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状况
- 格式:doc
- 大小:54.00 KB
- 文档页数:1
课题:第1章第6节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状况教材分析本内容在教科书的第27-29页,教材中设计了高锰酸钾、食盐、粉笔灰、色拉油等物质在水、汽油中的分散状况,通过日常生活中常见物质分散状况的分析培养学生运用实验探究方法来区别溶液、悬浊液、乳浊液的科学概念,另一方面也培养学生实验探究能力、小组合作学习能力。
学情分析对于八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他们对科学探究一般步骤已比较熟悉,同时学生对课堂自主、某某的要求较为强烈,所以该节课设计以学生猜想和实验探究的形式来完成学生的知识形成是受学生欢迎的。
[学法点拨](1)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因此,首先要为学生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本节课设计学生很熟悉吃早餐问题入手,放松学生心情,活跃学生思维。
(2)小组合作,探究学习。
有组织、有目的的合作操作,不但能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而且能使学生的智力水平在某一时间内达到超常状态。
教学时,要恰如其分地安排小组合作学习的材料、方法和动态,共同探讨如何设计实验。
(3)学中有用,用中促学。
通过实验探究方法来形成溶液、悬浊液、乳浊液的概念,来解决有关污垢洗涤、衣服干洗等问题,同时在探究实验过程中促进新知识的巩固与发展。
1、知识与能力:知识目标:①掌握溶液的概念,了解溶液、悬浊液、乳浊液的基本特征,了解它们的一般用途;②初步了解混合物的概念;③了解溶质和溶剂的基本概念;④了解水和其它常见的溶剂。
能力目标:①通过组合实验对比,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实验分析能力;②能用分类法对所观察到的现象进行简单分类;③学会区别、整理、归纳三种分散状况的基本特征;④能列举出生活中遇见的一些分散系实例。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实验、演示实验,让学生亲自体验溶解的过程,引导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观察、比较、分析、归纳,最后总结得出溶液、悬浊液、乳浊液的主要特征,并用所学到的知识来辨别生活实际事例,用所学到的知识来结实生活实际现象,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验操作能力、思维能力和结合实际的能力。
做好教育从心开始翰轩教育个性化辅导讲义学生:科目:辅导时间:月日辅导时段:课题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状况教学目标重点、难点考点及考试要求教学内容∙知识点一:溶液溶液的概念: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溶液的组成:溶质:被溶解的物质溶剂: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溶液:溶质在溶剂中溶解后所得到的物质溶液质量=溶剂质量+溶质质量溶液的体积≠溶质的体积+溶剂的体积溶质可以是固体(氯化钠、硝酸钾等)、液体(酒精、硫酸等)或气体(氯化氢、二氧化碳等),溶液中溶质的质量是指被溶解的那部分溶质的质量,没有溶解或从溶液中析出的物质,则不计算在内。
溶液的特征:判断是否为溶液均一性:溶液中各部分的性质都一样;稳定性:外界条件不变时,溶液长时间放置不会分层,也不会析出固体溶质∙注意(1)溶液属于混合物;(2)溶液的特征是均一、稳定;(3)溶液中的溶质可以同时有多种;(4)溶液并不一定都是无色的,如CuSO4溶液为蓝色;(5)均一、稳定的液体并不一定郡是溶液,如水;(6)溶液不一定都是液态的,如空气。
知识点二悬浊液和乳浊液∙悬浊液和乳浊液∙悬浊液是固体小颗粒悬浮在液体里而形成的物质,又叫悬浮液,如泥水、钡餐等。
∙∙乳浊液是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物质,又叫乳状液,如牛奶、肥皂水等。
溶液、悬浊液、乳浊液最大的区别是静置后是否分层。
