烯酰胺凝胶电泳分离过氧化物同工酶
- 格式:doc
- 大小:60.00 KB
- 文档页数:6
实验五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离过氧化物同工酶一、目的同工酶是指能催化同一种化学反应,但其酶蛋白本身的分子结构组成却有所不同的一组酶。
研究表明,植物在发育过程中,所含同工酶的种类和比例都不相同,它们与植物的遗传、生长发育、代谢调节及抗性等都有一定关系,因此作为基因表达的产物,测定同工酶谱是认识基因存在和表达的一种工具,在植物的种群、发育及杂交遗传的研究中有重要的意义。
过氧化物酶是植物体内普遍存在的、活性较高的一种酶。
它与呼吸作用、光合作用及生长素的氧化等都有关系。
在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它的活性不断发生变化,测定这种酶的活性或其同工酶,可以反映某一时期植物体内代谢的变化。
利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测定同工酶,方法简便,灵敏度高,重现性强,测定结果便于观察、记录和保存。
本实验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垂直板电泳技术,分离小麦幼苗过氧化物酶同工酶,根据酶的生物化学反应,通过染色方法显示出酶的不同区带,以鉴定小麦幼苗过氧化物酶同工酶。
通过本实验要掌握电泳技术的原理、方法、装置、凝胶配制等知识,熟悉主要的操作过程,同时对同工酶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二、原理1.电泳带电粒子在电场中向与其自身带相反电荷的电极移动,这种现象称为电泳。
近几十年来,电泳作为一项有效的分析、分离和制备技术发展很快,在生产、科研和医疗工作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用电泳技术分离、分析蛋白质、酶、核酸等生物大分子,有较高的分辨率,目前已成为生物科学研究中必不可少的手段之一。
2.影响电泳的主要因素若将带净电荷q的粒子放入电场,则该粒子所受到的引力F引可用数学式表示如下:F引=E·q(1)式中E为电场强度,单位为“v/cm”,表示电场中单位距离上的电位差。
如果这种情况发生在真空中,则带电粒子会朝着电极加速前进并且最后与电极相撞。
但在溶液中,由于电场的牵引力F引与加速运动的粒子和溶液之间产生的阻力(即摩擦力)F阻相对抗。
故上述现象不会发生。
根据Stokes公式,阻力的大小取决于粒子的大小和形状以及所在介质的粘度:F阻=6πrηv (2)式中F阻是球形粒子所受的阻力,r是球形粒子的半径,η是溶液的粘度,v是粒子移动的速度。
实验五聚丙烯酰胺凝胶垂直板电泳分析小麦幼苗过氧化物酶同工酶生物111班杨明轩1102040128一、研究背景及目的过氧化物酶是以过氧化氢为电子受体催化底物氧化的酶,具有消除过氧化氢和酚类、胺类毒性的双重作用。
它与呼吸作用、光合作用及生长素的氧化等都有关系,在种子萌动以前,它们的过氧化物酶同工酶很少,待幼芽长到0.5 -1 厘米以后,它们的过氧化物酶才得到充分的表达。
这说明植物过氧化物酶同工酶的多寡和有无,与植物不同发育时期,与植物的不同组织、器官的分化形成及特定的生理状态等均有密切关系。
而同工酶是指能催化同一种化学反应,但其酶蛋白本身的分子结构组成却有所不同的一组酶。
大多数基因性同工酶由于对底物亲和力不同和受不同因素的调节,常表现不同的生理功能。
它们存在于生物的同一种属或同一个体的不同发育阶段,或同一发育阶段的不同组织,在细胞发育和代谢调解中起重要作用。
在动、植物中,一种酶的同工酶在各组织、器官中的分布和含量不同,形成各组织特异的同工酶谱,体现各组织的特异功能,这一特点可用于研究物种进化、遗传变异、杂交育种和个体发育、组织分化等。
