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安婚俗的现代变迁研究
- 格式:doc
- 大小:12.33 KB
- 文档页数:2
作者: 冯之余
作者机构: 福建师范大学社会历史学院,福建福州350007
出版物刊名: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页码: 115-121页
年卷期: 2015年 第4期
主题词: 福建;婚俗;传统文化;变迁
摘要:婚姻习俗作为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国家、民族、地区的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在日常生活中的反映。
晚清以来,中国开始了近代化的历程,社会生活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
福建作为近代中国较早开放的地区,其婚俗文化也在时代、社会的变迁中发生了多方面的变化,涉及婚姻的各个方面。
这种变化不仅体现在婚礼形式的改良,而且包括婚姻价值观的深刻变革。
恋爱自由、婚姻自主逐渐成为主流婚恋观。
婚姻礼仪逐步摒弃繁琐的传统程序,而实行文明结婚。
研究近代福建婚俗的变迁,探讨现代化背景下传统文化的变迁,对于我们今天也有着多方面的启示。
婚俗变迁的趋势分析随着社会发展和时代变迁,婚俗也随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在过去,婚姻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家族甚至是国家的利益,因此在婚俗方面也充满了各种约束和规定。
但是现在随着人们的思想观念不断更新,婚礼也变得越来越丰富多彩,婚俗也逐渐呈现出以下几种趋势:一、尊重个性化和差异化在现代社会中,人们越来越重视个性和差异。
在婚礼的策划方面也逐渐注重个性化的设计。
我们可以看到越来越多的新人在婚礼上选择特色鲜明的主题,从而打造出属于自己的特别婚礼。
比如一些新人会选择在海滨举办海岛婚礼,或者是在自然风光优美的田园地带举办农家乐主题婚礼等等。
这种个性化的婚礼越来越受到现代人的追求与喜爱。
二、岁月静好,与爱共存现在的婚礼流行趋势之一就是简单、安静和朴素。
新人们不再强调豪华及鲜花繁盛的婚礼布置,而是用简单、清淡的色调,将重点放在爱情的庆祝里面。
比如选择户外的婚礼,把自己的爱情治愈到大自然中,也可以选择森林小径为新人竖起花环,舞蹈场地感觉自然,婚纱摆拍等等。
三、弱化追求爱情的婚礼过去的婚姻似乎更多是为了金钱、名利或者其他一些关注点而婚姻。
随着时代的变迁,婚姻的观念也渐渐趋向于弱化金钱和名利对于婚姻的干扰,转而更多地关注于人生的体验和对于爱情的情感追求。
因此,在现代婚礼的策划方面,对于情感的营造成为现代婚礼的一个重点。
四、重申婚姻的意义与价值现代社会中独身、离婚现象越来越严重,婚姻的地位也开始受到挑战。
因此,现代的婚礼策划趋向于重申婚姻的意义和价值。
婚礼不再是单纯的两个人之间的私人事务,更成为一种可以影响社会、宣扬正能量的重要活动。
新人们用婚礼作为一种宣扬和鼓励的手段,用一种崭新的方式重新展现婚姻的美好,传递婚姻的积极能量。
总结:现代人的婚姻观念不再简单、里面不再只包含着金钱、名利等等前人所留下的一些模式,今天的我们更加注重婚姻中各方面的体验。
新人们渴望用自己的方式去打造一场独特的婚礼,以此来纪念和庆祝自己的爱情。
而这种婚礼则成为现代婚礼趋势的代表,展现了现代人对于婚姻的新理解和新期望。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婚姻习俗的演变过程,认识不同历史时期的婚俗特点。
2. 培养学生分析、比较、概括的能力,提高对历史现象的认识。
3. 引导学生认识到婚俗变迁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树立正确的婚姻观。
二、教学内容:1. 古代婚姻习俗:原始社会、封建社会的婚姻制度及婚礼仪式。
2. 近现代婚姻习俗的变革:辛亥革命后、新中国成立后的婚姻制度改革。
3. 当代婚姻习俗的演变:改革开放以来,婚姻观念、婚礼形式的变迁。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不期婚俗的特点及其变迁原因。
2. 难点:婚俗变迁与社会发展的内在联系。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不期婚俗的特点及变迁原因。
2. 比较法:引导学生分析不期婚俗的异同,提高认识。
