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经济学》第二十一章 非均衡理论的发展
- 格式:ppt
- 大小:57.50 KB
- 文档页数:23
非均衡治理理论的起源、概念与内容诸多学科、理论中包含与非均衡相关的内容,在有效吸纳这些观点、对现代化/治理的实践展开研究,可以创立非均衡治理理论。
这一理论由非均衡闭锁观和非均衡治理观共同组成,且目前已有多个分支理论,这些理论都是本文作者创立。
非均衡闭锁观在本文中首次呈现,非均衡治理理论的相关中英文论文已有十余篇刊出,分支理论如:间断—非均衡治理理论;适度化治理理论;数字时代治理“第三波浪潮”理论、重聚型行政生态模式观、中国式公共价值管理观。
一、非均衡治理理论的起源诸多学科、理论中含有与非均衡、闭锁相关的观点,主要如下: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些观点含有非均衡内容,如:事物变化过程中出现非均衡状态的必然性。
马克思主义认为,事物一直处于不断变化的过程中,事物在不同环境中的变化速度会存在差异,变化的影响力大小也会存在差异,基于此出现量变与质变两种类型的变化。
质变在量变阶段实现量的积累之后出现,质变过程中通常包含非均衡手段,借助这种手段使事物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2.现代化理论中含有非均衡内容:现代化过程中必定有一些国家、地区和主体的现代化速度快于其它国家、地区和主体,从而拥有较为明显的现代性,这些现代化速度快于其它国家、地区和主体,在获得快速发展之前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低水平锁定”状态,都是在采用非均衡手段打破这种锁定状态之后取得对其它国家、地区和主体的优势地位。
3.生物学的间断平衡论(Punctuated equilibrium)中明显含有非均衡内容。
该理论认为:进化是跳跃与停滞交互出现的一个过程,跳跃过程中会出现新物种,而且新物种只会在进化的“支线”中出现;新物种出现之后会进入保守或进化停滞时期;跳跃具有随机性,地理隔绝是催生跳跃的重要因素。
实质上,新物种出现之前及之后的“保守或进化停滞时期”,呈现的是“低水平锁定”状态,出现新物种可以视为出现一种打破这种锁定状态的非均衡手段。
4.宇宙学中的非均衡、闭锁内容。
“非均衡发展——均衡发展——城乡一体化”一、城乡关系非均衡发展论(1)强调“城市偏向”的非均衡发展理论观点持这种观点理论强调以城市为中心,资源要素以城市为中心进行配置,通过城市来带动农村的发展。
主要理论观点包括二元经济结构理论的刘易斯的二元经济论、哈里斯—托达罗模型以及极化理论的佩鲁增长极理论、赫希曼的“极化-涓滴效应”学说、缪尔达尔的“循环累计因果”理论等。
这些理论共同的特点是强调城市在城乡关系中的主导地位,表现出“城市偏向”。
第一,刘易斯的二元结构理论。
1954年刘易斯在其论文《劳动力无限供给下的经济发展》中提出“二元经济”概念及模型。
他认为在发展中国家存在两种不同性质的部门,一个是以现代化方式为特征的工业化部门,一个是以传统方式为特征的农业部门,这两个部门在劳动生产率、工资水平、生产规模、生产方式、生产效率、收入水平等各方面存在差异。
传统部门劳动力的供给弹性是无限的,为现代部门提供源源不断的劳动力。
刘易斯认为,传统部门的劳动力无限供给构成了二元经济的内在特征,二元经济发展的核心问题是传统部门的劳动力向现代部门的转移问题,即就是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问题。
