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奴卡菌病
- 格式:ppt
- 大小:3.51 MB
- 文档页数:27
治疗肺奴卡菌病需要做哪些化验检查是由奴卡菌感染引起的亚急性、慢性肉芽肿一化脓性肺部感染。
临床上呈亚急性起病,以后趋于慢性病程,症状类似肺结核,可有发热、咳脓性痰、咳嗽、咯血、胸痛,常伴全身乏力、盗汗、食欲不振和体重下降等。
(1)血常规检查:白细胞(WBC)计数可正常,但中性粒细胞(N)增高;血红蛋白(Hb)下降。
(2)血沉(ESR)测定:可增快。
(3)病原体检查:痰、脓液、脑脊液直接涂片,组织学活检或培养,可找到病原菌,可确定诊断。
肺奴卡菌病检查项:1.白细胞(WBC或LEU)2.嗜中性粒细胞(N)核象变化3.血红蛋白(Hb或HGB)4.血沉(ESR)5.痰液细菌涂片检查6.脑脊液涂片检查及细菌培养白细胞(WBC或LEU)(正常值及其临床意义)【单位】个/升(个/L)【正常值】成人白细胞数为(4.0~10.0)×109/升。
儿童随年龄而异,新生儿为(15.0~20.0)×109/升;6个月~2岁为(11.0~12.0)×109/升;4~14岁为8.0×109/升左右。
【临床意义】(1)增多:常见于急性细菌性感染、严重组织损伤、大出血、中毒和白血病等。
(2)减少:常见于某些病毒感染、血液病、物理及化学损伤、自身免疫性疾病和脾功能亢进等。
嗜中性粒细胞(N)核象变化(正常值及其临床意义)【单位】百分比(%)【正常值】周围血液中幼稚的中性杆状粒细胞(如晚幼粒、杆状核),应为0.01~0.05(1%~5%),中性分叶核粒细胞分叶少于4叶,为0.50~0.70(50%~70%)。
【临床意义】(1)核左移:幼稚中性粒细胞超过正常中性粒细胞的5%,表示中性粒细胞生长旺盛。
常见于急性传染病或体内有炎症病煳者。
中度感染时,白细胞(WBC)数超过10×109/升时,中性杆状粒细胞大于6%,为轻度左移;大于10%,为中度左移;大于25%,为重度左移。
(2)核右移:为中性粒细胞分叶过多,大部分为4~5叶或更绸(甚者15叶)。
肺诺卡菌病,肺诺卡菌病的症状,肺诺卡菌病治疗【专业知识】疾病简介诺卡菌病(nocardiosis)是诺卡菌(Nocardia)引起的化脓性肉芽肿性病变。
肺是最常见的受侵犯器官,肺诺卡菌病和系统性诺卡菌病约占全部诺卡菌病的85%。
肺诺卡菌病约半数伴肺外病变;而肺外诺卡菌病引起播散者仅占1/5。
疾病病因一、发病原因诺卡菌为放线菌科中的一属。
已知9种诺卡菌,肯定能引起人类致病的有3种,即星形诺卡菌(N.asteroides)、巴西诺卡菌(N.braziliensis)和Otitidis诺卡菌变种(Notitidiscavarum,旧称豚鼠诺卡菌),以前二者最常见。
本菌是一种不能运动、弯曲的需氧革兰阳性杆菌,部分耐酸。
宽约1μm,较真菌为细。
以二分裂生长繁殖,但细胞仍互相附着,连接成长的分支状菌丝,可达50μm。
最终菌丝断裂,成为杆菌或球菌。
它不是真正的真菌,有人称之类真菌,流行病学:诺卡菌病见于世界各地。
在美国1年诊断本病500~1000例,大多为成人,男女比例约2∶1,发病季节和患者职业无差异。
诺卡菌寄生于土壤腐物中,可在空气中形成菌丝体,人吸入菌丝片段是主要传染途径,亦可经破损皮肤或消化道进入人体引起感染。
通常为散发性发病,但文献记载有4起诺卡菌小规模暴发流行事件。
第1起是肾透析单位中6例病人发病,但未确定其传播机制。
第2起为注射液体被污染引起皮下脓肿。
第3起和第4起分别发生于肿瘤和肾移植受者,可能为病人之间的相互传播所致。
除此尚无足够证据表明人与人之间的传播。
淋巴瘤、器官移植和AIDS属本病高危人群。
诺卡菌病在肺泡蛋白沉着症、结核病、慢性肉芽肿病、酒精中毒、糖尿病患者亦较常见,但未能充分肯定其相关性。
二、发病机制经常暴露于诺卡菌菌丝的人通常并不发病。
中性粒细胞能抑制诺卡菌,虽然不如对通常细菌那样有效,其机制可能与溶菌酶和其他阳离子蛋白的作用有关。
激活的巨噬细胞和T淋巴细胞对控制和杀灭本菌具有重要作用。
