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策略迁移理论
- 格式:ppt
- 大小:334.00 KB
- 文档页数:31
第二节学习的迁移名词解释:迁移了解迁移的理论学习并掌握有效学习的迁移策略迁移,简单地说就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学习本课内容,掌握迁移的定义,了解有关迁移的各种理论,学习进行有效迁移的策略。
并且注意在日常学习中运用这些学习策略,促进所学习的知识、能力的迁移,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
迁移的定义及意义迁移的分类早期的迁移理论六七十年代的迁移理论八九十年代对迁移的研究影响迁移的因素学习迁移与教学一、迁移的定义及意义(一)迁移的定义学习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任何学习都是在学习者已经具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结构,已经获得的动作技能,习得的态度等基础上进行的,而新的学习过程及其结果又会对学习者的原有知识经验、技能和态度甚至学习策略等产生影响,这种新旧学习之间的相互影响就是学习的迁移。
简单的说,迁移就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另外,利用所学的技能、知识等去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一种迁移的过程。
迁移现象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是普遍存在的。
例如,会拉二胡的人,学拉小提琴也比较容易;学好乘法运算,反过来有有助于更加熟练的掌握加法运算。
关于迁移现象,古代人们就已注意到。
如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曰:“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他还要求学生“由此以知彼”。
“举一反三”、“由此知彼”就是学习中的迁移现象。
美国心理学家詹姆士(W·James,1842~1910)是第一个做迁移实验的人。
1890年,詹姆士和他的四个学生以自己为被试,利用两份难易度和份量相仿的材料,来考察前-种材料的学习是否影响对后一种材料的学习。
虽然他们的研究结果因被试人数太少而带有偶然性,但此实验开创了迁移研究的先河。
(二)迁移的意义1.迁移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和创造性密切相关。
解决问题就是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知识对面临的问题情境进行分析以发现问题的起始状态和结果之间的联系的过程,问题解决过程中的一个关键就是通过对当前问题的合理表征,将这种生成的问题表征与已有的知识经验中的问题类型进行类比,也就是问题间的类化,然后将已有的知识经验具体运用到当前问题情境中,这种问题的类化和已有知识经验的具体化的过程也就是迁移的过程。
四种迁移理论你都了解吗?(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职业道德、时事政治、政治理论、专业基础、说课稿集、教资面试、综合素质、教案模板、考试题库、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professional ethics, current affairs and politics, political theory, professional foundation, lecture collections, teaching interviews, comprehensive qualities, lesson plan templates, exam question banks, other materials, etc.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so stay tuned!四种迁移理论你都了解吗?一、考情早期迁移理论在教师招聘《教育综合知识》中主要是以单选题为主,考查每种迁移理论的定义、代表人物、实验名称和例子反选,考生备考要注重识记和理解。
