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筋混凝土异形柱框架斜撑结构特性探讨_陈勤
- 格式:pdf
- 大小:1.37 MB
- 文档页数:4
异形钢管混凝土柱研究综述异形柱框架结构和传统框架结构相比能有效地改善建筑内部的使用空间,但其抗震性能的严格要求限制了在高设防烈度地区的推广和应用。
近年来异形钢管混凝土柱由于改善了抗震性能,逐渐得到重视。
文章总结了异形钢管混凝土结构的研究和应用现状,分析了异形钢管混凝土柱构件、节点、体系的静力性能和抗震性能的优势,揭示了异形钢管混凝土柱力学性能主要因素的影响规律,对其力学性能进行了评价。
最后对异形钢管混凝土柱在今后的研究方向和进展趋势进行了总结。
1、引言随着国内高层建筑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异形柱由于其在建筑功能方面的优越性而被广泛采纳。
异形柱结构体系提高了房屋的有用性和美观性,室内分隔灵活多样,幸免了一般矩形框架结构存在柱角外露的缺陷,便于家具布置,改善室内观瞻。
随着经济的进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改善,具有广阔的进展前景。
然而,钢筋混凝土异形柱在研究、推广以及实际工程应用中暴露出一些问题:对水平荷载的方向性非常敏感,荷载作用方向不同,构件及体系的承载力存在较大差异,设计时需取最不利的荷载作用方向;为保证柱子延性要求,需较多的配置箍筋并严格限制轴压比;异形柱现场浇筑复杂,梁柱节点配筋较多,混凝土浇筑质量难以保证;节点截面较小,抗剪承载力有时难以满足要求,在高层建筑及高烈度地震区的应用受限,存在很大的局限性。
(《混凝土异形柱结构技术规程JGJ149-20XX》对异形柱结构房屋使用最大高度给出了严格的限制,(见表1)明显小于方、矩形柱的适用高度(见表2),比如7度(0.15g)情况下,异形柱框架结构适用的房屋高度为18m,框架剪力墙结构为35m,而方、矩形柱框架结构的适用高度为50m,框架剪力墙结构为120m,远远大于异形柱结构的房屋适用高度)因此要使异形柱结构得到更为广泛的应用,在层数更多的建筑以及抗震烈度更高的地区得到推广,必须研究如何在不显著增大柱截面的情况下提高柱子承载力、刚度及抗震性能。
由于钢管混凝土柱抗震性能优越,于是异形钢管混凝土柱便应运而生。
探讨异形柱框架结构的设计随着建筑行业的发展,各种新颖的建筑结构形式不断出现,各种框架结构也在不断地演变。
其中,异形柱框架结构被广泛地应用于建筑中,并且在实际工程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下面,我们将从设计的角度来探讨异形柱框架结构的设计。
1. 异形柱的设计异形柱一般由矩形、梯形、T形、L形等几何形状构成,其设计包括截面尺寸、支撑顶点的位置、柱的截面形状等方面。
异形柱的设计要考虑到其受力性能,确保其在受到荷载时能够充分发挥其承载能力。
同时,还需考虑其构件的制作和安装要求,保证其在实际应用中的可行性。
2. 框架结构的设计框架结构是由柱、梁、支撑体系等构成,它是建筑中应用最为广泛的结构形式之一。
对于异形柱框架结构的设计,往往需要考虑柱与梁的相交方式、承载结构的力学性质、整体稳定性等方面。
同时,还要考虑到结构的运作效率,确保其能够满足设计的要求,同时保证结构的经济性。
3. 钢结构的优势异形柱框架结构一般采用钢材构建,相较于传统的混凝土结构,钢结构具有自重较小、抗震性好、施工方便、构件连接可预制等优点。
此外,钢结构还具有可拆装性、可循环使用性等特点,符合现代保护环境的理念,更加适应现代建筑的发展。
4. 异形柱框架结构的设计特点我们可以发现,异形柱框架结构在设计和建造中都有其独特的特点。
首先,异形柱的结构形态多样,这需要在设计时充分考虑其受力性能;其次,异形柱的构造复杂,施工难度较大;最后,异形柱框架结构的设计需要深入研究结构的应力特性和变形特征。
综上所述,异形柱框架结构是一种非常实用的结构形式,在设计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到其多要素特点,确保在实际应用中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和经济性。
由于是钢结构,施工方便,建造速度快,非常符合现代建筑的发展趋势,相信它的应用将会越来越广泛。