品种资源工作者借助同工酶分析品种的地理分布与亲缘关系来指导品种资源的收集与鉴定工作。
育种工作者常用同工酶来作为鉴定植物的种间杂交, 特别是远缘杂交的生化指标。
在医学方面,同工酶是研究癌瘤发生的重要手段。
要对同工酶展开研究,首先要实现对它的分离,因此要选择合适的分离技术。
基于“差异转化”的思路,层析和电泳是两种最为常见的大分子分离方法。
但由于二者技术细节上的差异,层析更常用于大分子的分离纯化,而电泳则主要用于大分子的分离检测。
因此在本次实验中,我们采用不连续的聚丙烯酰胺凝胶垂直板电泳分析小麦幼苗中的过氧化物酶同工酶。
同时本实验利用电泳现象对过氧化物同工酶进行分离纯化和分析鉴定,通过电泳技术的实际操作体会电泳技术的原理和特点,比较分析电泳技术和其它分离技术如层析技术的不同,进一步学习应用更为广泛和纯化水平更高的分离技术。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一、目的要求(1)学习电泳原理和技术(2)学习和掌握SDS-聚丙烯酰胺凝胶圆盘电泳分离蛋白质技术二、实验原理聚丙烯酰胺凝胶是由丙烯酰胺(简称Acr)单体和少量交联剂甲叉双丙烯酰胺(简称Bis)通过化学催化剂(过硫酸铵),四甲基乙二胺(TEMED)作为加速剂或光催化聚合作用形成的三维空间的高聚物。
聚合后的聚丙烯酰胺凝胶形成网状结构。
具有浓缩效应、电荷效应、分子筛效应。
血清蛋白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一般可分成12~25个组分。
因此适用于不同相对分子质量物质的分离,且分离效果好。
聚丙烯酰胺凝胶作为电泳材料的特性人工合成聚丙烯酰胺凝胶的化学体系的组成及功能:Acr:丙烯酰胺Bis:甲叉双丙烯酰胺AP:过硫酸铵——化学催化剂TEMED:四甲基乙二胺——加速剂SDS是一种阴离子去垢剂,SO32-带负电荷。
在含有强还原剂的SDS溶液中可形成SDS-蛋白质复合物。
由于结合大量带负电荷的SDS,好比蛋白质穿上带负电的“外衣”,蛋白质本身带有的电荷则被掩盖了。
从而起到消除各蛋白质分子之间自身的电荷差异的作用。
三、实验材料(一)试剂1、30%丙烯酰胺混合液(Acr:Bis 为29:1)称取丙烯酰胺(Acr)29g及甲叉丙烯酰胺(Bis)1.0g,用去离子水溶解并稀释至100ml,贮棕色瓶中于4℃保存,可用一个月。
2、1.5mol/L pH8.8 Tris-HCl缓冲液取1mol/L HCL溶液48ml、三羟甲基甲烷(Tris)36.6g,加双蒸馏水至80ml使其溶解,调pH至8.8,然后用双蒸馏水稀释至100ml,置棕色瓶中,4℃贮存。
3、1.0mol/LpH6.8Tris-HCl缓冲液取1mol/L HCL溶液48ml,Tris5.98g,加双蒸馏水至80ml,调pH6.8,用双蒸馏水稀释至100ml,置棕色瓶中,4℃贮存。
4、Tris-甘氨酸电泳缓冲液称取Tris 6g、甘氨酸28.8g,加蒸馏水850ml,调pH至8.3,加蒸馏水到1000ml,4℃贮存。
sds-垂直板聚丙烯酰胺凝胶不连续电泳实验报告论文格式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实验报告分子生物学实验报告实验名称: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姓名:同组人:xxx学号:xxxx日期: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1 引言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是目前分离蛋白质亚基并测定其分子量的常用方法,为检测电泳后凝胶中的蛋白质,一般使用考马斯亮蓝(CBB)染色[1]。
