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中_死亡_委婉语的语用学分析_刘晓燕
- 格式:pdf
- 大小:777.72 KB
- 文档页数:2
英语关于死亡的委婉语被误解的实例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人们对文明的要求日益增高,人们对死亡的表述也在逐渐变得委婉。
然而,有时候这些委婉的表达往往被误解。
本文将以几个实例来说明英语中关于死亡的委婉语被误解的情况。
首先,我们来看一个常见且容易引起误解的委婉表达:“他已经离开了我们。
”这个句子在表达上是非常委婉的,试图避免直接描述逝者的死亡,以此来减轻亲友的悲痛。
然而,有些人可能会将它误解为对方离开了某个地方,而非永远离开了人世。
因此,在使用这种委婉表达时,我们应当注意语境,以免引起误解。
其次,类似于“他已经长眠于世”的表达方式也常被用来传达人的死亡,然而,这样的说法同样容易引起歧义。
有些人可能会将其理解为逝者正在长眠而不是死亡。
在正式场合或对陌生人表达时,这样的委婉语可能会造成沟通不畅,因此我们需要权衡其使用的场合,避免丧失准确表达的效果。
另外一个例子是使用“他已经走了”。
这个表达同样意味着逝者已经离开人世,但它的含义更加暗示着逝者的离去是永久的。
然而,有些人可能会将其理解为逝者离开了某个场所。
因此,在使用这样的表达时,我们需要注意语境,并且根据对方的理解来进行适当的解释。
除了上述例子外,还有许多关于死亡的委婉语,如“他已经安息了”、“他已经与世长辞”等。
这些表达方式都试图通过替代词或转弯抹角的方式来减轻对逝者的描述,但也同样容易被误解。
因此,在使用这些委婉语时,我们需要根据不同的情境,选择合适的表达方式,并且及时解释确保对方正确理解。
总的来说,英语中关于死亡的委婉语常常会被误解,所以我们务必注意语境和对方的理解。
在表达对逝者的哀思时,我们应该尽量简明扼要地表达,避免使用过于复杂或可能引起歧义的表达方式。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尊重逝者的同时,使我们的表达更加准确、生动、简洁。
为了避免误解,我们需要注意句子的逻辑联系,力求上下贯通,保持语气一致,让文章通顺流畅。
最后,我们应该确保文章的综合质量高,避免出现与主题无关的内容,这样我们才能有效地传达我们想要表达的意思,实现语言的准确交流。
英汉“死亡”委婉语文化对比分析摘要:委婉语是人类社会中存在的一种语言现象。
由于东西方文化的不同,在委婉语的使用上也存在许多差异。
本文对中西委婉语跨文化现象进行了对比研究,揭示了其内在联系。
关键词:委婉语;传统委婉语;文体委婉语;宗教文化委婉语(Euphemism)一词源自希腊语的前缀eu=well 和词根pheme=speaking。
根据《英语委婉语详解词典》的定义,委婉语是一种用无害的或悦耳的词语替代那些较直接的、唐突的言词,用善意的话语把事实掩盖起来的修饰手段。
它不仅是一种社会语言现象,更是一种文化现象。
一、委婉语的分类和功能英语委婉语一般可分为两大类:传统委婉语(traditional euphemisms)和文体委婉语(stylistic euphemisms)。
所谓传统委婉语,是与禁忌语密切相关的。
如生、死、病、性等禁忌事物,如果直接表达,就是禁忌语,给人的感觉是粗鄙、生硬、无礼;反之如果间接表达,就是委婉语,给人的印象是典雅、含蓄、中听、有礼。
所谓文体委婉语,实际上是恭维语,溢美之词与禁忌语无关。
委婉语的功能有:避讳功能、避俗功能或雅化功能、礼貌功能、掩饰功能和褒扬功能(淡化或夸张功能)。
死亡是人类普遍面临的重大问题之一,在日常生活中时有发生。
由于英汉两种文化背景不同,所反映出的对死亡的看法存在很大差异。
二、英汉两种语言死亡委婉语不同的原因1、不同的宗教文化带来的表达差异基督教在英语国家的人们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关于死亡的委婉语多半来自《圣经》,与基督教信仰密切相关。
许多基督徒都相信“来世”和“原罪”之说,在他们看来,死亡就意味着"to go to heaven"(进天堂)、"to be called to Cod"(被召唤到上帝那) or "to cancel ones account"(销账)。
在中国,没有一种宗教能像基督教在英语国家所具有的重要地位和影响。
摘要:英汉委婉语作为一种语言现象,有其独特的来源及构成方法,同时也是一种文化现象,能折射出东西方国家的不同风俗习惯和社会心理。
文章通过对《红楼梦》汉、英版本中“死亡”的典型委婉语用例加以对比分析,以透视这些委婉语在表达上的异同。
关键词:《红楼梦》;委婉语;对比分析;透视委婉语是一种语言现象,同时也是一种文化现象。
它产生于某个特定的社会土壤,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反映着该民族的社会心理、宗教信仰、价值取向、风俗习惯等。
