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与策略高考第2大题文言文阅读考点2分析文章内容word版本
- 格式:doc
- 大小:169.50 KB
- 文档页数:6
2021-2022年高考语文二轮总复习第二章文言文阅读专题二记准、记牢、记全文化常识,确保得分提升训练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曾巩,字子固,建昌南丰人。
生而警敏,读书数百言,脱口辄诵。
年十二,试作《六论》,援笔而成,辞甚伟。
甫冠,名闻四方。
欧阳修见其文,奇之。
中.嘉.祐二年进士第......。
出通判越州,岁饥,度常平不足赡,而田野之民,不能皆至城邑。
谕告属县,讽富人自实粟,总十五万石,视常平价稍增以予民。
民得从便受粟,不出田里,而食有余。
又贷之种粮,使随秋赋以偿,农事不乏。
知齐州,其治以疾奸急盗为本。
章邱民聚党村落间,号“霸王社”,椎剽夺囚,无不如志。
巩配三十一人,又属民为保伍,使几察其出入,有盗则鸣鼓相援,每发辄得盗。
有葛友者,自出首。
巩饮食冠裳之,假以骑从,辇所购金帛随之,夸徇四境。
盗闻,多出自首。
自是外户不闭。
河北发民浚河,调及它路,齐当给夫二万。
县初按籍三丁出夫一,巩括其隐漏,至于九而取一,省费数倍。
知洪州。
会江西岁大疫,巩命县镇亭传,悉储药待求,军民不能自养者,来食息官舍,资其食饮衣衾之具,分医视诊,书其全失、多寡为殿最。
师征安南,所过州为万人备。
他吏暴诛亟敛,民不堪。
巩先期区处猝集,师去,市里不知。
加直龙图阁、知福州。
南剑将乐盗廖恩既赦罪出降,余众溃复合,阴相结附,旁连数州,尤桀者呼之不至,居人慑恐。
巩以计罗致之,继自归者二百辈。
福多佛寺,僧利其富饶,争欲为主守,赇请公行。
巩俾其徒相推择,识诸籍,以次补之。
授帖于府庭,却其私谢,以绝左右徼求之弊。
福州无职田,岁鬻园蔬收其直,自入常三四十万。
巩曰:“太守与民争利,可乎?”罢之。
后至者亦不复取也。
徙明...。
巩负才名..、亳.、沧三州久外徙世颇谓偃蹇不偶一时后生辈锋出巩视之泊如也。
拜中书舍人.....。
甫数月,丁.母艰..去。
又数月而卒,年六十五。
巩为文章,上下驰骋,愈出而愈工。
本原“六.经.”,斟酌于司马迁、韩愈,一时工作文词者,鲜能过也。
文言文阅读专题卷(二)(建议用时:40分钟)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18分)【导学号:20332019】戚元鲁墓志铭曾巩戚氏宋人,为宋之世家。
当五代之际,有抗志不仕、以德行化.其乡里、远近学者皆归之者,曰同文,号正素先生,赠尚书兵部侍郎。
有子当太宗、真宗时为名臣,以论事激切至今传之者,曰纶,为枢密直学士,赠太尉。
有子恭谨恂恂、不妄言动、能守其家法、葬宋之北原、余为之志其墓者,曰舜臣,为尚书虞部郎中。
元鲁其子也,名师道,字元鲁。
为人孝友忠信,质厚而气和,好学不倦,能.似其先人者也。
盖自五代至今百有六十余年矣,戚氏传绪浸远,虽其位不大,而行应礼义,世世不绝如此,故余以谓宋之世家也。
元鲁自少有大志,聪明敏达,好论当世事,能通其得失。
其好恶有异于流俗,故一时与之游者,多天下闻人。
皆以谓元鲁之于学行,进而未止,意其且寿,必能成其材,不有见于当世,必有见于后。
孰谓不幸而今死矣!故其死也,无远近亲疏,凡知其为人者,皆为之悲,而至今言者尚为之慨然也。
元鲁初以父任为建州崇安县尉,不至。
以进士中.其科,为亳州永城县主簿,又为楚州山阳县主簿。
嘉祐六年三月二十九日,以疾卒于官,年三十有五。
娶陈氏,内殿承制习之女;再娶王氏,参知政事文宪公尧臣之女;有子一人;皆先元鲁死,而元鲁盖无兄弟。
呜呼!天之报施于斯人如此,何也?元鲁且死时,属其僚赵师陟乞铭于余,师陟以书来告。
余悲元鲁不得就其志,而欲因余文以见于后,故不得辞也。
以熙宁元年某月某甲子,葬元鲁于其父之墓侧,以其配陈氏、王氏。
将葬,其从兄遵道以状来速.铭,铭曰:行足以象其先人,材足以施于世用,而于元鲁未见所止也。
生既不得就其志,死又无以传其绪,曷以告哀?纳铭于墓。
(选自《曾巩集》卷四十二) 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以德行化.其乡里化:教化B.能.似其先人者也能:才干C.以进士中.其科中:考取D.其从兄遵道以状来速.铭速:催促D[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
