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时代背景下初中劳动教育 “普职融通”模块化课程教学改革实践研究

新时代背景下初中劳动教育 “普职融通”模块化课程教学改革实践研究

新时代背景下初中劳动教育“普职融通”模块化课程教学改革实践研究

作者:石鹏王刚

来源:《广西教育·A版》2022年第01期

【摘要】本文基于新时代劳动教育背景,阐述将职业教育资源引入初中劳动教育、将劳动教育与职业认知相结合、建立初中劳动教育“普职融通”模块化课程体系的教学改革实践,着重探讨如何系统开发劳动教育模块化课程资源、建立劳动教育CICP教学模式与综合保障机制,以解决初中劳动教育目标不明确、路径模糊、资源有限等问题。

【关键词】劳动教育普职融通模块化课程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2)01-0004-04

学校的使命是立德树人,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教育部颁发的《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明确提出,要加快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全面构建体现新时代特征的劳动教育体系,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劳动品质,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创新。中小学加强劳动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劳动兴趣,磨砺学生的意志,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

初中学校劳动教育课程资源匮乏,加上学生学业紧张,劳动教育实施存在诸多困难:一是劳动教育目标不明确,缺乏规范、系统的劳动教育课程;二是劳动教育实施路径模糊,缺乏有效的教学模式;三是劳动教育资源有限,没有建立常态化机制。

我校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培养,致力于帮助学生获得与其能力相符的成绩,并为其终身发展奠基。基于上述对劳动教育的认知和學生成长的现实需求,我校自2010年开始尝试将职业教

育资源引入初中劳动教育,将劳动教育与职业认知相结合,进行初中劳动教育课程化的改革与实践。

一、建立劳动教育“普职融通”模块化课程体系

(一)确立校本化初中生劳动素养目标体系

《纲要》指出,劳动教育的总目标是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发展必备的劳动能力,培育积极的劳动精神,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品质。学校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必须基于校情和学情,体现《纲要》的学段要求及各学段劳动素养的延续性和层级性。

秉持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创新的劳动教育理念,我校初步确立了初中生劳动素养“四维三阶目标”体系(如表1)。“四维”指的是劳动素养目标的四个维度:劳动认知、劳动技能、劳动习惯和劳动品质,为劳动教育课程的开发与教学设计提供方向性指导;“三阶”指的是不同年级学生劳动素养的不同发展层级,凸显劳动教育的认知层级和能力层级两个方面,用以指导劳动教育的实施。

表1 初中生劳动素养“四维三阶目标”体系

[素养维度素养目标初级中级高级劳动认知了解劳动的价值了解职业的特点与魅力了解自己,发现兴趣劳动技能掌握基本生活技能掌握项目式学习方法尝试自我规划与管理劳动习惯主动,认真勤奋,高效实践创新劳动品质担当与合作理性与诚信热爱与奉献 ]

(二)构建“普职融通”模块化课程体系

“普职融通”就是将职业教育资源引入初中劳动教育,丰富初中劳动教育课程资源,将劳动素养培育与职业意识培养有机结合,既区别于小学阶段的初级劳动认知与劳动技能教育,又为高中、大学阶段的生涯规划教育奠定基础,凸显初中阶段劳动教育承前启后的特点。

“普职融通”模块化课程(如图1)强调课程模块之间的内在关联与互补。模块化课程一方面能够丰富原有的劳动课程,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求,有利于劳动教育多维目标的达成,另一方面也有利于课程的选择与重组,应对课时紧张的问题。模块化课程使得课程的建设与实施更具灵活性和开放性。

根据劳动教育目标定位,我校整合开发了劳动认知、劳动体验、生涯规划三大课程群,共13个课程模块,总计200个课时,同时制定了课程实施计划,将劳动教育与职业认知、劳动体验与技能掌握、创新实践与职业意识相结合,遵循“基础认知—直观体验—创新实践”的认知规律,体现了课程体系的完整、连贯和内在逻辑性。

1.劳动认知课程群。该课程群包括劳动认知微课、劳动素养讲座、财经素养课程3个课程模块。这一课程群主要通过榜样人物故事、劳动主题讲座、财经案例分析,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劳动的价值、发现不同职业的魅力,树立正确的劳动观、财富观、消费观和职业价值观,懂得热爱与奉献、责任与担当,体会劳动的价值与幸福。其中:劳动认知微课模块含课内4个课时和课外6个课时,要求全体学生必修,课程内容包括观看经典节目《大国工匠》《典籍里的中国》,以及学校制作的劳动认知微视频;劳动素养讲座模块共4个课时,要求全体学生必修,主要是邀请劳动模范和行业专家进校开展主题讲座,让学生了解各行各业劳动者的工作内容和成就,强化学生的职业认知,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财经素养课程模块共10个课时,要求全体学生必修,是我校与广西财经学院合作开发的课程,目的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财富观和消费观,强调公平交易、义利统一、家国责任等财经素养。

2.劳动体验课程群。该课程群包括糕点制作课程、家政课程、茶艺课程、果蔬种植课程、定格动画课程、俱乐部课程、主题式体验课程7个课程模块。这一课程群整合了学校、家庭、社会三方资源,让学生在学校、家庭、社会中体验生活、生产和服务等劳动过程,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协作意识、诚信意识、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让学生懂得感恩,学会珍惜。其中:糕点制作课程共10个课时,要求全体学生必修,在烘焙教室上课,主要学习传统特色糕点制作技艺,培养学生认真做事的习惯和勇于创新的精神;茶艺课程共10个课时,要求全体学生必修,在茶艺教室上课,主要是了解采茶、制茶、泡茶、品茶、制茶席等基本方法,培养学生谦恭平和的品质;家政课程约80个课时,要求全体学生必修,由家长教给学生日常生活技能,让学生形成爱整洁、讲条理、讲效率的劳动习惯,培养家庭责任感和感恩意识;果蔬种植课程共5个课时,要求全体学生必修,主要是依托学校开辟的“追梦”农场和校外实践基地,让学生体验果蔬种植,学习科学观察与记录的方法,培养认真专注、持之以恒、注重细节等劳动习惯,懂得尊重生命、尊重劳动,爱惜劳动成果;定格动画课程共27个课时,要求全体学生必修,在定格动画教室上课,学生通过制作动漫感受行业特色,体会工匠精神;俱乐部课程共20个课时,要求全体学生必修,以学生俱乐部为平台,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体验,在劳动教育中发展学生的兴趣与特长;主题式体验课程共20个课时,要求全体学生必修,利用职业院校、社区单位等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开展沉浸式、体验式教学,帮助学生在真实场景中体会不同行业的特点和要求。

3.生涯规划课程群。该课程群包括自我认知课程(2个课时)、职业测评课程(2个课时)、职场模拟课程(2个课时)3个课程模块。这一课程群依托我校学生发展指导中心,将劳动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帮助学生了解自己,培养兴趣,学会自我管理和规划,明确奋斗方向。

二、系统开发劳动教育模块化课程资源

针对初中学校开展劳动教育存在资源不足的问题,我校搭建了基地共建、资源共享、家校共育的“普职融通”综合平台,通过整合学校、职校、社区、家庭等多方资源,开发劳动教育配套课程。

