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小说与生活的关系
- 格式:doc
- 大小:46.00 KB
- 文档页数:7
小说与现实演讲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亲爱的同事们:
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的主题是小说与现实。
小说是文学的一种形式,它可以是虚构的,也可以是真实的,而现实则是我们每个人生活中的真实情况。
小说与现实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关系呢?让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
首先,小说是现实的写照。
许多经典的小说作品都是以现实生活为蓝本,通过对人物、事件、环境等方面的描写,展现了作者对现实的观察和思考。
正是因为小说作品的真实性和生动性,才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思考,让人们更加深刻地理解现实生活中的种种问题。
其次,小说也可以是现实的反映。
许多小说作品通过对社会现象、人性弱点、道德困境等方面的揭示,让人们在阅读中思考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并且在思考之后能够更加理性地面对和解决这些问题。
因此,小说作为一种文学形式,不仅可以让人们感受到美的享受,更重要的是可以引导人们对现实进行深刻的思考和反思。
最后,小说也可以改变现实。
许多经典的小说作品通过对人物
命运的塑造和情节的安排,激励人们追求美好的生活,塑造积极的
人生态度。
正是因为小说作品的感染力和感染力,才能够在一定程
度上改变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使人们更加积极向上地面对
现实生活中的挑战。
总之,小说与现实是紧密相连的,它们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小说是现实的写照,也是现实的反映,更是能够改变现实的力量。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更加重视小说作品的阅读,通过阅
读小说来感受生活的美好,思考生活的意义,改变生活的态度。
让
我们一起努力,让小说与现实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密,让我们的生活
更加美好!
谢谢大家!。
文学与生活的关系谈谈你的看法
文学和生活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
生活是文学创作的源泉,而文学则是生活的反映和提炼。
首先,生活为文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
无论是小说、诗歌、散文还是剧本,文学创作者们从生活中汲取各种经验和感受,将其转化为富有感染力的文字。
生活里的喜怒哀乐、爱恨情仇、人性的善恶美丑等,都是文学创作的源泉。
没有对生活的深刻体验和观察,就无法写出打动人心的作品。
其次,文学是生活的反映和提炼。
文学作品通过作者的创作,将生活中的真实情景、人物和情感进行艺术的再现和升华。
通过文字,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和感受生活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文学作品不仅能够记录历史和时代背景,还能够揭示人性的本质和社会现象,为读者提供思考和启示。
此外,文学还能影响生活。
优秀的文学作品能够打动读者的内心,引起共鸣,甚至改变一个人的价值观和生活态度。
它们能够让我们更深刻地认识到人性的美好与丑恶,激发我们对真善美的追求,促进个人成长和社会进步。
总的来说,文学与生活相互依存、相互影响。
文学来源于生活,反映生活并提炼生活;同时,文学也能影响生活,通过文字的力量触动人心,启迪思想。
因此,我们应该关注生活,善于发现和感受生活中的美好与不美好;同时也要热爱文学,通过阅读和创作来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更好地理解生活和人性。
专业代码:准考证号:040106100272贵州师范大学(自考本科段)毕业论文题目:浅谈小说与生活的关系系(院):专业:姓名:指导教师:电话:完成时间:2012年3月15日浅谈小说与生活的关系摘要:小说与生活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生活是小说的创作源泉,小说是生活的折射,好的小说可以反映一整个时代特征,甚至可以把当时整个时代的经济,政治,文化包含其中。