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教案二:文言文知识点全解析文言文知识点全解析在准备高考语文文言文考试的时候,了解相关的知识点是非常重要的,只有通过深入学习,才能在高考中获得好成绩。
在本篇文章中,我们将全面解析文言文的知识点,帮助学习者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用法。
第一部分:文言文的基本特征文言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部分,是中华文化的宝贵遗产。
在学习文言文的时候,首先要了解它的基本特征。
1.物象助词与抽象助词物象助词是指指物化形特定的语助词,如“之”、“乎”、“之乎者也”等。
抽象助词则是指语气助词,如“兮”、“耳”、“者”、“也”等。
学习者要了解这些语助词的用法和差别。
2.杂阕体和楚辞体在文言文中,有两种不同的写作风格:杂阕体和楚辞体。
杂阕体是一种较为繁琐的写作风格,用于说明或敘述,而楚辞体则更感情化,用于抒发文化思维和个人的情感。
3.精神和文化意义在文言文中,精神和文化意义非常重要。
有些单词可以在不同的场合下拥有不同的含义,例如“众人皆醉我独醒”,就不仅仅指人们在喝酒,还指不同的文化思维、社会行为等。
第二部分:文言文的基本语法在了解文言文基本特征后,必须要掌握文言文的基本语法,以确定其用法。
1.名词名词在文言文中非常重要,是表达含义和信息的主要手段之一。
名词按照语义可分为实词和虚词,实词通常是实存或性质等归类,虚词通常是具有一定功能的词。
2.动词动词是文言文的主要格局之一,是表现事件、行动、状态、思想等的方式。
文言文的动词同样可以根据语义和派生词来进行分类。
3.介词在文言文中,介词是常见的修饰语,表示时间、地点、方向等具体的情境。
例如,“乃”表示时间,后置在动词前,说明此时是之后发生的事件。
4.数词和中文一样,在文言文中,数词主要用于表达大致的实数,例如“百”、“千”、“万”等。
在文章中,数词通常与名词联系在一起,用于修饰或强调其数量。
第三部分:文言文的基本规范了解了文言文的基本特征和语法后,学习者还必须牢记一些基本规范,才能使自己的文言文作品更为规范和精准。
2023高考语文二轮文言文阅读—(2)文言文翻译必备知识+方法技能【必备知识】文言文翻译,是对文言文阅读能力的综合考查,是文言文阅读考查的重点和难点。
根据新高考题,以及高考阅卷评分的实际操作,该题得分点主要包括两大方面:一是整个句子的大意,往往在1分左右;二是句中的关键实词(主要包括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偏义复词等)、特殊用法(词类活用)、文言句式[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和省略句]等,命题者一般在一道小题中设置三个得分点,每个1分。
根据文言翻译命题选材和阅卷评分时指定的得分点来分析,翻译题的选材主要有如下几个特点:(1)特别青睐含有重点实词的句子;(2)特别青睐含有词类活用现象的句子;(3)特别青睐含有古汉语特殊句式的句子;(4)特别青睐只有联系上下文才能准确理解的句子。
【方法技能】1.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所谓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
所谓意译,则是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
2.翻译“六字法”:留、删、换、调、补、变。
第一步,结合上下文语境,了解所译文句大体意思,做到心中有数,并找出句中需要着重翻译的重点词,一为理清句意,二为后面给重点词选择恰当的意思做准备。
第二步,直译求字字落实——留、删、换(1)“留”,就是保留。
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2)“删”,就是删除。
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
主要有①句首:“夫”、“盖”等发语词。
②句中:起结构作用的助词,如“之”(徐公不若君之美也)等,表提顿作用的助词,如“者”“也”等,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中的“也”。