(一)开发校内劳动教育资源

11年来,我校通过加强普职合作、校企合作,在校内相继建设了烘焙教室、茶艺教室、定格动画教室、创客教室、校园电视台、心理团辅室、“追梦”农场等劳动教育场地,配齐了相应的教学设备。在强化劳动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过程中,我校组建了劳动教育课程研发团队,编制了配套课程读本,制作了相应的视频资源,编制了实践活动方案、微课PPT和课程评价手册。

(二)搭建校外“普职融通”综合平台

1.基地共建。11年来,我校与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南宁市职业技术学院、南宁市第一职业技术学校、广西财经学院、南宁爱主义文化交流有限公司等院校和企业先后签订了合作协议,共建劳动教育基地,在学生实践、教师培训、课程开发和实施等方面开展全方位的合作。一方面是协议单位派教师到我校授课,如:广西职业技术学院派出专业教师到我校教授茶艺课程,广西财经学院派出专家教学财经素养课程,南宁爱主义文化交流有限公司派出工作人员教学烘焙课程。另一方面是我校每年定期组织学生走进职业院校,开展实践活动,激发劳动热情。

2.资源共享。我校充分利用社区资源,与社区单位和企业开展“1+1+1”合作,要求学生走进社区单位参观体验1次,社区单位专业人员进校开展主题讲座1场,学生填写职业认知体验表1份。这一合作模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劳动体验与职业认知的闭环,丰富了劳动教育课程资源,使劳动教育课程内容更加丰富、具体,教学更具操作性。例如,我校与移动通信公司、邮政公司合作,先让学生分别参观两家公司,再邀请专家进校开讲座,最后学生填写职业认知体验表。这样,学生对通信行业和邮政行业就有了初步的认识。我校还与社区合作,在节假日开展社区志愿服务活动,组织学生到养老院和福利院看望老人、孩子。

3.家校共育。家庭是生活类劳动教育的重要平台。我校依托家长学校举办主题讲座,给家长解读学校劳动教育规划,使家校形成共识;优化课程设计,让家庭成为劳动教育基地,让家长成为劳动教育的参与者、指导者和评价者。以家政课程为例,家长可以引导学生承担家庭责任,掌握生活技能,培养感恩意识。我校制作了《“家政课程”模块实践项目单》(如表2),学生根据项目单完成家政课程任务,家长进行指导、监督和评价,学生在班级群晒图打卡。“家政课程”模块实践项目充分利用家庭资源,利用激励性评价,培养学生的生活技能,使亲子关系更加密切,家庭生活更加和諧。

三、建立劳动教育CICP教学模式

基于劳动教育课程模块内容,我校在教学中采用了多样化、一体式的CICP教学模式(如图2)。所谓CICP教学模式,就是以全员必修(Compulsory)班级授课为基础模式,创新线上+线下、课内+课外、认知+实践的一体化教学(Integrated),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依托俱乐部—项目式学习(Club-Project based learning)开展学习与实践活动,形成基础认知—直观

体验—创新实践的“阶梯式”教学体系。CICP教学模式打破了教学中时空与资源的局限性,增强了课程的可操作性和可持续性。

(一)全员必修,班级授课

我校要求全体学生必修所有课程,强化师生和家长对劳动教育的认知,保障劳动教育全覆盖。校内课程全部纳入学校教学计划,固定课时,以班级为单位进行集体授课,七年级每周安排3个课时,八年级和九年级每周各安排1个课时,保障课程实施的规范、有序。

(二)线上与线下、课内与课外一体化

线上课程为劳动认知微课,包括《大国工匠》《典籍里的中国》等,还包括我校与职业院校共同制作的职业认知微课视频,侧重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认知。线下课程以实践和体验为主,侧重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劳动习惯和劳动品质。

课内课程包括糕点制作等9个课程模块,这部分课程全部列入学校课程表,固定时间、固定教室、固定教师,按计划实施教学。课外课程主要是家政课程和主题式体验课程。

一体化教学模式实现了从课内到课外、从学校到社区、从生活劳动向生产劳动的拓展与延伸。以财经素养课程为例,学生首先要参加校内课程的学习,包括财经素养必修课《我的财富梦想》(4个课时),聆听市场调查、采购、营销策略等主题讲座;然后策划“校园创业汇”主题活动,以班级为单位,成立市场调查组、商品采购组、创业申报组、财务核算组、市场营销组,根据任务进行分工,开展市场调查,确定需要采购的商品,制定营销策略,筹备开店工作;最后与学校签订铺面租赁合同,缴纳租金(模拟),由市场监督部门指导申报营业许可证(模拟),休市后进行成本核算,并在税务部门的指导下依法纳税(模拟),另外开展爱心捐赠活动。在这个活动中,学校提供场地,家长给予辅助,社区单位提供业务指导,学生自主操作,熟悉市场链条上的各个环节、各种职业,体会工作的艰辛,收获劳动的快乐。

(三)俱乐部—项目式学习

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劳动素养,我校创新“俱乐部—项目式学习”模式,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或特长,选择参加一个俱乐部,以项目式学习开展实践活动,熟悉各种职业的特点和素质要求。11年来,我校先后成立了20多个学生俱乐部,每个俱乐部有20—40名学生。俱乐部—项目式学习是聚焦主题任务的实践活动,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例如,学生完成定格动画课程必修课之后,可以选择加入创客俱乐部或者校园电视台,在

创客俱乐部或校园电视台再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项目进行研究。学生选择校园电视台《走南宁》文化研究系列项目,可以了解南宁的历史和文化,熟悉电视制作相关职业的工作情况。

3.生涯规划课程群。该课程群包括自我认知课程(2个课时)、职业测评课程(2个课时)、职场模拟课程(2个课时)3个课程模块。这一课程群依托我校学生发展指导中心,将劳动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帮助学生了解自己,培养兴趣,学会自我管理和规划,明确奋斗方向。

二、系统开发劳动教育模块化课程资源

针对初中学校开展劳动教育存在资源不足的问题,我校搭建了基地共建、资源共享、家校共育的“普职融通”综合平台,通过整合学校、职校、社区、家庭等多方资源,开发劳动教育配套课程。

(一)开发校内劳动教育资源

11年来,我校通过加强普职合作、校企合作,在校内相继建设了烘焙教室、茶艺教室、定格动画教室、创客教室、校园电视台、心理团辅室、“追梦”农场等劳动教育场地,配齐了相应的教学设备。在强化劳动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过程中,我校组建了劳动教育课程研发团队,编制了配套课程读本,制作了相应的视频资源,编制了实践活动方案、微课PPT和课程评价手册。

(二)搭建校外“普职融通”综合平台

1.基地共建。11年来,我校与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南宁市职业技术学院、南宁市第一职业技术学校、广西财经学院、南宁爱主义文化交流有限公司等院校和企业先后签订了合作协议,共建劳动教育基地,在学生实践、教师培训、课程开发和实施等方面开展全方位的合作。一方面是协议单位派教师到我校授课,如:广西职业技术学院派出专业教师到我校教授茶艺课程,广西财经学院派出专家教学财经素养课程,南宁爱主义文化交流有限公司派出工作人员教学烘焙课程。另一方面是我校每年定期组织学生走进职业院校,开展实践活动,激发劳动热情。

