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骨普通X线摄影 (2)
- 格式:ppt
- 大小:407.50 KB
- 文档页数:8
【收藏】骨骼系统X线拍摄技巧让学习成为一种习惯!医学影像服务中心作为国内首家开通医学影像系列自动学习功能的微信平台,目前上线有数百例影像典型征象、数百例影像病例、影像解剖、影像讲座、国外精品讲座、影像医事以及三基考试、上岗证考试等内容。
动动手指即可享受知识大餐,热爱学习的同行朋友们快来加入我们吧。
加入方式:微信公众号内输入医学影像服务中心,或者点击上面蓝字,即可免费关注。
投稿邮箱:yxfw8436@ 版主微信号:yxyxfwzx骨骼部分手正位位置:患者在摄影台旁边侧坐,肘部弯曲。
手掌紧靠暗盒,将第三掌骨头放于暗盒中心。
各手指稍分开。
中心线:对准第三掌骨头,与暗盒垂直。
显示部位:显示所有指、掌、腕骨,尺桡骨下端的后前位影像,但拇指显示斜位像。
手后前斜位位置:患者在摄影台旁边侧坐,肘部弯曲。
将小指和和第五掌骨靠近暗盒外缘,手放成侧位。
然后将手内转,使手掌与暗盒约成45度角。
各手指均匀分开稍弯曲。
中心线:对准第五掌骨头,与暗盒垂直。
显示部位:此位置显示手部各骨的斜位影像。
第二、三和四掌骨互相分开,第四、五掌骨可能稍有重叠。
手前后斜位位置:患者面对摄影台正坐,前臂伸直。
将小指和第五掌骨靠近暗盒内缘,手放成侧位。
然后将手外转,使手与暗盒约成45度角。
各手指均匀分开。
中心线:对准第五掌骨头,与暗盒垂直。
显示部位:此位置显示手部各骨的斜位影像。
第三、四、五掌骨互相分开,第二和第三掌骨可能稍有重叠。
拇指前后位位置:(1)患者面对摄影台正坐,前臂伸直,肘部垫高。
手和前臂极度外转,使拇指背面紧靠暗盒。
(2)患者面对摄影台正坐,前臂伸直,前用沙袋垫高。
手和前臂极度内转,使拇指背面紧靠暗盒。
其他四指伸直,也可用对侧手将其扳住,避免与拇指重叠。
中心线:对准拇指的掌指关节,与暗盒垂直。
显示部位:(1)此位置显示拇指指骨和第一掌骨的前后位影像,腕掌关节和其周围结构也都能清晰显示。
(2)此位置显示拇指指骨和第一掌骨的前后位影像,腕掌关节常被遮蔽,显影不清。
X线常用摄影体位(一)上肢X线摄影一、手后前位1.体位:被检者侧坐于摄影床旁,被检测手掌伸直,掌心向下,五指伸直自然分开。
第三掌骨头置于IR中心。
摄影距离为75-100cm。
照射野与被检部位等大为宜。
2.中心线:对准第三掌骨头垂直入射。
若同时摄取双手,中心线经两手第3掌骨头连线的中点垂直射入。
3.显示部位:显示被检侧手掌的正位影像。
被检测二至五掌指骨呈正位影像,拇指的掌指骨呈斜位像,骨小梁清晰显示,软组织显示良好。
二、手后前斜位1.体位:被检者侧坐于摄影床旁,前臂伸直掌面向下,桡侧抬高,手指内旋,使掌面与IR成45°角。
五指均匀分开稍弯曲,各指尖触及摄影台面,第三掌骨头置于IR中心。
摄影距离为75-100cm。
照射野与被检部位等大为宜。
2.中心线:对准第三掌骨头垂直入射。
3.显示部位:显示手的斜位影像,被检侧二至五掌骨指呈正位影像,第四五掌骨基底部有不同程度重叠,手背侧内部及掌侧外部的骨皮质呈切线位显示,骨小梁清晰显示,软组织影像显示良好。
三、腕关节正位1.体位:被检者侧坐于摄影床旁,前臂伸直掌面向下,肘部弯曲成90度角,五指稍弯曲成半握拳状。
尺桡骨茎突连线中点置于IR中心。
2.中心线对尺桡骨茎突连线中点垂直入射。