表并列和顺承关系的连词,如“予与四人拥火以入”中的“以”。
③句末:补足音节的助词,如“顷之,烟炎张天”中的“之”。
高三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策略(7篇)高三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策略篇1文字表达答题技巧讲解:首选把近段时间各地模拟题中的第六大题翻一遍,熟悉题型是答题的关键,其次,看到新题型不要慌,慢慢看题目要求,总能有收获。
①审题要仔细:仿句要细到标点符号;概括要注意信息点的把握。
②条件要符合:如果是一句话新闻的概括,注意报喜不报忧的特点。
③形式要限制:仿句要注意修辞及字数的规定;概括要注意字数。
④内容要创新:不要照搬照抄,开拓思维,注重积累。
⑤上下要协调:尤其是结合语境下句子,一定要注意上下文的暗示,使上下协调。
如果有对话,要注意谦敬词的使用。
【语段压缩题】答题技巧:明确题干要求,抓住陈述对象事件经过及事件结果,画出文中的信息点,或归纳或概述特点,连缀成句,不多少文字,不出语病。
解题思路:首先抓住三词三句找出文章的中心所在;(一般是有解释的或重复较多的),其次去掉肯定不要的信息,包括原因论据过程等,其次换,其次数,其次对,最后是理。
【语句扩展题】答题技巧:情景式扩展:抓住主题词,突出重点,有景有情,生动形象。
事理式扩展:围绕中心,分析论述,正反多角度分析论证此类题关键是要注意题目中以重点的要求。
一般情况下,以为重点,有两种做法,其一,在其前加上复杂的定语,其二,在其后写一串话(最好运用相关的修辞手法丰富文采)具体解释的.内涵。
一般情况下以第二种为好。
例如,2023年高考(微博)25题,解题思路是,首先考查语境要求:毕业典礼上同学们心情愉快,都在憧憬着美好的未来;考试前夕有两种情况,一是心情紧张,一是对考试充满信心,但是只有后一种才会有歌声,同时还要在语句中出现毕业典礼上同学们歌声等几个词语。
【句式仿写题】答题技巧:看清列出题干几点要求,分析仿写句,琢磨句式特点及表现手法,注意材料中的思想内容,搜索仿写材料,展开联想和想象,按要求仿写,仿写句子与例句一一对应,尽可能使句子写得新颖,有深意。
注意要求,抄录句式,寻找对象,遣词造句,连贯得体。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重点及策略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注重地毯式的复习,力求不放过一个知识点。
在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中,就要有侧重点了,把时间多花在高考重点及失分点上。
小编分享高考语文二轮复习重点给大家参考,并给出相应的复习策略给大家。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的重点 近两年来,语文基础知识题比例减小,考试的重点在阅读能力、语言表达和作文这三个方面。
从高三生个人语文知识掌握和语言能力的实际状况上看,除作文外,失分较多的是现代文阅读和语言表达。
第二轮复习中,我们一定要注意对这几部分内容的复习。
现代文阅读 这部分着重考查高三生筛选和提取信息的能力,理解和分析能力,鉴赏和评价能力。
这三方面试题的正确回答都以对文章的准确理解为前提。
高三生答不好题,主要不是试题不会答,而在于文章读不懂,没有处理好读文章与答题的关系,对于答题技巧的储备也太少。
因此复习时要特别注意找到依据不同类型文章的要素读懂读通文章的基本规律,进而形成运用文中语言材料组织答案的能力,总结每类题型的技巧。
阅读能力的培养应注重两个方面,一是信息筛选的能力,二是对阅读材料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高三生平时所阅读材料的内容大多是新鲜的,能否在短时间内了解和掌握更多的信息与学习效率有很大关系,因此,快速有效地阅读是语文学习应该着重培养的能力;阅读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在高考试卷中所占比例较大,也是高考考查的重点。
