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套K12】2018年八年级物理全册 第五章 质量与密度本章复习和总结教案 (新版)沪科版
- 格式:doc
- 大小:226.50 KB
- 文档页数:6
教案:2018年秋沪科版八年级物理(河南地区)上册教案:第五章质量与密度知识专题复习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五章“质量与密度”。
本章主要内容包括:质量的定义和测量、密度的定义和测量、质量与密度的关系、以及密度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质量的定义和测量方法,理解质量与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的关系。
2. 让学生掌握密度的定义和测量方法,理解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3. 让学生掌握质量与密度的关系,能运用质量与密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质量的定义和测量方法,密度的定义和测量方法,质量与密度的关系。
难点:质量与密度的关系的理解,以及如何运用质量与密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黑板、粉笔、质量计、密度计。
学具:教材、笔记本、尺子、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教室里的物体,思考它们的质量和密度是否相同。
2. 知识回顾:回顾第四章“物质的性质”的内容,让学生复习物质的质量、密度等概念。
3. 讲解质量的定义和测量方法:讲解质量的概念,介绍质量计的使用方法。
4. 讲解密度的定义和测量方法:讲解密度的概念,介绍密度计的使用方法。
5. 讲解质量与密度的关系: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质量与密度的关系。
6. 例题讲解:讲解教材中的例题,让学生理解质量与密度的计算方法。
7.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质量与密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第五章质量与密度一、质量1. 定义: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2. 测量:质量计二、密度1. 定义: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2. 测量:密度计三、质量与密度的关系1. 质量与密度成正比2. 质量与密度成反比七、作业设计1. 题目:计算一个体积为200cm³的水的质量和密度。
答案:质量=200g,密度=1g/cm³2. 题目:一个物体的质量是100g,密度是0.8g/cm³,求该物体的体积。
第一节质量【学习目标】1.知道质量是物体的一个基本属性,它不随物体的形状、位置、状态的变化而变化。
2.知道质量的单位,对质量单位形成感性认识,会粗略估计常见物体的质量。
3.通过观察实物和阅读教材,了解托盘天平的结构。
行为提示:1.认真阅读学习目标,用双色笔将行为动词标出来。
2.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独立完成知识板块一、二、三,教师巡视,根据完成情况挑选3组同学带领大家分别学习知识板块一、二、三。
其他同学补充或纠错。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自学互研生成能力知识板块一质量是物体的基本属性自主阅读教材P84的内容,独立思考并完成:1.物理学中把物体含有物质的多少叫做物体的质量。
质量是物体的一个基本属性,与物体的位置、形状、状态无关。
2.小明有一个疑问:物体的质量与其形状是否有关呢?为此,他设计了一个实验来探究这个问题:用一块橡皮泥作为被研究的物体,将橡皮泥捏成各种形状,用天平分别称出其质量,并记录数据于下表中。
(1)小明的实验可得出的结论是:物体的质量不随物体形状的改变而改变。
(2)小明所列的表格中,并没有也不可能将橡皮泥所能捏出的形状都列出,但仍然能由此得出结论,这种研究问题得出结论的方法叫做( C )A.类比法B.综合法C.归纳法D.等效法知识板块二质量的单位自主阅读教材P84~85的内容,独立思考并完成:3.质量的基本单位:千克,符号kg。
常用单位:吨(t)、克(g)、毫克(mg),1t=1×103kg,1kg=1×103g,1g=1×103mg。
4.请把下图所示的一些物体的质量补上合适的单位。
教师演示,学生观察,组织好方案一、二的探究活动,学生注意观察实验所发生的现象并讨论其原因,教师选择两组阐述实验现象产生的原因,师生共同评估,得出一致性的结论。
对照学习目标思考:1.今天我学到了什么知识?2.我掌握了哪些研究方法?3.我还存在的疑惑是什么?知识板块三测量质量的工具自主阅读教材P86~87的内容,独立思考并完成:5.如图是托盘天平的结构,请按图中的标号把对应的部件填写出来:①分度盘;②指针;③托盘;④平衡螺母;⑤游码;⑥标尺。
第五章复习课【复习目标】1.知道质量的初步概念及其单位和换算。
2.会用天平测固体和液体的质量。
会使用量筒测固体和液体的体积。
