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流理论第一章
- 格式:doc
- 大小:46.50 KB
- 文档页数:6
交通流理论及其应用第一章交通流理论概述交通流理论研究的是交通系统中的车辆运动、交通管制、道路设施、交通信息和旅行者的行为等方面的问题。
交通流理论在道路规划、公路建设和交通管理等领域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
交通流理论的一个重要假设是,车辆在道路上的移动速度不仅受到道路设计的限制,还受到其他车辆的影响。
因此,在交通流理论中,车辆被看作是一个组成整体的流体,而不是独立的个体。
第二章交通流模型交通流模型是交通流理论的核心部分。
交通流模型通过建立数学方程,来描述交通系统中的车辆运动和相关因素。
常用的交通流模型有三种:宏观模型、微观模型和混合模型。
宏观模型是指从整体上研究交通流的模型,宏观模型的主要参数是车流量、速度和密度。
宏观模型常用的方法包括现场观测、测量和统计分析。
微观模型是指从个体车辆的行为入手研究交通流的模型,微观模型的主要参数是车辆的位置、速度和加速度。
微观模型常用的方法是仿真模拟和建立基于车辆运动方程的数学模型。
混合模型是宏观模型和微观模型的结合,既考虑了交通流的整体特征,又考虑了车辆个体行为的影响。
混合模型综合了宏观模型和微观模型的优点,是目前研究交通流的主要方法之一。
第三章交通流参数交通流参数是交通流模型中的重要参数,主要包括车流量、速度和密度。
车流量是单位时间内通过某一道路断面的车辆数量,常用的单位是辆/小时。
车流量是衡量交通流量大小的主要指标,它直接影响道路的通行能力和交通拥堵的程度。
速度是车辆在单位时间内通过某一道路断面的平均速度,常用的单位是公里/小时。
速度是衡量交通流运行状况的主要指标,它受到道路状况、车辆性能和交通运行管理等因素的影响。
密度是单位时间内通过某一道路断面的车辆数量和车辆行驶长度之比,常用的单位是辆/公里。
密度是衡量交通流集聚程度的主要指标,它与车速和车流量有着密切的关系。
第四章交通流控制交通流控制是交通流理论的一项重要应用,包括交通信号灯、路口红绿灯、限速标志和车道指示标志等。
第一章绪论交通流理论是研究交通流随时间和空间变化规律的模型和方法体系。
多年来,交通流理论在交通运输工程的许多领域,如交通规划、交通控制、道路与交通工程设施设计等都被广泛地应用着,应该说交通流理论是这些研究领域的基础理论。
近些年来,尤其是随着智能运输系统的蓬勃发展,交通流理论所涉及的范围和内容在不断地发展和变化,如控制理论、人工智能等新兴科学的思想、方法和理论已经用于解决交通运输研究中遇到的复杂问题,又如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模拟技术和方法越来越多地被用来描述和分析交通运输工程的某些过程或现象。
第一节交通流理论的沿革交通流理论的发展与道路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密切相关,在交通运输业发展的不同时期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不同阶段,对交通流理论的需求和研究能力都不同,因此产生了交通流理论的不同发展阶段。
按照时间顺序,交通流理论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
创始阶段此阶段被界定为20世纪30年代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在此期间,由于发达国家汽车工业和道路建设的发展,需要摸索道路交通的基本规律,以便对其进行科学管理,道路交通产生了对交通流理论的初步需求,需要有人对其进行研究。
此阶段的代表人物为格林希尔治(Bruce D.Greenshields), 其代表性成果是用概率论和数理统计的方法建立数学模型,用以描述交通流量和速度的关系,并对交叉口交通状态进行调查。
正是由于其奠基性工作,人们常常称格林希尔治为交通流理论的鼻祖。
快速发展阶段此阶段被界定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至20 世纪50 年代末。
在这一阶段,发达国家的公路和城市道路里程迅猛增长,汽车拥有量大幅度上升,此时交通规划和交通控制已经提到日程。
如何科学地进行交通规划和控制,需要交通流理论提供支持。
此阶段的特点是交通流理论获得高速发展,并产生了多个分支和学术上的多个代表人物。
学术分支包括:车辆跟驰(car following )理论、基于流体力学的交通波理论(traffic wave theory)和排队理论(queuing theory)等。
交通流理论与控制研究第一章交通流理论概述交通流理论是交通运输工程领域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它研究的是道路、高速公路、城市道路等交通干线上车辆的运动规律及其与环境、道路设施等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用数学模型等方法进行描述和分析。
具体来说,交通流理论可分为三个层次:宏观层面的交通流模型、中观层面的交通流理论、微观层面的交通流理论。
宏观层面的交通流模型是指对交通流总体运行状态的描述和分析,如平均速度、车辆密度、道路通行能力等;中观层面的交通流理论研究的是交通流的稳定性、交通容量、交通拥堵等问题;而微观层面的交通流理论主要研究单个车辆的运动轨迹、驾驶员行为及其对交通系统的影响等问题。
第二章交通流控制的方法交通流控制是指利用交通管理手段对交通流进行调控,改善交通运行状况,提高交通安全和效率。