在阅读练习中,高三生应该训练以下技巧: 1、通读全文时,注意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联系,了解文章作者的观点和文章的中心思想,做到从整体上把握文章。
2、做题时,一般有一半的题型,只涉及到局部段落。
这类型的题,首先要找到与题目相关的段落,然后精读这些段落,尽可能多的利用文段中总结概括性的句子作为答案。
3、只要涉及到问答题,高三生一定要分点答题。
没有哪个阅卷老师会喜欢一坨文字的。
4、涉及到对全文考察的这类题,在答题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文体本身的一些特色,例如小说的背景、情感、叙事方式,都是考察点。
第2关文言传记阅读突破策略与技巧(2017·江西鹰潭质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何真,字邦佐,东莞人。
少英伟,好书剑。
元末盗起,真聚众保乡里。
十四年,县人王成、陈仲玉作乱,真赴告元帅府。
帅受赂,反捕真。
逃居坭冈,举兵攻成,不克。
久之,惠州人王仲刚与叛将黄常据惠。
真击走常,杀仲刚。
海寇邵宗愚陷广州。
真以兵破走之,复其城,擢.广东分省参政,寻擢右丞。
赣州熊天瑞引舟师数万欲图真,真迎之胥江。
天大雷雨,折天瑞舟樯,击走之。
广人赖以完。
先是真再攻成,诛仲玉而成卒固守。
二十六年复围成,募擒成者,予钞十千。
成奴缚成以出。
真予之钞,命具汤镬,趋烹奴,号于众曰:“奴叛主者视此。
”缘海叛者皆降。
时中原大乱,岭表隔绝,有劝真效尉佗①故事者。
不听。
屡遣使由海道贡方物于朝,累进资德大夫、行省左丞。
洪武..元年,太祖命廖永忠为征南将军,帅舟师取广东。
永忠至福州,以书谕真,遂航海趋潮州。
师既至,真遣都事刘克佐诣军门上印章,籍所部郡县户口兵粮,奉表以降。
永忠闻于朝,赐诏褒真曰:“朕惟古之豪杰,保境安民,以待有德。
若窦融、李之属,拥兵据险,角立群雄间,非真主不屈。
此汉、唐名臣,于今未见。
尔真连数郡之众,乃不烦一兵,保境来归,虽窦、李奚让焉。
”永忠抵东莞,真帅官属迎劳,遂奉诏入朝。
擢江西行省参知政事,且谕之曰:“卿输诚纳土,不逆颜行,可谓识时务者。
”真顿首..谢。
在官颇著声望尤喜儒术读书缀文已转山东参政四年命还广东收集旧卒事竣仍莅山东九年致仕。
大军征云南,命真偕其子兵马指挥贵往,规画军饷,置邮驿..。
寻命真为浙江布政使,改湖广。
二十年复致仕,封东莞伯,禄一千五百石,予世券②,卒。
(选自《明史·列传第十八》,有删改) 【注】①尉佗:赵佗,曾任秦南海郡尉,《三国志·吴书·陆瑁传》中有“昔尉佗叛逆,僭号称帝”的记载。
②世券:又称铁券,是明代赐予功臣,使其世代享有特权的凭证。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D)A.在官颇著声望/尤喜儒术/读书缀/文已/转山东参政/四年命还广东收集旧卒事/竣/仍莅山东/B.在官/颇著声望/尤喜儒术读书/缀文已/转山东参政/四年命还广东/收集旧卒/事竣/仍莅山东/C.在官颇著声望/尤喜儒术/读书缀文/已/转山东参政/四年命还广东/收集旧卒事/竣/仍莅山东/D.在官颇著声望/尤喜儒术/读书缀文/已/转山东参政/四年命还广东/收集旧卒/事竣/仍莅山东/解析:“已”是表时间的副词,前后应断开,据此可排除A、B两项。
2019-2020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2文言文翻译教案 Word版含解析教学目标1.了解考纲中对文言文翻译的要求,做到心中有数。
2.熟悉文言文翻译的原则和方法。
3.联系高考,明确翻译的得分点。
教学重难点重点:熟悉文言文翻译的原则和方法。
难点:联系高考,明确翻译的得分点。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考情探究文言文翻译在文言文学习中是一项综合知识的整合,要考虑实词、虚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综合知识。
高考分值一般为10分。
所以,对于学生学习来说,做好文言文翻译是学会文言文的基础,也是学习文言文的一个好的方法。
二、考纲要求翻译文中的句子。
能力层级为理解B。
三、考点透视(一)文言文翻译的标准和原则1. 文言文翻译的标准“信、达、雅”是得到公认的文言文翻译的三条标准。
“信”是指译文要准确无误,就是要使译文忠于原文,如实地、恰当地运用现代汉语把原文翻译出来。