本次实验的目的在于学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的原理,并掌握聚丙烯酰胺凝胶垂直板电泳分离蛋白质的操作技术。
2 材料和方法2.1 实验原理2.1.1 聚丙烯酰胺凝胶的性能及制备原理2.1.1.1 性能聚丙烯酰胺凝胶的机械性能好,有弹性,透明,相对地化学稳定,对pH和温度变化比较稳定,在很多溶剂中不溶,是非离子型的,没有吸附和电渗作用。
通过改变浓度和交联度,可以控制孔径在广泛的范围内变动,并且制备凝胶的重复性好。
由于纯度高和不溶性,因此还适于少量样品的制备,不致污染样品。
2.1.1.2 制备原理聚丙烯酰胺凝胶是用丙烯酰胺(Acr)和交联剂甲叉双丙烯酰胺(Bis)在催化剂的作用下聚合而成。
聚丙烯酰胺凝胶聚合的催化系统有化学聚合和光聚合两种。
本实验是用化学聚合。
化学聚合的催化剂通常多采用过硫酸铵(AP)或过硫酸钾,此外还需要一种脂肪族叔胺作加速剂,最有效的加速剂是N,N,N’,N’-四甲基乙二胺(TEMED)。
在叔胺的催化下,由过硫酸铵形成氧的自由基,后者又使单体形成自由基,从而引发聚合反应。
叔胺要处于自由碱基状态下才有效,所以在低pH时,常会延长聚合时间;分子氧阻止链的延长,妨碍聚合作用;一些金属也能抑制聚合;冷却可以使聚合速度变慢。
通常控制这些因素使聚合在1小时内完成,以便使凝胶的性质稳定。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和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有两种系统,即只有分离胶的连续系统和有浓缩胶与分离胶的不连续系统,不连续系统中最典型、国内外均广泛使用的是著名的Ornstein-Davis 高pH碱性不连续系统,其浓缩胶丙烯酰胺浓度为4%,pH = 6.8,分离胶的丙烯酰胺浓度为12.5%,pH = 8.8。
实验三 POD同工酶的提取及电泳检测摘要:聚丙烯胺凝胶由丙烯酰胺单体(Acr)和N,N’-甲叉双丙烯酰胺(Bis)在催化剂作用下聚合而成。
在具有自由基时,Acr和Bis就会聚合。
本实验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的方法,进行了POD同工酶的提取及检测实验。
为蛋白质的分离、鉴定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POD同工酶,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引言:过氧化物酶广泛存在于植物体中,是活性较高的一种酶。
它与呼吸作用、光合作用及生长素的氧化等都有关系。
在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它的活性不断发生变化。
一般老化组织中活性较高,幼嫩组织中活性较弱。
这是因为过氧化物酶能使组织中所含的某些碳水化合物转化成木质素,增加木质化程度,而且发现早衰减产的水稻根系中过氧化物酶的活性增加,所以过氧化物酶可作为组织老化的一种生理指标。
此外,过氧化物同工酶在遗传育种中的重要作用也正在受到重视。
同工酶指催化同一种化学反应,但其酶蛋白本身的分子结构组成却有所不同的一组酶。
同工酶与生物的遗传,生长发育,代谢调节及抗性等都有一定的关系,如POD在细胞代谢过程中与呼吸作用,光合作用,及生长素的氧化等都有关系,测定POD活性或其同工酶,可以反映某一时期植物体内代谢变化。
