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工程学 第4章 道路交通流理论
- 格式:ppt
- 大小:9.31 MB
- 文档页数:98
《交通工程学 第四章 交通流理论》习题解答 4-1 在交通流模型中,假定流速 V 与密度 k 之间的关系式为 V = a (1 - bk )2,试依据两个边界条件,确定系数 a 、b 的值,并导出速度与流量以及流量与密度的关系式。
解答:当V = 0时,j K K =, ∴ 1jb k =; 当K =0时,f V V =,∴ f a V =;把a 和b 代入到V = a (1 - bk )2∴ 21f j K V V K ⎛⎫=- ⎪ ⎪⎝⎭, 又 Q KV = 流量与速度的关系1j Q K V ⎛= ⎝ 流量与密度的关系 21f j K Q V K K ⎛⎫=- ⎪ ⎪⎝⎭ 4-2 已知某公路上中畅行速度V f = 82 km/h ,阻塞密度K j = 105 辆/km ,速度与密度用线性关系模型,求:(1)在该路段上期望得到的最大流量;(2)此时所对应的车速是多少?解答:(1)V —K 线性关系,V f = 82km/h ,K j = 105辆/km∴ V m = V f /2= 41km/h ,K m = K j /2= 52.5辆/km ,∴ Q m = V m K m = 2152.5辆/h(2)V m = 41km/h解答:35.9ln V k= 拥塞密度K j 为V = 0时的密度,∴ 180ln 0jK =∴ K j = 180辆/km 4-5 某交通流属泊松分布,已知交通量为1200辆/h ,求:(1)车头时距 t ≥ 5s 的概率; (2)车头时距 t > 5s 所出现的次数;(3)车头时距 t > 5s 车头间隔的平均值。
解答:车辆到达符合泊松分布,则车头时距符合负指数分布,Q = 1200辆/h(1)1536003(5)0.189Q t t t P h e e e λ-⨯-⨯-≥====(2)n = (5)t P h Q ≥⨯ = 226辆/h(3)55158s t t e tdt e dt λλλλλ+∞-+∞-⎰⋅=+=⎰4-6 已知某公路 q =720辆/h ,试求某断面2s 时间段内完全没有车辆通过的概率及其 出现次数。
第一部份:交通工程学课后思考题解答第一章:绪论1-1简述交通工程学的概念、性质、特点、与发展趋势概念:交通工程学是研究交通发生、发展、散布、运行与停住规律,探讨交通调查、计划、设计、监管、管理、安全的理论和有关设施、装备、法律与法规。
协调道路交通中人、车、路与环境之间的彼此关系。
使道路交通加倍安全、高校、快捷、舒适、方便、经济的一门工程技术学科。
性质:是一门兼有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双重属性的综合性学科。
特点:系统性、综合性、交叉性、社会性、超前性、动态性发展趋势:智能化和系统化1-2简述我国的交通现状与交通工程学科面临的任务现状:综合运输六点;公路交通三点;城市交通四点任务:即重点研究的那些领域1-3简述城市交通畅通工程的目标和重点任务目标:提高城市交通建设与管理科学化水平。
重点任务:改善道路条件,优化交通结构,强化科学管理,规范交通行为1-4简述交通工程学科的研究范围、重点及作用。
范围:交通特性分析技术、交通调查方式、交通流理论、道路通行能力分析技术、道路交通系统计划理论、交通安全技术、道路交通系统管理技术与管理计划、静态交通系统计划、交通系统的可持续发展计划、交通工程的新理论新方式新技术作用:良好的交通条件与高效的运输系统能增进社会的发展,经济的繁荣,和人们日常生活的正常进行和城市各项功能的发挥、山区开发、旅游开展。
经济方面能扩大商品市场与原材料的来源,降低生产本钱与运输费用,增进工业、企业的发展与区域土地的开发,提高土地价钱与城市的活力,交通的发展还可实现运输的专业化、便捷化、批量化与运费低廉化。
从而有可能更大的范围内合理配置生产要素,同时也可增进全国或地域范围内人口的合理流动。
第二章:交通特性2-1交通特性包括那几个方面?为何要进行分析?意义如何?分析中要注意什么问题?特性:人-车-路大体特性、交通量特性、行车速度特性、交通密度特性、交通流大体特性及其彼此关系、交通要素与环境之间的相关关系。
《交通工程学 第四章 交通流理论》习题解答 4-1 在交通流模型中,假定流速 V 与密度 k 之间的关系式为 V = a (1 - bk )2,试依据两个边界条件,确定系数 a 、b 的值,并导出速度与流量以及流量与密度的关系式。
解答:当V = 0时,j K K =, ∴ 1jb k =; 当K =0时,f V V =,∴ f a V =;把a 和b 代入到V = a (1 - bk )2∴ 21f j K V V K ⎛⎫=- ⎪ ⎪⎝⎭, 又 Q KV = 流量与速度的关系1j f V Q K V V ⎛⎫=- ⎪ ⎪⎝⎭流量与密度的关系 21f j K Q V K K ⎛⎫=- ⎪ ⎪⎝⎭4-2 已知某公路上中畅行速度V f = 82 km/h ,阻塞密度K j = 105 辆/km ,速度与密度用线性关系模型,求:(1)在该路段上期望得到的最大流量;(2)此时所对应的车速是多少?解答:(1)V —K 线性关系,V f = 82km/h ,K j = 105辆/km∴ V m = V f /2= 41km/h ,K m = K j /2= 52.5辆/km ,∴ Q m = V m K m = 2152.5辆/h(2)V m = 41km/h4-3 对通过一条公路隧道的车速与车流量进行了观测,发现车流密度和速度之间的关系具有如下形式:18035.9ln s V k= 式中车速s V 以 km/h 计;密度 k 以 /km 计,试问在该路上的拥塞密度是多少? 解答:18035.9ln V k= 拥塞密度K j 为V = 0时的密度,∴ 180ln 0jK =∴ K j = 180辆/km4-5 某交通流属泊松分布,已知交通量为1200辆/h ,求:(1)车头时距 t ≥ 5s 的概率; (2)车头时距 t > 5s 所出现的次数;(3)车头时距 t > 5s 车头间隔的平均值。