“达”是指译文要通顺畅达,就是要使译文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及用语习惯,字通句顺,没有语病。
“雅”就是指译文要优美自然,就是要使译文生动、形象,完美地表达原文的写作风格。
2.文言文翻译的原则文言文翻译要求字字落实,要尽量保持原文的语言风格。
在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
这就要求我们,在具体翻译时,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
翻译时,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
如果直译后语意不畅,还应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使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二)文言文翻译的步骤首先要通读全文,把握文章大意,做到心中有数,切忌一上来就匆匆忙忙翻译。
在翻译时,遇到疑难词句,可暂时放过,等译完上下文,再进行推敲。
译完全文后,再通读一遍,检查校正,以防误译、漏译和曲译。
简言之,通读全句,标注要点;关注全文,准确理解;按照词序,对应翻译;调整全句,符合规范。
四、考试题型主观题。
T甌第9章扩步糸统调音高考二轮专题复习与测试•语文随堂讲义•专题二文言文阅读p第9章扩步糸统调音推断卖词的鮮题方出与技巧1 •语境推断。
文言文实词含义丰富,大多都存在一词多义现象,要想对其进行准确的界定、理解,需要我们借助上下文的语境进行推断。
2.巧借字形。
中国汉字中多为会意字和形声字,因此我们可以借助汉字的形旁来忖度实词的含义。
第9章扩步糸统调音厂第9章扩步糸统调音3.迁移联想。
近几年的高考文言文趋于浅近,且贴近生活,贴近课本。
因此,在揣测实词含义时可以迁移联想, 得出正确的解释。
4.语法求解。
所谓语法求解,即运用现代汉语的语法常识, 通过判断其词性的方法对所给选项进行推断排除。
第9章扩步糸统调音厂5.妙用修辞。
在文言文中常常会出现“互文见义”“同义词复用”等文言现象,故而我们可以依据这一特征,借助已知实词的含义推断未知实词的含义。
6.引申推断。
文言文经历了一个由单音节词转变为多音节词,由一词一义演变为一词多义的过程,因而一个词的原始含义与其不断扩展、丰富后的引申义之间是有密切联系的。
因此,在答题过程中知道其中的一个义项,便可以据此推想到其他相关义项。
推断虚词的解题方出与技巧1 •语境推断法。
常见虚词大多有多种用法,词性词义变化较为复杂,要确定其具体意义和用法,必须结合具体的上下文,利用文意解题。
2.词性界定法。
有些文言词兼有实词和虚词的双重性质,有些文言虚词也往往兼有多种词性,根据上下文的语境, 只要能推断岀其词性不一样,那么,其用法肯定也不同。
第9章扩步糸统调音3.代入检验法。
因为高考虚词的考查多采用课内外相结合的方式,课内的例句多是一些较典型的用法,可以将课内例句中虚词的用法代入课外句子中去检验, 就可以推断用法是否相同。
4.句位分析法。
一些虚词在句中不同位置起不同的作用。
比如“也”,句末助陈述、疑问、感叹等语气,在句中一般起舒缓语气的作用。
rT龜第9章扩步糸统调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功能认定法。
考点二分析文章内容(2016·江苏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阅读文本见考点一例1),完成后面的问题。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张汝霖早年虽博览群书,但在科举方面并不顺利,直至他父亲去世都没有考取功名。
B.邓文洁公听信别人的传言,认为张汝霖已难以造就,后通过当面测试才改变了看法。
C.张汝霖参加科考时差点因老教谕的昏聩而名落孙山,幸赖主考官的慧眼才榜上有名。
D.黄贞父断案时遇到难题,无法解决,张汝霖下笔千言,精准断案,黄称赞他为奇才。
本题从曲解文意的角度设误,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把握。
D项,涉及的内容在文中第三段。
文中说“贞父黄先生善谑弄”“巡方下疑狱,令五县会鞫之。