一、单项选择题1.当一个人的思维发展处于"每个人对问题的看法都是不一样的"时,其思维发展处于 C.相对论阶段2.影响小学生性格发展的最直接的因素是 A.家庭教育方式3.自我形象受到空前关注是在 C.高中阶段4.“程序教学”的理论基础是 D.操作条件作用理论得分5.根据个体认知发展水平作为标准划分心理发展阶段的心理学家是 B.皮亚杰6.在弗洛依德的人格动力结构中,受快乐原则支配的部分是 A.原我7.可以为“教育万能论”提供支持的心理学理论是 B. 行为主义理论8.在小学阶段,小学儿童的识记 A. 机械识记和意义识记效果均随年龄增长而提高9.下列人际关系属于小学儿童之间的人际关系的是 B. 同学关系10.曾有一位心理学家说过,如果给他十几个健康的婴儿,他可以将他们中的任何一个训练成医生、律师或是乞丐,无论他们的出身及种族是什么。
他完全否认遗传的作用,认为环境和教育可以造就一切。
这位心理学家是属于下列哪一个心理学流派的? B. 行为主义1.最早对成人期的心理进行发展理论研究的心理学家是 D.荣格2.对研究的问题了解有限的条件下所进行的实验,称为 B.探索性实验3.将内部图式加以改变,以适应环境现实的过程叫 C.顺应4.埃里克森认为,幼儿阶段(3~6岁)心理社会性发展的主要矛盾是 C.主动性对内疚感5.以下称为先天愚型的是 A.唐氏综合症6.选出一个具有某一特征的对象作为指标个案,然后从这个指标个案出发,调查其家族史中出现相似特征的对象的数目。
这种方法称为 C.家谱分析法7.婴儿(2岁左右开始)表现出怕黑、怕狼、怕坏人,属于 B.预测性恐惧8.幼儿获得知识经验,发展观察力、想象力、记忆力、思维力和言语能力,以及培养良好个性的最佳途径是 B.教学游戏9.婴幼儿动作发展是从身体中部开始的,越是接近躯干的部位,动作发展越早,而越是远离身体中轴的部位,动作发展越迟。
这体现了婴幼儿身体发展遵循 B.由近及远原则10.对客观事物运动的延续性和顺序的反映属于 A.时间知觉11.初中生感到自己已经长大成人,渴望参与成人的活动,要求独立,希望得到自尊的体验,属于 D.成人感12.情绪情感表现可以用“疾风暴雨”来形容的是 B.初中生13.有的高中生对“现实的我”的认识和评价过低,对“理想的我”的认识和评价过高,他们属于 B.自我否定型14.在心理学领域,衡量一个人的智力水平一般使用的概念是 C.智商15.以下不属于元认知成分的是 D.元认知结构16.动物心理实验的首创者是 A.桑代克17.美国认知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根据学习进行的方式,把学习分为 D.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18.区分多种刺激的不同之处,如区分戌、戍、戊、戎四个字属于 B.多重辨别学习19.陈述性知识的核心成分是 C.概念和命题20.对具体加工方法的选择、运用和调整指的是 B.精加工策略21.学习之间发生迁移时,学习者原有经验的组成要素没有发生变化,即抽象的结构没有变化,只是将一种学习中习得经验的组成要素重新组合并移用于另一种学习之中。
学习迁移的认知结构迁移理论学习目标:1.理解学习迁移的认知结构迁移理论。
2.掌握认知结构迁移理论对幼儿学习迁移的的教育指导。
学习重点:理解学习迁移的认知结构迁移理论的含义、经典实验和案例,并能运用认知结构迁移理论对幼儿的学习迁移进行案例分析和教育指导。
学习难点:能够辨析四种学习迁移理论的异同,并能运用认知结构迁移理论对幼儿的学习迁移进行教育指导。
一、认知结构迁移理论的含义奥苏泊尔提出认知结构迁移理论,认为阻碍迁移的是学习者的认知结构〔强调学习者内部因素〕,包括三个变量:〔1〕原有知识的可利用性〔有没有〕〔2〕原有知识的稳固性〔稳定与否〕〔3〕新旧知识的可区分性〔有何区别〕例如不同专业学科的人所擅长的经历领域就不一样,例如,学前专业学生和计算机专业学生同时经历一个幼儿故事和一篇C语言代码。
二、教育指导加深理解,完善幼儿的认知结构。
具有良好认知结构的学习者能够专门容易地觉察两种学习之间的相同要素和相互关系,能够对两种学习材料进行高度的概括,因此能够更好地将原来学习中运用的策略、方法运用到新的学习中。
认知结构越清楚,越容易发生迁移。
因此,认知结构迁移理论对幼儿学习迁移的教育指导建议是:加深理解,完善幼儿的认知结构。