比如,在漫长的历史演变中英汉民族都确定了自己的道德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存在着文化观念的差异。
从英汉两种语言中的委婉语的范围来看,英汉委婉语的使用主要涉及到以下几个方面:人的生、老、病、死、性、犯罪、职业、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
本文主要通过对比《红楼梦》(前,$ 回)英汉版本中典型的“死亡”委婉语表达,来透视源语与目的语的异同。
英汉语中表示“死亡”的委婉语非常丰富,同时与宗教的联系也十分密切。
英语中的“ 死亡”委婉语大量源自《圣经》或其他有关基督教的传说和典故,比如上帝用泥土造人,于是死去也就统统“归于尘土”(to return to dust/earth);人生来就是有罪的,必须赎罪,故死去犹如“ 偿清欠负大自然的债务”(pay one‟s debt to nature);上帝乃万物之主,人死后就得“ 应召到上帝身边”(to be called to God)等。
据统计,英语中类似的“死亡”委婉说法有400 多种。
然而,在中国没有统一的宗教信仰,虽有道教、佛教以及回教等,但信仰者在整个民族人口中所占比例较小。
尽管如此,中国的宗教也影响了与“ 死亡”有关的委婉语的产生。
汉语中“ 死亡”的委婉语多达>,$ 多种,如:走了、永别、玉陨香消、倩女离魂等。
本文结合《红楼梦》中一些典型的例子加以对比研究,发现以下特点:一、英汉宗教特色明显在第六十三回《寿怡红群芳开夜宴死金丹独艳理亲丧》中:忽见东府里几个人,慌慌张张跑来,说:“ 老爷宾天了!”众人听了,吓了一大跳,忙都说:“ 好好的并无疾病,怎么就没了?”家人说:“ 老爷天天修炼,定是功成圆满,升仙去了。
从语用学的礼貌原则看英语中的委婉语的所指和能指对人们心理产生的若即若离的效应,通过隐语、比喻、借代、缩略等褒义化的手法,顾此言他、声东击西,把令人不快的话语变得温和悦耳,婉约慰藉,使听者心理上乐意接受,并通过对言者构建的修辞文本的解读而自行了知言者的真意所在,从而确保了言语交际的成功实施。
2.委婉语与礼貌原则礼貌是人类文明的标志,是人类活动的一条重要准绳。
语言的使用作为一种社会活动,也同样受到这条准绳的约束。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委婉语的产生以及委婉语使用范围的扩大无不与语言交际中的礼貌原则息息相关。
礼貌原则(Politeness Principle)是英国语言学家利奇(Leech)所提出来的。
在利奇看来,交际中人们有效地运用语言属于一种修辞现象。
修辞的范围十分广泛,可由交际双方相互遵循的一系列原则和准则构成。
其中之一就是制约人际交往的“礼貌原则”,它包括六条准则,每条准则还包括两条次则。
下面我们根据他的理论,每条准则都用相应的英语委婉语、词来做一阐释。
A.得体准则(tact maxim):减少表达有损他人的观点。
a.尽量让别人少吃亏;(1) I wonder if you have some time to give me a hand with my subjects.(2) My subjects are poor, please helpme.比较句(1)和句(2)我们就可以发现:(1)中说话人在请求对方的帮助时,遣词含蓄、委婉,尽量不给他人带来不便。
而句(2)中说话人语气直截了当,令听话人不容拒绝。
b.尽量让别人多受益。
在英语中有很多与职业有关的委婉语。
如:人们把garbage collector(垃圾工人)称为sanitation engineer(卫生工程师);building engineer(建筑物维护技师)代替了janitor(照管楼房或办公室的工友)。
尽管这些职业婉称和原来的职业称谓实质没有改变,但是,前者往往能让被称呼者的社会重要性得到更大程度的提高。
【导语】我们中国⼈通常都很忌讳说"死"这个字,古代按照等级的划分有"天⼦死⽈崩,诸侯死⽈薨,⼤夫死⽈卒,⼠⽈不禄,庶⼈⽈死"的说法,现在我们会说⼀个⼈"离开了我们"、"⾛了"等。
英语同样忌⾔"死",虽然有die这个词,但⼝语中⼈们⼀般不⽤ die来直说死亡。
pass away和pass on都是暗指过世。
例:Sadly, Georgia's uncle passed away yesterday after a short illness(真伤⼼,乔治亚的叔叔昨天得了⼀场急病去世了);I'm sorry to learn that your dear mother has just passed on(很遗憾听到*妈刚刚去世的消息)。
lose one's life⼀般指由于意外事故、战争等不可抗⼒⽽造成的死亡,为意外死亡。
例:How did he lose his life(他是怎么死的)?depart也是死亡的委婉说法,主要⽤于短语depart this life/depart this earth,意思是灵魂离开了⾁体的存在去往另⼀个世界了。
