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分类土地类型划分的原则
- 格式:ppt
- 大小:179.50 KB
- 文档页数:36
全国⼟地分类-三⼤类全国⼟地分类注:*指⽣态退耕以外,按照国⼟资发(1999)511号⽂件规定,在农业结构调整中将耕地调整为其他农⽤地,但未被破坏耕作层,不作为耕地减少衡量指标。
⼟地分类体系说明我国在1984年发布的《⼟地利⽤现状调查技术规程》中制定了《⼟地利⽤现状分类及含义》,在1 989 年9⽉发布的《城镇地籍调查规程》中制定了《城镇⼟地分类及含义》,这两个⼟地分类⾃发布实施以来,基本上满⾜了⼟地管理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和实⽤性。
但是,随着新的《⼟地管理法》的颁布实施,需要依照法律的规定,进⼀步明确农⽤地、建设⽤地和未利⽤地的范围及与⼟地分类的衔接。
同时,根据近年来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地使⽤制度的改⾰,尤其是⼟地有偿使⽤出及第三产业⽤地的发展,也要求对原有城市⼟地分类进⾏适当调整。
并且,随着城乡⼀体化进程的加快,科学实施全国⼟地和城乡地政统⼀管理已提到议事⽇程,实施统⼀管理的基本条件亦已基本具备,普遍要求在原有两个⼟地分类和调查成果的基础上,进⾏城乡⼟地统⼀分类,汇总出全国城乡统⼀的⼟地数据成果和其他调查成果,以利于全国城乡⼟地的统⼀管理和调查成果的扩⼤应⽤。
根据上述要求,在研究、分析两个现⾏⼟地分类基础上,修改、归并成城乡统⼀的全国⼟地分类体系。
⼀.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1.指导思想。
这次修改⼟地分类体系的指导思想是:以现有两个⼟地分类为基础,以最⼩的修改成本,最⼤限度地满⾜⼟地管理和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给今后的发展、修改留有⾜够空间的情况下,研究制订适应全国城乡⼟地统⼀管理需要的⼟地分类体系。
2.基本原则(1)实⽤性和科学性相结合的原则。
在尽量满⾜当前我国⼟地管理⼯作需要的情况下,维护⼟地分类的科学性,并尽可能的与其他部门的相关规定及国际惯例保持⼀致。
(2)连续性原则。
⼟地分类标准既要发展、修改,⼜要同原有体系和调查成果相衔接,尽可能⼩改、不改,也为以后的发展留有余地。
我国土地的分类标准我国土地的分类标准主要包括农用地、建设用地和林地三大类别。
其中,农用地是指用于农业生产的土地,包括耕地、园地、林地、草地等。
建设用地是指用于城镇建设、工矿企业建设、交通运输建设等的土地。
林地是指用于森林植被生长和保护的土地。
这三大类别的土地在我国的土地利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先,农用地是我国土地利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农用地主要用于农业生产,是我国粮食和农产品的主要生产基地。
根据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数据显示,我国农用地主要分布在东部和中部地区,其中耕地面积较大,是我国粮食生产的重要保障。
园地和林地则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区,为我国果蔬和林木等特色农产品的生产提供了重要支撑。
其次,建设用地在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建设用地需求不断增加。
在城镇化建设中,建设用地主要用于城市建设、工矿企业建设、交通运输建设等。
根据国土资源部发布的数据显示,我国建设用地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和中西部的一些重要城市,如北京、上海、广州、成都等。
这些地区的建设用地需求量大,对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最后,林地是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
林地主要分布在我国的西部和北部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和水源涵养地。
林地的保护和合理利用对于保护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我国加大了对林地资源的保护力度,大力推进退耕还林、草原生态保护等工程,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综上所述,我国土地的分类标准涵盖了农用地、建设用地和林地三大类别,它们在我国的土地利用中各司其职,发挥着重要作用。