包括:增强原有知识的可利用性、稳固性和新旧知识的可区分性。
认知结构越清楚,迁移越容易发生。
三、案例分析案例1:幼儿要不要学国学经典建议:将幼儿容易理解的精华局部甄选出来,以绘本的形式重现给幼儿。
建立在一定认知根底之上的学习,才能促进幼儿在相似情境中运用经典名句。
案例2:《小猫钓鱼》之后考虑:学习迁移的作用四、四种学习迁移理论的比较。
域外来风在信息时代9培养学生能力\发展其智力已成为学校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0但能力的发展\智力的提高必须通过一定的方式表现出来9学习的迁移就是检验教学是否达到这种目标的最重要的指标0所谓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9它包括正迁移(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促进作用)和负迁移(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干扰或抑制作用)0从这一概念我们可以看出9凡是有学习的地方9就存在迁移0当然9作为教育者9总是希望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到促进作用(正迁移)9学习的正迁移量越大9说明学生通过学习所产生的适应新的学习情景或解决新问题的能力越强9教学的效果也就越好0正是由于迁移在学习和教学中如此重要9心理学家教育学家和教师都对其十分关注0学者在研究的过程中提出了各种理论9其中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的认知结构迁移理论由于其对迁移的不同于传统的解释及为迁移所设计的独特技术引起心理学界和教育学界关注0本文试就他的认知结构迁移理论及其为促进迁移的c组织者y策略作一番介绍9希望能对教育教学有所启示0戴维奥苏伯尔9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9主要关注学校学习理论的研究0曾在美国心理学会美国教育学会美国医学协会美国科学院农业教育部等组织参与工作9并于1976年获美国心理学会颁发的桑代克教育心理学奖0其关于学习理论的代表作品有有意义言语学习心理学1963和教育心理学:一种认知观(1968\1978)0奥苏伯尔的理论在美国长期不受重视9在常人看来9其学术地位和影响远次于布鲁纳0这可能与其行文比较晦涩9且缺少可靠的实验依据及耿直的性格有关0但有趣的是920世纪80年代美国进行的一次调查表明9在随机抽取的24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1979~ 1983年出版)中9奥苏伯尔被引用的次数比例占100%,而布鲁纳只占96%0奥苏伯尔认知结构迁移理论首先涉及到的一个概念是认知结构0我们知道9我们的学习都是建立在一定象的能力是化学学科教学中重点培养的项目之一9而这方面的能力在试题测验中很难体现9需要通过平常学生实验课上多次考查得到评价的结果0教师可以从学生实验纪律\实验态度\实验兴趣\使用实验仪器的能力\基本操作能力\实验报告书写文字表达是否有条理和是否合乎逻辑\以及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的讨论情况等9给学生实验成绩进行综合评定9结果分为c优\良\及格\不及格y四等0评价主体多元0评价将由单个主体转化为多个主体9单向转化为多向9评价主体不再仅仅是班主任9教学班级的任课教师\学生也是评价主体9而且也不再仅仅是教师评学生9还可以是学生互评及学生自评0研究型课程主要通过学生自评\小组互评和导师评价三种方式9最终由指导教师根据学生自评与小组互评的结果9给出每个学生的学分与等第0为此9我校设计了研究型课程学生自评表9小组互评表和由导师填写的评价表0小组互评表中9主要考察学生与人合作的能力\责任感\参与程度\在课题研究中发挥的作用等0为保证学生自评和小组互评的公正性9导师的评价以定性方式为主9在导师评价表中9导师被要求以简洁的语言描述学生研究方案\研究过程\结题报告\结果呈现等学习环节中表现出来的能力9并要求填写c激励性评语y0采用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有机结合的