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以来婚礼习俗的变迁
- 格式:doc
- 大小:69.00 KB
- 文档页数:16
波澜起伏的近代中国,在外敌的侵略与社会制度的变迁下,礼仪习俗方面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清代礼仪根据身份与场合,分三跪九叩、长跪作揖等,十分讲究。
1886年起,政府官员可以按西方习俗与外国人握手寒暄,此为中国相见礼革新之始。
随后,鞠躬、免冠等西式礼仪开始流行于各种交际场合。
民国之初,为了体现民主共和精神,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布废除跪拜、作揖等礼节,代之以鞠躬、握手。
礼仪的简化,体现了平等、自由等文明精神正在引领时代的潮流。
旧式的请安、拱手等也被一一革除。
一些旧的称谓也为新兴的称谓所取代。
随着新文化运动和国民革命的推动,近代的婚姻丧葬习俗也焕然一新。
旧式婚姻新式婚姻1、父母之命、煤妁之言2、问名(互问庚帖卜之)3、会亲(即订婚)4、请期(男家备糕点、请柬、说明迎娶日期及各种注意事项)5、纳采(男家备礼纳之女家,俗称“过大礼”“恭迎娶”)6、过妆(送嫁妆)7、娶亲8、回门1、自由恋爱2、订婚3、婚礼:证婚人、介绍人、主婚人依次入席;证婚人宣读婚书;证婚人、介绍人与新人各盖印章,新郎、新娘交换饰物;行三鞠躬礼;来宾贺词,各种答谢。
婚姻风俗的变革主要发生在通商口岸的知识层以及官宦人家,广大的内地和农村地区几乎没有什么变化。
我们组经过讨论认为,沿海地区作为中国最先开放的地区,比其他地区更早地接触到来自西方的先进思想观念,所以改变得比较早。
还有旧时的厚葬风气,流行已久,相沿成习。
十九世纪中期开始,西方文明、卫生、简洁的丧葬礼引起了国人注目。
总之,中国近代社会习俗的变迁顺乎历史发展规律,这是当时社会各种力量合力的结果。
其间既有政治的导向作用,也有商业发展的催化作用;既有思想革新的启动,又有外国传教士的诱发。
但是,中国近代社会习俗在其变迁的过程中,因其保守的历史继承性。
再加之保守势力的阻挠,其嬗变虽呈剧变之态,却终未成破竹之势。
所以,民国虽已成立,然而,民风朴素、泥守旧制的状态与以前相比并未有很大改观。
这一切注定中国社会习俗的近代化还要有一段漫长的路要走。
浅谈中国古代婚礼制度的演变中国古代婚礼制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
以下是其演变的主要阶段:一、远古时期的婚礼制度在远古时期,由于社会生产力和认知水平的限制,人们的婚礼制度相对简单。
据史书记载,这一时期的婚礼多在黄昏时分举行,以避免白天劳作和夜晚休息的时间冲突。
婚礼的场所多选择在野外或树林中,以自然环境为背景。
此外,远古时期的婚礼制度还强调了男女的分工和合作,以及家族的利益和荣誉。
二、周朝时期的婚礼制度周朝时期是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重要阶段,其婚礼制度也具有独特的特色。
周朝时期的婚礼制度强调了“三书六礼”的过程,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和亲迎六个步骤。
此外,周朝时期的婚礼制度还强调了夫妻之间的相敬如宾、夫唱妇随等道德观念。
同时,周朝时期的婚礼制度也体现了等级制度和门第观念,不同阶层和家族之间的婚礼习俗也存在差异。
三、汉唐时期的婚礼制度汉唐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其婚礼制度也具有独特的特色。
汉唐时期的婚礼制度强调了“六礼”的过程,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和亲迎。
