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后温江婚俗变化
- 格式:docx
- 大小:22.64 KB
- 文档页数:4
作者: 李瑞禾
出版物刊名: 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50-52页
主题词: 凉山州 婚姻习俗 汉族 寡妇再嫁 新娘 算命先生 农村 买卖婚姻 一夫一妻制 解放前
摘要: 世界上任何民族都有其独特的婚姻习俗。
正如林语堂先生所说:“所有中国姑娘都梦想红色婚礼裙子和喜轿;所有西方女子都憧憬婚姻面纱和婚礼的钟声”。
然而同一民族,在不同的地区,婚姻习俗也有所不同。
甚至同一民族、同一地区,随着社会的进步,婚姻习俗也会发生变化。
凉山州汉族婚俗也不例外。
凉山州属我国边远落后地区。
因此,凉山州汉族婚俗带有浓厚的封建色彩,随着社会的进步,其婚俗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乡村婚礼(62)忆六十年代婚礼60年代结婚,流行“四个一工程”结婚对于每个人而言都是人生大事,在中国的传统观念之中,结婚对仪式感十分讲究,父母之命,之言,三书六礼,鸿雁为信,样样都不能少。
婚俗又根据不同的物质条件和社会环境不断变化,因此每个时代的婚俗各有特色。
新中国成立之后,很长一段时间处于内忧外患的状态,不仅要面对严峻的国际环境还要应对百废待兴的国内形势,建国初期的中国人结婚是很简单的,由于战后不久,每个人的思想还没有转变过来,男女双方更注重的对方的家世清白,有没有参加革命,一般而言都是经人介绍,互相通晓姓名、年纪之后,远远看上一眼就可以结婚了。
此时结婚需要打申请,向自己所属的单位组织请示,理由都是什么适婚年龄,想成家之类的,去领结婚证的时候还需要单位证明和领导签字,结婚酒席也是单位操办的,简简单单摆上一桌酒,大家伙开开心心吃顿饭就成了。
进入60年代后,生活条件稍微改善了一点,对结婚的要求也就往上提了一提,以上海为例子,一位1965年结婚的女同志回忆起自己的结婚时候的场面,那时候男方想要结婚需要准备“四个一工程”,就是准备一张双人床、一只热水瓶、一个脸盆、一个痰盂。
这叫硬件,硬件准备好后就可以准备软件了。
那时候也逐渐流行自由恋爱了,男女双方有意,可以先定情,那时候最时髦的定情信物是毛主席像章和《毛主席语录》。
然后男方就可以提着礼物来女方家提亲啦,物质匮乏的时代,一切从简,聘金4元,聘礼2斤糖,这就算是好的了。
然后双方商量婚期,等到那天,男方就骑着自行车来女方家接亲,女方就带着脸盆、桶等嫁妆坐上后座,在自行车响铃中,摇摇晃晃,满载着幸福出嫁了。
新人的衣着不是特意挑选的,和平时穿的一样。
不过也出现了一些“异端”,1964年12月19日上海《青年报》报道,上海市儿童医院陆续有两名女青年结婚,结婚当天,一个新娘身穿紧身的连衣裙,涂着鲜艳的口红;另一个新娘则戴着耳环,项链,手镯,手上是白纱镂空的洁白手套,这两位妥妥是走上时尚的前沿。
建国以来中国婚礼婚俗样式演变作者:潘立宁来源:《教育界》2013年第01期【摘要】婚礼婚俗自古被视为人生四大喜之一,神圣的地位不言而喻。
新中国成立以来,婚礼婚俗样式表现了非常明显的演变态势,与过去时代相比,出现了许多婚俗形式,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
本文将以此为视点进行分析,从中可以看到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影响,也可以看到由此带来的人们生活方式观念、思想文化取向的变化。
【关键词】婚礼婚俗演变时代特征思想观念婚姻是人类社会合两性之好的基本形式和制度。
婚礼婚俗是一定婚姻仪式的积久成习的婚姻行为,伴随着婚姻的产生而产生,它是一面镜子,不仅体现了一定时代的社会生活风貌,而且展示了一个民族的审美观和心理发展态势。
我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所谓“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有礼义”,故而,婚礼又被视为“礼义之本”“人伦之始”。
学术界习惯把1949年至今这段历史称为当代,在当代这60年的时间里,中国婚俗发生了前所未有的重大变化。
当前中国,在市场经济的生产方式引导下,社会正走进转型期的时代,人们的社会生活包括其中的婚礼婚俗,出现了非常明显的演变态势,与过去相比,出现了许多婚俗形式,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
一、建立婚缘方式的变化“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是我国几千年来青年传统的择偶方式,青年男女在父母的包办下组建家庭,这种情况下在婚姻问题上由于受到家庭很大地阻挠和制约,结婚双方在婚前基本没有对对方进行深入的了解,婚姻缺乏恋爱的基础,青年不能自由选择自己的结婚对象,从而造成了很多不幸的婚姻。
但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打破了封建的等级制,社会主义的新的婚姻习俗在与旧的婚俗的冲突中不断形成和完善,如实行婚姻自主、一夫一妻、男女平等、恋爱自由,禁止包办买卖婚姻和其他干涉婚姻自由的行为。