2.资源共享。我校充分利用社区资源,与社区单位和企业开展“1+1+1”合作,要求学生走进社区单位参观体验1次,社区单位专业人员进校开展主题讲座1场,学生填写职业认知体验表1份。这一合作模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劳动体验与职业认知的闭环,丰富了劳动教育课程资源,使劳动教育课程内容更加丰富、具体,教学更具操作性。例如,我校与移动通信公司、邮政公司合作,先让学生分别参观两家公司,再邀请专家进校开讲座,最后学生填写职业认知体验表。这样,学生对通信行业和邮政行业就有了初步的认识。我校还与社区合作,在节假日开展社区志愿服务活动,组织学生到养老院和福利院看望老人、孩子。

3.家校共育。家庭是生活类劳动教育的重要平台。我校依托家长学校举办主题讲座,给家长解读学校劳动教育规划,使家校形成共识;优化课程设计,让家庭成为劳动教育基地,让家长成为劳动教育的参与者、指导者和评价者。以家政课程为例,家长可以引导学生承担家庭责任,掌握生活技能,培养感恩意识。我校制作了《“家政课程”模块实践项目单》(如表2),学生根据项目单完成家政课程任务,家长进行指导、监督和评价,学生在班级群晒图打卡。“家政课程”模块实践项目充分利用家庭资源,利用激励性评价,培养学生的生活技能,使亲子关系更加密切,家庭生活更加和谐。

三、建立劳动教育CICP教学模式

基于劳动教育课程模块内容,我校在教学中采用了多样化、一体式的CICP教学模式(如图2)。所谓CICP教学模式,就是以全员必修(Compulsory)班级授课为基础模式,创新线上+线下、课内+课外、认知+实践的一体化教学(Integrated),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依托俱乐部—项目式学习(Club-Project based learning)开展学习与实践活动,形成基础认知—直观

体验—创新实践的“阶梯式”教学体系。CICP教学模式打破了教学中时空与资源的局限性,增强了课程的可操作性和可持续性。

(一)全员必修,班级授课

我校要求全体学生必修所有课程,强化师生和家长对劳动教育的认知,保障劳动教育全覆盖。校内课程全部纳入学校教学计划,固定课时,以班级为单位进行集体授课,七年级每周安排3个课时,八年级和九年级每周各安排1个课时,保障课程实施的规范、有序。

(二)线上与线下、课内与课外一体化

线上课程为劳动认知微课,包括《大国工匠》《典籍里的中国》等,还包括我校与职业院校共同制作的职业认知微课视频,侧重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认知。线下课程以实践和体验为主,侧重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劳动习惯和劳动品质。

课内课程包括糕点制作等9个课程模块,这部分课程全部列入学校课程表,固定时间、固定教室、固定教师,按计划实施教学。课外课程主要是家政课程和主题式体验课程。

一体化教学模式实现了从课内到课外、从学校到社区、从生活劳动向生产劳动的拓展与延伸。以财经素养课程为例,学生首先要参加校内课程的学习,包括财经素养必修课《我的财富梦想》(4个课时),聆听市场调查、采购、营销策略等主题讲座;然后策划“校园创业汇”主题活动,以班级为单位,成立市场调查组、商品采购组、创业申报组、财务核算组、市场营销组,根据任务进行分工,开展市场调查,确定需要采购的商品,制定营销策略,筹备开店工作;最后与学校签订铺面租赁合同,缴纳租金(模拟),由市场监督部门指导申报营业许可证(模拟),休市后进行成本核算,并在税务部门的指导下依法纳税(模拟),另外开展爱心捐赠活

动。在这个活动中,学校提供场地,家长给予辅助,社区单位提供业务指导,学生自主操作,熟悉市场链条上的各个环节、各种职业,体会工作的艰辛,收获劳动的快乐。

(三)俱樂部—项目式学习

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劳动素养,我校创新“俱乐部—项目式学习”模式,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或特长,选择参加一个俱乐部,以项目式学习开展实践活动,熟悉各种职业的特点和素质要求。11年来,我校先后成立了20多个学生俱乐部,每个俱乐部有20—40名学生。俱乐部—项目式学习是聚焦主题任务的实践活动,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例如,学生完成定格动画课程必修课之后,可以选择加入创客俱乐部或者校园电视台,在创客俱乐部或校园电视台再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项目进行研究。学生选择校园电视台《走南宁》文化研究系列项目,可以了解南宁的历史和文化,熟悉电视制作相关职业的工作情况。

新时代背景下初中劳动教育 “普职融通”模块化课程教学改革实践研究

新时代背景下初中劳动教育“普职融通”模块化课程教学改革实践研究 作者:石鹏王刚 来源:《广西教育·A版》2022年第01期

【摘要】本文基于新时代劳动教育背景,阐述将职业教育资源引入初中劳动教育、将劳动教育与职业认知相结合、建立初中劳动教育“普职融通”模块化课程体系的教学改革实践,着重探讨如何系统开发劳动教育模块化课程资源、建立劳动教育CICP教学模式与综合保障机制,以解决初中劳动教育目标不明确、路径模糊、资源有限等问题。 【关键词】劳动教育普职融通模块化课程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2)01-0004-04 学校的使命是立德树人,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教育部颁发的《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明确提出,要加快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全面构建体现新时代特征的劳动教育体系,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劳动品质,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创新。中小学加强劳动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劳动兴趣,磨砺学生的意志,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 初中学校劳动教育课程资源匮乏,加上学生学业紧张,劳动教育实施存在诸多困难:一是劳动教育目标不明确,缺乏规范、系统的劳动教育课程;二是劳动教育实施路径模糊,缺乏有效的教学模式;三是劳动教育资源有限,没有建立常态化机制。 我校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培养,致力于帮助学生获得与其能力相符的成绩,并为其终身发展奠基。基于上述对劳动教育的认知和學生成长的现实需求,我校自2010年开始尝试将职业教

育资源引入初中劳动教育,将劳动教育与职业认知相结合,进行初中劳动教育课程化的改革与实践。 一、建立劳动教育“普职融通”模块化课程体系 (一)确立校本化初中生劳动素养目标体系 《纲要》指出,劳动教育的总目标是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发展必备的劳动能力,培育积极的劳动精神,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品质。学校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必须基于校情和学情,体现《纲要》的学段要求及各学段劳动素养的延续性和层级性。 秉持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创新的劳动教育理念,我校初步确立了初中生劳动素养“四维三阶目标”体系(如表1)。“四维”指的是劳动素养目标的四个维度:劳动认知、劳动技能、劳动习惯和劳动品质,为劳动教育课程的开发与教学设计提供方向性指导;“三阶”指的是不同年级学生劳动素养的不同发展层级,凸显劳动教育的认知层级和能力层级两个方面,用以指导劳动教育的实施。 表1 初中生劳动素养“四维三阶目标”体系 [素养维度素养目标初级中级高级劳动认知了解劳动的价值了解职业的特点与魅力了解自己,发现兴趣劳动技能掌握基本生活技能掌握项目式学习方法尝试自我规划与管理劳动习惯主动,认真勤奋,高效实践创新劳动品质担当与合作理性与诚信热爱与奉献 ] (二)构建“普职融通”模块化课程体系 “普职融通”就是将职业教育资源引入初中劳动教育,丰富初中劳动教育课程资源,将劳动素养培育与职业意识培养有机结合,既区别于小学阶段的初级劳动认知与劳动技能教育,又为高中、大学阶段的生涯规划教育奠定基础,凸显初中阶段劳动教育承前启后的特点。 “普职融通”模块化课程(如图1)强调课程模块之间的内在关联与互补。模块化课程一方面能够丰富原有的劳动课程,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求,有利于劳动教育多维目标的达成,另一方面也有利于课程的选择与重组,应对课时紧张的问题。模块化课程使得课程的建设与实施更具灵活性和开放性。 根据劳动教育目标定位,我校整合开发了劳动认知、劳动体验、生涯规划三大课程群,共13个课程模块,总计200个课时,同时制定了课程实施计划,将劳动教育与职业认知、劳动体验与技能掌握、创新实践与职业意识相结合,遵循“基础认知—直观体验—创新实践”的认知规律,体现了课程体系的完整、连贯和内在逻辑性。