常见的交通流控制方法包括以下几种:1. 车道分隔和限行措施:对于车速较慢的车辆(如卡车、公共汽车等),采取单独的车道分隔或限行措施,以减少其与其他车辆的碰撞机会,提高交通系统的通行能力。
2. 信号控制:交通信号灯是最常见的交通控制手段之一,它可以通过对不同车辆的交通信号进行控制,改变交通流的路权和平衡道路交通流量,从而调控交通拥堵。
3. 交通限速:交通限速是指对某一段路段的最高车速进行限制,以避免不同速度的车辆相互阻碍和交通意外的发生。
4. 车速限制和拦截:交通管理人员可以通过设立临时的车速限制或拦截某些车辆等手段,有效遏制不安全驾驶行为,降低交通事故的发生率和交通拥堵的出现。
第三章交通流控制模型为了更好地掌握交通流控制的原则和方法,交通流控制模型成为了研究交通流控制的重要方法之一。
交通流控制模型可分为马尔科夫过程模型、生产函数模型、瓶颈模型和微观交通流模型等。
其中,马尔科夫过程模型是一种基于概率论的模型,可以对各种状态下的交通流进行判断和分析,从而制定出相应的交通控制策略;生产函数模型则是一种根据交通流量和道路状况等变量来估计交通流容量的数学模型;瓶颈模型则主要研究交通流系统中的瓶颈位置、影响和处理方法;而微观交通流模型则是通过对单个车辆的行为和状态进行建模,分析其对整个交通流的影响和作用。
交通流理论第二章交通流特性第一节交通调查交通调查:在道路系统的选定点或选定路段,为了收集有关车辆(或行人)运行情况的数据而进行的调查分析工作。
意义:交通调查对搞好交通规划、道路设施建设和交通管理等都是十分重要的。
两条非常接近的水平平行直线表示小距离调查;一条竖直直线表示沿路段长度调查(瞬时状态,例如空拍图片);车辆的轨迹之一就可代表浮动车调查;ITS区域调查类似于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进行大量的浮动车调查。
定点调查能直接得到流量、速度和车头时距的有关数据,但是无法测得密度。
二、小距离调查这种调查使用成对的检测器(相隔5m或6m)来获得流量、速度和车头时距等数据。
目前常用的点式检测器,如感应线圈和微波束。
调查地点车速时,将前后相隔一定距离(如5m)的检测器埋设地下,车辆经过两个检测器时发出信号并传送给记录仪,记录仪记录车辆通过两个检测器所使用的时间,那么用相隔的距离除以时间就得到地点车速。
这种调查方法还能得到占有率,占有率是指检测区域内车辆通过检测器的时间占观测总时间的百分比。
由于占有率与检测区域的大小、检测器的性质和结构有关,因四、浮动车调查浮动观测车调查有两种方法:第一种方法:是利用浮动车记录速度和行程时间(分别作为时间和沿路段位置的函数),浮动车以车流的近似平均速度行驶。
该方法无需精密的仪器就可获得大量有关高速公路车流运动的信息,但是不能获得准确的平均速度。
这种方法有两种常用的形式:一种是人在车上记录速度和行程时间;另一种是使用速度计(通常用于远距离行驶的卡车和公共汽车上)。
第二种方法:可同时进行速度和流量的调查,该方法适用于不拥挤的道路和无自动检测仪器的郊区高速公路。
这种调查方法基于观测车在道路上进行往返行驶,其计算流量和速度的公式如下:t——车辆沿参考方向行驶时的行程时间;wt——车辆沿参考方向行驶时的平均行程时间的估计值;l——路段长度;u——区间平均速度。
s进行调查时,驾驶员应事先固定行程时间,试验中要按照这个时间行驶,沿路段允许停车,但要保证整个行程时间跟预定的时间相等。
INTRODUCTIONBY NATHAN H.GARTNER1CARROLL MESSER2AJAY K.RATHI31Professor, Department of Civil Engineering, 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 at Lowell, 1 University Avenue, Lowell, MA 01854.2Professor, Department of Civil Engineering, Texas A&M University, TTI Civil Engineering Building, Suite 304C, College Station, TX 77843-3135.3Senior R&D Program Manager and Group Leader, ITS Research, Center for Transportation Analysis, Oak Ridge National Laboratory, P.O. Box 2008, Oak Ridge, TN 37831-6207.1 - 11.I NTRODUCTIONIt is hardly necessary to emphasize the importance of By 1959 traffic flow theory had developed to the point where it transportation in our lives. In the United States, we spend about appeared desirable to hold an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The 20 percent of Gross National Product (GNP) on transportation,First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The Theory of Traffic Flow of which about 85 percent is spent on highway transportation was held at the