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高中语文 第13课《张衡传》教学资料(结)新人教版必修4
- 格式:doc
- 大小:747.00 KB
- 文档页数:5
【结】人教必修4第13课《张衡传》教学资料一、学习探究1.本文写了张衡的文学才能、科学成就和政治才干三个方面的内容,却又并非彼此独立。
它们是如何相互联系的?全文三大段,分别着重写了一个方面的内容,而彼此又有相互联系。
比如第1段的“从容淡静”与第2段的“不慕当世”;第1段的“不好交接俗人”“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
衡乃……因以讽谏”与第3段出任河间相时的“治威严,整法度……称为政理”。
又如第1段的“通五经,贯六艺”“才高于世”与第2段“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著《灵宪》、《算罔论》,言甚详明”,等等。
我们都能看到张衡无论是平时为人还是政治才干,无论是谦逊自处还是潜心科研,都是前后一贯、浑然一体,而不是彼此孤立的。
2.《张衡传》的原文全面地记叙了张衡在文学上、政治上、科学上的成就,选作课文时删节较多。
课文选材及剪裁特点是什么?原文比较多的篇幅收录了张衡的文学创作,节选时都略去了;“永和四年卒”之后还有:“著《周官训诂》,……凡三十二篇。
”综合介绍张衡的著作和学术上的成就,节选时也略去了,使第5自然段突出了张衡政治上的表现。
而原文中有一些政治经历,因关系较小,也略去了。
在写到他的为人时,详写了他积极进取的主导方面,略写了“上书乞骸骨”归隐田园的消极方面,节选时又删去了原在第4、5自然段之间,不敢与阉党斗争以及明哲保身等表现的文字。
可见,本文是以科学家的传记这个角度选择材料加以剪裁组织的。
这样,它就既全面地仍从文学上、政治上、科学上三方面介绍了张衡一生中的重要表现,又重点突出地详写了他在科学上的辉煌成就。
在重点写他的科学成就时,略写浑天仪,详写地动仪;写地动仪时,除了具体记述机构、作用以显示其不平常的科学才能外,还生动描摹了地动仪的形状雕饰,使所写事物更为形象;对地动仪不仅写了它的“静态”,还写了它的“动态”,不仅用“验之以事,合契若神”一语概述了它的灵验,还用“地震陇西”这一典型事例证明它的神妙。
由于剪裁恰当,详略适宜,使人对他的文学才能、科学成就、政治表现和性格特点有全面的了解,而对他首创的地动仪则印象更为突出鲜明。
《张衡传》教案一、教法建议【抛砖引玉】学习《张衡传》要抓住两个要点:1 . 在分析课文辞章基础上讲清传记文学的特点,要结合“思考和练习”,介绍人物传记的一般知识。
2 . 从分析课文写作特色入手,使学生从实践中理解人物传记特点,了解张衡在科学上的不朽成就。
【指点迷津】学习《张衡传》写作特点,主要扣住两点,一是详略得当,二是语言简炼、形象、具体。
对于第一个特点,先让学生从整体上认识,教师可作如下引导:1 . 先在全文各段中比较详略,分析详写张衡科学成就的原因。
并可追问:对张衡的文才和政绩,完全舍去不写行不行 ?2 . 比较写张衡各项发明创造的详略,分析详写候风地动仪的原因。
3 . 再在写候风地动仪这段中,分析特别着力写仪器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
通过提问、分析,让学生具体认识课文在记叙详略上的细致安排,都是为了突出张衡是一个伟大的科学家。
由此而推一般,传记的详略取舍,应服从于突出传主特点的需要。
对于第二个特点,可让学生通过自学理解“候风地动仪”一节来认识。
二、学海导航【学法指要】( 一 ) 《张衡传》叙述了张衡哪几方面情况 ? 重点叙述的是什么 ? 根据这些记叙,对张衡做出评价。
本篇课文记叙了张衡政治、文学与自然科学三个方面的情况。
重点记叙的是张衡在自然科学方面史无前例的伟大贡献,详细介绍的张衡发明的候风地动仪的外形、雕饰、内部构造、工作原理及其科学效验等情况。
张衡,作为一个伟大的学者,在中国历史上是罕见的;作为一个伟大的科学家,在世界历史上也是突出的。
张衡致力于科学研究,尤其注重实验科学的研究和发明创造,这一点在世界科学史上也属难能可贵。