普职融通试点实施方案

普职融通试点实施方案 为推进我市现代职教体系构建和高中段学校课程改革,探索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多元立交的培养机制,建立我市普通高中与中职学校相互融通通道,搭建学生成才“立交桥”,特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目的意义 普职融通是全面落实国家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全体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创新手段;是转变人才成长观念、建构多元化人才成长立交桥的开拓性工程;是适应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建立人力资源强市和建设终身学习社会的必然要求。通过开展普职融通活动,建立普职合作发展的新机制,引导社会、学校与学生树立正确的教育成长观,为学生健康成长搭建多元化的学习平台和良好发展空间。“普职融通”体现了多样化、多渠道、多途径、多层次的人才发展目标。 二、任务目标 通过开展试点,探索实施和总结推广普通高中与中等职业学校学分互认、学籍互转的成功经验,更好地促进普通高中与中等职业学校沟通衔接,支持高中阶段教育多样化发展,推进普通高中特色建设,巩固提升中等职业教育,建立普通高中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相互沟通、协调发展的教育体系。 三、主要方式 1.互派教师开展合作教研与授课。 2.共同开发适合学生选修的校本教材。 3.共同开展教育科研活动:如联合申报课题、联合评选论文等。 4.互相开设选修课:中职学校为普通高中学生开设专业技能选修课,普通高中为中职学生开设文化提升选修课。 5.开设普职融通试点班:具体按2015年普职融通班招生办法实施。 6.学生相互转学:普职融通试点班的中职学生达到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的可转入普通高中学习,普通高中学籍的学生亦可根据本人及家长意愿转入到中职学校就读。 四、实施办法 1.招生计划:在2015级江山中专三年制电子商务专业安排招生计划40人,组成普职融通试点班。 2.招生对象:参加2015年江山市中考的初中毕业生,且中考成绩达460

普职融通搭建学生成才的立交桥

普职融通搭建学生成才立交桥 摘要:现阶段普职分离、重普轻职很大程度上受教育政策的影响,而教育政策的制定与我国传统文化、社会氛围、教育模式都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我国普职融通实现困难,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在中小学没有奠定应有的基础。所以本作者主要探究的是在中小学阶段的普职融通如何能有效的搭建学生成才的立交桥。 本研究主要从五个方面对普职融通的实现策略进行探索。 第一部分是绪论。绪论中主要阐明了普职融通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和应用价值。 第二部分是文献综述。通过收集国内外文献资料,吸取国内外针对普职融通办学模式的经验,总结我国面临的问题。 第三部分是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第四部分是研究方法。本文采用文献研究、资料总结等研究方法,通过分析国内外教育发展历程,剖析普职融通实现的方式特点,寻找可借鉴的经验和策略。 第五部分是中小学普职融通实施的现状分析。主要涉及到了普职融通内容、类型和价值三方面的分析。 第六部分是中小学普职融通搭建学生成才立交桥面临的主要问题。主要探讨的是普职融通课程开发体系建设和教学、物质资源两方面的问题。 第七部分是普职融通搭建学生成才立交桥的建议。本文建议可以通过加强对政策的解读和学习、促进普职办学上的有效合作、建立教育资源共享机制和实施多元的学生评价几条路径为学生搭建成才立交桥。 通过课程促进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通融,在职业学校提高对基础课程的要求,在普通中学增强职业课程的渗透。打破普职分离的现状,探索实现普职融通的路径,搭建学生成才的“立交桥”人才培养模式,让学生可以有多种多样的课程的机会,使他们得到更加充分发展。 关键字:职业教育;普职融通;实现对策 一、绪论 1.1研究背景 中国目前的教育阶段主要分为两类: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总体结构是普职二元分离的体系。两种普通职业教育的目标是不同的,普通教育的目标是升学,而职业教育则是高度重视就业。例如,初中的学生在三年学习的时间里他们的目标就是努力升入重点高中,而在中等职业学校就读的学生就要为顺利就业做准备。现阶段普职对立的状况究竟会带来怎样的问题?那么,当前的教育阶段是不是让学生既夯实了文化知识又考虑到了将来在社会中生存的能力了呢? 现阶段普职分离的现状已经引起了学生发展不均衡的问题,例如学生的过早的进行未来职业定向问题,学生的发展不全面的问题以及学生对职业不适应性的问题等,进而它都会体现在教育公平问题上。正如一些学者认为,国家、社会教育水平的基本要求是向每个公民实施基本文化知识和基本生活技能。普职分离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人类的发展,因为从本质上讲,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都在为人类发展和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而努力。学生不仅必须学习一般的文化知识,还必须面对未来的职业生活,他们需要获得在成年阶段独立生活的能力。 而普职融通政策,正是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的交流融通政策,是为我国搭建学生成才的“立交桥”政策。平时我们大多数人关注的通常会注意成绩良好的学生,他们当中有多少能上重点高中或者重点大学,这也是普通高中所关注的任务指标,升学质量。那么对于一些成

普职融通课程实施方案

普职融通课程实施方案 峡山中学 2014.9

普职融通课程实施方案 普职融通办学模式的提出和实践,为我国高中教育开辟了新的研究思路和发展方向。课程体系是“普职融通”得以实施和确保成效的承载和关键,建设一个具有承上启下,融通普职,重视导向,突出定向,注重体验,坚持科学的课程体系,有助于真正实现“普职融通”,也有助于转变普职教育传统观念、提升高中生综合素质水平,提高高中办学质量和生源稳定度,完善中等教育结构的功能。 一、“普职融通”课程体系设计基本理念 “普职融通”模式的提出有其理论背景和现实意义。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就指出,智力并不单纯的表现出语言智力,数理逻辑智力,而是由7 种不同的智力按照不同的组成方式存在于每一个人的头脑当中。这就需要教育必须促进每一个人各种智力的全面发展,也督促现代教育观念的改进和学生观的扭转。《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2-2020)》中指出要“树立人人成才观念,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成长成才。树立多样化人才观念,尊重个人选择,鼓励个性发展,不拘一格培养人才。树立终身学习观念,为持续发展奠定基础”、“促进各级各类教育纵向链接,横向沟通,提供多次选择机会,满足个人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需要”。通过将普通高中教育与技术和职业教育进行融合和再造,让学生在均等的具备文化素质的同时,也具备

