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地类型区地力等级划分
- 格式:docx
- 大小:20.27 KB
- 文档页数:4
DB52 贵州省地方标准DB52/T435-2002 贵州省耕地地力等级划分标准2002-01-31发布2002-02-01实施贵州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DB52/T435-2002前言贵州省耕地地力等级划分标准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基本农田保护条例》及《贵州省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的要求,在充分利用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和全省土地资源详查成果的基础上,经全省各级土肥技术部门多年多点试验研究,采用综合归纳法和限制因素法制订。
以期通过标准的实施,为有效地保护耕地,提高耕地基础地力,合理开发利用耕地,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区,耕地的流转以及占用耕地、毁坏耕地的补偿和处罚等提供科学依据,并为中低产田土改良验收定级和新增耕地定级提供依据,以实现耕地质量评价的数据化、指标化、规范化。
本标准由贵州省土壤肥料工作总站提出;本标准由贵州省土壤肥料工作总站和铜仁地区土肥站负责起草,黔东南、遵义、黔南、毕节、贵阳、黔西南、六盘水、安顺等州(市、地)土肥站参加起草;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黄国斌叶国彬顾永忠唐志坚;本标准由贵州省土壤肥料工作总站负责解释;本标准由贵州省农业厅2002年1月10日批准。
DB52/T435-2002贵州省耕地地力等级划分标准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贵州省八个稻田地力等级和七个旱地地力等级的划分指标。
本标准适用于确定贵州省耕地地力等级的划分。
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堪误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NY/T309全国耕地类型区、耕地地力等级划分标准GB 9834 耕地质量有机质的测定重铬酸钾滴定法GB 7173 耕地质量全氮的测定硫酸-硫酸钾-硫酸铜消煮蒸馏滴定法GB12297 耕地质量速效磷的测定碳酸氢纳浸提—钼锑抗比色法3术语和定义本标准采用下列术语和定义3.1耕地具有农业土壤类型特征,用于农业生产的稻田土壤和旱地土壤。
DB52贵州省地方标准DB52/T435-2002 贵州省耕地地力等级划分标准2002-01-31发布2002-02-01实施贵州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DB52/T435-2002前言贵州省耕地地力等级划分标准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基本农田保护条例》及《贵州省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的要求,在充分利用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和全省土地资源详查成果的基础上,经全省各级土肥技术部门多年多点试验研究,采用综合归纳法和限制因素法制订。
以期通过标准的实施,为有效地保护耕地,提高耕地基础地力,合理开发利用耕地,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区,耕地的流转以及占用耕地、毁坏耕地的补偿和处罚等提供科学依据,并为中低产田土改良验收定级和新增耕地定级提供依据,以实现耕地质量评价的数据化、指标化、规范化。
本标准由贵州省土壤肥料工作总站提出;本标准由贵州省土壤肥料工作总站和铜仁地区土肥站负责起草,黔东南、遵义、黔南、毕节、贵阳、黔西南、六盘水、安顺等州(市、地)土肥站参加起草;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黄国斌叶国彬顾永忠唐志坚;本标准由贵州省土壤肥料工作总站负责解释;本标准由贵州省农业厅2002年1月10日批准。
DB52/T435-2002贵州省耕地地力等级划分标准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贵州省八个稻田地力等级和七个旱地地力等级的划分指标。
本标准适用于确定贵州省耕地地力等级的划分。