摄影距离为75-100cm。
照射野与被检部位等大为宜。
3.显示部位:显示腕骨,掌骨基底部,尺骨及桡骨远端的正位影像,桡腕关节面清晰,骨小梁清晰显示,软组织影像显示良好。
四、腕关节侧位1.体位:被检者侧坐于摄影床旁,前臂伸直尺侧在下,五指稍弯曲成半握拳状,尺骨茎突置于IR中心。
照射野包括尺桡骨远端和掌骨远端,摄影距离为75-100cm。
照射野与被检部位等大为宜。
2.中心线经桡骨茎突垂直入射。
3.显示部位:显示腕关节,掌骨基底部,尺骨及桡骨远端的侧位影像。
腕骨重叠较多,月骨显示较为清晰,腕部诸骨骨小梁清晰显示,软组织影像显示良好。
八、前臂前后位1.体位:被检者侧坐于摄影床旁,肩部放低,前臂伸直掌面向下,五指稍弯曲成半握拳状(或掌心向上前臂长轴与探测器长轴平行)。
普通X线投照体位四肢X线摄影【适应证】1.外伤。
2.感染。
3.肿瘤和肿瘤样病变。
4.先天性畸形。
5.关节病变。
6.骨骼生长障碍。
7.全身性骨疾患。
【禁忌证】X线四肢摄影检查基本上没有特殊的禁忌证。
所以,下文中除特别交待外,将不再列出禁忌证。
【摄影前准备】1.认真核对X线摄影检查申请单,了解病情,明确检查目的和摄影部位。
对检查目的、摄影部位不清的申请单,应与临床医师核准确认。
2.根据检查部位选择适宜尺寸的胶片与暗盒。
3.X线照片标记(包括病人片号、日期、照片的序号、体位左右标记等)要齐全,核准无误。
4.开机预热,拟定并调整摄影条件。
5.清除病人检查部位可能造成伪影的衣物等。
6.针对检查部位,准备适当的防护物品。
一、上肢X线摄影(一)手——后前正位【操作方法及程序】1.病人在摄影台旁侧坐,曲肘约90度。
2.手掌紧贴暗盒,五指自然分开,第3掌骨头置于暗盒中心。
3.摄影距离为90~100cm。
4.中心线经第3掌骨头垂直射入暗盒。
【注意事项】1.为防止手的移动,可考虑用沙袋固定前臂。
2.照片影像应包括腕关节及指端。
3.单独检查2~5指的某一指正位时,均采用此体位,用片大小酌情而定。
(二)手——掌下斜位【操作方法及程序】1.病人在摄影台旁侧坐,曲肘约90度。
2.第5掌骨和指骨内侧贴近暗盒,手内旋,使手掌冠状面与暗盒成45度角。
3.五指均匀分开,稍弯曲,指尖触及暗盒。
4.摄影距离为90~100cm。
5.中心线经第5掌骨头垂直射入暗盒。
【注意事项】1.为防止手的移动,可考虑用沙袋固定前臂。
2.照片影像应包括腕关节。
3.检查拇指和示指时,采用拇指侧靠片的侧位;检查3~5指侧位采用小指侧靠片。
(三)腕关节——后前正位【操作方法及程序】1.病人侧坐于摄影台旁,肘部弯曲,约成90度。
2.手呈半握拳,腕关节置于暗盒中心,腕部掌面紧贴暗盒。
3.摄影距离为90~100cm。
4.中心线经尺骨和桡骨茎突连线中点垂直射入暗盒。
【注意事项】1.为防止腕部移动,可考虑用沙袋固定前臂。
跟骨轴位摄影方法
骨轴位摄影是骨科临床常用的一种诊断影像学检查方法,它是在患者直立时,采用多把X射线源拍摄全身影像,模拟人体各关节、脊柱和关节突及各骨骼构成的骨轴,获得躯干骨轴位影像,从而对骨骼疾病有客观判断,为骨科临床诊治提供客观依据,可辅助诊断或术前术后评估患者的治疗效果。
骨轴位摄影的拍摄方式一般是双侧全身正位外翻平片。
首先,患者直立于X射线拍片机中央,头部仰角45°,两手护腕放在臀部,踝关节轻微屈曲,颈部前俯角20°,两肩部前转角20°和后推角20°。
X射线照射线穿过肩关节,当脊柱及半月板形成交界时,用一把X射线源拍摄,另一把X射线源同时拍摄胸腹部。