同时,汉唐时期的婚礼制度也强调了“三从四德”等女子的道德规范。
此外,汉唐时期的婚礼制度还体现了厚重的人情味和尊老敬贤的传统美德。
四、宋元明清时期的婚礼制度宋元明清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和成熟期,其婚礼制度也更加复杂和繁琐。
这一时期的婚礼制度仍然沿用了“六礼”的过程,但在细节上更加注重礼节和仪式感。
同时,宋元明清时期的婚礼制度也强调了男女双方的相互了解和沟通,以及夫妻之间的相互扶持和信任。
此外,宋元明清时期的婚礼制度还体现了尊卑有序、内外有别的传统观念。
五、近现代的婚礼制度近现代的婚礼制度随着社会的变革和文化的变迁而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在西方文化的影响下,中国的近现代婚礼制度逐渐向简约、时尚的方向发展。
同时,随着女性地位的提高和社会观念的开放,中国的近现代婚礼制度也更加注重男女双方的平等和自主权。
中国传统婚礼习俗的演变一、本文概述中国,一个拥有五千年文明历史的国家,其婚礼习俗的演变可谓是源远流长,丰富多彩。
婚礼,作为人类社会中最重要的仪式之一,它不仅标志着两个人从此结为夫妻,更代表着两个家庭的联结和一种新的社会关系的诞生。
本文旨在探讨中国传统婚礼习俗的演变过程,从古代的繁复礼仪到现代的简约时尚,分析其中的变迁与原因,揭示婚礼习俗背后的文化内涵和社会价值。
我们将首先回顾古代婚礼习俗的庄重与神圣,包括“六礼”等传统仪式;然后,随着历史的推进,我们将看到婚礼习俗如何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受到政治、经济、文化等多重因素的影响而发生变化;接着,我们将重点关注现代婚礼习俗的演变,特别是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中国传统婚礼习俗如何与现代元素相结合,形成新的婚礼形式;我们将探讨未来婚礼习俗的发展趋势,以及如何在保持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实现婚礼习俗的创新与发展。
通过本文的阐述,我们希望能够让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传统婚礼习俗的演变历程,从而更好地理解和尊重这一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社会现象。
二、古代婚礼习俗中国古代的婚礼习俗源远流长,深受儒家文化影响,体现了对礼仪、道德和家庭价值观的尊重。
在古代,婚姻被视为"六礼"之一,是一种严谨而神圣的社会仪式。
古代的婚礼习俗以"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为基本原则,婚姻的缔结往往需要经过父母和媒人的商议和安排。
婚礼前的准备包括"纳采"(男方家向女方家求婚)、"问名"(询问女方的姓名和生辰八字,以便占卜是否合婚)、"纳吉"(男方家占卜得吉兆后,备礼通知女方家,决定缔结婚姻)、"纳征"(男方家向女方家送聘礼)、"请期"(男方家择定婚期,备礼告知女方家,求其同意)等五个阶段,每一阶段都有相应的礼仪和规矩。
婚礼当天,男方会派出迎亲队伍前往女方家迎娶新娘。
新娘在出嫁前要进行"哭嫁"仪式,表达对父母的依恋和不舍。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婚姻习俗的演变过程,认识不同历史时期的婚俗特点。
2. 培养学生分析、比较、概括的能力,提高对历史现象的认识。
3. 引导学生认识到婚俗变迁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树立正确的婚姻观。