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堪误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NY/T309全国耕地类型区、耕地地力等级划分标准GB 9834 耕地质量有机质的测定重铬酸钾滴定法GB 7173 耕地质量全氮的测定硫酸-硫酸钾-硫酸铜消煮蒸馏滴定法GB12297 耕地质量速效磷的测定碳酸氢纳浸提—钼锑抗比色法3术语和定义本标准采用下列术语和定义3.1耕地具有农业土壤类型特征,用于农业生产的稻田土壤和旱地土壤。
耕地质量等级《耕地质量等级》(GB/T 33469-2016)国家标准近日经国家质检总局、国家标准委批准发布,于2016年12月30日起正式实施。
这是我国首部耕地质量等级国家标准,为耕地质量调查监测与评价工作的开展,提供了科学的指标和方法。
据了解,该标准规定了耕地质量区域划分、指标确定、耕地质量等级划分流程等内容,适用于各级行政区及特定区域内耕地质量等级划分。
标准从农业生产角度出发,对耕地地力、土壤健康状况和田间基础设施构成的满足农产品持续产出和质量安全的能力进行评价,将耕地质量划分为10个耕地质量等级。
一等地耕地质量最高,十等地耕地质量最低。
标准根据不同区域耕地特点、土壤类型分布特征,将全国耕地划分为东北区、内蒙古及长城沿线区、黄淮海区、黄土高原区、长江中下游区、西南区、华南区、甘新区、青藏区等9大区域,各区域评价指标由13个基础性指标和6个区域补充性指标组成,明确了相关评价指标的涵义、获取方法和划分标准等。
国家标准委有关负责同志表示,制定《耕地质量等级》是落实中央关于生态文明建设总体部署的重要措施,十分必要、十分迫切。
该标准的发布与实施,实现了全国耕地质量评价技术标准统一,有利于摸清耕地质量家底,掌握耕地质量变化趋势,科学评价耕地质量保护成效,推动“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的实施;有利于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持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推进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的开展。
同时,也有利于指导各地根据耕地质量状况,合理调整农业生产布局,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缓解资源环境压力,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有关负责同志介绍,下一步,农业部将结合《耕地质量调查监测与评价办法》的发布实施,做好《标准》的宣传贯彻和培训。
同时,加快推动建立覆盖全国主要土壤类型的耕地质量监测网络,建设耕地质量基础数据库和耕地质量管理信息系统,定期发布全国耕地质量等级公报和耕地质量监测年度报告,为保障新形势下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DB52贵州省地方标准DB52/T435-2002贵州省耕地地力等级划分标准2002-01-31发布2002-02-01实施贵州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DB52/T435-2002前言贵州省耕地地力等级划分标准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基本农田保护条例》及《贵州省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的要求,在充分利用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和全省土地资源详查成果的基础上,经全省各级土肥技术部门多年多点试验研究,采用综合归纳法和限制因素法制订。
以期通过标准的实施,为有效地保护耕地,提高耕地基础地力,合理开发利用耕地,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区,耕地的流转以及占用耕地、毁坏耕地的补偿和处罚等提供科学依据,并为中低产田土改良验收定级和新增耕地定级提供依据,以实现耕地质量评价的数据化、指标化、规范化。
本标准由贵州省土壤肥料工作总站提出;本标准由贵州省土壤肥料工作总站和铜仁地区土肥站负责起草,黔东南、遵义、黔南、毕节、贵阳、黔西南、六盘水、安顺等州(市、地)土肥站参加起草;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黄国斌叶国彬顾永忠唐志坚;本标准由贵州省土壤肥料工作总站负责解释;本标准由贵州省农业厅2002年1月10日批准。
DB52/T435-2002贵州省耕地地力等级划分标准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贵州省八个稻田地力等级和七个旱地地力等级的划分指标。
本标准适用于确定贵州省耕地地力等级的划分。