基本的生活技能,职业意识,职业道德,为今后实现个人的充分、自由、最佳化的发展提供保证。 根据“循序渐进”的学习原理和职业技术知识层次的递进与划分,职业技术课程教育在高中的安排可以大致分为四大模块:生涯规划,职业探索,技能导向和毕业衔接。普通文化课程不仅向学生传授普通高中学段规定的各门学科知识,同时针对学生选择的专业另外开辟具有专业倾向的文化课程。即电子,财会等对数学要求较高的专业可以单独开辟或课堂重点介绍相关的专业数学知识;机械制造,建筑工业等专业的学生可以对物理知识进行基于基础层面更深一层次的学习。课程的安排既要照顾到学生初中毕业时所具备的知识结构和层次,还要根据学生在高中三年毕业时所选择的道路进行协调安排,做到承前启后,与职业和学术平行关联。可以看到,“普职融通”的推进在观念上还有很大的阻碍。包括行政机构,社会大众对于职业教育的偏见和对普通高中的盲目崇拜。由于中国传统的“官本位”思想以及职业学校长期形成的“落榜生的选择”之形象,让家长在给孩子选择进一步深造的道路时自然而然的将普通高中当成了不二选择。加之当前部分学校对于职业教育的漠视和极端看待,将“职业教育”直接等同于“就业教育”,忽视了其作为教育体系的应该起到的促进人全面发展之作用。这一切都对“普职融通”的贯彻实施造成了现实中的不便。但是,这也同时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结合,促进两种教育在新环境下共同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舆论环

2023年普职融通教改项目工作方案

2023年普职融通教改项目工作方案____年普职融通教改项目工作方案 一、项目背景 当前,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和科技的快速进步,传统的教育方式已经无法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因此,为了适应教育发展的要求,提高职业学校的教育质量和教学效果,普职融通教改项目应运而生。 二、项目目标 本项目旨在通过融通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的优势,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的同时,提高职业学校的整体教育水平和办学质量。具体目标包括: 1. 优化教学体系,构建融通教育的课程体系; 2. 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培养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3. 建立实践教学平台,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4. 加强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 5. 加强学校与企业间的合作,促进人才培养与实际需求的对接。 三、项目内容 1. 优化教学体系 通过研究不同学科的教学内容和学科特点,设计融通教育的课程体系。将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内容相互贯通,实现知识的

综合应用和能力的综合培养。为学生提供全面发展的机会,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 2. 教师培训与教学能力提升 开展教师培训课程,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育教学水平。提供教育教学资源和案例,引导教师进行创新教学和教学方法的探索。同时,建立教师评估机制,激励教师的教学热情和积极性。 3. 实践教学平台建设 建设实践教学平台,包括实验室、工作坊和校企合作基地等。通过与企业的合作,将学生置于实际工作环境中,提供实践机会和实际岗位培训。通过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职业素养。 4. 学生综合素质培养 通过开展各类综合素质培养活动,包括体育、艺术、实践等方面的培养。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创新思维和综合素质。通过赛事、展览等形式,展示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成果。 5. 学校与企业的合作 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制定实际需求与人才培养的对接方案。开展实习实训项目,提供实际工作机会和实际岗位培训。通过企业合作,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职业发展空间。 四、项目实施措施

普职融通背景下中职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及对策研究

普职融通背景下中职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及对策研究 普职融通背景下中职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及对策研究 引言 随着普职融通政策的推行与中职教育的发展,中职生的职业生涯规划面临着新的挑战与机遇。本文旨在研究普职融通背景下中职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现状,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帮助中职生更好地规划自己的职业发展。 一、普职融通背景下的职业生涯规划现状 1. 中职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认识不足 由于中职教育注重实践教学和就业导向,很多中职生缺乏对职业生涯规划的正确认识。他们普遍认为,只要能找到一份工作就足够了,对长期职业发展缺乏规划意识。 2. 过于片面的职业选择 中职生在职业选择上往往流于片面,只追求短期的经济利益,而忽视自身兴趣、能力和价值观的匹配。这导致他们在职业生涯发展过程中容易迷茫和不满意。 3. 缺乏资源和支持 相比于高职和大学生,中职生更加缺乏职业发展所需的资源和支持。他们在职业生涯规划中面临着信息不对称、职业指导匮乏等问题。 二、面临问题的原因分析 1. 教育体制与就业市场的脱节 目前,中职教育与就业市场存在一定脱节,教育部门在课程设置、学校管理等方面与职业市场需求不完全匹配,这使得中职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受到限制。 2. 职业生涯规划理念推广不到位

普职融通背景下,职业生涯规划理念的推广宣传并不充分。缺乏对中职生的有效指导与培训,使得他们对职业生涯规划的认识和重要性认识不足。 3. 学校职业指导工作不到位 一些中职学校尚未建立完善的职业指导体系,缺乏专业的职业指导教师和相应的资源,致使中职生在职业选择和规划上无从下手,容易陷入迷茫。 三、中职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对策研究 1. 加强职业生涯教育与指导 中职学校应加强职业生涯教育与指导,将职业生涯规划纳入学校的日常教学和管理中。通过开设职业规划课程、职业生涯讲座等方式,增加学生的自我认知与职业意识。 2. 建立健全的职业指导体系 学校应建立健全的职业指导体系,任职业指导教师提供专业的职业指导和咨询服务。同时,还需加强学校与企业间的合作,开展职业实习和就业见习,提供实践机会和职业导向。 4. 提供个性化职业指导 中职生个性差异较大,职业规划需要根据个人情况和能力特点进行个性化指导。学校应通过个人评估和咨询,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兴趣和能力,为他们提供个性化的职业规划建议。 5. 加强社会资源的整合与共享 中职学校应积极与社会资源进行对接,建立起与企业、行业协会等的合作关系,共享职业资源。通过邀请企业人士开展职业讲座、实地参观等活动,让学生了解职业发展的实际情况。 结论 在普职融通背景下,中职生的职业生涯规划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中职学校应加强职业生涯教育与指导,建立健全的

内蒙古中职学校普职融通方案

内蒙古中职学校普职融通方案内蒙古中职学校普职融通方案「篇一」 普职融通资源共享实施方案 峡山中学 20xx.9 普职融通资源共享实施方案 “普职融通”是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学校间为解决专业师资缺乏、场地及设施等不足,本着资源共享、共育人才之目的,让学生走出校园,跨地域学习的一种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从学校层面而言,通过“普职融通”,整合区域内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师资、设备、设施等,打破长期以来普职之间“老死不相往来”的格局,在实施真正资源共享的基础上,实施真正的人才共育。 从学生层面而言,普职之间的资源融通,不但消除了长期以来形成的普通教育重理论、职业教育重实践的固式,而且普职师生之间的交流、流动,实实在在地消除了彼此间长期以来形成的藩篱,从而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从社会的层面而言,通过“普职融通”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实践,去体验、感受职业环境,不断促进学生主动适应社会,从而培养出更多的实用型、复合型人才。 一、“普职融通”产生的背景 “普职融通”模式,非中国首创,它的产生和存在既有着历史的积淀,也有着对国外先进理念的借鉴;它的诞生和存在,既有着强大的理论支撑,也得益于教育主管部门的政策扶持。1.历史积淀 我国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敢为人先,直面他所处的“死教育”时代,向其宣战,并提出了“教学做合一”的理念。“普职融通”模式的很多思想或举措大抵都源于此。美国1989 年发布的《国家职业发展指导方针》规定,所有6 周岁适龄儿