二、教学内容:1. 古代婚姻习俗:原始社会、封建社会的婚姻制度及婚礼仪式。
2. 近现代婚姻习俗的变革:辛亥革命后、新中国成立后的婚姻制度改革。
3. 当代婚姻习俗的演变:改革开放以来,婚姻观念、婚礼形式的变迁。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不期婚俗的特点及其变迁原因。
2. 难点:婚俗变迁与社会发展的内在联系。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不期婚俗的特点及变迁原因。
2. 比较法:引导学生分析不期婚俗的异同,提高认识。
3. 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了解婚俗变迁的实际情况。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婚姻习俗的含义及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讲解古代婚姻习俗:讲述原始社会、封建社会的婚姻制度及婚礼仪式。
3. 讲解近现代婚姻习俗的变革:介绍辛亥革命后、新中国成立后的婚姻制度改革。
4. 讲解当代婚姻习俗的演变:分析改革开放以来,婚姻观念、婚礼形式的变迁。
5. 课堂讨论:让学生结合所学内容,谈谈对婚俗变迁的认识。
6. 总结与拓展: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婚俗变迁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婚姻观。
六、教学评价:1. 采用课堂问答、小组讨论、作业论文等多种形式,评估学生对婚俗变迁的掌握程度。
2. 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发表见解。
3. 评价学生对婚俗变迁与社会发展关系的认识,以及正确的婚姻观树立情况。
七、教学资源:1. 教材:《历史与社会》相关章节。
2. 参考资料:关于婚俗变迁的学术论文、案例、新闻报道等。
3.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计算机、网络等,用于展示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1-2课时:讲解古代婚姻习俗。
2. 第3-4课时:讲解近现代婚姻习俗的变革。
论中国近代社会生活以及风俗习惯的变化1840年以后,西方近代的物质文明随西方势力入侵而移植到中国。
受西方的影响,中国人的衣食住行和精神文化生活方式出现了巨大变化,人们日常生活中开始涌现出许多新风尚、新习俗、新方式和新工具,它对我国近代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和社会习俗的进步与发展有着重要影响,特别是对近代民主革命思潮的兴起和社会风气的进步有着重要促进作用。
下面,本文将从服饰、饮食、居住、出行、礼仪、婚丧六个具体方面来进行分析。
一、服饰的变化中国服饰习俗源远流长,各时代都有绚丽多彩的服饰。
至清代中国服饰则多以长袍马褂为主,女子则穿旗袍。
服饰具有体现等级森严、褒衣博带特点,这些弊端与近代人的平等要求以及日益加快的生活节奏很不协调。
为此,部分中国人开始接受西式服饰。
在19世纪50年代,香港、广州即有人模仿洋人打扮,华商更多有穿洋装者。
戊戌时期康有为力倡“易服”。
20世纪初,当时青年穿西服的人渐多起来。
此外,洋式衬衣、绒衣、针织衫、西裤、纱袜、胶鞋、皮鞋等都渐渐普及推广,总之,中国服饰中的西方因素不断增加。
值得一提的是,中山装则是近代中西服饰合璧的最典型标志。
在民国时期,中山装是国民革命的象征。
许多爱国人士目睹大量进口西装和呢绒,使中国白银不计其数地外流,他们呼吁提倡国货,希望把易服与保护国货结合。