钢筋混凝土异形柱框架结构抗震性能研究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和意义钢筋混凝土异形柱框架结构是一种常见的建筑结构形式,其具有结构配置灵活、强度和刚度高等优点。
然而,由于其柱截面形状不规则、受力状态复杂等特点,其抗震性能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和难度。
因此,针对这种结构,进行抗震性能研究,对于提高其抗震能力、保障建筑安全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二、研究内容和方案本研究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1. 分析钢筋混凝土异形柱框架结构的抗震性能,探讨其受力机理和破坏模式。
2. 基于性能设计理论,设计并模拟若干具有不同等级的钢筋混凝土异形柱框架结构,比较其抗震性能。
3. 通过参数分析,探讨不同参数对钢筋混凝土异形柱框架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为结构设计提供参考。
4. 结合实测数据,验证钢筋混凝土异形柱框架结构的抗震性能及模拟结果的准确性。
三、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1. 理论分析:通过文献调研和结构力学原理,对钢筋混凝土异形柱框架结构的受力机理和破坏模式进行分析。
2. 结构模拟:采用有限元软件和性能设计理论,设计并模拟若干具有不同等级的钢筋混凝土异形柱框架结构,评估其抗震性能。
3. 参数分析:通过多组参数分析,探讨不同参数如柱形状、配筋方案等对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
4. 结果验证:结合实测数据,对钢筋混凝土异形柱框架结构的抗震性能及模拟结果的准确性进行验证。
四、预期成果及应用价值通过本研究,预期获得以下成果:1. 深入了解钢筋混凝土异形柱框架结构的受力机理和破坏模式。
2. 基于性能设计理论,设计出若干具有不同等级的钢筋混凝土异形柱框架结构,并评估其抗震性能。
3. 探讨不同参数如柱形状、配筋方案等对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
4. 对钢筋混凝土异形柱框架结构的抗震性能及模拟结果进行验证。
该研究成果可为钢筋混凝土异形柱框架结构的设计、构造、抗震鉴定等提供参考,有望提高结构的抗震性能,保障建筑安全。
钢骨混凝土异形柱延性性能研究的开题报告
一、选题背景:
钢筋混凝土异形柱作为高层建筑结构中的一种常见结构形式,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和美观性。
但由于其截面形状的不规则性,其在震动条件下的性能表现较为复杂,破坏模式也较为多样。
因此,对于钢骨混凝土异形柱的延性性能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二、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通过理论分析和试验研究的手段,探究钢骨混凝土异形柱在受力条件下的延性性能和抗震性能,分析其断裂韧度、强度和刚度等参数,以及研究其在不同荷载水平下的变形及破坏形态等。
三、研究方法:
1. 理论分析:通过数值模拟方法,建立异形柱在受力条件下的数学模型,结合现有理论计算方法研究其延性性能和抗震性能。
2. 试验研究:在实验室中进行钢骨混凝土异形柱的力学性能试验,通过实验数据分析其延性性能和抗震性能。
四、研究内容:
1. 钢骨混凝土异形柱的设计和分类。
2. 异形柱在受力条件下的理论分析,包括抗弯承载能力、抗剪承载能力和抗压承载能力等。
3. 实验试验设计,确定试验参数及荷载方案,制备试验样品。
4. 实验结果分析,探究异形柱的断裂韧度、强度和刚度等参数,并分析其在不同荷载水平下的变形及破坏形态等。
五、研究意义:
钢骨混凝土异形柱在高层建筑结构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其力学性能和抗震性能也备受关注,因此该研究对于提高高层建筑的耐震性能和安全性具有重大意义。
六、研究进度:
目前已经完成了相关文献的查阅和整理,已经初步确定了研究方向和方法,即将进入项目实施阶段。