农用地是我国粮食和农产品的主要生产基地,建设用地是城镇化建设的重要支撑,林地是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土地资源的宝贵性,加强土地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土地类别划分标准土地是一个国家的重要资源,为了更好地管理和利用土地,各国和地区都会对土地进行分类。
以下是我国土地分类标准的几个主要方面:一、土地利用现状分类根据土地的利用现状和土地利用方式的不同,将土地分为一级类和二级类。
一级类包括农用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三类,其中农用地包括耕地、林地、草地等,建设用地包括城乡居民点、工矿、交通等用地,未利用地指目前还未利用的土地。
二级类是在一级类的基础上,对每一种用地的具体用途进行了详细的分类,例如耕地可以分为水田、旱地等。
二、土地资源分类土地资源分类是指根据土地的自然属性、社会经济条件和利用状况等因素,将土地分为不同的类型。
我国土地资源分类标准主要分为三类:农业用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
其中,农业用地包括耕地、林地、草地等,建设用地包括城乡居民点、工矿、交通等用地,未利用地指目前还未利用的土地。
三、土地用途管制制度土地用途管制制度是指国家为了保护土地资源,对土地的利用进行规划和管制的一种制度。
我国实行“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坚持土地用途管制制度,严格控制土地的用途和开发利用,建立健全的土地管理制度。
四、土地登记制度土地登记制度是指对土地的权利人进行登记造册,并对其实施监督和管理的一种制度。
我国实行土地登记制度,主要包括土地所有权登记、使用权登记和租赁权登记等。
通过土地登记制度,可以保障土地权利人的合法权益,促进土地市场的规范和发展。
五、土地管理机构和队伍我国设立了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负责全国的土地管理和监督工作。
各级地方政府也设立了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负责本辖区的土地管理和监督工作。
同时,还加强了队伍建设,培养了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土地管理队伍,为土地管理和监督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六、土地调查与评价为了更好地管理和利用土地,我国实行了土地调查与评价制度。
通过开展定期的土地调查工作,全面掌握全国各地的土地利用现状、自然条件和经济社会状况等信息,为国家和地方政府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土地分类土地,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也是国家重要的自然资源和资产。
为了全面查清土地资源利用状况,掌握真实准确的土地基础数据,我国开展了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
而土地分类作为其中的重要环节,对于科学规划、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在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中,土地分类遵循着一定的原则和标准。
首先,分类具有科学性,充分考虑土地的自然和社会经济属性,依据土地的用途、利用方式和覆盖特征等进行划分。
其次,注重实用性,分类结果能够满足土地管理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
再者,保持了兼容性,与以往的土地分类体系相衔接,便于数据的对比和分析。
这次调查中的土地分类主要包括以下几大类。
一是耕地。
耕地是用于种植农作物的土地,包括水田、水浇地和旱地。
水田指用于种植水稻、莲藕等水生农作物的耕地,通常有水源保证和灌溉设施,能在正常年份实现稳产高产。
水浇地则是有水源保证和灌溉设施,在一般年景能正常灌溉的耕地。
旱地是指无灌溉设施,主要靠天然降水种植旱生农作物的耕地。
二是园地。
这是指种植以采集果、叶、根、茎、汁等为主的集约经营的多年生木本和草本作物,覆盖度大于 50%或每亩株数大于合理株数 70%的土地。
包括果园、茶园、橡胶园、其他园地等。
三是林地。
林地是指生长乔木、竹类、灌木的土地,及沿海生长红树林的土地。