3.掌握密度的概念、公式和单位,能灵活运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
会查密度表,记住水的密度。
4.会利用天平和量筒测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行为提示:1.认真阅读学习目标,用双色笔将行为动词标出来。
2.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方法指导:质量是指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不同物体中所含物质种类不同,所含物质多少也不同。
本类型除了要求理解质量这一属性外,重点是掌握天平的使用,注意平衡螺母与游码在调节天平时的区别。
归纳总结:密度反映的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同种物质,状态一定,密度一定。
不同物质密度一般不同,物质的密度只取决于物质本身,与物体的质量和体积大小无关。
用天平和量筒测物体的密度是各类考试的热点,此类试题中除考查天平和量筒的使用外,还经常从考查实验步骤及方法入手,分析实验误差。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对照复习目标,回顾本章知识要点,想想自己对哪些知识的掌握还不够熟练?(自主梳理知识,构建本章知识结构图)自学互研生成能力知识板块一质量及其测量1.一瓶矿泉水放在冰箱冷冻室里,过一段时间,水全部结成冰。
则水结冰后(B)A.质量变大B.质量不变C.密度变大D.密度不变2.如图所示是测量某物块质量的实验情景,小宇把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调节天平平衡,天平的指针对准分度盘中央的刻度线,请你指出小宇操作中的错误:游码没有移到左端的零刻度线处;纠正错误后,要使天平重新平衡,应将平衡螺母向右(选填“左”或“右”)调节。
知识板块二密度及其测量3.野战部队行军时携带的压缩饼干与平常饼干相比,主要优点是在质量相等的情况下,压缩饼干的(C)A .密度大,体积大B .密度小,体积小C .密度大,体积小D .密度一样,体积小4.小明家有一个镶嵌玉石的铜制工艺品,在实验室中用天平测出工艺品的质量为141g ,已知其中铜的质量为89g 。
第四节 密度知识的应用【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掌握密度公式ρ=Vm,能利用它来正确计算物体的密度,并通过查密度表确认物质. 2.能利用密度公式的变形式,m=ρV和V=m/ρ,间接求出不能直接测量的物体的质量或不能直接测量的体积.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典型的例题或练习,掌握密度公式的应用,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意识.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生活中有应用密度知识的意识,通过了解密度知识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感受物理知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价值.【教学重点】联系实际运用密度公式进行有关计算,并用来鉴别物质. 【教学难点】会计算不能直接测量的物体的质量或不能直接测量的体积.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1课时【巩固复习】教师引导学生复习上一节内容,并讲解学生所做的课后作业,加强学生对知识的巩固.【新课引入】师 同学们,上一课时我们学习了密度公式ρ=Vm,这节课我们将进一步学习密度公式的应用,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吧!板书课题:密度知识的应用. 【进行新课】知识点1 常见物质的密度师 从教材密度表中可以看出,通常情况下,水的密度为1×103kg /m 3,表示的物理意义是什么?学生:它表示1m 3的水质量为1×103kg.师冰的密度是多少?同种物质在不同状态下,密度相同吗?学生:冰的密度为0.9×103kg/m3,同种物质在不同状态下,密度不相同.教师介绍不同物质的密度一般不同,生活中利用密度知识的实例.根据密度知识选择不同的材料:(1)汽车、飞机常采用高强度、低密度的材料(合金材料、玻璃钢);(2)产品包装中常采用密度小的泡沫塑料作填充物,防震、便于运输,价格低廉.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课本中气体的密度,要附上0℃和1个标准大气压?(学生思考并讨论).教师总结:我们知道大多数物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即当温度变化了,体积要发生变化,尤其是气体变化更明显,而物体的质量是不变的,因此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就变了,即密度变化了.所以在说气体的密度时,要附上一定的温度和压强(教师说明气体压强与体积的关系将在后面的学习中介绍).固体和液体在常温下体积变化很微弱,一般没有特别说明就认为物质的密度就为密度表中所给出的值.例题1 下表给出了在常温常压下一些物质的密度,阅读后请判断下面一些结论,其中正确的是()A.固体的密度都比液体的大B.