论异形柱钢筋混凝土结构体系的分析摘要:论文首先分析了钢筋混凝土异形柱框架结构的特点,并结合已有的试验研究成果,对异形柱结构设计中的某些基本方面进行分析和探讨,在此基础上提出设计的建议,供设计人员参考。
关键词:钢筋混凝土异形柱结构体系近年来, 我国住宅建设中钢筋混凝土异形柱结构以其独有的特点,受到了广大用户的普遍欢迎,并得到了广泛的发展,目前对异形柱结构方面的研究不断有所发展,对异形柱结构抗震性能的了解正在逐步深入,从而为异形柱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科学试验与理论基础。
1、钢筋混凝土异形柱框架结构的特点钢筋混凝土异形柱框架结构是指框架柱采用肢长与肢厚比小于4 的L 形、T 形、十形截面柱与梁、楼板构成不露柱子的隐型框架承重结构,并采用轻质墙体作保温、隔热的围护结构的框架结构,其具有以下特点:a.改善使用功能,避免了普通框架结构体系屋角柱子棱角突出对室内观瞻及占用空间的影响;b.减轻结构自重,有利于抗震和节约基础投资;c.建筑出房率高于砖混住宅8%-10%;d.充分利用工业废料,避免毁田,节约能源。
2、结构体系的选择钢筋混凝土异形柱结构,由于异形柱肢厚一般与填充墙同厚,柱隐藏于墙中,因此较适宜用于含有较多隔墙的住宅及办公类建筑。
合理地选择结构构件截面的几何形状,使其不能形成侵蚀性物质的停留区;暴露在外的构件,有可能遇到雨、溶雪或排水管落下的水时,应力求外形简洁,尽量减少暴露的表面积,外表面做成不会积水,对有可能受雨淋或积水的水平表面做成斜坡,有利于排水。
3、注重板与柱的混凝土强度不等的问题在实际工程中,板与柱的混凝土强度不等是司空见惯的,同时也是合理的。
现己普遍在柱中采用高强混凝土,而在板中使用普通混凝土。
在柱中采用高强混凝土,可以减小柱子截面,增加建筑物的使用面积。
虽然,已有文献研究证明,在板柱结构的板中采用高强混凝土,可以提高板柱连接的受冲切承载力,甚至增强板柱连接的延性,但由于板的受冲切承载力与混凝土的抗压强度的(1/2~1/3 ) 次方根成比例,增加混凝土强度对提高板的受冲切承载力并不显著,加之目前国内外规范有关板柱冲切的承载力计算公式是建立在混凝土强度变化范20~45Mpa 的试验基础之上的,因此在板中采用高强混凝土是不适当的,同时也是不经济的。
带斜撑钢筋混凝土框架受力特点的初步探讨摘要:带斜撑钢筋混凝土(rc)框架结构是一种新的结构形式,具有良好的受力性能,本文分析表明:1) 斜撑的设置改变了常规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受力模式,使梁斜撑连接处和柱斜撑连接处成为梁柱端的不利截面位置;2) 斜撑的设置减小了大跨度框架梁的计算跨度,使框架梁端、跨中和柱顶端的弯矩、剪力大幅度减小,改善了节点区的受力性能,同时框架梁截面尺寸和配筋也可以减少。
关健词:混凝土,探讨abstract: with slant supports reinforced concrete (rc) frame structure is a new form of the structure, good mechanical properties, this paper analysis shows that: 1) the slant supports set changed conventional reinforced concrete frame structure of the stress pattern, causes the beam and column oblique hold joint slant supports become the adverse beam-column joints section position; 2) slant supports the setting of the reduced the big span frame beams of the span, make the framework and the tops of the girder ends, cross moment, shear greatly decreases, and improve the performance of the node force, and at the same time frame beam section size and reinforcement can also decrease.key words: concrete, is discussed前言斜撑的设置,有效地减小了大跨度框架梁的计算跨度,从而能够解决普通rc框架结构所解决不了的许多实际应用问题。