以我们今天20世纪的科学水平看,不难想象古人研究天文、地震一类学问的艰难。
只就张衡的候风地动仪来说,就比欧洲人要早1700多年,这一伟大成就,至今为世界所公认。
然而这只是张衡研究地震学的成果,张衡的伟大在于他取得这些成果的过程,在于他处在谶纬迷信观念风行一时,思想统治极为严酷的东汉时期取得了这样辉煌的成就。
十三、《张衡传》教案内容感知《张衡传》选自《后汉书》,原文较长,课文只截取了其中的几节。
文章首先介绍张衡青少年时代的经历、为人和文学才能。
按照传记体例,文章先介绍了人物的姓名、表字、籍贯。
接着记叙了张衡的求学历程,作者用“通五经,贯六艺”六个字,高度概括了张衡考察、求学的成果,然后从创作动机、创作过程和作品在当时的影响三个方面介绍了他写作《两京赋》的情况。
文章主体记叙张衡在科技史上的杰出贡献。
文章先概述他的特长,擅长制作,尤其精通天文、阴阳、历算等方面的学问,并简略地介绍了他的科技成果。
作者集中笔墨介绍候风地动仪,对其制造时间、材料、大小、外形、构造,直到作用和征验等都作了具体、细致的描绘。
文章同时还穿插介绍了他的宦历情况。
“不慕当世”是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的根本原因。
这既说明他始终不改自己的操守,也揭露了封建统治者不能重用人才的社会现实。
末尾记叙张衡的政绩。
他一生仕途坎坷,晚年又被宦官排挤出京师,出任河间相。
但他并没有因此而屈服,而是与豪强作了坚决的斗争。
他任职只有三年,却把河间治理得“上下肃然”。
【教学目的】1、掌握叙述、说明事物的方法及详略得当的剪裁方法。
2、理解和掌握文言虚词“于”,复习意动和使动用法。
3、了解张衡在科学技术上的成就和贡献,学习张衡刻苦钻研的精神。
【教学重点】本文详略的剪裁。
【教学难点】区别虚词“乃”、“于”的用法。
【教学方法】讲读课【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和步骤]第一课时[教学要点]1.介绍作者和《后汉书》。
2.了解张衡。
3.串讲课文。
[教学过程]:一、作者简介:范晔(公元398年—445年),字蔚宗,南朝宋史学家,顺阳(今河南淅川东)人。
官至左卫将军,太子詹zh ān事。
宋文帝元嘉九年(432年),范晔因为“左迁宣城太守,不得志,乃删众家《后汉书》为一家之作”,开始撰写《后汉书》,至元嘉二十二年(445年)以谋反罪被杀止,写成了十纪,八十列传。
他编纂《后汉书》的目的是,“欲因事就卷内发论,以正一代得失”。
X衡传一、教材地位和作用作者X晔以质朴通俗的语言,粗线条地勾勒了东汉文学家、科学家X衡的一生,展现了他的高尚品德和杰出才能,并着重强调了他在科学上的重大贡献。
本文不仅是学生进行文言文学习、传记文体学习的重要载体,还可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与情感。
因此其作用与地位十分重要的。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我制定了以下“三维”教学目标。
二、教学目标1.了解传记文章的特点,学习本文记人叙事详略安排得当的写法。
2.掌握课文中所涉及的文言词句知识和文史、文化常识。
3.了解X衡的品格和他在科学、文学、政治各方面的贡献,学习他刻苦求学、科学务实、追求真理的精神。
三、重点难点文言文,首先是“文”,学习实词、虚词(于、乃)、特殊句式以及人物传记写法,还有承载的人文精神是重点,文章中涉及大量的古代专有名词、文化常识,会对学生的理解文章造成一定难度,不仅是本课时的难点。
四、教法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教师既是与学生平等的对话者之一,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
”“教师的点拨是必要的,但不能以自己的分析讲解代替学生的独立阅读。
”针对本文特点,本人设计一方面要求学生借助工具书,通过自主阅读、合作学习,疏通文意,利用学案导学实现对文言知识梳理和巩固;另一方面,通过讨论分析,文章结构及人物形象分析。
