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最新《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及地类认定标准
- 格式:ppt
- 大小:3.93 MB
- 文档页数:160
地类认定的基本原则按照《土地利用现状分类》的地类含义来确定用地类型地类认定应保持唯一性地物在空间上垂直交叠时,按最上层的地物确定用地类型地物在空间上水平交叉时,按主要的地物确定用地类型下列土地确认为耕地种植农作物的土地新增耕地不同耕作制度,种植和收获农作物为主的土地被临时占用的耕地受灾但耕作层未被破坏的耕地被人为撂荒的耕地其他情况下列土地不能确认为耕地已开始实质性建设(以施工人员进入、工棚已修建、塔吊等建筑设备已到位、地基已开挖等为标志,下同)的耕地江、河、湖、水库等常水位线以下耕地路、渠、堤、堰等种植农作物的边坡、斜坡地在耕地上,建造保护设施,工厂化种植农作物等的土地。
如长期固定的日光温室、大型温室等农民庭院中种植的农作物,如蔬菜等的土地撂荒耕作制地区,已撂荒的耕地受灾、耕作层被破坏、无法恢复耕种的耕地由于工程需要、改善生存环境等因素,农民整建制或部分移民造成荒芜的耕地“批而未用”耕地处理耕地已被征用,有完整、合法用地手续,调查时实地没有实质性建设的,称为“批而未用”土地。
“批而未用”土地按建设用地确认。
调查时,按提供的批地文件,确定其位置、范围和地类。
对“批而未用”土地,在数据库中单独明确表示、统计面积和逐级汇总园地的认定下列土地确认为园地集约经营的果树、茶树、桑树、橡胶树,及其他园艺作物,如可可、咖啡、油棕、胡椒、药材等的土地果农、果林、果草间作、混作、套种、套载,以收获果树果实为主的土地园地中,直接为其服务的用地,如粗加工场所、简易仓库等附属用地城近郊区的非工厂化采摘园专门用于果树苗木培育、林业苗圃以外花圃,如制作花茶用花圃等的土地科研、教学建筑物(如教学、办公楼等)等建设用地范围以外的,种植果树为主,直接用于科研、教学、试验基地的土地下列土地不能确认为园地果林间作,果树覆盖度或合理株数小于标准指标的土地粗放经营的核桃、板栗、柿子等干果的土地农民在自家庭院种植果树的土地具有工厂化设施建筑物的采摘园林地的认定下列土地确认为林地生长郁闭度大于等于的乔木、竹类、沿海红树林的土地生长覆盖度大于等于40%灌木的土地林木被采伐或火烧后5年未更新的土地粗放经营的核桃、板栗、柿子等干果果树的土地林地中,修筑的直接为林业生产服务的设施,如培育苗木(苗圃)、种子生产、存储种子等的土地用于树木科研、试验、示范的林业基地(不包括其教学楼、实验楼等建设用地)林地中,不以交通为主要目的的集材道、运材道等的土地铁路、公路等建设用地具备征地手续,征地范围以外生长乔木、竹类、灌木并符合林地标准的土地铁路、公路等建设用地没有征地手续,农村道路、沟渠等,其两侧毗邻用于防护行树以外生长乔木、竹类、灌木的土地防护行树一般不多于2行且行距≤4m,或林冠宽度(林冠垂直投影)≤10m;防护灌木林带一般不多于2行且行距≤2m(下同)林带覆盖的土地—乔木林带,一般指乔木2行以上(含2行)且行距≤4m时,林冠宽度(林冠垂直投影)小于图上2mm,且连续面积大于等于图上15mm²。
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
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土地分类(新12类)
2007年8月5日,《土地利用分类》国家标准开始颁布执行,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将直接采用《土地利用分类》国家标准。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国家标准采用一级、二级两个层次的分类体系,共分12个一级类、56个二级类。
其中一级类包括:耕地、园地、林地、草地、商服用地、工矿仓储用地、住宅用地、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特殊用地、交通运输用地、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其他土地。
土地利用分类的地类编码和含义见表1-1: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
GB/T21010-2007
2007年8月10日发布实施
城镇村及工矿用地。
现行土地利用现状分类标准
现行土地利用现状分类标准是指我国国土空间开发与保护中的一个重
要分类系统。
该系统将我国土地利用现状划分为20个类别,共计96
个小类别,对我国资源环境评估、开发规划、土地管理等领域具有重
要的指导意义。
该分类标准采用土地利用方式、土地性质、土地功能、土地生产力、
土地形态与地形等多方面因素,将土地利用现状分为:城镇用地、工
业用地、交通运输用地、水利设施用地、公共设施用地、农业用地、
林业用地、牧业用地、渔业用地、水域及其设施、资源能源用地、生