方式9关注学生发展过程0形成性评价是注重对学习过程的评价9是面向c未来y的评价0走班制学习组织方式下注重将终结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相结合9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0在走班制学习组织方式下9通过对评价标准的分层9形成对所有学生的激励作用9通过关注学生多样化的发展内容9实现对学生全面发展的促进9通过多样的评价方式9建立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评价体系9极大地实现了对传统的评价体系的改革9发扬并提升了评价对学生的激励与促进功能9它配合了我校的套餐式课程9为实现我校c选择教育y办学理念9实现学生的卓越发展9提供了有力的保障机制和实施策略0!!田禾雨摘自"上海教育#$"本栏责任编辑霓杰能########################################!""!年第"期域外来风的知识基础之上的9而这种知识在我们的头脑中是以一定的结构存储的0认知结构就是学习者观念的全部内容和组织9它同时还包括学习者在某一特殊知识领域内的观念的内容和组织0奥苏伯尔认为9认知结构的特征影响学习的迁移0他提出了认知结构的三个特征(或三个变量)(l)学习者在面对新的学习任务时9他的头脑中是否有与新的学习相关的概念或原理及其概括程度0原有概念或原理概括程度越高9包容范围越大9迁移的能力越强0( )新学习的知识与同化它的相关知识的可分辨度0可分辨度越高9则越有利于迁移并能避免因混淆而带来的干扰0(3)同化新知识的原有知识的巩固程度0原有知识巩固程度越高9越有利于迁移0在提出认知结构的思想后9奥苏伯尔就用这种观点考察传统的迁移模式9并对迁移提出了根本不同的解释0l.传统迁移理论中先前的学习更多的只是最近的经验9甚至是最近经验的一组刺激___反应的联结(行为主义者)9然而9奥苏伯尔从认知结构出发9提出先前的知识不仅是最近的经验9还包括过去的经验9是累积获得的9按一定层次组织的9适合当前学习任务的体系0 .传统迁移理论认为9先后学习的两个课题在刺激和反应方面存在相似程度的高低决定迁移是否发生及迁移量的多少9奥苏伯尔认为9决定迁移的应该是学生在一定知识领域内的认知结构的组织特征9如清晰性\稳定性\概括性和包容性等0 3.传统迁移理论都是在实验室条件下得出的结论9一般都是孤立的两个课题的学习9奥苏伯尔认为9学校学习中的迁移与此不同9他认为9无论是在接受学习或是解决问题中9凡有已形成的认知结构影响新的认知功能的地方9就存在迁移0奥苏伯尔对迁移理论的研究中最大的贡献也许在于他所进行的通过操纵认知结构变量以影响新的学习和保持的实验研究并提出的c组织者s策略0所谓c组织者s(organlzer)9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9它要比原学习任务本身具有更高的抽象\概括和包容水平9并且能够清晰地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关联0其目的是激起学习的愿望0它包括三个方面的作用l.可以使学生注意到原有认知结构中原有起固定作用的概念9即激活原有相关知识9 .为新的学习任务提供观念上的固定点9增加新旧知识之间的可辨别性9即为学习提供c脚手架s93.调动了学生主动加工信息的积极性9避免了机械学习0组织者的提出9引起大量的研究9近几年来研究者们在奥苏伯尔原来定义的基础上发展了c组织者s的概念0c组织者s可以放在将要学习的材料之前(即奥苏伯尔之c组织者s9又叫c先行组织者s)9也可放在材料之后0既可以是在抽象\概括水平上高于要学习的材料9也可以是具体概念0c组织者s可分为两类一类是陈述性(exposltory)c组织者s9一类是比较性(comparatlve)c组织者s0通过实验证实9这两类c组织者s都能极大的促进学习和保持9但起作用的机制是不同的0陈述性c组织者s与新的学习构成一种上位关系(即新学习的内容从属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包容性较广的概念)9因此9它的作用是为新的学习提供上位的固定点9而比较性c组织者s9一般用于比较熟悉的学习材料中9其作用在于比较新材料与认知结构中相类似的材料9从而增强新旧知识之间的可辨别性0奥苏伯尔认为9c为迁移而教s9实际上是构建学生良好的认知结构问题0因而9从奥苏伯尔的认知结构迁移理论来看9要促进新知识的学习及其迁移9首先要增强学生认知结构中与新知识有关的观念0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改革教材内容!