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堪误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NY/T309全国耕地类型区、耕地地力等级划分标准GB 9834 耕地质量有机质的测定重铬酸钾滴定法GB 7173 耕地质量全氮的测定硫酸-硫酸钾-硫酸铜消煮蒸馏滴定法GB12297 耕地质量速效磷的测定碳酸氢纳浸提—钼锑抗比色法3术语和定义本标准采用下列术语和定义耕地具有农业土壤类型特征,用于农业生产的稻田土壤和旱地土壤。
兴安县耕地地力等级划分与评价陈艳春【摘要】[目的]为科学评价兴安县耕地综合生产力,配合测土配方施肥项目的实施,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方法]根据《全国耕地类型区、耕地地力等级划分》(NY/T309-1996)标准,参照《耕地地力评价指南》技术流程,运用“兴安县耕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对兴安县耕地地力进行等级划分与科学评价.[结果]兴安县耕地地力划分为7个等级,一、二等级田(地)面积为4344 ha,占耕地总面积的12.7%;三、四、五等级田(地)面积为24255 ha,占耕地总面积的71.3%;六、七等级田(地)面积为5430ha,占耕地面积的16.0%.[建议]在生产管理上,针对七级田地不同土壤特点,应采取不同的改良措施,加强改造:通过深耕深翻,加深耕作层;合理施用化肥;加大有机肥的投入;推广绿肥种植,推行秸秆还田;加强水利设施建设,改良灌溉设施,提升耕地地力等级.%[Objective]The present study was conducted to scientifically evaluate the fertility status of cultivated land in order to implement soil testing based fertilizer applications, and to adjust the structural of agricultural industry for its sus-tainability in Xing'an county. [Method]According to standards of national cultivated land classification (NY/T309-1996), the grades of cultivated land were classified and scientific evaluation was performed referring to the techniques mentioned in the guidebook of evaluation of the cultivated land fertility, and used the information management system resources of the cultivated land in Xing' an county. [ Result ]The cultivated land of Xingan county was divided into seven grades of fertility. The grade 1-2, 3-5 and 6-7 covered 4344 (12.7%), 24255 (71.3%) and 5430 ha (16.0%) areas of cultivated land. [Sug-gestion]Ithas been suggested that different improvement measures should be taken into account which must be based on the grades of cultivated land. Someof the measures suggested include strengthening the practice of deep plowing; balanced and soil test based application of fertilizer; enhancing application of organic fertilizers; promoting green manure plantations and straw/trash returning to the soils; promoting construction of water conservation facilities, improved irrigation facilities, etc.【期刊名称】《南方农业学报》【年(卷),期】2011(042)007【总页数】3页(P768-770)【关键词】耕地;地力;等级划分;评价;兴安县【作者】陈艳春【作者单位】兴安县农业局土肥站,广西兴安5413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159.2【研究意义】耕地地力是耕地自然要素相互作用所表现出来的潜在生产能力(田有国等,2006),耕地地力好坏直接影响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粮食安全。