不同的物质,密度一定不同C.同种物质在不同状态下,其密度不同D.质量相等的实心铜块和实心铅块,铜块的体积比铅块小解析:煤油和酒精的密度相同;冰和水是同种物质,状态不同,密度不同;质量相同,密度大的,体积小;通常情况下,水银是液体,但水银的密度比很多固体的密度大.答案:C.【课堂训练】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对应课堂作业部分练习.知识点2 密度知识的应用 师 对于密度公式ρ=Vm,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用多媒体展示). 对密度公式ρ=Vm的理解(多媒体课件) (1)同种物质,在一定状态下密度是定值,因此不能认为物质的密度与质量成正比,与体积成反比.(2)同种物质的物体,在一定状态下体积大的质量也大,物体的质量跟它的体积成正比,即当ρ一定时,2121V V m m =. (3)不同物质的物体,在体积相同的情况下,密度大的质量也大,物体的质量跟它的密度成正比,即当V 一定时,2121ρρ=m m .(4)不同物质的物体,在质量相同的情况下,密度大的体积反而小,物体的体积跟它的密度成反比,即当m 一定时,2121ρρ=V V . (1)根据密度表鉴别物质 师 我们可以根据公式ρ=Vm,测出物体的质量和体积,计算出物体的密度,然后与密度表中各种物质的密度进行比较,就可以知道物体可能是用什么物质做的.板书:利用密度公式可以求物质的密度,并根据密度表鉴别物质.例题2 (多媒体展示)如图所示,两个不透明的瓶中分别装满了水和煤油.由于疏忽,标签掉了,你能分辨出哪一瓶是水,哪一瓶是煤油吗?解析: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可以通过人的嗅觉、味觉判断,我们也可以根据ρ水>ρ煤油的思路来设计方法.答案:(1)取质量相同的两种液体,比较它们的体积,体积大的是煤油.(2)取体积相同的两种液体,比较它们的质量,质量大的是水.(3)分别测出它们的密度,密度大的是水.(4)把它们倒入同一玻璃容器中,上层的是煤油.例题3 小洋利用天平和量杯测量某种液体的密度,得到的数据如下表,根据数据绘出的图象如图所示,则量杯的质量为 ,液体的密度是 ;对照教材P96页中的密度表找找,该液体可能是 或 ,这说明单纯依靠密度鉴定物质的密度 (选填“一定”或“不一定”)可靠.解析:观察图象可知:当体积为0时质量是30g ,所以烧杯质量为30g ;当体积为75cm 3时质量为90g ,液体质量为(90-30)g=60g ,液体的密度:ρ=Vm =60g/75cm 3=0.8g/cm 3=0.8×103kg/m 3;对照教材P 96页中的密度表可知,该液体可能是酒精或煤油,这说明单纯依靠密度鉴定物质的密度不一定可靠.答案:30g ;0.8×103kg/m 3;酒精;煤油;不一定. (2)利用密度公式间接求质量或体积师 密度跟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我们知道了密度的计算公式ρ=Vm,那大家思考下:在这个公式中有三个物理量ρ、m、V,从数学的角度考虑,知道任意两个物理量,就可以计算出第三个物理量.那利用这个公式除了求密度之外还可以有什么用处呢?学生讨论后得出结论:还可以用来计算不便于直接测量的物体质量或体积.板书:密度公式的应用:①利用公式m=ρV,求质量m;②利用公式V=m/ρ,求体积V.例题4 一花岗岩纪念碑,整体呈长方体,高10m ,长2m ,宽1.5m.为了获知纪念碑的质量,小明测量了一小块与纪念碑同样材质的花岗岩的质量为150g,其体积为50cm 3,则该纪念碑的质量大约多少吨?解析:由小块花岗岩的质量和其体积,利用公式ρ=Vm可以求出花岗岩的密度,再由公式m=ρV 求出花岗岩纪念碑的质量.解:花岗岩的密度 ρ=Vm =150g/50cm 3=3g/cm 3=3×103kg/m 3. 纪念碑的质量m 碑=ρV 碑=3×103kg/m 3×10m ×2m ×1.5m=9×104kg=90t.答:该纪念碑的质量大约90吨.例题 5 大翅鲸,体形肥大,成年大翅鲸的平均体长十二三米,质量二三十吨.请你估算成年大翅鲸的体积最接近于( )(大翅鲸的密度接近水的密度)A.3m 3B.3×101m 3C.3×102m 3D.3×103m 3解析:估计成年大翅鲸的质量m =30t=3×104kg ,密度ρ=1.0×103kg/m 3,其体积约为V =V m =334/kg 100.1kg 103m⨯⨯ =30m 3=3×101m 3. 答案:B.(3)密度公式的综合应用 多媒体展示:(1)对于密度和厚度相同的甲、乙两个物体来说,它们的面积等于质量比,推导过程为:,由于甲、乙两物体密度和厚度相同,则ρ甲h 甲=ρ乙h 乙,则S 甲∶S 乙=m 甲∶m 乙,这一点常常被用来巧测面积.(2)对于密度和横截面积相同的甲、乙两段金属丝来说,它们的长度比等于质量比.推导过程为:,由于甲、乙两物体密度和横截面积相同,则ρ甲S 甲=ρ乙S 乙,则l 甲∶l 乙=m 甲∶m 乙,这一点常常被用来巧测长度.例题6 银川市鸣翠湖是国家级湿地公园,具有涵养水源、调节气候等多种功效.如图A 是鸣翠湖某区域湿地的实际形状,怎样知道它的面积S 呢?测绘人员采用一种“称地图,算面积”的转换测算方法.如图B 所示:①将缩小n 倍的湿地图形画在一张质量、厚度均匀的硬纸板上;②剪下画在硬纸板上的“地图”,用天平称出它的质量M 图;③在相同硬纸板上再剪一个形状规则、面积为S 样的样品,称出其质量m 样; ④根据上述已知量、测得量算出湿地的实际面积S.请用已知量、测得量,推导出湿地实际面积S 的表达式(要有必要的文字说明和公式推导).