拍摄时,需要给患者像有外束带一样的紧线,让患者的身体稍微僵硬,用以拍摄出更加清楚的骨轴位影像。
在拍半月板时,应采取成像技术,尽量将照射线旋转在半月板表面,使胸椎,腰椎及骶尾椎不受X射线影响。
此外,在拍骨轴位影像时,照射强度、照射量和暴露时间也要加以控制,尽量在照射强度低、暴露时间短,放射剂量小的情况下保证拍摄效果。
以上是骨轴位摄影的基本流程。
此项技术能够较为客观地检测患者的各骨骼、关节及脊柱的状况,从而提高诊断的把握程度及治疗的准确率。
人体常见部位X线摄影(2)X线常用摄影体位(一)上肢X线摄影一、手后前位1.体位:被检者侧坐于摄影床旁,被检测手掌伸直,掌心向下,五指伸直自然分开。
第三掌骨头置于IR中心。
摄影距离为75-100cm。
照射野与被检部位等大为宜。
2.中心线:对准第三掌骨头垂直入射。
若同时摄取双手,中心线经两手第3掌骨头连线的中点垂直射入。
3.显示部位:显示被检侧手掌的正位影像。
被检测二至五掌指骨呈正位影像,拇指的掌指骨呈斜位像,骨小梁清晰显示,软组织显示良好。
二、手后前斜位1.体位:被检者侧坐于摄影床旁,前臂伸直掌面向下,桡侧抬高,手指内旋,使掌面与IR成45°角。
五指均匀分开稍弯曲,各指尖触及摄影台面,第三掌骨头置于IR中心。
摄影距离为75-100cm。
照射野与被检部位等大为宜。
2.中心线:对准第三掌骨头垂直入射。
3.显示部位:显示手的斜位影像,被检侧二至五掌骨指呈正位影像,第四五掌骨基底部有不同程度重叠,手背侧内部及掌侧外部的骨皮质呈切线位显示,骨小梁清晰显示,软组织影像显示良好。
三、腕关节正位1.体位:被检者侧坐于摄影床旁,前臂伸直掌面向下,肘部弯曲成90度角,五指稍弯曲成半握拳状。
尺桡骨茎突连线中点置于IR中心。
2.中心线对尺桡骨茎突连线中点垂直入射。
摄影距离为75-100cm。
照射野与被检部位等大为宜。
3.显示部位:显示腕骨,掌骨基底部,尺骨及桡骨远端的正位影像,桡腕关节面清晰,骨小梁清晰显示,软组织影像显示良好。
四、腕关节侧位1.体位:被检者侧坐于摄影床旁,前臂伸直尺侧在下,五指稍弯曲成半握拳状,尺骨茎突置于IR中心。
照射野包括尺桡骨远端和掌骨远端,摄影距离为75-100cm。
照射野与被检部位等大为宜。
2.中心线经桡骨茎突垂直入射。
3.显示部位:显示腕关节,掌骨基底部,尺骨及桡骨远端的侧位影像。
腕骨重叠较多,月骨显示较为清晰,腕部诸骨骨小梁清晰显示,软组织影像显示良好。
八、前臂前后位1.体位:被检者侧坐于摄影床旁,肩部放低,前臂伸直掌面向下,五指稍弯曲成半握拳状(或掌心向上前臂长轴与探测器长轴平行)。
足骨x线摄片方法
足骨X线摄片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 常规X线摄片:常规X线摄片包括正、侧位片和特殊位置的摄片。
(1) 正、侧位片:一般部位均采用正、侧位投照。
正位片适用于观察骨盆、髋、肩及锁骨等部位,侧位片适用于观察跟骨、髌骨等部位。
(2) 特殊位置摄片:根据需要,可以进行斜位、轴位等特殊位置的摄片,以获取更详细的足骨结构信息。
2. 数字化X线摄影(DR):在X线电视系统的基础上,利用计算机数字化处理,使模拟视频信号经过采样和模拟数字转换后直接进入计算机形成数字化矩阵图像。
DR技术可以提供更清晰的足骨图像,患者接受的X射线剂量较小,且便于图像后处理和存储。
3. 计算机断层摄影(CT):CT扫描可以获取足骨的立体图像,清晰显示足骨各部位的结构,对于诊断骨折、脱位等病变具有较高的准确性。
