逐日地面数据维护中进行处理,雨量较大时相应时段蒸发量按0.0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