3. 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了解婚俗变迁的实际情况。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婚姻习俗的含义及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讲解古代婚姻习俗:讲述原始社会、封建社会的婚姻制度及婚礼仪式。
3. 讲解近现代婚姻习俗的变革:介绍辛亥革命后、新中国成立后的婚姻制度改革。
4. 讲解当代婚姻习俗的演变:分析改革开放以来,婚姻观念、婚礼形式的变迁。
5. 课堂讨论:让学生结合所学内容,谈谈对婚俗变迁的认识。
6. 总结与拓展: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婚俗变迁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婚姻观。
六、教学评价:1. 采用课堂问答、小组讨论、作业论文等多种形式,评估学生对婚俗变迁的掌握程度。
2. 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发表见解。
3. 评价学生对婚俗变迁与社会发展关系的认识,以及正确的婚姻观树立情况。
七、教学资源:1. 教材:《历史与社会》相关章节。
2. 参考资料:关于婚俗变迁的学术论文、案例、新闻报道等。
3.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计算机、网络等,用于展示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1-2课时:讲解古代婚姻习俗。
2. 第3-4课时:讲解近现代婚姻习俗的变革。
城乡建设与发展3座垃圾焚烧发电供热项目,基本实现全市农村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全覆盖。
仅宝丰县热电项目建成后,可年处理生活垃圾43.8万t,发电1.2亿kW·h,供热(蒸汽)24万t;在兰考县静脉产业园,光大环保项目利用不可回收垃圾发电;瑞华电力秸秆发电厂每年消纳农业废弃物32万t、发电2亿kW·h;兰考县由瑞华电力回收用于秸秆发电;农作物秸秆和其他不可回收利用的生活垃圾由光大环保能源(兰考)有限公司收用发电。
3.4 制作有机肥、沼气等就地利用平顶山市汝州市纸坊镇石桥村农户进行垃圾分类后,直接在村里进行垃圾减量,做堆肥返田或制作沼气处理。
目前汝州市已完成1条有机肥生产线改造,尝试探索厨余或湿垃圾利用新形式;信阳新集村分为干垃圾和湿垃圾,湿垃圾可以发酵处理还田做农家堆肥;兰考县试点村利用树叶、杂草、菜叶、畜禽粪便等进行发酵堆肥、沼气净化就地灵活处理垃圾,在村子里的垃圾收集处理站内对有机湿垃圾就近粉碎、进而阳光堆肥,基本实现农作物秸秆还田。
4 结语河南省农村推行垃圾分类及促进回收利用还需要持续探索,下一步将深入剖析河南省农村垃圾分类推进中存在的问题,并探索提出河南推进农村垃圾分类的政策建议,为推进河南农村垃圾分类和乡村振兴建言献策。
[参考文献][1] 刘茂忠,王圣.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收集生产有机肥料的探讨[J].新时代学刊,2018(1):93-95.[2] 刘娅娅.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垃圾分类处理研究[J].乡村科技,2018(3):111-114.[3] 康佳宁,王成军等.农民对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的意愿与行为差异研究—以浙江省为例[J].经济与管理,2018(12):1726-1755. [4] 鲁圣鹏,李雪芹.政府购买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服务实践与推进路径研究[J].华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36-42. [5] 刘明,黄荣等.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技术标准现状[J].学术研讨,2018(10):182-184.农村婚嫁仪式的变迁及其影响因素——以贵州省N村为例邹秀兰,李 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人文社会发展学院,陕西 杨凌 712100)[摘要]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使得越来越多的农民涌入城镇,农民工群体的规模逐年扩大,农村人口流动性逐渐增强。
《中国百年社会风俗变迁》研究性学习课题研究报告范文《中国百年社会风俗变迁》研究性学习课题学校:班级:小组成员:1 研究背景社会风俗的变迁既是一百年来政治变迁,经济转型,外来影响等作用下的产物。