4. 磁共振成像(MRI):MRI可以显示软组织结构,对于了解足部肌肉、韧带和关节等软组织病变具有优势。
但在某些情况下,MRI成本较高,检查时间较长,患者可能不易接受。
在进行足骨X线摄片时,可以根据具体病情和需要选择合适的检查方法。
此外,在摄片过程中,要注意加强防护,尽量减少X线照射,切忌在透视下进行骨折整复。
如有需要,还可以结合其他影像学检查方法(如CT、MRI等)进行综合诊断。
跟骨轴位DR标准投照方法:跟骨轴位有三种摄影体位和方法:1、就是咱们常说的,足尖向上背屈20-30度,中心线向体侧倾斜35-45度。
2、患者俯卧,踝前垫起,使足趾背屈,胶片放于跟部下,中心线自头向足跟部倾斜35-45度。
3、就是咱们说的“跑步位”1、U型臂处于立位,把摄影床放置管球于CCD之间,患者俯卧于摄影床,将患侧腿抬起,膝关节伸直,患足踩在CCD上,可水平投照跟骨。
不过,旁边必须有陪员帮助患者把腿抬住。
此办法用于外伤较重的患者。
2、U型臂处于卧位,把摄影床放置管球于CCD之间,患者跪在摄影床上,做田径起跑前的动作,刚好将跟骨置于身后方,可垂直投照跟骨。
旁边最好有人搀扶,此办法用于外伤较轻的患者。
患足踏于暗合上方,足底与胶片平行,踝关节尽量屈曲,身体前扑,将重心前移;健足跨前一步,类似起跑动作;球管中心线向头侧倾斜35度,通过跟腱穿过第五跖骨基底部达暗合。
德国IMIX的也是这种“U”型的,这种打不了角度的。
在拍根骨轴位的时候用一根绳把脚尖往后拉,在把管球向脚底打一定的角度,这样管球和探测器相对脚就是一种倾斜的位置,这样拍出来的效果还可以。
X线片影像标准一、胸部(一)胸后前位1.影像标准(1)胸廓对称显示。
(2)双锁骨位于第1前肋间上1/3处,呈对称显示。
(3)双胸锁关节对称。
(4)双肩胛骨投影于双肺野之外。
(5)横隔以上肋骨呈整体显示(前6肋,后10肋)。
(6)双肺野血管影显示至末梢血管。
(7)无明显伪影。
(8)层次丰富,对比良好。
2.解剖结构显示(1)肺野。
(2)气管及邻近支气管。
(3)心脏及主动脉边缘。
(4)横隔及双侧肋隔角。
(5)心影后肺野及纵隔。
(6)心影后脊柱影。
(二)胸侧位(1)深吸气后双臂高举,屏气摄片。
(2)双肺后缘重叠,肺尖圆盖部显示良好。
(3)气管显示,从颈部到气管分*部能连续追踪到气管影。
(4)肋隔角显示。
(5)心脏后缘、主动脉、纵隔、横隔、胸骨以及胸椎显示。
(6)无明显伪影。
下肢骨X线解剖讲解(非常经典)骨盆X线解剖(图文)图1 骨盆正位片(1)髋骨的X线解剖常规投照正位(图1)。
在X线像上,构成髋骨的三个部分融合于髋臼,可清晰分辨。
髂骨翼的内侧1/4影像与骶骨影像重叠,外侧3/4因有髂窝而较透亮。
髂嵴阴影较致密,边缘不光滑,外侧可见髂前上棘影,髂后上棘则重叠于骶骨影内。
弓状线及骨盆腔内侧壁形成复合影像,外侧可见弧形的髋臼阴影。
髋臼阴影的上段粗而致密,中段较细,它向下绕过髋臼切迹前部的下缘,与耻骨体的内面形成一条“U”形的致密线,称为泪滴线(Koekler泪滴),泪滴线二脚之间的距离,即髋臼窝的厚度。
髋臼内下方的透亮影为闭孔。
闭孔影的上界是耻骨上支、外侧界是坐骨体的下份,坐骨结节阴影与其重叠。
坐骨棘的阴影呈三角形突向盆腔。
(2)骨盆的X线解剖骨盆一般投照前后位,检查骶、尾骨时可加照侧位,检查骶髂关节时应加照45°斜位,产科骨盆测量另有其特殊投照方法。
骨盆前后位片上,骶骨中线应通过耻骨联合。