童,自上小学时就要进行与就业相关的十二种能力、六七十项“指标”的训练。这些堪称加强版的综合素质教育,单凭某一学校独自为之,肯定难以完成。英国在1986 年建立了国家职业资格制度,职业资格证书和普通教育的文凭、证书相对应,可与普通教育高级证书一样,成为进入大学的资格证书。英国的这一“壮举”开辟了普职互认的先河。2.理论支撑 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发展学家霍华德·加德纳于1983 年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倡导学校教育是开发多种智能并帮助学生发现适合其智能特点的职业和业余爱好;让学生在接受学校教育的同时,发现自己至少一个方面的长处。“普职融通”的实施,让学生智能的开发和长处的发现变得更加轻松快捷,是多元智能理论在实际教育中的有益探索和实践。建构主义理论认为人的学习过程实质上就是“知识建构”和“能力生成”的过程。认为学习不是简单的知识传递,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的过程。学生通过接触客观世界,与物质、技术及他人进行“交流”,发现知识概念及其联系并运用之。学生由求知者变为发现者和生产者。“普职融通”有效地实现了学科知识构建与专业能力培养,课本教材与设备设施有机结合,进而实现学生手脑协调发展,是建构主义理论学习的最佳结合形式。3.政策支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xx-20xx)》明确提出,克服应试教育倾向,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鼓励普通高中办出特色,满足不中职校“普职融通”模式探究 二、中职校“普职融通”的资源共享途径 通过先前对“普职融通”产生的背景追溯及目前国内“普职融通”现状分析,结合教育实际,下面从以下几个方面探究打通“普职融通”之路。1.普高升学新途径 每年一度的普通高考万众瞩目,对于考生来说更是千军万马挤独木桥,虽然高考录取率逐年提升,但每年仍存在着大批落榜学生。江苏省早在上世纪90 年代便开辟了面对中专、职高生的对口单招考试。随着单招考试的日益发展和日渐成熟,新的运行机制正发挥着积极的作用。特别是近几年来形成的“3+X+Y”模式,不但扩大了人才选拔的范围(不限于中专、职高生),而且对人才的可持续发展有着更加深远的意义。

2023年普职融通教改项目工作方案

2023年普职融通教改项目工作方案 一、项目背景和目标 1. 背景 当前,普职教育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然而,传统的普职教育模式存在一些问题,例如教学内容过于理论化、教学模式单一、学生实践能力不足等。为了提高普职教育的质量和效果,推动普职教育与产业融合发展,需要进行教改,提供更适应时代需求的教育方案。 2. 目标 本项目的目标是通过融通教改,提高普职教育的质量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促进普职教育与产业的深度融合,为学生提供更适应社会需求的职业教育,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二、项目内容和实施措施 1. 教学内容改革 通过与相关产业企业合作,优化普职教育的教学内容。根据产业发展的需求,重新设计教学大纲和教学材料,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入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材料,开设相关的实践课程,提供实践机会,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2. 教学模式创新

实施融合教学模式,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通过企业实习、校企合作等方式,让学生接触实际工作环境,增强他们的实践能力和适应能力。同时,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如案例分析、项目驱动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思维。 3. 师资队伍建设 加强教师培训和进修工作,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引进行业专家和企业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加强产学研合作,实现教育和产业的深度融合。同时,建立教师交流平台,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和合作,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4. 学生评价体系建设 建立科学有效的学生评价体系,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评价。通过开展实践项目、竞赛和评选等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践和创新,体验成功和失败,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预期成果和效益 1. 提高普职教育的质量 通过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普职教育的质量。学生将能够更好地适应产业的变化和发展需求,提高就业竞争力。 2. 推动产业与教育的深度融合

普职融通背景下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及对策研究

普职融通背景下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 及对策研究 摘要: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具有针对性、科学性以及丰富性的特点,同时也是保证职业指导成效的重要因素。针对普职学校学生职业生涯指导工作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并提出强化职业生涯的理念,希望能对普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起到指导作用。 关键词:普职融通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对策研究 引言:职业生涯规划又称之为职业生涯设计,它是针对个人实际情况以及眼前的制约因素,为自己确立不同的职业目标和方向,为实现职业生涯的目标而制定行动方案。普职学生职业生涯指导主要以职业指导术语进行,更加重视职业指导的作用。 一、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意义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经济改革日趋深入,产业结构也在不断的优化,对于人才的需求也在发生着改变。我国就业形势从地域需求,产业结构以及人才变革方面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职业生涯的规划,其主体是学生,其出发点在于学生对自我的认知,通过职业生涯的规划,更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自我认知,并针对性的提升自己的职业技能,不断的完善职业素养,提升学生就业的几率和满意度[1]。 二、普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现状 (一)学校组织机构与制度不健全 当前,普职学校的职业指导主要是由招生就业办组织,为学生提供完善的就业信息,组织学生进行面试。在相关的调查数据发现可知,普职学校的职业指导

工作还存在着双轨并行的现象,也就是由招生就业办与职业指导教师进行职业指导,但两者之间没有统一的安排和规划,最终导致学校组织机构混乱[2]。 (二)职业规划缺乏科学性 职业生涯指导规划中主要包括职业道德培养、专业的选择、职业能力的培养 等丰富多彩的内容,这些都是贯穿于整个学习活动之中。在相关的调查数据可知,大部分的普职学校对于职业指导内容只重视就业信息,职业道德和求职技巧的指导,通常在学生二年级下半学期或者是三年级上半学期进行,这种职业规划缺乏 科学性[3]。 (三)学生思想观念认识不到位 目前,普职学生大部分是由普通教育所剩的差生,他们对于普职学校以及自 我缺乏科学合理的认知,对于职业生涯的规划存在偏见,对自我行为缺乏控制, 不少的学生存在方向不明确,上进心不强的态度,很多学生经常认为自己不如别人,对自己的前途没有自信[4]。 (四)规划设计指导缺乏专业性 也有调查显示,普职学校就业指导教师通常是由政治理论课程教师转变而来,一部分是从专业课程教师队伍选取,并没有受过专业的训练,很难胜任就业指导 工作。同时,教师的积极性不高。很多教师除了学生学过的教材以及参考书外, 很少会对企业、行业进行调查实践,对于企业,行业的认知知之甚少[5]。 三、普职融通背景下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对策 (一)强化学生涯规划理念 有针对性地开设《高中生生涯教育课程》可以使学生提高自我认识,更好 地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提高学生的职业兴趣,提高学生的职业价值观念,这就需 要高中生不单单考虑自己的兴趣,还要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特长以及能力,树立 正确的价值观念。

在普职融通实践教学中的几点感悟

在普职融通实践教学中的几点感悟 普通职业教育是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融通实践教学是普通职业教育的核心和基础,它是将学生从传统的课堂学习中解放出来,让学生在实际工作环境中学习、练习和体验职业技能、技术能力和素质,提高工作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有效方法。下面是我在普职融通实践教学中的几点感悟。 一、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在普职融通实践教学中,实际操作能力是最重要的,因为职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具备实际工作能力,而实际操作能力是实现这一目的的前提。因此,教师应该要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让学生不仅会理论,还会实际操作。 二、注重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 普职融通实践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活动,它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实验、创新,通过自主学习和创新不断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三、注重实际工作环境的模拟 普职融通实践教学是要让学生在实际工作环境中学习、练习和体验职业技能、技术能力和素质的,因此,教师应该注重实际工作环境的模拟,让学生在模拟的环境中学习和实践。 四、注重对学生的个性化和差异化教育 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差异化需求是肯定存在的,因此,在普职融通实践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对学生的个性化和差异化教育,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和需求进行针对性的教学,让学生在个性化和差异化的教学中得到更好的发展。 五、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 普职融通实践教学的目的是要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包括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实际操作能力、沟通协作能力、领导能力、自我管理能力等方面的发展。 总之,普职融通实践教学是一种注重实际操作、鼓励创新、模拟实际工作环境、个性化教育和综合素质培养的教学方法,它促进了职业教育的发展,培养了具备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人才,有助于推动我国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