解析:由于硬纸板密度一定,即“地图”的密度与样品的密度相等,,硬纸板的厚度一定,由V=Sh 代入中,可以将湿地地图的面积与样品的面积联系起来,从而求出湿地地图的面积,即可算出湿地的实际面积S.解:设硬纸板的密度为ρ,厚度为h ,则“地图”的密度ρ=l hS M 图图①.同理,样品的密度ρ=hS M 样图②.①②式联立,可得S 图=m M S 图样.湿地的实际面积S=nS 图=n mM S 图样. 例题7 有一捆质量8.9kg ,横截面积为2×10-5m 2粗细均匀的金属丝.小红想知道这捆金属丝的长度,她选了一条同规格、同材料的短金属丝来间接测量这捆金属丝的长度,经测量得知短金属丝的长为1m ,质量为0.178kg.求:(1)这捆金属丝的总长L ; (2)此金属丝的密度ρ.解析:(1)根据题意可采用比例法求金属丝的总长.因为同种物质密度一定,质量与体积成正比.又因为这捆金属丝与选取的金属丝规格相同,即横截面积相同,所以它们的质量与它们的长度成正.;(2)根据第(1)问中求出的总长和横截面积可以算出这捆金属丝的体积,然后用质量除以体积算出密度.解:(1)金属丝的总长度:L=1m ×m 总/m=1m ×8.9kg/0.178kg=50m ; (2)金属丝的总体积:V=SL=2×10-5m 2×50m=1×10-3m 3; 金属丝的密度:ρ=m 总/V=33m101kg 9.8-⨯=8.9×103kg/m 3. 答:(1)这捆金属丝的总长是50m.(2)此金属丝的密度是8.9×103kg/m 3. 【课堂训练】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对应课堂作业部分练习. 【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能运用密度知识计算物体的密度(并根据密度表鉴别物质),能对特殊物体的体积或质量进行计算,我们还学习了利用密度巧测物体长度或厚度的方法.总之,密度与我们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好,谢谢大家!【课后作业】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对应课后作业部分练习.教师在讲解密度计算公式的应用时,应选取日常生活中典型的事例,如牛奶的鉴定、黄金首饰的鉴定,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教师在评讲的过程中应重视计算题的书写格式规范:要求单位统一,有必要的文字叙述.。
2018年秋八年级物理上册沪科版教案:第5章质量与密度第1节质量一、设计意图:本节课的设计方式采用了直观演示与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知质量与密度的概念,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与思维能力。
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理解质量与密度的基本概念,掌握质量的测量方法,并能够运用质量与密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1. 理解质量的概念,掌握质量的测量方法。
2. 了解密度的概念,能够运用密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3. 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质量的概念及其测量方法,密度的概念。
难点:密度公式的运用,质量与密度的联系与区别。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电子秤、量筒、水、各种物体。
学具:学生分组实验器材、笔记本、彩色笔。
五、活动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并触摸不同的物体,如书本、苹果、铅球等,引导学生感受物体之间的质量差异。
2. 质量的概念: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触摸,思考质量的含义,然后教师进行讲解,质量是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
3. 质量的测量方法:介绍电子秤的使用方法,让学生亲自用电子秤测量不同物体的质量,并记录在笔记本上。
4. 密度概念的引入:让学生观察量筒中水的体积,然后向水中加入一些盐,观察水的体积是否发生变化,引导学生思考盐水的密度是否发生变化。
5. 密度公式的学习:讲解密度公式ρ= m/V,让学生理解密度是质量与体积的比值。
6. 质量与密度的联系与区别:通过实例讲解质量与密度的联系与区别,如水的密度是1g/cm³,无论水的质量多少,其密度都不会改变。
7. 课后实践: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运用质量与密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测量不同物体的密度,并解释为什么不同物体的密度不同。
六、活动重难点:重点:质量的概念及其测量方法,密度的概念。
难点:密度公式的运用,质量与密度的联系与区别。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质量与密度的概念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能够在实际操作中运用质量与密度的知识。