骶髂关节左右对称,关节间隙下半部分可以显示,上半部常投影出模糊双线影。
界线的影像在女性呈卵圆形,在男性略呈鸡心形。
髂嵴连线影正好通过第4、5腰椎间隙。
由髂嵴影向外可追踪到骼前上、下棘,由髂前下棘到股骨颈外上缘的连线称髂颈线,用以判定髋关节是否正常。
正位片上,可以测量耻骨下角,男性为锐角,女性为钝角。
女性骨盆径线的测量,可以采用正位(见图1)和侧位。
正位片上,界线影像最远点连线为入口横径,正常为12.3cm;两侧坐骨棘连线为中骨盆横径,正常为10.5cm;两侧坐骨结节间距为小骨盆出口横径,正常为11.8cm。
侧位片上,耻骨联合后缘上端到骶骨岬连线为小骨盆入口前后径,正常为11.6cm;耻骨联合后缘下端和坐骨棘中点的连线延长到骶骨的前缘,为中骨盆前后径,正常12.2cm;耻骨联合后下缘到骶尾关节的连线,为小骨盆出口前后径,正常11.8cm。
(3)髋关节的X线解剖常规拍摄正位(见图1)和侧位X线片。
手把手教程:跟骨骨折从解剖到诊断本文作者:pirate_ship许多跟骨骨折病例均会出现距下关节僵硬,并导致功能严重受损。
通常,通过X 线检查即可对跟骨骨折进行诊断,而CT 扫描的诊断准确性更高。
在过去的岁月里,跟骨骨折的病理生理学和手术治疗技术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学术界仍在非手术治疗或有限切开复位和内固定方面存在争论。
基于此,来自西班牙 Enrique Guerado 等对既往文献进行了综述和分析,相关内容发表于最近的 Injury 上,现介绍如下:跟骨解剖非常复杂,在三维上,存在多条关节轴线(图1)。
跟骨后关节面呈凸起状,并向后内侧倾斜以支撑距骨体。
前、中关节面则呈扁平状,分别支撑距骨头和颈部。
载距突位于前中关节面的内侧,为一坚硬的骨性凸起,在进行内固定时,是理想的螺钉拧入位点(图2 和 3)。
图1 跟骨后面观(如图所示,在三维空间中,包括跟骨结节、距下关节和跟骨内外侧皮质的轴线走行方向各异。
a: 跟骨结节;d: 距下关节后部;f: 跟骨-距骨颈关节的内侧面;g: 载距突;k: 外侧皮质;m: 内侧皮质。
)图2 跟骨内侧面观。
a: 跟骨结节;b: 前凸;d: 距下关节后部;f: 跟骨-距骨颈关节的中间关节面;g: 载距突;h: 拇长屈肌腱沟;m: 内侧皮质。
载距突把持住内侧关节面,并通过三角韧带(虚线)与内踝(实线)相连。
发生跟骨骨折后,载距突及内侧关节面通常会与跟骨体分离,但在三角韧带作用下,仍可保持与胫骨的贴附。
拇长屈肌腱走行于载距突下方的沟槽中,发生骨折时此沟槽可能会裂开而使肌腱嵌入骨折端。
当骨折涉及跗骨窦时,可使走行其间的胫后神经血管束发生损伤。
图3 跟骨外侧面观。
a: 跟骨结节;b: 前凸;c: 跟骰关节;d: 距下关节后部;e: 跗骨窦;f: 跟骨-距骨颈关节的中间面;f’: 跟骨-距骨颈关节前关节面;i: 骨间韧带;k: 外侧皮质。
骨间韧带止于跗骨窦的更偏内侧部分,从而将关节面分为内侧面和前部,在采用外侧入路时,由于韧带的阻挡将很难显露载距突区域。
临床跟骨正常与变异影像表现跟骨解剖跟骨大致呈方形,有6个面(图1):1、上面:前、中、后关节面与距骨形成关节;2,跖面:沿其后在有一粗隆;3、外侧面:有骨性突起,为跟腓韧带的附着点;4、内侧面:向前下延伸,作为支撑斜面;5、前面:与骰骨形成关节:6、后面:跟腱附着处。
跟骨与距骨有滑膜关节,形成前、中、后跟距关节:与骰骨形成跟骰关节在中、后跟距关节间,有的骨窦,内有骨间跟距韧带。