贞父语同寅曰:‘爰书例应属我,我勿受,诸君亦勿受,吾将以困张广昌’”。
原文中黄贞父不是断案时遇到难题,而是故意为难张汝霖,但张汝霖下笔千言,精准断案,黄才称赞他为奇才。
仔细比对,识破6大陷阱(针对“短板一、二”)1.比对时间:命题者常把事情发生的时间故意颠倒、搞错。
考生作答时,要了解以时间、地点叙写的文言材料的顺序特点,要善于抓住表示时间的词语,注意敏感的时间顺序,识破“时间错误”的陷阱。
2.比对地点:比对选项中人物行为、事件发生的地点与原文是否一致,识破命题者所设“地点错误”的陷阱。
3.比对人物:辨析时应抓住“是谁,在何时、何地,说过什么话,做过什么事”等信息,尤其要看主语、谓语与原文是否一致,识破命题者所设“张冠李戴”的陷阱。
4.比对关键细节:命题者常会对原文关键细节(关键词语)故意改变说法以迷惑考生。
这种方式正成为设题的主要陷阱。
因为变化极其细微,故要认真、细心比对,识破命题者所设“曲解文意”的陷阱。
5.比对添加内容:命题者故意添加一些貌似合理的内容“制造”出错误选项来。
辨析时应将原材料中未涉及的内容与原文仔细比对,从而识破“无中生有”(或于文无据)的陷阱。
6.比对因果关系:这类干扰项往往把没有因果关系的事件硬说成是因果关系,或者颠倒了“因”和“果”两者之间的关系。
辨析时要注意选项中“因此”“以致”等表因果的词语。
在遇到涉及因果关系的选项时,一定要与原文中相关的句子比较一下,仔细分析因果关系是否恰当,从而识破“强加因果”(或因果颠倒)的陷阱。
[专项练]一、判断下列选项的正误并作分析。
1.(2016·全国乙卷·6C)曾公亮防患未然,止息边地事端。
契丹违约在界河捕鱼运盐,他认为萌芽不禁终将酿成大祸,派使者偕同雄州赵滋前往调解,边地双方得以相安无事。
( )【原文信息】契丹纵人渔界河,又数通盐舟,吏不敢禁,皆谓:与之校,且生事。
公亮言:“萌芽不禁,后将奈何?雄州赵滋勇而有谋,可任也。
”使谕以指意,边害讫息。
【比对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ד派使者偕同雄州赵滋前往调解”不正确,原文的相关表述为“使谕以指意”,意思为“朝廷派人前去向赵滋传达皇上的旨意”。
2.(2016·全国甲卷·6D)陈登云关心百姓,奏请救助灾区。
在他巡视河南期间,当地年成歉收,百姓相食,他向朝廷呈告灾情,皇上当即派遣寺丞锺化民筹措钱款赈济灾民。
( )【原文信息】出按河南。
岁大饥,人相食。
副使崔应麟见民啖泽中雁矢,囊示登云,登云即进之于朝。
帝立遣寺丞锺化民赍帑币振之。
【比对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原文是“大饥”不是歉收;皇帝让锺化民带着钱粮去分发,而不是去“筹措”。
3.(2016·全国丙卷·6C)傅珪守正不阿,反遭诬蔑报复。
每遇大事,他都能坚持己见,不肯随意改易,因而触怒许多人;后因得罪权贵被迫退休,虽有言官请留,他仍坚持离职。
【原文信息】极陈时弊十事,语多斥权幸,权幸益深嫉之。
会户部尚书孙交亦以守正见忤,遂矫旨令二人致仕。
两京言官交章请留,不听。
( )【比对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ד虽有言官请留,他仍坚持离职”表述错误,原文为“遂矫旨令二人致仕。
两京言官交章请留,不听”,“不听”的是皇帝,而不是傅珪,属张冠李戴。
4.(2016·天津卷·12B)作者杨万里素来仰慕李台州至孝之名,但直到李台州去世之后,才写作此文,并在士大夫中传颂其事迹。
( )【原文信息】“予一见不敢再也,亦未知其孝”“后十七年,台州既没,予与丞相京公同为宰掾。
谈间,公为予言李台州母子事”。
【比对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ד素来仰慕李台州至孝之名”不正确,根据原文“亦未知其孝”及“后十七年,台州既没……公为予言李台州母子事”可知,作者在李台州去世后才听说李台州母子的事。
5.(2016·浙江卷·18C)本文叙事简练,描写细腻,结尾议及“嬴氏焚书史”,旨在批评秦王嬴政焚书坑儒,导致典籍损毁的行为,体现了“记”叙议结合的特征。
( )【原文信息】嬴氏焚书史,咸阳火正炽。
此中有全书,并不遗只字。
上溯书契前,结绳亦有记。
繇前视伏羲,已是其叔季。
海外多名邦,九州一黑痣。
读书三十乘,千万中一二。
方知余见小,春秋问蛄蟪。
石彭与凫毛,所见同儿稚。
欲入问老人,路迷不得至。
回首绝壁间,荒蔓惟薜荔。