General Motors Research Laboratories in (passenger and freight). We own and operate 150 million Warren, Michigan in December 1959 (Herman 1961). This was automobiles and an additional 50 million trucks, bringing car the first of what has become a series of triennial symposia on ownership to 56 per hundred population (highest in the world).The Theory of Traffic flow and Transportation. The most recent These vehicles are driven an average of 10,000 miles per year in this series, the 12th symposium was held in Berkeley,for passenger cars and 50,000 miles per year for trucks on a California in 1993 (Daganzo 1993). A glance through the highway system that comprises more than 4 million miles. The proceedings of these symposia will provide the reader with a indices in other countries may be somewhat different, but the good indication of the tremendous developments in the importance of the transportation system, and especially the understanding and the treatment of traffic flow processes in the highway component of it, is just the same or even greater. While past 40 years. Since that time numerous other symposia and car ownership in some countries may be lower, the available specialty conferences are being held on a regular basis dealing highway network is also smaller leading to similar or more with a variety of traffic related topics. The field of traffic flow severe congestion problems.theory and transportation has become too diffuse to be covered Traffic flow theories seek to describe in a precise mathematical flow theory, while better understood and more easily way the interactions between the vehicles and their operators characterized through advanced computation technology, are just (the mobile components) and the infrastructure (the immobile component). The latter consists of the highway system and all its operational elements: control devices, signage, markings, etc.As such, these theories are an indispensable construct for all models and tools that are being used in the design and operation of streets and highways. The scientific study of traffic flow had its beginnings in the 1930’s with the application of probability theory to the description of road traffic (Adams 1936) and the pioneering studies conducted by Bruce D. Greenshields at the Yale Bureau of Highway Traffic; the study of models relating volume and speed (Greenshields 1935) and the investigation of performance of traffic at intersections (Greenshields 1947).After WWII, with the tremendous increase in