第五章质量与密度本章复习和总结【教学目标】1.知道质量的初步概念及其单位和换算.2.会用天平测固体和液体的质量.2.掌握密度的概念、公式和单位,能灵活运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会查密度表,记住水的密度.4.会使用量筒测固体和液体的体积,会利用天平和量筒测固体和液体的密度.【教学方法】1.观察法:观察天平和量筒的构造及其作用,观察天平和量筒的最大量程和最小量程.2.实验法:会正确使用天平和量筒进行简单实验.【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课时】1课时【巩固复习】教师引导学生复习上一节内容,并讲解学生所做的课后作业,加强学生对知识的巩固.【本章总结】1.知识结构(用多媒体展示并总结)2.例题讲解(用多媒体展示)探究点1 质量例题1 如图甲所示是某同学使用托盘天平时的实验情景,请你指出存在的两处错误:(1)、 .(2)纠正错误后,天平平衡时砝码和游码的示数如图乙所示,被测物体的质量为g.(3)若该同学使用天平称量物体质量前,调节天平横梁平衡时,出现图丙所示情况,他应使横梁平衡;如果在称量过程中,出现如图所示情况,他应 .解析:(1)如图,用天平称量物体的质量时,将待测物体放在天平的右盘而砝码放在左盘.用手直接拿砝码,会腐蚀砝码,影响砝码的准确度.(2)标尺每一个大格代表1g,每一个小格代表0.2g,游码对应的刻度是 2.4g.物体的质量=砝码的质量+游码对应的刻度=50g+2.4g=52.4g.(3)如图,调节天平平衡时,指针右偏,说明天平右端下沉,平衡螺母向相反的方向移动,平衡螺母向左移动.当称量物体质量时,指针右偏,说明天平右端下沉,要减少砝码.答案:(1)物体和砝码放反了、用手拿砝码;(2)52.4;(3)向左调节平衡螺母;向左移游码(或减少砝码质量).例题 2 为了在学校实验室测出一颗小螺钉的质量,小华同学设计了下面几种实验方案.A.直接测出这颗小螺钉的质量B.先测量出50颗相同小螺钉的总质量,再算出一颗小螺钉的质量C.多次测出一颗小螺钉的质量,然后求平均值D.测出小螺钉和铁块的总质量,再测出铁块的质量,然后相减即可得出螺钉的质量(1)你认为最好的方案是:;(2)简要说出你的理由: .解析:小螺丝钉的质量较小,单独测量一颗误差相对较大,可用累积法测出多颗,再除以总数,得到一颗的质量.答案:(1)B;(2)小螺钉质量太小(或其他方法误差太大).【课堂训练】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对应课堂作业部分练习.探究点2 密度例题3(山东聊城中考)通过实验,得到了a、b、c三个实心体的m V图象如图所示,分析图象可知()A.a物质的密度最小B.a物质的密度是c的两倍C.b物质的密度是1.0×103kg/m3D.同种物质组成的物体,质量越大,密度越大解析:由图可知,在体积相同时,a物质的质量最大,所以由ρ=m/V可知,a物质的密度最大;当三种物质的体积为2cm3时,a物质的质量是3.5g,b物质的质量是2g,c物质的质量是1g,由ρ=m/V可知,a物质的密度是c的3.5倍;b物质的密度ρ=m/V=2g/2cm3=1g/cm3=1.0×103kg/m3;密度是物质的特性,它与物质的质量和体积无关,同种物质组成的物体,无论质量大小,密度不变.答案:C.例题4 270dm3的水结成冰后,体积()(已知:ρ冰=0.9g/cm3)A.增大了27dm3B.减小了27dm3C.增大了30dm3D.减小了30dm3答案:C.【课堂训练】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对应课堂作业部分练习.探究点3 密度的测量例题5(湖北鄂州中考)一次实验课上,老师提供给同学们下列器材:一架已调好的天平(无砝码),两只完全相同的烧杯,一只量筒、水、滴管,要求用上述器材来测一个合金块的密度.某同学设计好实验方案后,进行如下操作:(1)将两只空烧杯分别放在天平的左右两盘内,把合金块放在左盘烧杯内.(2),直到天平平衡.(3)将烧杯内水倒入空量筒中,测出水的体积(如图a所示),用细线拴好合金块,将其放入如图a的量筒中,测量水和合金块的总体积(如图b),则合金块的密度为kg/m3.(4)评估:测出的合金块密度值与真实值相比偏小,产生的原因是: .解析:水的密度已知,且能用量筒测量水的体积,利用公式m=ρV可以求出水的质量,利用天平平衡,让水的质量等于合金块质量,就可获知合金块的质量.(1)将两只空烧杯分别放在天平的左右两盘内,把合金块放在左盘烧杯内.(2)向右盘烧杯中缓缓倒水,再用滴管调节,直至天平平衡.(3)烧杯内水的质量为m=ρV=1.0g/cm3×60cm3=60g,合金块的质量为m=60g,合金块体积V=80mL-60mL=20mL=20cm3,合金块密度ρ=m/V=60g/20cm3=3g/cm3=3×103kg/m3.(4)烧杯内的水不能全部倒入量筒,测量水的体积偏小,求出的质量偏小即合金块的质量偏小,求出的密度偏小.答案:(2)向右盘烧杯内加水,并用滴管调节;(3)3×103;(4)将右盘烧杯的水倒入量筒时有水残留杯壁,导致合金块质量偏小.例题6(辽宁丹东中考)小明想知道酱油的密度,于是他和小华用天平和量筒做了如下实验:(1)将天平放在水平台上,把游码放在处,发现指针指在分度盘的右侧,要使横梁平衡,应将平衡螺母向 (选填“右”或“左”)调.(2)用天平测出空烧杯的质量为17g,在烧杯中倒入适量的酱油,测出烧杯和酱油的总质量如图甲所示,将烧杯中的酱油全部倒入量筒中,酱油的体积如图乙所示,则烧杯中酱油的质量为 g,酱油的密度为 kg/m3.