普职融通教改项目工作方案

普职融通教改项目工作方案 一、项目背景和目标 普职融通教改项目是为了促进普通职业教育学校与社会资源的融通,推动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举措。该项目旨在通过建立学校与企业、行业协会等社会力量的紧密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更加实践性、符合社会需求的职业教育,培养更加适应市场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具体目标如下: 1. 建立学校与企业、行业协会等社会力量间的合作机制,共同开展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工作。 2. 提升学生职业素养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适应市场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3. 推动职业教育教学理念的转变,从传统的知识传授型教学向能力培养型教学转变。 4. 促进职业教育和企业需求的对接,缩小校企之间的需求差距。 二、项目实施方案 1. 建立校企合作机制 (1)学校与企业签订合作协议,明确双方的合作目标和职责。 (2)学校组建校企合作办公室,负责协调学校与企业的合作事宜。

(3)学校与企业定期召开合作座谈会,交流合作进展和存在的问题。 2. 推进教师培训 (1)组织教师参与相关培训课程,提升教师的实践能力和教学水平。 (2)建立教师交流平台,促进教师之间的学术交流和教学经验分享。 (3)鼓励教师赴企业进行实践教学,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 3. 开展学生实践活动 (1)与企业合作,举办职业教育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 (2)组织学生参与行业展览、比赛等活动,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3)建立学生实践基地,定期组织学生前往实习,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4. 推进课程改革 (1)重新设计课程体系,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2)引入企业职业教育专家参与课程开发,确保课程与市场需求相适应。 (3)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探索普职融通模式 走普高特色化之路

探索普职融通模式走普高特色化之路 摘要:普职融通是普通高中多样化、特色化发展工程的重要内容。秣陵中学从模块化选择、校本课程、商业社团以及课堂改革等方面做出大量的尝试,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关于普职融通深层次发展遇到的瓶颈也做了一定的思考。 关键词:普职融通举措瓶颈 一、我校“普职融通”办学实验的背景 1.破解薄弱学校发展困局。 秣陵中学具有六十多年的办学历史,曾数度创造教育辉煌,成就一方学子。2007年,南京市江宁区教育布局调整后,因办学绩效、校友影响以及学校区位优势等诸多因素,学校得以保存。但由于校园面积偏小,不满足江苏省三星级以上学校办学硬件要求,学校办学方向被政策性定位为“满足部分学生上普通高中的愿望”,学校招生定位在普通高中末端。办学绩效下滑导致招生质量与数量逐年下降,成就感的落差扼杀教师工作激情,在普通高考“同质化”竞争的独木桥中,学校办学陷入困境。要想走出困境,必须另辟蹊径。 2.满足低分学生成才需要。 对一个家庭而言,孩子就是“百分百”。学生文化基础再薄弱,家长对学生依旧充满期待,寄以厚望。我们秉持“提升学生生活能力、就业能力和生活品质,为学生终身幸福奠基”的办学理念,在普通高考方面,“合格+特长”的培养模式成了学校必然选择。“合格”有两层含义:思想素质过硬,文化素质过关。一方面每个班级推行以综合素质评价为主体的学生千分制考核,让学生发展有章可循,有据可依。另一方面,在高二时,要求普高升学班的所有学生参加全部七门学科省级学业水平测试,力争全科合格。“合格”是我们的最低目标,“特长”是我们的重点挖掘。每一个学生都有亮点,在学校的三年,就是寻找这个亮点并让它尽情发光的三年。体育、美术、音乐、舞蹈、播音主持等全面开花,哪怕一种专业只有一个学生,学校也决不放弃。尽管如此,本科以上升学率依旧很低,我们的出路在哪里? 3.成就区域教育多样格局。 2011年秋,南京市启动普通高中多样化特色化工程建设,拟在“十二五”期间重点建设20所具有鲜明办学特征的高水平高中,即:综合改革高中、学科创新高中、普职融通高中和国际高中。到2020年,通过滚动发展,努力形成全

普职融通政策下的英语教学改革

普职融通政策下的英语教学改革 普职融通,也叫普职融合。是由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合作,双方共同设计课程、互派师资,实行学分互认、学籍互转的一种崭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从中职学校角度讲,生源是由未达到普通高中录取分数线的学生组成,在高一第一学期中,这批学生全部采用普高教材进行学习,期末考试结束后,达到合作普通高中成绩分数线的学生将转入普通高中就读。但从教学宁波东钱湖旅游学校角度来讲,相对普通高中的学生来讲,生源质量上路显不足。同时师资力量不足,很多老师由中职救师直接转化过来,没有普通高中的救学经验。因此在时间短,任务重的情况下,如何让学生们在这样短的时间内学有所成成了重中之重的工作。 1普职融通英语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1.1不注重学生现有知识经验 由于受到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大部分教师在开展英语阅读教学时,注重讲解英语课本的语言点和语法,存在思维局限性,没有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在教学过程中不关注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没有优化整合与连接学生现有知识经验,从而导致学生知识获取存在孤立局面。不能形成英语知识体系。 1.2合作协同效果不佳 在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不注重学生的差异性,没有正确认识的学生英语阅读的主体性,不注重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也没有引导学生进行深入辩论和探讨,无法培养发散性思维,也不能实现英语资源共享与开发,相应影响英语阅读教学的实际效果。 1.3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创新力度不足

长期以来,教师都采用传统救学方法开展教学活动,不注重应用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也无法通过现代化多媒体手段,创设形急的救学过程,不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参与意识。 1.4文化背景导入与情景创设力度不足 在普高英语阅读教学过程中,就是注重讲解词汇和语法,没有创设文化知识背显与情境化教学,从而导致学生对阅读的认知浅浅,没有深入分析英语知识的关联性,也不注重英语知识的迁移与内化,对学生英语阅读兴趣造成影响。 1.5课堂互动不足 通过对英语阅读课堂教学调查能够看出,师生互动交流不足,问题比较突出。多数教师过度追求表面形式,没有严格按照国家要求开展互动式教学。正是由于课堂教学存在虚假成分,从而导致课堂互动,成为师生配合表演的过程,无法提升教学效果。导致伪互动教学模式的根源在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不足,学生在课堂上没有注重自主阅读和文本思考。教师盲目带领学生开展合作交流式学习,无法获得预期效果。对于学生来说,当缺乏个人思考和文本阅读过程时,在和教师进行互动时缺乏自身心得体会,从而导致学习热情和积极性较低,出现被动式学习情况。 1.6课堂资源分布不均 通过对每节阅读课程回答问题学生的比例进行分析,可以看出部分性格开朗,成绩优秀的学生总是回答大多数问题,受到教师关注。然而对于普通学生来说,在英语阅读课堂中没有获得相应的知识,也没有般炼自身能力。从本质上看,即使是救师本身,也不希望阅读课堂中出现此种状况,所以必须从根本上转变表演性教学模式。