1 材料1.1 材料:小麦、玉米幼苗1.2 仪器:(1)分光光度计;(2)移液管(3)离心机(4 000r/min);(4)研钵(5)垂直板电泳装置(电泳槽,玻璃板,胶条,电泳梳子,制胶架等); (6)稳流稳压电泳仪;(7)高速冷冻离心机;(8)电子天平;(9)电冰箱;(10)瓷盘、微量进样器;(11)电热恒温水浴锅;(12) S-22pC可见分光光度计;(13)电炉等1.3 试剂:(1)1N HCl:用12N的浓盐酸来配制;(2)分离胶缓冲液(pH8.9的Tris-HCl缓冲液);(3)浓缩胶缓冲液(pH6.7 Tris-HCl缓冲液):(4)分离胶丙胶贮液(Acr-Bis贮液Ⅰ);(5)浓缩胶丙胶贮液(Acr-Bis贮液Ⅱ):(6)过硫酸铵溶液(NH4)2S2O8简写Ap:(当天配制);(7)核黄素溶液;(8)电极缓冲液:(pH8.3Tris-甘氨酸缓冲液);(9)40%蔗糖;(10)pH4.7乙酸缓冲液;(11)样品提取液;(12)0.5%的溴酚蓝:0.5g 溶于100ml无离子水;(13)过氧化物酶同工酶联苯胺染色液:1g联苯胺加9ml冰醋酸,溶解后加36ml水用时加160ml水加Vc140.8mg加几滴30%过氧化氢原液。
过氧化物酶同⼯酶电泳分析(经典有⽤)过氧化物酶同⼯酶电泳分析实验原理(1)凝胶板由上、下两层胶组成,两层凝胶的孔径不同。
上层为⼤孔径的浓缩胶,下层为⼩孔径的分离胶。
(2)缓冲液离⼦组成及各层凝胶的pH不同。
本实验采⽤碱性系统。
电极缓冲液为pH8.3的Tris-⽢氨酸缓冲液,浓缩胶为pH6.7的Tris-HCl缓冲液。
⽽分离胶为pH8.9的Tris-HCl缓冲液。
(3)在电场中形成不连续的电位梯度。
在这样⼀个不连续的系统⾥,存在三种物理效应,即电荷效应、分⼦筛效应和浓缩效应。
在这三种效应的共同作⽤下,待测物质被很好地分离开来。
下⾯以本实验要分离的⼩麦苗过氧化物酶同⼯酶为例,分别说明三种效应的作⽤:(1)电荷效应:各种酶蛋⽩按其所带电荷的种类及数量,在电场作⽤下向⼀定电极,以⼀定速度泳动。
(2)分⼦筛效应:分⼦量⼩,形状为球形的分⼦在电泳过程中受到阻⼒较⼩,移动较快;反之,分⼦量⼤、形状不规则的分⼦,电泳过程中受到的阻⼒较⼤,移动较慢。
这种效应与凝胶过滤过程中的情况不同。
(3)浓缩效应:待分离样品中的各组分在浓缩胶中会被压缩成层,⽽使原来很稀的样品得到⾼度浓缩。
其原因如下:①由于两层凝胶孔径不同,酶蛋⽩向下移动到两层凝胶界⾯时,阻⼒突然加⼤,速度变慢。
使得在该界⾯处的待分离酶蛋⽩区带变窄,浓度升⾼。
②在聚丙烯酰胺凝胶中,虽然浓缩胶和分离胶⽤的都是Tris-HCl缓冲液,但上层浓缩胶为pH 6.7,下层分离胶为pH 8.9。
HCl 是强电解质,不管在哪层胶中,HCl⼏乎都全部电离,Cl-布满整个胶板。
待分离的酶蛋⽩样品加在样品槽中,浸在pH8.3和Tris-⽢氨酸缓冲液中。
电泳⼀开始,有效泳动率最⼤的Cl-迅速跑到最前边,成为快离⼦(前导离⼦)。
在pH6.7条件下解离度仅有0.1~1%的⽢氨酸(pI = 6.0 )有效泳动率最低,跑在最后边,成为慢离⼦(尾随离⼦)。
这样,快离⼦和慢离⼦之间就形成了⼀个不断移动的界⾯。
植物过氧化物同工酶的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目的】1.掌握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的原理及操作过程。
2.了解聚丙烯酰胺圆盘电泳的实际应用,利用此法分离植物过氧化物同工酶。
【概述】1.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是以聚丙烯酰胺凝胶作为支承物的一种电泳技术。
其凝胶是由丙烯酰胺单体和交联剂甲叉双丙烯酰胺在催化剂的作用下聚合交联而成的三维网状结构。
凝胶网孔的大小可通过改变单体浓度和交联剂浓度的比例加以调节,常用的所谓标准凝胶是指含丙烯酰胺7%~7.5%的凝胶,大多数生物体内的蛋白质在此凝胶中电泳能达到满意的结果。
聚丙烯酰凝胶电泳过程中除了一种电泳所具有的电荷效应外,还具有“分子筛”效应;不连续的凝胶电泳过程中具有电荷效应、分子筛效应和浓缩效应。