肺奴卡菌病的症状与治疗方法肺奴卡菌病是一种由曲霉属真菌引起的疾病。
曲霉属真菌广泛存在于土壤、枯叶和植物残骸中。
肺奴卡菌病主要通过呼吸道感染而引起,其症状和严重程度因人而异。
本文旨在探讨肺奴卡菌病的症状以及常用的治疗方法。
症状
肺奴卡菌病的症状通常开始于感冒或类似感染的症状,例如发烧、咳嗽、乏力和胸痛。
这些症状可能持续数周或数月,最终演变成肺炎。
肺炎的症状包括发热、咳嗽、胸痛、咳嗽带痰、呼吸急促和乏力等。
这些症状与许多其他呼吸道感染引起的症状非常相似,因此诊断肺奴卡菌病的确切症状可能比较困难。
治疗
目前,治疗肺奴卡菌病的方法包括使用抗真菌药物和手术治疗等。
抗真菌药物是肺奴卡菌病的主要治疗方法。
通常,医生会通过口服或静脉注射等方式对病人进行治疗。
例如,伊曲康唑、氟
康唑和氨苄西林/克拉维酸等药物在治疗肺奴卡菌病方面都有良好的疗效。
一些患者可能需要手术治疗。
手术包括肺叶切除或支气管扩张等。
这些手术可帮助去除肺部中的真菌,降低肺部病变的严重程度。
手术治疗常常与抗真菌药物一起使用,以提高治疗效果。
预防
预防肺奴卡菌病的方法包括保持卫生,减少在受污染的土壤、树叶或枯木堆等环境中长时间停留的时间。
此外,减少使用免疫抑制剂和激素等药物,增强人体免疫力,也是预防肺奴卡菌病的重要措施。
结语
总的来说,肺奴卡菌病是一种不容忽视的疾病。
了解其症状和治疗方法,有助于提高早期诊断和治疗的准确性和效果。
除了接受正规医院治疗外,我们也应该保持卫生,增强身体免疫力,预防这种疾病的发生。
肺奴卡菌引起的肺部感染探析我国于 1986 年首次报道了奴卡菌病例,随着器官移植的广泛开展以及对病原体检出能力的提高,有关肺奴卡菌病的报道逐渐增多。
奴卡菌病是由奴卡菌感染引起的局部或播散性的、亚急性或慢性化脓性疾病,多数经呼吸道侵入人体而发病。
该病常见于免疫功能低下者,如实体器官或造血干细胞移植受者、血液系统恶性肿瘤、长期接受糖皮质激素或细胞毒性药物治疗者;但在免疫功能正常宿主的奴卡菌病亦不少见,甚至可发生重症感染。
流行病学本病呈全球散发,无季节差异,各个年龄段普遍易感,以成年男性多见。
各国的奴卡菌发病率存在差异。
例如数据显示,美国和法国分别每年有 500~1000 例和 150~250 例;而西欧各国,每 10 万例住院患者中仅有 0.04 例奴卡菌病患者。
易感人群为:男性、慢性肺基础疾病(支气管扩张、COPD、支气管哮喘患者);糖尿病、肾功能不全、移植受者、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患者;感染途径:经呼吸道、消化道、伤口感染,其中吸入为最主要的感染方式。
肺部、中枢神经系统、皮肤、骨和关节、肾脏、肾上腺等多脏器均可受累,其中以肺部受累最常见。
感染类型感染的病原菌以皮疽奴卡菌和盖尔森基兴奴卡菌为多见;且易合并伴发感染(免疫抑制宿主高达 57% 存在伴发感染,非免疫抑制宿主为 47%),其中病毒感染为主(尤其是 CMV),多见于免疫抑制宿主患者。
病原学放线菌属,革兰氏染色阳性专性需氧杆菌,镜下早期呈球状或杆状,伴有细长分支菌丝,弱抗酸染色阳性,抗酸染色亦可出现弱阳性。
奴卡菌为条件致病菌,无菌体液标本中检出奴卡菌均考虑感染;非无菌标本检出奴卡菌,如有相关临床症状和体征,多考虑为致病菌。
但从支气管扩张、囊性肺纤维化等结构性肺病患者的痰标本中检出奴卡菌,需鉴别定植与感染。
除支气管扩张外,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亦有定植的个案报道。
因此,尚需更多的研究去探讨此类患者检出奴卡菌的临床意义。
临床特征肺奴卡菌病可表现为急性、亚急性,甚至慢性病程,以后两者为主。
这种肺部感染,90%医生没见过---肺奴卡菌病我国于1986 年首次报道了奴卡菌病例,随着器官移植的广泛开展以及对病原体检出能力的提高,有关肺奴卡菌病的报道逐渐增多。
9 月 6 日,在 2019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年会(第二十次全国呼吸病学学术会议)上,广州呼吸病研究所叶枫教授就「奴卡菌病的诊治进展」进行了如下介绍。
