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生活与文学
- 格式:doc
- 大小:29.50 KB
- 文档页数:9
学会记事作文600字时光如白驹过隙,眩晕的节奏中,我们只能总结过去并记录未来,经历着平凡而又富有情感的人生。
人生中经历的每个瞬间都可能成为激励我们前行的力量,而作为一种记录方式,记事文学便是有效表达我们经历的、痕迹最深的方式。
记事文学包括日记、漫谈、回忆录等,但无论是记录未来还是回忆过去,我们都需要学会记事。
日记是最常用的记事方式,其基本形式是每日记录生活中的重要事件和心情。
日记的创作须具备良好的语言基础和写作习惯,它也同样可以赋予灵魂和灵性,能够描绘出更加真实的生活场景。
另一种记事文学形式是漫谈,它是一种随性、无固定形式的记事方式,可以记录日常生活中的体验、内心的情感和洞察力,也可以表达更加抽象的观点。
漫谈文学有着强烈的个性和感性,它可以把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灌注出美感,也可以表达自己的洞察力。
再者,回忆录是一种记事文学的形式,主要是将自己的生活经历、家庭故事、朋友之间的小故事,以及自己习得的知识等,叙述出来,并加以评论和讨论。
这是一种可以让我们重温自己美好经历的文学方式,也是一种记忆里的文学形式,能够让我们把一瞬间的经历延续,让我们的经历可以被传承。
总的来说,记事文学是把自己的经历叙述出来的一种文学形式,它可以帮助我们把生活中的体验和情感更加抽象的记录下来,重温自己的美好经历,从而使我们可以把自己的经历传承下去,传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
学会记事,并不仅仅是记录事实,而是一种表达能力,一种给灵魂力量的能力,只有用心感受每一分每一秒,用心记录下来,才是最有价值的记录。
记事可以培养孩子的写作技能,锻炼孩子的口头表达能力,还有激发孩子的创造力,培养孩子的情商,让孩子更加了解自己、更加成熟,也可以培养孩子的想象力,增强孩子的审美能力,让孩子更加懂得如何去赏识生活中的美。
记事文学不仅仅是一种记录方式,更是一种修炼,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把握时间,更加深入地把握生活,把生活中的点滴经历记录下来,用文字勾勒出生活中的画卷,用心记录生活的点点滴滴,把握生活的精彩瞬间,让自己的生活不断的进步。
文学源于生活
文学源于生活,生活是文学的灵感之源,它们相辅相成,互相映衬。
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可以成为文学的素材,而文学则以其独特的方式诠释生活的真谛。
生活中的酸甜苦辣都是文学的源泉。
在平凡的日子里,我们或许会遇到一段动人的爱情故事,或者是一次震撼心灵的人生经历。
这些都是生活中的宝贵财富,可以被文学化为永恒的经典。
正是因为有了这些真实的故事,文学才能够如此丰富多彩。
文学的存在也让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通过文学作品,我们可以领略到各种不同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感受到不同的文化风情和历史沉淀。
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情节设置都是生活的投影,它们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生活的本质,让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更加宽容、理解和包容。
生活和文学之间的互动是永恒不变的。
生活激发了文学的创作灵感,而文学则以其独特的方式回馈给生活更多的思考和启发。
无论是作家的创作灵感,还是读者的情感共鸣,都离不开生活的真实情感和情感体验。
因此,我们应该珍视生活中的每一个瞬间,用心感受生活的美好和磨难,将这些珍贵的体验化为文学的灵感,创作出更多深刻、真实的作品,让文学更好地回馈给生活,让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生活源于文学,文学源于生活,它们相互依存,相互滋养,共同构成了无尽的人生乐章。
漫谈小学语文的教学心得6篇篇1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在日常的教学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和心得。
在此,我将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漫谈小学语文教学的体会与感悟,希望能与各位同仁共同探讨,共同提高。
