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苏科版力 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教案

苏科版力 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教案

苏科版力  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教案
苏科版力  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教案

四、力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三十九中周红粉

[设计意图]

力的概念是物理学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概念之一,是学好力学知识的基础。力的概念十分抽象,要使初中学生真正建立起力的概念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要通过本节教学使学生逐步加深对力的概念的理解。在今天的教学中应注意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突破:(1)从不同层次,不同侧面来反映,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力不能脱离物体而存在,孤立的一个物体不能产生力的作用。一个物体受到力的作用,必定有另一个物体对它施加力的作用,对任何一个力来说,必有其受力物体与施力物体。(2)通过探究活动体验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三个因素有关,通过力的作用效果和力的三要素来真正认识一个力。(3)通过力的相互作用来认识,通过多个实验现象归纳得出物体间的力是相互的,受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物体,受力物体与施力物体同时存在,同时消失。

本节课主要采用大量举例、精心设计实验、分析讨论、归纳总结的方法,使学生对力的概念有深刻的感性认识。在学生活动中倡导学生自主学习,要求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加,增加实验的可视程度,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认识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或运动状态发生改变;知道力的三要素,会用力的示意图表示力;知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2)能力目标:知道人类认识力的作用是从力的作用产生的效果开始的,通过实验观察和对事例的分析,概括出力的作用效果。能通过探究活动体验力的作用效果

与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三个因素有关,并能用力的示意图表示力。能

通过多个实验现象归纳得出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物理实际问题。(3)情感目标:树立宇宙万物之间都存在着力的作用、力无所不在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1)力的三要素(2)力的作用效果(3)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难点:(1)力的相互作用的理解(2)什么是运动状态的改变(3)力的示意图画法

[教具和学具]

弹簧(2只)、钢尺(或塑料尺)、气球、弹性球、条形磁铁(2根)、小车(2辆)、钩码一盒、大头针、三角板、幻灯片、多媒体

[课前准备]

思考:“一个巴掌拍不响”的原因

让一名学生带旱冰鞋

[教学过程]

[教学资源]

本节课所用课件一部分来自物理教学参考资料8下配套光盘,还有一部分课件自制。[教学评析]

力的概念虽然十分抽象,但通过大量举例、精心设计实验、分析、讨论、归纳总结的方法,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使学生对力的概念有了深刻的感性认识,并加强了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的联系,极大的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力的作用是相互的_教案

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教学目标 1.了解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知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3.知道力的三要素,会用力的示意图表示力; 4.通过探究活动体验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三个因素有关,并能用力的示意图表示力。能通过多个实验现象归纳得出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物理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重点:知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难点:体验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三个因素有关。 教学准备钢尺(或塑料尺)、条形磁铁(2根)、小车(2辆)。 教学过程 物体对物体的这种压、拉、提、推……我们都可以称之为物体对物体的作用。这个就是力。 同学们想一想“一个物体能否产生力的作用?” 不能,力的产生必须有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提问:当施力物体对受力物体施加力的作用时,施力物体是否也同时受到力的作用呢? 你赞成谁的观点? 能举例哪些事例来支持你的猜想? 一、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教师提问:在产生力时,两个物体所起的作用有什么不同? 学生答:一个是施加力,一个是受到力 教师演示:磁铁吸引大头针 问:这个现象中谁是施力物体?谁是受力物体? 学生:磁铁是施力物体,大头针是受力物体 活动:物体在施力的同时是否也受到力 实验1:用手指压铅笔尖和笔尾,你的手指有什么感觉? 手指很疼 疼就是力的作用效果 实验2:你用手推墙,你有什么感觉? 有向后退的感觉

实验3: 大量事实说明: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有力的作用时,另个物体也同时对这个物体有力的作用,即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怎样判断物体受到了力的作用? 二、力的作用效果 (1)改变物体形状 (2)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举例说明:形变:挤压皮球,皮球变瘪 改变运动状态:把铅球推出去, 活动:什么因素会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力的三要素: 让学生举例 (1)力的大小 实例: (2)力的方向: 实例: (3)力的作用点 实例: 三、课堂练习: 1.图甲是运动员射点球,球由静止变为运动;图乙是守门员奋勇地把球接住,球由运动变为静止。这表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图丙中,运动员在用头顶球时,对头的施力体是,人头对飞来的球施力撞击,使球沿原来运动相反方向运动,由此可知,力可以使物体的发生改变。

高中物理新课程《摩擦力》教学设计案例分析

《摩擦力》教学案例与教学策略分析 高密一中孙洲元 一、教学理念: (1)立足于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多元学习方式相结合 (2)理论与实际相联系,让学生理解生活、社会与物理的关系。 (3)确立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 (4)重视物理与科技前沿的联系,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 (5)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课堂教学的灵魂。 二、教学过程设计与策略分析: 1.导入课题-----讨论与交流 教师提问与指导:摩擦力是我们常见的一种力,生活中,摩擦力无处不在,你能说出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利用摩擦力和防止摩擦力的例子吗?下面请同学们讨论交流这一问题。(给学生思考的时间,然后让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典型例子,教师又给学生举出更多的关于摩擦的实例,如我国的“神舟五号”飞船在返回地球的过程中要经过大气层,和大气层的摩擦使船体外层达到二千多度的高温)。 教学策略分析: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己讨论与交流,把他们在生活中遇到的摩擦力的问题在课堂上展现出来,真正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让学生的学习从已有的经验入手,从自己的感性认识开始,又通过教师的帮助了解现代科技中的相关问题,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了,而且也调动了学生思维积极性。学生的讨论与交流即是自主的又是合作的,把学生的学习从被动的接受转变为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 2.新课教学-----实验与探究、讨论与交流 (1)摩擦力的分类 教师提问与指导:你们想到了这么多有关摩擦力的问题,从其产生的角度来看,大家觉得这些摩擦力有什么不同?我们能不能把这些摩擦力分为几类呢?(这个问题难度较大,教师对照学生回答的例子,做进一步的引导、帮助与提示,让学生充分讨论与交流,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把前面板书的例子分为不同类别并标