(3)小明用这种方法测出的酱油密度会 (选填“偏大”或“偏小”).(4)小华不小心将量筒打碎了,老师说只用天平也能测量出酱油的密度.于是小华添加两个完全相同的烧杯和适量的水,设计了如下实验步骤,请你补充完整.①调好天平,用天平测出空烧杯质量为m0.②将一个烧杯,用天平测出烧杯和水的总质量为m1.③用另一个烧杯装满酱油,用天平测出烧杯和酱油的总质量为m2.④则酱油的密度表达式ρ= (已知水的密度为ρ水).(5)小明针对(4)中小华的实验设计进行评估后,认为小华设计的操作过程有不妥之处,你认为该不妥之处是: .解析:(1)天平使用前要先放,把天平放在水平台上,游码放到零位.然后调平,调平时指针偏右需要把橫梁两端的平衡螺母向左调节.直至指针指在分度盘的中央.(2)量筒的分度值为2cm 3,量筒中酱油的体积为V=40cm 3;在天平的标尺上,1g 之间有5个小格,一个小格代表的质量是0.2g ,即天平的分度值为0.2g ;烧杯和酱油的总质量是m 1=50g+10g+2g=62g ;空烧杯的质量为m 2=17g ,烧杯中酱油的质量为m =m 1-m 2=62g-17g=45g ,酱油的密度为ρ=V m =3cm40g 45=1.125g/cm 3=1.125×103kg/m 3.(3)小明不可能把烧杯内的酱油全部倒入量筒内,导致测量的酱油的体积偏小,由公式ρ=V m 知:密度测量结果偏大.(4)小华不小心将量筒打碎了,用天平也能测量出酱油的密度:①调好天平,用天平测出空烧杯质量为m 0.②将一个烧杯装满水,用天平测出烧杯和水的总质量为m 1.则水的质量m 水=m 1-m 0,由ρ=mV 可求得,水的体积V =水ρ01m m -,③用另一个烧杯装满酱油,用天平测出烧杯和酱油的总质量为m 2.则酱油的质量m 酱油=m 2-m 0,烧杯内水的体积等于酱油的体积.④则酱油的密度表达式ρ=V m =水ρ0102m m m m --.(5)烧杯装满水,易洒出,不方便操作. 答案:(1)标尺左端的0刻度线;左;(2)45;1.125×103;(3)偏大;(4)②装满水;④水ρ0102m m m m --; (5)烧杯装满水,易洒出,不方便操作.【课堂训练】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对应课堂作业部分练习.【课后作业】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对应课后作业部分练习.。
2018年秋八年级物理上册沪科版教案:第5章质量与密度第4节密度知识的应用在设计这节幼儿园的科学活动时,我的意图是让孩子们通过观察、实验和讨论,理解密度的概念,并能够运用密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活动的设计方式采用了探究式学习,让孩子们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动手能力和思考能力。
活动的目的是让孩子们掌握密度的基本知识,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教学目标是让孩子们掌握密度的概念,了解密度的计算方法,能够运用密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是让孩子们理解密度是质量与体积的比值,重点是让孩子们学会用密度公式计算物体的密度。
为了完成这个教学目标,我准备了不同密度的物体,如木块、铁块、塑料球等,以及测量工具,如电子秤、量筒等。
我还准备了一些实际问题,让孩子们运用密度知识解决。
第一步,我向孩子们引入密度的概念,通过展示不同密度的物体,让他们直观地感受密度的大小。
然后,我带领孩子们用电子秤和量筒测量物体的质量和体积,并计算出密度。
第二步,我给孩子们提供一些实际问题,让他们运用密度知识解决。
例如,给定一个物体的质量和体积,让孩子们计算密度;或者给定一个物体的密度和体积,让孩子们计算质量。
第三步,我组织孩子们进行小组讨论,分享他们的解题过程和结果。
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可以通过交流和比较,深入理解密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活动重难点是让孩子们理解密度是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并能够运用密度公式计算物体的密度。
课后反思:在这节课中,我发现孩子们对密度的概念理解得比较快,但在运用密度公式计算物体密度时,有些孩子还是会出现错误。
这说明他们在理解和运用密度知识方面还存在一些困难。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关注孩子们的掌握情况,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
拓展延伸:为了让孩子们更好地运用密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我可以组织一些实践活动,如让孩子们设计一个能够漂浮在水面上的物体,或者让孩子们研究不同密度的物体在水中浮沉的规律。
通过这些活动,孩子们可以将密度知识运用到实际情境中,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第五章质量与密度本章复习和总结
【教学目标】
1.知道质量的初步概念及其单位和换算.