关键词:真实性;虚构性;创造;艺术引言:现代社会中,有些人为了追求纯粹的“艺术”而忽略了现实生活,以至于理论和实际严重脱节,无“真实性”可言。
纵观古今中外,凡是有成就的作家,他们都是在生活的基础上通过精湛的艺术加工,从而使得许多名作问世。
事实也的确如此,生活是小说创作的源泉,而且是唯一的源泉,我们只有从生活中走来,才能得到创作最原始的东西,我们不能脱离生活去凭空想象,凭空捏造。
我觉得小说的创作是离不开生活的,没有生活的参与,所有的创作都是苍白无力的。
说起创作小说,首先会想到现实,想到生活,因为生活与小说密切相关,没有生活,小说的创作就失去了源泉。
成为一滩死水,没有一丝涟漪,但是小说又不完全等同于生活。
小说是一门艺术。
正如俄文艺理论家车尔尼雪夫斯基所说:“艺术来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 [1](P82)。
“艺术来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这句话的具体含义大致意思是这样的:没有生活原形或者现象就没有艺术创作的源头和灵感。
也就是说生活中的所有点滴小事或者发生过的事是艺术素材的提供者和原形.而作家通过艺术手段的加工,精练的语言描述,有序的故事情节排列,渲染,夸张,集中矛盾等故事情节的描绘,就使一本小说或者是其他的文学作品更加的生动,耐人寻味。
所以说,艺术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例子:艺术就是生活的浓缩与提炼,它有时会把一些生活中的东西做的更纯粹,更极致。
它是美的,纯粹的,带着创作者的个人倾向,必定是展现,提取他认为有价值的东西。
就这一点说,比起日常的纷繁复杂,良莠不齐是高了。
网络小说与现实生活的关联与影响互联网的普及与发展,为人们提供了丰富多样的娱乐与阅读选择。
其中,网络小说作为一种新兴的文学形式,吸引了大量读者的注意。
网络小说和现实生活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关系,不仅对读者的心理产生了影响,也对社会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分析网络小说与现实生活之间的关联与影响。
一、网络小说对读者心理的影响1. 情感共鸣:网络小说往往揭示了人性的复杂与真实,其中的情感故事能够引起读者的情感共鸣。
阅读网络小说能够满足人们对情感的追求与表达,使读者在虚拟的故事中寻找情感的满足。
2. 心理寄托:生活中的人们常常面临各种压力与困扰,而网络小说则提供了一个可以让人们暂时逃避现实的平台。
通过阅读网络小说,读者可以暂时忘记自己的烦恼,将自己的心理寄托于小说中的角色与剧情之中。
3. 想象力的激发:网络小说中的世界往往充满奇幻与想象,阅读网络小说能够激发读者的想象力,使其拥有更加广阔的思维空间。
这对于读者的创造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具有积极的影响。
二、网络小说对社会发展的影响1. 提供创作与创业机会:网络小说为广大文学爱好者或有创作潜力的人提供了一个展现才华的舞台。
通过撰写网络小说,更多的人有机会展示自己的创作才能,并有可能因此得到社会的认可与支持。
同时,网络小说的火爆也催生了相关的产业链,为文学创作者提供了一系列的创业机会。
2. 传播和影响价值观:网络小说作为一种文化产品,传递着一定的价值观念和思想观点。
通过网络小说,一些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可以被传播与宣扬,引导读者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然而,也存在一些网络小说内容不健康,误导年轻读者或滋生不良风气的问题,这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引导与管理。
3. 形成文化共鸣:网络小说中的角色形象、情节设置和社会背景会与现实生活中的人们产生共鸣。
网络小说以其独特的视角和语言方式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喜爱,同时也帮助推动了一些热门话题的讨论与传播。
网络小说通过塑造和反映社会生活,形成了一种文化共鸣,使得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感受社会的变迁与思潮。
文学与生活的关系
文学是生活的写照,生活是文学的源泉。
文学与生活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它们相互交融、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首先,文学是生活的写照。