名称溶液悬浊液乳浊液形成过程固、液、气溶解在液体中固体小颗粒分散在液体中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稳定性稳定不稳定长期放置均一稳定分层∙知识点三:药品的取用:1、同体药品的取用固体药品通常保存在广口瓶里。
①取用粉末、颗粒状药品应使用药匙或纸槽,步骤:“一横、二送、三直立”,即将试管横放,用药匙或纸槽将药品送人试管底部(如下图所示),再把试管直立起来,让药品滑入试管底部。
②取用块状药品或较大的金属颗粒时应用镊子夹取,步骤:“一横、二放、三慢竖”,即先将试管(或容器) 横放,把药品放人试管(或容器)口以后(如下图所示),再把试管(或容器)慢慢竖立起来,使块状固体缓慢地滑到试管底部,防止打破试管(或容器)底。
《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状况》导学案《物质在水中的分离状况》导学案导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进修,学生将掌握物质在水中的分离状况,了解溶解、悬浮、沉淀等观点,并能够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一、导入引言请同砚们回答以下问题:在平时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水中的物质是如何存在的?有哪些不同的分离状况?我们如何能够区分它们呢?二、观点诠释1. 溶解:指溶质分子散布在溶剂分子之间,形成均匀通明的溶液。
常见的溶解现象有糖溶解在水中、盐溶解在水中等。
2. 悬浮:指固体颗粒悬浮在液体中,形成不均匀的混合物。
常见的悬浮现象有沙子悬浮在水中、泥浆悬浮在水中等。
3. 沉淀:指在溶液中形成固体颗粒沉积的现象。
常见的沉淀现象有盐类沉淀、金属氧化物沉淀等。
三、实验探究1. 实验一:制备食盐水溶液材料:食盐、水、容器、勺子步骤:将适量的食盐加入容器中,加入适量的水搅拌至食盐完全溶解。
观察:观察食盐是否完全溶解在水中,形成通明的溶液。
2. 实验二:观察沙子在水中的悬浮现象材料:沙子、水、容器步骤:将适量的沙子加入容器中,加入适量的水搅拌均匀。
观察:观察沙子是否悬浮在水中,形成不均匀的混合物。
3. 实验三:观察沉淀现象材料:铁盐溶液、氢氧化钠溶液步骤:将铁盐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缓缓混合。
观察:观察是否在混合液中形成沉淀,沉淀颜色及形状是什么。
四、讨论与总结1. 请同砚们讨论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分析溶解、悬浮、沉淀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2. 总结物质在水中的分离状况,提出在平时生活中如何应用这些知识。
五、拓展延伸1. 请同砚们自行设计一个实验,探究其他物质在水中的分离状况。
2. 请同砚们在平时生活中观察并记录物质在水中的分离状况,撰写实验报告并分享给同砚们。
六、作业安置1. 完成教室讨论的总结性报告。
2. 设计一个关于物质在水中的分离状况的实验,并撰写实验报告。
七、反馈评判请同砚们对本节课的进修进行反馈,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状况》教学设计一、前期分析(一)教材分析本节课选自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第一章第4节,属于物质科学领域。
教材先通过一个简单的活动让学生主要介绍了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再从物质的状态、种类介绍溶质溶剂,再介绍悬浊液、乳浊液、混合物的概念,溶液的特征,以及基本实验操作。
溶液在初中化学学习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
本节课是在学习浮力之后,对物体浮沉状况的巩固和深入,也为后一节物质的溶解性奠定基础,因此本节课起着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二)学习者分析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乐成一中八(3)班学生。
处于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对科学有浓厚的兴趣,在生活中也已体会到物质在水中分散状况的相关知识,但学生对它们的了解还停留在直观表象,很少进一步作比较和判别。
对于溶解,学生印象较深的是固体在水中的溶解,而对气体和液体的溶解还缺乏系统整理和深入的思考。