中山装由孙中山设计,前襟四个口袋,代表国之四维;前襟五个扣子,代表五权分立;袖口三个扣子,代表三民主义;两个倒笔架形的胸袋,则表示革命要依靠知识分子。
在广义的服饰民俗中,穿着和“打扮”是有机的统一体。
例如纹身、化妆、发式、饰物、缠足等。
鸦片战争前后,西方人到中国,首先看到的就是蓄着长辫子的男人和裹着小脚的女人,“许多年来,全欧洲都认为中国人是世界上最荒谬最奇特的民族;他们的剃发、蓄辫、斜眼睛、奇装异服以及女人的毁形的脚,长期供给了那些制造滑稽的漫画家以题材”。
19世纪80年代以后,中国人这种装束形象有了显著改观。
近代以来婚礼习俗的变迁组长:耿佳琪指导老师:左彩英组员:沈佳,徐露,羌芸等18人研究背景•婚姻是家庭的基础,又是人生的大事,对于婚姻问题的探讨,一直备受国内外学者的关注,是一个经久不衰的研究课题。
在研究这一问题时,学者们主要侧重于婚姻制度和婚姻习俗的研究。
婚礼习俗包含了丰富的关于时代社会生活的、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内容。
因此对婚礼习俗的研究有助于我们进一步认识当时人们的社会生活,并了解家庭成员间角色的转化、认定,以及社会关系的调节、重整。
本次研究通过对婚礼中包含的文化含义和社会功能,揭示婚礼习俗的的发展状况及其社会风尚。
研究过程常州婚俗演变旧时,常州地区男女婚配讲究门当户对,男女年龄一般在18~20岁左右。
先请媒人说亲,双方满意后,由女方出具年庚八字,男方经卜者合婚,如无"冲克",择吉日将"下聘"定亲。
次日,男女双方向亲友"报喜"。
迎娶前,男方择定吉日"送日贴"。
婚前一日,女方将日常用品如瓷器、漆器、铜锡器等嫁妆送至男家,即"铺行嫁"。
迎娶时,富裕人家用花轿或大船,前挂红灯,鼓乐前导。
新娘上轿时由其舅父抱入轿中,新娘在路上要号淘大哭,俗谓"哭发"。
一般平民多用小轿或小车、小船迎接,礼仪甚简。
花轿至男家,新郎、新娘执"红绿牵巾" "拜堂"。
新人入洞房并坐新床上,饮交杯酒;然后由福寿双全的长者"撒帐"。
新人向戚族尊长"见礼"后,大宴宾客。
宴后宾客还要"闹新房"。
婚后三五天或一月,新婿备礼物随妻回娘家"回门",岳家设盛宴"请女婿"。
再数日,男方邀请女方亲属,设盛筵"会亲"。
女儿出嫁后第一年的"立夏",女家要做夏天的衣服及置办竹席、凉枕、扇子等夏令用品去探望女儿,俗称"送夏"。
说中国传统婚礼习俗的现代演变传统婚礼习俗一直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习俗在现代社会中逐渐发生了变化。
本文将探讨中国传统婚礼习俗的现代演变,并分析这些变化在当代社会的原因和影响。
一、婚礼仪式的简化在传统婚礼中,婚礼仪式通常十分繁琐,包括过门、拜堂、敬茶等环节。
然而,随着现代社会的快节奏生活和更多人选择婚礼策划公司办理婚礼,很多传统环节被简化或取消了。
现代婚礼更加注重效率和便利,通常采用简化的仪式,以节省时间和精力。
二、策划公司的介入在现代社会,越来越多的人选择聘请婚礼策划公司来办理婚礼。
这些策划公司不仅能提供专业的服务,还能根据新人的需求和喜好,定制个性化的婚礼方案。
传统的婚礼习俗被现代化的策划理念所取代,使婚礼更加个性化、精致化和商业化。
三、婚礼形式的多样化在传统观念中,结婚需要举行正式的婚礼仪式。
但是,现代社会中,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寻求不同寻常的婚礼形式。
比如,户外婚礼、主题婚礼、浪漫婚礼等,这些新颖的婚礼形式让传统的婚礼习俗发生了革新与转变。
四、恋爱观念的改变随着社会发展和人们思想观念的逐步解放,现代人对婚姻和婚礼的看法也发生了变化。
传统的婚礼习俗强调家族的延续和社会地位的象征,而现代人更加注重婚姻的平等与个体的幸福。
因此,现代人对婚礼习俗的态度和期望也与传统观念有所不同,他们更加注重自己的感受和体验。