作家们常常从生活中汲取灵感,创作出反映现实的
作品。
他们通过文字描绘人物的言行举止、生活的点滴细节,展现出生活的真实面貌。
读者在阅读这些作品时,往往会感同身受,因为作家们所描绘的情感和情境都来源于生活。
正是因为这种写实的特点,文学作品才能深深触动人心,引起读者的共鸣。
其次,生活是文学的源泉。
作家们在生活中汲取灵感,创作出丰富多彩的作品。
生活中的人物、事件、场景都可以成为文学作品的素材。
作家们通过对生活的观察和思考,塑造出各种各样的人物形象,构建出丰富多彩的故事情节。
正是因为生活的多姿多彩,文学作品才能呈现出丰富的内容和多样的风格。
文学与生活之间的关系还体现在文学对生活的启迪和引领。
优秀的文学作品常
常能够给人以启迪,引导人们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通过文学作品,人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对生活的独特理解和深刻思考,从而对自己的生活有更深层次的认识和体验。
文学作品中的智慧和情感也常常能够给人以力量和勇气,帮助人们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
总之,文学与生活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文学是生活的写照,生活是文
学的源泉,它们相互交融、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应该珍惜文学,用心去体味其中的情感和智慧,让文学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日记和小说的关系日记和小说,本质上都是一种叙事形式,但它们之间有着很大的不同。
日记是一种记录个人生活、感受以及思想的文体,而小说则是一种虚构性的叙述,通常反映了某个社会或者某些人物的生活状态以及内心世界。
虽然它们之间存在这样的不同,但是在某些方面却有着针锋相对的关系。
本文将从四个方面分别探讨日记和小说之间的关系。
一、创作动机日记和小说的创作动机是不同的。
日记是作者记录自己的生活感受和思想历程的一种方式,它通常是为了自我表达,从而更好地认识自己。
而小说则是为了传达意义,展现故事情节,让读者领略不同的人生哲理。
所以说日记之所以存在,是因为它是作者的需要;而小说之所以存在,是因为它是读者的需要。
然而,两者却有着相通的地方,它们都是表达和传递人类的思想和情感的文学形式,都是通过文字来传达人类的各种情感。
日记和小说的存在形式不同,但它们都是为了传播知识、传递信息,并表达情感和思想。
二、叙事结构日记和小说在叙事结构方面存在着显著的不同。
日记的内容是按时间顺序记录的,这种结构比较线性,追求真实性和完整性,通常没有构思,因此缺乏戏剧性和艺术性。
小说则是具有虚构性的,需要作者精心构思故事情节,注重情节的起伏和转折,也注重情感的渲染,因此具有很大的戏剧性和艺术性。
然而,日记和小说又是有相通之处的。
有些小说可以采用日记的形式来叙述,比如菲茨杰拉德的《了不起的盖茨比》,辛德勒的《舒克和贝塔》等等。
这些小说采用了一种类似于日记的叙事方式,叙述人物的成长和经历。
这种方式也体现出小说对于真实生活的追求。
三、人物形象日记和小说在塑造人物形象的方面也存在着一些不同。
日记的人物形象比较真实,因为它们是实际存在的人物,作者往往通过记录自己和身边人物的互动来表现人物性格特征和行为方式。
而小说的人物形象则是虚构出来的,因此可以更加自由地塑造人物形象,让人物在故事情节中更加丰满而有力。
但是,在一些小说中,作者也可以通过日记的形式来塑造人物形象,比如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就是通过一个极具民间色彩的人物来表现个人情感和人际关系的。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与现实生活中的人小说作为文学的一种形式,其作家往往通过刻画人物形象来让读者深入了解小说所要表达的思想和主题。
与此同时,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是否完美地符合现实生活中的人也引起了广泛讨论。
本文将探讨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与现实生活中的人之间的关系。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往往被刻画得淋漓尽致,因为他们不仅需要成为作者设定的故事角色,更需要具有情感、性格和思想等多个方面的塑造。
好的小说作品往往会让读者能够真切地感受到角色的各种情感和特质。
