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十三章第二讲
- 格式:ppt
- 大小:850.50 KB
- 文档页数:31
第二讲:地球的圈层结构与大气运动一、地球的内部圈层:人类通过对地震波传播速度变化的研究,将地球内部划分为了三层。
划分依据:地震波(1)概念:当地震发生时,地下岩石受到强烈冲击,产生弹性震动,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这种弹性波叫地震波。
(2)分类及特点:特点分类可通过的物质传播速度共同特点纵波(P波) 固体、液体和气体较快传播速度都随所通过物质性质而变化横波(S波) 固体较慢【思考】当地震发生时,人们首先感到地面上下跳动还是左右晃动?为什么?如果是在船上呢?【解析】当地震发生时,纵波传播速度较快先到,横波传播速度较慢后到,所以人们首先感到地面上下跳动,然后是左右摇晃到;而如果是在船上,因为横波不能在液体中传播,所以人们只会感觉到上下跳动。
地震波传播的速度与其通过的介质性质有关。
地球上的大部分地震发生在地壳,假如地球物质完全是均一的,那么由震源发出的地震波将以直线和不变的速度前进。
但实际分析的结果表明,地震波在向下传播时总是沿着弯曲的路径传播并且不同深度的波速不一致,这表明地球内部的物质是不均一的。
①两条波速变化曲线,区别出P、S波(依据:同一物质中P波速较S波快);②总结P、S波速变化情况,归纳波速发生突然变化的层次及大致深度;③定义不连续界面:霍面界面(平均地下33Km处),古登堡界面(地下平均2900Km处);④以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为界,地球的内部结构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
不连续面位置(大陆部分)地震波传播特点莫霍界面在地面下平均33千米处纵波、横波传播速度明显增加。
纵波的传播速度突然下降,古登堡界面在地面下平均2900千米处横波完全消失。
①软流层:位于上地幔的上部,可能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②岩石圈: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由坚硬的岩石组成;③以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为界,地球的内部结构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
(1)横波如何通过软流层?误区:软流层给人“液体”印象,但为什么能通过横波?解析:软流层所在深度温度、压力极大,强大的压力下,岩面处于一种潜在融熔态,就像烧红的玻璃,既不是液态,又有可塑性,以岩浆形式喷出时,由于压力减小,这种可塑性岩石转化成液态。
第一节 区域发展的自然环境基础 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一、区域发展的自然环境基础 1.自然条件与区域发展(1)任何一个区域的发展都离不开自然条件。
如四大古代文明发祥地。
(2)自然条件只是区域发展的重要条件,但不是唯一条件。
例如: 自然条件优越 区域发展水平不高 南亚的孟加拉国自然条件较差区域发展得很好日本2.自然资源与区域发展(1)自然资源种类:不同发展阶段,影响区域发展的自然资源种类不同。
例如,在农业社会,土地资源对区域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在工业社会,矿产资源对区域发展影响较大。
(2)自然资源丰富程度:区域发展的重要基础。
一种重要能源或关键性矿产资源的发现与开发,会使区域经济发生根本性改变。
(3)分布和组合:极不平衡。
种类多而且数量大→很好地支撑经济发展→例如澳大利亚。
(4)自然资源如何开发、利用:区域发展的关键。
①过度依赖矿产资源→制约经济发展。
②矿产资源贫乏,利用其他优势→并未阻碍经济发展。
二、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 1.生态脆弱区 概念 指生态系统抗干扰能力弱、易于退化且难以恢复的地区 分布 干湿交替、农牧交错、水陆交界、森林边缘、沙漠边缘等地区 特点生态系统稳定性较差,土地易退化我国状况 面积大,类型多,分布广,例如南方喀斯特分布地区、北方农牧交错带(1)北方农牧交错带①过渡地带⎩⎪⎨⎪⎧农区与牧区半湿润地区与半干旱地区②气候冷暖、干湿变化→农进牧退或牧进农退。
(2)土地退化的原因①自然原因:降水量具有临界性且变率大;多大风。
②人为原因:过度开垦;过度放牧;不合理的开矿、樵采、道路建设等。
3.北方农牧交错带土地退化的综合治理(1)治理原则①首先:树立以保护、恢复自然环境为第一要务的观念。
②其次:综合运用生物、工程、经济、社会等措施。
(2)具体措施措施具体做法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宜农则农、宜牧则牧;合理利用水资源构筑防护体系在草地退化严重地区,利用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固沙防沙;在黄土高原水蚀、风蚀严重地区,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以地养地,自然恢复人工种植高产牧草,解决牲畜食草问题,使退化的草场通过休牧得以自然恢复调整牲畜结构和数量使牲畜数量控制在草场承载力范围内;减少山羊等对草场破坏严重的畜种比重,增加肉牛等比重控制人口过快发展,提高人口素质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促进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考点一区域发展的自然环境基础(2020·海南卷)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第二讲人口迁移一、人口的迁移与流动(1)概念:人口在地区之间迁出或迁入,而发生居住地的永久性或长期性改变的人口移动现象。
(2)世界人口迁移的阶段划分及特点:阶段影响因素特点人类社会早期(原始社会)自然条件经常迁移流动古代农业社会土地开垦、逃避灾荒、战乱、宗教迫害等15~19世纪地理大发现、新航线开通与殖民主义扩张由“旧大陆”流向“新大陆”,由已开发地区向未开发地区迁移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新兴城市的出现,旅游业的兴起,政治避难,地区经济差异等永久性定居移民比例减少,迁移形式趋于多样化[名师注解]【记】人口迁移是指一段时间内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
一般具备三个条件:【注1】每年春节期间,我国大量的“民工流”不属于人口迁移。