五、外来文化的影响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文化交流的加强,外来文化对中国传统婚礼习俗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比如,西方的婚礼形式和习俗逐渐被引入中国,一些新人开始将西式婚礼元素融入到传统婚礼中,使得中国传统婚礼习俗在现代社会中呈现出多元化和多样性。
综上所述,中国传统婚礼习俗在现代社会中经历了一系列的演变。
由于社会变革、个人观念的改变、西方文化的融入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传统婚礼习俗不再是刻板的模式,而是更加个性化、多元化和创新化。
这些变化既满足了当代人对婚礼的个性化需求,也凸显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活力和包容性。
近代以来婚礼习俗的变迁组长:耿佳琪指导老师:左彩英组员:沈佳,徐露,羌芸等18人研究背景•婚姻是家庭的基础,又是人生的大事,对于婚姻问题的探讨,一直备受国内外学者的关注,是一个经久不衰的研究课题。
在研究这一问题时,学者们主要侧重于婚姻制度和婚姻习俗的研究。
婚礼习俗包含了丰富的关于时代社会生活的、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内容。
因此对婚礼习俗的研究有助于我们进一步认识当时人们的社会生活,并了解家庭成员间角色的转化、认定,以及社会关系的调节、重整。
本次研究通过对婚礼中包含的文化含义和社会功能,揭示婚礼习俗的的发展状况及其社会风尚。
研究过程常州婚俗演变旧时,常州地区男女婚配讲究门当户对,男女年龄一般在18~20岁左右。
先请媒人说亲,双方满意后,由女方出具年庚八字,男方经卜者合婚,如无"冲克",择吉日将"下聘"定亲。
次日,男女双方向亲友"报喜"。
迎娶前,男方择定吉日"送日贴"。
婚前一日,女方将日常用品如瓷器、漆器、铜锡器等嫁妆送至男家,即"铺行嫁"。
迎娶时,富裕人家用花轿或大船,前挂红灯,鼓乐前导。
新娘上轿时由其舅父抱入轿中,新娘在路上要号淘大哭,俗谓"哭发"。
一般平民多用小轿或小车、小船迎接,礼仪甚简。
花轿至男家,新郎、新娘执"红绿牵巾" "拜堂"。
新人入洞房并坐新床上,饮交杯酒;然后由福寿双全的长者"撒帐"。
新人向戚族尊长"见礼"后,大宴宾客。
宴后宾客还要"闹新房"。
婚后三五天或一月,新婿备礼物随妻回娘家"回门",岳家设盛宴"请女婿"。
再数日,男方邀请女方亲属,设盛筵"会亲"。
女儿出嫁后第一年的"立夏",女家要做夏天的衣服及置办竹席、凉枕、扇子等夏令用品去探望女儿,俗称"送夏"。
1917年,常州已有"文明结婚",也称"新式结婚"。
新郎西装革覆,新娘穿礼服、披白色兜纱,礼仪从简。
解放后,男女青年相识后,经接触了解,若双方认为满意,由双方家长商定婚期,一般定在节假日或逢八的日子进行,俗称"若要发,不脱八"。
然后男方布置新房,置办家具及生活用品,向亲朋好友散发喜糖。
婚礼宴请有的借饭店或宾馆举行,婚宴少则三五桌,多则几十桌不等,有的利用婚假外出旅行结婚,也有参加集体婚礼的。
结婚仪式日益简化。
常州结婚习俗•1、新娘从他们家门出来,你把她抱上车,到了新房抱下车,不要沾地。
2、迎回新娘入新房时不直入洞房,需一对新人先向坐在客厅的男方父母敬茶并改口。
父母喝茶后表示祝福并给一对新人喜封。
新人方始在众人祝福中进入洞房。
并在洞房中饮食端入的红枣或汤圆。
3、结婚当天的子孙桶该桶一般用红色塑料桶,外面用大红布包裹。
桶内放置8样物品。
分别为:红花生、红枣、桂圆、五个红鸭蛋、爆米花、(有的人放莲心)一捆筷子、一包卫生纸、柏树枝一小捆。
•4、结婚当天的两个红塑料盆、两个红塑料桶①一个红塑料盆中放置的是新娘帮阿公、阿婆买的各一双的皮鞋和袜子及两双拖鞋。