例如,日本作家村上春树的小说《挪威的森林》中的主角渡边和 Midori 就是非常生动而深刻的形象。
他们的人格特质复杂多面,既有热情和执着,又带有一定的迷茫和孤独感。
这些种种都让读者感受到小说中人物形象的独特魅力。
而现实生活中的人也有各种各样的个性和特质。
因为每一个人都不同,有自己的生活、经历、情感和思想等方面,所以他们形成的人格也各具特色。
在现实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比如有真诚、善良的人,也有虚伪、自私的人;有慷慨、勇敢的人,也有卑怯、自卑的人。
不同的人都有各自的思考方式和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
因此,形成的人格也有各自的特点。
尽管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现实生活中的人都存在多样性,但有些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也具有很大程度上的虚构性,不完全符合现实生活中的人。
小说中的人物可能与现实中的人相近,但通常都带有夸张或者戏剧化的色彩。
这些虚构和夸张的元素有选择性地展现了角色的多个方面,却又忽略了他们的其他经历和个性特征。
此外,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有选择地表现了作者想要传达的思想和主题,因此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完美贴合,不能反映现实世界的真实情况。
综上所述,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现实生活中的人之间虽有很多相似之处,比如形成人格的因素和多样性,但两者又有很多不同之处。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有着虚构和夸张的特点,表现了特定的思想和主题,而现实生活中的人则是更加真实和多面向的。
两者并没有可比性,彼此之间应当保持一定的距离。
水浒传与现实生活联系500字作文全文共9篇示例,供读者参考水浒传与现实生活联系500字作文篇1这个暑假虽然忙着实践活动,但也留出点时间看了看《水浒传》这本名著。
这是我第二次看,也算作是一次温习吧。
我又有了新的感受,特写下。
记得《水浒传》有个关键人物宋江,作为梁山泊领袖的宋江,他的思想和行动,关系着整个梁山事业的兴衰和存亡。
宋江出身于小地主家庭,“自幼曾攻经史”,养成“忠孝”观念,后来在县里作了押司,对于衙门里公事和官府的应酬,十分熟悉。
他虽是官府中人,却又喜欢结交江湖上得好汉,对下层人民也富有同情心,在江湖上享有“及时雨”的美名。
这种特殊情怀,形成了他思想性格的两面性,一方面他要作个忠臣孝子;另一方面,在同江湖人士的接触中,使他较多地了解下层人民的苦难和愿望,又成为仗义扶危、同情劳动人民对官府的反抗行为的人物。
在宋江上梁山之前,他对人民的造反,只是抱着同情态度,或在某种程度上,在行动上作一点有限的支持。
从他思想精神上说,他是不愿投身到造反行列里,后来上梁山是诸多原因造成的。
他是一个深有谋略的人物,决不甘心长久屈居于下僚,他原本希望靠他的才能能够“为国立功”,作出一番事业来。
但当时朝政黑暗,奸臣当道,一些能人之士无法施展自己的抱负。
恰在这时宋江又犯了杀人罪,流配到江州,又因醉后题了反诗,被江州知府拿住,问成死罪,靠梁山好汉的搭救,才得以保全性命。
此时,宋江才决意上梁山。
宋江有组织才能,善于团结人,加上他在江湖上的声誉,这样就有大批好汉随他上山,壮大了山寨力量,给山寨事业带来了一番兴旺发达的气象。
梁山起义军在他的领导和指挥之下,接连打了许多胜仗,给予一些贪官污吏以严重的打击和惩罚,并且震动了朝廷,这些胜利都是和宋江的功劳分不开的。
但由于他忠孝观念根深柢固,虽造了反而这种观念并未改变,这就伏下了他日后接受招安的契机。
在与官军对阵中,他总是想到如何为日后的招安预留地步。
就这样,梁山起义军的力量越强大,梁山的事业越兴旺,也就越为宋江的受招安积累了资本。
网络小说中的爱情故事浪漫与现实的交织网络小说的兴起,使得人们可以随时随地通过手机或电脑追溯爱情故事。
这些小说通常包含浪漫的元素,并展现出与现实生活不同的爱情观。
然而,让我们思考一下,网络小说中的爱情故事与现实生活中的爱情之间存在哪些相似之处,以及现实的限制可能如何削弱网络小说中的浪漫。
首先,网络小说中的爱情故事常常以真爱为主题,强调两个人之间的深情厚意。
这样的爱情通常是纯洁的,追求永恒的。
在小说中,男女主角往往经历各种艰难险阻,但最终克服困难,走到了一起。
这种浪漫的叙述方式给人以希望,让读者相信真爱是可以战胜一切困难的。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爱情往往不是那么完美和浪漫。