具体来讲,一方面通过现代工业的发展,取得资本积累,使得农村的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工业部门,实现现代部门的扩张,促进了产业结构的转型,使城市化水平得到提高;另一方面,通过现代部门的不断扩张,向传统部门劳动力提供就业机会,传播先进技术和思想观念、分享物质设施,这将推进传统部门的改造和发展,最后经济实现由“二元”向“一元”转变。
刘易斯二元结构理论揭示了传统农业部门与现代工业部门的内在发展联系,主张“工业主导论”,并指出这种联系不是静态的相互割裂的,而是动态相联系的。
但需要指出的是,刘易斯二元经济结构理论,忽视了农业的作用,没有认识到农业由于生产率的提高而出现剩余产品应该是农村中的剩余劳动力向城市流动的先决条件。
同时他还忽视了发展中国家存在的严重的农业隐性失业问题。
第四章 非均衡学派第一节 非均衡学派的产生一、瓦尔拉斯均衡1.均衡的含义与种类(1)均衡的含义经济学中的均衡是指模型内各决策主体都做出一定决策后得到了与他们正确的预期相一致的结果的状态,或在既定的约束条件下,模型内各决策主体都做出了最优决策时的状态。
(2)均衡的种类均衡分局部均衡与一般均衡两种。
局部均衡是指单个经济主体与单个市场的均衡,一般均衡又叫瓦尔拉斯均衡,是指所有市场的同时均衡。
微观经济学在阐释完局部均衡以后,之所以还要介绍一般均衡,是因为各种商品和要素的价格是相互联系的,任何一种产品或要素价格的变动,都会影响其它产品和要素价格。
从而,任何一种商品市场或要素市场,只有在其他所有商品和要素市场都均衡时,才能达到均衡。
一般均衡分析的内容包含四个方面,即证明一般均衡的存在性、唯一性、稳定性和有效性。
法国经济学家瓦尔拉斯(Walras ,Marie-Esprit-L éon ,1834~1910,洛桑学派的创始人)最早分析了一般均衡(纯粹经济学要义)的存在性。
他认为在一般均衡模型中,由于独立的方程式的数量(供求)与未知数的数量(价格)相等,经济体系中存在一组价格,这组价格正好使各种商品与要素的供求相等,所有市场同时出清,经济处于一般均衡状态。
2.一般均衡的代数式(1)假定设经济主体只有A 与B 两位,消费X 和Y 两种商品。
A 初始拥有的商品量(禀赋)X 和Y 分别为A X ω、A Y ω,B 初始拥有的商品量X 和Y 为B X ω、A Y ω。
)(Y X A X P P d ,为A 对X 商品的需求函数,)(Y X B X P P d ,为B 对X 商品的需求函数,并用类似的方式定义A 和B 对Y 商品的需求函数。
(2)一般均衡的表示方式之一:每一种商品的总需求和其总供给都相等可以将一般均衡描述为这样一组价格)(**Y X P P ,,使得每一种商品的总需求和其总供给都相等,即:)(**Y X A X P P d ,+)(**Y X B X P P d ,=A X ω+B Xω (1) )(**Y X A Y P P d ,+)(**Y X B Y P P d ,=A Y ω+B Y ω (2) 将(1)式和(2)式等号右边的项目移到左边,可得:[)(Y X A X P P d ,A Xω-]+[-**)(Y X B X P P d ,B X ω]0= (3)[-**)(Y X A Y P P d ,A Y ω]+[-**)(Y X B Y P P d ,B Y ω]0= (4)(3)一般均衡的表示方法之二:两种商品的总超额需求都等于零(3)式和(4)式表明,在两种商品市场都均衡时,A 与B 对每种商品的超额需求(实际需求与禀赋的差额)的总和为0。
二、非均衡增长理论与均衡增长理论类似,非均衡增长理论也承认经济活动之间的关联性。
但这两种理论的区别在于,平衡增长理论特别强调各种经济活动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依赖,并把它作为逻辑基础和理论前提;而不平衡增长理论则把经济活动之间的关联看作是理论研究的对象,也就是探索把经济活动联系在一起的经济机制,当然,非均衡增长理论并不否认大规模投资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这种方法论上的区别使得二者得出截然不同的结论。