(我觉得这么多盆里放不下,)另一个盆中放置的是健康秤、万年青一盆。
;两盆中均放置些红枣子、桂圆及柏树枝(小捆)。
并覆盖红喜字在上面。
②红塑料桶两个各放置8斤米。
一个桶中上面放置的是小孩的鞋子、帽子及小兜肚。
另一个桶的上面放置的是红枣、桂圆。
两桶上面均放置柏树枝(小捆)和红喜字。
•5、婚礼迎亲当天新房门口(或单元门门口)放置两捆用毛豆节杆,(现在用节节高)并用红绳扎制,放置红纸。
新人从燃烧着的通道中走过6、随车的有一床红色百子图被子、一床绿色龙凤图被子。
一对婚鞋7、新房的床要由双方父母都健在并养有男孩的女性铺床。
铺床人要送喜封。
铺床的人是男方亲属,缝被子的是女方亲属,所封被子不能打结。
8、男方在从姑娘房里接新娘出来的时候要先在客厅和新娘一起跪拜新娘家长,听了训话,喝了早生贵子汤才能走.新娘离开娘家不可以回头看,代表不走回头路.结婚当天,生肖属虎的和侧身人(死了老公或老婆的,或是离婚的)不能进新房.因为有晦气.被子里和马桶里的鸡蛋和瓜果不能被新郎和新娘以外的人吃,因为那是不吉利的,意思是叫人断子绝孙.结婚当天找个属相好的,夫妻都健在的长辈先进新房压压气场.以后夫妻双方能白头到老.20世纪50—90年代婚礼习俗上个世界50、60年代的夫妻大都没有经历过什么正式的结婚仪式,请来请朋好友,新人面对毛主席的画像鞠躬,由证婚人征婚就算完事了。
所谓的婚宴也特别地简朴,一般老百姓的标准就是发一点糖果和花生给亲朋好友就行了,最多也不过是在家里或食堂家两个菜一起喝喝酒聊聊天就可以了。
直到70年代,这种简单的婚礼依然流行。
这是哪个时代特定的经济条件和政治氛围决定的。
从70年代到80年代初开始,出现了婚礼要有的“三大件”的流行趋势。
最初的“三大件”是指手表、自行车、缝纫机。
虽然都只是生活的必需品,却非平常日子能够随便买的,因为就当时的经济水平来说,买这样三样东西就得花掉新郎好几年的积蓄。
从80年代后期开始,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三大件”的内容又逐渐变为电视机、冰箱、洗衣机、录像机一类的兼用电器了。
到80年代末90年代初,在中国的很多地方,结婚开始流行到饭店摆酒席,也流行起婚纱摄影和婚礼录像。
在今天看来,当时的婚礼也许会有点令人忍俊不禁:红色喜联,喜字,锣鼓喧天,新人先是送糖,再点烟,上茶水,收礼钱——应的是“下聘礼、坐花轿、吹吹打打娶新娘,拜天地、拜高堂、夫妻对拜闹洞房。
”的传统婚礼习俗;可是看看新人的装扮,新郎西装领带,新娘婚纱摇曳,是西式的行头。
但仔细看看,新郎外边是西装,腰里却缠着红布腰带,那是中国式的吉祥,新娘的婚纱也不是纯粹的西式婚纱了,更习惯了红色婚礼的中国人讲白色改成了粉红色,21世纪后婚礼习俗进入了21世纪,庞大的结婚市场也催化了婚庆公司这一新兴的行业,越来越多的新人开始愿意接受专业的服务。
婚庆公司生意日益红火,但他们也遇到了一个不小的难题:能提供的婚典大同小异,而新人们的要求却越来越“刁钻”。
长长的迎亲车队,酒店门口手捧鲜花的新人,这一种千篇一律的婚礼已经不受青睐了,办一场时尚、别致的个性婚礼成了许多年轻人的首选,比如:又用上了花轿、白马,有的把车队改成了黄包车、摩托车等新鲜的招数以不是鲜为人知的了21世纪婚宴的个性张扬,从简朴到奢华,从单一到个性,中国新人的婚礼正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着趣味变迁。
聘礼情况调查•通过这次调查的感想:自周代礼服的出现,婚礼服应运而生,经历秦汉唐宋的发展,汉族女性婚礼服在明清达到一个高峰,在人们生活中已基本形成了一个婚礼服体系。
汉族女性婚礼服在各个朝代、时期都有所差异,但这种差异仅仅是一种缓慢自然的演变。