一些肌腱和韧带附着于跟骨上;跖腱膜沿跖面嵌入。
跟腱一一腓肠肌和比目鱼肌总腱,是人体内最厚和最强壮的肌腱,附着于跟骨后面的中部;在跟骨后面的上部和跟触之间有跟后滑囊:部分三角肌和腓侧韧带也附着于跟骨。
正常变异跟骨、距骨在宫内第三个月时出现骨化,是最先出现的跑骨。
偶尔,正常婴儿中,跟骨会出现两个骨化中心,类似于DOWn's综合征和HUr1.er'S综合征。
在儿童早期,沿跟骨后卜.方形成骨突,女孩在4-7岁、男孩在7~10岁时开始骨化,此时X线片可显示,均在12~15岁时,与跟骨融合0但是,偶尔骨突可以直到16岁(女孩)或22岁(男孩)才闭合。
有时,跟骨片可以显示一些与疾病不相关的非典型及现。
这些正常变异包括:骨突假性骨折、跟骨缺血性坏死'营养孔、假性囊肿和暂时性跖骨骨刺。
骨突假性骨折是常见的正常变异。
通常,一个正常的部分骨化的跟骨骨突呈现为碎片状,类似骨折改变(图2).缺血性坏死在幼龄儿童中是一个正常变异,不应该作为异常对待。
在婴儿,眼骨骨突的不透X线性类似于跟骨的其余部分。
但是,在某些婴儿中,当他们开始走路时,骨突变得硬化起来(图3)。
这种骨突不透X线性的增加不出现在那些通常骨突不承重的儿童当中。
随着儿童年龄的增加和骨突与跟骨的融合,骨突逐渐呈现出与跟骨其他部分相同的表现。
偶尔,在内旋足的X片上,跟骨内侧跖面可见营养孔,内走行有血管。
原发病变:原发病变是跟骨本身病变,因为这些病变直接起源于骨。
先天性病变:的骨联合是临床上最常见的跟骨先天异常。
1、X线检查对于怀疑跟骨骨折的患者,X线检查是必不可少的。
需拍摄足踝部X线片包括后足侧位、足前后位、跟骨轴位及踝穴位片。
结合这些影像学资料便可观察跟骨的类型、骨折块位置和数量、关节面的塌陷情况,测量跟骨的高度、宽度、后跟内外翻的角度、Böhler 角和Gissane角。
同时也需拍摄肢体其他部位平片,以核实是否合并其他损伤,特别对于高坠伤的患者,脊柱的影像学检查应常规进行。
●Böhler角和Gissane角测量后足侧位片上对Böhler角和Gissane角(图1A-B)的测量对跟骨骨折的评判比较重要。
Böhler角指跟骨前突最高点至后关节面最高点的连线,与跟骨结节上缘的切线两者所形成的夹角,一般为20~40°。
Böhler角减小提示后关节面塌陷,可以导致负重点前倾,无论是关节内或关节外骨折均可出现。
Gissane角由前、中、后关节面的软骨下骨构成。
表层的骨皮质形成了两条较厚的皮质柱,一条起自后关节面外侧缘;另一条向前方延伸至跟骨鸟嘴处,两者形成120°~145°的钝角。
图1A-B Gissane角和Böhler角的测量Böhler角变小及Gissane角增大常见于整个后关节面被载距突分离并压缩的骨折类型中。
足正位片通常可以显示骨折线是否延伸至跟骰关节,并能显示前外侧骨块及跟骨外侧壁的膨隆。
踝穴正位片上可以观察跟骨结节相对于胫骨轴线的位置和角度,可以提示跟骨的移位。
●Broden位检查跟骨的Broden位检查,能有效显示后关节面受累情况。
拍摄时,患者仰卧,胶片盒置于踝关节后方,足处于中立位,小腿内旋30~40°。
X线对准外踝,球管向患者头部旋转10°、20°、30°及40°时分别拍摄。
该系列摄片可自前向后显示后关节面:10°位片可以显示后关节面的后部,40°位片可以显示后关节面的前部(图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