奴卡菌病是由奴卡菌感染引起的局部或播散性的、亚急性或慢性化脓性疾病,多数经呼吸道侵入人体而发病。
该病常见于免疫功能低下者,如实体器官或造血干细胞移植受者、血液系统恶性肿瘤、长期接受糖皮质激素或细胞毒性药物治疗者;但在免疫功能正常宿主的奴卡菌病亦不少见,甚至可发生重症感染。
流行病学本病呈全球散发,无季节差异,各个年龄段普遍易感,以成年男性多见。
各国的奴卡菌发病率存在差异。
例如数据显示,美国和法国分别每年有 500~1000 例和 150~250 例;而西欧各国,每 10 万例住院患者中仅有 0.04 例奴卡菌病患者。
易感人群为:男性、慢性肺基础疾病(支气管扩张、COPD、支气管哮喘患者);糖尿病、肾功能不全、移植受者、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患者;感染途径:经呼吸道、消化道、伤口感染,其中吸入为最主要的感染方式。
肺部、中枢神经系统、皮肤、骨和关节、肾脏、肾上腺等多脏器均可受累,其中以肺部受累最常见。
感染类型感染的病原菌以皮疽奴卡菌和盖尔森基兴奴卡菌为多见;且易合并伴发感染(免疫抑制宿主高达 57% 存在伴发感染,非免疫抑制宿主为47%),其中病毒感染为主(尤其是CMV),多见于免疫抑制宿主患者。
病原学放线菌属,革兰氏染色阳性专性需氧杆菌,镜下早期呈球状或杆状,伴有细长分支菌丝,弱抗酸染色阳性,抗酸染色亦可出现弱阳性。
奴卡菌为条件致病菌,无菌体液标本中检出奴卡菌均考虑感染;非无菌标本检出奴卡菌,如有相关临床症状和体征,多考虑为致病菌。
但从支气管扩张、囊性肺纤维化等结构性肺病患者的痰标本中检出奴卡菌,需鉴别定植与感染。
肺奴卡菌病1例并文献复习奴卡菌病是由奴卡菌属引起的急性、亚急性或慢性化脓性疾病。
奴卡菌病属机会性感染,其临床表现多变,肺部是主要的受累器官。
近年来,由于免疫抑制剂的使用以及检测方法的改进,本病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1]。
但是,由于实验室检查技术的限制,本病极易误诊为其它疾病。
本文通过分析我院就诊的1例肺奴卡菌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文献复习,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
一、临床资料患者男,17岁。
因“咳嗽、咳痰1周”于2013年1月10日入院。
患者于1周前受凉后出现咳嗽、咳黄痰,量不多,无发热、气促等不适。
门诊查血常规示白细胞23.1×109/L,中性粒细胞比例86.3%,胸片示:右上肺感染,予以“头孢硫脒”治疗4天后症状改善不明显入院。
2月余前因肾病综合征一直口服激素治疗,现治疗剂量为甲泼尼龙12mg/天。
入院后查血常规示白细胞15.9×109/L,中性粒细胞比例81.6%,胸部CT示:右肺上叶尖后段及肺门旁可见多个团片状密度增高影,部分病灶已液化(图1左)。
入院后予头孢哌酮+甲硝唑抗感染,并行纤维支气管镜检查示右肺上叶开口处见较多白色粘性分泌物,2次支气管灌洗液涂片见少量G+杆菌,菌体呈菌丝状,疑似奴卡菌属某种;支气管刷取物16S rRNA 基因测序确诊为奴卡菌感染。
随后2次痰涂片亦见少量G+杆菌,疑似奴卡菌属某种。
考虑为患者本身患肾病综合征及长期使用激素导致奴卡菌感染,在使用头孢哌酮及甲硝唑的基础上加用复方磺胺甲噁唑抗奴卡菌感染,同时予以激素逐渐减量至甲泼尼龙10mg/天维持,期间查头颅CT未见明显异常。
治疗三天后患者咳嗽明显减轻,咳少量黄白色粘痰,两周后复查血常规示白细胞14.9×109/L,中性粒细胞比例78.4%,胸部CT示右肺上叶病变明显吸收,残留多发薄壁空洞影(图1中),予以出院并继续予复方磺胺甲噁唑治疗,出院三月后复查胸部CT示右上肺渗出病变较前进一步吸收,边界较前清楚,原空洞范围较前缩小(图1右)。
肺奴卡菌病的临床特征分析肺奴卡菌病是一种由肺奴卡菌引起的真菌感染性疾病。
它通常在免疫抑制的患者中发生,例如HIV感染者、器官移植患者和糖尿病患者等。