该标准适用于全国范围内耕地地力调查与质量评价工作。
该标准规定了耕地地力调查与质量评价的以下内容:•调查对象:耕地•调查内容:耕地地力要素、耕地质量等级、耕地质量等级评价方法•调查方法:实地调查、实验室分析、遥感测量、模型模拟等•调查步骤:准备工作、调查设计、调查实施、数据处理、成果编制该标准的实施,将规范耕地地力调查与质量评价工作,提高耕地质量评价的科学性和准确性,为耕地保护与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以下是该标准的主要内容:•调查对象:耕地耕地是指用于农业生产的土地,包括水田、旱地、盐碱地、沼泽地等。
•调查内容:耕地地力要素、耕地质量等级、耕地质量等级评价方法耕地地力要素是指影响耕地产量的物理、化学、生物等因素,包括土壤质地、土壤肥力、土壤酸碱度、土壤水分、土壤有机质、土壤微生物等。
耕地质量等级是指耕地地力要素的综合水平,根据耕地地力要素的综合水平,将耕地分为五个等级:特等地、一等地、二等地、三等地、四等地。
耕地质量等级评价方法是指根据耕地地力要素的综合水平,对耕地进行分级的方法。
•调查方法:实地调查、实验室分析、遥感测量、模型模拟等实地调查是指在耕地现场,通过观察、取样、测量等方法,收集耕地地力要素的相关数据。
实验室分析是指在实验室,通过化学、物理等方法,对耕地地力要素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
遥感测量是指通过遥感技术,对耕地地理特征、土壤覆盖情况等进行测量。
模型模拟是指通过建立耕地地力模型,对耕地地力要素的变化进行模拟。
•调查步骤:准备工作、调查设计、调查实施、数据处理、成果编制准备工作是指制定调查计划、组织调查队伍、准备调查资料等。
调查设计是指确定调查范围、调查内容、调查方法等。
调查实施是指根据调查设计,开展实地调查、实验室分析、遥感测量、模型模拟等工作。
数据处理是指对调查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归纳等。
成果编制是根据调查结果,编制耕地地力调查报告。
NY/T 1634-2008 《耕地地力调查与质量评价技术规程》是耕地保护与管理的重要技术标准,为耕地质量评价提供了科学依据,对提高耕地质量水平、保护耕地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DB52 贵州省地方标准DB52/T435-2002 贵州省耕地地力等级划分标准2002-01-31发布2002-02-01实施贵州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DB52/T435-2002前言贵州省耕地地力等级划分标准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基本农田保护条例》及《贵州省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的要求,在充分利用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和全省土地资源详查成果的基础上,经全省各级土肥技术部门多年多点试验研究,采用综合归纳法和限制因素法制订。
以期通过标准的实施,为有效地保护耕地,提高耕地基础地力,合理开发利用耕地,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区,耕地的流转以及占用耕地、毁坏耕地的补偿和处罚等提供科学依据,并为中低产田土改良验收定级和新增耕地定级提供依据,以实现耕地质量评价的数据化、指标化、规范化。
本标准由贵州省土壤肥料工作总站提出;本标准由贵州省土壤肥料工作总站和铜仁地区土肥站负责起草,黔东南、遵义、黔南、毕节、贵阳、黔西南、六盘水、安顺等州(市、地)土肥站参加起草;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黄国斌叶国彬顾永忠唐志坚;本标准由贵州省土壤肥料工作总站负责解释;本标准由贵州省农业厅2002年1月10日批准。
贵州省耕地地力等级划分标准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贵州省八个稻田地力等级和七个旱地地力等级的划分指标。
本标准适用于确定贵州省耕地地力等级的划分。
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堪误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NY/T309全国耕地类型区、耕地地力等级划分标准GB 9834 耕地质量有机质的测定重铬酸钾滴定法GB 7173 耕地质量全氮的测定硫酸-硫酸钾-硫酸铜消煮蒸馏滴定法GB12297 耕地质量速效磷的测定碳酸氢纳浸提—钼锑抗比色法3术语和定义本标准采用下列术语和定义3.1耕地具有农业土壤类型特征,用于农业生产的稻田土壤和旱地土壤。
