妊娠合并病毒性肝炎临床表现及护理
- 格式:ppt
- 大小:1.51 MB
- 文档页数:31
妇科护理重要知识点:妊娠合并病毒性肝炎(1)
妊娠合并病毒性肝炎
病毒性肝炎主要有甲型、乙型、丙型、丁型、戊型5种病毒,以乙型肝炎常见。
妊娠期感染,不仅严重危害孕妇健康,也累及胎儿,是孕产妇和围生儿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妊娠与肝炎间的相互影响
1.妊娠对病毒性肝炎的影响
(1)妊娠期肾上腺皮质、卵巢、胎盘等产生多量雌激素需在肝内灭活,并妨碍肝脏对脂肪的转运影响胆汁的排泄;
(2)胎儿代谢产物需经母体肝内解毒;
(3)分娩时体力消耗、缺氧,酸性代谢物质产生增加,产后出血,加重肝脏负担;
(4)并发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性肝损害、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妊娠期急性脂肪肝时,极易与急性病毒性肝炎混淆使诊断治疗难度增加。
2.病毒性肝炎对孕妇、胎儿及新生儿的影响
妊娠早期,可加重早孕反应。
发生于妊娠晚期,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发病率增高。
分娩时容易发生产后出血。
重症肝炎,常并发DIC,出现全身出血倾向,直接威胁母婴安全。
围生儿患病率、死亡率高,流产、早产、死胎、死产和新生儿死亡率均明显增高。
妊娠早期患病毒性肝炎,胎儿畸形发病率约高2倍。
妊娠期患病毒性肝炎,胎儿可通过垂直传播而感染,尤以乙型肝炎母婴传播率较高。
临床表现
1.妊娠合并甲型肝炎
甲肝产妇在孕中期与孕晚期的妊娠围生儿死亡率分别为42.3‰和125‰,即孕晚期围生儿死亡率明显升高。
2.妊娠合并乙型肝炎
乙肝孕产妇的流产、早产、死胎、死产、新生儿窒息率及新生儿死亡率明显增高,此与妊娠晚期患急性黄疸型肝炎特别是重症甚或暴发性肝炎有关。
暴发型肝炎的死亡率孕妇较非孕妇为高。
妊娠期特别是妊娠后期尤易发生暴发型肝炎。
妊娠合并病毒性肝炎的护理
一、护理评估
1、评估有无家族史及输血史等。
2、观察孕妇有无消化系统症状。
3、评估相关实验室检查。
二、护理措施
1、定期产前检查、防止交叉感染。
2、积极治疗各种并发症。
3、分娩期密切观察产程进展、监测凝血功能、正确处理产程。
4、产褥期预防产后出血、护肝治疗,对新生儿行主动免疫。
三、健康指导要点
1、重视以切断传播途径为重点的预防措施。
2、妊娠期限制蛋白质摄入。
3、行母乳喂养相关知识宣教,正确指导母乳喂养。
四、注意事项
1、产时严格消毒,所使用物品均按相关规定处理。
2、肝炎治愈后至少半年再妊娠。
3、行产后健康宣教及计划生育指导。
护理记录。
妊娠合并肝炎的护理妊娠合并肝炎是产科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种疾病,由于此类疾病与妊娠的关系较为密切,不仅会对产妇的健康状况造成影响,同时也会影响胎儿的安危。
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认识妊娠合并肝炎,本文先后介绍了什么是妊娠合并肝炎,妊娠合并肝炎的病因,妊娠合并肝炎的护理要点以及预防措施,消除认知盲区,进一步提高妊娠合并肝炎患者的生活质量。
1.什么是妊娠合并肝炎?所谓的妊娠合并肝炎主要就是指在妊娠过程中发生肝炎的情况,根据发病原因不同,基本可以概括为以下三种类型。
第一,患者自身没有肝炎,但在妊娠过程中出现肝脏损伤,继而引发肝脏功能异常以及炎症感染的情况。
临床数据表明,妊娠过程中出现的肝炎主要包括妊娠胆汁淤积综合征、妊娠剧烈呕吐、急性妊娠脂肪肝、子痫原因引起的肝脏损伤以及HELLP综合征五种类型。
第二,患者本身存在慢性肝病,在妊娠因素的影响下,会导致病情发展或加重。
此类疾病主要好发于患有慢性乙肝基础疾病以及乙肝病毒携带者中,所以乙肝患者在妊娠前后必须做好相关检查,在顺利妊娠的基础上控制肝病状况。
第三,患者在妊娠期间因病毒感染出现肝炎的情况,临床上称为妊娠合并病毒性肝炎。
妊娠合并病毒性肝炎包括合并甲型肝炎、乙型肝炎、丙型肝炎、丁型肝炎、戊型肝炎。
从临床表现上来看,妊娠合并肝炎与普通肝炎的症状较为相似,疾病初期无明显表现,随着病情的持续发展,主要表现为发热、乏力、皮疹、恶心、呕吐、厌油、凝血功能异常等。
肝炎患者在妊娠前期应该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重点检查肝功能,确保身体状况能够顺利完成生产。
1.妊娠合并肝炎的病因有哪些?(1)产妇本身患有病毒性肝炎或属于肝炎病毒携带者时,会大幅度增加妊娠合并肝炎的发病率。
(2)产妇在妊娠期间随意服用各种保健品、保胎药,引起药物性肝脏损伤,继而引发妊娠合并肝炎。
(3)由于妊娠期间孕妇体内会产生大量雌激素,而雌激素需要在人体肝脏内实现灭活,因此会增加肝脏负担,降低肝脏的脂肪转运与排泄胆汁能力,导致血脂升高,引发妊娠合并肝炎。