一、教学理念与目标的明确首先,教学理念是教学工作的灵魂。
我始终坚信,小学语文教学的核心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包括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文学鉴赏能力、文化修养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力求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引导他们主动探究、合作学习。
二、教学内容与方法的选择在教学内容方面,我注重传统与现代相结合,既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又关注现代社会的需求。
通过选取富有时代感的课文,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在教学方法上,我坚持因材施教。
对于不同的课文,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对于故事性强的课文,我采用讲述与表演相结合的方法,让学生在角色扮演中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对于描写优美的课文,我引导学生欣赏、感悟,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
三、教学过程中的实践与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实践。
通过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如朗诵比赛、写作比赛、课外阅读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语文能力。
同时,我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将语文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然而,在教学过程中,我也遇到了不少问题。
例如,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等。
针对这些问题,我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调整教学策略,努力寻找更有效的解决方案。
四、教学成效与评价的关注我始终关注学生的学习成效。
通过定期的检测和评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发现和解决存在的问题。
同时,我注重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以全面了解他们的学习状况。
五、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性作为一名教师,我深知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性。
我积极参加各类培训和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
同时,我与同行交流分享,共同探讨教学中的问题,共同寻求解决方案。
文学与生活漫谈一有一天,一位同志来考鲁艺美术系,我和他是早就认识的,且知道他爱好文学,我便顺口问他:“你是很喜欢文学的?”他许是误解了我的意思,以为我是在暗示着他考文学系更适合一些,于是他便半带解释半带自炫地说:“文学是不需要怎么去学的。
哪里有生活,哪里就有文学哩。
”我被这个朴素的见解惊骇了。
以同样的朴素,一个最恰当的反驳是:“哪里有生活,并不一定哪里就有文学哩。
”然而我没有这样说出来。
有自信,见解大胆,爱好警句,青年们所常具有的这些德性,我并不以为是坏事情。
而且,关于文学与生活两者的关系,我总是把后者看得高于前者的。
在美学上,我是车尔尼雪夫斯基的忠实信奉者。
他的“美即生活”的有名公式包含着深刻的真理。
“哪里有生活,哪里就有文学”这句话自然也说了一部分的真实,这就是,文学从生活中产生,离了生活,就不能有文学。
然而文学和生活到底是两个东西:在创作过程上讲,还是互相矛盾互相斗争的两极。
创作就是一个作家与生活格斗的过程。
形象要在生活里面去找,它虽充塞在生活里面,却不是可以容易把捉的东西。
借用巴尔扎克的譬喻,形象是比传说里的浦累求斯①还难捉得很,还蜿蜒得幻变厉害的一个浦累求斯。
文学家就是要和这样千变万化的海神斗法的术士,而除了语言文字他又再没有别的法宝。
