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地理上册3.2有限的耕地资源我国主要土地利用类型的分布特点课件晋教版
- 格式:ppt
- 大小:281.50 KB
- 文档页数:1
晋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3.2 有限的耕地资源》说课稿1一. 教材分析《3.2 有限的耕地资源》是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三节的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我国耕地资源的分布特点、利用状况以及保护措施。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我国耕地资源的现状,提高学生对耕地资源保护的认识,培养学生保护耕地资源的意识。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基础,对我国的基本国情有所了解。
但是,对于耕地资源的分布、利用和保护等方面,学生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利用地图、图片等教学资源,直观地展示耕地资源的分布情况,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同时,教师还应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思考耕地资源保护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了解我国耕地资源的分布特点、利用状况以及保护措施,掌握我国耕地资源的现状。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地图、分析数据等方法,培养学生获取和处理地理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保护耕地资源的意识,提高学生对环境保护的认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我国耕地资源的分布特点、利用状况以及保护措施。
2.教学难点:耕地资源保护的原因和措施。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合作法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地图、图片等教学资源,直观地展示耕地资源的特点和现状,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我国耕地资源的图片,引发学生对耕地资源的关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讲授新课:讲解我国耕地资源的分布特点、利用状况以及保护措施,引导学生掌握相关知识。
3.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具体的耕地资源保护案例,使学生了解耕地资源保护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4.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耕地资源保护的措施,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有限的耕地资源-晋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什么是耕地资源。
2.了解耕地资源的形成和分布。
3.掌握有限的耕地资源对人类的重要性。
4.学会保护耕地资源的方法。
二、教学内容1.耕地资源的概念和特点。
2.耕地资源的形成和分布。
3.有限的耕地资源对人类的影响。
4.保护耕地资源的方法。
三、教学重难点1.重点:掌握有限的耕地资源对人类的重要性和保护的方法。
2.难点:了解耕地资源的形成和分布。
四、教学过程1. 导入老师在课前可以准备一些视频或图片介绍全球耕地资源的面积和分布,让学生了解中国的耕地面积在全球范围内占比情况。
通过一些数据或实例,引入本课话题。
2. 学习和探究1.耕地资源的概念和特点:老师可以通过幻灯片或黑板等方式,介绍耕地资源的含义和特点。
耕地不仅仅是农作物的生长场所,还可以是家畜的饲料来源和生产生物质能的原料基础等。
通过举例子的方式,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耕地资源的多重含义。
2.耕地资源的形成和分布:耕地资源的形成与地形、土壤和气候有关,老师可以通过图片或地图展示不同地区的耕地资源分布。
学生可以自主探究或小组讨论,总结不同地区耕地资源分布的规律和特点。
3.有限的耕地资源对人类的影响:耕地资源与人类生存和发展息息相关。
老师可以通过案例或数据,让学生了解全球耕地资源面积的变化趋势,以及耕地资源数量日益下降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如粮食安全和经济发展等。
4.保护耕地资源的方法:老师可以介绍一些常用的保护耕地资源的措施,并让学生组织小组,探究耕地资源保护的方法。
3. 课堂讨论学生可以自主组织小组,讨论全球耕地资源的分布、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等问题。
老师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问题作为引导,如为什么耕地资源越来越少?保护耕地资源的方法有哪些?如何利用资源更加可持续?等等。
4. 总结在课末,老师可以回顾今天课堂中探究的问题和学生们的结论。
可以让学生们展示自己小组探究的结果,或者通过简单的测试来检测学习的成果。
五、作业布置1.考虑自己生活环境中的耕地资源利用情况,写一篇300字左右的作文。
《3.2 有限的耕地资源》教案教学目标知识和技能:1.说出我国土地资源的主要特点;2.在地图上指出土地资源的主要种类及分布;3.知道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是我国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
态度情感和价值观:1.为什么要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的观念2.我们在利用土地资源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能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法;教学重点、难点和疑点重点:1.理解为什么要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
2.如何解决土地利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难点:我国土地资源的分布和各地土地资源的水、光、热、土配合状况。
疑点:如何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土地资源利用现状如何。
教学过程:(引入新课)播放歌曲《在希望的田野上》“我们的家乡在希望的田野上,炊烟在新建的住房上飘荡,小河在美丽的村庄旁流淌。
一片冬麦,一片高粱,十里荷塘,十里果香”导入:这是一首来自艺术家彭丽媛的中国民歌,她用自己纯朴、美丽的歌声描述着中国劳动人民世世代代的辛勤劳作。
在她歌声中的“田野”指的是?(板书)一、土地资源什么是土地资源?学们看一组图片然后再回答。
(各种自然和人文景观的图片)(学生回答)土地资源是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的主要空间,是人类生存最基本的资源。
(教师提问)按照利用状况不同,我国土地资源分为哪几种类型?(学生回答)土地资源按利用状况分为农业用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三大类型。
农业用地包括耕地、园地、林地和牧草地等。
建设用地包括城乡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交通用地和水利设施用地等。
未利用地指农业用地和建设用地以外的土地。
(板书)二、我国土地资源的基本特点我国陆地面积约有960万平方千米,在世界各国中居第三位,但人口多,每人占有土地面积不到世界人均的1/3。
“人多地少”是我国的基本国情。
(讲述)我国幅员辽阔,地形、气候复杂多样,各地自然条件差异较大,土地利用类型较多、较齐全。
板书:类型齐全读图课本中图3.2 中国主要土地利用类型的分布(引导学生怎样看图)①在这个图中,耕地用什么颜色来表示?主要分布在哪里?②林地用什么颜色来表示?主要分布在我国的哪些地方?③草地用什么颜色表示,主要分布在我国的哪里?(黑板图示土地类型、分布表)通过读图3.2 “中国主要土地利用类型的分布”了解到我国耕地主要分布在:东部季风区的平原和盆地地区,西部耕地面积小、分布零星。
晋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3.2《有限的耕地资源》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有限的耕地资源》这一节主要让学生了解我国耕地资源的分布情况,让学生知道耕地资源的重要性,以及人类活动对耕地资源的影响。