非均衡增长模式的代表性理论有艾伯特•赫希曼的不平衡增长理论、缪尔达尔的循环累积因果理论、佩鲁的增长极理论和弗里德曼的中心-外围理论、威廉姆逊的倒U字形学说等。
1、赫希曼的不平衡增长理论赫希曼是“不平衡增长”理论的创立者。
1958年,赫希曼发表了《经济发展战略》一书,指出了平衡增长战略的不可行性,系统论述了区域发展不平衡增长理论和战略。
他通过对经济活动的前向联系和后向联系、经济增长的极化效应和溢出效应、通货膨胀的瓶颈以及投资的有效顺序等的分析,论证了不平衡增长的合理性与适用性,得出了这一主要观点,即欠发达国家或地区应当集中有限的资本和资源优先发展一部分产业,然后利用优先发展的产业所创造的资本推动其他产业的投资,从而推动所有产业的发展。
赫希曼深入研究了经济增长在区域间和国际间的传导机制,从资源配置的角度阐述了增长点对其他地区的影响。
他认为,经济进步不可能在任何地方同时出现,而且它一旦出现,某些强有力的因素必然使经济增长集中在起点附近发生;增长在国际或区际间的不平衡是增长自身不可避免的伴生物和前提条件。
在对不平衡增长过程的分析中,赫希曼特别强调了产业间的“关联效应”。
所谓“关联效应”就是某个产业部门与其他产业部门之间在投入与产出上的关联作用,包括“前向关联”和“后向关联”两种形式。
“前向关联”是指某个产业与为其提供投入品的产业间的联系;“后向关联”则是某个产业与把其产品作为投入品的产业部门的联系。
他认为,一个国家或地区在选择投资发展项目时,应该利用“关联效应”,优先发展那些能产生最大引致投资的产业,也就是选择那些具有显著的前向联系和后向联系效应的产业;通过这种产业的优先增长来带动国民经济其他产业部门的发展。
瓦尔拉斯均衡的非均衡状态瓦尔拉斯均衡的非均衡状态1. 引言在经济学中,瓦尔拉斯均衡是指供给和需求之间的平衡状态,其中市场上的商品价格和数量达到了一种稳定状态。
然而,现实世界中,市场经常处于非均衡状态,这是由于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导致的。
本文旨在探讨瓦尔拉斯均衡的非均衡状态,以及其对经济的影响。
2. 非均衡状态与市场失灵2.1 非均衡状态的定义瓦尔拉斯均衡是一种理想状态,其中市场上的供给和需求完全匹配。
然而,在现实世界中,供给和需求之间往往存在偏差,导致市场处于非均衡状态。
非均衡状态可以是供给过剩或需求不足,也可以是供给不足或需求过剩。
2.2 市场失灵的原因市场失灵是指市场机制无法有效调节供给和需求之间的关系,导致市场无法达到瓦尔拉斯均衡。
市场失灵的原因多种多样,包括外部性、信息不对称、公共物品和市场力量的不完全竞争等。
这些因素会干扰市场机制的正常运行,进而导致市场处于非均衡状态。
3. 瓦尔拉斯均衡的非均衡状态对经济的影响3.1 经济效率的损失瓦尔拉斯均衡被认为是一种经济效率的最佳状态,因为在这种状态下资源的利用达到了最优化。
然而,在非均衡状态下,资源的配置并不是最优的,导致经济效率的损失。
供给过剩或需求不足都会导致资源的浪费,从而限制了经济的发展潜力。
3.2 社会福利的减少瓦尔拉斯均衡的非均衡状态还会导致社会福利的减少。
在非均衡状态下,供求关系失衡会导致某些市场参与者无法获得他们所需的物品或服务,从而限制了他们的福利水平。
非均衡状态也可能引发社会不稳定因素,如经济不平等和社会不公正,进一步降低了社会福利。
4. 个人观点和理解瓦尔拉斯均衡的非均衡状态在现实世界中是普遍存在的,但并不意味着经济体系的失败。
相反,非均衡状态提醒我们,市场机制并不是万能的,而需要政府和其他机构的干预来纠正市场失灵。
通过一系列的政策手段,如监管、税收和补贴,政府可以有效地调节供需关系,推动市场朝着更加稳定和均衡的方向发展。
非均衡状态也可以被视为经济发展和创新的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