本文将对肺奴卡菌病的临床特征进行详细的分析。
一、病原体肺奴卡菌是一种生长在土壤中的真菌,其孢子可通过飞沫传播进入人体的呼吸道。
免疫功能受损的人体对肺奴卡菌感染较为易感,尤其是CD4+T淋巴细胞数量低下的HIV感染者。
二、临床表现1. 呼吸道症状肺奴卡菌病的典型症状包括咳嗽、咳痰、气促和胸痛等呼吸道症状。
患者常有黏液性或脓性痰液,并伴有发热、寒战和体重下降等全身症状。
2. 隐匿性感染某些患者可能没有明显的呼吸道症状,而出现隐匿性感染。
这类患者的肺部病变较轻,仅有局限性炎症和肺泡渗出,临床上难以发现。
如果未能及时诊断和治疗,隐匿性感染可能会逐渐发展为肺实质病变。
三、影像学表现胸部X线或CT检查对肺奴卡菌病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影像学可显示单侧或双侧肺部浸润性阴影,表现为结节、斑片状病变或空洞形成。
病灶呈边缘模糊、不规则分布,常伴有胸膜积液或纤维化改变。
四、病理学特征肺奴卡菌病的病理学特征主要包括肺泡炎症和肺内空洞性病变。
肺泡炎症表现为浸润性的炎性细胞和渗出物,常伴有脓肿形成。
空洞形成主要是由于肺组织坏死和空腔扩大所致。
五、诊断方法1. 组织学检查通过行支气管镜或肺活检术获得肺组织标本,进行病理学检查有助于肺奴卡菌病的诊断。
病理学鉴定可见奴卡菌菌丝、孢子和炎症细胞浸润等特征。
2. 非侵入性检测方法外周血或体液标本中的PCR检测、血清抗原检测和抗体检测可用于肺奴卡菌病的早期诊断和鉴定。
六、治疗方案1. 抗真菌药物肺奴卡菌病的治疗通常使用三唑类抗真菌药物,如伊曲康唑、氟康唑和泊沙康唑等。
治疗方案通常根据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来确定,包括初始治疗和维持治疗。
2. 免疫增强治疗对于免疫抑制的患者,应积极进行免疫增强治疗,包括抗逆转录病毒治疗、免疫球蛋白治疗和细胞因子治疗等。
肺奴卡菌病(pulmonary nocardiosis)简介肺奴卡菌病(pulmonary nocardiosis)简介(2014-01-02 20:21:06)转载▼标签:肺奴卡菌病奴卡菌属分类:医疗业务肺脓肿肺脓疡复方新诺明肺奴卡菌病(pulmonary nocardiosis)奴卡菌病(Nocardiosis)是奴卡菌属引起的局限或播散性化脓性感染和肉芽肿性病变,并可经由血道播散侵犯至其他器官,可呈急性、亚急性或慢性(3w以上)经过,以慢性多见。
奴卡菌病主要包括肺奴卡菌病、播散性奴卡菌病、蜂窝织炎、足菌肿、角膜炎等。
主要致病菌有星形奴卡菌(N.asteroides)、巴西奴卡菌(N.brasiliensis)或豚鼠奴卡菌(N.caviae)等。
其中,星形奴卡菌引起的占80%以上。
奴卡菌病呈世界范围分布,动物也可感染。
最早由Nocard于1888年报道了牛的奴卡菌病,又译诺卡菌,Eppinger在1890年首先描述了人的奴卡菌病。
此病既往甚为罕见。
近年来,在免疫功能低下或缺损的疾病如慢性肉芽肿性疾病、白血病、淋巴瘤、艾滋病(CD4<250/μl)、接受细胞毒药物化疗或长期大量使用免疫抑制剂等患者中,奴卡菌病的发病有所增加。
【病原学和流行病学】奴卡菌属是一类有菌丝、无动力、革兰阳性的专性需氧的原核生物,广泛存在于土壤、污水和腐生物中,并非人体腔道的常驻菌。
在气道或肺实质异常的慢性肺病患者的气道分泌物中偶尔可以分离到奴卡菌,但不发病。
典型的奴卡菌菌体呈丝状,菌丝细长有分节,革兰染色呈阳性、具有弱抗酸性,可在许多培养基上生长,常用的有血琼脂或沙堡弱(Sabourand’s)培养基。
生长缓慢,历时2周才可形成明显的菌落,形成特征性菌落需要4周。
菌落表面光洁,呈粉末状、黄色或橙色,容易与快速生长的分枝杆菌混淆。
奴卡菌的主要菌种有星形奴卡菌、巴西奴卡菌、豚鼠奴卡菌、新星奴卡菌(N.nova)、皮疽奴卡菌(N.farcinica)、假单胞巴西奴卡菌(N.pseudobrasiliens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