钢筋混凝土异形柱框架 斜撑结构特性探讨陈 勤*(清华大学土木系 北京100084)吴 晖 严士超(天津大学土木系 300072)[提要] 以K 形斜撑为代表,采用杆系空间分析模型,通过对一批异形柱框架 斜撑结构典型工程算例的系统理论分析,研究了地震作用下钢筋混凝土异形柱框架 斜撑结构的内力分布规律、水平位移特性及自振特性。
提出了自振周期的近似计算公式、斜撑与框架侧移刚度比范围及确定斜撑截面高度的公式,供工程实用参考。
[关键词] 异形柱 框架 斜撑结构 内力分布 自振周期 侧移刚度比Based on the theoretical analysi s of a set of representative examples of frame with R.C special shaped column K shaped brac ing system,by using 3 dimensional analysis model of bar system,the regularity of inner force distribution,characteristics of horizontal di splacement and vibr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frame with R.C special shaped column bracing system are studied.The approxi mate formula of vibration period,the range of stiffness ratio of bracing to frame and the formula to determine the depth of bracing cross section are proposed,w hich are of practical engineering values.K eyword s:frame;R.C special shaped c olumn bra cing system;regularity;inner force distribution;vibra t ion period;stiffness ratio of bracing to frame*原天津大学框轻课题组成员。
钢筋混凝土异形柱框架 斜撑结构特性探讨陈 勤*(清华大学土木系 北京100084)吴 晖 严士超(天津大学土木系 300072)[提要] 以K 形斜撑为代表,采用杆系空间分析模型,通过对一批异形柱框架 斜撑结构典型工程算例的系统理论分析,研究了地震作用下钢筋混凝土异形柱框架 斜撑结构的内力分布规律、水平位移特性及自振特性。
提出了自振周期的近似计算公式、斜撑与框架侧移刚度比范围及确定斜撑截面高度的公式,供工程实用参考。
[关键词] 异形柱 框架 斜撑结构 内力分布 自振周期 侧移刚度比Based on the theoretical analysi s of a set of representative examples of frame with R.C special shaped column K shaped brac ing system,by using 3 dimensional analysis model of bar system,the regularity of inner force distribution,characteristics of horizontal di splacement and vibr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frame with R.C special shaped column bracing system are studied.The approxi mate formula of vibration period,the range of stiffness ratio of bracing to frame and the formula to determine the depth of bracing cross section are proposed,w hich are of practical engineering values.K eyword s:frame;R.C special shaped c olumn bra cing system;regularity;inner force distribution;vibra t ion period;stiffness ratio of bracing to frame*原天津大学框轻课题组成员。