use of automobiles and the expansion of the highway system, there was also a surge in the study of traffic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raffic flow theories. The 1950’s saw theoretical developments based on a variety of approaches, such as car-following, traffic wave theory (hydrodynamic analogy) and queuing theory. Some of the seminal works of that period include the works by Reuschel (1950a; 1950b; 1950c), Wardrop (1952), Pipes (1953), Lighthill and Whitham (1955), Newell (1955), Webster (1957), Edie and Foote (1958), Chandler et al. (1958) and other papers by Herman et al. (see Herman 1992).by any single type of meeting. Yet, the fundamentals of traffic as important today as they were in the early days. They form the foundation for all the theories, techniques and procedures that are being applied in the design, 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advanced transportation systems.It is the objective of this monograph to provide an updated survey of the most important models and theories that characterize the flow of highway traffic in its many facets. This monograph follows in the tracks of two previous works that were sponsored by the Committee on Theory of Traffic Flow of the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Board (TRB) and its predecessor the Highway Research Board (HRB). The first monograph, which was published as HRB Special Report 79 in 1964, consisted of selected chapters in the then fledgling Traffic Science each of which was written by a different author (Gerlough and Capelle 1964). The contents included:Chapter 1. Part I: Hydrodynamic Approaches, by L. A. Pipes.Part II: On Kinematic Waves; A Theory of Traffic Flow on Long Crowded Roads, by M. J. Lighthill and G. B. Whitham.Chapter 2. Car Following and Acceleration Noise, by E. W.Montroll and R. B. Potts.1 - 4it was decided that the subject cannot be presented adequately in and Iida (1997). This is a lively research area and new a short chapter within this monograph. It would be better served publications abound.by a dedicated monograph of its own, or by reference to the extensive literature in this area. Early references include th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s in transportation systems and,seminal works of Wardrop (1952), and Beckmann, McGuire and concomitantly, in the theories that accompany them proceed at Winsten (1956). Later publications include books by Potts and a furious pace. Undoubtedly, by the time this monograph