你不会常有这样的感觉吗?我天天在过着生活,而且是有意义的生活,却看不到一点可以变成文学的东西。
说生活本身太散文式了吗?但在生活的平凡中看出诗来,正是艺术家的本领。
有时你也好像确实看到了一些什么,你有一种冲动要把它写出来,形象在你脑中骚动,但是,可诅咒的笔呀,在这样的紧急关头,它竟不听你的提调,你无法指使它把你脑中的东西移到纸面上来。
所以问题并不如所想象的那么简单。
有了生活,还要会“看”,看了还要会“写”。
这是艺术上的认识与表现的问题,生活实践与创作实践的统一的问题。
生活对于一个作家只是一种材料;如何取材,如何加工,这才是作家的工作;这需要有专门的技术,专门的知识;一句话,这是需要好好地去学,苦苦地去学的。
【摘要】“女性、文学与我”三者之间的关系就像这样——女性与文学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文学离不开女性,女性也离不开文学。
而我作为一名女性,爱好文学,尤其是女性文学,文学深深地影响了我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让我的生活更美好。
【关键词】女性文学我关系影响女性、文学与我鄙人漫谈鄙人是一名女性,爱好文学,现今想要探讨一下“女性、文学与我”三者之间的关系。
奈何无论是对女性,还是对文学都了解的不够深。
尽管鄙人确实是女性,也确实爱好文学。
因此,不得不采用“漫谈”的方式,即想到什么说什么了。
在我看来,女性与文学之间的关系在某种程度上就像自行车的两个轮子,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文学离不开女性,女性也离不开文学。
先来谈谈文学离不开女性这一点吧!古往今来,不管是中国还是外国,都涌出现了相当数量的优秀的女性作家,她们的作品与男性作家相比,不太相同,就像一位作家说过的那样,“女性擅写性灵文字。
一情一景一细一节,都能化出万千情思满腹感慨”,女性作家作品的存在使得整个文学宝库更加璀璨夺目,如果没有女性文学,那么整个文学宝库难免黯然失色。
再者,即便没有女性作家的存在,男性作家在进行文学创作时也基本不可能完全绕开“女性”,通常情况下,女性在一部作品中要么是担当主角,要么是担当配角,除非作品是动物题材或者是纯男性的题材,否则,“女性”存在于文学作品中就是不可避免的。
综上可知,文学确实是离不开女性的。
至于说女性也离不开文学,我认为这是因为文学给女性提供了一个情感宣泄的出口。
女性相对男性而言,更容易多愁善感,当这种感情累积到一定程度就需要发泄出来。
而文学创作比起其它对于女性来说可能稍显激烈的方式无疑更加适合女性表达情感诉求。
并且,文学在一定程度上也满足了女性创造的渴望,使女性丰富的想象力得以发挥。
故而,女性也离不开文学这一说法成立的。
谈完了女性与文学的关系,再来谈谈我与女性以及文学的关系吧!我与女性的关系很简单,可以算作是从属关系,因为我是广大女性群体中的一员。
生活与文学
生活是我们每个人都无法避免的现实,而文学则是我们用来记录和表达生活的
艺术。
生活与文学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它们相互影响,相互补充,共同构成了丰富多彩的人生。
文学是生活的镜子,它反映了人们的思想、情感、价值观和生活方式。
通过文
学作品,我们可以看到不同时代、不同文化下的生活场景,感受到人类在不同环境下的生存状态。
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也常常是生活中的缩影,通过它们我们可以更深刻地理解人性和社会。
同时,生活也是文学的源泉,作家们往往从生活中汲取灵感,创作出丰富多彩
的作品。
生活中的种种遭遇、感受和思考都可以成为文学作品的素材,而文学作品又可以为我们提供启迪和慰藉,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对生活中的种种挑战和困惑。
生活与文学之间的互动还体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有时候,我们会因为一部
优秀的文学作品而对生活产生新的认识和感悟,有时候,我们也会因为生活的经历而对文学作品有新的理解和感受。
生活和文学相互交织,相互渗透,让我们的生命更加丰富多彩。
因此,生活与文学之间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
生活是文学的源泉,文学是生活
的镜子,它们共同构成了我们丰富多彩的人生。
让我们珍惜生活,感悟文学,让生活与文学在我们的心灵中共舞,共同书写属于我们自己的精彩篇章。
文学与生活的关系演讲稿
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的是文学与生活的关系。