包括乔木林地、竹林地、红树林地、森林沼泽、灌木林地、灌丛沼泽、其他林地等。
四是草地。
草地是指生长草本植物为主的土地,包括天然牧草地、人工牧草地和其他草地。
天然牧草地是指以天然草本植物为主,用于放牧或割草的草地;人工牧草地是指人工种植牧草的草地;其他草地是指树木郁闭度<01,表层为土质,生长草本植物为主,不用于畜牧业的草地。
五是商服用地。
比如批发零售用地、住宿餐饮用地、商务金融用地等,这些是用于商业、服务业经营活动的土地。
六是工矿仓储用地。
包括工业用地、采矿用地、仓储用地,用于工业生产、采矿以及物资存储等。
七是住宅用地。
地类认定的方法和原则
地类认定是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管理中的重要环节,它是对土地进行分类,以便更好地进
行管理和规划。
地类认定的方法和原则有多种,下面是常见的几种方法和原则:
1. 地物分类法:根据地物的类型和性质,对土地进行分类。
常见的地物分类有居住用地、商业用地、工业用地、农业用地、公共设施用地等。
2. 空间分析法:通过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手段,对土地利用分布进行空间分析,根据空间关系和相互作用,划分不同的地类区域。
3. 综合评价法:综合考虑土地的自然、经济、社会等因素,利用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对土地进行综合评价,从而确定地类。
4. 影像解译法:通过遥感数据,对土地影像进行解译,识别和划分不同的地类。
常见的遥感解译法有目视解译法、数字解译法等。
5. 相似性原则:相似的土地具有类似的属性和特征,应当归为同一地类。
这一原则要求根据土地的相似性和相关性,划分相应的地类。
6. 差异性原则:不同的土地具有明显的差异,应当划分为不同的地类。
这一原则要求充分考虑土地的差异性和个体差异,进行细致的地类划分。
7. 可行性原则:划分的地类应当具有可操作性和可管理性,便于实施土地利用计划和管理措施。
地类认定的方法和原则需要综合考虑自然、经济、社会等多个因素,以及具体的土地利用规划目标和要求,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和原则,确保地类划分科学合理,符合实际需求。
全国土地分类标准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资源,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为了更好地管理和利用土地资源,我国制定了全国土地分类标准,以便对土地进行科学分类和合理利用。
本文将对全国土地分类标准进行详细介绍,希望能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
一、土地分类的目的。
全国土地分类标准的制定,旨在科学、合理地对土地进行分类,为土地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对土地的分类,可以更好地指导土地利用规划、土地整治和土地资源管理,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二、土地分类的原则。
全国土地分类标准遵循以下原则:1. 科学性原则,分类标准应基于科学依据,充分考虑土地的地质、地貌、土壤、气候等自然因素,确保分类结果科学合理。
2. 统一性原则,分类标准应统一全国范围内的土地分类体系,便于统一管理和利用土地资源。
3. 可操作性原则,分类标准应具有一定的操作性,能够指导实际工作,为土地资源管理和利用提供可行性依据。
三、土地分类的指标。
全国土地分类标准主要包括以下指标:1. 土地利用类型,包括耕地、林地、草地、水域、城镇建设用地等。
2. 土地质量等级,根据土壤肥力、排水条件、地形地貌等因素,对土地质量进行等级划分。
3. 土地适宜利用类型,根据土地的自然条件和资源禀赋,对其适宜的利用方式进行分类。
4. 土地资源功能区划,根据土地的功能特点,划分为农业生产区、生态保护区、城镇建设区等。
四、土地分类的应用。
全国土地分类标准的应用涉及土地利用规划、土地资源管理、土地整治和生态环境保护等领域。
通过对土地的科学分类,可以指导不同类型土地的合理利用,保护农田、森林、草原等生态系统,促进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五、土地分类的发展趋势。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土地资源的日益紧张,土地分类标准也在不断完善和发展。