力相互作用教案

力的相互作用 一、力的定义 力存在的前提是既有施力物体又有受力物体,只有一个物体是不能有力的(选择题)二、力是相互的 (受力物体也是施力物体)作用力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性质相同分别作用在两个物体上 找出现象中的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书对桌面的压力 磁铁对铁定的吸引力 三、力的示意图粗略方向、反向、作用点作图题要会画 力的图示精确方向、大小、作用点 四、重力 1、施力物体受力物体分别是谁? 2、重力加速度g G=mg 地球上不同纬度g不同(极地与赤道),不同海拔高度g不 同(降体重的方法)(选择题) 3、重心、一个物体的各部分都要受到重力的作用。从效果上看,我们可以认为各部分 受到的重力作用集中于一点,这一点叫做物体的重心。 几何形状规则的物体其几何中心就是其重心 不规则物体,悬吊法 五、弹力 物体由于力的作用产生了弹性形变,物体要恢复原状所产生的力 弹力有那些;压力支持力(球受到支持力方向)弹簧绳杆 弹簧弹力胡可定律:F=kx x是什么(计算选择实验) 思考题原弹簧劲度系数k 在弹簧1/3处剪断后求两段的劲度系数分别是多少? 六、摩擦力(计算选择) 摩擦力:静摩擦力滑动摩擦力(同一个模型最大静f稍大于滑动f)

滑动f 大小f=Fn*u 方向;与相对运动相反(计算) 静f 大小通过平衡力来判断,方向与相对运动趋势相反(选择) 效果上都可以是动力和阻力 七、力的合成分解 合成;用一个力来代替多个力工具方法平行四边形法则 分解;用不同方向的力来代替一个力、、 正交分解 八、受力分析平衡力(所有考试必考) 1、一个物体变力通过矢量三角形 2、一个物体恒力通过建立坐标系正交分解 3、两个物体通过整体发分离法来判断(系统外力用整体法,系统内力用分离法)

7.1 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答案)

7.1力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气垫船在行驶时,船体可以离开水面,速度每小时达100多千米,是什么力量把数百吨的船托离水面呢? 问:怎样正确理解力的概念? 答:力的概念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去理解: (1)力是物体与物体之间或物体的两个部分之间的相互作用.一个物体受到力的作用, 一定有另外的物体施加这种作用,只要有力发生,就一定有受力物体和施力物体.力不能离开物体而单独存在. (2)任何两个物体之间的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甲物体受到乙物体作用时,甲物体一定同 时对乙物体施加力的作用,因此受力物体与施力物体是相对的,也就是说受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物体,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如:马拉车,马是施力物体,车是受力物体;但同时车也拉马,此时车是施力物体,马是受力物体. (3)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加力的作用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由物体直接(接触)作用, 如手提水桶,推土机推土等;另一种是物体之间的间接(不接触)作用,如磁铁对铁针的吸引力,空中飞翔的鸟受到的重力等. 问:运动状态改变指什么? 答:运动状态改变应包括两个方面:物体的运动方向的改变和物体运动的速变大小改变.如:物体由静到动、由动到静、由慢到快、由快到慢都属于速度大小的改变.概括起来运动状态的改变有以下三种情况:(1)运动方向不变,速度大小发生改变;(2)速度大小不变,运动方向发生改变;(3)运动速度大小和方向同时改变,如斜向上投出去的铅球,在重力作用下做曲线运动,速度的大小和方向都在发生变化. 问:怎样正确作力的图示? 答:作力的图示要做到:“一画点、二定标度再画线、三画箭头标大小.”“一画点”是表示先要画力的作用点;“二定标度再画线”是指根据力的大小定出适当长度的线段作为标度.画线时,可由作用点开始沿力所指的方向画去,使线段的长短与力的大小成比例;“三画箭头标大小”是指所画线段的末端添上表示力的方向的箭头,并标出力的符号及大小(如F=20 N).

高中物理摩擦力公开课教案设计人教必修1

3.3 摩擦力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滑动摩擦力概念及产生的条件,会判断滑动摩擦力的方向。 2、知道滑动摩擦力概念及产生条件,知道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什么有关,知道滑动摩擦力跟压力成正比。 3、知道静摩擦力概念及产生的条件,会判决静摩擦力的方向,知道最大静降擦力的概念。 4、了解滚动摩擦力和流体阻力。 (二)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利用物理语言分析,思考,描述摩擦力概念和规律的能力; 2、培养学生实验探究能力; 3、让学生学会在实验中如何控制变量和实验条件。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利用实验和生活实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培养学生实践——认识(规律)——实践(解决实际问题)的思想。 教学重点 1、滑动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及规律,并会用F摩=μFn解决具体问题; 2、静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及规律,正确理解最大静摩擦力的概念。 教学难点 静摩擦力有无、大小的判定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 教学用具: 长方体木块(每组3块),弹簧秤、毛巾;玻璃板,毛刷(两个学生一组)。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实验,提问学生复习摩擦力概念。 学生活动:将手放在桌面上,由静止开始向前移动,体会手受到的阻力。建立摩擦力概念。点评:通过实验建立静摩擦力概念。 (二)进行新课 1、对“静摩擦力”的学习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完成实验,提出问题:为什么弹簧秤有读数?得出静摩擦力概念 提出问题:什么情况下产生静摩擦力?让学生思考讨论。 让学生重复刚才实验,注意观察弹簧秤读数,发现问题,得出最大静摩擦力概念和静摩擦力范围。(0<F≤Fmax= 学生活动:将木块置于水平桌面上,用细线连接木块和弹簧秤,用力水平拉弹簧秤,不要使木块移动,并读数。回答问题:桌面对木块有阻力作用。 思考讨论静摩擦力产生的条件:接触,弹性形变,相对运动趋势。 重复实验,慢慢拉动木块,注意观察弹簧秤读数(木块刚开始移动时读数最大)。