2.会用天平测固体和液体的质量.
2.掌握密度的概念、公式和单位,能灵活运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会查密度表,记住水的密度.
4.会使用量筒测固体和液体的体积,会利用天平和量筒测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教学方法】
1.观察法:观察天平和量筒的构造及其作用,观察天平和量筒的最大量程和最小量程.
2.实验法:会正确使用天平和量筒进行简单实验.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1课时
【巩固复习】教师引导学生复习上一节内容,并讲解学生所做的课后作业,加强学生对知识的巩固.
【本章总结】
1.知识结构(用多媒体展示并总结)
2.例题讲解(用多媒体展示)
探究点1 质量
例题1 如图甲所示是某同学使用托盘天平时的实验情景,请你指出存在的两处错误:(1)、 .
(2)纠正错误后,天平平衡时砝码和游码的示数如图乙所示,被测物体的质量为g.
(3)若该同学使用天平称量物体质量前,调节天平横梁平衡时,出现图丙所示情况,
他应使横梁平衡;如果在称量过程中,出现如图所示情况,他应 .
解析:(1)如图,用天平称量物体的质量时,将待测物体放在天平的右盘而砝码放在左盘.用手直接拿砝码,会腐蚀砝码,影响砝码的准确度.(2)标尺每一个大格代表1g,每一个小格代表0.2g,游码对应的刻度是 2.4g.物体的质量=砝码的质量+游码对应的刻度=50g+2.4g=52.4g.(3)如图,调节天平平衡时,指针右偏,说明天平右端下沉,平衡螺母向相反的方向移动,平衡螺母向左移动.当称量物体质量时,指针右偏,说明天平右端下沉,要减少砝码.
答案:(1)物体和砝码放反了、用手拿砝码;(2)52.4;(3)向左调节平衡螺母;向左
移游码(或减少砝码质量).
例题 2 为了在学校实验室测出一颗小螺钉的质量,小华同学设计了下面几种实验方案.
A.直接测出这颗小螺钉的质量
B.先测量出50颗相同小螺钉的总质量,再算出一颗小螺钉的质量
C.多次测出一颗小螺钉的质量,然后求平均值
D.测出小螺钉和铁块的总质量,再测出铁块的质量,然后相减即可得出螺钉的质量
(1)你认为最好的方案是:;(2)简要说出你的理由: .
解析:小螺丝钉的质量较小,单独测量一颗误差相对较大,可用累积法测出多颗,再除以总数,得到一颗的质量.
答案:(1)B;(2)小螺钉质量太小(或其他方法误差太大).
【课堂训练】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对应课堂作业部分练习.
探究点2 密度
例题3(山东聊城中考)通过实验,得到了a、b、c三个实心体的m V图象如图所示,分析图象可知()
A.a物质的密度最小
B.a物质的密度是c的两倍
C.b物质的密度是1.0×103kg/m3
D.同种物质组成的物体,质量越大,密度越大
解析:由图可知,在体积相同时,a物质的质量最大,所以由ρ=m/V可知,a物质的密度最大;当三种物质的体积为2cm3时,a物质的质量是3.5g,b物质的质量是2g,c物质的质量是1g,由ρ=m/V可知,a物质的密度是c的3.5倍;b物质的密度ρ=m/V=2g/2cm3=1g/cm3=1.0×103kg/m3;密度是物质的特性,它与物质的质量和体积无关,同种物质组成的物体,无论质量大小,密度不变.
答案:C.
例题4 270dm3的水结成冰后,体积()(已知:ρ冰=0.9g/cm3)
A.增大了27dm3
B.减小了27dm3
C.增大了30dm3
D.减小了30dm3
答案:C.
【课堂训练】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对应课堂作业部分练习.