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分析归纳能力,能够从实验现象出发,归纳出结论来,这为本节课溶液概念的得出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同时,学生对于实验具有良好的兴趣,有利于课堂教学。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学会分析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准确区分溶液、悬浊液、乳浊液教学难点:学会分析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准确区分溶液、悬浊液、乳浊液二、教学目标(一)科学探究1.通过分析生活中常见的溶液,学会判断溶质、溶剂的方法2.通过生活体验和实验对照观察,能用分类的思想对分散状况进行简单分类,学会辨析溶液、悬浊液、乳浊液3.经历自主学习“药品的取用”过程,提高从材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二)科学知识与技能1.掌握溶液的概念及特征2.了解溶液的组成、混合物的概念3.知道水是重要溶剂及其他常见的溶剂(三)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1.通过自主学习“药品的取用”,体验自主学习的乐趣2.学习衣服污渍用水难以除去而用其他溶剂可除去,感受科学的奥秘和神奇(四)STSE通过了解悬浊液、乳浊液在生活中的应用,认可科学技术推动社会的进步,科学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三、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生活引入询问学生喝豆浆味道太淡如何解决?预设:往其中加砂糖、食盐、酱油等。
第12课时1.6 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状况学习目标1.掌握溶液的概念,能区别溶液、悬浊液、乳浊液。
2.了解溶液的组成,学会分析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
3.了解水及其他常见的溶剂。
课堂学习设计[科学探究]一、溶液[实验] 1.深紫色的高锰酸钾晶体放入水中,你能看到什么?将高锰酸钾晶体放入水中,可以看到沉在杯底部的高锰酸钾晶体周围出现一圈紫红色液体,紫红色慢慢扩大,隔了一段时间,杯中的液体变为均一透明的紫红色。
[思考] 可以用什么办法使上面实验中的高锰酸钾溶解得快些?①可以用热水;②加热;③玻璃棒搅拌;④晶体研成粉末等。
2.紫色碘放到盛有酒精的烧杯里,你又能看到什么?可以看到加入的碘很快溶解,液体变成橙色(或棕色)。
上述实验说明了什么问题?说明高锰酸钾能溶解在水中,碘能溶解在酒精中。
1.溶质、溶剂和溶液。
(1) 被溶解的物质称为溶质;(2) 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称为溶剂;(3) 溶解后所得到的物质叫溶液。
2.溶液的特征。
溶液是一种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1)均一是指溶液内部各处性质相同;(2)稳定是指外界条件不变,溶质和溶剂不会分离;(3)溶液由溶质和溶剂组成,故是混合物。
3.溶液中溶质和溶剂的判定。
(1)固体、气体溶于液体时,溶质是固体、气体,溶剂是液体;(2)两种液体互溶时,一般情况下量多者为溶剂,量少者为溶质;但有水时,不论水的多少,水是溶剂。
4.水是最常见的、也是较好的溶剂。
日常生活中除水外,常用的溶剂有酒精、汽油、丙酮等。
[思考] 1.果汁能溶于水中,果汁是溶质吗?[答] 不是。
2.河水可以养鱼,说明河水中溶解了什么物质?它是溶质吗?[答] 鱼要呼吸,说明水中溶有氧气。
氧气是溶质。
二、悬浊液、乳浊液1.悬浊液是固体小颗粒悬浮在液体里而形成的物质,又叫悬浮液,如泥水就是悬浊液。
2.乳浊液是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物质,又叫乳状液,如牛奶就是乳浊液。
3.悬浊液和乳浊液合称浊液,它们的特点是不均一、不稳定。
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状况教案第一章:物质与水的相互作用1.1 物质在水中的溶解1.1.1 溶解的概念:物质在溶剂中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1.1.2 溶解过程:溶质与溶剂之间的相互作用。