第三章相互作用教案

第三章相互作用 3.1 重力基本相互作用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力的概念。 2.知道力的作用效果。 3.知道力的三要素,会画力的图示和力的示意图。 4.知道重力的方向以及重力的大小与物体质量的关系。 5.知道重力产生的原因及其定义。 6.知道重心的含义。 7.了解四种相互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 8.通过“观察”体验力的作用效果。 9.通过学生动手知道力的三个要素表示方法。 10.理解悬挂法确定物体重心的原理,学会用数学的方法解决物理问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1.通过实例激发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激励探索与创新的意识。 12.了解四种基本相互作用,激发探索自然的兴趣,大统一论。 ★教学重点 1.力的特性的理解 2.力的图示法和力的示意图。 3.重力和重心的理解。 ★教学难点 1.力的特性。 2.重心的概念和重心的理解

★教学过程 引入:生活中离不开力,毽子受力在空中跳动;门受到推力作用,打开了;在弹簧弹力作用下关闭了;手对开关施力,控制灯泡;手摁键盘,使得键盘形变。这节课我一起研究力,重力。 本节课,我们通过三个活动来进行学习:1.观察“视频”,思考后归纳力的定义和特点。2.通过“先练后教”理解力有图示和示意图两种表示方法。3.“知识大寻找”充分发挥课本、资料的作用,掌握重力的大小和方向、重心的概念以及物体重心的位置。 一、力 1、观察“视频”,思考: 下面请同学们观看一些“视频”,大家思考这些反应了力的什么特性。 2、学生讨论,归纳 同学们相互探讨一下,谁来告诉我通过视频,你得到了力的哪些特性。 学生回答: 1.力是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2.在力的作用下物体由运动变为静止,由静止变为运动(运动状态发生变 化),或物体的形状发生变化。 二、力的图示和力的示意图 决定力的作用有三个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同学们试着将力表示出来。 学生练习,画出物体受力。 A:手对单杠的拉力50N; B:自行车轮胎受阻力20N; C:磁铁对小球引力10N; D:手拿磁铁15N;E:小球重40N 教师通过手机将学生做的情况在电脑中展示,教师和学生一起讨论,归纳出1、力的图示:从作用点向力的方向画一有向线段,有向线段的箭头指向力的方向,有向线段长短按选定标度和力的大小来画,线段上加刻度(一般两至三

苏科初中物理八下《8.4力的作用是相互的》word教案 (14)

xx 时间:20x x年 课题 教学目标1、理解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理解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重点难点用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解释一些现象。 教学流程 【活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吗? 【想一想】当一个物体受到另一个物体的作用时,另一个物体是否也同时受到这个物体的作用? 【演示】教师演示课本P57图8-34实验,学生观察。 图8-35

游泳赛艇 Swimming Rowing 【试一试】(1)用力拉橡皮筋(弹簧),你的手有什么感觉? (2)用你左手击打右手,左手有什么感觉? (3)用力向地面掷乒乓球,乒乓球会怎样运动? 【交流】(1)用力拉橡皮筋(弹簧),感觉橡皮筋(弹簧)地在拉手; (2)用你左手击打右手,左手有被右手打疼痛的感觉; (3)用力向地面掷乒乓球,乒乓球会反弹向上运动。 【提示】只要有力存在,必然有两个物体,一个是施力物体,另一个是受力物体 【议一议】上述事例说明了什么? 施力物体对受力物体施加力作用的同时,也受到受力物体对它施加力的作用。【小结归纳】 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有力的作用时,另一个物体也同时对这个物体有力的作用,因此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典型例题】 1.如图,小车放在光滑水平面上,当电风扇转动时,小车将向_____运动,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类似的实例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天,发生了两车相撞的交通事故.―个交警前来处理,说:“我一定要找出是哪辆车先撞上另一辆车的.”请你从物理学的角度分析,这个交警能否找出那辆车?答:_______,这是因为物体间的相互作用总是_______发生的. 3.熟透的苹果从树上落下来,对比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地球对苹果有吸引力,而苹果不吸引地球 B.地球对苹果的吸引力大于苹果吸引地球的力 C.地球对苹果的吸引力等于苹果吸引地球的力 D.地球对苹果的吸引力小于苹果吸引地球的力 4.当磁铁靠近铁钉时,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若磁铁和铁钉不接触,则它们之间就不会发生力的作用 B.磁铁吸引铁钉,但磁铁对铁钉没有力的作用 C.磁铁和铁钉是互相吸引的 D.磁铁吸引铁钉的力大于铁钉吸引磁铁的力5.两只鸡蛋相碰往往只碰破其中一只,有关碰撞时相互间力的作用说法正确的是()A.两只鸡蛋受力一样大 B.破的那只鸡蛋受力大 C.未破的那只鸡蛋受力大 D.两只鸡蛋受力大小无法比较 6.人走路时用脚蹬地,脚对地施加一作用力F1,地面同时给脚一个反作用力F2,则