而辛亥革命的爆发使我国遭遇到数千年未有之变局,服饰文化也开始受到西方服饰文化的剧烈冲击,民国短短的几十年是汉族婚礼服面貌变化极大的一个时期,也是汉族女性婚礼服大变革的第一个时期,而后新中国的成立,随着政治制度的变化,汉族女性婚礼服也随之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
听亲戚讲结婚的故事•70年代,那时候,普通的人的工资一般在30——50元之间。
结婚的总体花费也不是很多,比如我老爸和老妈结婚的时候一共才花了400元,这在当时来说也不是一个小数目了,当时就认为有多少钱办多少事,只要开心就可以了,当时就是做了2个箱子,床单,买了一个缝纫机,和每人一块手表。
也有很多参加婚礼的亲朋好友集体凑钱买东西的,一般情况下没人凑5——10元,或者包给新人,或者一起买个简单的生活用品作为参加婚礼的随礼,一般也是:床单、枕巾、暖壶、脸盆什么的。
80年代,那是的婚礼也有了很大的变化,一般花费也在1500——2000左右,其中包括了给女方的彩礼钱和男方需要的酒席和家具的花费,酒席都在自己家里办,就是那么几桌,所以酒席的花费也不是很多,比如我的叔叔就是属于那个时代的典型代表,当时流行的是黑白电视,落地式唱片机,挂钟和手表之类的东西。
也有“凑份子”的现象,只是从原来的生活必需品转变为生活用品。
我计划的婚礼•婚礼策划流程第1步:新人在确定了结婚吉日后,首先应该搜索婚礼相关资料,大家都是第一次遇上人生头等大事,对于婚礼的初步了解,就在海量地阅读。
了解了大致情况之后后,新人可以利用一个双休日,泡上一壶好茶,悠悠地进行头脑风暴,初步建立婚庆策划的模板,以便和婚庆策划师初次沟通,确认可行性。
•婚礼策划流程第2步:会场踩点•婚礼会场是你实现美丽梦想的舞台,因此相对其它而言,婚礼会场的确定可以说是婚庆策划流程中的“头等大事”。
在对婚礼主题有了初步认同后,寻找婚礼会场成了当务之急,通过电话咨询,索取婚宴酒店宣传单,再对2-3家婚礼会场“微服私访”后,就可以选出你们的“梦想殿堂”了。
温馨提示:新人可以与双方父母预定时间,带着父母再去选中的婚礼会场踩点,毕竟听取父母的意见也是非常重要的。
•婚礼策划流程第3步:与婚庆公司见面•通过第一步的选择,有了初步构想的同时,也可以开始物色理想的婚庆公司,而物色婚庆公司的还有一个方法就是“口碑”调查,可以通过身边的人做一个关于婚庆公司的调查。
确定合适的婚庆公司后,与婚庆策划时的第一次面谈非常重要,因为这是判断婚庆策划师与你是否合拍的重要依据。
温馨提示:带着自己的“婚庆策划构想”过去,与婚庆策划师侃侃而谈,让婚庆策划师对你们的婚礼有个初步了解,同时婚庆策划师的经验也能为你们带来更多灵感。
•婚礼策划流程第4步:选定工作人员•你的伴郎伴娘人选是否定下来了。
找哪些亲朋好友来帮你做“幕后英雄”呢,第一阶段,要把这些工作人员的人选确定下来,打电话一一通知,好让大家心里有个底,各就各位。
•婚礼策划流程第5步:参加婚宴人数•参加婚宴人数的第一次预估,直接关系到你的婚礼会场预定,因此双方父母,新人的“四方会谈”后,各自都要开始确认参加婚礼的人数了,最后把人数汇总,第一轮电话通知可以分头展开了。
温馨提示:但不要忘记为你的婚礼安排价几个专门负责人,因为不管是礼物的保管、发放还是节目的安拍控制,都可以帮你省掉不少烦恼。
编辑本段婚礼策划案例•背景音乐:(love song)(音乐中,全场灯光暗下,来宾点燃桌上的红烛)婚礼司仪:(画外音)生活中,我们都在寻觅,寻觅一段幸福,寻觅一段属于自己的幸福与甜蜜,寻觅一场魂牵梦绕的支持情感。
今天我要给大家讲述一段爱情故事,在我开始讲述前,首先,让我们用掌声把我们的男一号,我们英俊的新郎先生请到我们的婚礼现场。
新郎入场,(婚礼进行曲)婚礼司仪:一位英俊潇洒的小火爱上了一位美丽、善良的姑娘、她们相爱的过程浪漫而真挚,他们相爱的过程漫长而甜蜜;在今天,当新郎先生将和他骄傲的公主走上红地毯的时候,新郎告诉我,他今天要借这个机会为他的一桩心愿画上一个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