未来,全国土地分类标准将更加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利用,充分考虑土地资源的多功能性和综合效益,为实现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更加科学的支撑。
一、土地的性质及分类1.土地出让一般分五类:商业用地、综合用地、住宅用地、工业用地和其他用地。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和转让暂行条例》,各用地出让的最高年限为:居住用地70年;工业用地50年;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用地50年;商业、旅游、娱乐用地40年;综合或其他用地50年.2.土地权属性质是指土地所有权和土地使用权的性质.我国实行的是土地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土地管理法》第八条规定“城市市区的土地属于国家所有。
”“农村和城市郊区的土地,除由法律规定属于国家所有的以外,属于农民集体所有;宅基地和自留地、自留山属于农民集体所有。
”因此,我国土地所有权性质分国家土地所有权和集体土地所有权。
《土地管理法》第九条规定“国有土地和农民集体所有土地。
可依法确定给单位或者个人使用。
”这样,土地使用权的性质分为国有土地使用权和集体土地使用权.3.什么是房地产权证2000年以前,房管局是分开《房产证》及《土地使用权证》两本证给业主的,若要办理房屋的买卖或抵押,必须要两个证同时出示才可以办理上述业务。
在2000年之后,房管局就将上述的两个证合并成一个叫《房地产证》。
即《房地产证》=《房产证》+《土地使用权证》,所以如果你现在办的证件的封面是写明《房地产证》的,那么就只是一本证了。
4。
房产证的性质分为商品房和房改房。
已购公房又叫房改房拆迁房.经济适用房。
区别:商品房原是指房地产开发经营企业,经批准用于市场出售而建造的房屋。
房改房又可以叫做已购公房,是指享受国家房改优惠政策的住宅.拆迁房:拆迁安置房,是指在人民政府实施土地储备地块、非经营性公益项目建设、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军事设施建设等行政划拨用地的拆迁过程中,以确定的价格、套型面积向具有市区户籍(含从事农业职业)的被拆迁人定向销售的住宅房。
简单的说,商品房经过批准,面向大众。
房改房有优惠在里面。
拆迁房:被拆迁人定向销售的房子5.土地使用类型分为土地划拨和出让.区别:土地性质有国有划拨和国有出让两种。
国土空间规划的土地分类土地分类的含义和类型无论何种空间规划,最终都要落到土地上,国土空间规划也不例外。
合理的土地分类是国土空间规划制图的科学基础,是优化空间结构和布局的科学依据,也是制定土地用途管制的基础依据。
所谓土地分类,就是根据土地本身的差异性,按照一定的规律,将土地划分成若干个不同的类别。
“分”即鉴定、描述和命名;“类”即归类,按一定秩序排列类群。
其分类单位从区域土地个体单位所具有的相似属性中归纳出来,具有抽象性和概括性。
分类单位级别愈低,同一类型的共同性或相似性则愈多,级别愈高则共同性减少。
国内外有关学者,对于如何进行土地分类尚未形成共识,在方法论层面上还存在着一定的分歧。
在分类系统的建立上,由于应用目的不同,形成了不同的分类系统,主要有以下五大类型:1)土地自然分类。
主要根据土地自然属性的相似性和差异性,以气候、地貌、水文、土壤、植被为具体标志,揭示土地类型的分异和演替规律,遵循土地构成要素的自然规律,划分土地类型。
例如《中国1100万土地类型图制图规范》,首先按照水热条件的组合差异,将全国分为12个土地纲。
在其下共分两级,各省根据需要可以采用三级续分。
第一级称为土地类,是土地类型分类的高级单位,主要根据大(中)地貌类型的差异划分,山地以垂直自然带划分;第二级称为土地型,主要是依据植被亚型或群系组、土壤亚类划分。
全国共分出土地类115种,土地型872种。
2)土地利用分类。
从土地利用现状出发,根据土地利用的地域分异规律、土地用途、土地利用方式等,按照一定的层次等级体系划分为若干不同的土地利用类别。
土地利用类型是土地用途、利用方式、经营特点和土地覆盖特征相对一致的地域单元。
例如2017年《GB/T21010-2017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将全国土地利用分为12个一级类,73个二级类。
12个一级类分别是:耕地、园地、林地、草地、商服用地、工矿仓储用地、住宅用地、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特殊用地、交通运输用地、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其他用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