关于钢筋混凝土矩形柱带斜撑框架结构的结构特性已有一些研究成果[2,3],但关于钢筋混凝土异形柱框架 斜撑结构的结构特性,诸如内力、位移及自振特性等方面的规律和特性,尚缺乏系统的论述。
本文对上述方面初步作一些探讨,并着重研究斜撑侧移刚度变化对异形柱剪力及斜撑轴力的影响规律。
为使阐述简明扼要,仅对结构横向作典型代表性的计算分析。
典型工程的平面图示于图1。
一、带斜撑框架结构的计算简图关于钢筋混凝土框架 斜撑结构地震作用分析方法,原则上可参考框架 剪力墙结构。
其中带斜撑框架的计算简图是关键。
最简单的单层单跨带斜撑框架的两种计算简图如图2所示,根据两种计算简图,本文采用三维杆系分析方法,对典型工程算例进行计算、分析、比较。
图1典型工程平面图(a)框架与斜撑刚接(b)框架与斜撑铰接图2 带斜撑框架计算简图图1所示算例为一栋12层的混凝土异形柱框 撑结构住宅,a =6.0m,b =6.6m,地震烈度为8度, 类场地,恒载9 0kN /m 2,活载1 7kN/m 2。
斜撑与框架侧移刚度比 =9,斜撑断面为(200~250) (500~550)。
异形柱肢宽取150~250mm,肢长500~700mm,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30~C50。
对图1中轴 沿横向带斜撑框架(图3)进行了有代表性的内力分析。
结果见表1~3,表中内力符号带 0 的为按铰接计算的内力,反之为按刚接计算的内力。
这里仅列出具有代表性的层1,2,7,12的部分杆件的数据。
柱内力的计算结果的比较见表1。
柱7的弯矩值相对差别最大,|(M ji -M 0ji )/M 0ji |=47 5%,但由于M ji =3 7kN m,M 0ji =1 5kN m,二者之差的绝对值很小,为2 2kN m 。
与此类似,柱3中|(Q -Q 0)/Q 0|=75 4%,由于Q =4 4kN ,Q 0=1 2kN,|Q -Q 0|=3 2kN,两者之差的绝对值也很小。
两种结果中柱的轴力基本没有改变,|(N -N 0)/N 0|均小于1%。
两种计算简图梁的内力计算结果比较见表2,情况与柱类似。
弯矩值相对差别最大者为杆13,其绝对差很小,为|M j i -M 0ji |=3 4kN m 。
斜撑内力计算结果比较见表3,两种简图计算的斜撑的轴力相差很小,相对值绝大部分不超过2%。
由于N 及N 0本身均较小,|N -N 0|=1kN,所以N 及N 0是很接近的。
综上所述,斜撑与框架的连接无论按刚接还是铰接计算简图计算,对各杆的内力影响很小,故两种计算简图的结果差别甚小。
如果采用计算机软件进行计算,可优先考虑梁、柱、斜撑全刚接计算简图;而对于手第31卷第5期建 筑 结 构2001年5月柱的计算内力比较(%)表1杆号节点号i j M ij -M 0ijM 0ij M j i -M 0j iM 0j i Q -Q 0Q 0N -N 0N 01133 31 00 60 92259 80 83 60 033643 418 075 40 445810 115 615 20 159115 16 62 00 36101318 38 714 80 0714162 847 56 70 38151813 545 526 30 3梁的计算内力比较(%)表2杆号节点号i j M ij -M 0ijM 0ijM j i -M 0j iM 0j iQ -Q 0Q 0N -N 0N 093410 28 64 91 0104515 735 17 633 3116714 26 53 11 412786 08 42 64 113111231 528 95 42 814121310 44 33 03 81516179 76 54 92 016171817 20 80 91 1图3 轴 带斜撑框架立面图斜撑计算内力比较(%)表3杆号节点号i j N -N 0N 017141 818241 419371 120570 5219120 62210121 12314170 62415176 1算方法,则铰接计算简图更为简便。