促进迁移在前面的分析中我们知道9认知结构的特征影响学习的迁移0因此9在教学中应尽可能先传授学科中具有最大包容性\概括性和最有说服力的概念和原理9以使学生能对学习内容加以组织和总和0奥苏伯尔指出9学生的认知结构是从教材的知识结构转化而来的0然而9目前很多学习内容过于分散9迫使学生强行记忆9无法真正理解知识之间的组织和关系0在这种现状之下9更需要教师精心组织教材0现在开始的综合课程的设置反映了这种学习观点9并且可以预见9将对学生的知识掌握和能力培养提供更好的帮助0"!改进学习内容的呈现方式!促进迁移学习内容的呈现要注意渐进性9要与人的认知组织的两个原则相吻合0第一个原则是c不断分化s的原则0认知心理学认为9人脑所包含的知识是一个有层次的结构9最具包容性的观念出于这个层次结构的顶点9它下面是包容范围较小和越来越分化的命题\概念和具体知识0与之相适应9人们认识事物一般遵循着由一般到具体\由整体到细节的规律0因此学习材料的呈现应先是最一般的\包容性最广的观念9然后根据具体细节对它们逐渐加以分化0第二条原则是c综合贯通s9即在知识的横向方面要加强概念\原理\课题乃至章节之间的联系0教师应在教学中努力引导学生探讨观念之间的联系9指出它们的异同9消除学生认识中表面的或实际存在的不一致的地方0#!安排适当的组织者!促进学生的学习和保持在教材编写体系的缺陷下9教师在教学中要贯彻c不断分化s和c综合贯通s这两个原则9一个重要的策略是在学习中9安排c组织者s0在编排c组织者s时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应根据学习材料本身的性质选择陈述性的或比较性的c组织者s9研究表明9当先学习的知识不稳定和不清晰时9采用_个比较性c组织者s比过度学习效果更好0二是若要得到好的效果9c组织者s 本身应是学生能够掌握的9因而必须用学生熟悉的语言来陈述0三是当原有知识本身已清晰和巩固时9提高可辨别性的唯一方法是过度学习0四是在概念学习中9为促进其形成9可以呈现一系列刺激9以便连续比较概念的无关特征与有关特征0五是形成一种比较新旧知识的心向9而实际呈现比较性的c组织者s9也可以促进学习与保持0!"本栏责任编辑廖宝光!""!年第"期奥苏伯尔的认知结构迁移理论及其意义作者:赖日生, 郭斯萍, 丁洁作者单位:江西师大教育学院刊名:江西教育英文刊名:JIANGXI EDUCATION年,卷(期):2004(7)被引用次数:3次1.陈优良.徐昌荣.陈淑婷GIS专业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教学改革探讨[期刊论文]-地理空间信息 2010(1)2.丁永霞.张培莉.王倩.马丽和认知结构迁移理论在《护理管理学》教学中的应用[期刊论文]-护理研究 2009(24)3.朱江.郭乔楠认知结构迁移理论在病理学实习课教学中的运用和体会[期刊论文]-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09(3)本文链接:/Periodical_jiangxjy200407011.aspx。
奥苏贝尔学习迁移规律规律:学生学习新知识时,认知结构可利用性高、可辨别性大、稳定性强,就能促进对新知识学习的迁移。
认知结构迁移理论是奥苏贝尔(D.P.Ausubel) 根据他的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发展而来的。
奥苏贝尔对认知结构及其影响迁移的主要变量进行过长期的理论和实验的研究。
他认为,认知结构就是学生头脑内的知识结构。
广义地说,它是学生已有的观念的全部内容及其组织;狭义地说,它是学生在某一学科的特殊知识领域内的观念的全部内容及其组织。
认知结构变量就是学习者需要应用他的原有知识来同化新知识时,他原有认知结构的内容方面的特征和组织方面的特征。
奥苏贝尔认为,学生认知结构的三个变量对学习迁移会产生直接的影响。
第一个变量涉及学习者原有知识的实质性的内容特征,指在学习新的任务前,学习者原有认知结构中是否具有可以用来同化新知识的适当观念。