现实中的爱情可能受到各种现实因素的制约,例如经济条件、家庭压力、时代背景等。
而网络小说中往往忽略了这些现实的限制,使得读者很难意识到真实爱情的复杂性。
当读者被小说的浪漫情节所吸引时,他们可能会把这些情节当作现实生活中爱情的标准,从而对现实中的爱情持有不切实际的期待。
其次,在网络小说中,爱情往往是一种理想化的状态,而现实生活中的爱情是复杂多变的。
小说中的女主角往往美丽聪明,男主角往往英俊富有。
他们之间的爱情故事经常充斥着激情和浪漫。
而在现实生活中,爱情常常需要磨合和妥协,尤其是在面对各种挑战和困难时。
网络小说往往没有展现这种现实生活中爱情的复杂性,这可能会导致读者对现实生活中的爱情感到迷茫和失望。
此外,网络小说中的爱情故事往往是一种完美的虚构,而现实生活中的爱情往往是与现实抗争和妥协的结果。
网络小说中的爱情往往是通过浪漫的场景和言辞来表达,这给人以一种理想化的感觉。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爱情往往需要通过沟通、相互理解和包容来维系。
网络小说无法涵盖这些细节,因此,读者容易对现实生活中的爱情产生幻想和误解。
综上所述,网络小说中的爱情故事虽然浪漫而迷人,但与现实生活中的爱情存在一定的差异。
网络小说强调真爱、纯洁和永恒的概念,忽略了现实生活中爱情的复杂性和现实因素的限制。
生活与文学
生活是我们每个人都无法避免的现实,而文学则是我们用来记录和表达生活的
艺术。
生活与文学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它们相互影响,相互补充,共同构成了丰富多彩的人生。
文学是生活的镜子,它反映了人们的思想、情感、价值观和生活方式。
通过文
学作品,我们可以看到不同时代、不同文化下的生活场景,感受到人类在不同环境下的生存状态。
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也常常是生活中的缩影,通过它们我们可以更深刻地理解人性和社会。
同时,生活也是文学的源泉,作家们往往从生活中汲取灵感,创作出丰富多彩
的作品。
生活中的种种遭遇、感受和思考都可以成为文学作品的素材,而文学作品又可以为我们提供启迪和慰藉,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对生活中的种种挑战和困惑。
生活与文学之间的互动还体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有时候,我们会因为一部
优秀的文学作品而对生活产生新的认识和感悟,有时候,我们也会因为生活的经历而对文学作品有新的理解和感受。
生活和文学相互交织,相互渗透,让我们的生命更加丰富多彩。
因此,生活与文学之间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
生活是文学的源泉,文学是生活
的镜子,它们共同构成了我们丰富多彩的人生。
让我们珍惜生活,感悟文学,让生活与文学在我们的心灵中共舞,共同书写属于我们自己的精彩篇章。
专业代码:准考证号:040106100272贵州师范大学(自考本科段)毕业论文题目:浅谈小说与生活的关系系(院):专业:姓名:指导教师:电话:完成时间:2012年3月15日浅谈小说与生活的关系摘要:小说与生活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生活是小说的创作源泉,小说是生活的折射,好的小说可以反映一整个时代特征,甚至可以把当时整个时代的经济,政治,文化包含其中。
关键词:真实性;虚构性;创造;艺术引言:现代社会中,有些人为了追求纯粹的“艺术”而忽略了现实生活,以至于理论和实际严重脱节,无“真实性”可言。
纵观古今中外,凡是有成就的作家,他们都是在生活的基础上通过精湛的艺术加工,从而使得许多名作问世。
事实也的确如此,生活是小说创作的源泉,而且是唯一的源泉,我们只有从生活中走来,才能得到创作最原始的东西,我们不能脱离生活去凭空想象,凭空捏造。
我觉得小说的创作是离不开生活的,没有生活的参与,所有的创作都是苍白无力的。
说起创作小说,首先会想到现实,想到生活,因为生活与小说密切相关,没有生活,小说的创作就失去了源泉。
成为一滩死水,没有一丝涟漪,但是小说又不完全等同于生活。
小说是一门艺术。
正如俄文艺理论家车尔尼雪夫斯基所说:“艺术来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 [1](P82)。
“艺术来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这句话的具体含义大致意思是这样的:没有生活原形或者现象就没有艺术创作的源头和灵感。