高中物理必修1摩擦力 教案

3-3.摩擦力 一、教学目标 l.知识与技能: (1)知道摩擦力产生的条件。 (2)能在简单问题中,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判断静摩擦力的有无、大小和方向;知道存在着最大静摩擦力。 (3)掌握动磨擦因数,会在具体问题中计算滑动磨擦力,掌握判定摩擦力方向的方法。 (4)知道影响到摩擦因数的因素。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演示实验,概括出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及摩擦力的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概括能力。通过静摩擦力与滑动摩擦力的区别对比,培养学生分析综合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分析物体所受摩擦力时,突出主要矛盾,忽略次要因素及无关因素,总结出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和规律。 二、重点、难点分析 1.本节课的内容分滑动摩擦力和静摩擦力两部分。重点是摩擦力产生的条件、特性和规律,通过演示实验得出关系f=μN。 2.难点是学生有初中的知识,往往误认为压力N的大小总是跟滑动物体所受的重力相 等,因此必须指出只有当两物体的接触面垂直,物体在水平拉力作用下,沿水平面滑动时,压力N的大小才跟物体所受的重力相等。 3.在教学中要强调摩擦力有阻碍相对运动和相对运动趋势的性质。 三、教具 1.演示教具 带有定滑轮的平板一块、带线绳的大木块、小木块、玻璃、毛巾、测力计、砝码。 2学生实验材料 每两位学生一组:物块一块、测力计一只。 3.投影仪、投影片。 四、主要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力学中常见的三种力是重力、弹力、摩擦力。对于每一种力我们都要掌握它产生的条件,会计算力的大小,能判断力的方向。在前面我们已经学过了两种力:重力和弹力。今天我们学习第三种力——摩擦力。在这三种力中摩擦力较难掌握。 (二)教学过程设计 1.静摩擦力 演示实验: 当定滑轮的绳子下端是挂509破妈时,物块 保持静止状态。 提出问题:物块静止,它受板的静摩擦力多 大?方向如何?你是根据什么原理判断的? 当悬挂的破码增加到1009时,物块仍保持静

相互作用教案A

§1 重力基本相互作用 〖教学重点〗1.受力物体和施力物体 2.平衡力与作反的区别 3。重力概念与重心确定 一.力的物质性-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牛顿第三定律 1,力的发生涉及二个物体,称受力物体和施力物体 2, 施力物体同时也一定是受力物体--涉及对象不同 3,牛顿第三定律:两物间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一直线 4,作反力与平衡力区别: 是否一定性质相同? 同时存消? 作用于不同物体? 二.力和力的图示 1,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O,单位是牛顿(N) 2,力用带箭头线段表示:明确作用点O及箭头方向、标度、长短3.力的作用效果引起物体发生形变, 改变物体运动状态(产生加速度) 【例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两力相等条件是两力的大小和方向均相同 B.受力物体同时也一定是施力物体 C,找不到施力物体的力一定不存在 D,产生作用力后立即产生反作用力 三.重力的概念与重力测量重力与压力的区别 1,重力是因地球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 →但地球吸引力(万有引力)不完全等于重力 2,重力G=mg,地面附近为定值,方向竖直向下, 重力与运动状态无关,质量≠重量 3,重力测量原理(两力平衡原理+作反力概念): 弹簧秤示数等于重力的条件 a,物体静止或匀速状态 b,物体仅受两力作用 c,悬线竖直或支持面水平

【例2】书放在桌面上静止,书受的重力G就是书对桌 面的压力,对否? 1,压力和重力的性质(本质)不同→弹力,万有引力 2,压力和重力的施力者和受力者不同,两者作用于不同物体 3,压力和重力有时大小或方向不一样→其他力作用,速度 变化,支持面不水平 四.重心及重心位置悬挂法确定物体重心 1,重心是物体各部分所受重力的合力作用点 --重力的作用效果可认为集中于一点 2,质量均匀分布的规则物体,其重心在其几何中心; 重心不一定在物体上( 圆环,直角尺 ) 3,重心位置由物体形状和质量分布情况决定, 物体变形时其重心位置可能变化 4. 两次悬挂法确定物体重心:两次悬线交点即为重心位置 两力平衡原理:物体仅受拉力和重力静止平衡时, 拉力和重力必等值,反向,共线 【例3】试用作图法确定图示规则均匀薄 板的重心位置 【例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重力就是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 B,物体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 C,用线悬挂物体静止时,线的拉力就是物体的重力 D,任何性质的力都是成对出现的 E,对于形状规则的物体,重心一定在它的几何中心 五.四种基本相互作用 1.自然界四种基本相互作用,它们分别是 万有引力、电磁相互作用、强相互作用和弱相互作用 2.万有引力相互作用存在于一切物体之间,作用强度随距离增大而减小;电磁相互作用是存在于电荷之间和磁体之间,它们的本质是相同的,称之为电磁相互作用;强相互作用和弱相互作用存在范围很小,它们的作用范围只有10-15m,但是弱相互作用的强度只有强相互作用的10—12.

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教案

8、4 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和分析认识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2、通过讨论认识到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 3、通过活动“8、7物体在施力的同时是否受力”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 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教学难点: 弹力、重力、摩擦力的作用也是相互的 教具准备: 溜冰鞋两双,小电动车,木板,PC管20cm2根,弹簧秤若干每小组两个,实验小车两辆,磁铁两块,铁块一块,拉力器一个,气球若干个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 找一名同学到讲台前拉拉力器。问:什么是力?涉及几个物体?分别是? 师:同学们刚一位同学拉拉力器,你有没有什么新的问题发现? (鼓励:伟大的爱因斯坦说过,发现一个问题等于解决十个问题) 生:这个同学的手施力的同时是否受力? 二、讲授新知 师提出问题:一个物体施力的同时,是否受力? 生假设与猜想:受力! 师:这仅仅是假设与猜想,实验才能检验。 活动一:手压笔尖,说说你的手有什么感受? 生:疼! 师:手压笔尖,施力物体是手,受力的是笔,那么疼说明什么? 生:手给笔尖力的作用,笔尖也给手一个作用力。 活动二:右手击左手,说说你的手有什么感觉? 生:有些麻疼的感觉。 师:说明什么? 生:左手对右手有力的作用,右手对左手也有力的作用。 活动三:全体起立,手提自己的板凳,说说你的手有什么感觉? 生:手对板凳有拉力,板凳对手有拉力。 活动四:双人溜冰,后边推前边的同学 师:同学们喜欢溜冰吗? 生:喜欢! 师:今天我找了两位高手来给我们展示一下好吗?