妊娠合并病毒性肝炎的护理
一、护理评估
1、评估有无家族史及输血史等。
2、观察孕妇有无消化系统症状。
3、评估相关实验室检查。
二、护理措施
1、定期产前检查、防止交叉感染。
2、积极治疗各种并发症。
3、分娩期密切观察产程进展、监测凝血功能、正确处理产程。
4、产褥期预防产后出血、护肝治疗,对新生儿行主动免疫。
三、健康指导要点
1、重视以切断传播途径为重点的预防措施。
2、妊娠期限制蛋白质摄入。
3、行母乳喂养相关知识宣教,正确指导母乳喂养。
四、注意事项
1、产时严格消毒,所使用物品均按相关规定处理。
2、肝炎治愈后至少半年再妊娠。
3、行产后健康宣教及计划生育指导。
妊娠合并急性病毒性肝炎妇女护理操作常规要点一、妊娠期合并急性病毒性肝炎对母儿的影响病毒性肝炎在早期可加重妊娠反应,晚期则使妊娠高血压疾病发生率增高,分娩时因肝脏功能受损并发出血、感染、极易诱发肝性脑病和肝肾综合征。
妊娠早期合并病毒性肝炎,围生儿死亡率高达4.6%,围生期感染的婴儿,部分转为慢性病毒携带状态,易发展为肝硬化或原发性肝癌。
二、治疗原则肝炎患者原则上不宜妊娠。
如若妊娠应保肝治疗、预防并发症、加强营养、注意休息。
三、护理评估(一)健康史评估有无肝炎家族史及密切接触史,治疗情况。
(二)身心状况临床上孕妇常出现原因不明的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胀、乏力、厌油腻、肝区叩击痛等消化道症状;重症肝炎多见于妊娠末期,起病急,病情重,表现为发热、皮肤巩膜黄染、尿色深黄、食欲极度减退、呕吐频繁、腹胀、腹水、肝臭气味、肝脏进行性缩小、急性肾衰竭及不同程度的肝性脑病症状,如嗜睡、烦躁、神志不清、甚至昏迷。
孕妇由于担心感染胎儿,会产生焦虑、矛盾及自卑心理。
还应注意孕妇及家人对疾病的认知程度及家庭社会支持系统是否完善。
(三)相关检查肝功能检查、血清病原学检测可确诊病毒类型;凝血功能及胎盘功能检查可帮助判断孕妇及胎儿整体状态。
四、护理措施(一)加强卫生宣教,普及防病知识重视高危人群,婴幼儿疫苗接种,开展以切断传播途径为重点的综合性预防措施。
重视围婚期保健,提倡生殖健康,夫妇一方患有肝炎者应使用避孕套以避免交叉感染。
已患肝炎的育龄妇女应做好避孕。
患急性肝炎者应于痊愈后半年,最好2年后在医师指导下妊娠。
(二)妊娠期1.妊娠合并轻型肝炎者护理内容与非孕期肝炎患者相同,更需注意以下内容:(1)保证休息,避免体力劳动:加强营养,增加优质蛋白、高维生素、富含碳水化合物、低脂肪食物的摄入。
保持大便畅通。
详细讲解疾病的相关知识,取得家属的理解和配合。
减缓孕妇的自卑心理,提高自我照顾能力,评估孕妇在妊娠期母亲角色获得情况,并及时给予帮助。
妊娠合并急性病毒性肝炎妇女的护理要点解答病毒性肝炎是由肝炎病毒引起,以肝实质细胞变性坏死为主要病变的传染性疾病,病毒性肝炎在孕妇中较常见,是妊娠期妇女肝病和黄疸最常见的原因。
肝炎病毒包括甲型(HAV)、乙型(HBV)、丙型(HCV)、丁型(HDV)、戊型(HEV)等,其中以乙型最常见,我国约8%的人群是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
妊娠合并重症肝炎是我国孕产妇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一)妊娠、分娩对病毒性肝炎的影响妊娠期某些生理变化可使肝脏负担加重或使原有肝脏疾病病情复杂化,从而发展为重症肝炎。
1.妊娠本身并不增加肝炎病毒的易感性,但妊娠期由于早孕反应,母体摄入减少,体内蛋白质等营养物质相对不足;孕妇新陈代谢率增高,营养物质消耗增多,肝内糖原储备降低,故使肝脏抗病能力下降。
2.妊娠期孕妇体内产生的大量内源性雌激素需经肝脏灭活,胎儿代谢产物也需经母体肝内解毒,从而加重肝脏的负担。
3.妊娠期某些并发症,分娩时体力消耗,酸性代谢产物增多和产后出血等均可进一步加重肝损害。
(二)病毒性肝炎对妊娠、分娩的影响1.对孕妇的影响①病毒性肝炎发生在早期可使早孕反应加重,妊娠晚期使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发生率增高,可能与体内醛固酮的灭活能力下降有关。
②孕产妇的死亡率高,分娩时因肝功能受损致凝血因子合成功能减退,易发生产后出血。
同时重症肝炎的发生率高,为非孕妇女的66倍,在肝功能衰竭的基础上出现凝血功能障碍,如发生感染、上消化道出血等,极易诱发肝性脑病和肝肾综合征。
2.对胎儿及新生儿的影响①围生儿患病率及死亡率增高:妊娠早期患病毒性肝炎、胎儿畸形发生率高于正常孕妇的2倍。
肝功能异常的孕产妇流产、早产、死胎、死产和新生儿死亡率明显增加。
近年来研究表明,病毒性肝炎与唐氏综合征(Downsyndrome)的发生密切相关。
②慢性病毒携带状态:妊娠期内,胎儿由于垂直传播而被肝炎病毒感染,以乙型肝炎病毒多见。
围生期感染的婴儿,部分将转为慢性病毒携带状态,容易发展为肝硬化或原发性肝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