基于职普融通的中小学职业技术教育课程体系研究

基于职普融通的中小学职业技术教育课 程体系研究 摘要:职普相互渗透和沟通是世界性教育制度改革的趋势和重点,也是我国中长期教育发展的规划。本课题将职业教育先进的教学理念融入中小学部分课程中,进行教育方法改革,按照“统整试探-试探分化-分化专精”三个梯度的的培养过程进行设计,探索与构建适合中小学的职业课程体系。在基础教育阶段引入职业教育内容,可以开辟更广阔、更多样的成才立业之路,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巩固基础教育的成效。 关键词:职普融通;中小学;职业技术教育;课程体系 1.引言 2019年1月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要健全国家职业教育制度框架,优化教育结构,把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作为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和建设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基础。鼓励中等职业学校联合中小学开展劳动和职业启蒙教育,将动手实践内容纳入中小学相关课程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2021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就职业教育工作专门作出重要批示: “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国家经过多年的探索,已经充分意识到职普融通是我国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新的研究思路和发展方向,是促进中小学生全面发展、完善职业教育体系、重塑职业学校社会形象的有效途径。 在“职普融通”长期的实践探索中,尽管职业教育学校与中小学合作开展职业教育的顶层设计已具雏形,不少地区双方的合作尝试也进行的如火如荼,但很多学校只是对政策的简单呼应,开展效果不尽人意。中小学职业启蒙教育面临如下困境:职业教育因受专业师资、设施设备和职业体验环境等诸多方面的限制,无法全面开展职业启蒙教育;保障制度不完善,职业学校与中小学合作不扎实;

高中普职融通办学模式探索的实证研究

高中普职融通办学模式探索的实证研究 本文对我校普职融通办学实践进行了实证研究。笔者首先简要分析了我校探索实践普职融通办学模式的现实背景,对具体做法作了写实性描述。笔者认为,实践高中普职融通,一方面能做到“因材施教、分层教学”,实现高中培养目标多样化;另一方面,立足普高教育,通过课程解构与重构,能真正实现普高教育与中职教育的大融合。 标签:普职融通办学模式实证研究 我校探索实践普职融通办学模式是顺应世界高中教育发展潮流,构建双螺旋学习引擎,培养学生基础能力和综合素质的理性办学行为,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选择。 一、我校探索实践普职融通办学模式的现实背景简析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鼓励有条件的普通高中根据需要适当增加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探索综合高中发展模式,采取多种方式为在校生和未升学毕业生提供职业教育”。 国际上,高中普职融通在发达国家和新型工业化国家非常盛行,美国最为典型,再譬如,挪威在1974年颁布了《高级中学教育学》,其中就确立了高中阶段普职融通的教育体系,普职融通也是当前英国教育改革的重要方面。在我国,由于有国家相关政策的支持,早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广东、上海、江苏、浙江、山西、四川、湖南等省市部分学校开始积极探索实践普职融通办学模式。比如:温州市职业中专与温州十九中、二十一中合作,南京高淳湖滨高级中学与高淳中专合作,四川阆中中学与江南职中合作,实行普职教育互融互通,等等。特别是四川阆中中学成为了全国普职融通办学模式的典型,其校长赵书远还应邀参加了2010年2月温总理主持召开的《纲要》座谈会,并作了普职融通专题汇报,得到了温总理及与会专家的肯定。纵观国际国内高中教育的发展形势和趋势,普职融通办学模式有其可行性与必要性、合理性与科学性。 我们株洲先锋高中位于醴陵县级市内,是2000年初中生源高峰期醴陵普高学位紧张的情况下,由国家级重点技工学校湖南轻工高级技工学校投资举办的一所民办普通高中。我校作为一所非重普通高中,在醴陵三所省示范性普通高中的夹击下,初中毕业生通过严格的选拔程序,几经选拔和筛选,优质生源与我们无缘。但教育的使命在于促使人的发展,普通高中学校应该对不同层次、不同优势、不同需求的学生的生存与发展承担责任,既要关注能够升入高等学府的学生的发展,又要关注不能升学深造的学生的发展。基于这种教育理念,我校注重校本,理性定位,积极探索适合我校生源特点的办学模式,确定将举办方的职教资源嫁接于普高教育,为我校学生提供升学与就业两个准备的教育。 二、我校探索实践普职融通办学模式的具体做法及成绩

浅析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下普职融通的困境与破解.doc

浅析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下普职融通的困境 与破解- 中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既要体现上下贯通的职业教育体系内部机制改革,又要体现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融通的外部结构建设,普职融通成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内涵建设的重要维度。《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明确提出,到2020年,形成适应社会发展需求,产教深度融合,中高职衔接,职普相互沟通,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由此可见,在中职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普职融通是中等教育阶段发展的趋势。中职教育如何在与学术教育完美融通的同时完善自身,对普职融通进程中出现的问题该如何解决,如何促进普职融通在国家层次的制度改革,这些都是研究的热点问题。 一、普职融通的学术表达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学者多使用普通教育职业化或职业教育普通化来指代普职融通。21世纪前十年,以普职沟通或普职一体化作为关键词来论述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之间融通政策及策略的文章逐年增加。就几个提法的侧重点来看,普职融通一词更具统摄性。中职教育要实现高效改革,就必须搭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之间的立交桥,推动两者的融合与沟通,在融通的前提下实现教育公平。 普职融通具有三方面的内涵:横向上,普职融通要求将分离的普通教育机构与职业教育机构进行有机整合,即横向融通;纵向上,普职融通要求建立各级各类教育之间的有机联系,即纵

向融通;深度上,普职融通不仅涉及办学机构之间的整合与沟通,还要求课程与办学目标相衔接。普职融通的最高境界是使学生实现可持续发展,进而达到全人教育,即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不再纠结于升学与就业的无谓之争,融通更深入、持久。 二、普职融通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1.普职融通的必要性。《现代汉语新辞典》将必要性解释为相对于选择性而言的一种事物倾向,是达到一定目标所需要的条件、因素。中职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具有基础作用,由于普职分离弊端的凸显、普职等值的要求、终身教育理念以及关于人的可持续发展理论内涵的不断丰富,在中等教育阶段实现普职融通的必要性日益突出。 第一,普职分离的弊端日益凸显。从历史来看,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基本处于分离状态,且这种分离在中等教育阶段表现得尤为明显。以英国为例,英国是一个有着学术至上传统观念的国家,重学术轻技能,教育系统从下至上都实行严格的双轨制。11岁考试分流后,学生分别进入三种学校,即文法中学、现代中学和技术中学。就英国的经济发展情况来看,双轨制明显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这也是导致二战后英国的国力逐渐被德、日等新兴工业国家超越的主要原因。再者,严格的双轨制阻碍了职业教育的发展,也成为英国推动建立国家资格框架的主要动力。当今绝大多数国家在中等教育阶段实行普职分离,普通中学实行以文化知识为主的普通教育,职业中学则实行以职业技能为主的职业教育。普职分离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多数国家已导致教育结构失衡。 第二,普职等值的必要前提。姜大源提出,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应用型人才要和普通高等教育培养的学术型人才同层次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