两名溜冰,其他学生掌声 后边的同学推前边的同学,其他同学看到什么现象? 生:前边的同学向前滑动,后边的同学也向后滑动。 师:说明什么? 生:后边的同学对前边的同学有推力,前面的同学对后边的同学也有推力。 师:好,我们再回来我们提出的问题,以上的几个小实验能否说明一个物体施力的同时,也受力? 生:能! 生:提出新的问题,说刚刚的小实验中,都是人与物体或是人与人之间的实验,能否做一些物体与物体之间的实验呢? 师:那好,这一章咱们学了哪些力? 生:压力,拉力,重力,摩擦力 师:压力和拉力都属于? 生:弹力 师板书:弹力,重力,摩擦力 压力作为弹力的代表,我们来做一个分组实验。 活动五:尺子压气球 学生分组实验,小组合作学习,并交流说说你观察到现象? 生:球发生了形变,尺子也发生了形变。也就是说尺子给气球施力,同时也受到力的作用。 板书:尺子对气球压力,同时,气球对尺子也有压力 活动六:演示实验磁铁与铁块吸引 复习什么是重力?用磁铁代表地球,铁块代表大楼 生:观察实验,说说看到的现象? 1、压住磁铁,让铁块靠近磁铁并放手 2、压住铁块,让磁铁靠近铁块并放手 3、靠近同时放手生小组讨论交流 集体交流:磁铁对铁块有吸引力,同时铁块对磁铁有吸引力。说明:地球对大楼有吸引力,同时大楼对地球也有吸引力。 板书:磁铁对铁块有吸引力,同时铁块对磁铁有吸引力。 活动七:演示实验 1电动小汽车在木板上行走 2电动小汽车在垫有pc管的木板上行走 生:观察实验,说说看到的现象? 集体交流:木板对小车有摩擦力,同时小车对木板也有摩擦力(板书) 复习:分子之间力的相互作用 从以上的活动中,你有什么发现?生小组交流讨论 集体交流:大量事实说明:

高一物理摩擦力教学设计{模板}

第4.3节摩擦力 【教学设计思想】 在课堂上创设生活情景,引出生活难题,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尝试去解决问题,使学生对本节课产生极大的兴趣, 【教材分析】 教材出处:鲁科版《高中物理》必修一第四章第三节 摩擦力是力学中的三大性质力之一,是高中力学的一个重点,也是难点。正确认识摩擦力对整个力学知识框架的搭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摩擦力这节课中,重点是研究滑动摩擦力,要求会计算其大小和判断其方向;难点是静摩擦力,尤其是静摩擦力方向的判断。教师要试图将学生初中学过的相关概念与本节的内容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教学中要力图从两种摩擦力的区别与联系出发,让学生从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范围及其计算来理解两种摩擦力的异同,通过探究实验去加深巩固。 本节课也是一节科学探究课,教材从生活中的摩擦现象引入,以探究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与哪些因素有关为主线,安排了学生猜想、设计实验、实验探究、合作交流等教学过程,让学生经历探讨两种摩擦力与接触面粗糙程度、压力关系的过程。很好地体现了新教材让学生在体验知识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的精神。同时,本节课的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十分密切,教材的编写突出了这一点。在通过实验得出摩擦力的有关知识后,注重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去分析解释大量生活生产中的摩擦现象,并能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学情分析】 学习者是高中一年级学生,目前还没有学习力的合成与分解相关知识,只是在初中阶段简单的了解了一下摩擦力的性质。所以在讲述新课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要让他们在已掌握知识的基础上逐渐学习新课程,避免跨越式教学。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静摩擦、滑动摩擦力,和它们的产生条件及其作用效果,会判断它们的方向。 2.根据物体的平衡条件简单地计算静摩擦力的大小。 3.能运用滑动摩擦力公式来计算滑动摩擦力 (二)过程与方法

重力基本相互作用教学设计

《重力基本相互作用》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一)本课的背景和作用分析 《重力基本相互作用》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课书(人教版)物理1第三章第一节的内容。本节的教学内容,是建立在初中力的相互作用、重力的大小、力的图示及示意图基础之上的。重力是生活中最常见的一种力,在自由落体运动的定义中,已提到了“只在重力作用下”。所以,本节内容既是运动的延续,又是下一章牛顿运动定律、受力分析的基础,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而基本相互作用的引入,也为学生初步建立了统一的概念。因而,本节《重力基本相互作用》在物理学习中的地位可想而知。 (二)学习《重力基本相互作用》的三维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分析 学生在学习重力之前,初中已学习了力的相互作用、重力的大小、力的图示等相关内容,已初步掌握了物体为什么会受到重力及力的相互作用,会区别、画力的图示、示意图。本节通过重力、基本相互作用的学习,将进一步了解引入重心的思想和找重心的方法及影响重心的因素。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通过思考、探讨、观察、猜想、实验、总结等形式,促使学生掌握找重心的方法及影响重心的因素,并运用力的图示、示意图表示重力,为后面学习受力分析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学生通过自学和看、查找相关资料,了解四种基本相互作用统一的进程的和分类。 2、过程与方法分析 物理学习的主要目的不仅仅是学习物理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通过学习物理知识学会科学探究。因此本节重在体现知识点的引入及探究过程上,不仅要做到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提高注意力。也要让学生经历从物理现象概括物理规律的过程。通过一定的探究过程,寻找物理规律,让学生尝试通过自己的思考、或老师的提示,猜想并加以验证。同时,在基本相互作用方面,通过学生自学的过程,也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使学生获得有益的成功的体验。教师还可对四种基本相互作用的统一过程做一补充和展示相关资料,还可通过让学生查资料的作业形式,让学生了解这方面的最新动态。 3、情感态度、价值观分析 要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两条途径,一方面是引入物理学史,另一条途径是通过实验探究。本节在这两方面都有所体现:在对找重心及影响重心的因素进行探究的过程中,学生必须要经历思考、观察、合作、交流与讨论,才能对找重心的方法及影响重心的因素进行初步设想,然后运用实验探究和理论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思考、讨论、交流、归纳、总结等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科学探究的精神,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形成科学探究习惯。通过讨论与交流,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学习态度,经历不同层次的观察与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在基本相互作用方面,通过学生自学和教师对四种基本相互作用的统一过程史的补充和相关资料的展示,加强学生的好奇心及求知欲,通过让学生查资料的作业形式,让学生了解这方面的最新动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分析 重力基本相互作用这一节内容,是学生首次运用等效、统一的思想。掌握找重心的方法和影响重心的因素分析是本节的重点。 2、难点分析 理解物体的重力为什么可以集中在重心及重力的方向是本节的难点。通过学生思考、观察、合作、交流与讨论、实验的方法,突破难点。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认识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或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2.知道力的三要素,会画力的图示和力的示意图;