耕地等级的计算公式可以根据不同国家或地区的具体规定和标准而有所不同。
以下是中国常用的耕地等级计算公式(GB/T 21010-2007):
耕地等级 = 主要土壤类型等级×基本肥力等级×灌溉条件等级×年均降水量等级×土地利用现状等级×管理措施等级
主要土壤类型等级:根据土壤的肥力和适宜程度,划分为不同等级,通常为1-3级,数值越大表示土壤质量越好。
基本肥力等级:根据土壤的肥力水平,划分为不同等级,通常为1-4级,数值越大表示土壤肥力越高。
灌溉条件等级:根据土地的灌溉条件,划分为不同等级,通常为1-3级,数值越大表示灌溉条件越好。
年均降水量等级:根据土地的年均降水量,划分为不同等级,通常为1-3级,数值越大表示年降水量越多。
土地利用现状等级:根据土地的利用现状和潜力,划分为不同等级,通常为1-5级,数值越大表示土地利用潜力越高。
管理措施等级:根据土地的管理措施和保护程度,划分为不同等级,通常为1-5级,数值越大表示管理措施越完善。
以上各项等级经过乘积计算后,得到最终的耕地等级。
值得注意的是,具体的计算公式和划分标准可能存在地区差异,需要结合所在国家或地区的相关规定进行具体计算。
10.4项目建设后耕地质量分析依据GB/T28407-2012、GB/T28405-2012和农用地产能核算技术规范,项目区整治前现状耕地等级12等地28.69hm2、11等地21.19hm2、10等地62.48 hm2、9等地38.35hm2;8等地67.65 hm2。
综合上述描述,经加权平均法计算,项目区的耕地利用等级为9等,通过本项目整理及各工程的实施,预计将项目区耕地质量等级由9等地提升为8等地。
参照《重庆市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技术要求》(试行)的指标要求,向斜平顶低山区耕地质量至少提高一个等级,因此本项目耕地质量达到重庆市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技术要求中的耕地质量要求。
项目区耕地质量等级表9.5耕地质量等别计算9.5.1 确定评定因素分级分值参照重庆市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耕地质量等别评定等标准,建立评定因素增量值与耕地产能增加值之间的关系模型,以整理前因素分值为基准,以因素增加值为依据,分别确定水田和旱地分值。
表9.5.1 整治后耕地质量等别提升幅度评价因素分级分值表9.5.2 整治后耕地质量等别提升幅度计算依据土地整治项目工程内容,计算评定因素的增量值和分值,再根据下式计算土地整治后耕地质量等别提升幅度。
A=A1+ A2+ A3 +A4B=B1+B2C=C1+C2Y= (A+B+C)/3式中:A为评价单元土地平整工程综合评定系数;B为评价单元灌溉与排水工程综合评定系数;C为评价单元田间道路工程综合评定系数;Y为整治后耕地质量等别提升幅度。
计算得出:水田的耕地质量等别提升幅度Y=0.20旱地的耕地质量等别提升幅度Y=0.239.5.3 整治后耕地提升1等各评价因素增量值最低标准根据各等别耕地质量提升的限制因素,根据上表确定出了各等别耕地提升1等各评价因素增加值所要达到的最低标准,可视为土地整治工程规划设计的参考标准。
9.5.3 整治后耕地提升1等各评价因素增加值推荐最低标准整治土地平整工程(△X)灌溉与排水工程(△X)田间道路工程(△X)整治后耕9.5.4评定结果从评价结果上看,除了八等地不能满足提高一等的要求外,区内其他等别的耕地均能满足向上提高至少一等的要求。
耕地质量等级2019年,农业部和农村地区组织和完成了国家的调查和评估耕地质量水平符合国家标准的”措施进行调查、监测和评价耕地质量”(2号订单2016年农业部)和“耕地质量等级”(GB / T 33469 - 2016)。
以20.23亿亩耕地为基础,并以地图补丁由土地利用现状图的叠加,形成土壤地图和行政区划地图作为评价单元,耕地质量的综合评价是由网站选择条件,部分属性,犁层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养分状况、土壤健康状况和土壤管理,等。
并完成了中国耕地质量分类。
结果如下: 一、全国耕地质量总体情况全国耕地按质量等级由高到低依次划分为一至十等(表1),平均等级为4.76等,较2014年提升了0.35个等级。
其中评价为一至三等的耕地面积为6.32亿亩,占耕地总面积的31.24%。
这部分耕地基础地力较高,障碍因素不明显,应按照用养结合方式开展农业生产,确保耕地质量稳中有升。
评价为四至六等的耕地面积为9.47亿亩,占耕地总面积的46.81%。
这部分耕地所处环境气候条件基本适宜,农田基础设施条件相对较好,障碍因素较不明显,是今后粮食增产的重点区域和重要突破口。
评价为七至十等的耕地面积为4.44亿亩,占耕地总面积的21.95%。