文学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人类灵魂的表达,而生活则是我们每个人日常所经历的点点滴滴。
文学与生活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它们互相交融,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我们的精神世界。
首先,文学是生活的镜子。
它通过作家的笔触,反映出了人类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社会环境下的生存状态和精神追求。
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情节设置往往都是作者对生活的观察和思考,通过文学作品,我们可以看到不同时代的风貌和社会的变迁,感受到人类情感的共通之处。
其次,文学是生活的启迪。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惑和挑战,而文学作品中的智慧和情感往往会给予我们启示和鼓励。
比如,当我们遇到困难时,可以通过阅读一些励志小说或者诗歌来激励自己,让自己更加坚定地面对生活中的挑战。
此外,文学是生活的陪伴。
在我们孤独、迷茫的时候,文学作
品就像是一位陪伴我们的朋友,它们可以给我们以慰藉,给我们以力量。
无论是在繁忙的工作中,还是在人生的低谷,文学作品都可以成为我们的精神支柱,让我们感受到生活的温暖和力量。
总之,文学与生活是息息相关的。
它们相互借鉴,相互滋养,共同构成了我们的精神世界。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更应该珍视文学,通过阅读和思考,让文学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让它为我们的生活增添色彩,为我们的心灵注入力量。
谢谢大家!。
漫谈“情\境\味”与写作心理摘要:情感是写作的基本前提,写作时教师要把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调动起来,使得他们完成由情绪到情感,再由情感到思索,由思索到表达,由表达到实质的过程。
教师要有意无意地刺激学生的表达欲望,激发学生的写作心态。
重点从韵味入手,通过教师对作品的分析、理解、再创造,让学生明白这“味”所在,并能体悟,在文字操作过程中逐步实现。
关键词:情感心态韵味写作心理培养写作,其本质其实是一个人思想内化和外化的综合,有着很强的人文性和社会性,它能体现一个人最基本的素质,这种素质综合了社会各个学科,并由感性层面深入到理念层面,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纯化、悟化。
此部分的完成,标志着写作心理的前提已具备,而一旦提笔展现出来,这种具备再一次分解、组合、再生,最后形成文字,以表达出写作者的思想、人生、理念、品味等等。
我们阅读古今中外大家的作品,无不如此。
无论作品涉及哪一领域,在写作者的笔下总能展示出一个令人感怀的世界,无论这个世界是现实的还是非现实的,是感性的还是理性的,但有一点我们得承认,无论写作者态度如何,其作品必须以情感为基础。
情感越集中,越凝炼,越内化,则越感动人。
我们在阅读过程中,总会不自主地审视作品的情感理念,这种理念是人性最闪光的一部分,也是使读者的情感世界进一步内化、升华,产生共鸣的部分,这也恰恰体现了作者创作的艺术魅力所在。
这种情感理念一旦转移成文字,就成为写作理念的情感基础,即情感是写作的基本前提。
“情”,即情感、情趣、情致,是指以怎样的方式全面调动学生的情感,使学生的内心世界变得更加丰富、敏感,在写作中真正展示“为情造文”,并在真正意义上完成实际意义上的写作。
为此,笔者曾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
比如,在进行一篇材料作文时,笔者首先考虑到材料的可读性,此其一。
其二,材料是否具有延展性和联想性,能否让学生有所感知,即离学生的实际生活的距离。
其三,是否具有具象性,即形象思维的延展。
其次,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教师先让学生感知,调动初步的情绪,再让他们讨论,进一步激发感知,让学生的情绪向情感方面发展,当情感勃发时,再做进一步引导,使他们顿感情绪激昂,产生一种基本的写作冲动。
漫谈生活与文学2006年暑假里的一天,湖州电视台的记者来到我家说要采访我。
我亢奋了整整一天,在临近傍晚的时候,终于看到了记者和摄影师。
生平第一次接受电视采访,就是在我生活了很多年的小屋子里。
我看似处世不惊,神态自若,其实已经是洋洋得意。
一口港台艺人接受采访叫的音腔,配上轻微的肢体动作,老练的大牌,是我模仿的对象。
这不奇怪,这是我们这一代年轻人接受采访时是正常的反应。