根据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原有知识与新学习的知识具有三种不同的关系,即上位、下位和并列的联系。
认知结构的第二个变量涉及学生个人的知识的组织特征,指在学习新的任务前,他的原有知识与要学习的新知识之间的异同是否能清晰分辨。
如果一个学生的原有知识是按一定的结构、分层次严密地组织好的,则他在遇到新的学习任务时,不仅能迅速在原有的认知结构中找到新知识的固定点,而且也易于辨别新旧知识的异同。
认知结构第三个变量是它的巩固性。
原有认知结构越巩固,越有助于促进新的学习。
倘若在利用原有知识同化新知识时,原有知识本身不巩固,则不但不会产生积极的作用(正迁移),反而可能会出现干扰(负迁移)。
奥苏贝尔学习理论的局限性1.奥苏贝尔的有意义言语学习理论不全适用于解释程序性知识的学习过程,如言语技能、操作技能、行为方式等方面的学习过程。
建立在该理论基础之上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也适用于课堂知识教学,而在能力培养和技能训练等方面的教学上却显不足。
2.奥苏贝尔只注意到学生的课堂接受学习和教师的课堂讲授教学,而忽略了学生的读书学习和教师对学生的阅读指导。
1.第二信号系统的功能有两个,一是概括作用,二是( B )A.归纳作用B.调节作用C.分化作用D.推理作用2.广义的环境主要指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而狭义的环境主要指(C)A.自然环境B.社会环境C.教育D.心理发育3.认为“一两遗传胜过一吨教育”的心理学家是(A)A.霍尔B.华生C.伍德沃斯D.高尔顿4.心理发展内部矛盾产生的基础是(D)A.需要B.原有的心理发展水平C.新的需要和原有心理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D.个体的实践活动5.洛伦兹提出印刻与学习有四点不同,以下说法与其观点不符的是(B)A.印刻不依赖于任何一种强化,而学习依赖于强化B.印刻是可逆的,而学习则是不可逆的C.印刻可能形成得非常快,有时只要一次尝试就形成了,而大多数学习则需要多此尝试D.印刻只会在发展早期得“关键期”内发生,而大多数学习可以在任何时期内发生6.保持时间在一分钟以上的记忆属于( D )A.瞬时记忆B.短时记忆C.感觉记忆D.长时记忆7.斯金纳认为,影响行为形成和改变的最重要因素是(A)A.强化B.教学C.学习D.同化8.主张把“S-R”改为“S-O-R”的心理学家是(B.)A.班杜拉C.桑代克D.苛勒9.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的核心概念是(D)A.经典条件反射B.操作条件反射C.联结D.观察学习8.在以下观点中,不属于布鲁纳关于发现法作用的观点是(B)A.发现法有助于提高智慧得潜力B.发现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外部学习动机C.发现法有利于学会发现得探索方法D.发现法有利于记忆9.在下列四种内驱力中,属于稳定的内部动机的是(B)A.继起内驱力B.认知内驱力C.自我提高得内驱力D.附属内驱力10.在下列强化时程表中,强化效果最好的是(D)A.连续强化B.定比间隔强化C.定时间隔强化D.不定时间隔强化11.在分析考试失败的原因时学生们列出了下列原因,其中属于积极的归因模式的是(C)A.考试太难了B.我的能力太差了C.我最近太贪玩了D.正好没有复习到这部分考试内容14.1岁~1岁半的婴儿能够对熟悉的物体作出词的反应,表明这个时期婴儿两种信号系统的发展所处的阶段是(C)A.直接刺激-直接反应B.词的刺激-直接反应C.具体刺激-词的反应D.词的刺激-词的反应12.婴幼儿时期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矛盾是渴望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新需要与从事独立活动的经验及能力水平不足之间的矛盾。
学习迁移理论概述2.1 迁移理论研究的历史溯源早在我国古代,人们就注意到了迁移现象。
春秋时期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就曾提出“举一反三”,“温故而知新”等教学思想,他还要求学生“由此及彼”。
但直到二百多年前才有人提出一个系统的迁移理论——形式训练说。