1.1.3 溶解度:物质在溶剂中溶解的能力。
1.2 物质在水中的悬浮1.2.1 悬浮的概念:微小颗粒物质在水中不溶解,呈悬浮状态。
1.2.2 悬浮颗粒的稳定性:重力与浮力的平衡。
1.2.3 絮凝:悬浮颗粒的聚集过程。
第二章:溶液的制备与浓度计算2.1 溶液的制备2.1.1 固体溶解:称量、溶解、冷却、储存。
2.1.2 液体稀释:计算、量取、混合。
2.2 溶液的浓度计算2.2.1 摩尔浓度:物质的量与溶液体积的比值。
2.2.2 质量分数:溶质质量与溶液总质量的比值。
2.2.3 物质的量浓度:物质的量与溶液体积的比值。
第三章:溶液的稀释与浓缩3.1 溶液的稀释3.1.1 稀释原理:加入溶剂降低溶液浓度。
3.1.2 稀释方法:体积比例法、质量比例法。
3.1.3 稀释计算:C1V1=C2V2。
3.2 溶液的浓缩3.2.1 浓缩原理:蒸发溶剂提高溶液浓度。
3.2.2 浓缩方法:蒸发皿、热板、旋转蒸发仪。
3.2.3 浓缩计算:初始体积×初始浓度=最终体积×最终浓度。
第四章:物质在水中的分散性与稳定性4.1 分散性4.1.1 分散系:分散相与连续相。
4.1.2 分散粒径:颗粒大小对分散体系的影响。
4.1.3 分散动力学:布朗运动与分散颗粒的运动。
4.2 稳定性4.2.1 稳定性的含义:分散体系在一定时间内的稳定性。
4.2.2 影响稳定性的因素:分散颗粒大小、表面电荷、溶液pH、分散剂。
4.2.3 稳定剂的选择与应用:高分子化合物、表面活性剂。
第五章:实验操作与技能5.1 溶液的配制与转移5.1.1 实验器材:烧杯、玻璃棒、容量瓶、移液器。
5.1.2 操作步骤:计算、称量、溶解、冷却、转移、洗涤、定容。
5.1.3 注意事项:避免溶液污染、保持容器清洁。
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状况教案第一章:物质与水的相互作用1.1 物质的水溶性解释水溶性的概念,即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介绍溶解度的概念,即在一定温度下,物质在溶剂中达到饱和时的最大溶解量。
探讨溶解度的因素,如温度、压力和溶质与溶剂之间的相互作用。
1.2 物质的溶解过程解释溶解过程,即溶质从固态或液态转移到溶剂中的过程。
探讨溶解过程中的分子间作用力,如范德华力和氢键。
分析溶解过程中的能量变化,即溶解热和熵的变化。
第二章:溶液的性质与浓度2.1 溶液的性质介绍溶液的均匀性和稳定性。
探讨溶液的折射率和旋光性等物理性质。
解释溶液的沸点和凝固点与纯溶剂的差异。
2.2 溶液的浓度介绍溶液的浓度概念,即溶质在溶液中的质量或摩尔比例。
学习使用浓度公式和浓度计算方法。
探讨溶液的稀释和浓缩过程。
第三章:溶液的配制与稀释3.1 溶液的配制学习溶液的配制方法,包括固体溶解和液体稀释。
探讨溶液配制中的注意事项,如准确称量和避免溶液污染。
掌握溶液配制的基本技巧和实验操作。
3.2 溶液的稀释解释溶液稀释的概念,即增加溶剂的量以降低溶液的浓度。
学习溶液稀释的方法和技巧,如逐滴加入溶剂。
探讨溶液稀释中的注意事项,如避免剧烈搅拌和温度变化。
第四章:溶液的分离与纯化4.1 溶液的分离介绍溶液分离的方法,如过滤、离心和蒸馏。
探讨不同分离方法的适用范围和实验操作。
学习溶液分离中的注意事项,如避免溶液污染和保持实验数据的准确性。
4.2 溶液的纯化解释溶液纯化的概念,即去除溶液中的杂质和污染物。
学习溶液纯化的方法,如离子交换、吸附和结晶。
探讨溶液纯化中的注意事项,如选择合适的纯化方法和控制实验条件。
第五章:溶液的应用5.1 溶液的配位化学介绍溶液中的配位化学,即金属离子与配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学习配位化合物的结构和性质。
探讨配位化学在实际应用中的应用,如催化剂和药物。
5.2 溶液的反应动力学解释溶液中的反应动力学,即反应速率和反应机理。
学习反应动力学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方法。
《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状况》教学过程学习任务分析本节内容选自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第1章第6节,属于《科学课程标准》中物质科学的相关内容。
学生在本章前几节中已经学习了关于水的相关知识,知道了水中能够溶解一些物质,并且学生在七年级对物质的溶解性的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这是本节课学习的基础。
