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状况(xh)
- 格式:ppt
- 大小:18.51 MB
- 文档页数:27
课题:第1章第6节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状况教材分析本内容在教科书的第27-29页,教材中设计了高锰酸钾、食盐、粉笔灰、色拉油等物质在水、汽油中的分散状况,通过日常生活中常见物质分散状况的分析培养学生运用实验探究方法来区别溶液、悬浊液、乳浊液的科学概念,另一方面也培养学生实验探究能力、小组合作学习能力。
学情分析对于八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他们对科学探究一般步骤已比较熟悉,同时学生对课堂自主、某某的要求较为强烈,所以该节课设计以学生猜想和实验探究的形式来完成学生的知识形成是受学生欢迎的。
[学法点拨](1)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因此,首先要为学生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本节课设计学生很熟悉吃早餐问题入手,放松学生心情,活跃学生思维。
(2)小组合作,探究学习。
有组织、有目的的合作操作,不但能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而且能使学生的智力水平在某一时间内达到超常状态。
教学时,要恰如其分地安排小组合作学习的材料、方法和动态,共同探讨如何设计实验。
(3)学中有用,用中促学。
通过实验探究方法来形成溶液、悬浊液、乳浊液的概念,来解决有关污垢洗涤、衣服干洗等问题,同时在探究实验过程中促进新知识的巩固与发展。
1、知识与能力:知识目标:①掌握溶液的概念,了解溶液、悬浊液、乳浊液的基本特征,了解它们的一般用途;②初步了解混合物的概念;③了解溶质和溶剂的基本概念;④了解水和其它常见的溶剂。
能力目标:①通过组合实验对比,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实验分析能力;②能用分类法对所观察到的现象进行简单分类;③学会区别、整理、归纳三种分散状况的基本特征;④能列举出生活中遇见的一些分散系实例。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实验、演示实验,让学生亲自体验溶解的过程,引导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观察、比较、分析、归纳,最后总结得出溶液、悬浊液、乳浊液的主要特征,并用所学到的知识来辨别生活实际事例,用所学到的知识来结实生活实际现象,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验操作能力、思维能力和结合实际的能力。
《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状况》教案设计第一章:物质与水的相互作用1.1 水的分子结构与性质1.2 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过程1.3 溶解度与溶解速率1.4 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规律第二章:溶液的浓度与稀释2.1 溶液的浓度概念2.2 溶液的稀释方法2.3 浓度与溶解度的关系2.4 溶液的配制与调整第三章:悬浊液与乳浊液的形成与稳定3.1 悬浊液的形成与稳定机制3.2 乳浊液的形成与稳定机制3.3 分散相与连续相的相互作用3.4 悬浊液与乳浊液的应用实例第四章:溶液的分离与提纯4.1 过滤原理与方法4.2 离心分离原理与方法4.3 蒸馏原理与方法4.4 溶液的提纯与纯度分析第五章:物质在水中的分散性与表面活性5.1 分散性与分散介质的选择5.2 表面活性剂的作用与应用5.3 表面活性剂的种类与选择5.4 物质在水中的分散性与表面活性剂的调控第六章:溶液的化学平衡与离子强度6.1 离子积与溶解度积6.2 溶质离子在水中的行为6.3 离子强度对溶解度的影响6.4 溶液的pH与离子平衡第七章:胶体的性质与制备7.1 胶体的定义与分类7.2 胶体的光学性质7.3 胶体的电性质与稳定性7.4 胶体的制备与应用第八章:溶液的渗透压与膜分离技术8.1 渗透压的概念与计算8.2 半透膜的性质与选择8.3 膜分离技术的基本原理8.4 膜分离技术的应用案例第九章:物质在水中的吸附与表面活性剂的应用9.1 吸附现象的原理与类型9.2 吸附等温线的绘制与解析9.3 表面活性剂在吸附过程中的作用9.4 表面活性剂在其他领域的应用第十章:实验操作与数据分析10.1 实验操作的安全规程与注意事项10.2 常见实验操作技巧与问题解决10.3 实验数据的收集与处理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水的分子结构与性质:重点关注学生对水分子结构的掌握,以及氢键对水性质的影响。
补充说明水分子之间的氢键作用导致了水的特殊性质,如高比热、蒸发潜热大等。
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过程:重点关注溶解过程中的热力学和动力学原理。
《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状况》教学过程学习任务分析本节内容选自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第1章第6节,属于《科学课程标准》中物质科学的相关内容。
学生在本章前几节中已经学习了关于水的相关知识,知道了水中能够溶解一些物质,并且学生在七年级对物质的溶解性的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这是本节课学习的基础。
另外本节课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比较紧密,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很好素材。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溶液、悬浊液和乳浊液的区别判断溶质和溶剂的方法教学难点:溶液、悬浊液和乳浊液的区别学情分析学生已经了解了水的相关知识,并且通过之前的学习对物质的溶解性的知识也有了一定的了解,这是本节课学习的基础。
另外学生比较喜欢有实验需要参与的课堂,本节课的教学主要采用实验演示的方法,增强学生感性认识。
这些都是本节课教学进行的基础。
但是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往往还停留在记忆的水平,对于理解性的知识的学习有一定的难度。
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注重这方面能力的提高。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说出溶质、溶剂的概念2.区别溶液、悬浊液和乳浊液3.说出常见的溶剂4.区别溶质和溶剂【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演示与生活经验的学习,区别溶液悬浊液和乳浊液【情感态度价值观】1.在实验过程中,正确、规范操作,形成严谨的科学态度。
【科学技术与社会】1.利用物质的溶解性,解释生活中的常见现象教学过程设计新课导入:活动:请学生将白色粉笔灰和食盐分别倒入装有等量蒸馏水的烧杯中,让学生观察两者搅拌后的状况是否一样,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你所看到的。
并且上面同学在演示的时候教师要提醒学生不但要注意观察你所看到的现象,同时也要注意改同学操作是否规范。
生:描述然后教师进行总结,描述所看到的现象,引出本课的题目《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状况》。
新课探索:一:溶液1、溶液的组成及特征取少量高锰酸钾固体,观察高锰酸钾固体的颜色。
保证全班同学都要看到。
然后让学生观察高锰酸钾固体溶解在水里的现象及学生的操作是否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