形式训练说的基础是官能心理学。
官能心理学认为,人的心是由意志、记忆、思维、推理等官能组成。
心的各种官能相对独立,各司其责。
各种官能可以像肌肉一样,通过练习来增强能力。
而且,一种官能改进了,其他所有官能也会在无形中得以加强。
形式训练说把迁移看作是通过对各种官能分别训练来实现的。
1890年美国心理学家詹姆士(W. James)开始了最早的迁移研究。
他和他的四个助手以自己为被试,用两份难易度和份量相仿的材料来考察前一种学习是否影响后一种材料的学习。
虽然他们的研究结果因被试人数太少而带有偶然性,但此实验开启了迁移研究的先河。
1903年,桑代克(Thorndike)对注意、记忆和知觉辨别等进行了一系列实验后,提出了“相同元素说”。
其主要思想为:迁移就是将先前学习任务中获得的特定行为应用于新的任务中。
两项学习任务间之所以有迁移,是因为他们之间有共同的元素,也就是有共同的刺激——反应联结。
迁移能力的获得只能通过大量的训练和练习使这些联结得以加强。
迁移也即相同联结的转移。
相同元素说后来被吴伟士修改为共同要素说,意即只有两种学习情境存在共同成分时,一种因素才能影响另一种因素。
这一学说是一种机械的迁移观,只能解释机械的具体的特殊迁移,难以揭示人类复杂的学习迁移的实质。
贾德在1908年设计了水下击靶实验研究迁移,结果发现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的原理和原则是迁移发生的主要原因。
他强调前后两种学习包含的共同原理原则及学习者对这种原理原则的概括是迁移产生的两个条件,因此,学习者对原理掌握得越好,越有可能在新的情境中产生迁移。
贾德的概括化理论突破了桑代克相同要素的局限,第一个将相同要素的范围上升到更抽象的原理原则,同时把学习者对学习情境的共同原理原则的概括作为迁移的基本条件,从而扩大了迁移研究的范围。
学习迁移理论及在教学中的运用策略学习迁移(Transfer of Learning)也叫训练迁移,是学习理论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也是提高学习效率的重要方法。
现代教学活动,强调教师要教会学生学习,使学生学会学习,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研究能力的培养。
造就创新型、特色型人才,所以,越来越重视学生学习迁移问题的研究。
目前,教育界流行着“为迁移而教”的口号,我认为要实现这个目标,教师就要研究影响迁移的条件,又要以此为根据按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锐意进取改进教学,促进学生学习迁移效果显现和综合能力提高。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重视学习迁移理论的研究,不仅具有重大理论价值,而且具有深远实践意义。
一、学习迁移的含义及作用学习迁移问题是学习科学研究的基本理论问题。
它存在于人的各种学习、工作和生活活动之中。
我国古代学者没有明确提出“学习迁移”的概念,但却是最早发现了迁移现象,并自觉运用于教学和学习实践。
如“温故而知新”、“举一反三”、“闻一知十“、触类旁通”、“由此及彼”等等。
西方关于学习迁移理论的研究有两百年的历史了,已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
有代表性的是桑代克的相同因素说。
他指出:“只有当两种官能有相同因素(包括目的、观点、方法的观念、一般原则观念和态度观念)时,一种官能的变化才能改变另一种官能”。
他还应用相似变化和相反变化进一步阐发他的迁移理论。
这说明桑代克的迁移理论实现是有条件的,并且只有在外力和自觉的作用下,学习迁移才能顺利实现。
著名的迁移观点还有贾德的概括化(类化)迁移理论。
他认为:只要一个人对他的经验进行了概括,那么从一个情况到另一个情境的迁移是可以完成的。
还有些学者认为顿悟关系是获得迁移的一般训练的真正手段。
以上三种迁移理论对人们知识、技能、态度等迁移都有一定的作用。
从实际教学过程看,习得的知识技能的相同因素是迁移的客观条件。
但迁移或干扰之所以产生,在主观上又决定于人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能力。
可见,国内外关于学习迁移理论的研究,对于今天进一步探讨学习迁移问题仍有指导意义。