另外本节课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比较紧密,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很好素材。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溶液、悬浊液和乳浊液的区别判断溶质和溶剂的方法教学难点:溶液、悬浊液和乳浊液的区别学情分析学生已经了解了水的相关知识,并且通过之前的学习对物质的溶解性的知识也有了一定的了解,这是本节课学习的基础。
另外学生比较喜欢有实验需要参与的课堂,本节课的教学主要采用实验演示的方法,增强学生感性认识。
这些都是本节课教学进行的基础。
但是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往往还停留在记忆的水平,对于理解性的知识的学习有一定的难度。
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注重这方面能力的提高。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说出溶质、溶剂的概念2.区别溶液、悬浊液和乳浊液3.说出常见的溶剂4.区别溶质和溶剂【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演示与生活经验的学习,区别溶液悬浊液和乳浊液【情感态度价值观】1.在实验过程中,正确、规范操作,形成严谨的科学态度。
【科学技术与社会】1.利用物质的溶解性,解释生活中的常见现象教学过程设计新课导入:活动:请学生将白色粉笔灰和食盐分别倒入装有等量蒸馏水的烧杯中,让学生观察两者搅拌后的状况是否一样,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你所看到的。
并且上面同学在演示的时候教师要提醒学生不但要注意观察你所看到的现象,同时也要注意改同学操作是否规范。
生:描述然后教师进行总结,描述所看到的现象,引出本课的题目《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状况》。
新课探索:一:溶液1、溶液的组成及特征取少量高锰酸钾固体,观察高锰酸钾固体的颜色。
保证全班同学都要看到。
然后让学生观察高锰酸钾固体溶解在水里的现象及学生的操作是否规范。
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状况1、溶液: (1) 溶剂: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叫溶剂(如水、酒精等物质)(2) 溶质:被溶解的物质叫溶质。
(固、液、气体均可)(3)溶液(4)溶液的质量=溶质的质量+溶剂的质量2、3、溶液、悬浊液、乳浊液都属于混合物。
4、水是最常用的溶剂,有些物质不能溶解在水中,却能溶解在其他溶剂里。
常用的溶剂: 水、酒精、汽油、丙酮等。
5.给下列混合物归类:①食盐水,②钡餐,③牛奶,④血液,⑤肥皂水,⑥泥水,⑦色拉油溶于水,⑧色拉油溶于汽油。
属于溶液的是,属于乳浊液的是。
6.有10%的食盐水100亳升,其密度为1.03克/厘米3.现从中取出食盐水10亳升,那么这些食盐水的质量分数为,密度为千克/米3。
二、课堂练习1.将下列四种家庭常用的调味品分别放入水中,不能形成溶液的是( )A.食盐 B.芝麻油C.味精 D.蔗糖2.组成溶液的溶质( )。
A.只能是气体 B.只能是液体C.只能是固体 D.可以是气体、液体或固体3.下列物质不属于混合物的是( )A.空气 B.碘酒 C.冰水 D.牛奶4.一杯食盐溶液,实验测得其上部密度为ag/cm3,下部密度为bg/cm3,则a与b的关系是( )A.a<b B.a=bC.a>b D.无法确走5.溶液区别于悬浊液、乳浊液的根本之处是 ( )A.溶液无色透明 B.溶液稳定、均一C.溶液可能有颜色 D.溶液没有气味6.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酒精溶于水,酒精是溶质B.河水可以养鱼,说明河水中溶解有氧气C.少量高锰酸钾溶于水形成的稀溶液,常作消毒杀菌剂D.碘不能溶于酒精中,碘与酒精不能形成溶液7.日常生活中,时刻离不开溶液,腌咸蛋用的盐水是氯化钠溶液,其中溶质是,溶剂是;汽水是二氧化碳气体、蔗糖、香精的水溶液,其中溶质是,溶剂是___ _;药用2%的碘酒溶液,其中溶质是,溶剂是;家用米醋的溶质主要是,溶剂是。
8.请你各举一个实例,说明下列有关溶液的叙述是错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