五、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在中国古代,有一位智者的名字与西方的哥白尼、伽利略、开普勒齐名并提,他就是东汉时期的文学家、科学家X衡。
1970年国际天文学会命名月球上的环形山为X衡山;1977年又将太阳系中一颗编号为1802的小行星命名为X衡星。
1959 年党和政府重修X衡墓时,现代郭沫若题词:如此全面发展之人,在世界上亦罕见。
这是当今世界对建造世界文明的科学巨匠表达出的一种最崇高的敬意,是什么原因使X 衡成为了世界闻名的伟人?《X衡传》中给了我们最好的解释。
今天,我们要一起来阅读这篇文章,从而走近X衡,了解X衡。
第13课张衡传学习重点 1.掌握文中涉及的重点文言实词、虚词、句式。
2.梳理文章结构,了解张衡的主要成就;学习张衡的高尚品德和刻苦钻研的精神。
3.学习本文语言质朴的写法。
一、张衡名句1.人生在勤,不索何获?2.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不耻禄之不伙,而耻智之不博。
3.土扶可城墙,积德为厚地。
4.所贵惟贤,所宝惟谷。
二、《后汉书》名句1.以身教者从,以言教者讼。
2.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3.《阳春》之曲,和者必寡;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4.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5.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
文本导学1.读准字音(1)蟾蜍..()(2)连辟.公府()(3)逾侈.() (4)璇.机()(5)伺.者() (6)帷.幄()(7)骸.骨() (8)邓骘.()(9)算罔.论()2.词语理解(1)解释加点的词语①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②累召.不应:③言甚详明.:④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⑤中有都.柱:⑥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⑦又多豪右..:(2)通假字 ①员.径八尺: ②形似酒尊.: ③一时收禽.:(3)一词多义①征⎩⎪⎨⎪⎧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 公车特征.拜郎中: 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兵未战而先见败征.:②精⎩⎨⎧精.思傅会,十年乃成: 以精.铜铸成: 齐楚之精.英:③观⎩⎪⎨⎪⎧观.太学: 大王见臣列观.: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余因得遍观.群书: 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④机⎩⎨⎧ 衡善机.巧: 尝一龙机.发而地不觉动: 成败之机.,在于今日: ⑤迁⎩⎨⎧再迁.为太史令: 始兴起学校,渐迁.其俗: 迁.客骚人,多会于此:⑥发⎩⎪⎨⎪⎧傍行八道,施关发.机: 机发.吐丸,而蟾蜍衔之: 发.图,图穷而匕首见: 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 使人发.书至赵王: 野芳发.而幽香:(4)虚词归纳乃⎩⎪⎨⎪⎧十年乃.成: 遂乃.研核阴阳: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乃.重修岳阳楼: (5)古今异义 ①常从容..淡静 古义: 今义:②举孝廉不行.. 古义: 今义:③公车特征..拜郎中 古义: 今义:④覆盖周密..无际 古义: 今义:⑤寻其方面.. 