DOC 格式. 全国2010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发展与教育心理学试题课程代码:00466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19031.1903年出版的年出版的《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常常被看成是教育心理学诞生的标志,常常被看成是教育心理学诞生的标志,常常被看成是教育心理学诞生的标志,其作者是美国心理学其作者是美国心理学家( )A.A.华生华生华生B. B. B.桑代克桑代克C.C.布鲁纳布鲁纳布鲁纳D. D. D.斯金纳斯金纳2.2.随机选择两组学生分为实验组和控制组,随机选择两组学生分为实验组和控制组,只对实验组进行实验处理;经过一段时间后对两组学生同时进行测量并比较测量结果,以了解实验处理是否影响所测量的行为。
这种研究设计叫做计叫做( ) ( )A.A.纵向研究设计纵向研究设计纵向研究设计B. B. B.聚合式交叉设计聚合式交叉设计C.C.两个随机组后测设计两个随机组后测设计两个随机组后测设计D. D. D.两个随机组前后测设计两个随机组前后测设计3.19303.1930年出版了世界上第一本以发展心理学命名的著作《发展心理学概论》年出版了世界上第一本以发展心理学命名的著作《发展心理学概论》,其作者是美国心理学家心理学家( ) ( )A.A.古迪伊纳夫古迪伊纳夫古迪伊纳夫B. B. B.霍尔霍尔C.C.布鲁纳布鲁纳布鲁纳D. D. D.何林沃斯何林沃斯4.4.华生认为儿童有三种习惯系统。
下列哪一种不属于这三种习惯系统华生认为儿童有三种习惯系统。
下列哪一种不属于这三种习惯系统华生认为儿童有三种习惯系统。
下列哪一种不属于这三种习惯系统( ) ( )A.A.脏或情绪习惯脏或情绪习惯脏或情绪习惯B. B. B.喉头或发音习惯喉头或发音习惯C.C.身体技能的习惯身体技能的习惯身体技能的习惯D. D. D.观察的习惯观察的习惯5.5.根据埃里克森的观点,在根据埃里克森的观点,在根据埃里克森的观点,在66—1212岁期间,儿童心理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是岁期间,儿童心理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是岁期间,儿童心理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是( ) ( )A.A.自主性对羞怯、怀疑自主性对羞怯、怀疑自主性对羞怯、怀疑B. B. B.勤奋感对自卑感勤奋感对自卑感C.C.同一性对角色混乱同一性对角色混乱同一性对角色混乱D. D. D.主动性对疚感主动性对疚感6.6.幼儿能够自觉地对待自己的发音,而且开始对他人的发音进行评价,这表明其幼儿能够自觉地对待自己的发音,而且开始对他人的发音进行评价,这表明其( )A.A.语音意识开始形成语音意识开始形成语音意识开始形成B. B. B.语音发展逐渐完善语音发展逐渐完善C.C.词汇数量迅速增加词汇数量迅速增加词汇数量迅速增加D. D. D.词汇容不断丰富词汇容不断丰富7.7.同伴关系对婴幼儿心理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它可以满足很多方面的需要,但不包括同伴关系对婴幼儿心理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它可以满足很多方面的需要,但不包括( )A.A.归属需要归属需要归属需要B. B. B.爱的需要爱的需要C.C.尊重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尊重的需要D. D. D.自我实现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8.8.衡量一个人的智力水平一般使用的概念是衡量一个人的智力水平一般使用的概念是衡量一个人的智力水平一般使用的概念是( ) ( )A.A.智力智力智力B. B. B.情商情商C.C.智商智商智商D. D. D.智龄智龄9.9.判断一个人的进步主要有两种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