又是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变革的表现。
社会风俗不是细枝末节的小事,而是关系的社会发展的大事,很值得我们下一番功夫来研究它。
2 研究目的意义(1) 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社会习俗和生活变化的史实,探究其变迁的原因和背景。
(2) 分析比较历史现象理解历史发展对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社会生活的影响。
(3)掌握社会习俗和近代服饰、餐饮、居室建筑与家具陈设的变化情况。
通过归纳、比较社会习俗和生活的变迁情况,培养归纳发展特征的能力。
通过思考“为什么近现代中国社会习俗和社会生活会有如此大的变化”等问题,培养站在历史发展的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3 研究的方法通过对比不同时期,不同地点的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进行对比研究,分析其异同,探究其原因。
这是历史比较的研究方法。
4 研究的重点及主要内容(1)社会风俗和生活变化的原因、特征。
(2)中国社会变动对人们生活产生的影响。
5 研究步骤(1)确立选题(2)根据确定的题目内容,调查对象制定具体的行动计划。
(3)搜集有关社会变化的资料、图片、走访老人、社区以及相关专业人员,了解社会变迁的基本情况。
(4)分类整理所获得的各种材料,进行对比分析,探究百年社会风俗变迁的原因和影响。
(5)将成果整合或制成演示文稿进行展览。
6 资料收集手段依据研究内容,通过图书馆,博物馆,互联网,家庭等搜集资料,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要注意资料的真实性,可靠性典型性。
调查问卷一中国百年社会背景二从衣食住行方面谈谈近代中国社会习俗的变化。
三引起中国百年有哪些原因。
四社会风俗变迁的影响有哪些。
五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怎样的变化。
六社会的变迁对我们当代人有何启发。
《中国百年社会风俗变迁》研究性学习课题开题报告风俗是一种特殊的文化,所包含的内容十分广泛,衣食住行、生产交通、婚丧嫁娶、节日喜庆…那一项也离不开民众的思想和生活需求,离不开与之相适应的政治和经济基础。
对家乡婚俗的调查报告(一)引言概述:家乡的婚俗是人们日常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体现了家乡的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念。
本调查报告将对家乡婚俗进行调查与分析,以便更好地了解和传承我们的传统文化。
正文:一、婚前准备阶段1. 婚礼筹备工作:申请结婚证书、选择婚庆公司、购买婚纱等。
2. 婚宴预订和筹备:选择婚宴场所、定制菜单、准备婚宴主题等。
3. 礼金与礼品准备:确定亲朋好友的礼金和礼品标准、准备给婚礼主要人物的礼物等。
4. 婚前照相与婚纱拍摄:选择摄影师、选定拍摄场景、配套服装等。
5. 喜酒摆酒仪式安排:确定主持人、编排节目、准备喜酒等。
二、婚礼过程1. 迎亲仪式:新郎车队的组成和装饰、新娘出嫁的步骤和仪式等。
2. 迎宾入座:安排迎宾、分餐座次、进行主持致辞等。
3. 敬酒环节:酒席次序、敬酒父母、宾客、亲友等。
4. 祝福仪式:请长辈和亲友上台祝福、接受祝福,确保婚礼的吉祥。
5. 婚礼结束与离场:结束婚礼仪式、道别亲友、离场并送走亲朋好友。
三、婚后生活与习俗1. 安排新婚之夜:准备新婚房的布置、安排婚房用品和蜜月长短等。
2. 夫妻新居的入住:准备家居用品、购置家具、布置新居等。
3. 家庭规划与生活方式:规划夫妻生活、分工与合作、制定家庭规则等。
4. 新婚习俗传承:参与家乡传统习俗、尊重长辈、与亲友保持联系等。
5. 夫妻关系的建立和维护:沟通与理解、相互支持和尊重、共同规划未来等。
四、婚俗变迁与保护1. 婚俗变迁的原因和影响:社会进步、文化冲击、现代生活方式等。
2. 婚俗传承与保护的重要性:保护传统文化、传承家乡文化、弘扬文明风尚等。
3. 社会对家乡婚俗的认知与态度:理解与支持、保护与传承、消极与抵制等。
4. 婚俗保护的困境与挑战:人口流失、婚俗商业化、现代婚俗的冲击等。
5. 探索和提出相应保护措施:教育传统文化、宣传传统价值观念、制定婚俗保护政策等。
五、调查报告总结经过对家乡婚俗的调查与分析,我们认识到家乡的婚俗传承和保护面临着困境与挑战。
家乡传统婚丧嫁娶的文化特色与现代变迁在追溯家乡传统婚丧嫁娶的文化特色与现代变迁之前,我们必须首先了解婚丧嫁娶在中国文化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婚丧嫁娶是人们生活中的重大事件,它们不仅代表着个体人生的改变,更象征着家族和社会的延续。