解答:车辆到达符合泊松分布,则车头时距符合负指数分布,Q = 1200辆/h(1)1536003(5)0.189Q t t t P h e e e λ-⨯-⨯-≥====(2)n = (5)t P h Q ≥⨯ = 226辆/h(3)55158s t t e tdt e dt λλλλλ+∞-+∞-⎰⋅=+=⎰4-6 已知某公路 q =720辆/h ,试求某断面2s 时间段内完全没有车辆通过的概率及其 出现次数。
《交通工程学 第四章 交通流理论》习题解答 4-1 在交通流模型中,假定流速 V 与密度 k 之间的关系式为 V = a (1 - bk )2,试依据两个边界条件,确定系数 a 、b 的值,并导出速度与流量以及流量与密度的关系式。
解答:当V = 0时,j K K =, ∴ 1jb k =; 当K =0时,f V V =,∴ f a V =;把a 和b 代入到V = a (1 - bk )2∴ 21f j K V V K ⎛⎫=- ⎪⎪⎝⎭, 又 Q KV = 流量与速度的关系1j Q K V ⎛= ⎝ 流量与密度的关系 21f j K Q V K K ⎛⎫=- ⎪ ⎪⎝⎭ 4-2 已知某公路上中畅行速度V f = 82 km/h ,阻塞密度K j = 105 辆/km ,速度与密度用线性关系模型,求:(1)在该路段上期望得到的最大流量;(2)此时所对应的车速是多少?解答:(1)V —K 线性关系,V f = 82km/h ,K j = 105辆/km∴ V m = V f /2= 41km/h ,K m = K j /2= 52.5辆/km ,∴Q m = V m K m = 2152.5辆/h(2)V m = 41km/h解答:35.9ln V k= 拥塞密度K j 为V = 0时的密度,∴ 180ln 0jK = ∴ K j = 180辆/km 4-5 某交通流属泊松分布,已知交通量为1200辆/h ,求:(1)车头时距 t ≥ 5s 的概率;(2)车头时距 t > 5s 所出现的次数;(3)车头时距 t > 5s 车头间隔的平均值。
解答:车辆到达符合泊松分布,则车头时距符合负指数分布,Q = 1200辆/h(1)1536003(5)0.189Q t t t P h e e e λ-⨯-⨯-≥====(2)n = (5)t P h Q ≥⨯ = 226辆/h(3)55158s t t e tdt e dt λλλλλ+∞-+∞-⎰⋅=+=⎰ 4-6 已知某公路 q =720辆/h ,试求某断面2s 时间段内完全没有车辆通过的概率及其 出现次数。
第四章交通流理论交通流理论(Traffic Flow Theory)是研究交通流随时间和空间变化规律的模型和方法体系,被广泛应用于交通系统规划与控制的各个方面。
第一节交通流理论的发展历程在本节中,我们一起回顾交通流理论的发展历程。
交通流理论的兴起大致在20世纪30年代,在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经历了繁荣和快速发展,70年代以后,主要是对既有理论的发展完善和应用拓展。
一、交通流理论的萌芽期萌芽期从20世纪30年代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由于发达国家汽车使用和道路建设的发展,需要探索道路交通流的基本规律,产生了研究交通流理论的初步需求。
Adams在1936发表的论文中将概率论用于描述道路交通流,格林息尔治(Greenshields)在1935年开创性提出了流量和速度关系式(也就是格林息尔治关系),并调查了交叉口的交通状态。
二、交通流理论的繁荣期繁荣期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20世纪50年代末。
汽车使用显着增长和道路交通系统建设加快,应用层面对交通特性和交通流理论的研究提出了急切需求。
此阶段是交通流理论最为辉煌的时期,经典交通流理论和模型几乎全部出自这一时期。
交通流理论中的经典方法、理论和模型相继涌现,如车辆跟驰(Car-following)模型、车流波动(Kinematic Wave)理论和排队论(Queuing Theory)。
这一时期群星闪耀,许多在自然科学其他领域中的大师级人物(如数学家、物理学家、力学家、经济学家)都投入到交通流理论的研究中,其中不乏诺贝尔奖金的获得者,如1977年的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伊利亚?普列高津(Ilya Prigogine)。
着名人物有赫曼(Herman)、鲁切尔(Reuschel)、沃德卢普(Wardrop)、派普斯(Pipes)、莱特希尔(Lighthill)、惠特汉(Whitham)、纽维尔(Newell)、盖热斯(Gazis)、韦伯斯特(Webster)、伊迪(Edie)、福特(Foote)和钱德勒(Chandl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