古义: 今义:⑥衡下车..,治威严 古义: 今义:⑦上下肃然..古义:今义:3.词类活用(1)妙尽璇机之正.:(2)大将军邓骘奇.其才:(3)皆共目.之:(4)以为吉凶..倚伏,幽微难明.:4.文言句式(1)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2)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3)验之以事,合契若神:(4)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5)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5.语句翻译(1)常从容淡静,不好交接俗人。
【结】人教必修4第13课《张衡传》教学资料一、学习探究1.本文写了张衡的文学才能、科学成就和政治才干三个方面的内容,却又并非彼此独立。
它们是如何相互联系的?全文三大段,分别着重写了一个方面的内容,而彼此又有相互联系。
比如第1段的“从容淡静”与第2段的“不慕当世”;第1段的“不好交接俗人”“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
衡乃……因以讽谏”与第3段出任河间相时的“治威严,整法度……称为政理”。
又如第1段的“通五经,贯六艺”“才高于世”与第2段“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著《灵宪》、《算罔论》,言甚详明”,等等。
我们都能看到张衡无论是平时为人还是政治才干,无论是谦逊自处还是潜心科研,都是前后一贯、浑然一体,而不是彼此孤立的。
2.《张衡传》的原文全面地记叙了张衡在文学上、政治上、科学上的成就,选作课文时删节较多。
课文选材及剪裁特点是什么?原文比较多的篇幅收录了张衡的文学创作,节选时都略去了;“永和四年卒”之后还有:“著《周官训诂》,……凡三十二篇。
”综合介绍张衡的著作和学术上的成就,节选时也略去了,使第5自然段突出了张衡政治上的表现。
而原文中有一些政治经历,因关系较小,也略去了。
在写到他的为人时,详写了他积极进取的主导方面,略写了“上书乞骸骨”归隐田园的消极方面,节选时又删去了原在第4、5自然段之间,不敢与阉党斗争以及明哲保身等表现的文字。
可见,本文是以科学家的传记这个角度选择材料加以剪裁组织的。
这样,它就既全面地仍从文学上、政治上、科学上三方面介绍了张衡一生中的重要表现,又重点突出地详写了他在科学上的辉煌成就。
在重点写他的科学成就时,略写浑天仪,详写地动仪;写地动仪时,除了具体记述机构、作用以显示其不平常的科学才能外,还生动描摹了地动仪的形状雕饰,使所写事物更为形象;对地动仪不仅写了它的“静态”,还写了它的“动态”,不仅用“验之以事,合契若神”一语概述了它的灵验,还用“地震陇西”这一典型事例证明它的神妙。
由于剪裁恰当,详略适宜,使人对他的文学才能、科学成就、政治表现和性格特点有全面的了解,而对他首创的地动仪则印象更为突出鲜明。
3.本文在语言运用上有什么特点?本文在语言运用上主要有两个特点:第一,记叙语言非常质朴通俗。
例如,“不行”、“不就”、“不应”、“不慕”等句用语非常质朴通俗,毫无雕饰,却鲜明地表现出了张衡不追名逐利的高尚品德。
第二,说明语言十分准确简洁。
例如,第4段中仅用140多字就将候风地动仪的有关情况作了比较全面的介绍,可见用语简洁;用酒樽描摹仪器的外形,用“中”、“傍”、“外”、“下”等指明部位,足见其用语之准确。
二、素材挖掘1.张衡(公元78~139年),中国古代卓越的科学家、文学家、发明家。
东汉时期南阳郡西鄂县人(今南阳市卧龙区石桥镇夏村人)。
曾任尚书和河间相等职。
他天资聪明,敏而好学,以“一物不知,实以为耻;闻一善言,不胜其喜”的态度求学治学。
他约己博艺,无坚不钻。
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
道德漫流,文章云浮,数术穷天地,制作侔造化,奇技伟艺,磊落焕炳。
他以崇高的品德,光辉的业绩,杰出的成就,伟大的贡献而名垂青史,令世人景仰,在世界科学文化史上,树起了一座巍巍丰碑。