例:He departed this world with a sense of having fulfilled his destiny(他带着⼀种已完成使命的满⾜感离开了这个世界)。
expire的意思是呼⽓,这⾥引申为呼出最后⼀⼝⽓,暗指死亡。
例:The patient expired early this morning(这位病⼈今天早晨去世了)。
perish多指⾮⾃然死亡。
例:Many soldiers perish in battle(很多⼠兵死于战争)。
go to meet one's Maker也是死亡的委婉说法,注意这⾥Maker要⼤写,是造物主的意思,去见造物主了就是死了。
英语委婉语及其有效交际使用原则委婉语几乎存在于一切人类的语言中,即人们在交际过程中为了避免使人尴尬、招人讨厌、或令人难堪、刺激而采用温和、含蓄的话语代替粗俗、直接的话语来进行表述,比喻、借代、迂回、缩略等都是比较常用的表现手法。
语言是思想文化的载体,委婉语也是一种文化现象。
由于英汉文化的渊源和发展路径差异显著,其文化的载体――语言的差异也是巨大的。
所以,有必要了解和掌握英语委婉语的使用范畴。
一、英语委婉语的常用范畴1表示死的概念“死亡”是委婉语在英汉两种语言中同时普遍使用的概念。
与汉语委婉语体现了儒家、佛教文化一样,英语表示死亡的委婉语无不显示其基督教文化的深刻烙印。
请看下面几个例子。
基督教相信人是上帝用泥土捏造而生的,所以人死去也就是“归于尘土”,所以有“ to return to dust /earth ”的说法。
基督教同时认为人生来都是有罪的,因此人死就是“赎罪、还债”,“ to pay one's debt to nature ”传递的正是这一信念。
另外,上帝在基督教中被认为是万物之主,人死后就是被上帝召唤回去,故而人们常用“ to be calledto God ”表示死亡。
值得一提的是,人人平等的观念同样在表示“死亡”概念的英语委婉语中有所体现,所谓“ to go the way 0f all flesh ”就是“走众生之路”,没有高低贵贱之分,这与汉语有天壤之别。
既然“死亡”是人人避讳的事情,所以人们多用曲折的、迂回的手法指代它。
在这点上,英语和汉语有许多相同之处。
汉语中有“寿终”、“安息”、“作古”、“谢世”、“长眠”等委婉表达方式,英语中自然也有“ to pass away ”、“to be home and free ”、“to be atrest ”、“to go to Heaven' '、“to join one'sancestors' '、“ to breathe one's last' '。
(1)英语中委婉语(一)有关“死亡”的委婉语人们生活中最忌讳的就是死亡,因此语言禁忌中关于死亡的委婉语大量存在。
如:pass away(逝世),be no more(不在了),depart(去世),be gone(走了),join the majority(会见老祖宗去了),go to west(归西了),go to glory(升天了),go to meet one maker(见上帝),to be at peace(平静了),the final departure(最后离去),final sleep(最后一觉),to go to one S long home(回到永久之家),to have found rest(得到安息),in heaven(在天堂),with God(和上帝在一起)等。
与之相对,汉语中有:“去世了”“仙逝了”,“到极乐世界去了”,“逝世”,“谢世”“过世”,“下世”,“不在了”,“走了”,“过去了”,“离开了我们”,“毙命”,“归天”,“长眠”,“与世长辞”对特殊人物还有专门的术语,如:和尚死了叫“圆寂”,皇帝死了叫“驾崩”,诸侯死了用“功甍”,妻子死了叫“断弦”,为了守节而死叫“玉碎”,执行公务而死叫“殉职”,为正义而死叫“牺牲”等。
“死亡的委婉说法还有:to be ;present at the last roll call 出席最后一次点名to be written off被勾销 t0 fall 倒下 to fire one s last shot射出最后一发子弹It S taps.熄灯号音响了to hy down one S life 放下自己的生to make the ultimate sacrifice最后的牺牲to do one S bit 尽自己的本分这些委婉语听起来很平淡,几乎无法使人联到军人那悲壮而惨烈的死。
(二)有关“疾病”的委婉语生病也是人们忌讳说的,因而东、西方人都常常用替代形式来淡化表达。
从英汉死亡委婉语看中西文化
从英汉死亡委婉语看中西文化,可以看出中西文化之间有着巨大的差异。
英文中不乏夸张的死亡形容词,如“died a tragic death”,“succumbed to death”,“breathed his last”等。