个人在婚姻生活中的独立性和自由度不断增强,男女平等观念深入人心。
第39卷第12期2020年12月绵阳师范学院学报Journal of Mianyang Teachers'CollegeVol.39No.12Dec.2020D01:10.16276/51-1670/g.2020.12.017当代中国婚宴仪式的变迁——以成都九零后为考察对象袁海慧(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北京100081)摘要:婚宴是婚礼流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环,更是一种仪式。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婚宴仪式的变化和经济功能也日益凸显。
目前学界多以城市或农村婚宴为研究对象,忽视了对婚宴主体参与者进行分段和分类研究。
九零后是当前我国最具消费力的群体之一,他们的消费有很多新的时代特点。
本文以成都九零后群体的婚宴为考察对象,从人类学的角度出发,主要运用观察法、访谈法来探究成都九零后婚宴仪式变迁的表现和原因,以期引起对婚宴仪式变迁相关问题的关注。
关键词:婚宴仪式;变迁;成都;九零后中图分类号:G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2-612X(2020)12-0112-05仪式是人类学界最常关注的问题之一,关于仪式的探索最早起源于十九世纪六十年代,经历了从最初关注神话和宗教仪式研究到以仪式的结构和功能研究为主,再到注重仪式象征意义研究的历程⑷。
婚宴仪式是仪式文化中的重要构成部分,与该地区的社会、经济、文化等息息相关,并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变迁而发生变化。
一、研究现状及选题意义关于我国当代婚礼变迁的研究主要以婚俗变迁研究居多,关注的是中国婚礼仪式中一些习俗的变化。
如赵芳芳编著的《中华传统文化经典》详细介绍了从传统婚嫁礼俗到现代婚嫁礼俗的变迁,传统的婚嫁礼俗包括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现在的婚嫁礼俗则相对简单,包括议婚、订婚、登记结婚、选择婚期、置办嫁妆、结婚仪式等。
张春燕和李风英在《关于中国当代婚俗变迁的思考》中明确指出当代婚俗突出的时代感、进步感,以及浓厚的传承性与地域差异性。
崔杰在《中国近代婚俗文化的变革》中则关注到了婚俗文化的变迁,认为近代以来随着民主自由观念的不断深入,现代思想观念不断突破传统婚俗文化的局限性,平等、自由的婚姻观开始形成,通过对近代中国婚俗文化的研究,崔杰发现婚俗的变化宜接折射出社会巨大转型时期经济、政治、文化的变化⑵。
1898年—1919年间中国婚俗的变化摘要清末民初时期,随着西风东渐,西方的社会生活方式及婚姻家庭观念对近代中国社会产生了巨大冲击,同时对婚姻陋俗深刻的揭露和批判,直接引起了该时期国人婚姻与家庭观念的变化,推动了中国由古老的封建社会向近代社会的转型。
主要表现在:结婚、离婚自由的出现,婚姻法规和契约的颁行,结婚礼仪和服饰的改变,以及婚姻介绍方式的更新。
虽然这种变化在其践履过程中因处于初始阶段而缺乏普遍性,但它在中国近代婚俗流变中却占有重要地位。
它既是维新变法时期“前识者”婚俗观演变的继续和拓展,也是五四时期婚姻文化变革的基础和必要环节。
关键词:清末民初,婚俗,变化The change of China’marriage customs from 1898 to 1919AbstractThe late qing and early republic period, with the west wind east, west of the social life style and concept of marriage and family has a huge impact on modern Chinese society, and expose and criticize the marriage custom of deep at the same time, directly caused the americans during this period the change of the concept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promoted by the ancient Chinese feudal society to modern society transformation.Mainly displays in: the emergence of the freedom of marriage or divorce, enacted laws and regulations and contract of marriage, marriage etiquette and the changes of clothing, and the way the marriage introduction of updates. Although