is Oliver (1972), Florian (1976), Newell (1980), and Sheffi printed, distributed, and read, numerous new developments will (1985). Recent publications, which reflect modern approaches have occurred. Nevertheless, the fundamental theories will not to equilibrium assignment and to dynamic traffic assignment,have changed and we trust that this work will provide a useful include books by Patriksson (1994), Ran and Boyce (1994),source of information for both newcomers to the field and Gartner and Improta (1995), Florian and Hearn (1995), and Bellexperienced workers.ReferencesAdams, W. F. (1936). Road Traffic Considered as a RandomGreenshields, B. D. (1935). A Study in Highway Capacity .Series , J. Inst. Civil Engineers, 4, pp. 121-130, U.K.Beckmann, M., C.B. McGuire and C.B. Winsten (1956).Studies in the Economics of Transportation . Yale University Press, New Haven.Bell, M.G.H. and Y. Iida (1997). Transportation NetworkAnalysis . John Wiley & Sons.Chandler, R. E., R. Herman, and E. W. Montroll, (1958).Traffic Dynamics: Studies in Car Following , Opns. Res. 6, pp. 165-183.Daganzo, C. F., Editor (1993). Transportation and TrafficTheory. Proceedings , 12th Intl. Symposium. Elsevier Science Publishers.Edie, L. C. and R. S. Foote, (1958). Traffic Flow in Tunnels ,Proc. Highway Research Board, 37, pp. 334-344.Florian, M.A., Editor (1976). Traffic Equilibrium Methods .Lecture Notes in Economics and Mathematical Systems,Flowing Highway Traffic . Operations Research 3, Springer-Verlag.pp. 176-186.Florian, M. and D. Hearn (1995). Network EquilibriumNewell, G. F. (1980). Traffic Flow on Transportation Models and Algorithms. Chapter 6 in Network Routing Networks . The MIT Press, Cambridge, Massachusetts.(M.O. Ball et al., Editors), Handbooks in OR & MS, Vol.8, Elsevier Science.Gartner, N.H. and G. Improta, Editors (1995). Urban TrafficNetworks; Dynamic Flow Modeling and Control .Springer-Verlag.Gerlough, D. L. and D. G. Capelle, Editors (1964). AnIntroduction to Traffic Flow Theory . Special Report 79.Highway Research Board, Washington, D.C.Gerlough, D. L. and M. J. Huber, (1975). Traffic Flow Theory- A Monograph . Special Report 165,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Board.Highway Research Board, Proceedings, Vol. 14, p. 458.Greenshields, B. D., D. Schapiro, and E. L. Erickson, (1947).Traffic Performance at Urban Intersections . Bureau of Highway Traffic, Technical Report No. 1. Yale University Press, New Haven, CT.Herman, R., Editor (1961). Theory of Traffic Flow . ElsevierScience Publishers.Herman, R., (1992). Technology, Human Interaction, and Complexity: Reflections on Vehicular Traffic Science .Operations Research, 40(2), pp. 199-212.Lighthill, M. J. and G. B. Whitham, (1955). On Kinematic Waves: II. A Theory of Traffic Flow on Long Crowded Roads . 