而汉语中表达死亡的词语却更加委婉,如“过世”,“离开人世”,“死于”等。
死亡在中西文化中都是一个极具尊重的话题,但是在表达上有着明显的差异。
这种差异很可能源于两种文化对死亡的态度不同,以及宗教信仰的不同。
汉语委婉的表达方式往往令人感到温暖,而英文带有夸张气息却使人有一种恐惧的感觉。
同时,中西文化中的死亡委婉语更好地体现了两种文化对于生命的态度差异。
中国传统文化中更多的是理解生命的无常,强调生命的尊严和神圣性,认为生命是宝贵的,应当尊重荣辱。
而西方文化中更多的是把死亡当作一种自然现象去接受,认为生命是有限的,每个人都有生老病死的宿命。
因此,从英汉死亡委婉语可以看出,中西文化在很多方面存在着差异。
这种差异正是由于两种文化对待死亡的态度不同,以及宗教信仰的不同所造成的。
这种差异也蕴含着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既有古代的传统文化,又有现代的宗教信仰,能够为世界文化的交流提供更广泛的互动和对比。
语言新探从语用学视角分析英语委婉语及其语用功能郎曼 高景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摘要:委婉语作为一种文化现象,通常存在于世界文化中,它被广泛运用于社会阶层及社会领域。
在语言交际中,由于特定的道德原则,人们总是使用委婉语来使一些刺耳粗糙的话语变得好听优雅。
委婉语在社会交际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本文将从语用学的角度,结合Brown和Levinson的“面子”理论,运用大量实例来分析英语委婉语及其语用功能。
关键词:语用学;“面子”理论;英语委婉语;语用功能委婉语是英语中常见的语言现象。
它属于希腊语,“eu-”的意思是好的,“-phemism”的意思是演讲。
整个单词的意思是好的言语。
总而言之,它指的是用美丽优雅的词语来表达直率或严厉的词语。
“面子”理论是在美国学者戈夫曼(Goffman,1967)提出的面子概念的基础上,由英国学者Brown&Levinson提出。
面子理论表明,交际者在交际过程中都有两种面子:积极面子及消极面子。
积极面子是希望取得别人的认可和尊敬;消极面子是指不希望自己的行为受别人的干涉与阻碍。
Brown&Levinson认为在会话过程中说话双方的两种面子都有可能受到威胁,即说话双方都会受到积极面子与消极面子的威胁。
因此,绝大多数言语行为都是威胁面子的行为(Face Threatening Acts, FTA)。
威胁面子的言语行为大致可分为四大类:(1)威胁听话人消极面子的言语行为;(2)威胁听话人积极面子的言语行为;(3)威胁说话人消极面子的言语行为;(4)威胁说话人积极面子的言语行为。
因此,在平常生活中,为了避免威胁面子的言语行为的出现,我们常借助委婉语来达到更好的交流效果。
一、用委婉语保全听话人的面子在日常交际中,人们为了对方及和对方有关联一方利益,顾及他们的面子,总会采用一些委婉的表达方式。
例如:在教学领域,老师让学生及家长在心理上能接受用“a bit slow”或“underachiever”来替代“stupid”;用“need help”来代替“cheat in exam”;课堂上学生如果回答错了问题,老师也不会直接否定,而是给予“not bad”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鼓励他们继续努力学习。
第25卷第9期宿州学院学报Vo.l 25,N o .9 2010年9月Journal of Suzhou Universit y Sept .2010do:i 10.3969/j .issn .1673-2006.2010.09.026英语中 死亡 委婉语的语用学分析刘晓燕(安徽大学大学英语教学部,安徽合肥 230001)摘要:从语用学的角度,用礼貌原则、合作原则和会话含义、语境理论、距离原则、动听原则和模糊理论对英语 死亡 委婉语进行了分析,为英语 死亡 委婉语的名用提供了理论依据,期望能够帮助人们了解重视这些委婉语,在社会交际中正确选择、使用它们,从而避免在交际中可能产生的误会和冲突,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关键词:死亡委婉语;语用学;合作原则;语境中图分类号:H 31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006(2010)09-0078-02收稿日期:2010-07-06作者简介:刘晓燕(1981-),女,湖北钟祥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为高校英语教学、二语习得、语言学。
委婉语是人类语言中的一种普遍现象,是人类进行社会交际活动的润滑剂,它在人类交际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一些专家学者曾从不同角度对英语委婉语进行了研究。