the change in the process of its practice, because at the initial stage and the lack of universality, but it is in China's modern marriage customs rheological occupies an important position. Before it is not only the reform period of qing dynasty "learning" in the evolution of the concept of marriage customs to continue and expand, is also the foundation of the may fourth period marriage cultural change and the necessary links.Keywords: the late qing and early republic, marriage customs, change一、历史背景鸦片战争后,随着西方资本主义势力的侵入,一方面,西方列强对中国进行着肆无忌惮的掠夺,另一方面,客观上也带来了西方社会的一些文明成果。
全州传统婚俗文化及其流变的探析全州传统婚俗文化及其流变的探析2007/05/09 14:35全州传统婚俗文化及其流变的探析中文摘要婚姻嫁娶是人成年之后最重要的事,作为人生礼仪的一个重要部分,对个人和个人所处的社区都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它作为一项重大的民俗活动,也包含了极其丰富的社会文化内涵。
本文以对广西壮族自治区全州县传统婚俗的流变为调查背景,从民俗学的角度对全州婚俗进行一定意义的社会文化分析。
文章对全州县具有特色的传统婚俗文化进行了详细的记录,并对传统婚俗在新中国成立后的流变进行了分析,进一步阐述了笔者对于这种流变现象的看法。
通过对全州传统婚俗流变的考察,我们不但可以看出全州浓郁的地方文化特色和纯朴的乡土人情,更能从中透视全州近几十年来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变迁。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进步,全州传统婚俗还会不断流变,对全州传统婚俗流变的研究无疑将有助于人们了解全州传统风俗、民族特质和文化心理,同时也有助于地方文化建设与社会发展。
另外,由于全州传统婚俗在全州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进步中逐渐淡出,本文对于全州传统婚俗的详细纪录也有助于年轻一代的全州人了解全州的传统风俗和文化。
导言. 1一、全州传统婚俗文化分析. 2(一)全州传统婚俗礼仪. 21、恋爱. 22、定亲. 23、婚礼前的准备. 34、婚礼过程. 45、婚后. 6(二)全州传统婚俗礼仪的文化特征. 6二、全州传统婚俗流变的分析. 8三、关于全州婚俗流变的思考. 10结论. 11导言“男大当婚,女大当嫁”。
婚姻,是人生礼仪中的又一大礼。
它构成两性共同生活的社会关系,自古以来就是人类社会的重要生活内容。
这一礼仪的重要意义正如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所说的那样:“一方面是生活资料,即食物、衣服、住房以及为此所必需的工具的生产;另一方面是人类自身的生产,即种的繁衍。
”①婚俗,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演变中形成的婚姻习俗,它以有规律性的活动约束人们的婚姻行为与婚姻意识。
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婚礼变迁“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结婚一向是中国人心目中的人生大事。
改革开放35年来,中国的婚姻家庭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产生了巨大变化,不同年代的新人在举行婚礼的同时也折射出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变迁。
1979年,共青团武汉市委为59对青年男女举行集体结婚典礼,并向他们赠送纪念品。
1981年12月27日,在北京的一辆公共汽车上,新娘吴树润(北京皮件厂司机)在新郎李长乐(北京长空机械厂司机)陪同下,换乘三次公共汽车由女家到男家举行婚礼。
1987年5月1日,辽宁省丹东汽车制造厂23对新婚夫妇在北京天安门广场冒着蒙蒙细雨拍照留念。
他们是在厂里参加集体婚礼后来北京旅游的,旅游结婚开始在当时的年轻人中流行。
1988年2月6日,专门从事婚礼照相的中日合资北京东急友谊照相馆总经理高崎纪一郎(中)在北京民族文化宫为参加集体婚礼的新娘整理服装。
1990年春节前后,在陕西西安“飞机城”阎良区,胸挂红花的新郎用自行车驮着新娘经过街头。
那个年代,用自行车接新娘曾经一度成为流行的结婚方式。