探究点3 密度的测量
例题5(湖北鄂州中考)一次实验课上,老师提供给同学们下列器材:一架已调好的天平(无砝码),两只完全相同的烧杯,一只量筒、水、滴管,要求用上述器材来测一个合金块的密度.某同学设计好实验方案后,进行如下操作:
(1)将两只空烧杯分别放在天平的左右两盘内,把合金块放在左盘烧杯内.
(2),直到天平平衡.
(3)将烧杯内水倒入空量筒中,测出水的体积(如图a所示),用细线拴好合金块,将其放入如图a的量筒中,测量水和合金块的总体积(如图b),则合金块的密度为kg/m3.
(4)评估:测出的合金块密度值与真实值相比偏小,产生的原因是: .
解析:水的密度已知,且能用量筒测量水的体积,利用公式m=ρV可以求出水的质量,利用天平平衡,让水的质量等于合金块质量,就可获知合金块的质量.(1)将两只空烧杯分
别放在天平的左右两盘内,把合金块放在左盘烧杯内.(2)向右盘烧杯中缓缓倒水,再用滴管调节,直至天平平衡.(3)烧杯内水的质量为m=ρV=1.0g/cm3×60cm3=60g,合金块的质量为m=60g,合金块体积V=80mL-60mL=20mL=20cm3,合金块密度ρ=m/V=60g/20cm3=3g/cm3=3×103kg/m3.(4)烧杯内的水不能全部倒入量筒,测量水的体积偏小,求出的质量偏小即合金块的质量偏小,求出的密度偏小.
答案:(2)向右盘烧杯内加水,并用滴管调节;(3)3×103;(4)将右盘烧杯的水倒入量筒时有水残留杯壁,导致合金块质量偏小.
例题6(辽宁丹东中考)小明想知道酱油的密度,于是他和小华用天平和量筒做了如下实验:
(1)将天平放在水平台上,把游码放在处,发现指针指在分度盘的右侧,要使横梁平衡,应将平衡螺母向 (选填“右”或“左”)调.
(2)用天平测出空烧杯的质量为17g,在烧杯中倒入适量的酱油,测出烧杯和酱油的总质量如图甲所示,将烧杯中的酱油全部倒入量筒中,酱油的体积如图乙所示,则烧杯中酱油的质量为 g,酱油的密度为 kg/m3.
(3)小明用这种方法测出的酱油密度会 (选填“偏大”或“偏小”).
(4)小华不小心将量筒打碎了,老师说只用天平也能测量出酱油的密度.于是小华添加两个完全相同的烧杯和适量的水,设计了如下实验步骤,请你补充完整.
①调好天平,用天平测出空烧杯质量为m0.
②将一个烧杯,用天平测出烧杯和水的总质量为m1.
③用另一个烧杯装满酱油,用天平测出烧杯和酱油的总质量为m2.
④则酱油的密度表达式ρ= (已知水的密度为ρ水).
(5)小明针对(4)中小华的实验设计进行评估后,认为小华设计的操作过程有不妥之处,你认为该不妥之处是: .
解析:(1)天平使用前要先放,把天平放在水平台上,游码放到零位.然后调平,调平时指针偏右需要把橫梁两端的平衡螺母向左调节.直至指针指在分度盘的中央.(2)量筒的
分度值为2cm 3,量筒中酱油的体积为V=40cm 3;在天平的标尺上,1g 之间有5个小格,一个小格代表的质量是0.2g ,即天平的分度值为0.2g ;烧杯和酱油的总质量是m 1=50g+10g+2g=62g ;空烧杯的质量为m 2=17g ,烧杯中酱油的质量为m =m 1-m 2=62g-17g=45g ,
酱油的密度为ρ=
V m =3cm
40g 45=1.125g/cm 3=1.125×103kg/m 3.(3)小明不可能把烧杯内的酱油全部倒入量筒内,导致测量的酱油的体积偏小,由公式ρ=V m 知:密度测量结果偏大.(4)小华不小心将量筒打碎了,用天平也能测量出酱油的密度:①调好天平,用天平测出空烧杯质量为m 0.②将一个烧杯装满水,用天平测出烧杯和水的总质量为m 1.则水的质量m 水=m 1-m 0,由ρ=mV 可求得,水的体积V =水ρ0
1m m -,③用另一个烧杯装满酱油,用天平测出烧
杯和酱油的总质量为m 2.则酱油的质量m 酱油=m 2-m 0,烧杯内水的体积等于酱油的体积.④则酱油的密度表达式ρ=V m =水
ρ0102m m m m --.(5)烧杯装满水,易洒出,不方便操作. 答案:(1)标尺左端的0刻度线;左;(2)45;1.125×103;(3)偏大;(4)②装满水;④水
ρ0102m m m m --; (5)烧杯装满水,易洒出,不方便操作.
【课堂训练】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对应课堂作业部分练习.
【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对应课后作业部分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