也就是说生活中的所有点滴小事或者发生过的事是艺术素材的提供者和原形.而作家通过艺术手段的加工,精练的语言描述,有序的故事情节排列,渲染,夸张,集中矛盾等故事情节的描绘,就使一本小说或者是其他的文学作品更加的生动,耐人寻味。
所以说,艺术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例子:艺术就是生活的浓缩与提炼,它有时会把一些生活中的东西做的更纯粹,更极致。
它是美的,纯粹的,带着创作者的个人倾向,必定是展现,提取他认为有价值的东西。
就这一点说,比起日常的纷繁复杂,良莠不齐是高了。
或许不是很准确,但举个例子,文学上各种修辞手法的运用,就使得作品与现实有了差异,更强烈,更震撼,更有魅力等等。
对于小说的创作,他虽然来源于生活,但是他和生活之间又不能划等号,我们在创作小说的时候应该怎样把握文艺理论家车尔尼雪夫斯基所说的这句话而运用自如呢?这就要求我们要理解生活与艺术两个概念的区别与联系,这里不妨引用一下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的一段讲话,我觉得更有说服力。
人民生活中本来存在着文学艺术原料的矿藏,这是自然形态上的东西,是粗糙的东西,但也是最生动,最丰富,最基本的东西;在这点上说,它们使一切文学艺术相形见拙,它们是一切文学艺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
这是唯一的源泉,因为只能有这样的源泉,此外不能有第二个源泉。
有人说,书本上的文艺作品,古代的和外国的文艺作品,不也是源泉吗?实际上过去的文艺作品不是源而是流,是古人和外国人根据他们彼时彼地所得到的人民生活中的文学艺术原料创作出来的东西。
生活是小说创作的源泉,而且是唯一的源泉,我们只有从生活中走来,才能得到创作最原始的东西,我们不能脱离生活去凭空想象,凭空捏造。
如果我们的创作与生活失去了联系,那我们的创作内容就会显得空洞无力,在这里邓小平他老人家说的好:“我们的社会主义文艺,要通过有血有肉,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真实的反映丰富的社会生活,反映人们在各种社会关系中的本质,表现时代前进的要求和历史发展的趋势,并且努力用社会主义思想教育人民,给他们以积极进取,奋发图强的精神。
一切进步文艺工作者的艺术生命,就在于他们同人民之间的血肉联系,忘记,忽略或是割断这种联系,艺术生命就会枯竭,人民需要艺术,艺术需要人民,自觉地在人民的生活中汲取题材,主题,语言,诗情和画意,用人民创造历史的奋发精神来哺育自己,这就是我们社会主义文艺事业兴旺发达的根本之路” [2](P2)。
从邓小平老人的谈话中我们应该知道创作必须与生活紧密的联系在一起,我们不能想当然的。
虽然小说是从生活中走来但是他决不等同于生活,有一定的虚构性。
在这里老舍先生是一个做得非常好的作家,想到北京文学就一定会想到老舍,因为老舍先生的文学代表当时整个北京城市贫民的精神面貌。
虽然老舍先生一生很少在北京居住,但是儿时的记忆跟他后来的创作是分不开的,每次拜读老舍先生的作品都是小心翼翼的,不敢造次,他的作品《骆驼祥子》,《茶馆》……里的人物都是那么的栩栩如生,有血有肉,作品中的每个人物都好想是从生活中走出来一样。
虽然他的作品不等同于当时整个北京的贫民风貌,但是却代表了当时整个北京城市的贫民形象。
这就是老舍先生把小说的真实,真实性,虚构性融汇得恰倒好处的独到地方。
下面我就小说的真实,真实性,虚构性谈谈我自己的一点看法:提到“真实性”就一定牵扯到“真实”,“真实”与“真实性”是既有联系又有本质区别的两个不同的概念。
凡是生活中一切存在的现象,一切实有的东西,一切具有实体实状的事物都是“真实”,这个“真实”就是文艺理论中常常谈到的生活真实。
它是客观而具体的形而下的概念,这一“真实”是比较简单和容易理解的。
但“真实性”相对于这里的“真实”而言,则是有些复杂和抽象了。
因为“真实性”是在形而上的层面上的概念,是从无数的“真实”中抽取出来的一种样品、一种形式或者是一种关系,但却又都是无形的。
它也是一种存在,但这种存在是我们的眼睛看不到、耳朵听不见的,它存在于真实之中,但却绝不等于就是真实,我们只是通过一个个真实感觉到了它的存在。
“真实”在现实的世界中本来就存在,但“真实性”这种无形的东西必须通过艺术才能得以体现。
艺术体现的恰恰就是这种“真实性”,这样“真实”与“真实性”的探讨就可以转化生活真实与体现“真实性”的艺术真实的问题的探讨。
这对于我们小说的艺术创造是极其有帮助的。
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是文艺理论中的老话题,生活真实就是如历史所述的“真实”,凡是历史上出现过和现实中存在的一切事物与现象,包括自然的与社会的、物质的与精神的、崇高的与卑下的、必然的与偶然的、真相与假象……都是生活真实。
小说虚构性是与生活真实相对立的,这种对立性是指小说所表达的东西不能在现实的生活中得到验证,具有不可实证性。