懊恨一出门,可望不可企。
坐卧十年许,此中或开示。
【比对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从原文来看,文章之所以议秦王焚书之事,是为了说明洞中所藏之书保存得比较完整,没有遗漏,并不是为了批评秦王嬴政。
[综合练]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18分)【导学号:20332014】菜园院佛殿记曾巩庆历八年四月,抚州菜园僧可栖,得州之人高庆、王明、饶杰相与率民钱为殿于其院成,以佛之像置其中,而来乞予文以为记。
初,菜园有籍.于尚书,有地于城南五里,而草木生之,牛羊践之,求屋室居人焉,无有也。
可栖至,则喜曰:“是天下之废地也,人不争,吾得之以老,斯足矣。
”遂以医取资于人,而即.其处立寝庐、讲堂、重门、斋庖之房、栖客之舍,而合其徒入而居之。
独殿之役最乃使其徒持簿乞民间,自度其力不能为大,,,期.月而,浸渐积累微细无不受。
有得辄记之用以足,役以既。
自可栖之来居至于此,盖十年矣。
吾观佛之徒,凡有所兴作,其人皆用力也勤,刻意也专,不肯苟成,不求速效,故善以小致大,以难致易,而其所为,无一不如其志者,岂独其说足以动人哉?其中亦有智然也。
若可栖之披攘经营,捃摭【注】纤悉,忘十年之久,以及其志之成,其所以自致者,岂不近是哉?噫!佛之法固方重于天下,而其学者又善殖之如此。
至于世儒,习圣人之道,既自以为至矣,及其任天下之事,则.未尝有勤行之意,坚持之操,少长相与语曰:“苟一时之利耳,,!安能必世百年”,为教化之渐而待迟久之功哉未相薰以此,虽有贤者作,故历千余载,由是观之可以得志于其间也。
,,反不及佛之学者远矣。
则彼之所以盛不由此之所自守者衰欤?与之记,不独以著其能,亦愧吾道之不行也已。
曾巩记。
(选自《唐宋八大家合集·卷十七》) 【注】捃摭(jùn zhí):采取,采集。
6.对下列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菜园有籍.于尚书籍:户籍B.而即.其处立寝庐即:靠近C.期.月而用以足期:整、满(年、月)D.则.未尝有勤行之意则:表转折,却A[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
文言实词的推断要靠积累,靠语境,靠语法搭配等来识别,在甄别过程中也要灵活采用代入原文、语境识别等方法。
A 项,将“户籍”代入原文,是说“菜园”在“尚书”那里有户籍,“菜园”不是人,也谈不到“户籍”问题,所以应该是“登记”。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建佛殿的菜园原来是一片荒地,草木满地,牛羊践踏,也没有可以住人的房屋。
B.菜园院佛殿主要是僧众们向民间化缘募捐建成的,是菜园院耗资最多的建筑。
C.佛法之所以被天下人推崇,就在于他们善于注重细节,愿意接受一切赞助。
D.作者写这篇记,不单表彰了佛家的才智,也反思了儒家之道不再通行的根源。
C[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文言文考查内容概括分析的题目,实际是变相考查对文意的基本把握,选项设计一般有因果倒置、张冠李戴、偷换概念、故意曲解几种形式。
C项,“就在于他们善于注重细节,愿意接受一切赞助”错,佛法被天下人推崇的原因,除了自身经义,还有僧众们的努力推广,和“愿意接受一切赞助”关系不大。
]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1)乃使其徒持簿乞民间,有得辄记之,微细无不受。
(4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相薰以此,故历千余载,虽有贤者作,未可以得志于其间也。
(4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于是让他的门徒拿着簿册到民间化缘,一有收入就登记在上面,再小的施舍也没有不接受的。
(“乃”“乞”“得”各1分,“乞民间”状语后置句1分)(2)用这样的思想相互熏染,所以经过了一千多年,即使有贤者出现,也不能在这种环境中实现志向啊。
(“以此”“作”各1分,“相薰以此”“得志于其间”状语后置句各1分)9.作者认为佛法的智慧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