因此,家乡的传统婚丧嫁娶活动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并且随着社会的发展,也经历了许多变迁。
首先,我们来谈谈家乡传统婚礼的文化特色。
在家乡,婚礼被看作是一种庄严而喜庆的仪式。
一般而言,婚礼分为三个主要的环节:迎亲、拜堂和接新娘。
迎亲指的是新郎一行人去新娘家庭迎接新娘的过程。
在中国传统婚礼中,此环节被视为一种热闹而隆重的仪式,新郎一行人会穿上盛装,举行隆重的接迎仪式。
拜堂是新郎新娘双方家庭成员在宴会厅内共同祭拜天地及双方祖宗,以表达对过去先人的敬意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祝福。
接新娘环节,即新娘离开婚前的居所,前往新郎家,成为新的家庭成员。
这一过程象征着新夫、新妻及两个家庭的结合。
其次,我们来探讨家乡传统丧葬的文化特色。
在传统观念中,死亡被看作是生命的终结,因此丧葬仪式十分庄重而庄严。
家乡丧葬通常包括告别仪式和后续葬礼。
告别仪式是丧家向亲友宣告丧事的仪式,通常会有许多亲友前来哀悼。
亲友们会送上花圈和献花以表示哀悼之情。
后续葬礼环节包括送葬、入殓等一系列仪式。
这些仪式都有着明确的流程和规定,以确保逝者得到应有的安葬。
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现代化的发展,家乡传统婚丧嫁娶的活动也发生了变迁。
与过去相比,现代婚礼更加注重个性化和时尚感。
在迎亲环节中,新郎和他的伴郎们会穿上符合时尚潮流的西装,而新娘们则更愿意选择各种款式独特的婚纱。
此外,现代婚礼中常见的婚礼摄影、婚车队等服务也让婚礼更加隆重和难忘。
同样地,现代丧葬也逐渐与传统丧葬方式有所不同。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对待死亡的态度更加开放和理性。
一些家庭选择将丧事简化,节约费用并且减少对亲友的困扰。
另外,火化也成为现代社会中常见的葬礼方式,以解决土地资源有限的问题。
婚丧嫁娶移风易俗调研报告婚丧嫁娶移风易俗调研报告一、调研背景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文明的进步,中国传统婚丧嫁娶的风俗也在发生着一系列的变化。
为了解中国社会对于婚丧嫁娶传统风俗的态度及对应的改变,我们进行了一次调研,并介绍了调研结果如下。
二、调研方法本次调研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共发放了20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180份。
问卷包括了对婚丧嫁娶四个方面的相关问题,以了解受访者对于传统风俗的态度以及是否支持和参与改变等。
三、调研结果1.关于婚俗:根据调研结果显示,超过60%的受访者对传统婚俗持支持态度,认为传统婚俗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历史意义和独特的魅力。
然而,近30%的受访者认为传统婚俗存在一定的陋习,需要适当改变。
2.关于丧俗:在丧俗方面,超过70%的受访者认为传统丧俗应该得到尊重,并不赞成过度宣扬繁琐繁重的丧葬礼俗。
另外,约20%的受访者认为传统丧俗需要一定程度上的改革,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
3.关于嫁娶:在嫁娶方面,调研显示大部分受访者对传统嫁娶习俗持支持态度。
然而,约20%的受访者认为一些陋习,如嫁妆的繁复和夫家权力过大等问题,需要改进。
此外,对于现代婚礼的形式,大部分受访者认为可以适当改变和创新。
4.关于移风易俗:超过80%的受访者认同移风易俗的重要性,相信通过适当的改革和创新,可以在保留传统精髓的同时,去除一些陋习和不合理的规定。
同时,超过90%的受访者相信移风易俗能够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
四、调研分析根据以上调研结果,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多数受访者对传统婚丧嫁娶仍持支持态度,但也对其存在的问题有不同程度的认识。
2.关于传统丧俗,受访者普遍认为需要合理适度改进,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
3.对于一些嫁娶陋习,受访者普遍认为需要改进,以减少不必要的嫁妆和家庭权力不平等现象。
4.移风易俗的推动力度应加大,以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