【八年级】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第八章四力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关键字】八年级 四、力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一、教学目标 三、设计思路 通过对所学和几种特殊力的复习,引出力的一般性的分析,得出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分析具体图片中的力的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通过对如何知道物体受力的疑问引出力的作用效果,改变物体的形状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通过对影响塑料尺形变的因素的探究,和推门的实验,引出力的三要素,即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通过阅读了解力的示意图表示力的方法,并知道还可以用力的图示;通过对手压铅笔、磁铁小车运动等实验的研究,知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运用于实际生活,解决实际问题。阅读“高空王子“阿迪力,了解物理与生活、社会的紧密联系。 四、教学资源 1.学生实验器材:长塑料尺、铅笔、小车、磁铁等。 2.演示器材:学生实验器材、旱冰鞋两双。 3.多媒体教学设备一套:可供实物投影、放像、课件播放等。 五、教学设计

附:随堂练习。 力力的作用的相互性 1、体育课上,小明用力将铅球向斜上方推出去,球在空中运动了一段弧线后落到地面上,地面被砸了一个小坑。在这段过程的各个阶段,都体现了力的作用效果。 (1)铅球受到小明的推力后其运动状态发生了改变,由变为。(2)铅球在空中飞行的过程中,受到重力的方向是; (3)铅球以某个速度落向地面,这是受到作用的结果,铅球落地后,会运动一小段距离后,最终会因受到地面的而停下来,保持静止状态。 2、物体与物体间的作用,统称为。力的作用一定是,有施力物的同时,必定有。当两个物体间存在力的作用时,两物体直接接触(选填:一定或不一定)。力的作用效果三要素是、、。 3、踢足球时,脚对足球施力时,脚也会感到,这一现象说明。请再举出相类似的事例:。 4、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请你各设计一个实验加以证明 5、重50牛的铅球被抛出在空中,用力的示意图作出铅球所受的重力。 此文档是由网络收集并进行重新排版整理.word可编辑版本!

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第八章 力 四、 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教学目标】 ㈠ 知识目标 1. 通过对图景的观察和分析,激发学生探讨力的作用效果的兴趣,从而进一步认识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或运动状态的改变; 2. 知道什么是运动状态的改变; 3. 通过使物体发生形变的实验,感知影响力的作用效果的因素,从而知道力的三要素; 4. 能用示意图的方法表示力的三要素; 5. 通过多个实验现象的归纳,认识力的作用的相互性。 ㈡ 能力目标 1. 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与思考,培养学生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推理的能力; 2. 了解用“科学猜测”和“控制变量法”研究物理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培养学生设计实验及实验的能力 ㈢情感目标 1. 结合有关力的知识的实际应用,引导学生认识物理学知识的价值,进而将好奇、兴趣转化为学习动机; 2. 通过观察、实验与分析、归纳等活动指导学生学习和领会物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3. 在研究力的三要素和力的相互作用的实验中培养学生交流、合作的团队精神,使社交和表达能力得到一定提高。 【教学重点】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教学难点】力的概念;判断一个物体是否受力的方法 【教学器材】磁铁,薄铁片,弹簧,塑料尺,滑板,铅笔,磁体小车,两个气球 【教学过程】 一、小魔术引入课题: 演示实验1:老师手抓一塑料碗,手心藏一小强磁铁,将一乒乓(内部粘有铁片)球放在碗里,再将碗提起,嗯?乒乓球不见了!然后揭示谜底,球被吸在碗底了! 生:磁铁对铁片有力的作用 师:“力有很多种,我们还学过哪些力?” 生:“重力、弹力、摩擦力” 师:“重力、弹力、摩擦力都是力,我们本节课一起学习第八章第四节力 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二、新授: 1. 什么是力? (a )请同学们就重力、弹力、摩擦力各举一例 学生举例: 地球 吸引 苹果 手 拉 弹簧 地面 阻碍 足球 结论: 力是物体与物体间的作用 (b )强调概念中的“物体与物体”共是两个物体,问:“一个物体能产生力吗?” 作用