我做完了采访,得意地等候在电视机前准备观看自己的形象。
结果电视机前的形象,惨不忍睹――比平时胖了几倍,头发凌乱而恐怖。
而最糟糕的,是我说的话。
本来说了一个多小时令我自己都感到文采飞扬的语句,结果在制作剪辑中,为了突出“小作家们的前途危机”这个主题,变成了最丢脸的阐述。
我说了那么多,结果在整个节日里面只用了几句我随口乱说的话,诸如“我成绩不算太好”,“如果让我去高考我不会有特别好的分数”。
我越看越火,恨不得砸了电视机。
节目快完了,主持人一本正经地说:“因此,当今小作家们的前途似乎越来越暗淡,这些有特长的学生们是否应该得到更多的保护呢?……”“当我是保护动物啊。
”我白了屏幕上的主持人一眼说。
“……可是,他们的作品真的很好吗?我们特意为此去拜访了一下湖州市作协的老作家。
”主持人继续说。
镜头切换到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
虽然白发苍苍,但是看起来拽得不行。
作家就是越老越值钱,我这么想。
“恕我直言,我个人认为这些所谓小作家们的作品没有一点文学价值。
”老作家竖起一根食指说道,“因为在我看来,文学作品是用来传递经验的。
”这句话说完,相信我的作品在很多电视机前的观众心里又贬值了。
什么烂节日!我疯一般地站了起来,采访的时候那么友好,原来是来损我的。
好像是2003年“911”时的证券市场,前一秒钟还在不断升值,下一秒钟就全场暴跌。
我发誓以后再也不要接受什么采访,不过也再电没有什么电视台来采访我。
这就是我的生活。
期望总是很大,失望也很大。
而我的生活与我的文学最大的关联,就是我对生活的期望。
只能在文学里面找到回报。
我想一般人一定都有这种经验。
早上的时候或者半夜里做了一个梦。
梦到很坏的事情要发生了,不过你突然意识到这好像是一个梦了。
你不愿意让这个梦就这么结束了。
非要给它一个好的结局。
于是你续梦,你的潜意识告诉梦里的自己要怎么做。
梦里的故事要怎么发展下去。
精心谋划好之后,你就把这个梦依照你规划的轨迹发展了下去。
我就是这样一个续梦者。
我不止一次地梦到过强盗来我们家想把我杀死,然后我再用尽一切白天在动作片里看到的镜头让自己在梦里逃脱,最后还让强盗落入法网。
更恐怖的是,我不仅仅只想要改变肥皂泡一样的梦,我还想要改变我的生活。
小学四年级的时候。
我组成了像柯南里面“少年侦探组”一样的临时探险队,决定冒险。
我们探险队一行人在垃圾桶里面发现了一封撕碎了的情书,是一个五年级女生写给我们班最像流氓的一个男生的。
我们用胶带拼凑好那封情书。
然后决定按照信里那个女生写的“不见不散”的时间跟踪那个男生。
那个男生很恐怖。
很会打架。
我跟我最好的朋友跟踪他。
一直跟踪到一条很小的巷子里,那个男生突然停下了,然后朝我们的方向走来。
我们被发现了。
就像电影里一样。
那个男生逼我们交出情书,然后准备揍我们。
我们没挨几下打就逃走了。
本来故事到这里已经结束。
但是我就是不甘心。
我不想让这个故事就这样结尾。
所以隔天傍晚,我又去跟踪。
逃了几次,被打了几次,什么都没有改变。
我的日记却迟迟小肯给这件事情收尾。
最后,我歪歪曲曲地在日记本上写道:最后。
我们探险队终于成功跟踪了XXX这只霸王龙,看到他跟五年级那个穿上高跟鞋有170cm的怪物女生一起走路。
虚构得那么假,欺骗得那么纯,却满足了自己。
我的生活变成了我的文字,我的文字也变成了我生活的一部分。
于是。
我开始不断地写一些烂俗的、有头无尾的、甚至是模仿的故事。
我爱上了我的文字。
就像一个渴梦的人爱上了自己的梦境。
我把文字寄出去。
或者拜托妈妈帮我投到杂志、报纸上去。
收到的。
往往是空气。
第一次收到来自某某不知名出版社的通知。
说要把我的作品放到他们的合集里并要求我寄多少钱去的时候,我完全没有免疫力。
我想那个时候要是让我把我今后一生中所有用来买洋葱圈的钱都寄过去也没有关系。
我的生活正式开始与文学融合。
而我真正的生活,也就是从它们融合的那一刻开始的。
小学六年级那一年,我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地变化。
我开始不断地阅读,一开始是在同学中午吃饭的时候借过来几本《少年文艺》、《儿童文学》看,我第一次发现世界上原来除了课本里那些根本没有什么主题思想却硬要挤出一个主题来的文章或者是学生阅览室是里面过时的用来做笔记的少年文学作品外,还有其他的东西。
我不是一个从小饱读诗书的人,我也从来没有在哪一个兴趣班介绍自己的时候这么说过。
但我从那个时候就开始相信:书和文字,是世界上最能让人思考的东西。
这一点即使到了未来,到了不知道是什么样的电子时代,或者说到了可以一秒钟把所有知识都塞入人脑的那种高科技时代都不会改变。
那一年,我不管好坏。
不分雅俗地读了不计其数的书。
我不知道我自己的内心发生了什么样的改变,我只知道我的生活正在改变。
然后,毫无意外的,我上了初中。
我的初中时代是我目前16年生命当中最值得记住的时代。