五、建议和措施基于以上分析,我们向社会提出以下建议和措施:1.加强对传统文化的宣传和教育,让更多人了解中国传统婚丧嫁娶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
现代性背景下侗族婚嫁事象的文化人类学分析——以榕江县七十二侗寨上归洪村某一结婚仪式为主要考察对象郑首艳【摘要】结婚仪式是见证男女婚姻存在的重要仪式.当今,七十二侗寨上归洪村婚俗,反映了现代背景下侗族婚俗的变化.在内容和形式上,这种变化是基于传统婚俗的部分延续,是当地社会结构转型的缩影.【期刊名称】《凯里学院学报》【年(卷),期】2015(033)005【总页数】3页(P20-22)【关键词】侗族;婚俗;仪式;变化【作者】郑首艳【作者单位】贵州财经大学文法学院,贵州贵阳550025【正文语种】中文关于侗族婚俗的研究,专家学者各有侧重。
刘芝凤的《侗族南部方言区择偶婚俗价值观的嬗变研究》(厦门理工学院学报.2011年第3期)指出在市场化的巨大冲击下侗族传统婚俗保护应引起重视,但其所谓“优秀的婚俗”这一概念作者不敢苟同。
陆菁的《侗族婚姻风俗及其法律调整研究》(凯里学院学报.2013年第4期)对侗族现行婚俗与国家法律层面的婚俗的异同进行比较,提出了侗族婚俗习惯是基于我国《婚姻法》和《民族区域自治》的基础上的具体案例。
项萌等人的《侗族婚姻习俗变迁的社会性别分析———基于个人生活史的田野考察》(民族文化研究. 2014年第2期)以广西L乡某个典型个体的生命历程为线索,从性别角度探讨侗族婚姻民俗的动态变迁,指出侗族婚姻习俗的某些形式虽然发生了变迁,但是内核部分仍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其变迁过程实际是传统婚姻习俗与现代婚姻理念的互动过程。
笔者对此观点比较认同,并在此基础上根据自己于2014年11月15日至17日及后期对该点的田野考察,对研究对象进行进一步分析。
在黔东南苗侗聚居地,榕江乐里属于侗族南部方言区,是联结湘黔桂三省民族聚居的必经地段,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其成为民族文化过渡和结合区,笔者认为,从现代性视角对该区婚嫁习俗变迁的研究对于侗族社会由传统至现代的过渡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七十二侗寨简介七十二侗寨隶属于黔东南州榕江县乐里镇(原名洛里,系苗语译音,意为寨脚田)管辖的行政村。
福安婚俗的现代变迁研究
“男大当婚,女大当嫁”。
婚礼是人生很重要的一部分,不同民族不同时期的婚俗所承载的教育意义、社会价值都有所不同,所具有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指导意义也有所不同。
因此,对当地民族婚俗的研究,能够更好地了解该地区民族的一些特性,有利于更好地传承和发扬该地区民族的文化遗产。
这正是笔者选择婚嫁仪式作为研究对象的重要原因。
福安是汉族与少数民族混居的地方,婚嫁习俗相互交融、相互影响,因此福安汉族的婚礼具有其独特的婚嫁习俗,魅力十足。
本文以福安汉族婚礼仪式为研究对象,运用田野调查法和文献法,分别以建国前和现代福安汉族的婚礼仪式为切入点,对该地区的婚礼仪式进行细致的描述,通过纵向的比较来阐述福安汉族婚礼仪式的变迁,梳理出福安汉族婚礼仪式中主要构成要素(媒人、婚礼时间、婚宴地点、新人服装、新娘嫁妆、哭嫁)的变革与遗存,以及婚礼仪式中文化的传承。
这当中包含有驱邪仪式、促进传宗接代的仪式和祈求家庭富裕圆满的仪式等等,从而更好地解析福安人价值观念的变迁和福安文化的变迁。
从福安汉族婚礼仪式的变革与继承来看,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西方文化的不断冲击,人们的思想也跟着日新月异,婚姻观念处在了从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婚俗礼仪呈现出中西交融、古今并存、多姿多彩的新格局。
近几年,学术界对少数民族及汉族各方面的礼仪都给予了极大的关注,专研出很多少数民族及汉族的文化遗产,而仅仅针对某地区汉族的风土人情相对较少论及。
本文对福安地区的汉族婚礼仪式进行了细致的描述,把汉族传统婚礼中濒临灭亡的“哭嫁”和“吃家喜”仪式重新梳理出来,期望能对探究当下福安汉族
人的思想以及婚俗礼仪文化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对了解不同民族文化的差异性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期望福安人能够认识到福安汉族婚礼仪式的变迁是社会的进步,历史发展的必然,从而能够更好地接受新的婚俗礼仪,进而推动建立福安和谐发展的社会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