归纳起来,主要有5个方面:(1)研究历史及演变;(2)界定其定义;(3)探讨其构成手段;(4)从语言学角度研究;(5)从语用学角度研究。
笔者发现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从语用学的角度对英语中的 死亡 委婉语作专门分析研究的文章。
而笔者认为,英语中关于 死亡 的委婉语数量很多,它在一定层面反映了一个社会的社会文化、民族心理、价值观念等,它是我们了解西方社会的一个重要视角。
对它进行研究还可以避免在交际中可能产生的误会和冲突,提高我们跨文化交际能力。
因此,笔者试图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分析英语中的 死亡 委婉语所体现的一些语用学原则,希望人们可以加深对它以及西方社会的认识,也可以在言语交际中更好地、正确地选择使用,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1 礼貌原则Leech [1]提出了一套各社会、各群体共享的普遍性的 礼貌原则 ,它包括6个准则:策略准则(Tact M ax i m )、赞扬准则(Approbation M ax i m )、谦逊准则(M odesty M ax i m )、慷慨准则(Generosity M ax i m )、一致准则(Agree m ent M ax i m )和同情准则(Sy m pathy M ax i m )。
英语死亡委婉语则体现了这些准则。
如:(1)同情准则。
即减少对他人的反感,增大对他人的同情。
如西方国家以前多将犯人吊在白杨树上处以绞刑,人们就用一些与白杨树有关的温和的、甚至是好听的表达委婉说出这些人的死,如 to be a cottonw ood blosso m 、 to deco rate a cottonwood 、ridi n g under a co ttonwood li m b 。
(2)得体准则。
减少有损于他人的观点,增大有益于他人的观点。
如将人死后称为 to beca m e a land o w ner 、 go to H eaven /paradise 、 be w ith God 、rest/be i n Abraha m s boso m 等。
这是出于礼貌,给对方留有面子,也有可能让他人对自己有好感等。
(3)赞誉准则。
减少对他人的贬降,增大对他人的赞誉。
如对为国家或事业而献身的人给予崇敬和赞美,称他们是 to lay do w n one s life 、 to m ake the u lti m ate /last sacrifi c e 、 to be presen t at the last roll ca ll 、 to fire one s last shot 。
礼貌原则为死亡委婉语提供了理论基础,这些死亡委婉语的礼貌功能也使得尖锐的社会问题显得缓和与轻松。
2 合作原则和会话含义Grice [2]根据会话的内容提出了合作原则,他认为言语和非言语交际中存在着一个总的合作原则。
为了成功的交际,双方都必须遵守一定的原则,它包括4条准则:数量准则(适量)、质量准则(正确)、关系准则(关联)、方式准则(简明)。
但人们有时会出现违反某条准则的情形。
这时,违反准则的一方可能有言外之意,另一方要能领会 话外话 。
英语 死亡委婉语 就故意违反了交际中必须遵守的这些准则,而这恰恰是为了遵循礼貌原则,维护他人的面子,保持他人的尊严,如合作原则中质的准则要求不要说自知是虚假或缺乏足够证据的话。
死亡委婉语从本质上说违反了这一准则,如将死亡称为 to be on vaca78ti o n , to take a one way ride/trip 等。
另外,关系准则和方式准则要求讲话要有关联,要清楚明白,避免晦涩和歧义。
而死亡委婉语往往委婉含蓄,如将死亡称为 to cance l one s account 、 to retur n to dust/ earth 、 to tur n one s toes to daisies 等,这样故意违反合作原则其实隐含着其他的目的,即遵循礼貌原则,维护他人的面子,保持他人的尊严。
3 语境理论言语交际中的参与者不是任意地、毫无节制地选择交际语码的;相反,语码的选择与交际目的、交际语境密切相关。
语境包括显性语境和潜性语境:前者指交际活动发生的时间、地点、场景、参与者、话题、面部表情等可感知的具体直接的物理因素;后者指交际参与者的文化背景、伦理价值观念、宗教信仰、家庭背景和所处社会地位等精神因素。
英语中死亡委婉语的运用与语境休戚相关。
如在西方很多国家,人们信奉基督教,就将死称为 to be called to God 、 go ho m e feet first 、 go to one s last ho m e 等。