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A229, pp. 317-347, London.Newell, G. F. (1955). Mathematical Models for Freely Patriksson, M. (1994). The Traffic Assignment Problem;Models and Methods . VSP BV, Utrecht, The Netherlands.Pipes, L. A. (1953). An Operational Analysis of Traffic Dynamics. J. Appl. Phys., 24(3), pp. 274-281.Potts, R.B. and R.M. Oliver (1972). Flows in Transportation Networks . Academic Press.Ran, B. and D. E. Boyce (1994). Dynamic Urban Transportation Network Models; Theory and Implications for Intelligent Vehicle-Highway Systems . Lecture Notes in Economics and Mathematical Systems, Springer-Verlag.1 - 5Reuschel, A. (1950a). Fahrzeugbewegungen in der Kolonne.Wardrop, J. G. (1952). Some Theoretical Aspects of Road Oesterreichisches Ingenieur-Aarchiv 4, No. 3/4, pp. 193-215.Reuschel, A. (1950b and 1950c). Fahrzeugbewegungen in der Kolonne bei gleichformig beschleunigtem oder verzogertem Technical Paper No. 39. Road Research Laboratory,Leitfahrzeug. Zeitschrift des Oesterreichischen Ingenieur-und Architekten- Vereines 95, No. 7/8 59-62, No. 9/10 pp.73-77.Sheffi, Y. (1985). Urban Transportation Networks;Equilibrium Analysis with Mathematical Programming Methods. Prentice-Hall.Traffic Research. Proceedings of the Institution of Civil Engineers, Part II, 1(2), pp. 325-362, U.K.Webster, F. V. (1958). Traffic Signal Settings. Road Research London, U.K.。
交通运输中的交通流理论与模型第一章交通流理论的基本原理交通流理论是交通运输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交通流的运行规律与特性,为交通规划和交通管理等提供决策支持。
本章将介绍交通流理论的基本原理,包括交通流类型、交通流参数和交通流模型等。
1.1 交通流的类型交通流通常分为三种类型:车辆交通流、行人交通流和混合交通流。
车辆交通流是指由车辆组成的流动车辆群体;行人交通流是指由行人组成的行人群体;混合交通流则是车辆交通流和行人交通流混合在一起。
1.2 交通流的参数交通流的参数是描述交通流特性的量化指标,常用的参数包括车辆密度、车速和交通流量等。
车辆密度是指单位长度道路上的车辆数;车速是车辆通过单位时间所走过的距离;交通流量是单位时间内通过某一路段的车辆数量。
1.3 交通流模型交通流模型是用来描述交通流特性与变化规律的数学模型。
常用的交通流模型有宏观模型和微观模型两种。
宏观模型研究交通流整体运行规律,如流动稳定性和拥堵解除等;微观模型则从个体车辆的角度考虑交通流的行为规律,如车辆加速度和避让等。
第二章常见的交通流模型本章将详细介绍一些常见的交通流模型,包括流量-密度关系模型、速度-密度关系模型和流量-速度关系模型等。
2.1 流量-密度关系模型流量-密度关系模型研究交通流量与交通流密度之间的关系。
常用的模型包括线性模型、理想模型和反S模型等。
线性模型假设交通流量与交通流密度成正比例关系;理想模型采用抛物线函数来描述交通流量与交通流密度之间的关系;反S模型则将交通流量与交通流密度联系起来,并引入饱和流量的概念。
2.2 速度-密度关系模型速度-密度关系模型研究交通流速度与交通流密度之间的关系。
常用的模型包括线性模型、理想模型和广义的Shriver模型等。