我第一次离开父母跟同龄人生活在一起。
令我非常安慰的是,我知道他们也是第一次。
就是在那个时候,我写了《花树岚变成了狼》、《灰色的天空》这一类的文章。
必须承认是被当时所谓的“80后”的笔法所影响的。
那种淡然的、分句明显的、淡淡的阴暗的文字,无不表现同一个明确的主旨――学生的压力。
我不知道为什么那个时候明明那么不成熟,也还没有真正体会到中学生活的酸甜苦辣,便会选择那么沉重的话题。
但是仅此几篇故事而已。
从那以后,我再也没有写过这样主旨的故事,也许会在某些小说里带过几句批判教育体制的话,但再也不会把这样的主题作为重点。
因为我开始明白,好的故事不是为了讽刺、批判世界上的某些而写的,而是为了让世界上的某些东西变得更美好而写的。
我写下的故事,愈来愈好像我自己所经历的故事,我们都知道我们的故事是怎样开场的,但是却永远不要试图猜测故事的结尾。
初中三年,我写了很多小说,我的第一本文集也是在初三的时候出版。
这对我的生活也有很大的意义――或许是我人生的转折点。
在我最需要关注的时候,文学,或者直白地说,出书,给了我所想要的关注。
我的生话似乎在这里停滞了很长一段时间,正如我的文学。
在后来的生活里。
我像一个黑暗中的圣战士,攫取一切灵感,然后把它们泻流到我的文字中,我的故事里。
我写故事不是因为自己的幻想,不是因为映射现实,不是因为抒发感情。
我的故事是受到了一种来自很遥远的地方的感应,或者说,是一种使命的粘合物。
我不想把自己说得很玄,这样的描述也许过于抽象,但是却是我所真正感受到的。
《爱上同桌》里面的韩米米来自现实。
初中时候我们班的一个人――她。
就像故事里而说得一样。
宿命一般地爱上她的每一个同桌。
虽然没有那么夸张,但是她却是真的会喜欢上每一个她的异性同桌。
当她喜欢上第三个同桌的时候,有人发现丁这个有趣的秘密,一传十,十传百,所有人都知道了她的“怪癖”,在嘲笑声中,她不再会像曾经那样肆无忌惮地爱上自己的同桌了。
故事本来到这里就应该结束。
但是现实与故事的差别太大了。
我不想要讲一个“人言可畏”的故事。
因为不论是过去的阮玲玉,还是曾经的张国荣,都在用自己的生命讲述这样的故事。
我不想要做那些刻意为感动人而感动人的努力。
于是,不如轻松。
出来一个几千年前“梁山伯与祝英台”一般故事的乞丐,投胎转世一直至今;再来几出真诚的情感戏曲,全剧终。
我是这样写故事的,或许有一丝故弄玄虚,或许还有一点俗气套路,但我却没有弄虚作假。
我不会去把一个故事的框架想好,把结尾拟定到最佳位置。
我往往是根据自己的心意和遥远的感应来把整个故事写完。
不到我在键盘上敲下最后一个字的拼音字母,我自己都不知道故事的结局会是什么。
故事走下去,我的心意也延续下去。
凭着一丝悬着的、没有多少安全感的直觉写下去。
在我的作品里,我最自豪的足两篇框架相似的长篇小说《打个饱嗝真舒服》跟《和氏璧谎言》,写完以后心情很好。
至于中短篇故事。
我很喜欢那两篇很真实的写小学时代跟初中时代遇到的两个不同的人的“传记”。
都足以“我”――李清悠为叙述者,讲另一个人的。
由于我的高中时代还没有过去,因此,记录高中时代的传记《因为他是武文太》还在策划当中。
小学那篇《芙蓉传记》相对于初中的《魔术师大奇》来讲很真实。
陈芙蓉,是我小学时候最好的朋友,虽然名字不同,但她们的事迹几乎一样。
小学时候写的《芙蓉传记》笔法很一般,只是纯粹地记录写一些有趣的事情,再夸张地添油加醋。
事实上顽皮而充满想象力的芙蓉,似乎是我跟我那个朋友的混合体。
至于魔术师大奇,这个完全虚构的人物,却是我初中时代最向往的一种朋友,要比我还傻,又很讲义气。
我最喜欢的大概就是大奇这个人物了,一个典型的“好好先生”,却浑身洋溢着英雄一般令人感动得泪流满面的勇气。
是的,勇气,这是我在看了几百部好莱坞电影,写了几部长篇小说以后所发现的一个最重要的品质。
现在,这种品质并没有破许多当代中国年轻人所拥有,但毫无疑问,它比很多东西更值钱。
高中时代的那两部长篇小说至今还在出版与留作纪念之间徘徊不定。
而我的生活,却继续用它最快乐、最自信的方式迈着大步。
我是一个相信直觉的人,虽然没有哈里波特那种几乎每次都正确的直觉,但是却愿意相信。
我想我的文字会持续下去的,无论是否发光――如我的生活会继续下去。
正因为不知道明天的生活会怎样。
我们才会充满希望;正因如此,我们才每天都满怀希望地起床。
星期天早上起来,乱着头发,发疯一般地冲出去跑步。
跑步的时候听到小区旁边的人窃窃私语:“那个疯疯癫癫的小姑娘出过书哦!”然后旁边那个人用惊诧的眼神看着我。
笑容慢慢在我的脸上浮现。
用肌肉的精神来传递到我的大脑。
我想起那次采访节目里面老作家说的话。
他说,文学作品是用来传递人生经验的。
我不否认他的价值观,但我认为,文学作品是用来让人快乐的,是用来让自己的生活更快乐的。
这就是我的信念,我的生活。
我在电脑上敲下的每一个字母,用墨水蘸写的每一个笔画,都是秉承着这个信念,依照着这种方式诞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