通过本节的学习,让学生能够理解保护耕地资源的重要性,提高环保意识。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对地理有了初步的了解,他们对地理知识有一定的兴趣。
但是,他们对耕地资源的理解可能还不够深入,需要通过具体的案例和数据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我国耕地资源的分布情况。
2.让学生知道耕地资源的重要性,以及人类活动对耕地资源的影响。
3.培养学生保护耕地资源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耕地资源的分布情况。
2.耕地资源的重要性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采用案例教学法,通过具体的案例让学生了解耕地资源的情况。
2.采用互动教学法,让学生参与到课堂讨论中,提高他们的思考能力。
3.采用实践教学法,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案例和数据。
2.准备课堂讨论的问题。
3.准备实践活动的方式。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我国耕地资源的分布图,让学生对耕地资源有一个直观的了解。
2.呈现(15分钟)通过案例和数据,呈现耕地资源的重要性和人类活动对耕地资源的影响。
让学生了解耕地资源的利用状况,以及存在的问题。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个案例,分析案例中耕地资源的利用情况,以及存在的问题。
然后,每组给出自己的解决方案。
4.巩固(5分钟)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学生回答耕地资源的重要性,以及人类活动对耕地资源的影响。
5.拓展(5分钟)让学生思考如何保护耕地资源,提出自己的建议。
6.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让学生知道耕地资源的重要性,以及保护耕地资源的方法。
7.家庭作业(5分钟)布置相关的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的内容。
以上是本人对《有限的耕地资源》这一节课的教学设计,如果有不足之处,还请指正。
晋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3.2《有限的耕地资源》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有限的耕地资源》这一节内容,主要让学生了解我国耕地资源的现状,以及耕地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理解耕地资源的重要性,认识到保护耕地资源的必要性。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我国的基本国情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对耕地资源的认识可能还比较模糊,对于耕地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可能了解不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引导学生从实际出发,深入分析耕地资源的利用状况,从而提高他们的认识。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我国耕地资源的现状,知道耕地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案例分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保护耕地资源的意识,提高他们的环保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重点:我国耕地资源的现状,耕地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难点:如何解决耕地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节课采用案例分析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以图片、视频等形式,展示耕地资源的利用状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我国耕地资源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耕地资源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案例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耕地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如土地荒漠化、农药污染等,让学生深入了解耕地资源的现状。
3.讨论交流:学生分组讨论,思考如何解决耕地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保护耕地资源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5.布置作业: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思考如何保护耕地资源,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主要包括我国耕地资源的现状、耕地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以及保护耕地资源的方法。
通过板书,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点,加深他们对耕地资源的认识。
第二节有限的耕地资源一、教材、新课标分析1.教材分析本节课选自晋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二节。
主要内容为土地资源、我国土地资源的基本特征、保护有限的耕地资源。
本节课让学生了解土地资源的利用现状、基本特点以及耕地资源不断减少现状,理解“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
对学生进行有关土地资源的国情、国策教育,使学生树立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珍惜土地、保护土地、合理利用土地的意识。
根据教材特点,教学时以课堂活动为主,组织学生讨论、探究、合作、交流。
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地图及资料,分析、整理、归纳地理信息并得出结论,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学会搜集和处理信息,获得广泛的地理活动经验。
2.新课标分析新课标提出,核心素养是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课程学习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地理课程要培育的核心素养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人地协调观是地理课程内涵蕴含的最为核心的价值观,综合思维和区域认识是学生建立人地协调观所需要的中药思维方式和能力,地理实建立则是学生秉持人地协调观,运用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方法,分析和解决地理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时所具备的行动力和意志品质,人们对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秉持的正确价值观,人地关系是地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协调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是建立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需要,人地协调观的培育有助于学生形成尊重和保护自然,绿色发展等观念,滋养人文情怀,增强社会责任感。
二、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好奇心重、想象力丰富、表现欲极强。
通过对七年级地理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对城市的初中生来说,接触土地方面的知识较少,对土地资源的认识比较模糊、狭隘。
大部分学生把土地和耕地混为一谈,意识不到建设用地也属于土地资源。
因此,在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从人类与土地的关系入手,让学生认识到土地是人类生存和活动的场所。
另一方面,学生通过第二章中国自然环境的学习,对我国地形、气候特点已有所了解。