不连续凝胶电泳体系的不连续性体现在:(1)凝胶由上、下两层组成,两层胶孔孔径不同。
上层为大孔径的浓缩胶,下层为小孔径的分离胶。
(2)缓冲液离子组成及各层凝胶的pH 值不同。
如常用的碱性系统中,电极缓冲液为pH8.3的Tris-甘氨酸缓冲液,浓缩胶为pH6.7的Tris-HCl 缓冲液,分离胶为pH8.9的Tris-HCl 缓冲液。
(3)在电场中形成不连续的电位梯度。
在这种不连续的系统中有三种物理效应起作用,使样品分离效果好、分辨率高。
这三种效应是电荷效应、分子筛效应和浓缩效应。
① 电荷效应 由于各种蛋白质分子所载有效电荷不同,因而在一定电场作用下迁移率不同。
承载有并效电荷多的,泳动的快,反之则慢。
CH 2CH C=O NH 3CH 2=CH C=O NH CH 2NH C=O CH 2+CH 2CH C=O NH 3CH 2CH C=O NH 3C=O NH CH 2NH C=O CH 2CH 2CH [[]]nn 催化剂② 分子筛效应 因为聚丙烯酰胺具有网孔结构,所以直径大,形状不规则的分子,电泳时通过凝胶受到的阻力大,移动较慢;分子量小,形状为球形的分子在电泳过程中受到的阻力小移动较快。
实验八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离过氧化物同工酶
一、实验目的
1 学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原理。
2 掌握聚丙烯酰胺凝胶垂直板(及同盘)电泳的操作技术。
3 掌握同工酶定义、理化性质的差异,了解过氧化物酶的染色原理。
4 掌握过氧化物酶的活性的测定。
二 实验原理
聚丙烯酰胺凝胶是由单体丙烯酰胺(Acr )和交联剂(即共聚体的N,N -甲叉双丙烯酰胺 Bis )在加速剂(N,N,N ’,N ’-四甲基乙二胺 TEMED )和催化剂(过硫酸胺 (NH 4)4S 2O 8 简称AP )的作用下聚合交联成三维网状结构的凝胶。
(一)聚丙烯酰胺凝胶聚合原理及相关特性
1 聚合反应
聚丙烯酰胺是由Acr 和Bis 在催化剂(AP )或核黄素(C 17H 20O 6N 4)和加速剂(TEMDA )的作用下聚合而成的三维网状结构。
催化剂和加速剂的种类很多,目前常用的有2种催化体系:
① AP-TEMED 属化学聚合作用
② 核黄素-TEMED 属光聚合作用
2 凝胶孔径的可调性及其相关性质
① 凝胶性能与总浓度及交联度的关系
凝胶的孔径、机械性能、弹性、透明度、粘度和聚合程度取决于凝胶总浓度和Acr 与Bis 之比: 00100a b
T m +=⨯ a:b<10 脆
硬乳白
交联度: 00100b
c a b =⨯+ a:b>100糊状易断
② 凝胶浓度与孔径的关系
T (Acr 和Bis 总浓度)增加 孔径减小 移动颗粒穿过网孔阻力增加
③ 凝胶浓度与被分离物分子量的关系
分子量增加 阻力增加 移动速度减慢。
同时还与分子形状及分子电荷有关系。
在操作时,可以选用00
7.5凝胶。
因为生物体内大多数蛋白质在此范围内电泳均可取得满意的结果。
3 试剂对凝胶聚合的影响
水中金属离子或其他成分对凝胶电泳的电泳速度、分离效果等有影响。
(二)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AGE )原理
根据有无浓缩效应可分为:
连续系统:电泳体系中由于缓冲液PH 值及凝胶浓度相同,带电颗粒在电场中主要靠电荷及分子筛效应。
不连续系统:电泳体系中由于缓冲液离子成分、PH 、凝胶浓度及电位梯度的不连续性,带电颗粒在电场中泳动不仅有电荷效应,分子筛效应,还有浓缩效应。
因而其分离带清晰度及分辨率高。
垂直板电泳:凝胶是在两块间距几毫米的平行玻璃板中聚合。
垂直圆盘电泳:凝胶是在玻璃管中聚合,样品分离区带染色后呈圆盘状。
(三)过氧化物酶染色原理
过氧化物酶催化过氧化氢释放活性氧,进一步氧化联苯胺使之由蓝色变为褐色。