线性模型假设交通流速度与交通流密度成正比例关系;理想模型采用抛物线函数来描述交通流速度与交通流密度之间的关系;广义的Shriver模型则考虑了车辆间距和车辆长度等因素的影响。
第一章绪论交通流理论是研究交通流随时间和空间变化规律的模型和方法体系。
多年来,交通流理论在交通运输工程的许多领域,如交通规划、交通控制、道路与交通工程设施设计等都被广泛地应用着,应该说交通流理论是这些研究领域的基础理论。
近些年来,尤其是随着智能运输系统的蓬勃发展,交通流理论所涉及的范围和内容在不断地发展和变化,如控制理论、人工智能等新兴科学的思想、方法和理论已经用于解决交通运输研究中遇到的复杂问题,又如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模拟技术和方法越来越多地被用来描述和分析交通运输工程的某些过程或现象。
第一节交通流理论的沿革交通流理论的发展与道路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密切相关,在交通运输业发展的不同时期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不同阶段,对交通流理论的需求和研究能力都不同,因此产生了交通流理论的不同发展阶段。
按照时间顺序,交通流理论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
创始阶段此阶段被界定为20世纪30年代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在此期间,由于发达国家汽车工业和道路建设的发展,需要摸索道路交通的基本规律,以便对其进行科学管理,道路交通产生了对交通流理论的初步需求,需要有人对其进行研究。
此阶段的代表人物为格林希尔治(Bruce D.Greenshields), 其代表性成果是用概率论和数理统计的方法建立数学模型,用以描述交通流量和速度的关系,并对交叉口交通状态进行调查。
正是由于其奠基性工作,人们常常称格林希尔治为交通流理论的鼻祖。
快速发展阶段此阶段被界定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至20世纪50年代末。
在这一阶段,发达国家的公路和城市道路里程迅猛增长,汽车拥有量大幅度上升,此时交通规划和交通控制已经提到日程。
如何科学地进行交通规划和控制,需要交通流理论提供支持。
此阶段的特点是交通流理论获得高速发展,并产生了多个分支和学术上的多个代表人物。
学术分支包括:车辆跟驰(car following)理论、基于流体力学的交通波理论(traffic wave theory)和排队理论(queuing theory)等。
此时期造就的本领域的代表性人物有:沃德洛尔(Wardrop)、鲁契尔(Reuschel)、派普斯(Pipes)、莱特希尔(Lighthill)、惠特汉(Whitham)、纽厄尔(Newel)、韦伯斯特(Webster)、伊迪(Edie)、佛特(Foote)、张德勒(Chandler)、赫尔曼(Herman)等。
稳步发展阶段此阶段被界定为1959年以后。
此阶段由于汽车的普及,交通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大中城市越来越严重的问题,需要发展交通流理论来加以解决。
正是这种需求,使交通流理论得到了稳步发展。
1959年举行了第一次国际研讨会(The First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the Theory of Traffic Flow),并确定本次会议为三年一次的系列会议(Series of Triennial Symposia on the Theory of Traffic Flow and Transportation)的首次会议。
除了这一系列会议以外,近些年来在世界各国又举行了许多交通运输领域的专题学术年会,这些年会都涉及到了交通流理论。
按照研究手段和方法,交通流理论可划分为两类。
传统交通流理论所谓的传统交通流理论是指以数理统计和微积分等传统数学和物理方法为基础的交通流理论,其明显特点是交通流模型的限制条件比较苛刻,模型推导过程比较严谨,模型的物理意义明确,如交通流分布的统计特性模型、车辆跟驰模型、交通波模型、车辆排队模型等。
传统交通流理论在目前的交通流理论体系中仍居主导地位,并且在应用中相对成熟。
现代交通流理论现代交通流理论是指以现代科学技术和方法(如模拟技术、神经网络、模糊控制等)为主要研究手段而形成的交通流理论,其特点是所采用的模型和方法不追求严格意义上的数学推导和明确的物理意义,而更重视模型或方法对真实交通流的拟合效果。
这类模型主要用于对复杂交通流现象的模拟、解释和预测,而使用传统交通流理论要达到这些目的就显得很困难。
传统交通流理论和现代交通流理论并不是截然分开的两种交通流理论体系,只不过是它们所采用的主要研究手段有所区别,在研究不同的问题时它们各有优缺点。
在实际研究中常常是两种模型同时使用效果更好。
第二节交通流理论研究的内容目前,对交通流理论的定义不尽相同,但归纳各家定义的主要思想,可以给交通流理论下这样一个定义:交通流理论是研究在一定环境下交通流随时间和空间变化规律的模型和方法体系。
根据上述定义,交通流理论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其研究内容很难一言以蔽之。
根据美国的《交通流理论专著》(MONOGRAPH ON TRAFFIC FLOW THEORY)1975年版(以下称书一)和1996年版(以下称书二)的研究内容以及阿道夫•梅(May, Adolf D.)的《交通流理论》(TRAFFIC FLOW FUNDAMENTALS)1990年版(以下称书三)研究内容,可以把交通流理论研究内容划分成如下10个部分:(1)交通流特性(Traffic Stream Characteristics)研究表示交通流特性的三个参数:流量、速度、密度的调查方法、分布特性及三者之间关系的模型。