生活真实的原生态性质决定了它不会以人的主观意识为转移。
而艺术真实则不同于生活的真实,它没有现实存在的真实性,不能被验证或还原。
所以说艺术真实是一种主观的、假定的真实。
“艺术真实”要求作家以主观感知与诗艺性创造,在其营构的的假定性情景中表现对社会生活的内蕴、特别是那些本质性规律性的东西的认识与感悟。
既然它是主观的和假定的真实,它就是一种虚构的真实。
小说的虚构就是为了追求小说的含有“真实性”的艺术真实。
小说所表达的虽然是不可实证的但是却是具有“真实性”的,小说的虚构成功地达到了艺术真实。
这说白了其实就是小说选取材料时具有的代表性。
创作小说我们不可能面面俱到,东汉的王延寿说的非常精辟:图画天地,品类群生。
杂物奇怪,山神海灵。
写载其状,托之丹青。
千变万化,事各缪形,曲得其情[3](P102)。
小说的创作不能脱离实际,不能脱离生活,如果脱离了生活就像鱼儿没有了水,花儿没有了根,就像一个人漂浮在半空中没有了着落,《李可染论艺术》中曾写到:“艺术是从生活里来的,艺术工作者不能深入生活,他就不可能创造出真正的艺术,可是生活却不是艺术。
生活对艺术工作者来说,这永远是原料而不是成品,生活的矿石不经过千锤百炼如何能成为纯钢!而且艺术既是一种创造性的工作,艺术工作者任何一个新的意图差不多都要经过一段艰难的历程才得实现”[3](P59)。
无论是何种艺术作品,最高的境界莫过于既真实反映生活而又高于生活。
这个公理已是被事实证明了的。
就拿西北民俗文化和西北人民生活来比较,与西北民俗文化相关的艺术佳作在深刻反映西北人民生活的同时,也远远高于她的母体--西北民俗文化本身。
她们的亲源关系也可以说成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关系。
最早反映西北民俗文化精髓的艺术作品应该是西北民歌。
在我国传统音乐的殿堂里,西北素来有“民歌海洋”之称。
西北的民间音乐源远流长,丰富多彩。
就其原因就是他能把文学创作与现实生活完全的结合起来,使文学创作与生活实际相互辉映,这样,他的文学价值才得到千百年来人们的认同,才引起了诸多学者的探索和研究。
自古以来,桑间濮上,里巷小民编唱的民歌,是反映劳动人民生活与当地风俗民情的重要文艺形式,《诗经》中《唐风》、《魏风》共十九篇,包括极负盛名的《伐檀》、《硕鼠》,都是西北民歌精品。
民歌在山西省、陕西省各地,几乎到处都有,只是盛行的程度不同而已。
早在北朝时,居住在山西省北部的敕勒族就曾留下了千古传唱的《敕勒歌》:“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这首描绘西北草原的旷远苍莽风光的少数民族民歌,形象地反映了我国西北游牧民族的生活和环境。
气象雄伟,意境开阔,语言隽美。
后人根据西北民间流传的各种小曲,采用艺术手法对其进行加工,先后创作出了大量脍炙人口的西北民歌。
如我们所熟悉的《人说山西好风光》、《走西口》、《五哥放羊》、《剪窗花》等,有些民歌只要一听到音乐我们都能哼出几句歌词。
正因为这些民歌深刻的描绘了当地的风俗民情,升华了西北人民爱美的思想情操,她的生命力才得以长盛不衰,拥有旺盛的生命力。
其原因就是把生活与创作紧紧的联系在一起。
只有从生活中走来的作品才能长久的留于人们的心中。
由此看来,没有生活参与的创作是不切实际的,是空洞的,是苍白无力的。
在这里,金庸先生说的好:“现在社会中有些人,什么生活阅历都没有就开始小说创作,有的人甚至连恋爱都没有经历过,就开始写女人生孩子的事情,这样的作品会真实吗?”由此我们应该知道小说的创作是离不开生活的,生活是小说创作的基础,是小说当中最鲜活的元素,所有一切金典的创作都是来源于生活的,都是生活的再现,都是生活的原形。
我们只有切实的从生活中走来,才能找到小说中需要的元素!社会人生是文学的母体,离开社会人生,一个作家很难写出好的作品来。
作为一个作家必须认真生活,入山得山,入水得水。
我们只有不断的深入生活,不断的观察生活,才能写出脍炙人口的优秀作品,流传于世。
写作源于生活,生活是写作的唯一源泉。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说:“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5](P89)。
其实说的就是社会人生对作家的重要性。
没有对人生的体验,就没有小说创作的源泉。
小说的创作就无从着手。
虽然说“艺术来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但是艺术是对生活的再现,生活是小说创作的“母体”,离开了“母体”所有的语言文字都将失去生命原有的光辉!巴金在他的《家》的创作中谈到:“我可以说,我熟悉我所描写的人物和生活,因为我在那样的家庭度过了我最初十九年的岁月,那些人都是我当时朝夕相见的,也是我所爱过和我所恨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