西方文化也崇尚为正义献身和爱国主义,对为国家或事业而献身的人给予崇敬和赞美,如 a w ake to i m m orta l life 、 go to g lory 、 m ake(pay)supre m e sacrifice ,而对敌人、罪犯或不值得尊敬的人的死用带有贬义色彩的委婉语,如 to be done for 、 to kick the bucket 、 to kick off 、 to yie l d up the ghost 、 to drop/sli p off the hooks 等。
4 距离原则奥格登与理查兹提出了语义三角理论,认为词与所指之物之间是通过概念来传递的,任何语言符号都是音义结合的双面体,音义结合是任意的[3]。
但人们往往把语言符号与它所指之物等同起来。
用委婉语替代用来指禁忌事物的禁忌语实际上依靠了一种心理上的 距离 。
禁忌语之所以被禁忌,就是人们把它与所指事物等同起来,要消除这种对等的联想,根本的办法之一是拉开这两者之间的距离,换一种说法。
委婉语就拉开了与所指事物的距离。
这一原则称为 距离原则 。
如在英语中,人们就用不同的词汇委婉指出死亡,金融方面如 to set one s account 、 to cash i n one s checks 、 to pass in one s checks 、 pay day 、 the fina l pa i d o ff ,旅行方面如 to buy a one w ay ticket 、 to take a one w ay ride 、 to hop t h e last rattler ,体育运动方面如 to stri k e ou t 、 to take a coun t 、 the fi n al kick o ff 、 to jump the last hurdle ,航海方面如 to co il up one s ropes 、 to hit t h e rocks 、 to sli p one sropes 等。
这些表达消除了和死亡的直接对等联想,拉开了两者的距离,对说者和听者来说似乎都得到了精神上的慰藉。
5 动听原则奥格登与理查兹提出的语义三角理论认为词与所指之物之间是通过概念来传递的。
动听原则就利用了这一理论。
所谓动听,并不指声音本身美妙动听,而是指它能有一个比较好的伴随意义,能给人一种好的联想[4]。
如 to be on vacati o n 、 shuffle o ff one s'm ortal co il 、 go to N irvana ,人们将死亡称为在旅行,摆脱了尘世的烦扰,是去了极乐世界,这就减轻了人们对死亡的心理压力。
西方很多国家信奉基督教,信奉上帝,因此,人死后就是 go up 、 check in 、 rest in peace 。
6 模糊理论模糊语言,特别是模糊限制语在言语交际中被广泛使用,具有很高的语用价值。
模糊限制语的重要功能有会话含义的可取消性和言语表达的间接性。
Bro w n和Lev i n son指出:说话人在表达一种有可能被听话人理解为是一种威胁或粗鲁的话语时,一个礼貌策略就是使用模糊语言,它是交际双方实施礼貌策略,使交际顺利进行的一种重要手段[5]。
如在指死亡的时候,人们不方便直接说 d i e ,就用 pass a w ay 、 fall asleep 、 beco m e one w ith nature 等一些模糊的表达来替代,从而达到一种很好的交际效果。
英语中的 死亡 委婉语既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一种文化现象。
语用学中的礼貌原则、合作原则和会话含义理论、语境理论、距离原则、动听原则和模糊理论都为英语 死亡 委婉语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人们应该了解、重视这些委婉语,在社会交际中正确选择、使用它们,从而避免在交际中可能产生的误会和冲突,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1]L eech G N.P ri nc i p l es o f prag m atics[M].L ondon:L ongm an,1983:132.[2]G r i ce H P.Syntax and Se m antics3:Speech A c ts[M].N ewY ork:A cade m i c P ress,1975:308-309.[3]胡壮麟.语言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107-108.[4]束定芳.委婉语新探[J].外国语,1989(3):28-34.[5]周红,陈锋.模糊语言的礼貌表达功能 从遵循礼貌原则角度分析[J].嘉兴学院学报,2007(1):94-97.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