(2)人的因素(Human Factors)研究驾驶员在人、车、路、环境中的反应及其对交通行为的影响。
(3)车辆跟驰模型(Car Following Models)研究车辆的跟驰行为、交通的稳定性和加速度干扰等数学模型。
(4)连续流模型(Continuous Flow Models)利用流体力学理论研究交通流三个参数之间的定量关系,并根据流量守恒原理重点研究交通波理论。
(5)宏观交通流模型(Macroscopic Flow Models)在宏观上(即在网络尺度上)研究流量、速度和密度的关系,重点研究路网不同位置(相对城市中心而言)的交通流特性(书二)。
(6)交通影响模型(Traffic Impact Models)研究不同管制下交通的影响,包括交通安全、燃料消耗和空气质量等。
(7)无信号交叉口理论(Unsignalized Intersection Theory)主要利用数理统计和排队论研究无信号交叉口车流的可插车间隙和竞争车流之间的相互作用。
(8)信号交叉口交通流理论(the Theory of Traffic Flow at Signalized Intersections )研究信号交叉口对车流的阻滞理论,包括交通状态分析、稳态理论、定数理论和过渡函数曲线等。
(9)交通模拟(Traffic Simulation)研究模拟技术在交通流分析中的应用,介绍交通模拟模型的种类和建模步骤。
(10)交通分配(Traffic Assignment)研究交通分配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以及这些理论和方法的应用。
上述这10个方面的内容是前面所提的三部专著中的主要内容,是交通流理论的经典部分,但还不是交通流理论的全部内容,近年来交通流理论发展的新内容和新方法并没有反映出来,如对实时动态交通流预测的有关理论和方法没有明确提及。
这也正说明交通流理论的发展需要不断地有人去整理并加以系统化,将新的内容不断地补充到交通流理论体系当中来。
作为教材,本书并未涉及那些未成体系的部分,仍然以上述内容为核心,包括了上述内容的前八个部分,舍去了交通模拟和交通分配两部分,这两部分内容已在专门的教材中编写。
第三节交通流理论的理论体系关于交通流理论的专著并不多见,国内到目前为止还未见到这类专著,前面所提的三本国外专著基本上代表了目前美国经典交通流理论的内容和理论体系。
就理论体系而言,书一不划分宏观交通流理论和微观交通流理论,而书二和书三划分宏观交通流理论和微观交通流理论,但这两本书中宏观和微观的含义有所不同。
书三把研究个别车辆交通特性(如速度、车头时距等)的交通流理论称为微观交通流理论,把研究车队交通特性(如平均速度、密度、流量等)的交通流理论定义为宏观交通流理论。
而书二强调宏观交通流的网络特性,只把网络交通流理论列为宏观交通流理论,而且研究内容仅限于网络平均流量、平均速度、平均密度等。
编者认为书三对交通流理论的划分存在着缺陷:第一,如果这样划分交通流理论体系,那么以网络交通流特性为研究对象的交通流理论便被排除在这一理论体系之外,这不利于对网络交通流理论进行研究;第二,所定义的宏观交通流理论和微观交通流理论从研究范围看均不属于宏观范围,因为它们所研究的是某一点或某一路段的交通特性,与网络交通特性相比不具备宏观特点;第三,从目前需求来看,城市交通规划、城市交通控制、城市交通流诱导等都迫切需要以路网为研究对象的交通流理论,原有的交通流理论已经不能满足需求,因此,必须重新确定交通流理论体系。
对于书二,只把网络交通流理论看作宏观交通流理论,并没有说明宏观交通流理论到底包括哪些内容或具有什么特征,也没有说明什么是微观交通流,缺乏对比性,使人无法理解宏观和微观的真正含义。
根据交通流理论的定义,应该从时间和空间两个变量来认识交通流的量测尺度问题。
从时间上可以把交通流划分为宏观、中观和微观,从空间上也可以把交通流划分为宏观、中观和微观。
另外,交通流理论研究内容可以划分成两大类,一是交通流的生成规律,即是科学地预测并描述从城市土地利用到居民分布,从居民分布到出行需求,从而产生交通流这一过程;二是交通流的运行机理,即是通过运用模型和模拟的方法揭示路网点、线、面的交通流特性及其相互联系。
编者的观点是:从空间角度,把研究某一点或断面交通特性的交通流理论定义为微观交通流理论,把研究某一路段交通特性的交通流理论定义为中观交通流理论,而把研究路网交通流特性的交通流理论定义为宏观交通流理论;从时间角度,把研究较短时间范围内交通流规律的交通流理论定义为微观交通流理论,把研究较长时间范围内交通流规律的交通流理论定义为中观交通流理论,而把研究长时间范围内交通流规律的交通流理论定义为宏观交通流理论。
这样,我们可以把交通流理论体系归纳如下表:交通流理论体系表1—1对交通流理论进行上述归纳,有利于交通流理论体系的形成和促进交通流理论的发展。
由于只是编者本人的观点,并未作为本书的理论体系,在此提出本观点仅供读者参考和讨论。
第四节交通流理论研究的思想方法真实交通流具有时间、空间两个变量,同时还受随机因素的影响,变化规律非常复杂。
由于时间和空间可以无限分割,随机因素很难预测,导致不同时间和空间下的交通流状态很难相同,也就是说,精确的交通流规律很难找到。
描述交通流真实状态的模型应该具备如下特点:1)微分方程;2)与时间和空间两个变量有关;3)非线性;4)随机性;5)无穷维。
这样的交通流模型实际上是无法建立的,而且由于条件的苛刻和求解的复杂性,即便是建立了这样的模型也不会有实际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