属于活性染色,若酶失活,则不能变色。
(四)过氧化物酶活性的测定原理
过氧化物酶广泛分布于植物的各个组织器官中。
在有过氧化氢存在下过氧化物酶能使愈创木酚氧化生成褐色物质,可用分光光度计测量生成物的含量,以每分钟吸光度变化值表示酶活性大小,即以 A 470/min.mg 蛋白质表示
三 实验器材
1 电泳仪(600V )及盘状电泳电泳槽
2 电泳玻璃管(用碱性较低的玻璃管),内径5-7mm ,长80-100mm 3 玻璃架
4 微量注射器或微量吸管
5 带长针头的注射器
6 日光灯
7 带有玻璃珠或玻璃棒的一小段乳胶管
四 试剂和材料
1 贮液和工作溶液的配制
2 染色液的配制
A 液:称取0.4g 联苯胺,加入3ml 冰醋酸,溶解后加入17ml 蒸馏水 随用随配
B 液:004 NH 4Cl
C 液:005 EDTA(PH6.0)
D 液:00
0.3 H 2O 2 按A :B :C :D =1:1:1:8比例配制
3测酶活力所需试剂
20mmol/l KH2PO4 0
30H2O2愈创木酚100mmol/l磷酸缓冲液
(PH=6.0)
反应混合液:100mmol/l磷酸缓冲液(PH=6.0)50ml于烧杯中,加入愈创木酚28μl于磁力搅拌器上加热搅拌,直至愈创木酚溶解。
冷却后加入30H2O2 19μl混合均匀保存于冰箱中。
4酶液的制备
(1)材料:萌发3-6天的高粱玉米小麦种子
(2)步骤:称取不同植物材料幼苗茎部1g 加入20mmol/l KH2PO4 10ml 于研钵中研磨成匀浆,以4000r/min 离心15min。
倾出上清液,测出总体积放于冷处。
五操作步骤
1过氧化物酶活性的测定
取2只光径1cm的比色板,1只中加入反应混合液3ml、KH2PO41ml 作为校零对照,另一只加入反应混合液3ml、酶提取液1ml立即开启,秒表记时,于分光光度计上测量吸光值。
每隔一分钟计数一次。
(∆A470= ------------------------)
酶活力= —————————
2凝胶的制备
(1)分离胶的制备:(小孔径凝胶)PH8.9凝胶浓度0
7
将贮液按1号:2号:水:3号=5ml:10ml:5m l:20ml比例混匀。
用带长针头的注射器快速加入玻璃管中(或两层玻璃板之间),高度约3/4。
沿壁加入3-5ml蒸馏水用于隔绝空气,使胶面平整。
静置30-60min完成聚合,用滤纸吸去水分。
(2)浓缩胶制备:(大孔径凝胶)PH6.7凝胶浓度0
2.5
将贮液按4号:5号:6号:7号=3ml:6ml:3ml:12ml比例混匀,按上述方法加到分离胶上方距离管上缘0.5cm处(或两层玻璃板之间,放上样品槽模板)。
仔细加入水层,在距管口10cm处用日光灯照射进行光聚合。
照射6-7min凝胶由淡黄变为乳白。
30完全聚合,在室温下放置30-60min。
取出样品槽模板,用滤纸吸去多于液体。
在电泳槽上下槽中加入稀释10倍的PH8.3电板缓冲液并没过玻璃管顶端(或没过短玻璃板)。
(3)加样
酶提取液:0
40蔗糖=1:1,加少许001溴蓝指示剂,混匀。
用微量
加样器取5l 样品混合液,通过缓冲液,小心加到玻璃管中(或样品凹槽底部)。
(4)电泳
接通电源,调节电压,开始为150V,待样品进入分离胶调整至300V 。
当指示剂迁移至距下缘1cm时,停止电泳,关闭电源。
(5)染色
取出胶条(胶板),于染色液中染色20min,酶带显蓝色,漂洗后显褐色。
六思考题
1简述聚丙烯酰胺凝胶聚合的原理,如何调节凝胶的孔径?
2为什么样品会在浓缩胶中压缩成层?
3为什么要在样中加入少许溴酚蓝和蔗糖?各有什么作用?
4根据实验过程的体会总结如何做好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哪些是关键步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