这部分耕地基础地力相对较差,生产障碍因素突出,短时间内较难得到根本改善,应持续开展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和耕地内在质量建设。
二、不同区域耕地质量情况按照中国综合农业区划,兼顾土壤类型、农业生产条件、行政区划等因素,将我国耕地划分为东北、内蒙古及长城沿线、黄淮海、黄土高原、长江中下游、西南、华南、甘新、青藏等九个区,形成《耕地质量等级调查评价区划图》。
耕地质量等级情况分述如下:(一)东北区。
包括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全部和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共划分为兴安岭林区、松嫩-三江平原农业区、长白山地林农区、辽宁平原丘陵农林区等4个二级区。
总耕地面积4.49亿亩,平均等级为3.59等。
东北区耕地质量等级比例分布图评价为一至三等的耕地面积为2.34亿亩,占东北区耕地总面积的52.01%。
10.4项目建设后耕地质量分析依据GB/T28407—2012、GB/T28405—2012和农用地产能核算技术规范,项目区整治前现状耕地等级12等地28.69hm2、11等地21。
19hm2、10等地62。
48 hm2、9等地38。
35hm2;8等地67。
65 hm2。
综合上述描述,经加权平均法计算,项目区的耕地利用等级为9等,通过本项目整理及各工程的实施,预计将项目区耕地质量等级由9等地提升为8等地.参照《重庆市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技术要求》(试行)的指标要求,向斜平顶低山区耕地质量至少提高一个等级,因此本项目耕地质量达到重庆市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技术要求中的耕地质量要求。
项目区耕地质量等级表9。
5耕地质量等别计算9.5.1 确定评定因素分级分值参照重庆市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耕地质量等别评定等标准,建立评定因素增量值与耕地产能增加值之间的关系模型,以整理前因素分值为基准,以因素增加值为依据,分别确定水田和旱地分值。
表9。
5.1 整治后耕地质量等别提升幅度评价因素分级分值表9。
5。
2 整治后耕地质量等别提升幅度计算依据土地整治项目工程内容,计算评定因素的增量值和分值,再根据下式计算土地整治后耕地质量等别提升幅度.A=A1+ A2+ A3 +A4B=B1+B2C=C1+C2Y= (A+B+C)/3式中:A为评价单元土地平整工程综合评定系数;B为评价单元灌溉与排水工程综合评定系数;C为评价单元田间道路工程综合评定系数;Y为整治后耕地质量等别提升幅度。
计算得出:水田的耕地质量等别提升幅度Y=0。
20旱地的耕地质量等别提升幅度Y=0。
239。
5.3 整治后耕地提升1等各评价因素增量值最低标准根据各等别耕地质量提升的限制因素,根据上表确定出了各等别耕地提升1等各评价因素增加值所要达到的最低标准,可视为土地整治工程规划设计的参考标准。
9.5。
4评定结果从评价结果上看,除了八等地不能满足提高一等的要求外,区内其他等别的耕地均能满足向上提高至少一等的要求.项目实施后区内耕地质量平均等级为八等地。
耕地质量等级
全国耕地按质量等级由高到低依次划分为一至十等(表1),平均等级为4.76等,较2014年提升了0.35个等级。
其中评价为一至三等的耕地面积为6.32亿亩,占耕地总面积的31.24%。
这部分耕地基础地力较高,障碍因素不明显,应按照用养结合方式开展农业生产,确保耕地质量稳中有升。
评价为四至六等的耕地面积为9.47亿亩,占耕地总面积的46.81%。
这部分耕地所处环境气候条件基本适宜,农田基础设施条件相对较好,障碍因素较不明显,是今后粮食增产的重点区域和重要突破口。
评价为七至十等的耕地面积为4.44亿亩,占耕地总面积的21.95%。
这部分耕地基础地力相对较差,生产障碍因素突出,短时间内较难得到根本改善,应持续开展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和耕地内在质量建设。
按照中国综合农业区划,兼顾土壤类型、农业生产条件、行政区划等因素,将我国耕地划分为东北、内蒙古及长城沿线、黄淮海、黄土高原、长江中下游、西南、华南、甘新、青藏等九个区,形成《耕地质量等级调查评价区划图》。
耕地质量等级情况分述如下:
(一)东北区。
包括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全部和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共划分为兴安岭林区、松嫩-三江平原农业区、长白山地林农区、辽宁平原丘陵农林区等4个二级区。
总耕地面积4.49亿亩,平均等级为3.59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