他就像1900年前升悬到华夏天空中的一颗灿烂明星,代表了一代的精华。
学习和继承张衡的科研精神,对于激励肩负着科教兴国重任的广大干部、科技工作者,以及千千万万的青少年科技后备大军,为加速科技成果向生产力转化作出贡献,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点说他知天文、晓地理;明术数,善制作;精文学,通政治;博才多艺,品德高洁。
这与他终生刻苦,奋发努力密不可分。
人赞他“敏而好学,如川之逝,不舍昼夜”,自述志“约己博艺,无坚不钻”,自名心“君子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不耻禄之不夥,而耻智之不博。
”如此的治学态度,如此的做人品格,安能不成就他的通才,安能不成就他的博艺,安能不成就他的伟大;切记品德和人格是任何人成功的基础,一个人的潜能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但前提是你得要取,你得要用;你得具取的品质,你得具用的人格。
我们不一定成为张衡这样的全才,但我们一定应有所建树;我们不一定“万祀千龄,令人景仰”;但我们一定要对得起自己,对得起家人。
三、素材储备四愁诗张衡一思曰,我所思兮在太山。
欲往从之梁父艰,侧身东望涕沾翰。
美人赠我金错刀,何以报之英琼瑶。
路远莫致倚逍遥,何为怀忧心烦劳。
二思曰,我所思兮在桂林。
欲往从之湘水深,侧身南望涕沾襟。
美人赠我琴琅玕,何以报之双玉盘。
路远莫致倚惆怅,何为怀忧心烦怏。
三思曰,我所思兮在汉阳。
欲往从之陇阪长,侧身西望涕沾裳。
美人赠我貂襜褕,何以报之明月珠。
路远莫致倚踟蹰,何为怀忧心烦纡。
四思曰,我所思兮在雁门。
欲往从之雪雰雰,侧身北望涕沾巾。
美人赠我锦绣段,何以报之青玉案。
路远莫致倚增叹,何为怀忧心烦惋。
鉴赏:《四愁诗》是张衡出任河间相时写的,主要是效法屈原《离骚》,运用比兴手法委婉地抒写出自己明主不遇、壮志难酬的怀愁忧思。
全诗以“美人”比喻贤明的君主和清明的朝政,代表作者的理想,以梁父艰、湘水深比喻谗奸小人阻隔了贤良通往明主的道路;以美人赠我“金错刀”、“琴琅玕”等,比喻自己时刻不忘朝廷君主的恩德,以“我”欲报之“英琼瑶”、“双玉盘”等,比喻自己向朝廷奉献治国安邦的忠诚和韬略,以侧身西望“涕沾翰”、“涕沾襟”等,描写自己报国无门的忧思。
抒情委婉而又酣畅淋漓、真切动人。
诗中还采用了《诗经》中惯用的重章叠咏的表现手法,反复咏叹,借以突出主题,加重抒情气氛,同时,此诗在七言诗的发展史上也占有重要的地位,虽然每章句首中间有个“兮”字,句式上还保留了骚体的一些痕迹,但毕竟它通篇是七言,况且辞采华茂,音情顿挫,作为七言诗初创时期的一篇杰作,对七言诗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发轫伐轲的重要作用。
3.张衡小故事(1)“从容淡静”“不慕名利”。
他不慕名利,先是“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累召不应”,以后做了官,哪怕是“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也无所谓,由此反复说明了张衡的高洁。
不仅如此,他还“不好结交俗人”,不满当时“王侯以下”的“逾侈”的风气,经十年苦心构思写成《二京赋》用以讽谏;一任河间相,立即“治威严,整法度”,将图谋不轨的“奸党”“一时收禽”,反映了他对当时奢靡庸俗风尚的不满和对不轨行动的斗争。
这些都是他从容淡静、不尚虚浮的品德。
(2)无“骄尚之情”。
他年少时便“善属文”“通五经贯六艺”,全面发展,甚至“才高于世”,却始终无骄尚之情,这确实是难能可贵的。
正是由于不尚虚浮而又谦逊踏实的品格,他才能全身心的投入到科研工作上,两次担任太史令,有机会观察天象博览群书,之后,浑天仪、《灵宪》《算罔论》、候风地动仪才得以相继问世。
5.张衡墓导游词张衡生在南阳,葬在南阳。
张衡墓位于南阳市北25公里的石桥镇,墓高8米,周长79米,周围有砖砌通道和八角形围墙,墓周苍松翠柏,遍植园内,绿茵遮地,墓园肃穆静宜。