二、建筑物开间大小及总楼层数不同引起框架柱地震剪力的变化规律如图1分别取:情况 ,a = 3.6m,b =5m;情况 ,a =5.7m,b =6m;情况 ,a =6.6m,b=6.6m 。
计算方案有A: (12);B: (12);C: (15);D: (12);E: (15)(括号内数字为建筑物层数)。
方案E 中针对情况 改变斜撑断面尺寸,使其截面积是方案C 中斜撑截面积的两倍。
将方案A~E 的计算结果绘制成图4所示框架柱(以中柱为代表)的地震剪力分布图。
可以观察到,前四种方案中,柱剪力的变化规律为:(1)中柱剪力最大值都出现在楼层中部,剪力从中间层向上、向下逐层减小,向上逐层减小的速度较小,向下逐层减小的速度较大。
(2)底层柱剪力很小。
将图4与图5框架 剪力墙结构受水平荷载时框架的剪力图相比,可以发现,它们有极其相似的规律,这种现象可借用框架 剪力墙协同工作的原理来解释[1]。
当把带斜撑的框架比拟为剪力墙时,对图4所出现的框架中柱的剪力变化规律就不难理解了。
(3)开间尺寸及层数变化时,框架中柱最大剪力变化不大。
方案A~D 不同开间的面积比为3 6 5 5 7 6 5 7 6 6 6 6 6=1 1 90 1 90 2 42,相应框架中柱最大剪力比为72 5 76 5 82 3 80 5=1 1 05 1 14 1 11。
由以上比值可见,当开间由3 6m 变化到6 6m 时,框架中柱的最大剪力变化不大。
又如方案A 和C,结构总高度之比为H A H C =1 1 3,而框架中柱最大剪力比为Q zA Q zC =1 1 14,表明当层数由层12变化到层15时,框架中柱的最大剪力变化不甚显著。
图4 框架 斜撑结构中柱剪力的分布图5 框 剪结构中框架剪力的典型分布三、斜撑侧移刚度对框架中柱剪力的影响定义斜撑与框架侧移刚度比 =D b /D k ,式中D b表示斜撑侧移刚度,D k 表示框架侧移刚度(不包括带斜撑框架中的框架部分)。
方案A,B,E 各自的 值分别为12 1,10 1及15 1。
方案A,B 同为12层建筑,方案A 的最大中柱剪力在层8,而方案B 的最大中柱剪力在层7;同时方案A 的顶层柱剪力比方案B 的大。
方案E 为15层,中间层最大剪力在层10,而顶层柱剪力大于中间层最大剪力。
因此可以得出结论:框架中柱剪力最大值位置随 的增大而上移,顶层中柱剪力将随 的增大而骤然增加。
可见斜撑配置强弱对框架柱的内力分布有很大的影响,斜撑刚度加大将使结构整体刚度加大,地震作用将加大。
为避免顶部框架承担的剪力过大,斜撑刚度不宜过大。
方案E 是不合理的。
四、斜撑刚度大小对斜撑轴力的影响表4为同一建筑中因斜撑与框架侧移刚度比 变化引起斜撑轴力的变化。
由表可见, 的变化可相应引起斜撑轴力较大的改变。
较小时斜撑的轴力较小, 过大则斜撑承担的轴力过大,对结构抗震都是不利的。
例如表4中,当 取为9和15时,相应底层斜撑轴力分别为583,1061kN,二者轴力值几乎相差一倍。
为了发挥斜撑作为抗震第一道防线的作用,以及保证结构抗震的可靠性,斜撑必须有适宜的刚度,工程实践中需要对 值提出一个相应适宜的范围。
斜撑轴力随 的变化(单位:kN)表4层数9101512-168162-188187-23923811-238230-228226-32532210-292290-283288-4434419-320322-312312-5565578-361366-354350-6576637-388379-385378-7507626-414420-421403-8308495-435439-462436-8979254-442451-505440-9529883-496507-520507-99410422-552577-600573-102811681-583580-652627-10611131基于本文对不同刚度比情形下异形柱框架 斜撑结构的计算结果,综合考虑框架承担的总剪力V f 所须满足的剪力控制条件[4],即:V f 0 2V 0(V 0为地震作用产生的结构底部总剪力);当V f <0 2V 0时,V f 取1 5V maxf 和V 0的较小值(V maxf 为各层框架部分所承担总剪力中的最大值),及框架 斜撑结构层间位移的限制条件[4]: u/h =1/700,并考虑文献[2]的研究成果,提出斜撑与异形柱框架侧移刚度比的合理范围: 取8~12为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