1993年12月19日,在北京一家婚庆服务公司的罗马式婚礼大堂内,一对年轻人在举行欧式风格婚礼。
1993年4月22日,来自全国各地的200多对新婚夫妇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集体婚礼。
1999年11月13日,在上海海洋世界水族馆举行的一场“海底婚礼”上,28岁的新郎李明(右)在为24岁的新娘倪莺戴上结婚戒指。
2000年4月19日,一场传统婚礼在具有300年历史的北京正乙祠举行彩排,为新人操办原汁原味的传统婚礼成为这家老戏楼新的服务项目。
2001年5月12日,一对新人在北京王府井天主教堂举行婚礼。
2003年1月9日,浙江省温岭市石塘镇新进村的一对青年农民丁从高和洪灵红为自己的婚礼拍摄MTV。
当时,拍摄MTV是青年男女举行婚礼的一种时尚消费。
这种MTV运用电影、电视摄制手法,替新人量身定做编排故事情节。
2003年6月8日,西安市一对新人在未央湖公园的草坪上举行婚礼。
解放后温江婚俗变化调查
专业年级:2013级证期商英信管
小组成员:袁梦胡宏鑫杨静怡郑荃许莲玉赵晋
指导老师:李春梅
一.引言
(一)引入
婚礼是一种宗教仪式或法律公证仪式,其意义在于获得社会的承认和祝福,防止重婚,帮助新婚夫妇适应新的社会角色和要求,准备承担社会责任。
所有的国家和民族都有其传统的婚俗仪式,是其民俗文化的继承途径,也是本民族文化教育的仪式。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如今婚俗已经发生了很多变化。
婚俗变化是一个社会存在和发展必不可缺的一部分,也体现了这个社会特定时期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反映。
中国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在各个历史时期婚俗也有所差异,可谓是丰富多彩。
此次我们主要调查解放后的婚俗变化,通过对解放后婚俗变化的研究,我们希望发现婚俗的变化折射出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变化,以及人们的思想观念的变化。
同时我们希望通过分析解放后中国婚俗变化,对中国社会的变化提出了一些自己的观点。
(二)调查背景
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进入高速发展时期,人民的生活水平一年一个飞跃,婚俗出现了一下特点:
第一,在社会上,逐渐兴起迎亲坐轿车,索要高额聘礼,大操大办酒席,讲排场、比阔气之风重新滋长。
有些农村地区旧式婚俗有所抬头。
第二,人民的科学文化水平提高,法律意识增强,对《婚姻法》的了解也更为深入。
所以在城市中,新人婚前领取结婚证成为了婚礼的又一个新的风俗。
而农村地区则并不明显。
第三,“离婚”“征婚”等这类词在这个时期盛行。
婚姻问题开始引起人们的关注。
由于国家追求经济高速发展,导致经济结构畸形,贫富差距扩大,地区差异明显。
一些人权力至上和金钱万能的思想膨胀,致使诸如“傍大款”“傍高层”的现象出现。
社会的舆论引导和道德谴责薄弱,导致城市越发达,经济水平越高,离婚率也越高。
第四,国家针对经济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和一些法律在运行中出现的缺失进行了修订和完善。
特别是在《婚姻法》中强调“夫妻应相互忠实,相互扶持”。
国家还出台的计划生育政策得到了有效的落实。
二.调查情况
(一)采访过程和内容
1.被采访者:刘先生,32岁,婚庆公司工作人员
2.被采访者:王爷爷,73岁,小区居民
3.被采访者:周奶奶,60岁,小区居民
4.被采访者:黄先生,43岁,小区居民
5.被采访者:钱女士,31岁,小区居民
(二)采访调查总结
1.婚礼形式由繁到简,更加多元化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婚礼主要是中式,由于经济困难,物质极度匮乏,故婚礼由繁变简,极其简朴,甚至有些困难。
一些传统的婚俗习惯被抛弃,婚礼程序简单,没有司仪,只有双方家长的见证,有的甚至不请亲友,并且酒席也十分简单,很难见到荤菜。
并且没有婚纱照,有的人也不领结婚证。
随着改革开放,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婚礼也越来越讲究情调,讲究个性,讲究排场,讲究浪漫。
婚礼形式开始变得繁琐,并且一些传统习俗被重新拾起。
过去是在家里办酒席,一家人一起吃顿饭,但现在婚宴都在酒店办,且婚宴档次日渐攀高。
婚礼形式更加多元化:户外婚礼、仿古婚礼、西式婚礼、集体婚礼、中西方结合婚礼等等。
2.嫁妆,聘礼增加
社会上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八十年代要三转一响,九十年代要三电一轮,21世纪要三子一本”,透过这生动的婚嫁变奏曲,让人真切的感受到时代在变迁,社会在进步,人们的要求越来越高。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物质匮乏,其实并没有什么嫁妆或是聘礼,八十年代三转一响,指的是单车,缝纫机,手表,收音机,九十年代三电一轮,指的是电话,电脑,空调,车子,二十一世纪三子一本,指的是房子,车子,票子,存折本。