高中物理《摩擦力(1)》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第三节摩擦力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验认识静摩擦力,知道静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和方向,认识静摩擦力的 规律,知道最大静摩擦力; 2.知道滑动摩擦力的概念及产生的条件,会判断滑动摩擦力的方向; 3.通过实验知道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概括能力; 2.进一步熟悉弹簧测力计的使用,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2.利用实验和生活具体事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学情分析 学习者是高中一年级学生,在初中阶段简单的了解了一下摩擦力的性质,对摩擦力有了初步的认识,所以在讲述新课的时候,根据学生由浅入深的认知规律,只需在此基础上进行深化和拓展即可。 三、重点、难点 重点: (1)静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及规律,正确理解最大静摩擦力的概念。 (2)滑动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及规律,公式F =μF N 的应用。 难点: (1)最大静摩擦力的概念。 (2)相对运动和相对运动趋势的理解。 四、教学方法 分析归纳、实验探究、体会参与、练习巩固 五、教学仪器 实验器材:木块、木板、弹簧秤、砝码若干、毛巾、铁架台 六、教学过程 知识回顾:弹力的产生:两个物体接触、挤压,发生形变,恢复形变时产生了弹力。 活动1 新课导入 小游戏:伸出手掌下压桌面,下压,保持压力不变,前推手掌,会明显感觉到很困难,为什么?思考原因,从而引出摩擦力概念。 活动2 新课教学: 摩擦力在生活中无处不在,与生活息息相关,让同学们列举身边哪些现象跟摩擦力有关。(走路、写字、骑自行车、擦黑板、传送带、刹车,推门等等) 回顾初中学过的摩擦力定义。 初中对摩擦力的定义: 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当它们相对滑动时,在接触面上会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种力就叫摩擦力。 思考:

高一化学一学期教案《原子间的相互作用》教案(沪科版)

3.1 原子间的相互作用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一些常见晶体材料; (2)理解化学键的概念和化学键的种类。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习物质硬度差异的应用,关注生活、生产所用材料、及其与原子间相互作用和化学键的关系。 (2)通过对有关材料的调查、讨论、实验,感受实践创新活动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材料科学给人类带来的意义。 (2)通过讨论原子间吸引与排斥的相互作用,体验辨证唯物主义的矛盾对立同意的观点。(3)通过对材料的优劣分析,感触事物的双韧性及环境保护思想。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化学键的概念和种类。 2.教学难点 原子间的相互作用,化学键的涵义。 三.教学用品 几种硬度不同的物质,利用Flash软件模拟原子间相互作用过程。 四.教学流程 1.设计思想 提出问题:“一百多种元素的原子是怎样构成几千万种物质的呢?”;然后展示:许多元素组成类似的物质,而性质却有很大差异,因此原子构成物质的方式不同,使物质呈现不同的性质;告诉学生从本节课起将对原子构建物质的奥秘作初步的探究,接着引出课题,逐一探究。 2.流程图

3.流程图说明 [创设情景,引出课题] 展示几种硬度不同的样品。设问:“一百多种元素的原子是怎样构成几千万种物质的呢?” [探究活动1]证明这几种样品硬度的大小。 [学生讨论1]为什么各种物质会具有不同的硬度?而同是碳元素组成的金刚石和石墨,其硬度差异又会这样大?(展示金刚石和石墨结构模型,从物质的组成和结构来说明物质硬度大小的原因)。 [归纳1]物质的硬度等某些性质不仅与组成物质的元素有关,还与原子间的相互作用的方式

最新高中物理《力的相互作用》讲义教案汇总

力的相互作用一、基础知识 1.力的概念 (1)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总是成对出现的,这一对力的性质相同。 (2)力是矢量,其作用效果由大小、方向及作用点三个要素决定。力的作用效果是使物体产生形变或位移。 2.力的图示和示意图 科学上常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来表示力的各个要素,这种表示方法叫做叫力的图示。在许多情况下,我们只关心力的方向,而不太关心力的大小和作用点。这时只需在物体上沿力的方向画一个带箭头的线段来表示力,这样的图叫做力的示意图。 3. 重力,重心 (1)重力是由于地球对物体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重力的大小G=mg,方向竖直向下,作用于物体的重心。 (2)测量重力时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时需使物体处于平衡状态。 4. 弹力,胡克定律 (1)弹力的产生:物体直接接触,有弹性形变。 (2)常见弹力的方向: (3)弹力的大小——胡可定律: 内容:弹簧发生形变时,弹力的大小跟弹簧伸长或缩短的长度成正比。 表达式:F=kx,k是弹簧的劲度系数,单位N/m,k的大小由弹簧自身性质决定。 5. 静摩擦力 定义:两个具有相对运动趋势的物体间在接触面上产生的阻碍相对运动趋势的力。 产生条件:(1)接触面粗糙;(2)接触处有弹力;(3)两物体间有相对运动趋势(仍

保持相对静止)。 大小:(1)静摩擦力与正压力无关,满足 0≤F≤F max;(2)最大静摩擦力F max大小与正压力大小有关。 方向:沿接触面与受力物体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 作用点:一般把作用点画在物体的重心上。 6.滑动摩擦力 定义:两个具有相对运动的物体间在接触面上产生的阻碍相对运动趋势的力。 产生条件:(1)接触面粗糙;(2)接触处有弹力;(3)两物体间有相对运动。 大小:(1)滑动摩擦力:F=μF N;(2)动摩擦因数μ取决于接触面材料及粗糙程度,F N为正压力。 方向:沿接触面与受力物体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 作用点:一般把作用点画在物体的重心上。 7. 力的合成和分解 力的合成: (1)遵循规律:力的合成遵循矢量运算法则,即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2)力的合成:两个共点力F1和F2的大小均不变,它们之间的夹角为θ,其合力大小为F合,当夹角θ变化时,合力的取值范围是丨F1-F2丨≤F合≤ F1+F2。 力的分解: (1)遵循规律: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同样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2)分解原则:分解某个力时,一般要根据这个力产生的实际效果进行分解。 (3)正交分解:将一个力分解为两个互相垂直的分力的方法。 (4)分解步骤:①选取合适的方向建立坐标系,②将不在坐标轴上的力沿坐标轴方向分解,③分别算出x轴和y轴方向上所受的合力,合力等于在该方向上所有力的代数和,④求出合力的大小,⑤求出合力与x轴方向夹角。 8. 共点力的平衡 (1)平衡状态: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状态。 (2)共点力平衡:物体所受合外力为零,即使F合=0。 (3)二力平衡:如果物体在两个共点力的作用下处于平衡状态,这两个力必定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为一对平衡力。 (4)三力平衡:如果物体在三个共点力的作用下处于平衡状态,其中任意两个力的合力一定与第三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这三个力的有向线段通过平移可构成封闭三角形。