“民工流”虽然在地理空间上发生了位置变动,但绝大多数人的居住地并没有发生“长期性”或永久性改变。
【注2】在影响人口迁移的诸多因素中,经济因素往往起主导作用。
在某种特定的时空条件下,任何一种因素都有可能成为人口迁移的决定性因素。
(3)国际难民与环境移民:2.人口流动(1)概念:因某种原因临时或短期离开原居住地外出活动,而不变更户籍的人口移动现象。
(2)主要形式:民工流和外籍劳工。
,二、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及其影响1.人口迁移的原因(1)最主要原因: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别。
(2)其他原因:地区间距离、国家政策、文化背景等。
2.人口迁移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对环境的影响:①迁出地:缓解当地的人地矛盾。
②迁入地:会对自然和生态环境产生深刻的影响。
(2)对社会经济的影响:①建立起一批以移民为主体的国家。
②促进了经济发展。
③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考点一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主旨把握]1.主要因素:经济因素(表现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2.其他因素(1)自然环境因素(气候、地形、水和矿产资源等),有时自然灾害也会起作用。
(2)社会文化因素(文化教育、婚姻家庭、宗教信仰等)。
(3)政治因素(国家政策、政治变革、战争等)。
第二节 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转型发展一、资源枯竭型城市及其转型1.资源型城市(1)概念⎩⎪⎨⎪⎧兴起:大规模开采自然资源主导产业:自然资源的开采和加工业 (2)生命周期。
2.资源枯竭型城市(1)什么是资源枯竭型城市?提示:城市所依托的资源在现有技术水平下开采殆尽,或市场对这种资源的需求大幅度减少,城市经济发展趋于缓慢,资源型城市就成为资源枯竭型城市。
(2)转型发展。
转型策略 主要内容 典型城市延长产业链,提升原有资源的利用价值实施资源深度开发,延长资源产业链,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程度和附加值 黑龙江省大庆市 开发新的资源,培育新的主导产业 拓展开发可利用的自然资源类型,甚至延伸至人文资源范畴,培育新的主导产业 辽宁省阜新市1.地理位置焦作市地处河南省西北部,南临黄河。
2.产业发展三、焦作市的转型之路1.焦作市转型的目的及发展方向是什么?提示:目的:解决因资源枯竭带来的众多问题,促进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发展方向:利用优势资源和条件,调整产业结构,培育新型主导产业。
2.焦作市转型的具体措施措施有利条件推动工业多元化发展耐火黏土、铝矾土等矿产丰富,水资源较充足大力发展旅游业独特的地质地貌等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农业生产条件较好,农产品品质优良3.成效焦作市经济从低速徘徊走上快速发展轨道,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
资源枯竭型城市及其转型(2021·山东卷)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山西省大同市是中国大型煤炭能源基地之一,素有“煤都”之称。
近年来,大同市多措并举,实现了从“煤都黑”到“大同蓝”的转型。
在此过程中,大同市大力发展新能源,把太阳能、风能、煤炭资源富集优势转化为绿色产业优势,打造“新能源产业之都”,并积极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
自2017年以来,大同市相继建设能源改革科技创新产业园和新能源产业城,培育和发展氢能与燃料电池先导、储能蓄能、新能源汽车装备制造、光伏全产业链和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五大产业集群。
第13讲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一、地球表层差异性的表现和地域分异的基本规律1.表现:大小不等、内部具有①________的一系列地域单元之间产生的②________的差异。
2.特点:具有一定的有序性和③________。
3.地域分异规律(1)水平和垂直地带分异规律分异规律 形成 基础 纬度地带分异规律(纬度地带性) ④____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经度地带性) ⑤____垂直分异规律(垂直地带性)水热 状况(2)地方性分异规律a .原因:地方⑥________、地方气候、较大范围地面组成物质等差异。
b .表现:自然环境各组成成分及其组合沿一定⑦______发生变化,常表现出有序性和⑧________的规律。
二、主要陆地自然带1.划分依据:⑨________的特征。
2.影响因素:空间分异主要受⑩________条件的制约。
3.世界主要自然带 (1)森林自然带:一般分布于湿润和半湿润地区,地球自赤道到两极可划分为⑪________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⑫________________带、亚寒带针叶林带和寒带冻原带等。
(2)草原自然带:一般分布于半湿润和半干旱的内陆地区,随纬度增加和热量条件的差异,可分为热带草原自然带和⑬________自然带。
(3)荒漠自然带:一般分布于⑭________地区,因纬度和热量条件不同,可分为热带荒漠自然带和⑮________自然带。
三、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与因地制宜在大农业(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生产中,必须因地制宜地确定大农业产业构成、作物构成和⑯________,确定土地利用方式。
探究点一水平地域分异规律核心突破1.北半球陆地自然带与气候类型关系图图13-1[特别提示] (1)相同的自然带对应的气候类型不尽相同,如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对应温带季风气候和温带海洋性气候。
(2)相同的气候类型对应的自然带不唯一,如温带大陆性气候对应的自然带主要为温带草原带和温带荒漠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