合理的嫁妆和聘礼可以表示对对方的尊重,但是过分的嫁妆和聘礼会增加家庭的负担,助长攀比风气。
3.从媒妁之言变为自然相识
说媒,也称为说亲,是往昔建立一桩婚姻的第一个环节,它是指给人介绍婚姻,给人介绍婚姻的人即为媒人。
为取成双成对之意,一般是两位媒人,媒人会拿男女双方的生辰八字让算命先生或术士卜卦是否会命里相冲。
在自然经济占主体地位的时代,经济、社会生活极具封闭性,个体的社会活动范围很狭窄;男女授受不亲的伦理统治人们的思想,因此,青年男女没有相互交往、结识的社会条件,媒人的桥梁作用至关重要。
媒人所架起的桥梁并非直接沟通两个青年男女,而是首先沟通双方的父母。
如果父母这一关过不了,整个过程就到此而终止了。
古代统治阶级为维护统治基础,所以特别强调等级内婚制,社会地位是否相称成为最主要的标准,“门当户对”思想使得等级间的流动可能性微乎其微。
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男女一般是通过介绍相识,见一面后可能就要结婚。
但在自由开放的现代社会,不同社会地位的社会成员之间交往频繁,自致条件比先赋条件更能决定一个人的相对社会地位,家庭经济状况、背景、社会地位等不再成为择偶最主要标准。
在这种开放的社会背景下,自主相识进而恋爱就成为普遍现象。
虽然在现时代仍不排除由父母托人(一般是有福相、人缘好的中老年女性)提亲的情况,但这是以青年本人相中对方或在征得本人同意的前提下进行的,与旧时的媒妁之言、父母之命有本质的不同。
4.不变的婚俗
虽然婚俗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在某些方面还是沿袭古制,比如说回亲。
回亲又叫回门,是指结婚后若干日内新婚夫妇一起回到女家拜见长辈和亲友的活动,这一习俗沿袭至今。
从女婿方面来说,有感谢岳父、岳母恩德,拜会、结识女方亲友等意义;从女儿方面来说,则表示出嫁后不忘父母养育之恩。
因为是新婚夫妇一起回娘家,故又称“双回门”。
这次回门是女儿出嫁后第一次回娘家,又称“走头趟”。
女方要做“回门酒”,答谢女方的亲朋好友及媒人。
女家把男方送过来的东西分送到附近邻居家,其中包子取富庶饱满之意,发饼取发财之意,加之二者皆为圆形,所以也有希望新婚夫妇以后生活圆满,物质无忧。
(二)调查结果分析
婚俗的变化有很多,这样的巨大变化是由诸多因素造成的,下面从政治、经济、文化方面来分析:
1.政治
(1)建国后一些有关于婚姻的政策和法律的颁布
(2)建国后妇女地位的不断提高
2.经济
(1)改革开放,人们物质生活提高后,消费观念发生了变化,引起婚俗的变化
(2)各种传播媒介和聊天工具的发展
3.文化
(1)受西方思想的影响
(2)中西方文化碰撞引起婚俗变化
(三)小组观点
根据我们的实践调查,温江解放后的婚俗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从一开始解放初期,平民百姓家结婚没有像样的彩礼,嫁妆以及喜宴到如今婚纱,婚照,婚车成了每场婚礼的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这两个时期的分界线大致集中在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是改革开放后的十年。
这并不是偶然,文化是政治经济的反应。
改革开放后,经济腾飞,人们生活水平提高。
当生存的必要条件满足时,人们就会把消费重点转向文化产业。
进而也兴起了婚介,婚纱等一系列相关产业。
除了能看出中国人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以外。
从婚俗的变化过程中,我们也可以生动的看出中国自解放来人们思想的不断开放。
单纯的来看,婚姻变化的大趋势是更强调自由和民主,婚姻双方由父母,媒人介绍到如今的开放大胆的恋爱,尽管有些地方仍要遵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但不可否认的是我们越来越注重自己的主观感受,敢于追求自己的幸福,开始逐渐解放自己的思想,不再一味等待被人安排,学会了了解自己的人生的进程,懂得掌握自己的人生,自主选择。
这是一种打破封建束缚的体现,是一种进步。
这种自由式的思想浪潮体现在很多方面,例如年轻人自主创业,自由言论,自由参与政治生活,这些大大推动了我们社会朝近代化方向发展。
与此同时,传承几千年的婚俗习惯是我们中华文化的一部分,我们不能将它们完全抛弃。
西方的婚俗文化已对我们本土的婚俗习惯造成了一定的冲击,在此情况下,我们更应该本着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态度将其坚守下去,不能失去我们所独有的特色。
当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是文化进步的不二法则,那些过于封建的习俗可以将其抛弃或加以改动,形成我们中华民族的独有文化,打造属于我们的婚俗名片。
这才是我们当代大学生所要努力的。
解放后温江婚俗变化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