八年级物理下册《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练习题(含答案)

四、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知识点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1.坐在船上的同学用力推岸时,船就会离岸而去,而岸却在原地没动,根据所学的知识判断:人对岸(填“有”或“没有”)作用力,该作用力的施力物体是(填“人”或“岸”). 2.如图所示,在水平课桌上放一本书,下列选项中所指出的两个力是一对相互作用力的是( ) A.书对课桌的压力和地面对课桌的支持力 B.课桌对书的支持力和书对桌面的压力 C.课桌对书的支持力和书的重力 D.书的重力和书对桌面的压力 3.观察下列三幅图,可得出的结论是. 4.端午节赛龙舟是我国民间传统习俗,小丽和她的同学一起在公园人工湖上举行龙舟比赛,使龙舟向前行驶的力是( ) A.人对船的推力 B桨对水的推力 C.水直接对船的推力 D.水对桨的推力 5.甲、乙两个滑冰者面对面地静止在光滑的冰面上,若甲用力推乙,则其结果是( ) A.甲仍静止,乙被推开 B.乙受到甲的推力作用,甲不会受到乙的推力作用 C.乙受到的推力大于甲受到的推力 D.甲、乙分别受到同样大小的推力,并同时后退 6.在航空领域,常常发生小鸟撞毁飞机事件.下列关于小鸟和飞机相撞时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小鸟受到的力大 B.小鸟和飞机受到的力一样大 C.飞机受到的力大 D.主动撞击的一方产生的力大 7.下列体育项目中的一些现象,不能用“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来解释的是( ) A.跳水运动员踩踏跳板,身体向上跳起 B.田径运动员投出铅球后,身体随着向前倾倒

C.滑冰运动员用力推墙,身体离墙而去 D.游泳运动员向后划水,身体前进 8.如图所示,在测摩擦力大小的实验中,木块向右做匀速直线运动,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3N,则木块受到的摩擦力大小为N,桌面受到木块的摩擦力大小为N,方向为,这说明力的作用是. 9.船停在距离岸边不远处,按照陆地上的经验,人在船头用力跨出一大步就可以到达岸上.而实际人从船头向岸上用力跨出一大步时,却往往容易掉进水里.这是为什么? 【作业精选】 1.关于力的认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B.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C.相互作用的力也可能发生在不接触的两物体之间 D.只有相互接触的物体间才会产生力的作用 2.如图所示,用手指压水笔笔芯使它弯曲,同时手指感到疼痛,这个实验不能说明( ) A.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B.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C.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D.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 3.如图所示,甲、乙两船停在湖中,甲船里的人用竹竿将乙船推开,其结果是( ) A.乙船被推开了,甲船仍然静止不动 B.乙船先离开,甲船后离开 C.甲、乙两船同时相互远离 D.甲、乙两船同时相互靠近 4.下列四个例子中,能说明力是物体间相互作用的是( ) A.用手提水桶,桶受到重力和手的拉力作用 B.划船时,船桨向后推水,水则向前推船 C.放在桌面上的书受到桌面施加的向上的弹力和重力的作用

高中物理必修一 相互作用教案

第三章相互作用 本章内容是力学的基础,也是贯穿于整个物理学的核心内容。本章从力的基本定义出发,通过研究重力、弹力、摩擦力,逐步认识力的物质性、力的矢量性、力的相互性,并通过受力分析,分析物体所处的状态或从物体所处的平衡状态,分析物体的受力情况。物体的受力分析法是物理学重要的分析方法。由于它的基础性和重要性,决定了这部分知识在高考中的重要地位。 本章知识的考查重点是:①三种常见力,为每年高考必考内容,明年乃至许多年后,仍将是频繁出现的热点。②力的合成与分解、共点力的平衡等在高考中或单独出现或与动力学、电磁学等相结合,或选择或计算论述,或易或难,都要出现。 专题一:力的概念、重力和弹力 ◎知识梳理 要对力有深刻的理解,应从以下几个方面领会力的概念。 1.力的本质 (1)力的物质性: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提到力必然涉及到两个物体一—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力不能离开物体而独立存在。有力时物体不一定接触。 (2)力的相互性:力是成对出现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同时存在。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等大、反向、共线,属同性质的力、分别作用在两个物体上,作用效果不能抵消. (3)力的矢量性:力有大小、方向,对于同一直线上的矢量运算,用正负号表示同一直线上的两个方向,使矢量运算简化为代数运算;这时符号只表示力的方向,不代表力的大小。 (4)力作用的独立性:几个力作用在同一物体上,每个力对物体的作用效果均不会因其它力的存在而受到影响,这就是力的独立作用原理。 2.力的作用效果 力对物体作用有两种效果:一是使物体发生形变_,二是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这两种效果可各自独立产生,也可能同时产生。通过力的效果可检验力的存在。 3.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 完整表述一个力时,三要素缺一不可。当两个力 F1、F2的大小、方向均相同时,我们说F1=F2,但是当他们作用在不同物体上或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不同点时可以产生不同的效果。 力的大小可用弹簧秤测量,也可通过定理、定律计算,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符号是N。 4.力的图示和力的示意图 (1)力的图示:用一条有向线段表示力的方法叫力的图示,用带有标度的线段长短表示大小,用箭头指向表示方向,作用点用线段的起点表示。 (2)力的示意图:不需画出力的标度,只用一带箭头的线段示意出力的大小和方向。 5.力的分类 (1)性质力:由力的性质命名的力。如;重力、弹力、摩擦力、电场力、磁场力、分子力等。 (2)效果力:由力的作用效果命名的力。如:拉力、压力、支持力、张力、下滑力、分力:合力、动力、阻力、冲力、向心力、回复力等。 6.重力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