态保护与环境治理用地、采矿用地、河湖及海域、风景名胜及文物保
护用地、军事设施用地、特殊用地、未利用地、其他土地等20大类。
该分类标准的制定,可以明确土地利用的属性、功能和发展方向,为
我国土地资源的科学利用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奠定了基础。
在国土开发
规划和土地管理中,该系统被广泛应用,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随着我
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土地利用现状和需求的变化和发展趋势的变化,该分类标准的修订和完善将成为未来的重要任务。
我国土地的规模庞大,生态环境的脆弱,需求和供给的不平衡,使得
土地利用的重要性与日俱增。
因此,采用现行土地利用现状分类标准,将土地的利用方式和属性明确划分,有助于土地资源的科学利用和保护,为国土空间的合理规划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同时也有助于维护
生态环境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工作手册之二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工作分类地类认定细则国务院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领导小组办公室2019年4月目 录第一部分地类认定1湿地(00) (1)2耕地(01) (3)3种植园用地(02) (8)4林地(03) (11)5草地(04) (15)6商业服务业用地(05) (18)7工矿用地(06) (19)8住宅用地(07) (21)9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08) (22)10特殊用地(09) (25)11交通运输用地(10) (26)12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11) (30)13其他土地(12) (34)14细化地类 (38)第二部分地类标注1耕地实际利用情况标注 (42)2耕地细化标注 (43)3林区种植园用地标注 (43)4草地标注 (44)5工业用地细化标注 (44)6城镇村及工矿用地标注 (44)7“即可恢复”或“工程恢复”地块标注 (45)8废弃地块标注 (46)第一部分 地类认定根据《工作分类》的地类含义,按照实地现状来确定用地类型。
对于与主要用地类型一体的必需的附属用地、配套用地,应按主要用地类型认定地类。
对混合用地,应以主要用地类型认定地类。
对于线状地物交叉的,地面的线状地物连续表示。
对于农村道路、过街天桥等线状地物跨越公路、铁路等,应保持公路、铁路贯通。
线状地物平面交互时,应保持高等级的道路贯通。
线状地物穿过隧道时,线状地物断在隧道两端。
线状地物交叉重叠十分复杂,各地可制定相应的表示规则,开展细化调查,但应按国家统一要求上报调查成果。
1 湿地(00)指红树林地,天然的或人工的,永久的或间歇性的沼泽地、泥炭地,盐田,滩涂等。
包括红树林地、森林沼泽、灌丛沼泽、沼泽草地、盐田、沿海滩涂、内陆滩涂和沼泽地8个二级类。
1.1红树林地(0303)指沿海生长红树植物的林地。
1.2森林沼泽(0304)以乔木森林植物为优势群落的淡水沼泽。
1.3灌丛沼泽(0306)以灌丛植物为优势群落的淡水沼泽。
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
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土地分类(新12类)
2007年8月5日,《土地利用分类》国家标准开始颁布执行,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将直接采用《土地利用分类》国家标准。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国家标准采用一级、二级两个层次的分类体系,共分12个一级类、56个二级类。
其中一级类包括:耕地、园地、林地、草地、商服用地、工矿仓储用地、住宅用地、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特殊用地、交通运输用地、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其他土地。
土地利用分类的地类编码和含义见表1-1: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
GB/T21010-2007
2007年8月10日发布实施
城镇村及工矿用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