花墙正面为一月门,门前两侧竖有墓碑两通,一为明嘉靖年间所立,一为清光绪年间所立。
墓前有郭沫若的撰文石刻:"如此全面发展之人物,在世界历史中亦属罕见,万祀千龄,令人敬仰。
"张衡,字平子,南阳郡西鄂(即今日之石桥镇)人。
生于汉章帝建初三年(78年),卒于汉顺帝永和四年(139年)。
张衡天资聪明,敏而好学,博学多能,才华横溢,在世界科学文化史上树起了一座巍峨的丰碑,被誉为"世界文化名人,中国科学泰斗。
"东汉的都城洛阳是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文人荟萃,学校如林,学术空气浓厚,文化教育空前繁荣。
张衡为了开阔眼界,实地考察,于汉和帝永元六年(94年)的阳春三月,来到了洛阳。
这次他在洛阳居住了6年。
其间他把主要精力用在游太学、访名师、求好友、虚心学习、刻苦钻研方面。
公元100年深秋,经好友推荐,23岁的张衡离开京师洛阳,随鲍德去南阳郡任主簿。
汉安帝永初五年(111年),鲍德等人在京奏明皇上,使安帝得知张衡学识渊博,便公车南阳征张衡到洛阳当了尚书台郎中,三年后升为尚侍郎,次年改为太史令。
太史令的职务是掌管天文、历法、气象、祀典等。
这为张衡对天文历算方面的深入研究和实践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他担任太史令时,作了大量的科学研究工作。
不但撰写了《灵宪》等重要的科学著作,还设计创制了浑天仪和候风地动仪等精巧的仪器,为人类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汉安帝元初四年(117年),张衡根据浑天学说,经过反复试验,终于研制出了世界上第一架利用水利自行转动并能准确地观察天象的大型天文仪器——浑天仪。
东汉时期,地震时有发生。
张衡从青年到中年这个时期就有20多次大的地震,其中一次就波及42个郡国,百姓死伤无数。
这些触目惊心的事实,促使了他对地震进行研究,决心创制一个测知地震的仪器。
汉顺帝阳嘉元年(132年),54岁的张衡创制出了世界上第一架测定地震的仪器——地动仪。
据英国李约瑟研究说,直到公元1880年,欧洲才制造出第一台地震仪,这已晚于张衡地动仪1700余年了。
张衡发明地动仪在世界地震学史上是一件大事,具有划时代意义。
因此,张衡被公认为是世界地震学的鼻祖。
张衡又是一位气象学家,他发明了测定风向的仪器,叫候风仪。
铜鸟衔花,安放在五丈高的木干顶端,风来则转向,便可知风向,这一发明,比欧洲的候风鸟早1000年,可谓世界之冠。
张衡是一位学识渊博、富于创新的科学家。
他还发明了指南车。
他又发明了记里鼓车。
车上放着一个鼓,鼓的两端各坐一个手持棒槌的木人,车轮转动149周,便为一里,木人出手击鼓报告。
这些都是用机械原理制成的,在1800多年前能成功的制作出这样的机械,实在是一个创举。
在数学方面,张衡有专著《算罔论》,计算出圆周率在3.1415926与3.1415927之间,比欧洲早1300年;在地理学方面,他绘制有完备的地形图。
张衡为人正直,清正廉洁,性格刚强,行政有方,经常受到宦官和方士的攻击。
汉顺帝永和三年(136年),他被排挤出了京师,调任河间相。
永和三年(138年),他深感事实不平,犹如霾雾迷瘴,怀才不遇,忧国忧民,回天无力,报效无门,遂上书皇上,告老还乡。
顺帝不但没有准奏,反而升迁为尚书,协助处理政务,皇帝速诏张衡回京都洛阳任职。
他在回洛阳的路上,百感交集,为了不使浑天仪湮没后世,抓紧时间赶写《浑天仪图注》,此书对浑天仪作了详尽的说明。
他第三次到洛阳后,终于完成了这部著作,也是他生前最后的一部大作。
由于他极端劳累,回京师任职不到一年就病故了。
死后就埋葬在故土南阳石桥镇。
他的好友崔青特地赶到洛阳,含泪挥笔在碑文中写到:"道德漫流,文章浮动,数术穷天地、制作造化。
"对张衡作了极高的评价。
张衡多才多艺,全面发展。
他不仅是东汉时期伟大的科学家,而且也是东汉时期著名的文学家。
张衡以作赋见长,主要有《二京赋》、《南阳赋》、《归田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